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笔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如具备自我保健意识,读点自助手册,观察心理健康的人,当然,还可以直接到心理医生那咨询、求教。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内课外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俯下身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在笔者从教经历中,有时俯下身子是多么的重要,下面是一个学生给我的书信:

亲爱的老师:

您好!

老师,我一开始觉得您很不好,尤其是第一次写语文作业的时候。可是,和您待时间长了,我开始觉得您很和蔼!

老师,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很严sù,我觉得很不习惯。可是,现在您的脸上多了一份微笑! 老师,我在第一单元测试中,得了个不好的成绩,我在这里真心地对您说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吧!”

老师,在这里,我真心地祝您:长命百岁、身体健kāng、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陈科伊

2013年9月16日

看到这段文字,我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在二年级时,是我校的卫生监督员,应该还在班里履行班长的职责,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她说的第一次,是我批评她的作业写得太潦草,书写要认真。实际上,我当时就是习惯性的表情和语言,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她,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没有其它特别的意思。但是,她却非常敏感,一时接受不了。这时我才发现,教师的严肃,有时带给孩子的可能是伤害,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而已。我在思考:她的期中成绩下滑,是否与我有关?也许吧,感谢她的提醒!孩子们的那些纸条,我一直收藏着,有时拿出来看看孩子们真诚的话语,顿时有一种暖暖的感觉。纸条,悄悄话,多好的创意!我暗自惊喜。我找到了和孩子们交心的一种方式。另外,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

记得,前段时间和学生一起修改《班级作业管理细则》,当讨论惩罚标准时,钟宇飞高兴得不得了,说:“老师,我有办法,如果不完成作业,就罚他唱歌、跳舞。”据我了解,想在大家面前表现歌舞的,应该没有几个孩子,他怎么会这么想?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钟宇飞已经忍不住了,抢着说:“老师,您说行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炫耀上了:“老师,我最喜欢唱歌了,还喜欢跳街舞,要不我先大家来一段?”瞧!这小家伙,原来是迫不及待的要给大家表演呢!“不完成作业,还可以天天展示自己拿手的歌舞,真够美的!”“那还会写作业?永远也写不完了!”孩子们议论纷纷。怎么办?让还是不让?大家都看着我,等待我的最后裁决。我说:“你可以表演,但不是惩罚,而是奖励,前提是,你要完成作业。如果你的作业完成得有进步,我可以让你唱歌,如果你保质保量完成,书写工整,还没有错别字,你就可以又唱又跳,当然奖励你的还有你梦寐以求的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还没等我说完,这小家伙就“耶!耶!”地欢呼起来 ……放学了,钟宇飞走到我的身边,信誓旦旦的跟我说:“老师,明天我一定要给大家跳段街舞!”

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2

(甲):我是主持人 。

(乙):我是主持人 。

(甲、乙):今天由我们为大家广播,希望大家能喜欢。

(乙):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因此也使我们的身心存在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谈谈有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请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甲):有了好心情生活才会快乐,学习才会有进步,那《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 》呢?今天我们交大家几招: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过高,根本无能力达到,却在别人面前天高海阔地谈论起来,受到别人嘲讽后,终日郁郁不欢;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

(2)对他人期望不要太高。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 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你勃然大怒时,很多蠢事都会干出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愤怒平息下去。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3

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诱惑也不断涌现,小学生能通过社会交往、互联网媒体、电视电台等途径,接触或是了解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知识。也正因为小学生心理成熟度欠缺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刺激、喜欢冒险、喜欢新颖之物。因此,在小学课程教育中一定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学校应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交流氛围;同时,通过增设校外实践活动、家校互通衔接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活动。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校联动;互联网+心理教育

我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的是身与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会对其性格的形成、品质的筑造以及兴趣的养成产生深远而有利的影响,让其以一颗自信之心、自强之心、上进之心和乐观之心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省会带来的压力。因此,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打造,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达到愉悦学生身心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规章制度的颁布,营造良好的“”校园,达到令学生信任的目的。具体而言,学校应打造优质的物质校园环境,做到活动场所卫生应洁净;学习教学楼应该新、亮、美、洁、齐;周边环境应该花草齐盛、茂林修竹;达到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绿色的效果。其次,学校应打造一流的文化校园,建设布置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文化长廊或是寓意梯间,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赛事或是文艺活动,美化学生生活,活跃学生身心,改善学生心理素质。最后,学校应打造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校园,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进而信任学校和老师,最后内化为自身进步的自觉力和进取心。

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的交流氛围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严肃态度,代之以亲切的面容,采用平等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以此消除学生心中的压力。首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及成绩,教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其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做人。其次,教师应该讲究公平,学生的思想与智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应该以公平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对于调皮捣蛋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对其好的行为应该进行鼓励,营造一种肯定的氛围,这种关心与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不少差生在受到老师特别的关心与鼓励之后,其参与到学习中的兴趣将大为增长。最后,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之外,还应该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世界,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倾听学生心中的烦恼,为其提供帮助,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校联动互通密切配合,适当辅之以个别心理辅导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该让其学会去感受爱,通过和老师与同学的交流,让其对合作与尊重具有初步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培养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良好生活习惯。学校也要向家长传达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并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家校及时互通交流的信息分享平台(例如:微信群、QQ群、班级公众号等),旨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通过校内教育资源的分享,提升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丰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家长自己的道德情操、端正家长的亲子沟通观念、改善以往老旧的教育方法。同时,针对小群体或单个心理健康素质较差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适当时辅之以个别开导,及时纠正其悲观情绪。

4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动态

由于互联网世界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趣味性,小学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不少小学生都对上网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网络也有利有弊,其既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使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对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避开其有害的一面,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学校为主,多方努力

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与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老师应该与各科老师积极沟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心与爱护,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其人格,使得其成长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结束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其心理与生理都处于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迫在眉睫。学校除了进行文化课程的教育之外,更应该腾出足够的精力进行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建设,预防与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作者:杨朝霞 单位:宁县宁江小学

参考文献

[1]牟联发.网络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9(5):5-6

[2]唐峰.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06-02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小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这两方面因素的不良影响,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小学生实际上从上学第一天起,还是被牢牢地拴在了无形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比如,在孩子犯了错误时,有的教师当着其他人的面讽刺小学生,或严厉指责小学生不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小学生就有可能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慢慢地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想接受教师的教育;有的小学生甚至学会了应付教师、家长,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有可能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当今小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有时候他们为了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表现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希望教师、同学注意他,就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有的学生得不到教师或同学的信任,就容易“破罐子破摔”,成为让人头疼的调皮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那么,如何对症下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呢?

一、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正因为教师的世界观、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我想让我的学生能成为“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于是就带头到贫困生家里慰问,带头给贫困学生捐款。小学生模仿力较强,时时刻刻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教师这么做,也会受到感染并模仿着传递爱心。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是很多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之一。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同样需要制订一个符合小学生实际、让其可以达成的教育目标。如果制订的学习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容易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比如,不同的学生每天算多少道口算题,一个星期写多少篇日记,一个月要看什么书等,都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然后督促学生每天都认真完成。而且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教师要随时修改学习目标,以使其更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

三、家校配合,协同教育

在学校里,我们注重从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品德课等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活动题材。我们还鼓励家长充分利用双休日、暑假时间带领孩子去参加社区活动或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小学生的心灵……这些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方面所达到的功效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

四、培养集体荣誉感

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每次上课前,我都要用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表扬:谁有新发现了,谁进步了,谁的作业写得好了,谁帮助别人了,谁对班务工作认真负责了,谁做好早操了,等等,我都大力表扬,及时鼓励小学生。每当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从参与的准备工作、参与的过程、参与的态度乃至于最后获得的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班同学的心血和汗水,大家要珍惜,并通过面谈、电话或互联网方式及时告诉家长,让教育效果最大化。此外,平时我们还从保持清洁卫生、爱护公物等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原本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任务,每次都得教师督促不可,自从我让学生轮流当上校级和班级的卫生协管员后,学生的上进心越来越强,呈现出积极主动参加劳动的一面。学生的集体意识在劳动中慢慢得到了培养,现在,我班的流动红旗次数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五、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期,他们可塑性强,随意性大,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对此,我们要抓住小学这一重要的教学阶段,激励小学生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凡事敢于挑战自我,避免陷进自卑心理的泥潭而影响一生的发展。笔者认为,给小学生足够的锻炼机会是培养其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平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让小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教师均只是作为指导者,学生是具体的实施者。这样做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年还没到儿童节,学生早早就组织分工做好过儿童节的各种准备工作了。经过锻炼每个小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发挥,从而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小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我班的小灿同学平时是从不做作业的,自从轮到他当班长之后,不但自己变成好学生了,而且还积极参加班级管理事务,前后判若两人。其三是因人施教,以真诚的爱去体谅和赏识学生。比如,有学生在考试中有进步,我就亲切地夸奖他:“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由于及时地赏识学生,不仅保持了小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孩子多增加了一份安全感。由此可见,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小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5

参考上述研究成果,为了全面了解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所在的研究组于2015年6月开展了一次调查,旨在为下一步规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减少(即消极情绪的减少),同时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提升(即积极情绪的增加)。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消极情绪,愉快地度过人生的起步时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6

(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龙吟小学561511)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视。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他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一些学生虽然智力发展优秀,但并不是心里很健康的人。由于心理有问题,他是畸形的努力。比如有某同学,学习成绩非常突出,只要有人超过了他,他就不允许。一次偶然的没发挥好,成绩落后,就跳河自杀了。如果老师或家长早对他进行心理教育,给他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我想他绝不会走向那条不归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感到轻松,对学习的内容也会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重重困难。绝不会受到一点打击就一蹶不振,更不会有轻生的念头。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不会过度敏感,也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发脾气,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不会有什么超常的举止。所以作为老师或家长,要常与孩子们沟通,观察他们的行为,常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心态,不让他们走上极端。

在小学阶段,智力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因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正常成长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和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学生。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精神环境的创造者,还要做小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对于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使他们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不利于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一些弱点问题,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帮助。如果不及时给予教育和正确的帮助,那他们就会做不堪设想的事。比如贵州毕节五名陆姓男童闷死在垃圾箱内的惨状,如果那些孩子刚厌学逃学就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会有那一幕吗?诚然,在出事之前有老师的关顾过,有民政局的帮助过,还有派出所的护送过,但那仅仅只是“过”而已。有谁能够真正走进他的“心”,对他们进行跟踪的心理教育呢?有人说是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那如今家庭贫困的孩子只有他们吗?比如新疆的一名女孩,十一岁时父亲瘫痪,母亲离家出走,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面对着这一困难的环境,她不选择辍学,而是既照顾父亲,又照顾弟弟,还努力地学习。难道那些男童面临的困难有那个新疆女孩的重吗?他们都十三,四岁了,如果在家能听临时监护人的话,一边读书,一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更不会逃学甚至辍学,也不会夜不归宿。我想这肯定就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