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历史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1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悠久的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唯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中学历史的教育目标也是具有基础性的。

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下,如何做好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使其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成为一个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轻松的课堂,从而不仅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抽签提问,学生机会均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抽签提问法,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均等,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具体步骤如下:①制造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②解决问题,让学习在看书和思考中解惑;③抽签,通常选中几个学生回答,并列出不同的意见;④针对意见,自由发言来找出正确答案;⑤由老师总结评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信心。该方法①③是关键步骤。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还要融入一些兴趣元素,引导学生去思考。

当然,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渐渐学会自主探究。抽签让学生有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彻底堵死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抽签方式有很多种,最好选择带有一定游戏性质的方式。如课前准备好纸球,数量与学生数目相同。课上提问时随机将纸球发给学生,然后由老师抽取几组数字,抽到数字的学生回答问题。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转换成分数,记入平时成绩,期末根据成绩适当颁发一定的奖励。

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启发

历史课不是语文课,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老师对历史的心得体会。一些教师的教学完全按教参的分析进行,使丰富的历史教学走进封闭僵化的死胡同。事实证明,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所以尽管老师费尽心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历史教学应常以疑促思,以思生趣,老师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学会爱思、会思、多思,使求知的兴趣,因疑而陡然增加。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专心读教材,大胆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看法,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培养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去读书,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不应包办,而应注重诱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答案。老师的指导点拨,话不在多,关键是恰到好处,要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在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开展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学生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其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因此而更具创新性。

三、方法多样,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课堂的教学行为,应是讲、动、导、思的恰当结合。讲,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精讲,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帮助。新课改下的“讲”,一是对难点的突破,二是对史实的补充,三是对必要的学科体系的建构。中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讲”是必要的,例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没有老师必要的“讲”是不行的。“讲”应具有历史的逻辑性,特别是应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讲”应饱含情感,富有哲理和启发,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

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动,是指课堂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历史课堂必须“动”才有活力,才有实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历史是客观的,但却是可解释的。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不但激活了历史,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70-01

教学模式是一种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直至教学评价的整体、系统的理论化的模型。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仍然只是以陈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忽视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引导;教学过程缺乏学法指导,忽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如此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出现高投入、低产出、负担重、效果差的现象,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影响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教学突出以“教”为中心,忽视最为根本的育人价值。传统教学模式中较多地强调以“教材”、“教参”和“教师”为中心;备课过程中“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备”教参的要求和建议,以教师活动为主线编制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的“单边”灌输,教代替了学。这种教学设计强调以知识传递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教学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育人价值,最终导致历史教师的思维惯性,学习者的思想僵化。

二、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模式的启示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通过历史教学,要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总之,新世纪历史教育不是批发死知识的货站,不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单纯的学科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也就是说,学史不仅要使人明智,还要“以立信仰、以助生活、愉悦人生”。而这一课改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模式的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应当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中,已经明确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堂中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既可以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可以达到建设有活力的历史课程,彻底改变了从一而终的老师讲、学生记的落后的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目的。相对于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改革是手段和途径。笔者以为历史教学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不能只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墨守成规。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是改革旧的历史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现代教学观念,以学设教,科学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拥有学习自。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师只有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创设适合学生的历史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也才能焕发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3

>>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备课策略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新策略 中学历史备课的新思考 浅谈中学历史教师备课前的准备 中学历史深度备课的二三事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论中学历史的开放课教学 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做人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分层备课的思考与实践 从教案到教学设计:中学历史备课的趋向探析 中学历史教学的想法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点 论“中国梦”与中学历史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备课策略 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备课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温廷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就备课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备课内容和要求是十分宽泛的,这里就资料收集、宏观把握和课件开发三方面给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老师提出一些建议: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即不惟教材、教参和网络;宏观把握要抓住三个关键,即思路、框架和衔接;课件开发要做到“三不”,即不照搬他人课件,不追求课件华丽,不让课件束缚学生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备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94-02

备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环节,是讲好一节课的基础。艺术界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上课也是这样,只有课前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广泛占有资料资源,巧妙构建框架结构,充分预设各种突发事件,才能使一节课上得精彩,学生听得舒服,教学效果良好。就备课环节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普遍规律,也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属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中学历史教学备课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

历史学科对史学资料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对历史资料的占有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在备课中广泛查阅、收集、整合资料是备好课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中,一些中青年教师往往图省事,走捷径,没有做到对资料的广泛收集和有机整合,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出现不该有的缺憾甚至错误。

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三个不惟”。

一是“不惟教材”。教材即课本,顾名思义就是上课的根本,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最可信、最可依赖的文字材料。但是,教材由于受到篇幅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容量过大,特别是不同的史学观点,课本不可能详加叙述。同时,不同的版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表述也各有取舍,而这些恰恰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夏商周的建立一课时,遇到这样的情景:有学生质疑说,“我认为夏朝是启建立的,因为尧舜禹部落首领的更换是禅让制,启是第一个没有经过推荐当上首领的人物”。但这位老师对学生可贵的质疑不仅没有鼓励,反而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陈述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观点。如果课前老师对史学界关于“夏朝建立者”学术争论的有关资料比较了解,完全可以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争论的要点,给学生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收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地渗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良好效果。一个闪光的亮点就这样变得暗淡无光,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许还要深远得多。

二是“不惟教参”。《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最重要、最便捷的资料来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并熟记教参提供的资料内容。但是,教参也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一些细节问题,一些关联的知识点教参是不能提供的。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四个等级时,把刹(cha,四声)帝利读作刹(sha,一声)帝利,甚至还对学生进行了强调。其实,只要随手翻开汉语词典就会查到:当“刹”字读sha音时,意为“让运动的物体停止下来”,组词刹车、刹~之风。当“刹”字读cha音时,解释为梵语,无实际意义,组词刹那、古刹。当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教学中不该出现的错误自然就避免了。同样,贞观之治的“观”读四声,也有历史老师不加研究地读作一声,都是在备课时没有广泛收集查阅教学资料并作深入研究造成的错误。

三是“不惟网络”。网络资源极其丰富,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服务。但是,网络最大的问题是“不负责任”,所以网络资料的真伪性一定要加以辨别,千万不能不加考究就把“百度”出来的东西当作真实资料教给学生,从而造成不该有的教学错误。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科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二 宏观把握,抓住三个关键

从备课的视角来看,既要有微观的细腻,更要有宏观的掌控。课要上得好,备课时首先应该从宏观出发,有思路有高度,重点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捋清思路,二是搭好框架,三是做好衔接。这就好比建一座坚固的大厦,设计要科学,地基要扎实,框架要坚硬。

所谓捋清思路,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提纲挈领地理清一节课的主线,抓住并围绕这一主线设计教学进程。这样一节课就能条理清晰,思路不乱,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搭好框架。搭框架就是环节设计,就是骨架支撑。一节课必然由若干环节组成,但环节不能无序排列,不能没有骨架做支撑。因此,必须在吃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搭建一个一目了然、一针见血破解主题的框架。笔者在讲授老人教版初一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一课时,深有体会。这节课讲的是明朝中后期,明朝中央政权和退居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以及正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族三者之间和与战复杂的关系,可谓头绪多,思路乱。最终,在反复思考后,我抓住了汉族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和与战这一主线,设计了如下的框架。

这一框架结构以板书形式展示出来,理清了思路,抓住了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节初中历史课一般包含三个左右的知识点,如何将这几块知识有机串联成为一体,这就涉及衔接的问题。前因后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做好衔接对上好历史课尤为重要。衔接得好,一节课天衣无缝,一气呵成;衔接得不好,磕磕绊绊,上气不接下气,历史的因果规律难以揭示出来。因此,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块之间的衔接。做好衔接的关键是吃透教材内涵,理清每个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课件开发,做到三个“不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备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课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扬长避短,要努力做到三个“不要”。

一是不要完全依赖现成的课件。为了给老师提供帮助,《教学参考书》配备了电子资料库,每节课的课件都有。再加上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有的老师图省事,干脆把别人的课件粘贴过来为己所用。在日常教学中,对下载的课件稍加修改可以节省不少备课时间。但如果是公开课、优质课等重要的教学展示活动,其教学效果一定不怎么好。在一次市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当天讲课的七位老师教学环节十分雷同,如出一辙。后来发现问题出在他们在备课时间仓促的情况下,都采用了同一资料库的课件,一个思路走下来,自然毫无新意,更谈不上亮点了。从长远看,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还是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养成自己开发课件的习惯,提高自己设计课件的能力。

二是不要追求课件的华丽。课件的全称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千万不要忽略了“辅助”两个字。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在课件上下了很多功夫,不惜花费大量精力精雕细琢,结果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他们颠倒了主次,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切记,再好的技术也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更代替不了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4

一、学习历史,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课改要求打破传统历史教学,不能包办,要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历史学习离不开创新。比如说,儒学千百年来受到推崇,为什么宋代思想家对其进行改造?这一点课本没有描述,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就要对学生有所引导。宋朝推崇儒家思想,统治者提倡儒家思想,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说明,宋朝统治者有一定的聪明才智。儒家思想在宋代思想家和统治者那里之所以继承,首先是因为他们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对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也就是“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

二、历史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任何年代,道德都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都是做事的主要内容,更别说历史教学了。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成功的机会非常多。知道这一点,面临诱惑的时候,就要降服自己的贪欲,永远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健康。学坏容易学好难,由高尚堕入下流,只需私欲稍纵;从下流升华高尚,必须脱胎换骨。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严守自己的德操,做自己良心的守门员,不给贪欲任何可乘之机。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赫赫威名、能力超群,就是因为一点贪欲身败名裂,甚至死无葬身之地,落得一世骂名。

历史教育的责任重大,教师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上下求索,不断研究,让历史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一往直前,让所有学生的心理都健康向上,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高尖端人才。

三、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5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苏州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目标 教学表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22-03

历史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思维与掌握方法、建立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培养解决历史问题与探究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其应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性、理论联系实际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性、量力性的特点。根据上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联系历史学科实际和联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做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所谓教学艺术,是指综合利用教学各环节、各要素、各手段、各条件与临场发挥的技巧与本领。要求教师具有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力求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语言表达清晰、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气氛热烈,形成具有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领导性的特殊认识过程,使教学成为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真正实现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学活动。

历史教学涉及过程、基本环节、原则、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内容。而就历史教学艺术而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基本环节上,即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价上,具有全面性、对性、多样性、层次性等特征。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对所处中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发展品德、智力等方面应当达到的程度的规定,也是制订历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前提。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一书中,以六个层次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划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1964 年由克拉斯沃尔所发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中,由价值内化而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等。该教育目标分类反映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因素,成为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之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此外,辛普森在 1972 年所发表的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级教育目标,为教育目标提供了动作技能领域内容。

在 2011 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着力强调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即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要求通过该阶段历史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做到掌握、感悟、养成、开拓、认识、形成等不同维度要求,从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意义。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性

所谓教学重点的突出性,即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主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做好各种上课工作。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上课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各历史课程的类型与结构,明确每节课之要求。教师应在课的类型(由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划分)方面,明确新授课、复习课、检查课的任务,做到根据不同课程实际加以量化,将单一与综合结合。教师应在课程结构(指课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与相互关系)上,能够把握具体教学内容之差异、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的不同而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变通,掌握每一节课的具体要求,开展各类活动。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贯穿于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下作业等各历史课程基本组成部分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原则要求以稳定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的习惯。教师应将新旧知识通过启发法加以结合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重点有的放矢而非简单重复(即简单地重复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各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评定指导权,力求在使学生强化新知时能够做到重点突出、纲目分明、温故知新。教师应明确教学和课程要求,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所进行的划分,义务教育阶段着眼于适应让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达到以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让多数受教育者达到以提高公民受教育水平要求,具有相当层次与选择性,给学生多种机会发展不同之能力,提高受教育者实践与创新水平。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教师应在坚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的前提下,利用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利用教科书作为教学材料,在保证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条件下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基础性与适用性统一、逻辑性与顺序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层次性与衔接性相统一。即要求教师必须教授客观真理而非主观臆断,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受教育者利用教科书作为工具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做到论从史出、不断提高知识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水平。要求教师完成基础教育阶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弄清基本史实与教材结构,分析受教育者的身心状况,符合学生需要与有利于学生学习,做到基础性和适用性统一。要求教师能够辨明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做到寓系统性于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传授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分清基本理论与基本史实之间异同,做到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着力提高学生变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横向和纵向上处理好历史教科书的层次性与衔接性问题,做到不孤立、不偏废。

四、教学方法的得当性

从教学方法而言,目前中学阶段主要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习法、发现法等。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历史课程性质、历史教材特点、中学各阶段学生特点、教学时间与环境、教师自身水平和特点灵活加以选用,使受教育者可以联系自身兴趣、求知欲、责任感,激发学习动机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或由已知到未知以形成稳定而清晰的知觉以解决历史抽象概念与分析历史问题,进而领会知识;使受教育者凭借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基本史实的记忆和理解而形成知识架构,进而吸收、运用形成自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巩固知识;使受教育者通过眼、口、手、耳等C合运用多维立体学习而将知识转为能力以运用知识;使受教育者反馈受教育信息,促使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不断获得学习经验而得到发展智能以成长进步,完成检查知识的目的。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教育者应避免经验主义或简单化,做到不拘泥于教学内容或阶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真实性、启发性、实用性、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趣味性、连贯性、变通性、顺延性、指导性、总结性,做到不忽略各教学方法的功能性,能够考虑利弊而加以组织利用。教育者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介的运用,避免依赖。教育者应加强自身学习与交流能力,注重学习和利用国内外优秀教学实践经验或教学方法。

五、教学表达的清晰性

所谓教学表达的清晰性,主要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表达言语快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使用流畅、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运用规范、准确、清楚的板书或幻灯字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表达的清晰性,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在导入环节,教师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坚持主题的前提下富于创新,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好必要准备。在提问环节,教师应综合利用诱导提问、疏导提问、台阶提问、迂回提问。教师应力求做到充分准备、抓住时机、考虑实际。在讲授环节,教师应促使受教育者通过了解、感知、理解而学会认识、分析、解决而得到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对各知识点陈述、分析、解读、发挥,做到在讲授时准备充分、明确目的、生动形象、简洁通俗、系统和谐、突出本质、适时可变。在板书或板画环节,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促进其理解和记忆,学会发散思维,启人心智。板书或板画内容上,教师应通过线条、笔画、漫画、素描等绘制方法以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形成知识传授架构并能够做到贯彻始终,从而使教师正确地通过黑板、投影机等设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文字、符号、图像等载体表现出来,进而加以分析,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认识,使之概括系统化,最终达到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结果。在结课环节,教师应梳理概括、拓展提高教学内容,通过灵活运用自然结尾法、悬念留疑法、前后照应法、激励法、汇报法、比较法等结课方法,促使学生通过简单回忆、提示要点、检验结果、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等环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六、教学组织的严密性

作为当前各类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授课制,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通过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内容与课时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组织地即时进行集体授课而扩大并加快提高教学规模、速度、效率。另一方面它也因为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标准、即时、一致性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范例教学模式,旨在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尝试重构历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归纳法、演绎法,从个别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整合,利用经典案例使学生学会感知历史现象、归纳基本史实、迁移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选取有感染力的史实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并及时进行评价,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信心,提升学习能力。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交流活动完成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与价值观培养任务,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加以发挥,通过问题、假设、验证、归纳提高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能力。采用接受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发挥智慧通过呈现具有概括、整合引导材料而引出学习内容,促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使学生协调知识解决问题。采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信,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制定目标并要求学生给予反馈,教师应把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采用发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归纳思维、提高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利用程序教学模式和非指导教学模式部分理论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尊重个别差异,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对学生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发挥学生自身潜力,以促使其自我完善。

七、教学气氛的热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不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视学生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和学生对话,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应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进步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应坚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根本任务,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以乐观与欣赏的态度感染学生,使之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价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寻求改善;教师应以师爱宽容和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从个人、群体、学习和生活环境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形成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气质、思想品德、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进步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从而赢得学生肯定和尊重,改善教学气氛。

此外,热烈的教学气氛也离不开教师所选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把握受教育者实际,恰当选择或整合所要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使教学富于可行性、综合性、灵活性,指向性、层次性,在发挥教师主导和承认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即教师应做到⒅荚谧プ≈识结构的结构化策略与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化策略等内容型策略相结合。教师应利用集体、个别、小组教学,以利用形式型策略统筹教学形式;应自觉利用各种教学技术程序等方法型策略;应根据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全面开展综合型策略,根据师生实际对指导教学等取向做出正确而合适的取舍。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学生以一定文化为对象所进行学习的活动,而且也是在学校中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引导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学习活动。即通过围绕课程任务而展开的师生学习活动,它以课堂作为主要载体而伴随教学任务变化与组织形式差异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以及社会的规范要求下自主把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教学,教师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充实,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克伯屈.教育与现代文明[M].孙承光译,昆明:中华书局,1939

[2]罗森塔尔,雅各布.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周采.美国教育史学――嬗变与超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兆Z,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潘菽.社会的心理基础[M].上海:世界书局,193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