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师音乐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师音乐专业

高师音乐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24-01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在实际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针对高师音乐专业中民族音乐教育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不尽人意,西方外来音乐通过多种途径逐步进入我国音乐的各个领域,大街小巷、商店、剧场等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充斥着通俗歌曲、摇滚乐等,公平而论,外来音乐确有较新的形式和技巧并极富现代感和吸引力,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使民族音乐的生存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民族音乐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还是传统教育模式,一直受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以教授西方音乐体系的内容为主,民族音乐文化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具体体现,造成民族音乐教育的严重缺失,培养的师资本身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即使开设学时也很短,学生只能了解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而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声乐课基本是美声唱法一统天下,民族唱法不被重视;键盘课程,练习曲、乐曲大多数来自于国外作品。音乐教育人才的引进普遍重视键盘、声乐等,而很少注意民族音乐的师资,这就导致民族音乐教学缺少专职教师,常常是由音乐理论教师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民族音乐教学也仅限于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的简单知识传授与欣赏。尤其是民族器乐,本应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缺乏师资,民族器乐选修与民乐合奏课很少开设或根本不能开设。学生们认识了贝多芬,了解了莫扎特,而对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家却知之甚少,对我们的经典民族作品知之甚少。这些现象都会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迅速消亡,预示着我们将失去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二、民族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笔者认为,要想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就要从幼儿抓起,直至小学、中学、大学,都应将民族音乐教育循序渐进地输入到整个音乐教育中去,以培养学生欣赏、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只有让学生接触并学习民族音乐,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可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提高人的音乐素质的同时,进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作为将民族音乐文化进行逐级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师,其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高低就成为能否使我国的优秀的民族音乐得到发展和传承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因此高校的音乐更要重视传统的民族音乐等艺术素质的培养。就目前情况而言,民族音乐的生存危机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没能从基础教育抓起,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师本专科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在校园内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学校于是就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这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更是让他们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

三、如何在高师音乐专业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笔者认为,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训练,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欣赏,可以挖掘民族音乐思想教育因素,有机地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以听觉感受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情感得到升华,以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作用。

民族音乐的教学,它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体现在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各个学科中如:1、民族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 2、民族特色手风琴音乐作品的教学。 3 、民族特色声乐作品的教学。4、民族特色音乐作品欣赏的教学。 5、民族特色的戏曲、曲艺作品的教学。 6、地方色彩的民族音乐作品教学 。7、民族特色舞蹈音乐作品的教学。8、民族器乐作品的教学等等,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认识民族乐器,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性能、演奏形式等,并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欣赏。

四、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做

民族音乐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因此,在多元化音乐教育中,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观念的界定中就首先把民族音乐的观念作为核心,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是与人民生活、工作、习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第二,给学生展现民族音乐的机会 。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热爱具有民族性的文化。

第三,开放式教学,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将课堂延伸,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各种课外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总之,民族音乐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民族音乐文化,为我们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而努力,开创21世纪音乐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陆学凯、王纵林.如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R].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1-09.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3]陈其射.民族音乐的传承与高师音乐教学初探[J].交响.1999(04).

高师音乐专业范文2

一、目的与意义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简称音教)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传授声乐理论知识、指导技能训练、掌握艺术标准中起着主导作用。每一个声乐老师都希望得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因为学生的声音条件、程度深浅、音乐素质、理解能力等,不仅可以较快反映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有效树立教师威信,提高教师的知名度。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接受声乐知识与技能、创造和表现声乐艺术的主体,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能在自己相对喜欢和信赖,或声部、声种、性别等相对吻合的老师指导下,掌握声乐技能学习声乐理论。

为了寻求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这一共同点,一方面为了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积极性,努力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合作意识,有效提高声乐理论与技能等,许多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开始探讨和尝试“声乐双选”的分配模式。

由于各高师对“声乐双选”的具体实施大都根据各自的理解、各自的习惯、各地区的特点来进行操作,大同小异,因此,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也有许多经验急待总结和推广,力求在遵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实条件下,寻求对高师教师更为客观的教学评价,推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立高师声乐教学更为科学的分配制度。

二、问题与原因

对于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操作,总需要实践来验证和事实来证明。一些高师音教专业在经过一段时间“声乐双选”的操作后,一些棘手的问题和现象也开始显现,不仅引起了一些师生的不满,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思考和关注,如果问题不及时解决,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双选”大有“走过场”之嫌和“作秀”之感,较突出的问题和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该谁先选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尽管教与学双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总有主次之分。因此,“声乐双选”中,教师和学生究竟谁先选的问题,成了“声乐双选”的焦点和多数教师关注的问题。谁都知道:谁先选,谁就在双选中占有主动。

如果让教师先选学生,那么教师占有主动。这时,一些学生就有意见了,他们认为这个老师不是他们期望的老师,他们不大情愿接受这位老师的指导。

如果让学生先选老师,那么学生就占有主动了。老师就只能在学生先选的范围内划圈,一些老师就很不情愿地接受学生,于是老师们也发问了:声乐教学到底是谁教谁?到底该谁选谁?

(二)师生信息不通畅

要使“声乐双选”实现其初衷和达到其目的,师生双方的信息畅通是先决条件,尤其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那么,学生又是怎样了解老师的呢?一般来说,新生入学后对声乐老师的了解来自以下几个渠道:

1.学生与老师的直接接触 高师音教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的艺术班,而大多数艺术班的音乐考生在考前都接受过高师声乐教师的辅导,对老师的声乐技能、声音观念、教学方法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入学后也决心再跟这位老师继续学习声乐。据调查数据显示,这类学生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23%。

2.听师哥师姐介绍 新生入学后,总有自己高中的同学或曾在一起辅导的师哥师姐,尽管这些师哥师姐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学院的声乐老师,但他们仅凭自己的感觉或道听途说的传言来指点新生,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高师的音乐学院中存在。据调查数据显示,这样影响新生做出选择的人数占调查学生人数的45%。

3.听他人示意 除以上两种情况外,新生本人或家长还认识一些学校其他单位的某些人,这些人也可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了解声乐老师的情况,并指点学生的选择。据调查数据显示,这样的学生占调查学生人数的25%。

由于师生信息不通畅,新生入学后,除认识考前辅导过的老师外,几乎就不再认识或知晓其他的声乐老师,就连声乐老师有多少人,各自有什么特点,想要什么样的学生等等,都不太清楚。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选择时对所选老师很了解的占调查学生人数的10%;而对所选老师不了解的占调查学生人数的34%。另外,一些学生对“声乐双选”的时间和操作也不大了解,一些学生双选时没有思想准备,导致选择失误和失败。

(三)问题的显露

按现在学生先选老师的做法,由于学生在“声乐双选”前对多数声乐老师的教学、声部、声种、性别、要求等信息不畅通,对声乐老师的教学特点和方法不了解,对双选的宣传和介绍都没有明白,因此产生或导致以下的问题:

1.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学生先选了老师,老师就只能在被学生选定的范围内再进行一次筛选,使老师的选择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一些声乐条件相对好的学生集中在某个老师组上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其实,这种“拥挤”并不是一种好现象,一个老师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有时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对老师的教学施加了压力。如果把声乐条件相对好的学生适当分散到多位老师组上,就可以使教与学双方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2.学生的命中率偏差双选中学生越是“拥挤”,命中率就越是偏离。因为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师是一个教学团队而不是个体,繁重的教学工作要靠大家共同承担,因此,某个老师不可能承担所有的教学工作,也不可能接受所有期待的学生。于是只能在可承担工作量的范围内接收少数学生,使更多的学生不能如愿。难怪调查问卷显示,有62 %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双选仅是“少数人受益”。

3.教师情绪受影响 在这样双选模式下,许多学生或一些老师都片面地认为,双选就是“学生选老师”,而这种观点和做法无形中对老师们的教学进行了非官方的评价和评估,不同程度地伤害了一些老师的自尊心。出于职业道德和教学工作量等原因,许多老师都勉强理解和接受,但他们的教学热情多少受到影响。

一方面,一些有教学经验、教学资质的老师,他们完全有能力和技术承担更多的教学,或培养更好条件的学生,但由于他们在潜心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个人信息、宣传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只能在学生先选定的范围内进行被动的筛选,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有劲使不上”。

另一方面,一些年轻老师或刚从外单位调入的老师,由于学生很少选择他们,显得十分尴尬,最后只能等其他老师选剩后,把不想要的学生全部分配给他们。这样无形中向他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也显得不大公平。

再一方面,为了“改变”这“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让人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他们过分夸张地进行自我宣传,也有人从考生和考试入手“经营”自己的市场,还有人明争暗斗争夺生源,甚至还有领导用双选来“吓唬”不喜欢的老师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严重违背了“声乐双选”的本意和初衷。

三、改进与提高

上述现象的显露,说明有必要对高师音教专业“声乐双选”的理论与操作进行客观的审视和相应的调整,以提升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一)提升双选的理论高度

众所周知,采用“声乐双选”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以生为本”,但是,如果把“以生为本”在双选的实践,单一理解为就是“学生选老师”的话,那就偏离了双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声乐教学毕竟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如果老师在双选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学生先选的局面,那么他们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角色就很难扮演。因此,在强调“以生为本”的同时,是否还需要提高对“以师为根”的认识呢?只有将教学活动中“根”和“本”融合在一起,才能丰富“声乐双选”的内涵,提升“声乐双选”的理论高度。如果我们将此理论付诸双选实践的话,那么在“声乐双选”模式中,就应该既有“学生先选老师”,又有“老师先选学生”。因此,单一的“学生先选老师”不能全面呈现声乐双选完整的理论,而“学生先选老师”和“老师先选学生”的同时并存,才能涵盖声乐双选较完整的理论和意义。

(二)梳理学生的声乐需求

虽然声乐是高师音教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学生在声乐技能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为高师音教专业学生在高考时,是以不同的音乐技能考入高师的。他们主要的音乐技能可能是声乐,可能是器乐,也可能是舞蹈或其他。因此,音乐技能的不同方向决定了他们对声乐技能的需求程度,以及对“声乐双选”不同的理解程度,和对选择声乐教师的重视程度。比如:

1.声乐型 主要以声乐技能考入高师,在声音上具有一定的条件,技能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或程度,整体素质和形象都不错。他们需求声乐的再发展,也高度重视声乐的双向选择。

2.综合型主要以音乐的综合技能考入高师,声乐、器乐、舞蹈都比较平衡,有一定的基础,但都不突出。他们在声乐上,由于自身的声音条件等原因,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明显优势。他们对“声乐双选”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需求。

3.器乐舞蹈型主要以器乐、钢琴或舞蹈技能考入高师,多数同学在声乐上既没有条件也没有程度,他们无所谓“声乐双选”的需求。

针对三种不同的需求,如果我们仅用一种方式去满足,显然不是“有的放矢”,而只有用相应的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声乐需求,才能使“声乐双选”的理论与实践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维护教与学双方多数人的利益。

(三)改进双选的具体操作

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反思,为声乐双选的具体操作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依据。高师音教专业“声乐双选”模式在上述观点与理论的框架下,应探讨更为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比如:

1.加强师生的消息交流 师生双方的信息畅通,是高师音教专业“声乐双选”的基本条件。老师们教学、科研、成果等信息需要通过正面和公开的渠道展示(如宣传栏、图文、校园网、信息表等),让学生较全面了解声乐老师的教学和科研情况,并允许学生有一定时间的思考,允许学生自愿与老师联系,在学生对老师们基本了解后做出选择(用表格等)。同时,学生也需要用表格的形式,提供必要的信息供老师们参考。

2.合理确定“先选”的比值 针对学生对“声乐双选”不同的需求,兼顾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根据教师们的需求确定“先选”的比值,并按“老师先选”、“学生先选”和“老师必选”的三种方式进行操作。

老师先选,就是根据老师们各自的意愿,首先在学生中任选一至两名学生(占学生人数20%),老师先选,是教师权利和主导地位的体现,是教师合理要求的体现。

学生先选,就是在学生先选择老师的范围内,让老师们再确认(占学生人数70%),以满足多数同学的愿望,同时老师们会尊重学生的意愿,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

老师必选,就是最后剩下谁都不想要的学生,较为平均地分配每一位老师(占学生人数10%),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团队精神。

也许以上三种方式的同时并行,既符合高师音教专业的客观现实,又兼顾到师生双方的利益,还推动了声乐双选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反馈信息,及时引导和处理,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及时修正偏移。重在提升科学的理论,贵在改进有效的操作,方能使“声乐双选”名副其实,真正做到为大多数师生服务。

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双选”模式,是高师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尽管它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和探讨,但它毕竟对于促进声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责任意识等,具有前瞻的意识和积极的作用,而且每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此,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双选”模式还需要探究和提升科学理论,顾及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合理要求,实施更为可行的操作方法,逐步修正管理机制,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以适应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21世纪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安《对高师音教专业声乐、钢琴技能技巧课实行“双选制”的利弊分析》,《艺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韩伟《浅谈声乐双选》,《黄河之声》2008年5期。

[3]周爱华《高师音乐教育课“双选制”利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高师音乐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

所谓职前职后一体化就是就业前的学习与就业后的培训是融为一体,承上启下,不脱节的。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学习基础课程、教育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并通过学习获得会唱、会跳、会弹、会表演的能力,进而进入小学、演出团体或培训机构工作。但如今,很多毕业生都抱怨自己在校所学知识与工作后的实践相连不大,有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不强,有的甚至不知如何展开工作。还有毕业生反应职后培训的模式不够灵活,过于固定化,不能满足他们工作的需求。所以高职音乐专业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有待完善和改进,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以上问题的出现呢?

一、职前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在教学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即所谓的“授之以渔”。一旦方法学会,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方法的习得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学会,但目前学生的学习都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太少,所以导致他们只会吸收知识,而不会归纳和运用。目前,职前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音乐专业的学生需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学习基础课程(英语、语文等)、教育学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和专业课程(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等),这些课程内容多而杂,课程与课程之间又相互独立,所以导致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消化,很多都是应付了事,并没有实质性的掌握,更不用说如何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了。其实从他们的毕业角度出发考虑,一部分人毕业后会去学校教书,一部分人会去演艺团体,还有一部分人会自主创业……所以统筹课程体系的建构,构建多元化、综合化的专业课程是目前的一大趋势。课程与课程之间一定要相互联系、承上启下。在整合课程,创建综合化的课程中,学生知道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与提高,同时还有更多的时间加强实践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使教育实践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次,师范专业的课程关于美育和人文的内容过少,而如今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美育的发展,要求老师要跳出课本的内容,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讲授知识,所以要提高教师的音乐修养,美育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可以开设《艺术实践》课程,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有机结合,挖掘学生整体艺术的创造力。(二)职前职后内容脱节。如今在校的学习内容与就业后的工作与培训内容之间衔接不够,造成了脱节的情况,而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培训者身份的不同。职前教育由于在学校完成,所以教授知识的都是高校教师,而职后教育由于是在工作后进行的,所以教授知识的或是所在单位的老师,或是集中组织培训的校外老师,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老师,他们只关注这个阶段培训人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实践目标,而没有前瞻和后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职前和职后培训工作的间断性。尤其是校内老师,他们去一线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好多教师没有真真正正到一线历练过,由于交流少,所以眼光和教学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孩子毕业后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向应该如何把握。所以由于教学内容上的脱节,学生只会学而不会用,动手能力比较差,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力明显不足,不能更好的进行岗位操作,甚至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三)校内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目前,许多高师院校评价的体系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一朝定输赢的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能力和价值,由于这种评价体系的单一,学生只是把知识记到了脑子里,但却不会输出和使用,所以,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合格或者优秀的方式,包括学业成绩评价、学生技能评价、实践活动评价、教育实习评价等。评价机制越全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强,越会自觉探索与规划未来的发展和提升。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评价体制下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他们除了学校安排的每学期的见实习外,还可以通过课堂展演、考试表演、舞台演出、参与各种比赛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能够在寒假和暑假与当地机构联系,在锻炼自己的同时,注重课程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转换,重视实践后的交流和总结,真正起到提高教育技能的作用。

二、职后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形式单一。目前的培训形式主要是大规模的集中培训,培训时间基本是1-3天,多采用教师授课,专家报告的形式,针对性和互动性很少。并且培训的内容有时也并不紧贴所学专业,效果明显不好。其实不同专业的教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如果不管需求、不考虑实际性和合理性,这种大笼统的培训,看似在讲问题,可是老师真正能学习和吸收的又有多少呢?(二)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淡薄。古人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又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明学习是要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可就目前现状来说,很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工作忙碌或满足于现状等原因,自主学习的动劲明显减弱,提升学历与能力的意识也逐渐淡薄,再加上他们有的并不知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所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很好的执行和实施,职后的学习跟不上,便阻碍了未来的发展。

三、解决办法

(一)制定岗前上岗标准。目前,由于国家对幼教事业的重视,我省各地兴建了不少幼儿园,又由于幼儿教师的短缺,好多幼儿园放低标准,把学业不精的幼儿教师招募进来,这样幼儿的教育质量就不能得到保证,甚至存在隐患和风险。所以,制定上岗前的标准,以此标准衡量毕业生的整体综合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岗前标准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制定,主要看学生对理论掌握的深浅和实践操作水平的高低,从而判断他是否能达到上岗的要求。即使不是幼儿园,各培训机构或演艺团体也是需要制定上岗标准以考验应聘者能力的。(二)加强职后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首先相关部门要落实职后的培训工作,不管是从政策上还是经费上都要给与大力支持,并且要完善培训制度、考核方式、严格把关,把培训当作一项大事。其次,要健全培训分类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培训的教师都能够有所得有所收获。再次,培训的时间根据培训目标的不同也可以有所调整,实践的比例要大于理论的讲解,让被培训人员能够在做中掌握培训的核心内涵,并通过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外,培训内容的专业化也是要提高的。作为音乐专业的教师,通过学校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因此职后的培训就要更加的专业、更加深入和实用。(三)举行各种比赛以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职后不仅要有多样化的培训,还要经常举行各种理论与技能的比赛,一来通过比赛,教师之间多了更多的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大家相互交流思想,反思问题,不断寻求新理论与新策略解决各种实践问题,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通过各种比赛,能够不断鞭策教师学习的动力,提高它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时刻保持先进的思想和高度的工作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当然,完善职前职后人才培方案、提高评价机制的多样化等都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是一个相互衔接、连续统一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完整系统,只有夯实职前培养的基础,提高职后培训的实际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顺利的走入工作岗位,走出迷茫、走出困惑。

作者:高蓓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马百霞.“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3,05.

高师音乐专业范文4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的特性兼具艺术性和师范性,对高师音乐专业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直接影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成绩。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入手,通过对问题现状和背景的分析,提出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至少应包含的几个要素。以此文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现状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8万。但许多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水平普遍较低,许多教师表现出业务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学历职称未达标等问题,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及体系被引入,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结构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使他们迅速建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充分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学习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和研究的设备、方手段,从而有效地运用到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实践中。 

二、背景 

(一)对“人的发展”的认识。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概念,它不仅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人在音乐发展的同时,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又凭借音乐学习文化。 

(二)“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全球化”是指基于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全球对话,是世界上人类从过去各个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一体化的变迁过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 

(三)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规格 

从就业情况来看,目前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对本市23个用人单位就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中小学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多元文化音乐”的观念、较强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 

三、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教学能力结构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点: 

1. 组织教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管理能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专业的学生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对课堂如果欠缺管理能力,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对这种情况,以前我们总是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事实上,是否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划、组织、引导、控制教育教学活动,协调教师和学生间各种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施教。专业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管教结合,循序渐进,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溺爱、纵容、迁就学生。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景”。 

2. 教学设计的能力。音乐专业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呈现和讲授简单的知识,而应以学生为应变对象对教学内容作加工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做出恰当的安排,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由于高师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教案设计分理论性和技能性两种。理论性教案要依据课程标准,将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分配进行具体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各教学环节自然的衔接与过渡,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以及设计好其他各类教学问题,理论教案的设计要体现出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技能性教案,除具备要有的技术理论外,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师还应在上课前进行技能教学设计,它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从音乐的层面上来说,它是种技术性的能力。 

3. 教学科研能力。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不仅是音乐教育的实践者,还应该是集教书、科研等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调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方法,坚持教改实验,重视资料积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得到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尤其是音乐技能课,教师在演唱、演奏中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想法,就要求专业教师把它进行探索和追求,分析、评价和筛选,从而升华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能锻炼科研能力。它们相辅相成,教学的实践能积累科研,科研的成果反过来又服务于教研,这样能极大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音乐专业教师要实现由“教学问”向“做学问”的转变,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4.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组织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的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思、决策和解决,自觉的进行自我评估,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可能有很多浅层,感受型的记录经历,但它不一定是经验,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应以自身教学现状的反思为动力,以对教育经验的积极整合为内容,逐步积累,系统的梳理,批判性反思,摒弃浅层的一些感受性的记录。形成对问题的决策和解决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高师音乐专业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对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影响

2015年3月30日,“核心素养”这一新名词出现在了国家文件之中。在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应以“核心素养”为前提,“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工作的关键和灵魂。高师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教育人才和舞台表演人才,其中主要专业是音乐学和音乐表演。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小学教育改革也有了新方向和新要求,而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音乐教学都无法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学中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了解,造成毕业生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上极为欠缺,已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核心素养”要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起到指导、引领、辐射的重要作用,使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服务,真正把“教学”上升到“教育”这一更高的领域,这也是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转变的契机,真正由精英教育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素养要求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在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变,并逐步转变教育理念,根据核心素养对个人终身发展提出的要求,不断创新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标意识淡化

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基础教育,但是当前大多数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目标都偏离了这一主要服务对象,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教学技能、教学水平与音乐实践的培养,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深度了解,脱离了实际。

(二)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

目前高师院校的老师都是采用老旧教学方式,教学观念陈腐,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提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单纯地照搬书本上的内容,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原封不动的搬上投影仪。课堂上也是教师“说”,学生“听”,没有互动,没有启发,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站在讲台滔滔不绝,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学内容和形式异常的枯燥乏味。

(三)教学缺乏实践的指导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更多是注重培养学生音乐专业技能,而缺乏在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等全面的培养与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所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比较单一,演唱歌曲、演奏的乐器、表演的舞蹈和弹奏钢琴曲都是老师教给的成品,没有经过实践的磨练,还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舞台演唱的调度、钢琴的伴奏、乐队合奏、舞蹈的编排等方面都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导致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终身发展能力欠缺。

(四)实习与就业技能不足

针对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很多高师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中都存在着极大的困惑,就业能力匮乏、就业知识欠缺导致学生就业难,难就业。而且在教育实习和见习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很多高师院校在学生实习与见习活动中,缺少专业的指导,很多时候都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缺少老师在过程上的监管,导致学生根本不去见习、实习。这种不能正确认识实习、见习的情况,致使学生缺少了拓宽专业知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以上种种行为使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就业市场的需求,与社会脱轨,最终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结合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实行新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把音乐教师的培养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要结合“核心素养”的需求,从人才的单一化培养转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符合高师音乐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环节坚决不能脱离实际,而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实效性,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从教学环节上增加实践能力培养,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应用性的培养与提高。在确保完成正常的教学过程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技能专业选修课,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去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使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为日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增强就业自信

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及时掌握社会就业资讯,并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具有紧迫感,主动提高就业能力。教师要在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指导活动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给学生树立就业自信,督促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并不断端正学习态度,以达到更好的就业状态。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学的始终,针对学生所处不同阶段设计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环节,分阶段、分层次的有序进行。就业指导教师也要及时的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手段和内容,真正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在“核心素养”下,培养终身发展能力的需要。高师院校要不断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广大的基础教育阵地输送优质的音乐教育人才,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海涛.以就业为导向谈普通艺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分流培养[J].艺术教育,2009,(10):48.

[2]王伶俐.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07):166-167.

[3]石晓平.高师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音乐创作,2016,(06):180-182.

[4]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02):21-23.

[5]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暂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6-16.

[6]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23-28.

高师音乐专业范文6

关键词: 高师; 钢琴; 教学

中图分类号: J6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06-01

钢琴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被列为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必修课。高师音乐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爱好音乐和具有音乐特长(如吹、拉、弹、唱、舞)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入学后由于学制所限,钢琴普修4个学期便结业,在短时间里如何将初识钢琴的学生培养成懂理论、有技能、会应用,能教学又善于辅导的音乐师资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五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正确认识钢琴课教学的目的

只有真正地认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目前高师钢琴教学的正确定位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笔者认为:评价一个高师钢琴教师教学的成败,关键是他的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或音乐教育工作者。当然对个别有才能的学生也应重视其成长,但这不是高等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其次,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怎样正确地学转变为怎样正确地教。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观点会导致学生的演奏水平下降。恰恰相反,要教会学生怎样正确的教比教会学生怎样正确地弹更有难度,更能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确弹奏的各个细节问题,更有助于学生自身弹奏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好的钢琴家不一定就是好的教育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这样的教学目的。

二、钢琴课教学中两点重要教学内容

(一)加强钢琴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高师教学因其特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对音乐“既可意会,又能言传”。如讲断奏时,可以拿拍皮球作比喻,手腕断奏像拍皮球,皮球(手指尖)落地就弹起,触键时间短,有弹性等等,运用这些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教给学生怎样去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他们模仿。而力争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长期有目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弹奏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逐步提高学生的鉴别弹奏法与良好声音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钢琴弹奏力量的来源,如:指、掌、腕、臂、腰等部位的相互联系,力量与声音的关系;关键是对手指运动、手掌的形状等基础要有比较明晰的认识。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应成为高师钢琴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能否成为一个好钢琴教育者的重要条件。

(二)重视提高学生整体理论水平

在教学中,我们常见到不少有技巧有才能的学生却演奏不出“乐感”。关键在于教师对艺术与技术这一相互联系的认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技巧训练在学生时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位的,这种认识是及其片面的。只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艺术修养的提高,全面掌握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理论知识,加深和了解古典音乐的功能和声与现代主义色彩和声的区别,才能描绘把握对各个时代、各种流派体裁的音乐作品在意境、情绪、风格等方面差异的掌握,才能使自己的弹奏接近或符合作者的初衷。这样就可以达到“以艺术带动技术,以技术表达艺术”。

三、拓展授课形式

根据高师钢琴教学年限短,任务重的实际情况,为了科学地利用师资和课时,在钢琴教学中除了采取“一对一”个别课的教学方式外,还可增设“集体课”、“小组课”这三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授课形式。

以自然班为单位,每周一次集体课教学,讲授钢琴学习的共性的理论知识;将程度相近的4至6人组成一个小组,每周一次课,针对其特点讲授具体练习内容;个别课,主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解决。这种三结合的授课形式有较多的优点:一是拓展了教学内容,并将各种教学内容相互交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二是增加了师生授课的见面机会及学生上课的总课时数,可及时解决问题,使学生受益更多;三是充分发挥师范学生的思维优势,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小组,集体课中回课可刺激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同时对演奏的心理作了有效的训练,也是“一对一”的封闭型教学改为“小组”、“集体”的开放型教学的尝试,这种授课形式增加了公开教学的观摩性,对教师要求更高,可提高教师水平。

四、掌握合理的练琴方法

(一)研究乐谱

在学习一首新乐曲时,首先应研究乐谱,考虑具体的练习步骤与方法。研究乐谱可分四部:第一步,浏览全曲,看清所有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第二步,分析曲式结构和调性、和声,了解技术课题和训练目的;第三步,查阅有关文字资料,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第四步,视听有关音像资料,获得感知认识。

(二)坚持视谱练习,仔细聆听

在钢琴的练习中,视谱演奏应占主要地位。为了完成一首乐曲,用很多的时间来读谱、背谱,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不经济了。而长期的视谱练习,可通过对各种乐谱的反复凝视,逐渐熟悉组成乐谱的各要素(如各种音型、旋律形态、和声进行及各种演奏记号、术语等),掌握很多的音乐语汇,进而提高视谱能力和视奏水平,可更快更多地学习各种音乐作品,扩展音乐视野。

(三)具体的练习方法

拿到一首新乐曲应从慢练开始。慢练可使头脑有充分的时间将音符、表情、力度等准确弹出,防止因不熟练造成不准确或经常中断的好办法。这对于快速的或技巧较难、节奏复杂的段落特别需要。所谓反复练习,并不是只花许多时间反复弹奏许多次就可以了,而是必须把练习目标放在脑中,尽力去完成它。正确的方法是:先正确地慢练,再逐渐加速反复练,把乐曲美好完整地弹出来;其次还有分手练习,找出难点集中练习,分声部层次练习、归类练习、变速练习、变力度练习、变节奏练习等多种练习方法。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练琴的效率。

五、加强实用性技能训练

即兴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课外活动,艺术实践的组成部分,对搞好这一教学环节建议以下几点:

1. 在教学生弹各类练习曲和乐曲时,要让学生仔细听辨和声的进行和转换,感受和声的效果,分析乐谱中和声与旋律的关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和声的认识及运用。

2. 选用织体音型较典型的歌曲和乐曲时,使学生在反复分析掌握的过程中,牢记各种音型的特点,学会根据歌曲类型选用适宜的伴奏织体。

3. 用首调概念熟练弹奏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包括原位和转位),特别是加强常用调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在键盘上能较迅速地建立起弹配歌曲的调式音阶,熟悉各调的键盘位置。

4. 加强键盘和声移调训练,除常规基本练习外,要求学生对各种和声序列的和弦连接公式作移调练习。要告诉学生这种训练能加强提高对键盘的适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5. 在掌握了一些伴奏手法后,要求学生大量接触简谱歌曲,为各种类型的简谱歌曲作即兴伴奏练习。从师范钢琴教学特点出发,要求学生自弹自唱。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声乐课作业内容、考试内容,同学之间互弹互唱互相伴奏,进行即兴伴奏训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应诗真.钢琴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