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文1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网络,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诚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而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它关系着到我们民族的兴衰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我们只有在了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Z].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Z].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Z].

[4]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0-11-07.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体育学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4-02

一、为全面解决农村教师匮乏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行了“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2006、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该政策,继续扩大了培养规模,显示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定:“推荐学校要按照推荐免试条件和程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过程很公正,就读农村教育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其综合素质都很高。被推荐的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大都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计划,无论是上课还是带训练队都能传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给学校输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养高校要对其进行网络跟踪指导学习”落实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任教期间培养高校完全没有跟踪指导,也没有向他们推荐过书籍、资料等文献,而且网络资源、电话跟踪等规定的落实情况都不到位,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没安排导师,造成任教期间没人指导学习,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长,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三年(含脱产学习一年),即“1+1+1”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导师具有知识传递、道德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本功能[2]

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

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五、脱产学习后的提升程度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素之一

尽管多数学生认为脱产学习后不能较好地将所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多数学生感觉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原任教单位领导也感到尤其是带队训练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他们带回来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用简单的器材可以练出佳绩,用相同的器材可以练出花样,使原来枯燥的训练变得有生机有活力,运动员们的训练热情也提高了很多,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体育教学环境简陋、体育器材不足的现实困难。说明农村教育硕士在经过脱产学习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总体能力得到了发展,与“硕师计划”设计初衷基本吻合,不足之处是在脱产学习过程中教学能力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DB/OL].(2006-03-02).

.

[3]李静茹.中国研究生导师制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4:6-10.

[4]邓超华,王云兰.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18-19、20.

[5]尼继珍.学位论写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0:7.

[6]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40.

[7]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

[8]秦新燕.我国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0):94.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农村教育;人力资源

2003年2月14日中国教育部公布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提出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战略构想与具体行动方案,这个报告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需求,要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只重视学历教育显然不适应我国农村人口教育实际,我们深深地觉得成人教育的担子非常沉重,成人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农村成人教育在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了解国家政策。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农村人口的人才培养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关键。农村教育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人口教育程度低,严重制约农村脱贫奔小康目标的实现。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的主体仍然是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占从业人员的75%左右,其中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3%。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12.7%,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7%。我国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尤其是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徘徊在45%左右,有近半数合格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这种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陈至立2003年9月19日在《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开创我国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中强调,“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显然,现在从事农业生产也被看成是一种职业,这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整体实力提高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中国的教育要从“点”走向“面”了。因此,我们必须看清教育发展形势,提高认识水平,把教育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农村教育的发展,群策群力面对农村教育的严峻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促进农村教育上新台阶。目前国家已经把发展农村教育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是改变农村成人教育现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巨大历史机遇。面对广阔的农村,多样的知识需求,知识与经济效益结合的缜密程度,都昭示着农村成人的非学历教育变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单位必须改变过去的学历教育观念,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创新,以满足农村教育上的需求。

二、转变办学观念。更新办学思路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自1978年在全国各地恢复以来,为了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需要,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专和本科专业人才,使我国的成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个阶段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都是以满足学历教育为目标,即学历要达标,这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有调查表明,我国80%以上的成人是出于职业进展的动力而参加学习的。这个时期的成人获得高一级学历,是政府要求达标,然后是自己想办法去上学,是学习者主动要学,高校成人教育部门提供学习的机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教育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发展空间已经不是很大。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性,务必牢牢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市场已经向我们敞开。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参与农村教育改革,推进我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导向应该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要坚持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培养出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生产、服务于农业小康社会建设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当前农村成人教育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发财致富,而发财致富的原动力是科学文化知识,具体表现为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的生长点。

传统的成人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向正规的本科教育看齐,结果是当前的农村的成人教育理论脱离实际。所成人教育进人农村的条件是变发展学历教育为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大课程的实用性.将课程同农民致富实际相结合。成人教育只有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的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才会大有作为.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了解农村人口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灵活办学形式

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渴望有发展的机会,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给求知者放宽教育政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农村中的成人教育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按照国家的发展计划,“每年培训农民超过]亿人次,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二项实用生产技术。”“积极实施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面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巨大开发潜力.成人教育即非义务教育的群体相当大。成人教育机构必须寻找适应农村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改变高校成人教育与农村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因此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思想要创新,打破封闭的办学体制。建立开放的办学体制,变我等着学生来找为我走下去找学生。变我想教学生什么为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学校是服务机构,要和乡镇村等机关、企业建立互动机制,形成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在管理上要有创新,这里的创新是为了适应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而采取的。

四、了解农村发展的形势。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面对复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选准农民所需,开展技能教育。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使受教育者能在有限的时问内获得多种信息,掌握等多的实用技能。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能力为目标,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学习者寻求就业的最佳途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选择或编写适合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的教材,内容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有利于学习者自学;教学计划以实际需要为根据,符合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摆脱过去普通成人教育的模式,以应用为基础,强化实践教学,重点突出实际能力的培养;管理应该规范化,避免成人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一一工学矛盾的现象;选聘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教学方法要改变学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尽量避免填鸭式的枯燥的讲解,充分利用学员求知的上进心里,实施教学。学习动机明确是其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灵活使用各种教育方法,把难点讲清楚;正视农村成人教育对象由于年龄、文化层次、认知能力等的不同造成的基础知识良莠不齐的现象,教学态度要和蔼、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巧妙地消除其自卑心理.认真地做好咨询和解答工作;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文4

束定芳(2005)在论及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时指出: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外语教学实践原则。[1]本体论研究是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即本来面目;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方法论则是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本体论和实践论又为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本文即是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论。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3结束语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建议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并落实素质教育。但是,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却进行得缓慢。因此农村的小学生的教育现状及小学师资队伍问题已不容小觑,亟待被改善与解决。

二、小学的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从人生发展历程看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小学生不但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而且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在此阶段学习英语发音,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他们会以此为乐并且记得快,形成正反馈,促进学习。但是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客观环境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一名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开始学习英语的益处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都需要一段“休眠期”,学生需要一点点熟悉并适应这种“新语言”,据有关英语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9~12岁这个年龄段是学生学英语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时期开设英语这门课程是必要的。学生处在小学这个黄金时期,暂时还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精力较充足。并且在此时开始学习英语也比较容易被接受,也容易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面临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由于小学的英语的特殊性,小学时期学习英语却又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社会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过高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英语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并自由使用。在对待初学者时大家常常要求比较严格甚至强迫要求初学者学习英语,促使小学生在对待英语时可能产生错误的态度。

(二)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大家都认为英语很重要,但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予英语应有的重视。以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例,小学的英语课程无论从课时安排、还是师资投入都无法与语文和数学相提并论,即使数学、语文、英语被称为“三大主科”。尤其是在农村这种问题更加明显。

四、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充分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影响力,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在授课时要精神饱满,这样可以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英语的世界。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有限的45分钟更为有效。教师需要认识到愉快的学习气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初学者,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并没有概念,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五、结语

农村小学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小学时开展英语教育是必要的,这关系到我国全面英语水平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育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仍要积极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教育好祖国的花朵。国家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教育资源;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方面还需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梅梅.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2]张丽冰.广州市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5.

[3]孙来勤.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李月.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农村教育现状论文范文6

一、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目前的现状和问题

1.学校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不利于人才成长

校长负责制明确规定校长是学校的法人,有权以法律规定处理学校内部的人和事。但现实中却不可能做到,特别是对教师的聘用和工作调动,以及对违纪教师的处理,学校往往只有建议权,这使学校在管理教师时缺乏权威性。有人说:班主任工作辛苦,责任大,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这是事实。但调查发现,学校中高层管理干部更有许多不能说出来的心酸。例如国家允许设置班主任岗位津贴,学校也相应提供了适当的补贴,却明文禁止学校管理干部不准设岗位津贴和其他补贴,所以造成从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中选的管理干部职务升了、工作重了、责任大了、花消多了,待遇反而少了,评优推先的机会少了。很明显,这样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据调查,学校中高层管理干部认为当管理干部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这是合理的,占10%;认为这不合理,但可以接受的,占20%;认为这不合理,不能接受的,占30%;认为这不合理,明确表示不想当管理干部的,占40%。

学校管理干部工作繁重,责任大,但却有“官”无权,有名无“利”,工作成就感不强,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同时也降低了学校管理的质量,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教师老龄化

农村初中教师老龄化现象已经异常严重了。以我们上坝乡为例:全乡初中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仅占7.7%,30~45岁的占40%,45岁以上教师的占52.3%,50岁以上的占23.1%。全乡初中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2岁。

农村初中教师老龄化的根源何在呢?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新教师难以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种种原因,县财政紧张,能保住现有教师的工资就不错了,无力再承担新分配教师的工资。因此,县政府就拒绝(或尽可能少的)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致使农村初中教师虽然十分紧缺,却无法补充新鲜血液。如近五年上坝乡基本没有分配新毕业的大专毕业生。

二是城市学校和其他行业招考,优秀青年教师外流。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城市学校和其他行业招考,使很多优秀青年教师纷纷外流。

教师只出不进,造成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不能得到良性改善,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村初中教师老龄化便不可避免。而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教师老龄化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由于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

二是知识窄化让老教师选择安于现状。我乡初中教师相比城区学校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能力差、学历水平低,大多数转正的民办教师或老师范生没有进过正规大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他们又不肯接受或难于接受新生事物。“年龄大了”,总是他们抵御各种新知识的托词;“记忆力减退”总是他们拒绝读书的理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成了他们沾沾自喜的资本,所以一般不肯弯下腰来和青年教师切磋教学的成与败,更不肯直面个人的教学自我揭短。外界的信息无法储存到这些老龄教师的“语言的仓库”里,他们只知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干吃老本,抱着课本教课本,和现在信息量日益丰富的学生很难相融。

三是高级职称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不够深入,职称只上不下,让老龄教师无后顾之忧。在调查中,很多中老年教师坦诚反映:现在已经是中高级职称,也算达到了教学的顶峰,只要熬到一定的工作年限就可以在退休后领到全额工资。现实的确是这样,中老年教师90%都已评为中高级职称,在教学生涯中不可能再有所攀升。出人头地、争强好胜似乎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生活轨道;无论什么事“让青年人上”已经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再有什么论文评比了、课题研究了都统统不再参与“凑热闹”。“年龄大了”“脑子笨了”“学不会了”成为他们为自己开脱的最好理由。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平平安安地送走每一届学生,平平安安地退休,别无所求!

教师老龄化,不只是会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加剧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将出现老教师退休、大批青年教师被迫顶岗的青黄不接和中青年教师的断层现象。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将严重失调,这样势必会制约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教师的职业观不适应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师中常常存在这样的职业观:教书一为学生,如果学生有出息、学习刻苦,教师愿意为他付出一切,这种教师身上能够体现教师灵魂深处的职业责任感,但这样的学生太少,使教育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教书二为家长,如果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时常与教师联系,即便学生较差,教师也会看在家长的面上,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往往不能尊重教育规律,不能深入实质;教书三为“人民币”,如果学生、家长都不行,教师则把教书当做一种求生职业,对待学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尊重客观事实,只求当时管理不出问题,不为学生发展担心,最终危害了学生的一生。

4.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上坝乡初中教师52人中,中文专业的28人,占53.8%,语文教师严重超编,而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专业的教师根本没有,专业结构极不配套,中文专业教师教外语、数学、物理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到位,课表形同虚设。这样的师资结构不可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5.教师继续教育不务实,教师专业成长慢

由于学校经费困难,时间不能保障,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不多,“充电”较少,吸收新鲜东西不够。目前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务虚多于务实。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6.农村初中教师付出与回报反差太大,职业幸福感丧失

对全乡初中教师调查“是否喜欢教初中?”其结果让人心忧,有60%的教师不愿从事初中教学。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幸不幸福”。

据调查显示,75%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个小时;20%的教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为标准,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如此超工作量,要老师具有所谓幸福感是不现实的。

第二,“繁重的非教学工作”更让教师疲惫。

这个“非教学工作”,一是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检查与验收。比如全乡学校马上要迎接“两基”国检和素质教育评估。为了迎接这些检查,我们中层以上干部连暑假也都没有多少时间休息。二是老师的各种培训、进修,这个更令老师们应接不暇。

第三,待遇低,让教师苦中难以求乐。

由于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深入不够,行业差别、城乡差别和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差别太大,农村初中教师工作付出与回报反差太大(如初中学生管理难度大和教师工作时间长,但教师待遇极低。如我县规定的教师中级职称比例是县直初中为40%,县直小学为60%,农村小学为30%,农村初中为25%,这样就使农村初中学校许多教师取得中级职称资格而不能聘用),造成农村初中教师流动大(只出不进,新鲜血液补充难)、工作消极。另一个事实是由于学校的女老师很少愿意和男老师结婚,造成了农村初中男教师很难找一个大学毕业、有正式公职的配偶,其家庭生活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难以达到他们读大学时所向往的水平,使他们对教师职业幸福感丧失。

第四,老师的工作没有成就感。

老师没有幸福感在我看来并不只是物资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人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后三种需要基本上是与中小学老师无缘的。同时农村初中老师很难成为真正的教学专家,他们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劳动。这种没有创造性的单调重复劳动只能使老师疲惫不堪,疾病丛生,何来“幸福感”?

让人心忧的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给教育者以“幸福感”,那么,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是不可能给学生以多少“幸福感”的。没有“幸福感”的教育,是不能培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的。

大多数人不愿从事初中教学,造成农村初中教师紧缺,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教师素质整体较低。许多学科连开展教研活动讲公开课的教师都找不到,毫不夸张地说,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已经是青黄不接了!

二、解决当前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状况的建议

尽管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路子,就能够解决制约农村初中师资队伍发展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考虑采取四点措施:一是招聘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中高级职称比例向农村倾斜,吸引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中高级教师到农村任教,缓解一下当前农村师资紧缺的矛盾;三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四是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

2.加大农村学校投入,让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教育

应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使农村青年教师安心从教,遏制农村青年教师外流的势头。

3.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