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教师学习计划

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新时期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09JGYB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会计环境正向网络会计环境转化,会计电算化也日益显出了它的不足,取而代之的则是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构和优化,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有效地拓宽并加强了会计参与决策与管理的职能。这也是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最根本不同之处。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顺应信息化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变革的必然结果。它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渗透、蔓延,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会需求是影响高校教育的主要因素。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新需求,这就要求高校会计教育改变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田金玉(2005)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入手,系统全面、层层深入地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从而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王海洪(2005)认为,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平台,对财务软件的教学,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重点开展,但应该对过去会计电算化下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革,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006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关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问题展开了探讨。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鄢志娟、吴青川(2006)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针对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目标、课程设置及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认识。2007年4月第六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上,讨论决定在新准则颁布实施的背景下应继续把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与应用和教学研究作为其中两个重点研究主题。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黄旭(2007)从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及其关系入手,分析了有关高等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现状,提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表了看法。重庆工学院陈旭(2007)主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励景源(2007)认为,我国目前至少应当把会计科目体系、负数的应用、统一凭证、取消中间处理过程、账套的概念、现金流量表编制、经济业务重组等理念融入到会计基础教育中去。笔者认为,以上研究都是从教学的某一方面,或者站在某个单位的立场来阐述教学改革的。为此,笔者对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并拟定相应的改革方案。

三、改革会计信息化教学若干建议

(一)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问题。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应面向全球,培养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本文认为,复合型会计人才是指既精通会计理论与实务专业知识,又兼具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会计理论和实务问题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其核心是在传统能力基础上具备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即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又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维护能力、会计软件开发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会计软件实施能力及网络、通信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为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本科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需要培养成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能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会计人才;更高一点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成熟悉计算机知识,能独立规划、设计和领导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会计人才。根据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至少应具备以下计算机知识结构: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2、常用的操作系统;3、数据库;4、应用分析软件;5、财务会计软件;6、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7、计算机网络。因此,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应依次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技术基础》、《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计算机网络》、《Visual Basic》、《Access数据库》、《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综合模拟实验》等课程。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问题。会计本科专业的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加强案例教学。比如在正式讲授《会计信息化》课程前,给学生一段时间上机使用一套国内外有影响的通用会计软件,如用友软件,同学们在实验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来了解会计软件的操作需要首先进行初始化的设置,然后才能进行会计凭证的录入、查询、修改和登账、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进而才能深刻地掌握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和程序设计思路,这正是后来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到正式讲授《会计信息化》课程时,设计一些置身于一定环境的工商企业,让若干学生和计算机模拟组成企业的会计部门,在教师指导下,从规划、安装、运行到企业业务处理和编制报表,建立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和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组成会计软件设计小组,针对某一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需求的实际出发,经过系统分析到系统设计、概要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程序设计,并用自行设计的软件处理会计业务,进行系统测试和软件修正,完成会计软件设计的全过程。

另外,课堂讲授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可以和一些商业会计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公司进行双赢式合作,借助外援力量,不断获得最新版本的会计软件,使学生感受会计软件及管理软件的前沿动态,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避免学生刚毕业就落后的尴尬;另一方面学校应尽可能与工商企业建立联系,通过现场讲解、实地考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重视教学实验。会计本科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主要是为了应用计算机去研究或服务于某一经济领域的科研或其他实际工作,只有加强实践,突出应用,才能保证其具有很强的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目标之一。

1、明确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目标。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服从于理论教学的需要。根据该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1)掌握财务软件的基本配置和安装,当前主流的财务管理软件基本都以网络为运行环境,需要配置和安装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与客户应用端;(2)掌握财务软件基本功能应用,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数据流程和工作原理、手工会计资料的账套初始化、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及报表管理、购销存系统以及财务分析模块使用等;(3)财务软件日常维护和管理,包括人员权限配置、账套管理、日常备份、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局域网和数据库的管理,等等;(4)了解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具备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2、构建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1)实验大纲:根据实验教学目标,编制详细的实验大纲,具体内容包括:实验教学总体要求、实验软件选择、实验课时数等,并将整个体系的实验教学分解为具体的实验项目;(2)实验项目设计: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运用主体教育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将会计实验项目设计成有层次、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自主性、自的开放型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数据。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完成实验要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填写实验报告,并根据需要提供账簿或者报表;(3)实验教材建设:会计实验教材处于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地位,其结构、内容直接影响会计实验的有序进行和会计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验教材内容紧随现代企业业务实务和会计信息化实践的发展,紧随不断完善的现行财经制度和税务法规等规章制度的规范;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融综合性、应用性、启发性为一体;(4)实验结果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的每个实验情况,对比按照实验数据得到的标准账务数据,以掌握学生实验效果,并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五)软硬件配套问题

1、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1)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这给担任该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很大挑战。但对很多高校来说,现在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教师,有的出身会计专业,有的出身计算机专业,在知识结构上不全面,要么会计实务不熟悉,要么软件设计编程欠缺,使相关内容的讲解不能深入,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应该从长远着想,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投入,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提升素质,使教师领会最新的软件设计思想和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管理软件,这样才能指导出优秀的学生;(2)各校根据自身学生的素质,设定教学目标,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学生,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对基础素质不同的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合理安排。

2、硬件的完善。装备性能良好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建设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室,使学校成为科学研究的试验田。在教学过程配备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声像并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洪.对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

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2

姓名

科目

信息

年级

高一

班级

552-557

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成绩现状及习惯和双基方面的情况)

学生来自全县各中学,他们文化科成绩好,但由于初中学校软、硬件等差异,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差异就较大。尽管他们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而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况且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只想上网玩,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教师要在教学中掌握好难易度和松紧度,即要照顾到水平较低的学生,使他们学有所得,又要照顾到水平较高的学生,使他们能再上一个台阶。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教材分析(按课标或考纲分析教材,明确本期教学任务及重点、难点)

必修教材《数据与计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期待同学们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教材的第1章、第2章、第3章的部分章节。教学重点是数据采集与编码、算法与问题解决、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难点是:进制的转换、数据的编码、算法与问题解决、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工作目标(针对学情和教学任务明确目标)

1、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根据新课标精神,加强研究性学习,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工作

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提前备好课,备课过程要细,多查阅有关材料,课前准备好各种资料,提高课堂效率。

2、上好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讲练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多做多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适时地训练学生学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设置开放的情景,引导学生以新奇、独特的角度去思考、去发挥、去无限接近思维的创造点。

4、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及时总结,深入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工作在学生中的接受情况,以完善自己的工作。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预备周

军训

1

9.1-9.5

信息技术第一课

2

9.6-9.12

感知数据

3

9.13-9.19

数据、信息与知识

4

9.20-9..26

数据采集与编码

5

9.27-10.3

数据采集与编码

10.1-10.8国庆节、中秋节

6

10.4-10.10

10.9-10.10月考

7

10.11-10.17

数据管理与安全

8

10.18-10.24

数据与大数据

9

10.25-10.31

项目挑战

10

11.1-11.7

算法的概念及描述

11

11.8-11.14

期中考试、月假

12

11.15-11.21

算法的控制结构

13

11.22-11.28

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14

11.29-12.5

项目挑战

15

12.6-12.12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16

12.13-12.19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一)

月考

17

12.20-12.26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二)

18

12.27-1.2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三)

元旦

19

1.3-1.9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四)

20

1.10-1.16

考查

21

1.17-1.23

考查

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会计实务能力 实践教学 会计信息化

一、高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不具备系统性

调查显示,不少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依然按照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安排,没有考虑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影响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相应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也仅局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部分子系统,对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及供应链管理内容则涉及较少,实践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总账系统、财务报表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管理系统等模拟性实验。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实践教学内容反复演练的是虚拟的某个制造企业某一时期的某一部分业务,没有考虑部门之间、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如采购、销售、存货管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的有效运用,达不到有效锻炼学生能力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采购、销售、存货管理模块实验操作比较复杂,不好把握,根据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的综合业务资料难以获得和实施。

(二)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师资薄弱

目前既懂会计知识及管理理论又懂信息化知识的教师比较缺乏,是制约许多高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提高的重要因素。以我校为例,目前从事会计信息实践教学教师所学专业均为计算机专业。应该说,这些教师对数据库程序代码的编写、软件系统分析过程、软件系统架构、应用软件操作都非常熟悉,但对会计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在开展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时,极容易把这门课程上成计算机专业课程,重点往往侧重讲授计算机知识,而并不是将计算机作为信息化工具重点讲授会计的业务处理。此外,他们对于会计业务流程处理并对其进行改造、厘清会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以及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式感到力不从心。而会计专业毕业的高校教师,对利用会计准则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比较熟悉,但是计算机理论与实践基础不够扎实,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的实现过程。

(三)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健全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随着会计准则的修订及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许多高校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体系已经做了相应的改革。但是,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浪潮,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集中表现在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双轨并行”模式。一方面是设置计算机基础理论及应用方面的有关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忽视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会计学专业的会计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过于侧重会计理论的教学,设置的课程多是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税法等。“双轨并行”模式运行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法融会贯通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造成课程内容支离破碎,无法做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学生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缺乏科学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规划,实验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松散和随意也制约了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会计信息化教学实验监管力度不够

据了解,由于师资及设施条件限制,一些高校会计学专业合班上课比较普遍,学生上机操作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被迫分批、分组进行,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同时并行,分组授课的教学进度的不一致,再加上会计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也不够及时,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会计信息化教学对实验室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部分高校会计学实验室(中心)指导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实验内容不十分了解,有的仅以机房维护为己任,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计算机技术或是会计软件应用)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此外,由于自身特点,实验教学很难像课堂教学一样进行检查。以我校为例,实验教学的监督和检查也主要检查机房是否有、学生出勤情况、指导教师是否到岗、实验人员是否进行维护等内容;至于实验教学指导人员尽心程度和效果、学生完成实验教学质量等,由于考核难度,往往不在考核内容之列。

二、构建适应实务能力提高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施多样性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

首先,由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日常教学中网络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或多项交流。其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强化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商品化财务会计软件(如用友)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理及操作流程,提高学生运用有关会计软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尝试采用沙盘情景教学模式训练法。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明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模式,其实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模拟实验,该训练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以沙盘的形式模拟一个真实的企业,在模拟对抗中,学生可以对整体战略、生产能力规划与安排、资金需求规划、财务经济指标分析等多种企业活动进行演练,通过观察到每步决策对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加深学生创新能力及财务知识的感性认识;最后,加强与有关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我校经济与管理实验室就经常邀请软件公司(如用友和金蝶公司)的资深技术或市场人员来开展会计信息化案例教学,介绍各类软件升级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操作会计实务中经常使用的主要会计软件,以案例形式系统介绍如用友ERP财务软件的应用,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更加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应该是以强化培养集管理知识与会计知识与计算机水平于一体、具有良好会计从业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通过丰富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面,构建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知识模块,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的需要。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会计类课程为中心、以管理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为基础,构建由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财务与审计、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构成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中,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前沿管理思想要贯穿在会计学基础、中高级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管理等各门专业课程之中,无论在手工环境还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都要重视会计理论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在毕业前安排的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各门会计课程的实验,可先在手工环境中安排,然后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上机操作,帮助会计专业学生加深对会计信息化过程和会计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流程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在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以及应用方法的基础上,辅以财务软件的具体应用,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争取做到会计信息化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的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会计专业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是实施多样性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还是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会计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关键,都离不开建设具有较高会计理论水平和较强会计实践能力、专兼结合、富有改革精神的会计学教师队伍,以满足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需要。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式:不定期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中国会计学会等组织的各种信息技术培训,积极参加国内外关于会计信息化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校实施的博士化工程,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会计信息化教学科研水平;引导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结合最新会计准则把握会计信息化教学,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传、帮、带”活动,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适应会计信息化实践性教学的需要,逐渐形成老、中、青三级梯队信息能力强、相互支撑、教学科研相长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师队伍,提升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整体水平;邀请软件公司的销售或技术开发人员定期到学校,与专任教师进行交流,提高专任教师对软件开发和运行动态的了解。

(四)完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保障会计信息化教学健康有序发展,在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已经科学设置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保证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会计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信息化学习成绩和实验室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价。对所讲授的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在学期期末,要向教研室提交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课程分析、作业等。对教师会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考核重点放在会计信息化教学材料的准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评价、学生会计实验报告质量独立规范的评价上。学生会计信息化实践运作全过程的成绩考核,重点体现在实习报告册的填写上,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化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会计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根据各层次实验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考核成绩的具体标准,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课内实验只考核平时成绩,按学校规定的比例对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进行考核,综合考虑期末和平时成绩,评价时注重从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等方面考虑。对管理人员的考评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师和学生对其填写的服务及设施满意度进行综合考评。

(注: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省省级教研课题“本科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yxm264)

参考文献:

1.李光凤.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103-106.

2.石红.信息化视角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111-113.

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船舶分油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30-03

一、引言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愈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指的是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引进面对面教学来改进E-Learning教学的不足。随后,混合式教学模式被引入到高校教育领域,并得到高度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船舶柴油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船舶分油机”这一教学单元为例,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课程:船舶分油机是《船舶柴油机》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依据国际海事组织2010年在马尼拉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 ,简称“STCW公约”)、课程标准等要求,确定了本项目的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学时:2学时。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职水上运输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对2012级学生该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有想法、有创新,渴望成功,网络、智能终端使用熟练,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定期维护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当前学情分析,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当中。

知识目标:深化理解分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掌握分油机拆装步骤与维护保养方法。

技能目标:熟练完成分油机的拆装;掌握疏通、清洁、检查、更换等常规维护技能。

素质目标: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加强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油机的正确拆装。

教学难点:掌握分油机的维护方法。

5.教学策略

由于分油机是高精度的、由众多零部件互相嵌套并高速回转的设备,内部结构相当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对维护保养的要求极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获得直观认识,费时费力费财,非常适合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来呈现。

为此,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依托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虚拟拆装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三、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学生登录课程教学平台,选择教学单元,动手操作Flas,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分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点,然后领取任务单,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自主学习微视频(教师录制)等相关资源,初步了解船舶分油机定期维护的流程,完成课前测试。老师根据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按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课中学习的分组合作做准备。

2.课中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环节1:情境创设

老师结合自己在远洋船舶上的工作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分油机进行拆装维护呢?结合企业工程师的情境解读――依据SOLAS国际公约和船舶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的要求,强调了职业船员对分油机应具备的能力与责任,让学生明白了远洋船舶分油机拆装维护的重要性。

环节2:知识学习

在教学平台上,学生结合分油机拆装步骤的排序游戏,画出分油机定期维护的拆装流程图,在趣味的学习中,熟悉了拆装维护流程;通过观看微视频(企业工程师参与录制),学习常规的维护方法;接着,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总结出拆装的注意事项和常规的维护方法。

环节3:仿真演练

如何高效地完成分油机的正确拆装呢?启动仿真软件,进入虚拟拆装环境。老师先演示讲解,然后学生对照演示开展虚拟拆装练习,观看一步,操作一步,如果出现错误操作,软件将自动提示及时更正,犹如给每名学生配备了一位专业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解决了过去教学中因缺乏及时纠正而使学生容易学到错误操作的问题。

软件设计均按照分油机拆装规范制定,从专用工具的选择到专用工具的使用,从拆装位置到拆装顺序,从关键零件的标记定位到精密零件的摆放与保护,学生充分领会了分油机拆装的四大注意事项。

学生反复练习,完成虚拟拆装考核;在愉快的仿真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分油机的正确拆装步骤,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为后面的维护保养做好了准备。

环节4:实践操作

本环节在实训场所完成。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进入该场所之前,学生先在教学平台上学习安全注意事项,然后佩戴安全帽和防护手套,老师在操作现场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Y合任务单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的指挥协调下,分工配合,团结合作依次完成拆装前的工具准备、拆卸、维护保养与装复等步骤。

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学生对泄水孔、排渣孔等细小通道要逐一清通,不能有脏堵;对分离盘片、分离盘架等易脏污部件要先浸泡再清洗;对活动底盘、立轴等高速运动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异常磨损和裂纹;对易老化的密封圈、塑料堵头等要及时更换。

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查看微视频、查阅英文说明书或小组讨论,自主寻求解决之道;老师巡回指导,实时记录典型操作行为,并上传课程平台,同时确保实践操作安全。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掌握分油机的拆装及维护方法,充分领会定期维护、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提升了学生对船员职业的认同感。

环节5:总结评价

实践操作完毕,各小组上传任务单,进入总结评价环节。老师根据巡回检查情况和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点评和评分,并对分油机的拆装要点及维护方法进行总结。课后,学生结合自己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在教学平台上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3.课后拓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课后,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观看学习老师上传的典型视频,并针对学习上的困惑,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并提交学习心得;点击查看多元评价成绩,了解自己对本任务的掌握情况;链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学习范围。同时,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信息化教学效果

针对“船舶分油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调查对象为授课教师和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有: 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和感悟;对小组协作学习的认同和建议;在教学实施中,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和课中学习的创造性等表现;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内容掌握的程度、团队情感体验的情况、信息化教学的效果等。 从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船舶分油机”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1.认同感

95%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喜欢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氛围。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得到组员和教师承认时,会有较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主观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信息化教学活动实施前有显著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等各环节。

3.团队合作

在实践操作环节,团队合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小组长在教学开展中发挥了较大的协调与领导作用,学生相互之间也增强了合作的责任感。同时,这种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协作能力提升明显,教师也能做到因材施教。

4.创造性思维

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热烈切磋讨论的气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一定情境下,引起了联想与想象,从而产生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在“分油机”单元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对“分油机”相关的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改变着以往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倾向,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授之自主学习的方法,使课堂信息量充足、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创造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鲁昕.以信息化促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14,48(12):8.

[2]唐文晶,武马群.基于虚拟系统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大赛赛项设置规程与组织机制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50-54.

[3]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12-18.

[4]娄洁.关于高职工科专业课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81-83.

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 信息化教学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62-02

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各高校纷纷引进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传统教育逐渐向现代化教育转变。然而,在新旧交替的过渡期,部分高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重成果数量、轻实践效果的情况;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存在盲目使用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情况。信息化教学改革光有形的变革,缺少质的突破。其本质原因是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忽略了教学主体的心理体验和人格特质的发展规律,使其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通过营造积极环境和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安全地实现自我认同以及成功,从而激发个体潜能和积极力量。因此,可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学,以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增进学生积极体验,进而使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得以真正的落地实施。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积极心理学”着眼于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情绪,它重视人的潜能和人本身具有的积极品质和健康人格,尝试用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去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思维的积极性和开放性。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使命,认为人类的发展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有三个核心观点: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的情绪体验认为个人的发展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主要是靠这个人或这个社会拥有的积极东西的积累,而不仅仅是靠对消极东西的纠正,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积极的人格主要研究人格中包含的积极力量及美德,以及人的潜能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形成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大系统(包括国家制度、政策等)和小系统(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等),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积极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安全地实现自我认同以及成功。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是传统教学走向现代化教学的必经之路,是实现教育教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高校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知与应用是否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中前进,是否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是值得反思的。

(一)信息化教学中师生积极情绪体验不足。信息化教学中师生积极情绪体验不足表现在:主观认知存在偏差。认为信息化教学重在信息技术的革新与运用,一味地追求新资源、新技术,盲目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生搬硬套信息化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也影响了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情绪体验。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接不暇的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由有系统脉络的书本知识指引转为多途径多类别的信息知识习得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角度出发,将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产生抵触和自卑的心理,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同样,教师在面对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教师自身的心理情绪也需要调试。教师的主观臆断和方式方法的偏激必将会影响师生之间的积极情绪体验,使教学效果走向反面。

(二)信息化教学中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塑造不到位。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是消除和抑制消极的情绪,通过培育积极的力量来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积极情绪体验的不足直接影响了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此外,信息化教学中“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观念是影响积极人格塑造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革新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推手,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旦忽略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丧失了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赢,就无法达到自我实现,从而阻碍人格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创新思维产生的心理机制和人格实现的特质,一味灌输信息化教学理念,学生被动而盲目地接受信息化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使学生的人格特质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三)信息化教学积极组织系统构建不完善。积极组织系统有利于激发和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信息化教学组织系统从大的方面看,国家政府在制度、政策的建立和推广上成效显著,但在具体实现与操作上各地区良莠不齐,成效不明显;从小的方面看,社区、学校以及课堂环境的构建上,“重成果建设,轻实践效果”的风气直接影响了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具体体现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政策在地区和学校落地开花,各部门多举措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信息化教学成果的制作、项目申报等工作成了各高校和教师个人证明业绩的重要举措。在信息化成果不断涌现的过程中,却忽略了成果的实践效果,没有考虑到这些成果是否能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否有利于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是否能达到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的目的。

三、e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启示

高校信息化教学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其积极情绪体验为重点,激发其内在需求动机,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其创造性及积极的人格特质;同时构建积极的组织环境,营造以人为本、个性化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创建高效、愉悦的课堂环境和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标。积极的组织环境有利于积极情绪的产生,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是实现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途径,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以人为本,注重师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教师要吃透信息化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激发自身积极的心理因素,以正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心理机制反馈。避免盲目地灌输信息化教学资源,随意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最后,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积极的情绪体验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更多的正面情感,形成积极高效的自我评价。第一,对所学课程的情感。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对学生来说会产生选择的盲目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人性化特征引导学生根据自我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对所学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得到拓展和丰富。教师要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的尺度,立足于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三,对教师的情感。教与学是师生互动的结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应注意时刻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以建立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为核心。信息化教学倡导新技术、新资源在教学中的大量运用,容易让人产生“重工具理性”的误区。教育的本质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建立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为核心。信息化教学中,要重视积极情绪的力量,对学生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帮助其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

首先,重视积极情绪的力量。积极情绪能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个体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能正确的认知自我,肯定自我,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其次,尊重个性发展,培育个体才干优势。在教育过程中,用积极的态度采取赏识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最后,使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发掘学生个体潜能和创造性思维,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其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能力。

(三)以培育积极的组织系统为保障。对于大环境来说,培育积极的组织系统需要重新审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定位,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将理念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在实践效果中找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对于小环境来说,也就是具体到学校和课堂环境。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氛围,鼓励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改革,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同时,加强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为培育积极人格品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一个积极的组织环境。其次,教师要建立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一个轻松、开放、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潜能的开发。同时,教师应重视心理环境建设。在师生的角色定位上应由权威的主导者转变为积极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营造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满足学生情绪安全感,从而创建一种情感上互相支、教学上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中相互关注的课堂系统。

【参考文献】

[1]方华.积极心理学研究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

[2]宋颖.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

[3]银小兰.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4]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5]林媛媛.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6(7)

【基金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KY2016YB706)

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城乡;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能力;教学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不容忽视,认清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需要我们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逐渐减小差异,推动城乡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同时,乡镇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根据现有条件,自发地探求并研究出拥有乡村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乡村教育从业者不可以等到教学水平提高了再来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而应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发展水平深层次的研究越来越透彻,促进了信息化教育水平内涵的深入探讨。当今,常见的狭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李天龙教授给定的,主要表现在老师基于信息化教育氛围中进行授课,并在学生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在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上述能力与实际教学过程紧密相连,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水平、信息化教育设计水平、信息化教育资源设计与挖掘水平、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水平、信息化教学品评水平、信息化教学控制水平等主要方面。

2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我们常常关注制约原因:(1)相对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软硬件环境较差,教育者们不能开拓数字化教育模式;(2)乡村学校数字化资源的欠缺,对教育人员通过数字科技进行授课和提升教育水平也是一种制约;(3)乡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相对较差,而且对信息技能的训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2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瓶颈

影响乡村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低下的因素包括两方面:教师个体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而内部原因包括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认知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制约乡村教育体系信息数字化教育水平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其中,内部原因中的教学理念方面是增强乡村教育者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乡村老师也没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积极性来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方面的态度不够坚决,而且信心不足导致主动探究的实际行为跟不上,这也阻碍了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

3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的路径依赖

3.1送教下乡

为了积极展现骨干教育力量的标杆功能,共同利用高品质的教学资料和教育力量,同时加强城市教育资源面对乡村学校的融汇。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协调并部署重点初高中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下乡任教。这不仅是城市教育力量支持乡村教学工作的关键,而且应该成为教育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核心。这一工作实行的方式包括:示范教学、专家点评及报告、校内培训等方式,而且应该努力做到有效、实际、实惠。

3.2加强城乡学校的互助合作,为培养乡镇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城市学校老师的信息教学水平毫无疑问在乡村老师之上,而乡村老师大多都是民办转公办的。大多数的民转公教育者长时间驻扎于穷困地区辛苦工作,为乡村的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生。然而,随着年龄的慢慢变大这些教师也暴露出观念陈旧、知识欠缺等不足,难以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所以,强化城市与农村学校和睦关系,促进城市与农村老师的沟通,完善城市农村教育人员的协作机制,既有利于促进城乡学校协调与合作,也有利于教育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水平方面进行交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沟通,可以促进老师们互相学习,也可以促进教育人员自我信息教学水平,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全面发展水平。而且,对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构建城市农村校际兄弟关系有利于让农村教育人员得到到城市学校培训的机遇,而且经过沟通和互动有利于增强乡村老师的信息教学水平。由于社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农村地区学校早晚要完善基础设施,因此,农村地区的教育人员一定要增强信息技术水平,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3.3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技巧

(1)加大培训力度和针对性。对培训内容而言,应该关注连续性和针对性。在教育人员的信息技术的搜索水平、数据整理能力、对各种软件的掌握上提高培训的强度,努力弱化乡村老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增强乡村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培训方式多样化。以现有培训形式为基准,丰富培训方式,将多个教学形式融合在一起,例如:信息技术平台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根据乡村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力度等计划出最适合的培训方案。培训人员要起到督促作用,通过与受培训者面对面的交流,或采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受培训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4提高应用综合效益

为增强乡村地区教育人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必须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城市农村教学工作一体化,并提高数字化设备的完善以及利用,重点强化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综合效益。同时提高自主参与意识,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增强教育人员的信息敏感度,将学用融会贯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种模式培训,增强乡村地区教育力量的信息教学技能及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5紧贴教学服务师生

紧跟教学,直接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丰富的资源是网络的生命,在资源建设中,紧贴教学实际,一方面融合现有资源,对现存资源库群进行整合,建成教育信息管理数据库。另一方面,发掘与开发各种优秀资源,开辟“名师在线”专栏,组织特级教师讲学,拍摄新课改示范课及中考、高考考前专家辅导讲座等,使农村、山区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

4结语

乡村地区教育人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增强乡村地区教育数字化、减小城乡信息化差异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会长时间受到阻碍一定是多方面复杂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同时需要多方面协调共同促进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熊才平,吴瑞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J].教育研究,2007(3):83-86.

[2]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