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1
(一)留学生整体规模比较小
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主要围绕农业学科设置,这些农学类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齐备的科学研究设施,这是高等农业院校传统专业对留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3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向世人展示教育成果的同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备受青睐。然而,当前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使得高等农业院校的留学生数量始终保持在比较小的发展规模上。
(二)来华留学生生源所在地以亚非为主
高等农业院校的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种生源来源非常符合我国的国情。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类似的文化产业结构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更具亲和力。另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学学科的国际学术地位比较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毋庸置疑。多年来,我国针对亚非国家制定了合理的留学生招生政策,这些亚非国家愿意继续向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派遣留学生。
(三)来华渠道以政府奖学金资助为主
留学生来华渠道主要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外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校际交流项目派遣、自费留学四种。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接收的留学生主要以政府奖学金资助生为主,他们在政府的经费支持下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由于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非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也是高等农业院校留学生构成以政府奖学金资助为主的主要原因。
二、高等农业院校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教育理念需要转变
高等农业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对于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大学术宣传、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留学生培养不仅要满足他们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还要满足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知识、技能、文化、思维等角度教育他们,不仅要履行好教书的职责,还要担当起传递文化的使命。在日常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东方文化思维方式,转变教育理念,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培养留学生。
(二)留学生教育问责制度缺失
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其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留学生数量较少,学生培养还没有形成规模。相对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显得十分薄弱。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项目划分、管理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导致留学生教育问责制度缺失,对于培养效果和水平要求得不够严格。
(三)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不适应时展需要的现象,高等农业院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受限颇多。填鸭式教学堪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代表,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在思维、文化、习惯上存在着众多差异,他们比较开放、自由,对于学校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部分农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不适合留学生教育,教师选择的教学形式不具有针对性。同时,在留学生教育中还存在教学设施不齐备、英语授课不足、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教育质量。
三、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教师教学发展策略
教学发展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胜任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全面和整体提升的一个过程。教师只有结合留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事半功倍。
(一)完善制度,创造教师教学发展氛围
教师是高等教育建设的主体,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很多留学生汉语水平很差,基础薄弱,过语言关、适应教学环境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适当放宽课堂教学要求,以帮助其顺利渡过调整适应期。学校要为教师教学发展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他们学会与留学生沟通和交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灵活多变地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组织和语言表达上要符合留学生的习惯。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教师要加强学习,及时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以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紧跟时展趋势,满足留学生掌握世界前沿知识以及创新性科研方法的教育需求。
(二)加强宣传,发挥教学名师示范效应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信息素养能力/大学生/高等院校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1.1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和实质
信息素养能力是在信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和信息技能。任何信息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则信息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基本技能和信息基本策略。前两者在后者的统整、导向下,内化并结构化、网络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即构成了信息活动者的信息认知结构。从静态来考察,信息认知结构就是信息活动者的加工、同化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先行组织者”,它在不断同化、激活、加工、提取、储存所获得的诸多信息,使之处于有序的、组织化和网络化的状态。因此,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就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也就是说,信息素养能力不是空洞无物的心理官能,也不是泛泛存在的一般信息能力(Informationability),它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是实实在在的专门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结构系统,即所谓的信息认知结构和信息操作方法系统。
1.2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过程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获得及其广泛迁移,经过不断的信息活动实践,从而使它们得到不断综合和概括而实现的。这一形成过程,从信息活动者的内因分析依赖于学生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掌握质量及其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水平,依赖于信息活动者一般智力水平以及信息活动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控制。从外部环境来分析,主要受以下教学因素的影响:①知识的外部结构化水平;②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水平;④教学评价的适时性和促进性水平。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分层递进的。首先,学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这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基本要素,但它不等同于信息素养能力。其次,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和不断地整合,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要素与原来的知识技能相互作用,内化为结构化、网络化的信息知识技能结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结构化、网络化水平是决定信息素养能力水平高低和发展程度的关键;再次,在解决特定任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运用一定的信息策略、方法,以信息活动任务和问题类型为线索和中心,将不同信息知识技能结构进行组块,实现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方法、信息策略的融会贯通和高度网络化、系统化,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经验结构,这标志着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将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阶段,由低到高依次为:第一阶段,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要素的学习掌握;第二阶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结构的组织与形成;第三阶段,程序化的信息活动经验结构的构建。
随着信息活动的进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活动的定向和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使学生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学习不断深入,信息活动任务的难度不断增加,从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在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要遵循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规律,分阶段进行整体建构,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相应的教与学的起点行为也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活动内容和方式必定随之而异。只有全面优化这些因素,才能加速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二、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
信息素养能力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在信息活动中的统一。从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和实质来看,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是静态的,它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经过内化和概括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信息认知结构。但从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这个结构是动态的。其动态性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学生信息活动中形成的,是以信息活动为内容中介,通过信息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并随着信息活动的丰富、信息活动内容的深入,信息素养能力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已经形成的信息素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新信息技能的学习,并为顺利地进行信息活动提供符合信息需求特点的信息活动程序、步骤、策略和方法等,提高了对信息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又促进信息素养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就是说,信息素养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因素、多形态、多层次的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2.1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制约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信息心理基础
信息素养能力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通过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的内化和概括化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信息心理特征,信息活动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活动是学生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运作的过程,信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信息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制约着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信息活动中智力因素主要是由信息感知、信息记忆、信息思维、信息想象、信息语言等信息心理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信息过程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信息过程,但对信息活动起动力和调节作用的信息心理因素,如信息动机、信息兴趣、信息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等。忽视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学生的信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信息心理基础。
2.2基本信息能力和综合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所进行的信息活动方式和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信息活动是由内部信息活动和外部信息活动两部分构成的,即有两种形式的信息活动,内部信息活动即信息心理活动,它是通过信息语言、信息行为对信息需求的感知、言语表达等信息心理活动,以实现对信息需求的内化和概括化。这一信息活动过程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观察、信息思维、信息表达等信息心理能力。这些信息心理能力虽然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学生进行各种信息活动必备的基本信息能力。外部信息活动,在信息活动中主要是学生的信息实践操作性活动,如信息查寻、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利用等,这种直观的外部操作可以加速学生掌握信息技能的内化过程。信息活动的外部活动必须有内部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外部信息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基本信息心理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外部信息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知识的操作运用,逐步学会获取信息策略,形成信息实践操作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策略,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新知识能力等综合信息能力。这些综合信息能力需要多项基本信息能力的支持,是在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的结果。
信息活动是学生内部信息活动和外部信息活动的统一,二者在信息活动中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系统掌握和信息能力的全面发展。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直接表现为信息观察、信息思维等基本信息能力和信息查寻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利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创造能力等综合信息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信息活动或信息活动的不同阶段中的信息行为表现加以测量和评价。
2.3信息思维能力和信息活动策略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信息活动是一种信息思维活动,信息思维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始终。离开了信息思维活动,任何信息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从信息素养能力在信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思维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信息思维活动是一种指向信息问题解决的间接的、概括的信息认知过程,概括性是信息思维基本的特征,也是信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信息思维获得的信息知识的概括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信息素养能力的发展。因此,抓住了概括能力,也就抓住了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学生信息思维的概括性是发展其信息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信息过程是一种运用信息策略的活动过程。无论是信息知识的掌握、信息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具备信息素养,都得运用一定的信息策略。如果从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实质来看,信息策略比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更强的迁移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在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核心。信息策略是学生在信息活动中有效活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是由直接对信息进行查寻、选择、评价和利用等信息过程的具体方法和对信息活动过程调节和控制的信息认知策略两大部分组成的,就是说,信息策略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调控性两大特征。研究表明,造成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不同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信息知识水平,而是他们信息元认知水平不一致。因此,我们认为,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成分,在信息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把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策略纳入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之中,强调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质是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策略,强调信息活动是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能力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对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结构和功能要求,也为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教学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两张皮;其次,它也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即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信息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勇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再探.情报科学,2001,19(2)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档案;著作权;保护
[作者简介]员宁敏,广西大学校长办公室副研究馆员,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137-03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指申请研究生学位的学生(硕士、博士),为获得不同级别学位资格,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科研实践活动,经过大量的创造性思维劳动撰写的学术研究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是指在学位申请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包括学位申请书、答辩通过的学位论文以及论文开题、评审、答辩等材料。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情报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对这一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使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得到有效的利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服务,同时又确保其著作权不受到侵犯的问题。探索研究生学位论文归档管理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著作权内容
著作权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依法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一经形成,便包含了作者的人身权与财产权。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人身权。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人身权是与作者人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具体有以下几种:(1)发表权。即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或著作权人对尚未公开的档案有权决定是否将其公之于众的权利。(2)署名权。即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在学位论文档案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具有永久性,作者终生享有,不因作者生命的终结而取消,不因著作财产权的转让和继承而发生变化。(3)完整权。即任何人不得违反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的意愿,对档案内容进行歪曲、篡改、断章取义等实质性的变更。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财产权。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财产权分为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具体包括: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著作权归属
确定著作权人,即谁依法享有著作权,是保护著作权的重要前提。《著作权法》第九条规定:著作权人是指创作作品的作者和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著作权人也因此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完全归论文作者享有。《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如果从论文的开题、构思、写作、修改到最后定稿,主要由学生本人完成,其论文的来源既不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不是学校安排的科研任务,并且论文内容的获得没有主要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指导教师虽然也给予指导、修改,但没有参加直接创作,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人。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作者仅享有部分著作权(如论文的署名权),其他著作权归学校所有。《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造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其第二款规定: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为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
研究生参加由学校主持,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许多科研成果便成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这种情况下,从论文的选题到创作思路及最后定稿均由指导教师完成,凝聚着导师大量心血,不仅是由所在高校主持并承担全部责任和风险,而且还完全利用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完成,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研究生学位论文只是实现对该项目研究过程和智力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反映科研项目成果的载体。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由高等学校主持、代表高等学校意志创作、并由高等学校承担责任的作品为高等学校法人作品,其著作权由高等学校享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具备著作权人的条件,不能成为权利主体,法定著作权人是该生所在的高等学校。
(三)在职申请学位人员只享有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所在单位享有。《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在高等学校学习、进修或者开展合作项目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在校期间参与导师承担的本校研究课题或者承担学校安排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应当归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一般情况下,这类人在攻读学位其间开展的研究往往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利用工作单位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完成研究工作,其研究当属于职务作品。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合法使用
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利用从法律角度审视可分为合法使用与非法使用。档案的合法利用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学位论文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工作中,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必须准确理解著作权合法使用的范围、界限、条件等,在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合法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
(一)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开发利用情况。我国《著作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的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酬权等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已经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除人身权永远属于作者外,可不经作者授权,不付报酬地查阅、复制或在网络上传播等自由利用。
(二)著作权保护期内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开发利用情况。这里就有一个合理使用的问题。所谓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他人可以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或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合理使用规定了三个必备条件:第一,仅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未发表的作品不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第二,合理使用的目的仅限于个人学习、研究、欣赏或为教学、科研、公共文化利益等12种利用情况。第三,合理使用的“量”必须有严格限制,只能“少量”或“适当”,否则视为侵权行为。
(三)无论著作权保护期是否超期。合理使用的方式必须合法。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人身权等其他权利,并且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
称。已存档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相当部分是未发表作品,按《著作权法》的规定不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笔者认为,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从未发表作品不具有公示性的方面考虑,但是制订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对著作权行使的限制,界定是否合理使用的关键在于使用作品的目的,高校作为非赢利目的使用者,应充分享受著作权这一立法实质,应将这一宝贵的资源纳入合理使用范围。
三、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所谓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是指既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无法律认可,擅自对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行使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使权利人合法利益受到损害的违法行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利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侵犯著作权人权益的法律事实的发生。
学位论文档案管理部门在利用活动中容易发生的侵权行为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以各种方式(包括网络传播)公布学位论文档案,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公布权;改变作者的署名方式,对作品内容进行歪曲、修改,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署名权;以合理使用为名,利用保管作品档案的便利条件大量复制学位论文档案并赢利,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复制权;擅自对学位论文档案进行编辑、出版、发行,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出版、发行权。在赢利模式下未经著作权人授权,未支付其著作权人报酬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学位论文,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财产权。
用户在利用学位论文档案中容易发生的侵权行为有:以合理使用为名,剽窃、抄袭他人学位论文档案;以合理使用为名,蓄意歪曲、篡改、下载他人作品的名称、内容等;擅自将未公布的学位论文档案公布;超出合理使用权限等侵权行为。
《著作权法》第五章对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根据侵权的严重程度,对作品档案的侵权分为一般侵权和以赢利为目的侵权两种。侵权行为不严重的,侵权人应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侵权行为较严重的或以赢利为目的的侵权行为,除承担上述民事责任外,可给予没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过程管理 实施细则 审核 责任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13-01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重要环节。2000年颁布并在全国高等院校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是检验其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标准之一。而对学校,毕业论文的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学校行政能力的良好手段。因此,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都需对毕业论文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一 制定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全局宏观把控毕业论文写作
在《大纲》中,明确了“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这一要求仅仅只明确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撰写语言和纲领性要求。而毕业论文究竟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学生还需要更为具体的细则来作为准绳。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而言,每个学校的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就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的详细指南。毕业论文实施细则一般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列明论文进度安排、选题范围和要求、撰写语言、最低参考文献数量等部分。一旦细则出台并能严格执行,学生可从中了解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详细步骤和要求,学校也能从宏观上根据细则把控毕业论文写作的进度和质量。
以进度安排为例,毕业论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一种,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由于本科生的研究深度欠缺,因此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大量阅读前人理论、研究和著作之上。英语毕业论文除中文文献之外,还需要学生阅览大量的外文文献。这一过程是集翻译、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综合过程。所以在制定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时如能把整个论文进度提前,将有益于学生的研究。同样,选题作为论文的重头戏,一旦选定研究方向,切入点找得好,学生论文自然写得也顺畅,不会出现写不下去、需要重新选题的情况。所以在制定进度安排时也可以适当延长选题的时间,让学生能找准切入点,有时间将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从而从源头上提高论文质量。
二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毕业论文审核及责任预警机制,实时调控毕业论文质量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浙教高教〔2004〕137号)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各校教学水平、进行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的质量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上,同时也体现在导师的指导和学校的监管上。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协作,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毕业论文审核及责任预警机制就成为了提高论文质量最好的助推剂。
在选题和结构方面,可以建立从论文指导老师到论文小组再到专业的三层审核工作,层层汇报、层层负责的预警机制,充分运用专业老师的学术严谨性和权威性,而学校作为管理单位可以起到总体监督、避免重复选题的作用。而在语言严谨性和格式规范性方面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审能力,在专业和学校给出一定要求和参考模板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查和互查的能力,互相取长补短有所学习和借鉴,从源头上做好质量的保证,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专业导师在语言和格式方面的后续审查效率。学校管理层面以表格工具的形式走程序化管理线路,做到所有重要质量监控环节执行情况都有据可查。
三 充分调动、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更好的环境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智慧校园 android平台 平台结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086-01
1 绪言
目前各行各业都加强应物联网应用,教育行业物联网应用加强校园的管理,打造平安校园、智能校园。高等学校的稳定、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以来,社会各种矛盾比较凸显,使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
本论文主要研究移动智慧校园平台的搭建,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可通过智能手机访问学校网络进行信息查询、管理,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信息的、在线实时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当学校的网络出现故障时,移动智慧校园平台能够得到及时管理、恢复。移动智慧校园平台的广泛应用将提高等学校的服务水平,加速高等学校信息化进程,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地查询、管理各种教学信息。
通过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平台全面了解掌握高等学校的所有实时动态的信息,实现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学生培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智能化、信息化,高效解决目前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的工作,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使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入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
2 平台结构
可用于移动终端的慧校园网络平台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
2.1 客户端
学生、老师、只要下载安装客户端app应用软件,就可以进行个人信息管理,如课程查询、成绩查询、选课管理、在线学习、师生互动等。管理人员下载安装客户端app管理应用就可以进行课程信息管理、选课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动态新闻发表、师生互动平台等。
拥有同PC端基本一致的基础功能,同步的信息数据,操作简单方便,界面简洁美观。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快捷地查询、管理各种教学信息。
2.2 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负责提供该平台的基础功能,接收、存储、处理平台各种数据,同时针对智能终端的特点对原有的网络平台进行升级。
可用于移动终端的智慧校园网络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平台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和相关接口问题。
(2)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开发问题。
(3)移动智能终端数据实时监控、交互。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方便性,与远程监控手段相结合,可进行实时的监控,可对各种数据进行随时随地查看、监控。本移动智慧校园平台通过PHP技术手段完成服务器端的开发,通过服务器对所有客户端进行实时的监控,如果出现异常就马上以短信的方式通知管理人员。
(4)有效的解决远程实时监控的安全问题。
远程实时监控主要是基于因特网平台,在WWW规范、TCP/IP协议的支持下,合理应用管理软件各结构,使管理人员通过访问服务器来迅速获取拥有权限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响应。但对于移动智慧校园平台而言,安全问题是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问题,在高效完成各种功能的同时,如何保护学生、教师的信息也日益严峻。本平台尝试采用加密技术、多层管理、应用等手段来解决网络服务器和移动客户端平台的安全性问题。
4 结语
通过以智能手机、PDA、3G网络、Wi-Fi终端等各种移动技术为载体的智慧校园网络平台。将实现学生和教师可通过智能手机访问学校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查询、管理,管理层工作人员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信息的、在线实时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当学校的网络出现故障时,移动智慧校园平台能够得到及时管理、恢复。平台的特点:(1)实用性强,可以投入海南各大高职院校应用。(2)安全性能高,实时进行监控。(3)容易扩展,功能模块较独立。(4)应用简单,学生、老师下载app软件安装就会应用。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北京: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年.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规范管理;强化指导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毕业设计对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
1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性最强的一个教学环节,一般都要占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毕业设计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这些都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才能达到。
2) 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是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一些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岗位需要的、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强化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提高书面表达与口头沟通能力。
3) 有助于提高考研学生的复试成绩。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不断完善,复试环节的作用日益突出,复试成绩的比重已达到30%~50%,而且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初试的形式是笔试,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复试有笔试、面试、实践能力考核等多种形式,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包括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度和理解深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培养潜力等。扎实的毕业设计经历对于提高考研学生的复试成绩是大有帮助的。
通过适当的宣传动员,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引导指导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毕业设计工作。
2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这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段是重叠的。因此,以院系的强化管理促进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以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带动学生的精力投入,才能保证院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毕业设计做好。
2.1院系要强化毕业设计管理工作
教务处制定政策并负责检查和督导,院系具体组织实施,指导教师全程指导是目前毕业设计比较常见的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较为繁重,指导的学生也比较多;学生找工作和参加研究生复试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容易导致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对此,各高等学校都针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负有具体组织实施职责的院系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规章制度,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指导教师选聘、选题评审、学生出勤、日常指导、中期检查、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严格执行。通过强化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引导指导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2.2教师要精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部环节,要注意发挥好如下主导作用:
1) 精心选题、合理计划。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龙头,选题质量是毕业设计质量的起点[2]。指导教师要考虑本科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及专业培养目标,在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技术先进性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合理选择,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比较好地完成设计,实现提高能力、促进就业的目的。题目太难太大,不能按期完成,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毕业与自信心;题目太易太小,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训练目的;完成题目所用知识与技术陈旧、不适应社会需求,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选题确定后,还要根据每个题目的设计要求制定合理的进度安排。
2) 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学生到了四年级,特别是最后一个学期,都有一些浮躁,再加上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找工作或准备研究生复试,很容易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因此,指导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的设计工作与论文撰写进行精心指导并严格要求,以教师的认真态度、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影响并带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3)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相比其他环节,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交流更充分,教师的人品、学识、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长远,有“师傅带徒弟”的效应。指导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注重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仅指导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即不仅指导学生学会做事,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2.3学生要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作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主体,学生要注意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 正确处理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关系。就业是重要的,毕业设计也很重要。从时间上讲,毕业设计和就业是有冲突的,但从功效上讲,毕业设计是有助于就业的。毕业设计所培养和训练的能力与素质就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也是用人单位录用考核的重点。要合理地计划好毕业设计时间和参加招聘会或录用考核的时间。毕业设计做得好,有助于提高就业竞聘的成功率。多跑几个招聘会是可以增加被录用的机会,但真正能抓住机会,靠的还是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 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期间(特别是毕业设计前期),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毕业设计,最好是抓紧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尽量提前完成,及早提高能力和素质,为应对招聘会及用人单位的录用考核积累学识和能力,并赢得时间。
3) 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单位招聘员工,既要考察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也要考察品德素质、表达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毕业设计需要经历需求分析、小组内的设计方案讨论、与教师的沟通探讨、撰写毕业论文、论文答辩等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效的,实际就是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前的综合模拟训练。
3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毕业设计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如下几个问题需要结合学校及专业特点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
3.1时间问题
按照教学计划,毕业设计应安排在第8个学期。目前学生找工作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学期,学生要准备大量的应聘材料,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3],自然会影响到在毕业设计上的投入。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一些学校把毕业设计提前至第7学期的期中或期末[4-6],通过教师申报选题、院系审查选题、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学院调剂等环节确定每个学生的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题目。之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了。
这种调整是可行的。其一,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之前各学期选修学分比较饱满,第7学期的课程学习相对轻松,大部分不准备考研的学生能抽出一定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其二,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寒假时间,把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工作在假期完成,这样就能在第8学期(特别是毕业设计的后期)找工作的同时也能比较从容地完成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保证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找工作提前作好必要的能力训练准备。
3.2实验室开放问题
毕业设计的工作主要在实验室完成,不同于几个学时就能完成的课程实验,它是具有一定工作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其方法思考、设计开发或实验操作需要较长时间,具有连续性。用于毕业设计的实验室不能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开门、关门,需要给学生更自由的作息时间,即实验室要对作毕业设计的学生全面开放,中午、晚上、周六、周日都要开放,必要时通宵开放。这有利于学生尽早、高质量完成设计工作,为找工作赢得更多时间。
3.3校外作毕业设计问题
一些学生有意愿到校外(学校的实习基地或有招聘意向的用人单位)作毕业设计,这种申请可以批准,但要经过严格审查。要审查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及意向性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校外单位要能选聘到合适的导师,毕业设计选题须经校内导师审查同意并报学院批准,学生毕业设计期间接受校内外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毕业设计及撰写论文的进展情况,毕业设计完成后回校参加论文答辩。
4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完整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顺利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近几年毕业设计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强化指导、保证时间、开放实验室等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对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S]. 教高厅[2004]14号.
[2] 夏鲁惠.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 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陈根才,陈丽. 以评促改,切实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C]//林闯. 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系主任论坛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2-46.
[4] 李俊龙,胡锋,吉东风,等.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6(8):41-42.
[5] 毛力,袁励红.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8(8):35-36.
[6] 邹凤楼,吴立军,王瑞金,等. 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08(6):23-24.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in Graduation Project
YUAN Fang, ZHANG Guo-chun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