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范文1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范文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片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要好好观赏一番时,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诗人只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诗作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寂静、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万里晴空。

解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因王叔文案被贬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景象,反映出了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于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家词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作了铺垫。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胜春朝”,一个“春”字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反映出诗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振翅冲破云霄,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上了云霄,展示了诗人“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一个“排”字,使诗人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范文3

一、人物形象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类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般称为叙事类型的人物,是诗人在展开完整的情节的同时,塑造出来的丰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中就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都被表现得生动形象。

诗人自己的形象一般称为抒情类型的人物。有的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诗中出现作者的形象,李白的《赠汪伦》诗中那个“乘舟将欲行”的李白,就是诗人自己,他直接站出来表达自己对沿岸踏歌送别自己的汪伦的无限感激之情。

有的诗人以化身出现,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诗中的“渔翁”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借对渔翁的描写,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地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情,寄托了他政治失意的孤愤。

还有的诗人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对景与物的措写来抒发感情,表达心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同学们通过诗人对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二、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称为“物象”。由于它们写入诗词时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又称为“意象”。

1.面对不同季节,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自然便会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多数人对某一季节会有相似的感受,像秋天,万物萧索,草木凋零,日渐寒凉,人们(特别是出门在外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凉之感;那些经历坎坷的古代诗人也自然就会因“秋”而“悲”。于是诗人们往往把思念、别离等这些令人伤感的事件安排在秋天,这就是古代诗词中借秋天景物表现悲凉气氛的作品特别多的原因。如白居易写秋夜送客的名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悲秋”是大多数诗人的感受,但是也有例外。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得清新淡雅。

2.在季节之外,诗人们也经常借咏物抒发感情。鸟类是诗人们经常拿来入诗的事物,而其中“杜鹃鸟”的使用频率最高。如周邦彦的《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笋已成竹,花已成泥,这是表示时序推移,蕴涵词人羁旅怀思的感情。加上杜鹃啼叫的声音,更表达出他思乡的悲情。

除此之外,“鸿雁”在诗中也经常出现。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十分困难,所以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后来人们就将“鸿雁”作为思念亲人的意象了。如明代元凯《客中夜坐》:“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诗人描写秋天落叶萧萧,江水悠悠的景象,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此时又听到南去的大雁鸣叫,更觉肝肠寸断。

古诗歌中常出现的鸟还有: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范文4

关键词:辋川集;诗中有画;动画;色彩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的画家、诗人和音乐家。他自小就有卓越的文学才能。为官后,屡遭排挤。天宝年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他就不关心朝事,而一心奉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直至离开人世。

王维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辋川山庄中,这山庄原是初唐诗人沈全期的故宅,颇为华丽。王维与好友裴迪整日在此游玩,并对辋川二十景各题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辋川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这个评价说出了王维的画的基本风格,也点出了王维的诗的基本特色,这就是说王维作诗也如同作画一样,精心设计,认真调配色彩……因而欣赏王维的诗就像在欣赏一幅画一样,令人心旷神怡。

王维在作诗时运用水墨山水画的渲染的手法,不着眼于细部的描摹,而是力图从总体上把握,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如,《华子岗》前两句“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就把一幅画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画面上一部分是山,一部分是天,而山与天又统一在“秋”字中,山一定是金黄钯的,秋风落叶,也一定很萧条,或许山上还残存着几株朱红的枫树;天,那只能是碧绿的高天了,碧空中可能有几朵白云在陪伴着飞去的小鸟。

王维的山水诗,有的是着眼于一点,从一个角度、一个观察点上去描绘,就如现代电影中的特定镜头,而有的则是把几个画面剪辑起来,似乎是动画片。如,《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有时出现一深潭,有时出现一浅濑,这流水很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儿觅食,它把长脚插入水中,树枝似的一动不动,一直等到鱼游到嘴边才猛然啄取,这是整个画面的外观,正当鹭鸶聚精会神地等待的时候,急流猛然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打在鹭鸶身上,吓得它展翅而起,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时,便安然而落,又在原处静静地等待,小溪又恢复到原来的宁静,这是画的动态。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白鹭飞起、白鹭落下的几个小镜头,是一段有趣的动画。

王维的诗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如同绘画一样,他把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景物用简朴的诗句描绘下来,并充分地表现出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的色彩的浓淡的差异,“漠漠”形容水田广布,画面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色互相映衬,互相配合,两个色彩更觉鲜明,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景物的层次问题和画面的布置问题。这在王维的诗中也有很好的反映。“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句就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并把它作为画面的背景,这是最远的一个层次。“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比上个层次要近一些,大江流在广漠的背景之上,两岸重重的山峦,迷迷蒙蒙,时隐时现,前句写出洪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

王维还善于发现在不同的环境、客观对象的某种气氛、某种色彩与人的情绪的联系,并能通过对客观的描绘来烘托出诗的意境。如,《华子岗》前两句是对秋天华子岗的描写(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后两句则表现作者满目萧然而又失意落魄的心情(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细细地一品,却并非如此,秋天,总是风吹叶落、山木萧条的日子,而悲秋又是古人常用的一个题材,他们总是借秋天这个万物衰败的日子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如,杜甫的《秋兴》、欧阳修的《秋声赋》等。这样,这首《华子岗》的上下两联就紧密相连了。

看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还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方面,就是他的诗中所写的画与他画笔下所描绘的画的手法和风格的一致性。据记载,“王维特妙山水,幽深之致,古今未有。(《封氏闻见记》)”他的画“笔墨宛丽,气韵高秀,摹写成象,亦动真思。(《荆浩书山水缘》)”并能“洞达天机,气随物在(《玉堂嘉话》)”。我们纵观王维的山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楚塞三汀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也是与王维一个人同时精通两种技能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分不开的。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范文5

作者:徐东风

黄昏一直以来被历代的文人墨客冠以伤感悲怆的情怀,并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其实我以为,黄昏的美景和黄昏所赋予的意向还是很美丽的,我们应该热烈的赞美她,歌颂他。

一说黄昏,当然离不开西坠的太阳,当太阳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他就会带着疲惫慢慢的向西游去,并一扫白日的灿烂和艳丽,开始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芒,向人们展示他规程前的壮丽一幕并慢慢地踱进天幕里面,等待次日黎明的到来。

春天的黄昏有他独有的魅力,当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带着倦怠回到各自的家里,绿色原野开始变得寂静起来,夕阳映照的露珠在绿色的秧苗上散射出金灿灿的光辉,这个时候只能听到暗处小溪欢快的流水声,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各色昆虫,远处的白杨树懒散的在和春风中摇曳,只听的树叶在寂静中沙沙作响,加上远处树林中的几声雁鸣为春天的黄昏加上了美妙的和声,几颗星星在夕阳的余晖里展示着各自的光彩,在落霞的色彩中散发着熠熠的光辉,时不时还眯起了眼睛,似乎在像夕阳说:“赶快走吧,以后的时光是我们的!”太阳却带着慵懒的身子不情愿的离开这个美好的景色。

披着夕阳金黄色的马路上偶尔传来几声汽车的马达声,你看那夕阳下的小径上还有慢慢悠悠散步的老少男女,他们那种悠闲的神态和黄昏里的太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春天的黄昏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夏天的黄昏也是很美丽的,当一天的燥热烦躁了人们的思绪,黄昏的时候人们开始寻找凉爽的地方,河岸旁,垂柳下,夕阳金黄色的余晖轻拂着人们的脸庞,微风拭去白日里的彷徨,看湖中鱼儿飘荡,看鸟儿飞起又落寻找栖息的地方,听知了在林间热闹的鸣叫,它们的叫声似乎给夏日的黄昏增添了季节的特征。

走进夏日的黄昏,看一天向晚的蓝天,观流云随风飘远,遥望远山在金黄色的夕阳下绵延起伏,稀疏的风掠过墨绿的原野,感觉凉意轻拂湿热的面孔,鸟儿在人们的低吟浅唱中惊起飞旋,绿色的原野里,还有一些专营的勤劳的人们趁烈日西坠在辛勤劳作,街头巷尾,人们三五成群的一起聊天,品茶,把各自一天的见闻与大家共享,有的干脆把自家的电视机搬到胡同口,共同关注世界局势,国家大事,男的赤身露体,女的则短衫薄裙,一派热闹的景象。

到了秋天,俗话说,秋分秋分日夜平分,清凉的早晨,美丽的黄昏,酷热的天气降了温,清高气爽不烦闷,秋天本来给人的感觉是苍凉肃杀,因为一年四季中春天和夏天给人的的感觉是蓬勃和热烈,而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给人的感觉是结束和末尾的意思,尤其是秋天的黄昏更是让文人墨客滞笔不前,每每描写起来都带有几位伤感的味道,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把秋天描写的很是令人伤感,其实我们不说秋天这个季节的特征,究其秋天的黄昏我以为是非常美丽的,我曾经在其他的散文里面,把秋天的黄昏写的很是优雅美丽,但今天,我更是要把秋天的黄昏赞美。

秋天的黄昏,夕阳笼罩着收获前的景象,你看那如血的夕阳,她熏染着即将收割的万物,本来羞涩的高粱已被夕阳醉了颜色,大豆在夕阳的光顾下更显成熟和膨胀,碧绿色的叶片更加厚实,饱满的豆荚更是金黄灿烂,玉米更是在秋日黄昏的辟护下露出金黄的牙齿,白色的外衣,碧绿修长的叶片,在黄昏微凉的风中摇曳,好像是在像春天和夏天的黄昏炫耀她的成熟似的,再看那湖水,也比春天和夏天的湖水更显冷清,一扫春天的骚动和夏日的张狂,就连湖中的鱼儿也显得宁静淡泊、优哉游哉;岸边的垂柳在秋风的梳理、夕阳的映照下带有些许的沧桑,碧绿的发丝也露出了几丝黄绿的颜色;那些即将南下的鸟儿在夕阳的余晖里盘旋,夕阳染红了它们的翅膀,好像在给这个美丽的黄昏告别,并带有依依不舍的情怀。

是秋天的主角,尤其是黄昏里的,你看他们迎霜而开,对于秋天的肃杀和老气淡然面对,在夕阳的滋养下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白的也带有几分金黄,在秋风中摇摆,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好像在向春的蓬勃、夏的热烈张扬自己的个性色彩,

冬天的黄昏虽不比春天的绚烂,夏天的奔放,秋天的成熟,但她那苍茫的美也令人赞叹。

当秋风扫落叶以后,万物开始进入了冬眠状态,“枯藤老树昏鸦”的景色令人产生一种沧桑的感觉,几声鸦鸣,几棵老树,加上苍茫的大地没有了绿色,碧蓝高远的天空,片片白云,从空中掠过;湖水在冷风中开始结冰,几只对冬天怀有眷恋之情的鸟儿在空旷的天空中盘旋着,这个时候的黄昏也彰显了他孤寂的魅力,夕阳笼罩着大地的苍茫和寂静,本来素色的世界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示出它沧桑的美;如遇雪天,那一派银装素裹的世界在夕阳的照耀下白里透着黄,黄里又透着白,天边没有散尽的白云也被如血的夕阳染成了红色。

这个时候各种动物在黄昏里出来觅食,野兔当然是这个季节的主要角色了,但也成了猎人的主要目标了,再看那些猎人,有的携带者自制的狩猎工具,有的牵着自己心爱的猎狗,脸上那专注的表情足以让那些野生动物心惊胆战,运气好的时候可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等到明天的黄昏碰碰运气了。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范文6

关键词:蒲松龄;豹山;豹岩观;清梦楼;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自清康熙十八年(1679)到淄川县西铺村(现属淄博市周村区)毕际有家坐馆授徒,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撤帐回家,在毕家度过了三十年时光。蒲松龄在毕家任私塾老师时,经常相约他人或独自一人游览村南的豹山,吟诗填词,寄情山水,抒怀。初步统计,蒲松龄歌咏豹山或与豹山有关的诗词八题十一首。可以说,豹山寄托了蒲松龄半生的喜怒哀乐。

一、景物幽芳 人间胜景

豹山在西铺村西南1.5公里处,位于冲山山脉的最西端,自古以来便是淄川县与章丘县的界山。据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记载:“豹山,县西五十里。山巅建立宫观,各依巨石,上筑高台,梁柱阑J皆石。历级而上,大似浮槎。绝巅两石相对,一经中通,呼曰‘天门’。从松柏杂树中遥望,南山缥缈,若蓬莱三岛。” [1] 313豹山南侧泉水较多,《淄川县志》对此也有记载:“有泉出山南麓,冬夏不涸,东注为溪。” [1] 313

豹山分为东西两个山头,中间隔着一条山峪。东边的叫东豹山,西边的叫西豹山。豹山并不高大巍峨,海拔高度只有350余米,然而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苏李村的吏部考功司郎中王教,就在东豹山修建了豹岩观。蒲松龄在七律《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中形容这座道观“玉皇宫阙绣苔痕,白草青岚接观门” [2] 298 。描写玉皇观墙壁长满苔藓,好像绣成的花纹,门前白草萋萋、雾气漫漫,玉皇观犹如仙境中的天宫。西豹山巨石累累,犹如列阵士兵,蔚为壮观。其中一块巨石上,踏有一只二尺长、半寸深的巨人脚印,被村民称作“神仙脚印”。另一块上百吨的巨石,如耧斗覆地,村民称之为“耧斗石”,对其敬若神灵。这些巨石,七律《豹山》也有形象描写:“眼看石阵云霞护,想见军容部伍齐。” [2] 266说巨石在云霞的辉映下,排列整齐,如同纪律严明的军队。七律《登玉皇阁》则极言石群的壮观与玉皇阁的险峻:“石连星宿群羊卧,树接天门孤殿开。” [2] 506-507用夸张的笔法描画乱石如同羊群,自山脚一直排到天际,玉皇阁山门矗立山巅,高于树梢。

在蒲松龄的笔下,春秋季节的豹山景色各异,姿态万千。康熙二十七年(1688)阳春三月,蒲松龄与邱希潜父子、毕盛钥兄弟一同登山观桃花,写有七律二首《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蒲松龄在诗中描写了豹山绿肥红瘦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载酒游山的愉快心情。诗其一云:“春满芳林红渐老,寒凝新初草绿肥。”意思是说,尽管树林里还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桃花却渐渐凋谢;刚刚露出地面的青草越来越绿,但他还是感觉到天气乍暖还寒。诗其二云:“山石如林青绕座,桃花无缝锦成行。” [2] 264意思是说,山石林立,青青野草围绕在游客们四周;满树桃花簇拥在一起,像绣锦一样鲜艳美丽。蒲松龄的这四句诗,把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景呈现在世人们面前,将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豹山写得活灵活现,真是美极了。

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阳节,蒲松龄与邱希潜父子及兄弟依照习俗,登豹山远眺,写有七律三首《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诗其一写道:“东西翠嶂列烟鬟,百里风云指顾间。”大意是,云雾笼罩着层层山峦,好像一架山水屏风陈列在眼前,众人站在豹山上指看百里风景。诗其二写道:“危磴石多苔密绣,冷秋山半草横铺。” [2] 298大意是,高高的台阶上布满了厚实的苔藓,秋末半山间铺满了密实的野草。这四句诗,极其简练地描绘了豹山秋高气爽、树木苍翠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蒲松龄与友人面对豹山秋景由然而生的高昂情绪。而写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七律《九日赠王宪侯》有“白云满地群羊卧,衰草连天野菊开” [2] 370的诗句,描写灰白色的乱石如同一群羊散落山坡,花朵绽放的野点缀在无边无际的荒草中,写尽了豹山的苍凉秋景。

二、不懈进取 积极入世

儒家学说强调士大夫阶层的“入世”观,即重视今世所为,“修齐治平”的观点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知识分子的言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参与观念。作为深受传统儒家学说影响的蒲松龄,渴望着“致君尧舜”,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给朝廷和帝王,但要做到这点,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入仕,而要入仕,必须通过科举这条道路来实现。纵观蒲松龄的一生,就是在科举道路上艰难跋涉、百折不挠,期望达到光辉顶点而又永远实现不了理想的过程,可是蒲松龄始终没有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尽管多次功亏一篑。

康熙二十六年(1687),蒲松龄四十八岁。这年秋天,他去济南参加山东乡试,希望得中举人,但事与愿违,因为“越幅”被黜,再次落榜。这次落榜,对蒲松龄打击很大,此后近半年时间,蒲松龄没有外出交游,也没有写诗填词。第二年三月,邱希潜父子、毕盛钥兄弟邀请蒲松龄登豹山散心,蒲松龄为此写有七律二首《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同行的毕氏兄弟,应该就是蒲松龄在西铺教授的弟子,为此他在诗其二自称“英英年少半门墙”,说气概不凡的同行少年有一半是自己的学生。诗其一云:“重重花影日光微,主客开襟坐四围。春满芳林红渐老,寒凝新草绿初肥。君家子弟皆英妙,我兴颠狂欲遄飞。此际不因匏系苦,便应潦倒醉忘归。” [2] 264蒲松龄在诗中虽然也感叹穷困潦倒的身世,但更多的是抒发不甘沉沦、奋发向上的壮志与气概。诗颈联赞叹邱、毕两家少年英俊而负有才气,抒发了自己逸兴遄飞的激情。诗尾联的“匏系”,典出《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朱熹《集注》:“匏,瓠也。”李善注引郑玄曰:“我非瓠瓜,焉能系而不食者,冀往世而得禄。”后世多以“匏系”比喻人怀才而不见用。蒲松龄在此激励自己和邱、毕两家少年,不要因为暂时挫折而裹足不前,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蒲松龄对于科举制度的黑暗腐朽并非没有认识,但他依然沿着这条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终生不悔,因为在他看来,舍此没有“冀往世而得禄”的通天大道。

康熙二十八年(1689),蒲松龄五十岁。这年秋天,他写了七律《九日赠九如昆仲》,希望年轻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然他也借以鼓励自己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诗云:“临风把手一登高,但觉英龄健似猱。清饮辄缘佳客醉,白头频为故人搔。十年落拓悲吾党,千古文章赖我曹。世上莫愁无知己,少年坚志欲持牢。” [2] 299重阳节这天,蒲松龄与邱家兄弟登豹山饮酒赏景,蒲松龄酒后赋诗一首,劝慰同是科举不顺的邱家兄弟,不要辜负了青春年华,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终能实现理想。据作者原注,这年邱氏兄弟没有考取秀才,心情郁闷。蒲松龄在诗中写道:与激情澎湃的年轻人一同登山,受其感染,自己仿佛也变成矫健的少年。大家不要因为我辈多年科举不顺而悲伤,其实流传千古的文章正等待着我们去撰写;也不要因为世上没有知己而难过,少年儿郎坚定信念,一定能实现凌云之志。

三、质问上天 排遣郁闷

蒲松龄是个胸怀大志的文人,他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有所作为,但自从十九岁考中秀才之后,却屡战屡败,名落孙山,终其一生,连个举人也没考中。他在诗词之中,有时憎恨那些主考官目瞽心盲,不能选拔真才;有时痛恨自己命运乖蹇,遭遇鬼神捉弄;有时又羡慕他人鱼跃龙门,步入仕途,而自己依然沉沦下层;而更多的是不甘心失败,责问上天不公,排遣积郁已久的愤懑情绪。蒲松龄游览豹山的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康熙二十七年春天,蒲松龄写作《豹山》,有专家认为这首诗与《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为同一题。诗中写道:“豹山喜近异人栖,景物幽芳翰墨题。丛舍遥含春树里,危峰对插梵宫西。眼看石阵云霞护,想见军容部伍齐。我欲凭高呼帝座,一声长啸暮天低。” [2] 266从诗中描写的角度分析,此次蒲松龄观景之处是在东豹山豹岩观前,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危峰对插梵宫西”。东、西豹山之间有一处约几十丈宽的峡谷,是山前山后村民的通道。自峡谷底处仰望,但见双峰雄峙,如豹对坐。自东豹山豹岩观西望西豹山,f岩颍松涛阵阵,花红柳绿,云蒸霞蔚。诗人就是在这样一种神秘诡异的景色中,仰天长啸,一吐块垒。蒲松龄在诗的尾联借用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呼帝座”的典故,质问上天不公。“帝座”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记载:“帝座一星,在天市中,天皇大帝外座也。”据唐朝冯贽《云仙杂记》所载:“李白登华山落雁峰,曰:‘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帝座矣。恨不携谢I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蒲松龄登上高山,向天帝呼吁,抒发其落拓不平的悲愤情感,天帝也为之感动而暮云低垂,默默无言。

康熙二十八年秋天,蒲松龄与邱希潜父子、兄弟同登豹山,傍晚时分“东西雨脚暗山村”,暴雨眼看到来,众人忙到豹岩观天尊殿避雨。天尊殿内坐满了前来避雨的人,殿角处放有一坛子酒,大家饮酒谈天,畅叙豪情壮志。《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其三云:“玉皇宫阙绣苔痕,白草青岚接观门,上下云堆迷鸟道,东西雨脚暗山村。阁中屦满人盈座,殿角烟寒酒一樽。呼吸若能通帝座,便将遭遇问天孙。” [2] 298诗尾联中“天孙”指织女星,据说是天帝的孙女。《汉书・天文志》称:“织女,天帝孙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末诗云:“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蒲松龄认为,天孙能织云锦衣裳,心思细密,当知天下文人的穷通和否泰,假如自己的声音能够传到天宫,他就不避忌讳,斗胆向天孙控诉个人的遭遇。蒲松龄此时情到极致,心声已经难以抑制,才有如此豪情。

康熙二十九年(1690)秋天,蒲松龄乡试再次落榜。重阳节这天,好友邀请蒲松龄登豹山散心,他们在玉皇观听老道讲述了一件惨事:道童被人杀害,血染山石,道长被官府疑为凶手,受刑致残。蒲松龄听说此事,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虽然面对美酒胜景,却没有一点兴致,只感觉“心骨酸”。世事险恶,人生苦难。道士与世无争,尚且遭难,而作者本人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因此产生了离尘出世的想法。蒲松龄在诗中写道:“老友载酒坐相欢,我醉欲歌行路难。世事茫茫何其颠,拍手大叫沧溟宽。” [2] 303 (《九日登豹山》)世事艰险行路难,蒲松龄幻想自己也能像孔夫子那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远离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其实这只是蒲松龄于无可奈何之际的一种宣泄。

多次应试多次不中,他人振翅高飞,自己蹉跎不前。蒲松龄本应断绝进取念头,但他认为,前途虽属渺茫,希望尚有一线,懊恼平息以后,又打起精神,重新应战。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六十多岁,才在家人劝说下,停止应试。到七十一岁时,得到一个岁贡生头衔,可是他的心思还是萦绕在科场中。这不能不说是蒲松龄人生的最大悲哀。

四、寄情山水 隐居乐园

明末清初的淄西地区,藏龙卧虎,能诗会文之辈咸集。豹山南麓有南坡、巩家坞两村,豹山北麓有王村、苏李、西铺、万家等村,这几个村庄自明朝中叶起科甲连第,人文蔚起。清初淄西地区的闻人贤士,如南坡唐家的唐梦赉,西铺、万家庄毕家的毕际有、毕世持兄弟,苏李庄王家的王永印,巩家坞邱家的邱希潜父子,等等,都居住在豹山周围这几个村庄。蒲松龄在毕家坐馆教书时,与他们诗词酬唱,很快就融入到这个文人圈子里。在这些人中,蒲松龄与邱希潜数次同游豹山,饮酒赋诗,畅叙情怀,尤其极力赞美邱希潜的清梦楼。

乾隆《淄川县志・选举志・贡生》记载:“邱希潜,字行素。己巳岁贡,授黄县训导。告归,构清梦楼于豹山之阳,读书其中。每与山僧野叟诙谐畅饮,曾不知老之将至。” [1] 506 《淄川邱氏世谱》记载:“希潜,字行素,号龙崖。己巳岁贡生。善引诱,乐裁成。构清梦楼于豹山之阳,作读书处。疏泉凿池,栽花植柳,时与同人并兄弟子侄辈饮赋其间,县乘称文学焉。” [3] 139邱希潜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卸任黄县训导之后,在豹山南坡建造了清梦楼,作为自己与文友和兄弟子侄饮酒、读书、谈诗的聚会场所。蒲松龄的诗句“豹山喜近异人栖,景物幽芳翰墨题”(《豹山》),便是赞扬邱希潜居住豹山之阳,与同仁谈诗论文。

《聊斋词集》中有《潇湘逢故人・丘行素意中构画村清梦楼,花竹馆垣,额匾书画,一切备矣,戏为落成》,其写作原由是,邱希潜计划在豹山之阳建造清梦楼,他对蒲松龄谈了自己的这一设想,告诉蒲松龄建楼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连楼房的匾额和室内悬挂的字画也准备好了。蒲松龄为好友的建楼计划能够如期进行而高兴,填词一阕表示祝贺,并且幽默地说,我这阕词是祝贺你将要建成的别墅,不是你设想中的楼房。词曰:

五更春困,梦豹山初上,野色盈匡。芳草外,斜阳里,小小院落,云树苍苍。危楼丛舍,绕烟村一带茅墙。云道是丘家仲氏,新营若个荒庄。 健羡久,排扉入,见两边黄花绿竹成行。入药室兰堂,又壁粘旧词,门有新章。主人握手,烹松茗共话沧桑。此何夕,登龙扰坐,于今耿耿难忘。[4] 100

蒲松龄在词中描写了梦游清梦楼,观看清梦楼周边的幽雅环境,欣赏楼内的典雅布置,与楼主品茗闲聊。

蒲松龄在这阕词中着力描绘邱希潜的清梦楼,实际上还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他“健羡”邱氏在豹山之阳建造清梦楼,就是羡慕邱氏有一个远避尘世、隐居山林的好处所。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科场仕途顺利,则力求上进;科场仕途坎坷,则退而隐居。蒲松龄鏖战科场,年逾六旬仍未跃过龙门,对照康熙二十八年入贡的邱希潜,自然是“耿耿难忘”。邱希潜建造清梦楼,居处僻静、环境清幽,生活闲适、身心自由,自食其力、亦耕亦读,任天委命、安贫知足,这也正是蒲松龄在科场失利、仕途渺茫之际的梦想,只不过蒲松龄财力有限,难以企及,唯有钦慕而已。

摹景以状情志。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里,自然山水一直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媒介。蒲松龄吟咏豹山的诗作,集中于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间,也就是他科举最有希望又最为失望的时期。这些诗作体现了蒲松龄浓浓的豹山情结,表达了年过半百的诗人对人生的彻悟,对命运的无奈。

参考文献:

[1]陈涟远,白相房.淄川县志汇编[G].2010.

[2]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汉举,王一千.族谱所见邱氏家族资料[J].蒲松龄研究,2008,(2).

[4]赵蔚芝.聊斋词集笺注[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Pu Songlin' Affections for Leopard Hill in Zichuan District

SUN Fan-gzhi,SUN Qi-xin

(Zhoucun Writers' Association,Zibo 255300,China;

Zibo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Zibo 255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