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作品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1
影视语言与文字语言相比,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从心理描述到表情表达,从文字意境到自然景况,文字与影视不会统一表现。就想像力而言,通过影视的直观表现,就会使读者不再会进入文字阅读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天地。因为影视阅读只是浅显性的阅读,对于文字的美感和文章的意境是无法完全表达的。因此,对于影视阅读只能是辅助教学,学生还是要理性面对。
2影视语言的平面束缚了读者的思维
文字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意境,而影视阅读是一种冲击,是一种振憾,两者的表现方式不同,读者体验也不同。尤其是学生,受生活经历、审美判断和知识积累的影响,在阅读作品时会进入自由想像的空间。
通过影视作品来阅读,虽然会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文字阅读的内容,通过影视的表现,使文字在屏幕上定形,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理上打下了烙印,但是却抹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造成了严重束缚。
3影视作品的改编岐义了文字的内涵
影视作品为了从众和收视率的提高,以及受文字深刻内涵的影视,因此改编成为了影视作品的重要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赖以进行的神秘感被影视作品所消释,文学的内核被冰融,使文字阅读的意境在影视作品中被同化。
而影视作品的先入为主,更在读者的心目中形成了深刻印记,而学生时代的阅读对很多文学作品还没有涉及,但影视作品却每天触手可及,使得影视作品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了主观的文学印象,失去了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2
(一)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消费性是其最大的特征,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风险也较低,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网络文学自身文本内涵的删减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3
服饰是人类自己创造,又穿在人身上与人类共同构成整体的服饰形象,从而进入社会生活的。就这一点来说,其它的文化载体只是由人创造,然后由人欣赏或品尝,而绝没有象服饰品这样与人类有同一个社会符号这种典型文化特征的,所以说服饰也是一种文化服饰,具有一定的装饰意义和象征意义。
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无可厚非,而意识形态从来都是代表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从来都是具有民族性、倾向性的。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服饰文化形态、内涵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大体是相通的。电影场景中,我们很容易从导演精心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导演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之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为一种角色形象包装的最基本元素,服饰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荧屏上人的角色远离戏剧性和人为性的同时,依靠服饰这一充满符号象征性的外来道具,具有了某种补充、附加意义。
二、服饰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基本功能
1、语言功能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服饰造型融合在电影画面中,是银幕画面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服饰造型的基本功能是作为电影元素与其它电影元素一起参与到整个电影语言系统的构建。这里我们不做逻辑上的区分和探讨,因为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是文字的线性排列,而电影语言是形象语言,电影是时空的艺术,是时间和空间交错。在这个主体的时空中,所有的电影元素,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会参与电影时空这种四维空间的构建。所以,服饰造型在电影语言系统中的基础功能就是语言功能,它作为电影语言系统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电影语言系统里发挥着它更深层的功能――修辞和审美功能。
2、修辞功能
修辞功能是指服饰造型的思维方式,它代表了服饰创作者对人物形象的主观理解,并通过人物造型产生隐喻或象征等作用。
服饰的造型可以作为补充叙事的“话语”,有时对影片的叙述产生了类似蒙太奇的效力。
3、审美功能
服饰造型由于它自身的文化属性,与其它电影元素一起对影片的主题有深化的作用。服饰造型的审美功能表现在它能够在画面里塑造一些健康、时尚的审美形象,这些健康、时尚的审美形象通过观众的心理作用,往往会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效仿和流行。
三、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1、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在塑造人物个性和形象上的表现
服饰作为角色出场时观众接受到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元素,它对人物形象的树立与深化所起到的功效是其他道具无法比拟的,它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直观化和象征化的外在表现。影视中的服饰更多时候被应用在对角色形象的塑造与衬托上,作为一种对角色心理的外在化表达的媒介。如影片《花样年华》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二十六件繁花似玉、面料各异、裁剪合度的旗袍。在人物个性的刻画上,影片中没有多余的语言,而是通过女主角苏丽珍不同的旗袍着装来表现,揭示女主角时而忧郁、时而悲伤、时而大度的心理变化,展示女人柔美成熟的气质,使观众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影片中为了表现女主角在等待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男人,心情忧郁,她所着旗袍运用了与背景相近的棕黄色系,便角色凭添了几分忧郁,并在细部使用了一条亮色,从上到下贯穿整件旗袍,使得角色在昏暗的背景中突显出来。
2、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在视觉色彩上的表现
服饰色彩在影视作品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视作品会大为逊色,它的运用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情感,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在影视色彩的处理中,通常利用色冷暖色调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造型因素相洽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感觉生理学已证明,色彩是富于主观性的感觉。所以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造型因素。电影中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丰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它经常利用周围环境的色彩搭配和变化来烘托整部影片的色彩,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情。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在影片中经常穿一件浅色的土米色的裤子、黑色的皮鞋。剧中有一幕正是阿甘身着这身经典行套在静静林荫道上奔跑的样子,天空的淡蓝色与阳光的投射,明亮清澈的色彩,把阿甘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传达出一种善意和温情,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美。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正着手在这种纯然的色彩体系中。
3、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在影视场景氛围营造中的表现
影视服饰能为剧情的发展服务,为故事的发展进行气氛渲染,以烘托影视剧主题。好的影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影片的情节外,还有影片中给人以震撼力的画面和演员营造的气氛。在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名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最让人体会到战争残酷性的就是一个红衣小女孩的出现。她出现的镜头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她被带到集中营,充满死亡气息的黑色背景中只有小女孩的衣服是红色的,是那么的可爱、活泼、充满希望、饱含着梦想;第二次小女孩的出现却是躺在了运尸体的平板车上,虽然还是黑色的背景、红色的衣裳,但却是那么触目惊心。短短的两组镜头成功地烘托出法西斯纳粹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又如影片《艺伎回忆录》中艺伎小百合与姐姐在喝茶的一幕,服饰以优雅的米色为基调,与背景相互映衬,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平静,营造了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
4、影视作品中服饰文化表现出的文化及社会学意义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民族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各具特色。在一部电影中,作为影视表现的元素,有些服饰道具是导演刻意安排,作为一种象征与暗寓,用以指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建构在文化学层面上,它在人类认识自我和自然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影视中的服饰不完全是历史的再现,而是特定时期的符号,有时成为导演多种意义的表达,因此影视服饰既有文化符号的象征,又有社会学意义。如曾经依靠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香港著名影视美术指导叶锦添在该片中的出色表现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卧虎藏龙》中,正是依靠他在服饰、造型等方面的匠心独运,将简单的服饰色彩与场景融为一体,营造出一幅幅深意的山水画,中国悠悠的千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既传统又创新的浪漫美学风范。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4
体现于对剧情的烘托和渲染何谓对影视片“塑性”?使用这一概念旨在将影片所要传递给观众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感动概括和浓缩起来,即观看一部影视作品人们会收获什么的“感悟”,是这种被感悟到精神形象。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形象,这种形象是影视创作人所精心打造的,也即是影视片所要表现的主旨;这种形象是观众通过视听感官所感受到的,也即是影视片对观众所能达到的审美影响。从影视创作人所打造的影视作品的形象说来,要经过若多个环节来实现,若从剧本的形成开始,这些环节如:制片方认可这个剧本,与剧本创作人达成拍摄协议,物色和确定投资人,购得剧本的拍摄权,确定导演、编剧等,组成剧组。这些环节属于影视作品创作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影视作品的形象尚停留于剧本的文字描述之中。剧组成立后,进入由编剧和导演、演员实施的艺术创作阶段,这一阶段即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拍摄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也可以视为一个时间跨越拍摄和后期制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影视作品的镜头画面和配音配乐等音响被协调于共同塑造影视片形象的表现中。那么可见,一部影视作品艺术形象是由镜头画面和背景音乐联合组成的,仅有镜头画面的影视作品是影视创作活动的倒退,也即倒退到了无声电影创作时期唯有背景音乐成分的加入,才使得当代的影视作品的形象丰满起来,镜头画面被背景音乐包括主题歌所烘托所渲染,令观众看得见、听得到,形成视听感觉的共振共鸣。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是怎样来塑造作品形象的呢?其前提是因为音乐具有艺术性与实用性双重属性。音乐的艺术性体现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器官的反映来接受音乐,通过对生活中声音形象的体验来感受音乐告诉给自己怎样的形象感受,继而引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音乐出现于早期人类生活之中,因之对人类生活审美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流传和发展至今,但电影制作和音乐艺术的合二而一以“电影原声音乐”出现的形式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此,电影音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电影艺术的发展揭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篇章。电影音乐一经出现,人们就发现了其对电影剧情烘托、渲染的“塑性”的重要作用,正如电影音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的评价:银幕上的音乐能够凸显角色的内在性格,能将画面场景所要表现的场景气氛衬托到逼真,甚至于提升到人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极致。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的评价:音乐可以补充影像所缺少的生命感,带给观众以视觉上的舒适感,解除观众观赏无声影片所带来的静默压力,又可通过音乐形象让画面形象鲜活生动起来,使得观众感同身受。“音乐像一个旁白在电影中者对画面进行评论。”美学家柏拉图的评价: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人的灵魂中。乐圣贝多芬的评价:音乐可以带给人们比一切智慧甚至于哲学还要崇高的灵性和启示。哲学家叔本华的评价:声音是音乐的本性,高亢或低沉,急促或舒缓,强烈或轻柔,都具有召唤人的心灵的巨大感染力。先哲们的评价无疑是精辟的。音乐的配置可为影片所要表现的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创造出特定的气氛基调,以有限的画面来展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某一个节点,让观众感受到特定的环境感、时代感、地方色彩感、民族特点感等,有了这样一些感觉做积淀,才使得审美感觉拉近与影片创作者对欣赏者的预期期望值的实现。音乐融入影片后是以旋律的整体性效应的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音乐将画面镜头串联起来和贯通起来的,镜头画面的跳跃性、分散性、有限性所带来的有可能影响观众审美感觉的短板问题被有效解决,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的功能,影片的蒙太奇表现手法才能够充分展示。
以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来具体分析音乐对影片形象的塑性作用。这部影片的主题是仁爱对生命的滋润、感化、助长作用。在这部影片中,写实性音乐与写意性音乐相结合,形成美妙的感染问题孩子们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叙事音乐。写实性音乐也即画内音乐,镜头画面中会看到影片的主人公马修在以钢琴伴奏的形式指挥本来都是些散漫不羁的孩子们排练合唱,孩子们饱含深情的唱着:“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飘向空中,孩子们在望着你呐,在那暴风雨中,你坚韧地飞翔,别忘了飞回我身旁……”这个时候的孩子们神情专注,他们的心情和面部表现都沉浸于歌曲的意境之中,他们被歌曲的意境所熏陶,音乐的神奇力量在开启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心门。写意性音乐即画外的背景音乐,如对因犯错而被体罚到“关小号”的莫杭治和佩皮诺两双凝望窗外渴求自由翱翔眼神的配乐,马修旁白时的配乐,对故事情节全过程的配乐都结合进孩子们合唱的这首歌曲的旋律,将孩子们内心对热爱生活、渴望成长的快乐和幸福的感情表现出来渲染开来。影片中的音乐与剧情所要表现的主旨形象水融的契合起来,充分展现出音乐对人性的熏陶作用,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的需要关爱之情的投入的寓意。所以,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形象当时以马修为代表的关爱孩子们,给予孩子在爱心呵护、滋润成长环境的形象,这一形象是通过影片的音乐配置真实形象地达成的。
二、音乐艺术对影视作品的符号
作用体现于对剧情的浓缩和记忆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不朽生命力,因为这部影视片的音乐旋律尤其是其主题歌曲不会衰老,不会模糊和淡化观众的记忆,会在人们的不断品味和传承中常温、常新、常感动,成为永远地熏陶和洗礼人们性情的经典。以对影片《上甘岭》《我的祖国》这首主题歌曲的分析为例。《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在国人中的传唱范围是十分广泛的,生活中,国人的耳边常常会想起这首歌曲的旋律,老孺几乎都会唱上几口这首歌曲,因为这首歌曲的人气儿和不老的艺术魅力才会让国人记得建国初期摄制的这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人所澎湃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力量的电影的剧情。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欣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影视欣赏的作用与效果
影视作品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以声音与图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信息源,而英文原版影视作品的观赏性及其语言原汁原味的特点,能构建起“学习地道英语”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在看中听,在听中看。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从而培养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英文原版电影首先具有场景的真实性,取材于国外现实生活的故事情节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英文原版电影具有文化内涵的真实性,通过观赏这些电影,学生可以增加对国外历史和深层次文化知识的了解(庞海才、李芝,2007)。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大到国际,小到个人,都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文化的不同内涵引起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给人们的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学习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对交际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理解与传递。对于语言教学而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从与语言教学有关的方面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与“多元文化”的共存、渗透和互补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语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教学应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异国文化,提高理解与恰当运用文化知识的能力,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影视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制约,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学好文化。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英语学习),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电影视听教学是语言与文化学习的交融点。只有将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和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运用英语原版电影辅助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在欣赏英美电影视听材料的同时能加深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与社会的了解,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英语原版电影辅助教学的特殊性及优势能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1.培养文化意识
电影视听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其优势在于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故事片或相关的影像资料。英美电影故事情节具有广泛、多元的特点,电影内容与语言承载了大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信息,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视听技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视听材料相关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文化“旁白”或“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短语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将语言学习与关注文化、了解文化、记忆文化相结合。同时,电影视听材料的选择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的多元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英美经典电影故事片集人文、艺术与观赏性于一体,内容涉及英美社会生活各领域,有助于学生吸取异国文化营养、了解英语国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电影题材、鲜活生动的电影语言能使学生的视听过程成为愉快的精神旅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文化、感受语言魅力,培养文化意识。
2.增强文化敏感性
语言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语言教学。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掌握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与社会,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尤其要关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注意挖掘与发现语言教学中相关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涵义,指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对照、比较、研究并找出两者间的异同,增强文化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通晓语言文化知识,得体、恰当运用语言的基本保证。电影视听教学以综合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实施借助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开辟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引领学生走进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完成与电影对话的视听旅程。电影的展播与故事情节的深入会引领学生进行视听实践:发现文化、了解文化、欣赏文化。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视听教学过程中推荐、介绍、点评、总结视听材料中可能出现的语言文化知识点,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材料,巩固本民族文化知识,熟悉、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在视听实践中增强文化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重视文化知识传播
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电影视听教学中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能够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在视听学习中吸取文化营养,为在视听实践中自觉地适应中西方文化差异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在视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增强在语言环境中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在电影视听教学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鉴别语音(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并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段落,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达到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重视文化知识传播是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欣赏是学生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包括审美观)的有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庞海才,李芝.基于网络的英语电影与跨文化学习策略[M].电影评介,2007,(9):59-60.
[2]魏立强.看原版影视剧学纯正英语[M].大学英语,2007,(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