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要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已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理性面对问题,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懂得家庭中的责任分担与民主协商,逐渐形成家庭主人翁意识;了解并理解家风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懂得家风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优秀的家风。
2.通过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示良好的形象:认识到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才能共享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主要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
“我参与我奉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平等相待、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秉持的价值选择,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
3.通过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整体把握中国近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程,探究不同阶段不同人物的不同追梦之路,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敢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方法,增加学生爱国情怀。
四、教学措施:
(一)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
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2
(2.89±0.15)L/(min・m2)和(278.29±12.41)m,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20±0.16)L/min、(45.82±5.96)%、(259.40±15.29)dyn/s、(2.50±0.14 )L/(min・m2)和(103.69±10.14)m,且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心功能
The Short-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f Statins for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the Indexes Changes of Heart Function/TANG L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7):044-04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for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the cardiac function.And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A total of 200 CH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January 2016.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40 mg/times,oral,continuous treatment for 2 weeks.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icacy,cardiac function chang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and 6 min walking test (6-MWT) results.Result: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75.00%(75/100),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5.00%(65/1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2.89±0.15)L/(min・m2),(278.29±12.41)m,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4.20±0.16)L/min,(45.82±5.96)%,(259.40±15.29)dyn/s,(2.50±0.14) L/(min・m2)and (103.69±10.14)m,and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torvastat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Heart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eihai Hospital of Yantai City,Yantai 2657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7.01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左室功能下降,机体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常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临床主要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利尿剂以及洋地黄类药物治疗为主,以缓解心脏功。他汀类调脂药主要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法他汀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3-4]。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CHF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并评估对其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1月CHF患者200例,病例纳入标准:CHF病史3个月以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40%。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肌病、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冠脉综合征、顽固性心力衰竭、带有心脏支架或起搏器患者、严重肝、肺、肾等疾病患者。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46~77岁,平均(65.09±9.33)岁,心功能分级Ⅱ级43例,Ⅲ级126例,Ⅳ级31例。根据就诊编号按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脏病史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予地高辛片0.25 mg,1次/d,口服;氢氯噻嗪片25 mg,
3次/d,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 m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49)40 mg/次,口服,连续用药治疗2周[5-6]。
1.3 评价标准 治疗2周后,评估患者心功能改善状况及临床疗效。(1)临床疗效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部分缓解,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7-8]。(2)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每搏心输出量(SV)、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计算LVEF=(LVEDV-LVESV)/LVEDV;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SVRI)、心脏指数(CI)及6 min 步行试验(6-MWT)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率为75.00%(75/100),高于对照组65.00%(6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V和LVEF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SVRI、CI和6-MWT结果比较 研究组CI、SVRI和6-MWT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病患者病情发展的严重表现,患者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排出量难以满足机体需要,心肌严重缺氧,同时伴随神经内分泌激活、循环受限或全身瘀血等症状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和减少超负荷心肌的能量消耗,最终导致各个脏器严重的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9-10]。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非降脂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国内外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能够有效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活跃、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抗氧化作用、内皮保护作用及抗炎作用[11-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评分显著降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V、LVEF、CI、SVRI和6-MW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CHF患者具有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可起.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那普利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5,35(5):61-63.
[2] Silvestre J,Montoya M,Bruera E,et al.Intensive symptom control of opioid-refractory dyspnea in congestiveheart failure: Role of milrinone in the palliative care unit[J].Palliative & Supportive Care,2015,13(6):1781-1785.
[3]王冬松.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4):84-86.
[4]庞和能.氟伐他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0):2253-2254.
[5]樊留芳,殷泉忠,崔俊友,等.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12):1014-1017.
[6] Pareek A,Chandurkar N,Thulaseedharan N K,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fixed dose combination of atorvastatin and hydroxychloroquine: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with atorvastatin alone among Indian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J].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15,31(11):2105-2117.
[7]金丽红.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及效果初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120-121.
[8]靳玉丽.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J].临床医学,2015,35(12):70-71.
[9]郭春香.左卡尼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9):137-138.
[10]张爱文,巨名飞,张娜,等.阿托伐他汀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及脑利钠肽、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5,24(24):52-54.
[11] Dokainish H,Teo K,Zhu J,et al.Heart failur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background,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tudy (INTER-CHF) [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15,170(4):627-634.
[12]俞旭波,洪浪,李林峰.阿托伐他汀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实用临床医学,2015,16(11):3-6.
[13]黄南清.美托洛尔联合苯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9):1592-1594.
[14] Tani S,Takahashi A,Nagao K,et al.Contribution of apolipoprotein A-I to the reduction in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by different statins: comparative study of pitavastatin and atorvastatin[J].Heart and Vessels,2015,30(6):762-770.
[15]李莲.血清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程度相关性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9):59-62.
[16]王晓勇,燕成英,孔祥明,等.左旋卡尼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0):1895-1898.
[17]杨海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低钠血症的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2):22-24.
[18] Potey C,Ouk T,Petrault O,et al.Early treatment with atorvastatin exerts parenchymal and vascular protective effects in experimental cerebral ischaemia[J].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5,172(21):5188-5198.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3
从本质上讲,中药复方起效的物质基础是方剂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1]。对于该问题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从药效成分的数量上来看,有认为中药材中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2],也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疗效为其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的综合效应,即有限成分论[3]。另外,还有认为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中的少数几个成分,可以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复方效应是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综合作用,即所谓的“少数成分论”[4]。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是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及君臣佐使的配合,讲究各味中药间量比关系,最终达到组合效应。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实际上即指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的总和。前者指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此外,还有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5]。
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假说
1.1 多成分系统论研究
罗国安等[6]认为中药复方是一复杂体系,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广义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中药复方依赖这些化学成分,产生协同疗效;并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即构成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相互结合;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从君臣佐使药味、君臣佐使有效部分、君臣佐使有效成分3个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及分子4个不同层次的药理水平上开展药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的研究体系,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梁逸曾等[7]认为中药复方及其制剂中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属于多组分分析体系,提出了采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王本祥等[8]认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主要有效成分的数目类似于组成方剂的君药,仅为一种或少数几种化合物;次要有效成分的数目类似于组成方剂臣药,为几种或多种化合物;各种次要有效成分对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起到协同、相加等作用,最终表现出复方的临床及药理作用。
1.2 二次药效学说研究
邱峰等[9]提出了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认为中药的物质基础由复杂的成分构成,由于中药多由口服进入体内,药物中的成分经过胃肠道时受到酸、碱、酶及微生物的作用,其化学结构产生了改变,包括形成新的化学成分,某些成分能够透过胃肠壁进入体内即可产生疗效,如不能通过吸收进入体内则不会产生药理效应。黄熙等[11]提出了“证治药动学”假说。该假说首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论述了不仅是方剂中进入的血清成分,而且他们的药动学均是能够研究的。该假说有六要素,即复方进入体内成分:(1)能定性定量;(2)与母方效应相关;(3)数目有限;(4)之间存在新生理活性物质;(5)能产生新生活性物质;(6)能被证机体独特地处置。其中前3个要素是探明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和研究方剂药动学的先决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方剂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方剂血清 成分谱是指进入血清内的成分的结构、性质、数目、分布及其动态,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其数目是有限的。靶成分是指血清中与母方效应相关的成分,相对于某一个药效或证效指标来讲,靶成分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该理论与中医药理论中的君臣佐使、归经、七情等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其他方面的研究
薛燕等[13]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认为,方剂中多种成分在体内同时作用于多个部位和靶点,虽然单个成分或药物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但多种作用的相加或相乘却产生了较强的效应。
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2.1 中药复方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
化学物质组学是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而化学物质组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复杂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层次化、系统化及逐步化的研究策略,首先强调整体有效,然后从整体到部分,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认了有效部分后,再进一步研究有效化学物质组中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发现和确定有效成分群。常用如下方法对它们的化学特征分别进行表征:①整体化学物质组;②有效化学物质组;③有效化学成分群。如在清开灵的化学物质组学研究中,对由牛黄、黄芩、栀子、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珍珠母七味药材组成的复方通过多种分析表征进行了鉴定,共分析了清开灵的整体化学物质组中的40多种有机成分和10余种无机成分,能够基本讲清清开灵的主要化学组成。按照清开灵所含物质成分的性质可以分为9大类型的有效部位,即整体化学物质组可以分为9个化学物质组,并通过有效物质化学组学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清开灵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化学物质组的最佳配伍为4类有效组分即胆酸类、黄芩类、栀子环烯醚萜类、珍珠母提取物[14]。
2.2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来源复杂,包括复方中原药材固有的活性成分、不同制备过程的形成产物(如pH值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等导致不溶性复合物的生成)、胃肠道内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肝脏代谢产物等。为此,针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形成了两条最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是基于植物药的研究方法,二是基于药代动力学原理的研究方法[15]。这种研究思路侧重于从化学切入,将提取分离作为研究的入口,提取复方中的化学成分群,再根据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建立与某一病症相对应的药理模型(一般为整体动物模型)和相关的药理效应评价指标。然后对复方及其各种提取分离的有效部位进行活性追踪,确定某种药理作用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对于有效部位采用现代色谱分析技术确定其化学成分,并分析其质与量的变化与药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组方的配伍规律及疗效机制。采用这种研究思路已经进行了补阳还五汤、银翘散、四逆散、清脑宣窍方、参芍心欣方、苦参汤、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等的有效部位研究。如梁燕等[16]等通过研究补阳还五汤及其该方中的生物碱、苷两类有效部位对小鼠角叉菜胶所致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证实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位生物碱和苷可抑制该模型血栓形成,提示该方中生物碱和苷可能为其抗血栓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亢进有关。
2.3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药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多数是通过口服起效的。由于发挥药效的直接化学成分与口服前复方化学成分相比可能有很大变化,这样在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时,采用中药粗制剂直接加入离体反应体系中,就会存在方法学上的问题,使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彭力宏等[17]采用神经元缺氧凋亡模型,加入补阳还五汤药物血清,应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bcl一2表达。显示补阳还五汤显著抑制缺氧导致的神经元凋亡,并减少神经元缺氧后NO、氧自由基 (oxygen free radicals,OFR)的生成,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对神经元缺氧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神经元缺氧过程NO、OFR生成,及上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2.4 中药复方代谢组学研究
中药的体内代谢组学研究是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为指导,结合整体性思路的代谢组学方法,把中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定量和分类,明确中药进入人体后转变成什么成分发挥作用,如何转变的,追寻中药提取物的原型“关联”成分(群),揭示中药成分结构一代谢一活性的相关性。中药治疗疾病就是多成分系统调控生命体的代谢网络,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代谢途径的调控[18]。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要阐明中药在这种调控作用中所起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代谢组学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的原因,阐明中药作用的靶点或受体。王喜均等[19]基于代谢组学的系统化理论,以及茵陈蒿汤干预后的肝损伤大鼠代谢组的回调趋势。同时,借助MS解析理论和主成分分析软件,明晰表征大鼠肝损伤的5个内源性特征生物标记物,并结合系统生物学的理论还原肝损伤的机理与实质,以及茵陈蒿汤的肝损伤防治机理,从药物代谢组学角度对经典方剂防治肝损伤给出全新解释。
2.5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5.1 利用细胞生物色谱分析方剂血清中的活性成份 色谱、光谱技术在中药成份分析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及其复方成份的研究。然而,效应与成分关系的研究难度在于难以得到一定量的可供效应分析的化合物,微量及纳克级的化合物效应分析技术不容易建立。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诞生的。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药物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药物分子与细胞上的生物大分子(如受体)结合,激活了生物信号放大系统。因此能与细胞靶点结合的化学成分才有可能产生生物效应。
2.5.2 利用分子中药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20] 该理论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到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以往对中医证候本质研究多局限在单个分子水平,采取的研究路线是从证候直接到信号分子,中间缺少分子网络和作用通路相连接,对复方研究的路线是中药复方作用部位有效成分,往往忽略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2.5.3 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型,从多靶点、多途径地研究中药复方的成分 ①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型。采用模式生物细胞进行实验,条件容易控制。目前已有多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如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而且基因组已全部测序, 细胞繁殖快,易于培养,与哺乳动物细胞有许多共同的生化机制,存在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②构建致病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靶细胞、器官,建立体内外疾病模型利用这些疾病模型可研究中药成分的药理效应。因而,可利用这些模式细胞来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③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预测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21]。
3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考
3.1 当前存在的问题
数十年来,人们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①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重视不够:认为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配伍原则组成的,已被证实临床有效,没必要非得“小白鼠点头”才算数。②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信心不足:认为复方的组成少则数味,多则几十味,化学成分更是几十到数百;既有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又有生物大分子物质,而且这么多的物质在炮制、制剂的过程中又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如此复杂,无从下手,所谓“丸丹膏散、神仙难辨”。③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不当:只是简单地引入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等理论和手段,以西医的药理作用作为评价指标,逐步提取、分离、追踪复方的化学成分,力图以某些或某种“有效成分”来说明一切,基本走上了“中药西化”的道路。
3.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几点建议
3.2.1 加强中药复方标准化研究 ①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并使其应用更方便,这就涉及药材原料的质量、加工和供应,剂型和制剂工艺的先进、合理,内在质量检测监控的完善、严密。②阐明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临床有疗效,药理有活性,必有其物质基础,应当要提高中药药理基础研究水平,采用新的靶点,从整体、器官、细胞-亚细胞、酶-基因水平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说明中药的安全、有效及其作用机制。
3.2.2 加强中药复方药效相关性的研究与突破 ①加强中药复方有效组分配伍与药效相关性研究。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手段,从全方中分离出若干化学部位(如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等,每个化学部位为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群)或化学成分[13],然后根据复方的药理作用谱,对分离出的化学部位或化学成分进行适当配伍后,选择病症结合动物模型,在整体、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或在正常、病理、特定环境等不同机体状态下,观察并比较复方化学部位、化学成分配伍的药理效应,比较药材配伍和有效组分配伍作用的异同。以期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中药复方配伍与药效的相关性,从而可望研制出高效低毒、成分基本清楚、作用靶点明确的新型中药复方制剂。②加强复方和有效成分(群)配伍的量效关系的研究。在复方的运用中,不仅要考虑单味药物的剂量,更要注意药物用量之间的比例。剂量直接影响药物作用发挥的方向,从而影响方剂的功效。许多方剂是通过剂量变化相互制约、相互监制,起到佐制作用的。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均以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但用量不同,两者的功效也不一样。因此,在方剂及其药效物质基础配伍研究方面,通过剂量及其配伍的研究,可望研制出高效低毒的中药复方制剂。
3.2.3 加强对中药二次药效的研究 ①中药胃肠动力学研究:中药胃肠动力学是对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在胃肠道内的化学成分变化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口服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受到胃肠道生理环境以及肠道菌群或酶的作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影响制剂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所以中药胃肠药动学的中心问题是有效成分在胃肠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的关系。②中药血清化学研究: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难计其数,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化学成分都被吸收进入血液。除外用药、胃肠道用药等特殊情况外,只有被吸收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才有可能发挥药效作用。因此,加强中药血清化学的研究非常必要。中药血清化学就是将口服给药一定时间后动物的血清分离出来,再将血清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提取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效筛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加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命中率。
【参考文献】
[1] 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3,5(6):13-16.
[2] 吴风锷,吴 蔚,田 军.中药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1(2):93-96.
[3] 王本祥,周丽秋.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13.
[4] 刘建勋,任均国.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探讨[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2):8-11.
[5] 于向东,胡天真.中药复方药理思路亟需调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61-161.
[6] 罗国安,王义明.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1999,1(1):11-15.
[7] 梁逸曾,龚 范.化学计算机学用于中医药研究[J].化学进展,1998,9(11):108-111.
[8] 王本祥,周丽秋.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13.
[9] 邱 峰,姚新生.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3):1-2.
[10] 黄 熙,任 平.防治高血压及冠心病难点与突破口-方剂的药物监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9):515-516.
[11] 黄 熙.方剂体内/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10(4):177.
[12] 姜廷良.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
[13] 薛 燕.中药复方霰弹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218-220.
[14] 罗国安,梁琼麟.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兼析清开灵复方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1):6-14.
[15] 张家玮,孙建宁,张爱林,等.有效成分组一中药复方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刍议[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4-5.
[16] 梁 燕,张淑萍,邓常青.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位对小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54-155.
[17] 彭力宏,李翠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凋亡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报,2002,19(3):207-208.
[18] 齐炼文,李 萍,赵静.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J]. 世界科学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79-81.
[19] 王喜均,孙文军,孙 晖,等. 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代谢组学及茵陈蒿汤的干预作用研究[J]. 世界科学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101-106.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4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椎间隙冲洗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越来越多,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困扰。大部分患者经严格的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乃至消失,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方能缓解病痛。目前常用术式有两种:髓核摘除术和人工椎间盘置入术。后者虽然能重建椎间隙的生理解剖结构,恢复椎间隙的生理功能,但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费用较高,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前者因手术简便易行,又能彻底解除脊髓神经根的机械压迫仍被普遍采用。遗憾的是术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感到腰腿疼痛无好转,或减轻不明显,症状不能完全消失。这可能与术后残存在椎间隙内的病变髓核组织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根,导致化学性神经根炎有关。国内外均有研究资料表明,髓核组织能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根,使其发生血管栓塞、水肿、变性等变化。本院自1995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髓核摘除术加椎间隙冲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 例,83个椎间隙。男54 例,女26 例;年龄21~68 岁,平均42 岁。其中L4~5间隙35 例,L5S1间隙40 例,L3~4间隙2 例,L4~5L5S1双间隙3 例。单侧腰腿痛68 例,双侧腰腿痛12 例,腰腿痛伴下肢麻木52 例;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73 例,髓核脱出7 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12 例。行开放式髓核摘除术38 例,其中采用椎间隙冲洗20 例,未冲洗18 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42 例,采用椎间隙冲洗23 例,内有2 例椎管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未冲洗19 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或侧卧位(腰椎间盘镜下手术必须采用俯卧位),消毒、铺单。准确定位,一侧椎板间隙开窗,切除部分黄韧带,牵开硬脊膜及神经根,显露椎间隙,用棉片保护好神经根及硬脊膜,摘除髓核,直至神经根及硬脊膜完全松解。取一根金属吸引管,安装冲洗球,插入椎间隙,反复脉冲冲洗,见髓核碎屑顺水流出即予以吸除。吸除椎间隙内残液,去除棉片,切口内留置引流管一根,缝合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行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及腰背肌锻炼,以防止神经根粘连。
2 结 果
冲洗组术后无一例发生腰腿疼痛及下肢麻木,双下肢直腿抬高均超过80°。未冲洗组37 例中,术后腰腿疼痛无缓解18 例,加重2 例,占未冲洗数64.5%;直腿抬高介于60°~70°,平均68°。经激素冲击和甘露醇脱水等治疗后疼痛缓解,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3~4周后直腿抬高达到80°以上。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两组无一例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腰腿痛及下肢麻木均消失或明显缓解。
3 讨 论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5
【关键词】 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 化学烧伤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应用
严重化学烧伤后,化学物质通过皮肤及呼吸道的吸收,致使脏器功能损伤,早期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也较常见,因此有时烧伤并不太严重,但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增加救治的困难,常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nent thery, CRRT)治疗,CRRT包括连续动静脉滤过,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u- s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等,其中临床上常用的是CVVH。本次研究应用CVVH抢救治疗了化学烧伤后导致的ARF患者8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9月至2007年2月期间的8例患者均为化学烧伤, 其中男性7例, 女性1例, 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7.25±9.55)岁。化学烧伤因素为: 浓硫酸1例、王水1例、苯酚5例、氨蒸汽1例。化学烧伤面积为35%~99% 烧伤面积(total body burn area, TBSA),全组患者都合并有ARF。ARF诊断标准[1]:无血容量不足,尿量<17ml/h,持续6h以上,利尿剂冲击后尿量不增多;或血清肌酐>176.8μmol/L。CVVH前尿素氮为(22.51±10.52) mmol/L,血清肌酐为(364.42±42.37)μmol/L。
1.2 治疗方法 8例患者的血管通路,7例采用股静脉单针双腔导管留置,1例采用颈内静脉单针双腔导管留置。全组患者都采用Prlsma血液净化系统和M100滤器(AN69膜),行床旁CVVH方式治疗。置换液用总医院配方(Port配方改良) : 0.9%氯化钠注射液3000ml,5 %葡萄糖注射液1000ml, 10%氯化钙注射液10ml, 50%硫酸镁1.6ml, 装入输液袋制成A液, 使用时根据血钾水平加入适量10% 氯化钾, 与5 %碳酸氢钠250 ml(B 液部分)前稀释法均匀同步输入(B 液加入A 液)。治疗时间根据病情,每天床边CRRT治疗8~16 h,血流量100~150 ml/min。由前稀释法均匀同步输入(B 液加入A 液)血滤体外循环管路动脉端,置换液量2 000~ 3 000 ml/h,平均共治疗时间(82.80±2.16)h。在治疗前半小时,滤器和血管通路以10 000 IU/h的肝素氯化钠注射液预冲浸泡,CVVH治疗过程中8例患者行无肝素疗法。
1.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每小时记录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使用机器提供的监测系统监测动脉压、静脉压、滤器压、跨膜压、滤液侧压,治疗前、治疗后测定血生化、肾功能等,并记录每日置换液量及超滤量的液体平衡度以及患者存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_s)表示。采用t检验。设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CVVH对血生化的影响比较见表1
由表1所见,患者尿素氮、血肌酐CVVH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8、9.55,P均
2.2 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段CVVH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见表2
由表2所见,患者心率CVVH 2、4、6、12h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4.69,5.34, 4.34,5.15,P均0.05)。
2.3 治疗转归 8例患者经过CVVH后,其中6 例经过积极创面处理、抗感染等治疗后痊愈。死亡2 例, 其中1例烧伤面积达99%,Ⅲ度75%;另1例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均死于多器官衰竭。
3 讨论
化学性烧伤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局部的皮肤损害,更严重的是有些化学物质可从创面、正常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等吸收,引起中毒涉及各脏器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伤。虽然化学致伤物质的性质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化学物质经肝、肾排出体外,故此两个脏器的损害较多见,从而使治愈率较同面积与深度的一般烧伤明显降低[1]。本次研究中化学烧伤后患者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又较早,最早1例发生于伤后8h,此时患者往往存在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高分解代谢和后期容量超负荷等问题,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 除了要持续稳定地控制氮质血症外,同时也需保持体液状态的稳定,维持重要脏器的有效灌注,才能减少或纠正心脑肺等其它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VVH能有效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并能有效地清除代谢分解产物如尿素氮、肌酐, 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显著回降,提示肝功能等得到改善。CVVH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心率,由于本次研究病人CVVH治疗前均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因此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P>0.05),每日可根据液体总平衡量调整超滤量, 为重症患者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平衡,充分保证营养热量供应,增加抗感染能力,赢得机体修复的时机。CVVH对溶质和液体的清除是在持续缓慢的状态下进行,治疗过程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渗透压变化小,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溶质清除亦满意,CVVH与间歇性血透相比,其更符合化学性烧伤危重病的治疗。
严重烧伤后3~l2h,血浆细胞因子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即明显升高并出现于外周血中[2]。而CRRT具有强大的对流和弥散、吸附作用,可持续清除各种大、中分子的炎症介质[3]。而且本次研究采用滤器是AN69膜,系一种微孔型高通量合成膜,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吸附作用强等特点,理论上对体内已吸收化学物质及其分解产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从而减轻或阻断毒物的继续损害作用,对血滤清除化学物谱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 黎鳌,杨宗城.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02-405.
2 黎鳌,杨宗城.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5.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范文6
关键词:电解质;盐的溶解性;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02-0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简单化, 还可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利用规律再去探究化学反应的可能产物及其新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时,首先要明确分类标准,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当分类的子项仅两项时,只掌握其中简单一项,另一项也就掌握。
1.有1可溶,银盐除外;硫酸盐中,难溶钡铅――记住盐的溶解性
盐类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可溶盐和难溶盐,分类的子项互不相容。 先将盐分为硫酸盐和非硫酸盐两类。
1.1若不是硫酸盐,“有1可溶,银盐除外”。只要盐电离的离子电荷有1时就能溶于水。如Ca(HCO3)2、Ba(H2PO4)2的阴离子电荷是1,故溶于水。而CaHPO4中阴、阳离子的电荷都不是1,故难溶于水。“银盐除外”,是指银盐中虽然Ag+的电荷是1,但仅AgNO3溶于水外,其余的银盐一般是难溶于水的。
1.2若是硫酸盐,“硫酸盐中,难溶钡铅”。即硫酸盐中仅BaSO4、PbSO4两种盐是难溶于水的,其余的硫酸盐是可溶于水的。
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学生记忆难点,但记住“有1可溶,银盐除外;硫酸盐中,难溶钡铅”这16个字及其意义,就能由盐的化学式轻松的判断盐在水中的溶解性。
(注意:上述结论仅适用中学化学的绝大多数盐。例如:有1的盐中,Cu2S、CaF2 难溶于水。银盐中,AgF溶于水)
2.高氧低还,两氧两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众多概念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时,由于概念众多,理解难度也大,学生学后容易混淆。若用新课标分类的思想进行教学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2.1高氧低还――即元素的高价在反应物时,此物质是氧化剂;元素的高价在产物时,此物质是氧化产物。元素的低价在反应物时,此物质是还原剂;元素的低价在产物时,此物质是还原产物。
“两氧两还”4个字又能轻松的掌握了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中表现的性质以及反应产生的结果。
3.快变快丢,丢后守恒――快速书写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方程式如果按照教材的书写步骤进行,但书写速度慢,且容易出错(常忘记配平及略公约数),若不能正确的写出反应方程式,学生就无法再写出离子方程式。如果掌握了"快变快丢.丢后守恒"的书写原理,只要能发生反应,就能快速的写出离子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