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蓝齐儿”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2021年工作总结
1.强化政策落实,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今年以来结合全市企业用工实际,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招工及用工服务若干意见》《加强企业招工及用工服务实施细则》。组建4个外出招工小组和外出招工协调工作小组,持续开展以工引工、外出招工、社会中介机构引进活动,目前招引外来员工27人。充分利用人社网络系统作用,扎实推进专场招聘、“2+N”招聘和网络招聘等各类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2+N”各类招聘会92场,500余家企业提供2.56万个岗位,累计17136人参加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11385人,主园区用工净增3787人,增幅9.3%。二是持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稳步推进创业培训,本年度共开展23期创业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690人,圆满完成市级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及时审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预计到2021年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不少于7000万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不少于3000万元。三是兑现招工奖励政策。兑现以工引工及返乡就业人员奖励资金,鼓励企业老员工通过亲带亲、友带友、老乡带老乡等方式引进新员工,对成功介绍外乡或返乡人员来广稳定就业的单位或个人,在企业自主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1000元/人奖励。截止目前2021年度已兑现奖励资金174.7万元,补贴人数2821人。同时积极向企业宣传《人才兴企二十条》,鼓励企业引才引智、鼓励企业培优育强、鼓励人才扎根兴业。四是精准宣传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及举办现场宣传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征集就业见习岗位、公益性岗位。建立新投产企业“人社服务专员”帮扶联络机制。定期入企走访调研,开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政策宣讲等服务。五是有序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根据户籍地将帮扶对象分解到乡镇社区,层层压实帮扶责任,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将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展分类帮扶,做到登记一人,服务一人。六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共开展39个班次,结业合格2284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开班62个,培训系统上线2305人;普通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开班18个,培训系统上线855人,砀山县技能扶贫培训150人;2021年度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开展11个班次,参训学员542人。
2.深化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强化征缴扩面和优化转移接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0万人,同比增长14.9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8277人,同比增长4.19%;失业保险参保3.96万人,同比增长36.55%;工伤保险参保8.22万人,同比增长1.48%。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27.85万人,当年缴费人数为17.56万人,为符合领取条件的8.69万人发放了养老金,月发放率100%。长三角社保转移接续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二是规范参保。自2021年4月起,逐步规范社会保险参保,实行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统一缴费基数并同时参保,使得职工社保全覆盖,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将逐步实现职工退休生活有保障、失业求职无担忧;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并推进保险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了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等合法权益;在用人单位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实施补充工伤保险,减轻用人单位工伤赔偿负担,化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三是建设基金风险防控体系。成立了社保数据对比领导小组,对各级疑点数据进行排查,联合公安、法院、民政、卫健四部门定期进行数据比对,对发现的数据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并顺利迎接了省市多次检查,总体情况良好,对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及时整改。四是调整职业年金记账方式。根据省市要求,将职业年金缴费由记账方式调整为实账积累,计划从2022年起对职业年金记账方式调整期历年形成的记账金额安排3年分批进行消化。
3.加大推荐评选,提升人事人才工作水平。一是完成2021年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今年我市事业单位计划招聘124人,涉及卫生、教育、农林水专业技术领域以及行政管理等88个岗位。经过公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程序,目前116人进入体检环节。二是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今年新增技能人才3537人次,占任务数(2500人)的149.4%,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771人次,占任务数(1090人)的70.73%,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690人次,占任务数(1800人)的93.89%,其中高级工271人次,占任务数(400人)的67.75%,技师27人次,占任务数(30人)的90%,新技工系统培养705人,占任务数(700人)的100.7%。三是组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成功举办我市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推进1名选手参加全国新职业技术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组织参加宣城市“皖厨宣味·徽菜名城”首届烹饪技能大赛,共7名选手参赛,其中1名选手获得中式面点一等奖、3名选手获中式烹调优秀奖;4名选手参加首届长三角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徽选拔赛;3名选手参加安徽省第三届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四是稳妥有序开展网上申报职称评审工作。今年首次使用网上职称申报系统,为保障申报人员顺利上传资料,指导用人单位经办人员认真学习网上职称申报系统操作流程。目前共审核通过并上报了13名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五是多措并举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进一步规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流程,积极组织工作站申报参与省厅开展的各种项目和活动。今年有三家工作站申报了科研活动资助经费项目,有四家工作站参加了全国博士后创业创新大赛,其中有两家工作站进入了复赛,有一家工作站进入了决赛。
4.规范行政执法,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一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用工管理趋于常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劳资纠纷大幅下降,在大大改善根治欠薪工作局面的同时,切实维护了我市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是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稳步提升。组织参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仲裁员培训班,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打造政治素养高、综合素质高的调解仲裁队伍。推进信息化仲裁院建设,上线运行全省统一的调解仲裁信息管理系统,落实案件受理、审理、监督统计等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推广应用全国“互联网+调解”平台,拓宽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仲裁申请多样化渠道,为群众提供便利。今年以来案件办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劳动监察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53起,涉及农民工1961人,涉及金额2607万元;排查全市工程建设领域在建项目97个,排查存在拖欠支付隐患项目6个,及时责令限期整改项目5个,涉及农民工389人,金额1265.3万元。仲裁院已立案受理261件,调解结案173件,裁决结案73件,终局裁决5件,其他方式结案7件,仲裁结案率96.9%,仲裁调解率68.4%。全市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平稳,全年未发生因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引发的上访或群体性事件。
二、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招工引工方面。进一步完善招工引工政策,制定全市招工引工考核办法,完善招工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机制,鼓励引导重点临时缺工企业以服务外包的方式解决用工困难。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招聘会,2022年全年计划开展136场“2+N”招聘会,其中80场周三、周六现场招聘会、18场乡镇“夜市“招聘会,20场网络直播招聘(每月固定8号上午9点举行直播带岗),18场劳务基地及其他招聘会。突出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招聘,春节期间开展10场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3场网络直播招聘会,3场乡镇、开发区子园区招聘会,4场人力资源市场大型招聘会)。
(二)就业创业方面。在开展好常规创业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创业和就业技能培训,2022年计划培训农民工3000人以上,开展1-2期乡村振兴主题创业特训营,培训学员不少于60人,开展乡村旅游、品茶员等乡村特色就业技能培训班不少于3期,培训学员不少于180人。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2022年,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上岗率不低于50%;新增实名制就业不少于1.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不低于6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不低于70%;创业担保贷款计划发放不少于7000万。
(三)人才保障方面。围绕广德市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积极组织广信农化等不少于3家企业开展企业自主评价,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筹备广德市第三届“广德工匠”评选活动,计划表彰、提名奖各10名。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荐优秀的乡土人才参加全国、省、市技能人才评选及技能人才竞赛,所有竞赛项目计划各推荐2名选手参赛,加大乡土人才在技能人才评比中的比例。组织荣达食品有限公司创建升格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社会保险方面。扎实推进征缴扩面工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0.1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达到8450人;失业保险参保达到5.0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达到8.40万人。针对目前我市社会保险参保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人数明显少于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从2022年起将积极推进职工全险种参保计划,进一步提高全市职工全险种参保率。扩大协议医疗机构签订范围,简化转院流程,为工伤职工和企业创造更大便利。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2
一、主要成绩
根据技能培训促进发展的战略需要,为加快中等职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当阳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自开展鉴定工作以来,始终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标准,积极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15年,在省、宜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市人社局、就业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鉴定所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抓手,努力服务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引导企业健全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鉴定市场,努力提高鉴定质量,规范工作程序,扩大社会影响,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2015年1--9月底,完成鉴定发证人数2186人,其中:初级工1768人、中级工418人、高级工271人、技师、高级技师13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08人。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制度队伍建设,建立鉴定工作体系。鉴定所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队伍建设,现拥有一支能胜任鉴定工作的专家队伍。有专兼职工作人员9人,由市人社局局长、分管局长,职业能力建设科长,市就业局局长、分管副局长,鉴定所工作人员组成。有考评人员84人,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培训颁证。有质量督导员8人,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培训颁证。鉴定所在省、宜昌市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工作积累,已建立健全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现已将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常用的规章制度装订上墙,包括鉴定工作流程、考务、试卷、考评、质量督导、评阅卷、证书制作与发放等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运行。
(二)完善硬件设施,建立一流的鉴定平台。当阳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自成立以来与当阳市就业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充分利用“全国重点训练中心”、“ 全省十佳就业训练中心”的场地、实训设备开展鉴定工作。2008年8月,市政府将原职教中心卫校教学区1800万元资产整体划转给当阳市就业培训中心,市人社部门再投入500万元资金对校园、校舍进行维修改建,对教学设备进行了更新与添置。迁址后的就业培训中心占地32亩,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拥有综合办公楼一栋,教学楼三栋,标准化教室30间,学生公寓156间。拥有现代化的实训操作室10个,有数控车床、刨床、冼床、磨床、机械加工、电工、电子、钳、焊、服装缝纫、计算机、挖掘机、叉车等多工种的较为先进的实训设备,极大地满足了日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需要。
鉴定所办公室面积近100平方米,考试考核场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其中:理论考场面积1200平方米,实操考场面积800平方米。并建有智能化考场,已开展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在线考务设备设施安装到位。全年培训鉴定能力达3000人以上。
(三)工作中严把“四关”,确保培训鉴定质量。即严把资格审核关,对不具备申报资格的一律不予受理;严把考试监控关,加强对鉴定考场管理和考试全过程的监督;严把试卷保密关,确保试卷安全运行不泄密;严把证书核发关,根据名册逐人审查核对,对鉴定合格人员核发职业资格证书,杜绝了发人情证、不鉴定发证的行为。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不断提高,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全市持证人员上岗就业的“通行证”,企业用人的“放心证”。
(四)培训鉴定有效对接,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完善培训鉴定机制。推行政府统一安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协调、基层宣传组织、培训机构培训、鉴定机构鉴定、依据政策规定给予补贴的培训鉴定机制,形成了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组织发动与发挥农民积极性相协调的培训鉴定工作新格局。三是开通培训鉴定“绿色通道”。对农民工培训鉴定实行就地组织、随报随考,不受时间限制。根据培训和鉴定的考核结果,对符合参加初、中级技能鉴定983名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按规定政策落实培训和鉴定补贴。
(五)引导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当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当阳市人社局建立了“当阳市高技能人才库”,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关键工种、关键岗位和关键工序上推行首席技工、首席技师制度;对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被企业聘用的,给予培训和鉴定补贴;工资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被用人单位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有关待遇。市属大型骨干企业在确定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时,都纷纷向技术岗位(工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如三峡新材公司积极开展企业人才评价试点工作,通过评价、落实待遇,先后聘任了一批技师,薪酬高出原岗位300—500元/月。对于表现优秀的技能人才,不仅享有派出培训、外出考察以及技术援助的优先权,而且每年底还会得到总经理奖励基金3000—10000元。公司还制定了“以师带徒”的员工培训办法,公司在各岗位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中聘任一批师傅,由他们具体负责新进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公司发放师傅津贴50元/月。在职务晋升上,公司规定凡是班长以上职务的竞岗条件中都明确要求具备一定相应级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吸引力,积极调动了企业职工学技术、提技能、强素质的内在动力。全市每年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137人以上,目前高技能人才入库3824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鉴定势头大增,且都是低级别低层次,本应作为鉴定主战场的企业员工鉴定增幅不大。特别是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比例较低,培养力度有待加强。一方面需要企业重视人才的培养,把培养、考核、使用、待遇、激励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增添相关的激励措施,调动广大员工学知识、钻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运用国家政策法规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企业有效开展。
四、2015年工作计划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3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创新创业活跃度方面。推进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模式,以“回引创业”为抓手,引导返乡农民工和企业家等围绕脱贫攻坚布局产业。积极组织开展第六届青年创业大赛、第二届乡土人才创业大赛等赛事,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大赛、省级返乡下乡创业项目推介会议暨集中签约等活动,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全面为入驻创业者提供服务。在电视台开办 “编制爱心网、情暖农民工”访谈节目,与网民互动解读创业政策,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厂房、进企业、进门面活动,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
2.人才流动便利度方面。出台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实施方案,引进人才5年服务期内,允许市内自由流动;引进人才5年服务期满后,允许跨市流动。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人才交流渠道,2020年以来有12名干部人才相互交流。疫情防控期间,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托“互联网+”,开通网络招聘,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网上“春风行动”,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3.市场开放度方面。编制“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许可事项清单,统筹多种职能手段优化政务服务。与全省同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对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联合公安、税务等六部门印发 了《关于做好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与银行系统开展“政银便民通”合作,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极大方便市场主体退出。持续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营商通APP推广应用,继续推行简易注销等举措,切实加大市场开放力度,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准入服务。
4.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加快普惠团认定扶持。全年共新评估和复核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1所, 惠及幼儿L1.6万名。深化合作办学,在部分区县开办中职“街接班",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医师执业注册4个事项实行优化准入服务,对公共场所许可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积极推行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实行医师和护士区域注册,促进医师有序流动和多机构执业,并将多机构执业纳入医疗机构技术准入考核及等级评审。
5.蓝天碧水森林覆盖指数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加强工业企业VOCs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强力推进秸秆等“五烧”整治,加大扬尘源管控。以实施《城镇污水城乡垃圾三年推进方案》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投入力度;将化肥、农药减量纳入粮食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治;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强化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监督性检测;配合林业、农业农村部门对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进行封存,推动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依规补偿机制;加强全市造林绿化,全面推进生态修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广全民义务植树,选聘生态护林员守护森林生态。
二、工作完成情况
1.创新创业活跃度方面。一是兑现政策扶持自主创业。1—11月,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627.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直接扶持自主创业1310人,带动吸纳就业3950人;为24名创业大学生兑现创业补贴24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52万多元;全市创业孵化园入住创业大学生47人,创业项目库项目总数346个。
2.人才流动便利度方面。一是进一步解决就业和吸纳人才。2020年来,共为1048名企业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259人、中级371人、初级418人。
3.市场开放度方面。统筹多种职能手段优化政务服务,与全省同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精准破解市场主体“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真正实现了“减材料、减事项、减时间”,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便利。
5.蓝天碧水森林覆盖指数方面。2020年1-10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7%,上升3.0%,未出现中度及重污染天气;PM10浓度为4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9%, PM2.5浓度2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2020年1-10月,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全市1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分别达到II—I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典型经验做法
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模式被人社部作为全国人社系统唯一减贫案例推送国际减贫组织
四、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1.结合我市市情,经济发展底子薄,“包容普惠创新”指标下所涉及的区位优势、创新创业能力、市场人才吸引力、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交通物流水平等在硬件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2.“包容普惠创新”指标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的单位部门多,一级指标下有6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业务又至少涉及三、四个不同的部门(单位),在平时的工作中仍然存在协调沟通不到位的情况。
五、2021下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与省厅、市发改委等单位对接,第一时间掌握新的工作政策和要求,同时与指标下责任单位做好衔接配合工作,加强业务培训,明确最新任务指标。为了确保层次清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防止因目标责任不清而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6个二级指标专班,每个二级指标分专班确定一个牵头单位,具体负责协调推进该二级指标的具体任务。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建筑业产业;工人职业培训;发展
一、我市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发展现状
1.建筑工人职业技能鉴定
建筑工人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行业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建筑工人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目前,我市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由人社部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证书》的建筑工人约为3759人。
同时,为进一步服务企业,2015年3月,市建委与市人社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杭建市[2015]46号),鼓励建筑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自主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16家企业率先开展了自主评价技能人才的试点,共有343人通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2.建筑工人培训考核
2015年3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后,建筑工人培训考核工作自上而下全面启动。省、市主管部门全面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系统开发、宣贯,开展师资、考评员培训,申报各级培训考核机构等,为全面启动建筑业工人培训考核提供了基础保障。目前我市已申报确立了全市50家培训考核机构,全面负责全市建筑工人培训考核具体工作。2016年7月,杭州地区建筑工人培训考核工作正式开展。
3.建筑业职业技能竞赛
开展建筑业职业技能比武和竞赛活动是我市目前培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从2015年开始,市建委、市人社局和市总工会,每年都将联合举办市级技能竞赛,并参加由省建设厅与省人社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省级职业技能竞赛。
历年来,我市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2014年参赛选手项承印获得了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2015年开始,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将同步获得由人社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证书》,目前,我市建筑业通过技能竞赛活动,产生了12名技师和55名高级工。
二、我市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大,技能人才队伍稳定性不强
我市一线技能操作型建筑工人绝大多数来自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他们远离家乡,能够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并可以在杭州购房安家的人员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人都难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对杭州缺少归属感,经常需要考虑职业或生活流动的问题。以特种作业人员为例,2014年和2015年,在杭持有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并应按期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分别为7983和6108,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规定时间参加继续教育而被注消的证书就分别高达1916本和1504本,约占当年应延期证书的24%和24.6%。由此可见,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特种作业持证人员流出了杭州建筑业。据了解,其他技能型持证人员的流失情况也很突出。
2.层次不高,持证人员文化程度和技能等级总体水平偏低
根据对2013年参加特种作业培训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人员的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大专及以上人员约占12.66%,高中毕业人员约占19.1%,初中毕业人员约占68.24%。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市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持证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员占比三分之二以上。据了解,其他建筑业技能型持证人员的文化程度也与此相当。
另一方面,在现有已获得各专业工种中级工以上证书的25780人中,高级技师为0人,技师为39人,高级工为786人,其余均为中级工或相当于中级工,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3.2%左右。以上充分说明我市建筑业一线技能型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为偏低。
三、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发展新思路
1.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
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对于破解体制束缚、推进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加快培养大批建筑技能人才等意义重大,同时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各地和企业要真正理解、吃透其内涵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做好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拟定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并与我市目标对接,做到心中有数。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扶持企业建立培训基地,营造良好氛围。企业要强化内生动力的发挥,舍得投入,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行业责任,最终使企业自身受益,为我市做大做强建筑业奠定基础。
2.突出重点,建立企业为主的培训机制
今年5月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建筑劳务用工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建建发[2016]188号)明确在杭州市开展建筑劳务用工改革试点。市级主管部门应以本次劳务用工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引导有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培训考核机构,自主开展本企业工人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拥有数量稳定的与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骨干技术工人。暂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委托或合作培训的方式,依托职业培训机构,对企业自有工人进行职业培训,持证上岗。要按照相关规定,精心组织培训考核,规范培训考核程序,使证书“含金量”、工人技能水平居全省领先,起到“以点带面”作用,为企业自行培训考核全面铺开提供经验。
3.积极探索,创新职业培训合作新模式
一是实行分类培训。建筑施工企业对从事技术工种工人,要按住建部颁布的职业规范要求分类开展安全生产教育、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鉴于建筑行业特点,要立足实际,借助民工学校平台、自有培训场所,重点开展一线工人安全教育培训;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购买社会培训服务,依托职业培训机构,深化专项技能培训;有条件的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培训考核机构,按自主需求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创新方面,加强主管部门、行业院校和施工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校政合作,加强主管部门、教育部门、行业院校等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综合职能优势和行业院校培养建设行业人才的教学科研优势,积极探索校政合作、产学对接战略合作新模式,谋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共同推进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合作办班、校企共享资源、校企合作就业,促进职业培训产、教、学、研一体化发展。三是开拓创新,促进产业工人队伍持续健康。以等级晋升为路径,引导和保障技术工人从初级工、中级工向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不断晋升,鼓励技能人才精益求精;以专项培训为手段,结合建筑业发展,不断开拓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组织新知识、新技能、新科技等专项培训,助力技能人才伴随建筑业的持续变革和创新发展一同成长;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更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学习交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夯实基础,为工人培训创造条件
一是确保经费落实。政府作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者,应当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战略决策来抓,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提高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基础工作的支持,加大整合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补贴资金的力度,统筹使用,提高效益。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在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同时,应将工人在岗技能提升培训纳入正常职工培训范畴。对于承包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应加强使用监管;对于劳务作业分包的工程项目,要求承包企业必须将“职工教育经费”单独计列,专项支出,确保工人技能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使用。二是抓好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支撑职业培训的核心基础,以实训基地建议为抓手,增强建筑工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职业培训与施工现场的无缝对接。可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可依托民工学校创建,也可充分利用自有培训场所建立,也可跟建筑类职业院校合作共建,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实操考核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培训考核平台。三是完善激励制度。为促进建筑工人培训的长效落实,需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工人的激励鼓励政策。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工人等级晋升与薪资待遇同步发展的通道,以保障技能型持证人员享有应得的劳动报酬和相应的政策待遇;另一方面建议将企业落实工人培训列入动态管理计分,并结合标准化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协同推进;同时,还需加强与人社、工会等部门合作,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练,营造“技能宝贵”氛围,激活企业内部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积极性。
5.强化监管,做好职业培训考核工作
全过程动态监管企业培训考核,确保职业培训落到实处。定期检查职业培训考核日常教学活动、教学培训质量、学员信息反馈等,加强统计本地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方式、培训效果、参训人数等情况,及时总结职业培训考核典型经验。
四、结语
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人素质,提升企业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减少企业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培训,可以扩大人员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加社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亓汉友.国内建筑业培训和培训成果管控体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欧美式笑脸”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双千”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自2020年全市 “双千” 活动开展以来,黄石市人防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2020年度黄石市“双千”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文件精神,紧密围绕活动主题,深入企业了解情况,贴近基层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周密制定服务计划,认真梳理存在问题,注重搞好协调服务,为切实推动2020年度全市“双千”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力推进我市经济建设深入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2020年“双千”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准备,超前谋划,迅速将“双千”活动纳入办事议程。
全市“双千”工作大会召开后,我办党组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柯其宏同志为组长、副主任周志兵同志为副组长以及相关业务科室骨干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专班成立后,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向专班人员学习传达了活动方针和政策依据,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双千”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深刻领会活动主题,深入企业,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协助企业抓好生产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还划分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职责分工、制定了工作纪律、拟定了保障措施,为活动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和人员基础。
二、大力宣传,深入企业,周密部署,全力推动“双千”活动有效开展。
一是做好政策宣传。为了让企业更加了解“双千”活动内容,我们建立了对口企业联络员制度,通过QQ、微信等联络方式,积极向企业传递信息,将掌握的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活动信息及时告知企业,当好企业的好参谋、好顾问、好帮手。
二是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通过调研,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当前存在主要问题和需求。向企业宣传市委、市政府开展“双千”活动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宣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用活政策,获得实惠。
三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专班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方案和工作措施,积极贯彻落实。根据会议有关决定,专班人员积极与企业对接、及时上门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认真记录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梳理汇总,及时上报。同时,先后赴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就企业有关问题开展协调沟通工作,并将协调情况及时向企业进行反馈说明。
三、认真梳理,及时上报,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科学计划。
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工作专班认真梳理出企业当前需要协调的企业招工、防疫物资、融资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反复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细化服务措施,把握服务重点,搞好协调服务,尽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解决问题。一方面,工作专班积极帮助企业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协调沟通,寻求解决途径;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制定针对具体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争取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四、强化工作措施,注重协调沟通,主动为企业协调服务。
一是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力提升协调工作效率。工作专班在第一时间建立完善了对口服务企业的基本信息资料.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了解到的企业特色,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各企业的经营类别、产品性质、用工需求、行业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建立并完善企业信息资料,同时针对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确定需要协调的职能部门清单,落实各部门负责同志的联系方式,适时开展协调服务工作。
二是狠抓协调协办,强化责任落实,提升服务意识。针对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拟定工作计划,制定服务措施,积极沟通对接,及时回访反馈。
针对邦之德公司提出的融资问题,我办积极走访市金融办、市担保集团,就企业目前融资的500万元审批情况做进一步了解,得知市金融办已审批完成,走完相关流程即可放款,我办积极反馈给企业;针对该公司提出的人才缺口,我办积极联系市人社局,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上报,并将市人社局相关的政策帮扶措施和招聘会计划反馈企业,组织企业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发动我办扶贫工作队为企业招聘,全力解决企业人才缺口。
针对邦之德牧业和金能光伏提出的口罩紧缺的问题,我办在向企业捐赠一批口罩的基础上,积极联系相关厂家,以远低于当时市场价为企业争取到一批口罩,解决了企业防疫成本过高、口罩紧缺的问题。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范文6
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主营收入预计达到约145万元(6月底),其中劳务公司承接人行便道工程104万元,****果专业合作实现收入40.9万元,实现利润约10.28万元,其中劳务公司约10万元,专业合作0.28万元。
一、强化领导促进增收,凝聚村社发展合力。
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村工作中心任务来抓,每年召集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及村支两班子成员,集思广益,讨论商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计划,研究具体工作措施,保证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方向、有目标、有举措。建立发展村集体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实行书记主要抓、班子成员包干抓、各村民小组长协助抓的“三抓”工作法,采取“书记+村干部+公益岗位”的分组模式,年初交任务,年底看成效,在全村形成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格局。初步建立规范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及时全面公开村级集体资产和集体经济收支使用情况,自觉接受村监会和全体村民的监督,有效提高了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强化领导、强化措施、强化管理,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年有收入、年年有发展。
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有效破解增收难题
********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是全区集体经济组织先行先试的村之一,其性质为村集体体独资。****是一个纯农业村,共有耕地5000多亩,由于城镇化的推进,部份良田熟土荒芜无人耕种,加之土地流转各项鼓励政策的出台,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集体经济组织按300元/亩的价格从农户流转土地250余亩,2020年集体经济发展高山优质水稻130亩、油菜170亩、高粱120亩。利用种植的油菜、大米、高粱,今年创建了扶贫车间一个,已获区人社和区农委批准,目前正在抓紧生产。
三、增强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助推脱贫攻坚
****建卡贫困户29户,共90人,为了明确利益分配方案。
(一)千秋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方案即采用“1+2+3+4”分配方式:
“1”对流转出土地的农户
“2”对建卡贫困户给予总利润20%的补助,均摊到建卡贫困户人头进行发放,此项实行动态管理对已稳定脱贫的农户不再参与分配。
“3”对壮大集体经济组织人员(即村支两委5人,公益岗位3人,本土人才1人共计9人)给予总利润30%的补助劳务补偿费,但实行最高限额,即大集体经济组织人员最高不超过5万元。
“4”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储备金,属全体村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