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管理论文

统计管理论文范文1

1.1核心层

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指统计价值观、统计宗旨以及统计信念和统计愿景等,核心层是决定统计文化精神的最重要因素,是统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促进统计事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统计工作总有一定的工作目标,统计宗旨正是为统计工作指明了工作目的和工作内容,解决了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如何统计服务的重要问题。统计愿景则提出了全体统计人员为之奋斗的共同追求目标和愿望。总体来讲,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统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1.2中间层

中间层是指统计理念和统计精神,对统计核心内容具有支撑作用,并使其具体化,更好的实现核心层发展目标。当前,在知识管理普遍应用于各种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统计事业发展中为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水平,把先进的统计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统计工作中来,共同构成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内容。

1.3保障层

统计文化的保障层是指统计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宣传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行为规范来保障。统计文化的行为规范,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作用,建立起六大保障系统即统计服务系统、统计指标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系统、教育培训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从而为统计文化的建设提供法律上的制度规范支持,保障统计文化核心内容落到实处。

2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的建设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统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时期,为了推动现代统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统计文化观念,改革创新,建立与统计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统计文化。下面,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路径。

2.1坚持制度建设为前提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制度,并且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下,经过不断改革逐渐完善起来的。原先的统计管理制度多是金字塔结构,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目前,统计管理制度已经逐渐变为扁平的结构,赋予了统计工作者更多的权力,并且拉近了与企业领导的距离,增加了统计工作者与企业领导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为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领导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知识管理手段在企业统计部门的应用。

2.2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在当前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工作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重视和尊重知识型人才,善于吸纳和引进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人才到统计队伍中来,聘请专业统计人才开展统计文化讲座和宣教,全面提升统计队伍综合实力。其次,建立统计人才与领导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依赖关系,尊重人才,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创建优秀的统计文化,在优秀的统计文化熏陶下帮助统计工作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2.3以学习型文化为导向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每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习是发展的生命力和源泉。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业也在不断变革,以求获得新发展。然而,对于统计工作来讲,唯有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统计文化,让全体统计工作者在学习型统计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树立先进知识学习观念,才能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真正实现统计事业的长久发展,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前统计部门要在统计价值观和统计目标的引导下,创造一个激励统计工作者持续学习、善于学习的统计文化,逐渐将学习系统化、制度化,把抽象的统计文化逐渐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不断促进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与时俱进,为统计事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学习型统计文化的熏陶下,永葆新时期发展的知识动力。

2.4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内涵

统计管理论文范文2

医院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医院发展、医疗资料的利用、医疗护理质量、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全院的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分析,实现统计服务及统计监督职能。同时医院统计工作具有社会性、时间性、准确性、预测性、服务性、共享性。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准确、及时而全面的数据依据,为医院的管理发挥出统计信息应有的价值。

1统计信息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2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3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统计管理论文范文3

1.1有利于发现安全生产管理薄弱环节

通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地、定量地、确切地、直观地发现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1.2有利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等纠正措施进行完善,以期所有工作均有章可循,从而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1.3有利于制定各项重要决策

公司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或重大决策时,在安全管理方面可以将通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来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决策内容。

2统计分析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统计分析的主要数据涉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现状、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事件1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通过安全生产管理软件信息系统对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进行统计,并按季度、年度对收集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的管理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

2.1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统计分析

1.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公司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主要从学历、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年限、人员流失和新入职人数进行分析。根据公司的人才培养经验,常规情况下培养一个经验较丰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公司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高,但是具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数量偏少,只有46人,仅仅只占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9%,尤其是既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经验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只有30人,仅占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2%。公司流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工作在2年以内为主,为210人,占到流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88%。2009年以来,流失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管从总数量上还是从各学历分布层级数量上都高于新入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近年来,由于公司自有员工总体数量控制,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变动状况在可控范围内。

2.安全隐患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将安全隐患分为作业环境条件、消防安全、文明施工、危险化学品、施工用电、施工机具、起重作业、高处作业、个人防护、高空落物、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其它共13类。公司对安全隐患主要通过安全隐患种类和20万工时隐患率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公司近5年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类型趋势基本一致,隐患数较多的类型为文明施工、作业环境条件、施工用电、高处作业等。文明施工隐患最多反映了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问题,是公司改善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提升公司形象的最大障碍。公司近5年的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一直处于公司控制线以下,但是在2012年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达到68,接近公司设置的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控制线。因此,公司应该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减少安全隐患产生。

3.安全生产事件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公司将安全生产事件类型分为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起重安全、消防安全、职业健康、高处坠落、坍塌、触电、淹溺、灼烫、中毒/窒息和其它伤害共计13类。公司对安全生产事件主要通过事件类型、年度20万工时安全生产事件率进行统计分析。2009年至2013年期间的安全生产事件按事件类型统计。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两种类型占比最大,近五年共发生66起,占安全生产事件总数的54%。该两种类型比重较大与公司主营业务为建筑安装有关。为了加大对易发安全生产事件类型的管控,公司对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两种类型安全生产事件按照起因物进一步进行统计。44起物体打击安全事件中起因物为高空落物的29起,占比66%;22起机械伤害安全事件中起因物为磨光机使用的12起,占比55%。说明公司施工现场高处临边防护不到位、文明施工管理不到位和一线作业员工磨光机安全操作技能不足。公司近5年来20万工时安全生产事件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在可控的情况下逐渐好转。

4.安全生产事故

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分类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规定执行。公司对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通过事故类型、发生时间、伤害严重率、严重程度和经济损失进行统计。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7起,其中轻伤28起,伤28人;重伤5起,伤5人;死亡4起,死亡4人。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公司使用的专业分包单位。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类型有其它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和高处坠落。公司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集中在4月、5月、7月、8月和10月。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1:00、14:00-15:00和15:00-16:00,这3个时间段内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8起,占事故总数的49%。上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4起,下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8起,下午比上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数要高出29%。公司并没有发生因临近下班或加班加点而导致事故发生频率增加。公司2011年伤害严重率大幅上涨,达到189.3,超过公司控制线,虽然2011年至2013年以来伤害严重率逐年下降,但相对于2009年、2010年依然上涨明显。公司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发生了死亡事故。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公司发生的死亡事故类型分别为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虽然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合计占比仅为32%,不管在核电施工项目还是其它施工项目上,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公司应加大对高处临边作业、起重作业和场内机动车辆作业的管控力度,减少死亡事故的发生。

2.2采取的主要措施

对于以上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针对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公司主要在以下方面采取了纠正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

通过统一规划实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养计划,加大安全执业资格取证力度,拓宽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来建立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

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通过加强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文明施工水平,减少施工三违现象,确保施工过程中“四不伤害”原则的落实。

3.加强安全监督管控力度

通过加强安全监督力度,重点加强事故高发时间段内和高风险作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整改,将安全生产事件或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

4.加大安全生产奖惩力度

通过提高安全生产奖惩标准,以经济为杠杆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惩罚员工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3结语

统计管理论文范文4

一、企业管理中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时代要求我们果断进行观念变革,以符合市场需要,符合企业发展的统计管为企业服务,那么工业企业统计观念的改革包含哪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顺应时代要求,工业企业统计目标也应适应其变化,为自身企业发展所服务,并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在传统统计中,企业统计是为政府统计而服务的。新时代,工业企业应转变观念,确立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的核心,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统计企业应及时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二)企业统计范围的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工业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在外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工业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同时,由于新时代展现出来的信息特征,工业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如工业企业中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统计等;反映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利用、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三)企业统计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工业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时代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工业企业应建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积极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全面对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进而建立工业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以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等等。

二、统计制度、管理体制改革

新时代对工业企业的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一)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为此,工业企业在统计制度上应着力进行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建立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以便在搜集市场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供应商及销售商宜采用垂直统计方式,以交易信息网平台统计系统进行抽查;对待小型供应商及销售商利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工业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自身发展服务。

(二)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工业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为此,新时期工业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应该设置统计机构和自行人员配备,摆脱传统统计部门为政府统计服务的束缚,建立独立的工业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企业管理中统计理论改革

(一)统计理论改革

工业企业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时代下,工业企业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以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性为工业企业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并在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工业企业的统计理论体系。

(二)统计人才改革

统计管理论文范文5

近年以来,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官方统计数据屡遭质疑,并在2010年上半年达到顶峰,也曾在一时,“被增长”、“被降低”、“被统计”,似乎成了一个时尚的名词。那么,近年来为什么我国官方统计数据会屡遭质疑呢?我们认为一是源于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需求的大幅度提高,二是在于信息披露的多路径化和低成本化。而要消除对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质疑,我们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这就是一要加强统计研究,进一步推进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化进程;二要从源头数据管理做起,把好统计数据质量关;三要加强统计管理机制建设,遏制官员对统计数据的干预。鉴于统计数据质量的形成源于各方利益的驱动,所以,为了确保上述工作任务的完成,我们必须站在博弈的视角来开展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研究。本文拟以“联网直报”方式下的国家统计数据生成流程为线索,基于地方官员、基本单位和统计机构的理性驱动,来构建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博弈机制,并通过该机制的描述与设计,来研究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最优战略。

2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博弈机制分析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产生于统计数据生成路径,源于统计数据提供者的利益驱动,为此,统计数据的生成过程,也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博弈过程,依据该过程中所内含的博弈机理,我们终可寻找出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路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统计数据上报的“逐级汇总”,并由此而引发了许多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为此,国家决定从2011年统计调查年报和2012年统计调查定期报表起,推行统计数据上报的“联网直报”方式。“联网直报”作为“四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与“一套报制度”、“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共同来完成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加工、上报任务的。由于“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不但统一了统计数据的口径,而且也消除了数出多门的现象产生;“网上直报”方式的推行,减降了统计数据上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干扰;网上“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的采用,增加了表内、表间统计指标数据的逻辑审核以及人工审核功能,所以,在“联网直报”统计背景下,统计数据质量可以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但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仍不可得以消除。这是因为: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逻辑审核关的基层数据,并不能完全保证就是实际数据,只要基层单位想虚报瞒报,任何先进的统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均是难以全面防范的。所以,“四大工程”实施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统计法制建设仍然不可松懈。那么,“联网直报”背景下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认为,“联网直报”方式下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主要来源于基层数据的虚报瞒报,这种虚报瞒报现象的产生仍将来自于基本单位利益的驱动,并遵从于博弈的机理。一般来讲,基本单位是基层统计数据的起报单位,在填报基层统计数据过程中,是实报还是虚报、瞒报,这主要来自于其本身利益的权衡。首先,这种利益的权衡来自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其次,这种利益的权衡来自于地方官员的压力;第三,这种利益的权衡来自于统计违规处罚。基于此,地方官员、基本单位、统计机构之间利益的权衡过程,构造了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博弈过程,地方官员、基本单位、统计机构之间利益的统一,形成了国家统计数据质量博弈的纳什均衡。

3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博弈机制描述

3.1背景假设与符号定义为便于研究,我们假设:理性的官员、基本单位和统计机构构成了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博弈的参与人;官员的行动空间为{虚报性干预,瞒报性干预,不干预};基本单位的行动空间为{虚报,瞒报,实报};统计机构的行动空间是{检查,不检查};在博弈的过程中,地方官员是先行动者,基本单位是第二行动者,统计机构是最后行动者。在上述背景假设条件下,我们定义:(1)Q为基本单位基层统计数据实际值。(2)πg为地方官员干预基本单位上报基层统计数据的净收益总额。(3)πf为基本单位上报基层统计数据的净收益总额。(4)πs为统计机构统计执法检查净收益总额。(5)β为地方官员对基本单位的干预倾向,β在1的领域内取值,β>1为虚报干预程度,β=1为不干预,β<1为瞒报干预程度。(6)v为地方官员干预基本单位的收益系数,也即基本单位每上报一单位的虚假数据地方官员所获得的经济或行政收益。(7)m为地方官员干预基本单位的支付系数,也是一种激励系数,当基本单位上报倾向与地方官员干预倾向一致时,体现为地方官员对基本单位的一种经济支付;当基本单位上报倾向与地方官员干预倾向不一致时,其体现为地方官员对基本单位的一种经济处罚。(8)k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统计数据上报倾向,k在1的领域内取值,k>1为虚报,k=1为实报,k<1为瞒报。(9)t为基本单位综合税率。(10)λ为基本单位报假被统计机构查处时的统计处罚系数,是指每上报一单位的虚假数据的经济处罚额。如果假设F为处罚总额,则:λ=F(k-1)Q(1)上式表明,当k-1>0时,λ应取正值;当k-1<0时,λ应取负值。λ与(k-1)Q相组合可以构成统计机构检查时基本单位报假的总成本:Cf=λ(k-1)Q(11)N为基本单位统计数据上报次数。(12)P为统计机构统计执法检查概率,也即统计执法检查次数与基本单位统计数据上报次数的比值。如果假设统计检查次数为n、基本单位上报次数为N,则:p=nN。(13)c为统计机构单位检查概率统计执法检查查实成本系数,也即:c=CspQ(2)其中,Cs为统计执法总费用,Cs=pcQ。

3.2收益函数的建立在对相关符号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依据各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可建立各利益主体的收益函数。

3.2.1官员的收益函数。从地方官员理性出发,地方官员干预基本单位基层统计数据的上报行为,是基于其收益最大化的。而这种收益通常指的是一种净收益,也即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如此,根据相关背景假设,我们可以将官员的收益函数定义如下:πg=ν(k-1)Q-(β-1)m(k-1)Q(3)其中:(k-1)Q为基本单位在地方官员的干预之下,实际虚报、瞒报或实报的结果,ν(k-1)Q则为这种干预给官员所带来的总收益,当基本单位选择虚报时,其数值为正,表现为一种收益;当基本单位选择瞒报时,其数值为负,负值表现为一种损失;当基本单位选择实报时,其数值为零。(β-1)m为地方官员干预基本单位上报符合自身要求的基层数据时,对基本单位的经济补偿支付系数,也即地方官员的单位干预成本,(β-1)m(k-1)Q为地方官员对基本单位的干预总成本,当地方官员的干预行为与基本单位的上报倾向一致时,其取正值;当不一致时,其取负值,负值表现为一种收益。

3.2.2基本单位的收益函数。基本单位关于基层统计数据上报行为的选择,也是基于其成本收益分析的。其中,基本单位上报虚假数据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方官员的政策激励和税收节约,成本主要来自于统计机构的统计执法处罚。通常,考虑到地方官员的激励和税收的上缴情况,在统计机构不进行统计执法检查的情况下,基本单位的收益为地方官员的激励与税收上缴情况的权衡。也即:πf1=[(β-1)m-t](k-1)Q其中:(β-1)m-t为基本单位在考虑地方官员干预行为和税收缴纳的情况下,单位报假净收益,在虚报的情况下,去取决于地方官员虚报激励系数与由此而带来的税收上缴之间的差额,其差额为正,基本单位选择虚报,差额为负选择瞒报。在统计机构进行统计执法检查的情况下,基本单位的收益为地方官员的激励与税收上缴及被统计机构查处罚款之间的权衡。也即πf2=[(β-1)m-t](k-1)Q-λ(k-1)Q其中,λ(k-1)Q为基本单位在统计执法检查被查处时的罚款总额。考虑到统计机构的统计执法检查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也即统计机构的统计执法所采用的是混合战略,所以,基本单位的收益通常也是带有不确定性的,为此,其收益函数往往是一个期望收益函数。从而,在假设统计执法检查概率等于基本单位被查处概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基本单位的期望收益函数定义如下:πf=(1-p)πf1+πf2?????=(1-p)[(β-1)m-t](k-1)Q+p{[(β-1)m-t](k-1)Q-λ(k-1)Q}(4)对式(4)进行整理可得:πf=[(β-1)m-t](k-1)Q-pλ(k-1)Q(5)我们称式(5)为基本单位上报倾向期望收益函数。由该函数可知,当基本单位选择报真时,k=1,πf为零;当基本单位选择虚报或瞒报时,其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3.2.3统计机构的收益函数。单纯从其收益来讲,统计机构的收益来自于统计执法检查的经济处罚,虽然这种经济处罚应该上缴国家财政,但我们也可暂且把它看成统计机构的收入,以此相对应的则是统计执法检查费用的支付,它可构成统计执法检查的成本。基于此,在统计部门检查的情况下,如果基本单位报假,其净收益为处罚收益与检查成本之差,如果基本单位报真,其净收益为检查成本,是一个负值。在统计部门不进行检查时,无论基本单位报真还是报假,其均无任何收益。这样,如果假设统计执法检查概率为p,则在基本单位报假在统计执法检查中的被查处率为100%的情况下,我们可将统计机构的期望收益函数可以定义如下:πs=p[λ(k-1)Q-pcQ]+(1-p)0(6)其中:λ(k-1)Q为统计执法检查总收益,pcQ为统计执法检查总成本。对式(6)进行整理可得:πs=pλ(k-1)Q-p2cQ(7)我们称式(7)为统计机构收益函数。式(7)表明,当统计机构不检查时p=0,πs=0。当统计机构检查时,如果基本单位上报的是虚假统计数据,则统计机构存在πs=pλ(k-1)-p2Nc的收益;如果基本单位上报的是真实统计数据,则统计机构的收益为πs=-p2Nc。也即存在着一种负的收益。

3.3模型体系的构建根据国家统计数据质量博弈机理与路径,以及动态博弈纳什均衡的求解思路,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博弈模型体系及纳什均衡的求解,我们将从统计机构的理分析入手。

3.3.1统计机构最优战略的确定。从统计机构的收益最大化出发,统计机构的最优战略将存在于其收益最大化取值的一阶条件之中。所以,我们对式(7)求解关于统计执法概率的一阶偏导数可得:?πs?p=λ(k-1)Q-2pcQ(8)令式(8)为零并进行整理可得:p=λ(k-1)2c(9)我们称式(9)为统计机构的最优战略或反应函数。式(9)表明,最优的统计机构统计执法检查概率与统计机构的处罚收益成正比,与统计执法检查成本成反比。在统计执法收益不变的情况下,统计执法成本越大,统计执法检查概率越小;统计执法成本越小,统计执法概率越大。在统计执法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统计执法收益越大,统计执法概率越大;统计执法收益越小,统计执法概率越小。

3.3.2基本单位最优战略的求取。在观测到地方官员的行动并准确地预计到统计机构将以一个什么水平的概率进行统计执法检查后,基本单位将依据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最优战略。首先,我们将式(9)带入式(5)可得:πf=[(β-1)m-t](k-1)Q-λ2(k-1)22cQ(10)对式(10)求关于k的一阶偏导数可得:?πf?k=[(β-1)m-t]Q-λ2(k-1)cQ(11)令式(11)为零,并进行整理可得:k=1+c[(β-1)m-t]λ2(12)我们称式(12)为基本单位的最优战略。式(12)表明,基本单位的上报倾向,决定于(β-1)m-t。如果(β-1)m>t,基本单位倾向于虚报;如果(β-1)m<t,基本单位倾向于瞒报;如果(β-1)m=t,基本单位倾向于实报。

3.3.3地方官员的最优战略的确定地方官员的最优战略也是在准确地就预计到基本单位的行动后,依据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的。所以,我们首先将式(12)带入式(3)可得:πg=νc(β-1)m-νctλ2Q-cm2(β-1)2-cmt(β-1)λ2Q(13)对式(13)求取β的一阶偏导数可得:?πg?β=νcm+cmtλ2Q-2cm2(β-1)λ2Q(14)令式(14)等于零并进行整理可得:β=1+ν+t2m(15)我们称式(15)为地方官员的最优干预倾向。式(15)表明,地方官员对基本单位的干预倾向为虚报性干预,其干预力度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在基本单位上缴税收综合税率一定的情况下,收益系数越大,干预力度越大,支付系数越大,干预力度越小。

3.3.4纳什均衡的求解。将式(15)带入式(12)可得:k=1+c(ν-t)2λ2(16)将式(16)在带入式(9)可得:p=ν-t4λ(17)我们称式(16)为基本单位的最优行动,式(17)为统计机构的最优行动。式(16)、式(17)与式(15)相组合,可以构成国家统计数据质量博弈的纳什均衡。如式(18)所示:{β=1+ν+t2m,k=1+c(ν-t)2λ2,p=ν-t4λ}(18)式(18)表明:地方官员对基本单位的干预倾向为虚报性干预,其干预力度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基本单位的上报倾向具有不确定性,当地方官员的收益系数大于基本单位上缴税收综合税率时,基本单位倾向于虚报;当地方官员的收益系数小于基本单位上缴税收综合税率时,基本单位倾向于瞒报;当地方官员的收益系数等于基本单位上缴税收综合税率时,基本单位倾向于实报。统计机构统计执法检查的概率决定于地方官员的收益系数与基本单位上缴税收综合税率的差额和统计处罚系数所形成的比率,当地方官员的收益系数与基本单位上缴税收综合税率的差额为正时,我们要重点查处虚报现象;当地方官员的收益系数与基本单位上缴税收综合税率的差额为负时,我们应重点查处瞒报现象。

4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博弈机制设计

如果假设统计处罚只针对基本单位、不涉及地方官员;统计处罚系数是一个激励合同;基本单位的个人理性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可以进行整合,则在上述符号定义下,依据委托理论,可对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博弈机制也即最优处罚系数进行设计。

4.1统计机构和基本单位反应函数的引入为了构建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委托模型,我们首先引入统计机构和基本单位的反应函数。统计机构的反应函数:p=λ(k-1)2c(19)基本单位的反应函数:k=1+c[(β-1)m-t]λ2(20)。

4.2委托模型的构建根据委托分析的基本原理,委托模型设计的基本目的在于寻求一个既能使委托人的收益达到最大,又对人具有激励作用的最优合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λ作为一个激励合同,满足式(19)的λ,能够使统计机构的收益达到最大化,满足式(20)的λ,可以对基本单位产生激励作用,能够同时满足式(19)和式(20)的λ,就是一个最优合同。所以,将式(19)和式(20)联立,即可构建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委托模型。如式(21)所示。p=λ(k-1)2ck=1+c[(β-1)m-t]λ2(21).

4.3最优统计处罚系数的求解对式(21)进行整理可得:k-1=2cpλ(22)k-1=c[(β-1)m-t]λ2(23)将式(23)带入到式(22)可得:2cpλ=c[(β-1)m-t]λ2(24)对式(24)进行整理可得:λ=(β-1)m-t2p(25)式(25)即为统计机构统计处罚系数测算模型。

4.4模型内涵分析由式(25)我们可以看出,统计处罚系数具有如下政策内涵:(1)在统计执法检查概率降低的情况下,统计机构应提高处罚力度。式(25)表明,λ与p成反比,p反映了统计执法检查的概率或频率,所以,在统计执法成本上升而导致统计执法检查频率下降的情况下,统计机构应加大统计处罚力度,并借此来弥补统计执法检查频率的不足。(2)在基本单位单位违法收益提高的情况下,统计机构应加大统计处罚力度。式(25)还表明,λ与(β-1)m-t成正比。其中,(β-1)m-t为基本单位虚报瞒报数据的收益。为此,可以认为统计处罚系数与基本单位单位违法收益成正比。这样,在基本单位单位违法收益提高的情况下,应该提高统计执法处罚力度;在基本单位单位违法收益下降的情况下,应该降低统计执法处罚力度。当然,由基本单位单位违法收益我们还可以看出,基本单位的单位违法收益取决于地方官员的干预力度与综合税率之差。该差额越大,基本单位的单位违法收益越大,该差额越小,基本单位的单位违法收益越小。所以,当地方官员的干预力度加大时,统计机构也应该加大统计处罚力度,在地方官员干预力度减小时,统计机构可以适当减小统计处罚力度。(3)统计处罚系数可能存在正负两个值,其所表明的是对不同报假倾向的处罚。式(25)表明,统计处罚系数的测算,存在着正负两个值。其中正值对应的是基本单位虚报的处罚系数;负值对应的是基本单位瞒报的处罚系数。这种取值也保证了基本单位收益函数的成本项,在基本单位采取虚报行动时,统计执法处罚构成了其违法成本;在基本单位采取瞒报行动时,统计执法处罚仍构成了其违法成本。

5实证研究

5.1背景资料与数据的获取为了说明本文所构建模型的可操作性,我们的实证研究工作将基于河北省的区域范围,并就此而获取了相关背景资料与数据如下:(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抵免相关政策。(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统计法》相关处罚规定。(3)某省2011、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5.2相关指标统计数据的整理(1)地方官员干预收益系数v指标数据的整理依据表1计算如下:ν=DyDi=17285.60-16059.8212311.85-8866.56=1225.783445.29=0.36也即本实证分析中的地方官员干预收益为0.36。(2)地方官员干预支付系数m指标数据的整理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抵免相关政策,我们假设地方官员干预支付系数m为10%。(3)基本单位综合税率t指标数据的整理依据表1,我们计算某省基本单位综合税率如下:t=947.59+1067.1216059.82+17285.60=2014.7133345.42=0.06也即本实证分析的基本单位综合税率为0.06。(4)统计报假处罚系数λ指标数据的整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计法实施细则三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认定虚报瞒报率达到100%的为情节极为严重者,并执行20万元的罚款,则每1%的虚报瞒报率的处罚额度将达到0.2万元。据此,我们认为统计报假处罚系数为0.2。(5)统计执法成本系数c统计执罚成本系数的测算,我们将在统计执法收益等于统计执法成本的基础上,来进行。首先,我们利用某省统计执法检查典型案例材料,整理汇总成表2。然后,我们以单位虚报瞒报率处罚额度为0.2,推算出各单位应交处罚额。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测算统计执法成本系数:c=统计执法检查总费用统计执法检查概率′统计数据实际值=46.480.33′9975.35=46.483291.87?=0.0141也即在统计执法检查中,平均每次统计执法检查的单位查实成本为0.0141。

5.3存在地方官员干预的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的博弈机制分析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在存在地方官员干预的情况下,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博弈的纳什均衡为:{β=1+ν+t2m,k=1+c(ν-t)2λ2,p=ν-t4λ}据此,我们可以求解地方政府、基本单位和统计机构的最优战略:β=1+ν+t2m=1+0.36+0.062′0.1?=2.1k=1+c(ν-t)2λ2?=1+0.0141′(0.36-0.06)2′0.22?=1+0.004230.08?=1.053p=ν-t4λ?=0.36-0.064′0.2?=0.375也即:{β=2.1,k=1.053,p=0.375}(26)式(26)为地方官员、基本单位、统计机构的最优战略组合。其说明,在地方官员虚报干预且干预力度为2.1的情况下,基本单位具有虚报倾向,但受到统计机构统计执法处罚的威慑,其只能将虚报倾向确定为1.053,也即存在5.3%的虚报份额。在此背景下,统计机构最优的行动是以37.5%的概率进行统计执法检查。

5.4不存在地方官员干预的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博弈机制分析在不存在地方官员干预的情况下,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博弈纳什均衡中的地方官员干预收益系数v和地方官员干预支付系数m将等于零,这样,地方官员不干预背景下的国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博弈纳什均衡将转化为:{β=1,k=1+c(ν-t)2λ2,p=ν-t4λ}如此,依据上一节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求取基本单位、统计机构的最有战略组合:k=1-ct2λ2?=1-0.0141′0.062′0.22?=1-0.0008460.08?=1-0.0106?=0.9894p=t4λ?=0.064′0.2?=0.075也即{β=1,k=0.9894,p=0.075}式(27)为地方官员、基本单位、统计机构的最优战略组合。其说明,在地方官员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为了逃避纳税,基本单位存在着瞒报统计数据的倾向,但限于统计执法检查的威慑,其瞒报程度只能达到1.06%。在此情况下,统计机构的最优行动是以7.5%的概率来进行统计执法检查。

5.5最优统计处罚系数的测算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对统计机构统计处罚系数进行测算。在存在地方官员干预且干预力度为的m=0.1的情况下,如果t=0.06、p=0.33,则将最优的统计处罚数为:λ=(β-1)m-t2p?=(2.1-1)′0.1-0.062′0.33?=0.075(28)式(28)表明,在存在地方官员干预时,基本单位存在虚报现象,如果地方官员的干预力度为0.1、综合税率为0.06、统计执法检查概率为0.33时,统计机构的最优处罚力度为0.075。也即每1%的虚报率罚款0.075万元。如果不考虑地方官员的干预倾向,也即m=0时:λ=-t2p?=-0.062′0.33?=-0.091(29)式(29)表明,在不存在地方官员干预时,基本单位存在瞒报现象,如果综合税率为0.06、统计执法检查概率为0.33,统计机构的最优处罚系数为0.091。也即每1%的瞒报率,处以0.091的罚款。

6结论与建议

统计管理论文范文6

1属地化管理造成了机场管理工作短时间的混乱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空中运输呈现出繁忙活跃的景象。但同时,由于缺乏相配合的有效管理措施,使得机场的工作管理越来越显示出低效化趋势。目前,许多管理企业仍未实施妥善的改革措施,企业自身经济结构的优化整合未取得真正的实效。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未对中国航空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热情。在这样形势严峻的管理背景下,国家开始应用机场属地化的管理方针,最大程度地保证人们能够正常出行,并维持良好的航空秩序。2004年,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民航局分支被取消,这样就会使空余出来的机场管理工作划到政府部门的职能范围内,对我国的航空运输行业的体质结构和经营管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期望能够使目前的亏损现象得到整治。然而,由于在方针实行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准备工作,导致实行改革方案后出现了机场管理与运输管理工作衔接困难的问题,且航道不畅甚至拥堵的现象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给机场的运营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混乱。

2属地化管理造成了航空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进展缓慢由于机场管理已成为政府部门扩展职能的一部分,因此政府部门在致力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因为负责机场管理而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由于提高空中运输的收益需要较长的实践和探索,但对于地方而言,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盈利前的机场设备更新换代工作。在这一背景下,就只能使用已经老化的飞机和设备,因而其质量与发达国家航空公司对比有着极大差距。不仅如此,面对着国内急剧上升的运输需求,机场管理同样显得力不从心。同时,飞机及其相关设备的老化,还会对航空安全性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并使我国的整体航空形象大打折扣,进而使许多旅客陷入一种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出行过程快捷方便而选择飞机,同时又对我国目前航空运输的安全性充满不信任感,致大规模的航空客户慢慢流失,使当地经济增长减速,拉低了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进程和水平。

3属地化管理导致了大量从事航空运输服务的工作人员失业地方政府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经过全方位的论证,要求将多数机场进行裁撤,以便使资金和资源能够更多投入到其他工作的建设中,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但由于空中运输无法做到单独发展,它和许多行业或附属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交通、环卫以及安全保卫等就需要航空运输的支持来发展。由于多数机场遭到裁撤,间接导致了与其相关联的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使其中大量的从业人员因此而失去了工作,成为无业人员,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地区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空中交通管理与机场管理有效衔接应采取的策略

1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与空中交通流量系统有效的进行对接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综合运用了雷达和GPRS导航技术,来对飞机在不同时段的具置及飞行路线进行检测和定位,从而避免处于同一航道中的飞机发生碰撞事故,能够有效保障航道的安全性,因此对空中飞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应用空中交通流量系统的条件下,各个航道中的单位飞机数量可以被准确获知,并通过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来确定该区域内飞机航行是否安全,飞机的当前速度是否达到预警上限,如果有上述情况应及时予以纠正,从而保障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的可靠性。经过对两个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之后,就可以为驾驶员及地面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及数据,这样就可以保证航道的畅通和飞机的平稳运行,预先将发生的问题及时对上级汇报并将其解决,保障了飞机在飞行中的安全性。

2机场管理与两个系统的充分衔接交通管制系统及交通流量管理系统其本质都是一种辅的工具,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方面的支持,因此提高机场管理工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决策者。因此,为最大程度地保障机场决策者能够做出最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就必须依靠数据上的支持和参考,这需要以机场管理的两个系统的充分衔接为基础来实现。在经过系统检验和论证后发现,机场管理与系统衔接的方式能够为飞行安全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在日常的机场管理工作中,这两个系统会将在线监测的结果反映在与系统相连接的显示屏上,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飞机的航行路线和时间等参数进行比对,对于发现航道中的异常现象能够起到明显效果。

3机场日常操作管理由于机场的日常操作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将不同系统及不同部门组织起来,使其能够以飞行安全管理为工作重心,安全管理方面的认识得以贯穿于机场工作各个环节,从地面飞机起飞前的后勤保障到飞机空中航行的速度及航道的管理直到结束时的飞机安全降落,这其中都需要这些部门和工种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