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师德表现总结

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校师德;内涵;存在问题;对策

一、师德的内涵

师德又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我国师德的内涵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新的内容。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崭新的命题,这是新时期对师德内涵做出的表述,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诠释师德的新内涵:

(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的根本职业准则,它会帮助我们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其次要热爱学生,这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表现为主动理解、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岗位责任,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三)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严谨治学要求每位高校教师都应该铭记科学精神,烙守学术道德,对科学知识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为人师表要求高校教师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在言语习惯、行为方式、举止作风等方面“以身立教”,正面影响自己的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据教育网调查,78.6%的网友认为近年来师德素质相比以前有所下降,这表明少数不良师德现象已经对整体师德状况造成了较坏影响,这些现象表现为:

(一)职业认同感不高

根据教育机构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并不完全认同自己的职业,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欠缺敬业精神,表现为:第一,爱岗敬业意识淡漠。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更新比例低,讲课时常常出现教学内容不熟练、概念模糊和自相矛盾等问题;第二,进取意识差。对教学任务只限于完成,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第三,对教学投入精力不够。个别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作生意、炒股票、有偿家教、到外校当兼课教师,致使投入本职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严重影响了在校的授课质量。

(二)职业行为失准

1、重教书,轻育人。现实中很多老师对教师职责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授专业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应由学校党务政工干部来负责。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信任和理解,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借社会的阴暗面大肆宣讲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影响了学生看待社会不公问题的态度;还有的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迟到、睡觉、看课外书、交头接耳、旷课等现象不闻不问。

2、对学生缺乏爱心。在一份针对毕业生关于 “高校教师对学生态度如何?”的调查中,学生回答一般的占63%,回答冷淡的占11%;当被问到“你对高校教师深入学生、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感情方面的满意程度时,学生回答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了27%。这表明目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很不够。许多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不愿意花精力去主动了解学生,有的教师上了一学期课,对班内的学生还认不全,甚至有多少人都不知道。

(三)学术道德行为失范

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行为直接决定了其职业操守的优劣,调查显示,有24.4%的受访教师认为当前高校学术功利化现象普遍,突出表现在:一是学风浮躁。有的教师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二是学术不诚信。有的教师在论文中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

三、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解决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师德培养

1、更新教育观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教师群体中树立新观念: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严格但不苛刻、温和但不随便。处理问题时,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避免使用挖苦和讽刺的语言。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最后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进步,只要教法得当人人都可成才。

(2)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随时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在行为上要特别注重树立自身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课堂上,教师的威信来自于学生的认可,尤其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以第一堂课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这将会给课堂教学的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师德培养。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对教师内在素质的培养。

首先,强化隐性教育,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在高校,对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渗透到思想里,落实到职业行为中。

其次,提高青年教师“慎独”的自律意识。有的教师出现的职业行为失准等现象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个人品质有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高校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引导,缓解他们工作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而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

最后,拓展师德教育的平台。在学校内,可举办一系列健康向上的名师教育讲座,成立不同专题的师德教育咨询小组,发挥老教师职业道德 “传、带、帮”的作用;在社会上,借鉴国外师德教育的经验,建立师德建设基地,联合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校园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二)健全师德考评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的考评标准。考评指标的选取应当以师德规范为依据,内容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细化,注意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二是确立科学的考评方式。考评可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将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或把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三是注重反馈考评结果。考核结果是对教师进行奖惩或聘任选用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及时反馈给本人,让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四是将学术道德引入教师考评制度,督促教师在学术科研上加强自我管理,培养优良的学术道德。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能对教师产生强大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会使教师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笔者认为加强校园建设,一是培育校园精神。校训是对校园精神最好的提炼,高校应当注重对校训的传播,使其成为凝聚全校师生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风气。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思想道德类、科学知识类、文化艺术类和娱乐体育类的,使教师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升华道德境界;再次,可以构建“网络师德建设”平台,在校园网上设立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时事与政策、师德师风、学校新貌等栏目,随时更新内容,同时开设BBS论坛、心理咨询等服务,使教师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探讨和咨询。

参考文献

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教师 师德师风 创先争优 职业道德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生活作风,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部署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明确提出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给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进行师德学风建设,则抓住了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学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应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以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坚持加强思想建设与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抓好思想教育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先导。其次,要加强管理和监督,转变干部作风。要把干部在作风方面的表现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和方法,将领导作风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再次要紧紧围绕提升服务水平,抓好工作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加强理论修养;要提高工作业务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工作能力;要努力吸收新知识,改变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模式,提高决策能力和控制大局的能力,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具体要求,使部门的每一位同志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教育工作中来。

二、创新活动载体,提升服务水平

大学校园应十分重视在活动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创建以党员带头人为主的领路人队伍、创建以党员干部为主的贴心人队伍、创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解惑人队伍、创建以党员领导干部为主的公仆人队伍的“四创建”活动,畅通服务群众的渠道,形成教学科研的典型示范作用。结合教学技能大赛和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在教职工中开展教师技能“五比五争当”活动和“关爱农民工子女”师爱在行动,大力倡导当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五种精神”和“四项能力”,促进广大教师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学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 同时还应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与教学科研工作,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创先争优,把师德建设落实到各位教师各级各科各个教学教研环节的具体行动中,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教育新风尚,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调规范常规,抓实过程管理,在“精”字上做文章,在“细”字上下功夫,注重过程督查,建立动态管理体系;鼓励教师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特色课堂,完成指导性教学目标。大力推行教育科研,以打造“三种课堂”、实施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强势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学质量。通过加强引导,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广大教职工立足岗位讲奉献、创先争优做标兵,推动学校党员示范岗竞争、师德标兵评比、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技能培训”赛课等活动取得实效。继续发扬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精神。在培训活动中老教师诚心诚意地教,年轻教师虚心诚意地学。通过培育典型,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学习榜样,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建设活力

要建立健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建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二是定期开展教职工生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将教师的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晋职晋升、评聘转岗、绩效考核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三是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意见箱,开通师德师风建设服务热线,畅通服务渠道。同时还认真听取教学督导的反馈意见和学生的评教情况,适时做好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引导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师德学风建设的前提,同时也是考核评价服务质量,衡量工作水平、工作业绩的依据。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规范每一个教学环节,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长效的激励机制,树立师德师风典型,使各项制度更有利于调动教职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良师德师风的形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灵魂和支柱。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召和熏陶学生。大学校园应紧紧围绕塑造健全的教师人格,坚持重在实效的原则,结合“五先进一满意”党员创先争优教育活动,努力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争当教书育人的先锋、争当科学创新的先锋、争当行政管理的先锋、争当服务保障的先锋、争当勤奋学习的先锋,不断强化师德教育,履行师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铸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党的神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志奇.以创先争优为契机 不断增强党在高校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青年教师也积极充实到教师大队伍当中,是高校教师的生力军。但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对教育还存在迷茫与困惑,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想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其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师德内涵,不断提升其素养。

一、新一代青教师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自身因素

首先,新一代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思想不稳定,对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不认真,缺乏投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其次,青年教师缺乏抗干扰能力,鉴别力和判断力也较为薄弱,不能清醒地认识及抵制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中的不良风气,容易受到别的事物的干扰。再次,爱岗敬业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经常应付了事,心存得过且过的心态,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最后,忽视角色定位。新时期青年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但自身却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在各方面有榜样的作用,用自身的行为去教导学生。他们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关心学生,对学生态度冷漠,对于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只教书不育人。

(二)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重业务轻道德。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引进人才的时候,过于看重其科研成果与学历,忽视对其师德的考察。第二,高校师德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高校的师德建设形式有座谈、交流、表彰等,缺少有针对性的师德学习活动,使得青年教师对于此类活动缺乏兴趣,有参不参加都一样的感觉。第三,高校忽视学术道德建设。当下学术道德不良风气盛行,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不惜违反学术道德,“天下文章一大抄”成为很多教师的学术研究风格,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也严重降低了教师的师德水平。第四,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搞学术,从事教学,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师德师风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熟知并切实掌握。一味地学习理论而不实践,不利于教师把握师德师风的本质。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后继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青年教师了解师德的含义,掌握师德的实质,践行师德的真谛,这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无一不是在未来能稳步、持续、科学前进与发展的一剂良药。青年教师有着与老教师相异的特点,他们青春、阳光、精力充沛,有新思想、新观念,善于创新,这对高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教学和科研工作角度来看,新一代青年教师普遍有高学历,并有着强大的求知欲和探索性,用正确的方法激发他们的热情与主动性,有利于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而且,由于他们刚刚毕业,因此他们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有助于他们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好学生工作。

(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的重要命脉,而师德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的水平,也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新一代的青年教师犹如新鲜的血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他们也是一支强大的潜力股,可塑性极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未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首先,师德建设可以加强青年教师自身实力,提高其自身水平。通过师德建设,青年教师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必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这可以促进他们的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其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然要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将道德水平与学识水平结合起来,让青年教师与高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传承并发扬高校的优良学风,这有利于青年教师成为高校道德情操与学识风范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三、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师德的养成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细细体会与积累,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师德的内涵,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一)青年教师要注重师德内化

第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永远坚定的信念。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专注于科学研究,是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的本源,有利于自己教育工作的进步。第二,青年教师要了解师德的内容和内涵。师德形成于心,表现于行,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师德的真正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师德的作用并让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

(二)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首先,学校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的时候,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教育与宣传,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要借助榜样的力量,通过其先进事迹来教育人,师德建设要更加灵活生动,要让青年教师更加有兴趣、有意愿参与进来。其次,学校要关心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定力,面对困难时容易动摇,加上当今社会生活压力较大,这样就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信念。学校一定要站在关心教师的立场上,多多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并多多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让青年教师坚定自己的信念,将这份工作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三)社会各界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也在转型,其中很多因素影响着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以及教师工作的看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被尊重程度,可以给青年教师极大的肯定,让他们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认同,巩固教师在他们内心中的地位,从而使得青年教师自发加强师德的养成,自觉维护教师的形象和荣誉,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进步。总之,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刚参加工作不久,在让其熟悉业务和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其师德建设。青年教师自己应主动学习师德,培养自己的师德修养,发挥积极主动性,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践行对师德的认识,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水平,将教师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以此来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完善本校的师德建设体制,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及方法,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与发展。

作者:侯文丽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锋.试论“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养成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13).

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师资队伍 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12月份,我国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走上了规范的道路。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390所(独立学校303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87所),民办高校从此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年来民办高校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公办高校的竞争压力,公办高校由于有政府的财政扶持,教师待遇明显提高,导致了民办高校人才不断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校面临关闭倒闭的风险。但幸运的是, 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意识到: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民办高等院校必须有强大的内部师资人力资源管理力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内容和程序,公平合理的管理绩效,改善和提高师资待遇,这样一来,更多的教师才会选择并且愿意留在民办高校里工作。

1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绩效考核现状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绩效考核是一套建立在高校和教职工之间的奖惩依据标准,同时,也是学校师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尺,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而言,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有其特殊性,如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实行合同聘任制。这样的聘任制,劳动合同的时间相当固定,如果合同到期,高校和员工个人都具有决定去留的自。教师的薪酬标准,在制定和调整上也相对灵活;其优点在于,选择教师时可以更好地结合和利用市场资源,减少了公办院校的层层上报审批的冗繁手续,在奖惩制度上也不用“论资排辈”,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优化员工结构。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也存在着师资结构比例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教师职称较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等问题,所以民办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也相应具有特殊性。

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教师岗位将其教学工作量、质量和科研成果等赋值定分,按照各自所占比例计算总分;管理岗位则根据日常工作情况,依据考核项目打分和分等级。

(2)注重教师短期行为的考核,评价内容主要是教师在一个年度内需要完成的工作数量、质量、效率等。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大,因为学校和他们之间是合同聘用制,当合同到期后,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去留。学校意识到这一点后,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往往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为教师的长期发展采取相关激励措施,因此很少有教师可以留在民办高校支撑其长期发展的需要。

(3)有借鉴公办大学绩效考核模式的现象。我国的民办高校都是属于教学型的学校,所以工作重心理应放在教学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产生重大硬性的教师绩效考核应该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但是,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整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绩效考核更是探索发展,所以更多的是借鉴公办大学的考核模式。又因为科研和绩效考核在民办高校产生的效果不同,前者更容易看到成果,而在评定职称实施奖惩中,更多地注重科研成果的表现。所以在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往往是重形式轻内涵和质量。

(4)评价主体包括人事处、教学督导室、学院领导、同行专家及授课学生。

(5)评价结果主要应用于教师晋升、聘任、奖惩、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待遇的重要依据。

2我国民办高校师资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2.1绩效考核的目的和导向不明确

绩效考核已被证明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也应当服务于我国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对是那些企业化管理的民办高校,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更是相当重要。目前,大多民办高校自有的专职教师力量薄弱,往往引进优秀教师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从而忽视了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导致了前面引进人才、后面流失人才的现象不断发生。很多民办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仅是机械地套用公办大学的考核管理办法。每年的绩效考核都只是一种形式主义,走走过场而已,高层领导几乎不会去深入基层听取教师对考核工作的意见。另外,部分民办高校的考核目标只是为了规范师资管理,而没有注重绩效考核的发展性作用。年度考核只是为了规范地走个过程,实现学校管理的组织目标,忽视了对教职工的激励和促进业务发展的作用。

2.2考核方式和方法不完善

在实际考核工作中,考核方法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以及教学督导室的抽查打分和教务处、科研处对其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打分;管理岗位由上级领导、同事间打分。虽然这种评分方式大体上可以反映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和效果,但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个人的人际关系及一些功利性倾向等非正常因素影响考核的公正性。由于民办高校绩效考核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缺乏对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当前多数民办高校沿袭了中国传统的考评指标体系,以“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作为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指标,但是这四个指标中“德”、“勤”的指标比较抽象,考核起来不好把握,而“能”和“绩”也很难用数字衡量。

2.3往往忽视师德方面的考核

2014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对学生实施性骚扰等都属于违反师德。同时明确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条件的重要指标,以及违反“红线”的责任追究等内容。该《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而现行的民办高校师资绩效考核指标中,虽然有“德”的部分,但往往所占比例很低,甚至部分民办高校就没有将此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2.4考核结果反馈环节不到位

很多民办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管理上不如公办高校那么严格规范,尤其是考核结果的反馈上表现很明显。一些民办高校在绩效考核开始的时候十分正式严格,兴师动众,但考核结果出来后,考核的反馈如石沉大海,只有学校、院系领导和人事部门知道结果,并把结果及时分类归档保存,作为考核对象的教师却不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自己是否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这些反馈都无法及时到达被考核对象那里。最终使得绩效考核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同时,一些民办高校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没有真正利用考核反馈来帮助教师提供业务能力,因此民办高校绩效考核的真实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大部分教师也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3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考核的改进对策

3.1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功能,明确绩效考核的本质目的

民办高校在人事管理和绩效考核方面,要逐渐由以往的人事管理向制度化、流程化管理转变。领导层要发挥带头作用,提高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认清绩效考核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只有领导层从根本上重视起来,民办高校才会舍得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人事管理的考核逐步流程化、标准化。绩效考核的本质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优化学校的管理制度,对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这一点需要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认清楚。

3.2设计科学合理实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师德要求层面:《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具体可以将教师甘为人梯、率先垂范、诚实信用、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生活等方面纳入师德的考核范畴。

(2)教学层面的要求:在教学层面,主要包含如下三个方面:教学态度。本项考核指标应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后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等。教学工作量要求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授课时数,完成一定的学生实验指导、论文课题指导,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等。教学效果这个方面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实际效果定期进行测评,通过考试发现教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科研层面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也是科学研究的参与人,科研考核指标理应成为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要公开透明,教师的专利、实验成果,专业学术论文、编写的教材等可以纳入考核指标。

(4)社会服务层面的要求:就目前来看,我国民办高校的服务功能已经涵盖了教学、科研、社会三大方面,然而部分高校的绩效考核仍旧局限于教学、科研、管理几个方面,无视或者轻视对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的考核,这一方面既不能体现出民办高校自主灵活的优势,又不利于其融入现代社会,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

3.3提高普通教工的参与度

绩效考核的系统性在组织层面的就要求全员参与。在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应依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符合个人实际工资情况的绩效目标,并与部门目标、学校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普通教师通过参与制定绩效目标,能够提高自己对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及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科研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自我满足感。

3.4拓展考核结果的应用,增强考核反馈的及时性、艺术性

考核结果的应用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理感受、情绪状态和思想变化等在教师考核过程中的反应。同时,为提高考核的激励效果,教师绩效考核应加大结果的应用范围和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除了将考核结果应用于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和奖惩等方面之外,更多地运用结果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以高效、实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校内培训等活动,使其真正意义上达到提升和进步。绩效考核的目的不仅在于总结教师在工作绩效中存在的不足,还要探究导致工作绩效不足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对教师的有效指导、培训和支持,有效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技能、素质和知识,促进其发展,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 杨杰.关于绩效评价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2001(2).

[2] 周春燕.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3] 胡学群.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浅探[J].企业家地,2006(6).

[4] 陈南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5(11).

[5] 何宇媚.广东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

[6] 王觅.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政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文5

师范类大学生是教师的后备军,而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师德的养成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师德状况。本文从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基本内容入手,指出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从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课程强内化、榜样示范等方面提出措施。

关键词:

师范类;师德;养成

一个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更取决于其个人的师德素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师德如何,直接关系着本行业及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师德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内化,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一、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师范类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少,跟其他非贫困生相比,大多数学生自立自强,乐观向上,体贴父母,往往通过课余时间赚取生活费以便减少父母的负担,尤其是个别学生可以作为师德教育标兵加以宣传。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他们自卑、自我封闭、脆弱、盲目攀比但又囊中羞涩,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差,这就需要高校对这部分同学加以密切关注,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爱他们的成长,使其能够主动打开心扉,增强师德内化,成为祖国教师的后备军。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调整教师与同事、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家长及教师与他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1]师德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沟通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的重要成员,也应该模范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中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我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教师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勇于担当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育学生及处理各类关系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师的职业纪律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循的规章与条例。师德技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在教学结果中得以体现,也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师德中的教师良心,是教师在处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师德中的教师作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的总和。师德中的职业荣誉是学校及社会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肯定及赞扬,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使其更好的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二、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师范生而言,尤其是要抓好师德教育。贫困生是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开展师德养成教育需要遵循大众化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一)师德教育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

线下线上相结合是指线下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线上是指通过网络生活开展师德教育。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潜移默化地教育师范类大学生。90后大学生大都属于“低头族”一类,他们善于且乐于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及娱乐,因此,师德教育必须渗透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他们时时处处被师德的良好氛围所感染,他们会自觉地受到教育,为形成良好师德奠定基础。

(二)师德教育要坚持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反思相辅相成,通过教育可以将师德理论灌输于大学生的头脑,而反思可使这个师德内容进一步内化,实现师德的养成。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师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师范类贫困生的师德养成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又要强调学生反思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有道德是非观念,自觉规范行为。

(三)师德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针对师范类贫困生,要将师德作为必修课,且要求所有课程中,高校教师都要注重师德内容的渗透。师德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之外,还应该有专门的社会实践环节,一门课程既有教学授课环节又要有实践环节。针对师德课程,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完理论知识之后,用于实践操作。师德教育只有践行之后,才能内化吸收。“从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道德行为、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2]针对师范类中的贫困生更应该将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作为实践环节之一,让这些贫困生感觉到学校及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及关爱。

(四)师德养成要注重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

树立师德典型,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及校园文化展示,并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在师德课中进行宣讲,尤其是“自强之星”的学生更应该成为师德标兵进行宣传,使师范类学生耳濡目染的贴近典型、认识典型。定期学习典型事迹后,要求师范类贫困生进行互动交流,谈感受,并要自觉践行师德。在师范类贫困生践行师德之后,提交总结,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自我意识、自我道德、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师德养成的前提与基础。增强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内化的最佳途径是能够激发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乐于自我教育,乐于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

(一)投其所好,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的必要方式,尤其是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品之后,任何人都至少拥有一部手机,他们随时随处都在通过手机而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因此,师德教育要根据学生爱好上网的特点,借助QQ、微信、易班等平台,通过微电影、电子报、图片等形式,将师德教育渗透于师范类贫困生的日常网络生活中,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

(二)营造氛围,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里最具影响力的隐形教育形态,即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师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将师德内容通过黑板报、横幅、展板、宣传栏、晚会、才艺表演等方式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让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师德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并注重激发师范类贫困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设计及搭建师德教育活动,促进其对师德的理解与感悟。

(三)注重课堂教育,通过实践内化

“关于道德的讲授无论讲得多么好,如果与通过教育所得到的全部道德的成长作比较,那它总是想对地在数量上比较小,在影响上也是比较微弱的。”[3]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教育内化的最有效方式。首先,在各高校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要注重将理论教育与时事相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时,注重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时事,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吸收及内化。其次,注重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主题辩论、演讲、小品等方式对某些专题进行学习及演练,不断增强学生师德教育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主观应用。最后,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老师,可给学生搭建实践基地,如:养老院,让师范类贫困生定期去照顾老人,在实践中懂得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榜样示范,评选“师德之星”,树立标兵,为其导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充满好奇的同时,却又迷茫、彷徨,这时可以通过“师德之星”为其点亮导航,不断为之而奋斗。同时,“师德之星”可制作成视频、展板等,通过网络、校园摆放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促使师范类贫困生师德素养的不断养成。

(五)人文关怀是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催化剂

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爱、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一,要积极掌握师范类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从工作、学习、生活中解决学生干部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真诚、关爱、关注他们。尤其是对一些因为兼职繁忙而影响学业的同学,辅导员要予以情感引导,激发学生正面的积极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增强更好的成绩。第二,要指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典型看齐,通过榜样来激励贫困生。并在适当的会议上对他们成绩或表现加以肯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激励他们不断努力。第三,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针对部分自卑自闭的师范类贫困生,他们更需要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关爱与教育。教师通过主动谈话、谈心的方式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理想与现实差距,使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能主动打开心扉,乐意接受师德教育及渲染,进而促进去健康成长成才。此外,人际交往是师德内化的内驱力,教师可以调动学生骨干的力量,让他们主动关心这些贫困生,使他们乐于交往,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张慧荣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高校师德表现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转型期 师德师风建设 合理策略

一、引言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所谓师风,即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由于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影响非常大,高校的师德建设已成为高校进步与发展的关键课题。因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把搞好师德建设放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才能不违背教师这一职业使命的神圣。”同样道理,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育转型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转型期,即从过去单纯的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化,各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由传统的学院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转变,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种转型,表现在教学模式上,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落实,要求教师必须从任务引领和项目导向出发改革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将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中。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未来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接触机会与相处时间都将大大增加,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职教育的这种转型,从师资角度上说,就是要求有更多“德才兼备”的新型教师出现在高职教育战线上。师资队伍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中最关键和最主要的支撑部分,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的主体,是强校之本。高职院校要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合格人才,就要建设一支既是“学者”又是“工程师”的教师队伍,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在教师素质之中,师德最重要。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本质需要,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好坏将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

同时,随着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关键发展时期,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推进科学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要求广大高职院校教职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一支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师德师风建设将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抓不懈的重点工作。

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重大,加强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非凡,它将直接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成就,决定我国高职教育的转型成败。

三、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不良现状

总体而言,在新形势下,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教师都能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目标规划,建立和完善自身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尚有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关系,师德风尚方面表现不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心不强,政治方向迷失。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都能够忠于职守、教书育人、钻研业务、扎实工作。但确有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刚刚进入高职教育工作行列的青年教师政治方向迷失,事业心不强,他们把从事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甚至在课堂上散布一些错误言论,误导学生,严重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为人师表较差,示范作用降低。

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但部分教师因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有的教师对学生批评指责较多,尊重爱护不足,不能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甚至是言行不一,言行背离教师尊严,对学生的顺利成长产生极坏的影响。

(三)敬业意识淡薄,过于注重自身利益。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不够。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严重,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较为稳定的谋生手段。不少教师淡化了对学校发展前程的关注,过于注重体现个性和自我价值,仅从切身利益上寻求自己的职业定位。

(四)因循守旧,改革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教改之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教改方面不求甚解,因循守旧,改革意识比较淡薄,不思进取,草草应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缺乏兴趣,教学质量较差,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一部分教师身上,但严重影响和损害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形象,同时也不利于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出现的上述问题日益引人关注。我认为,当前高职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学术腐败、团队精神缺乏、责任不到位和行业作风不健康等现象,主要原因是受价值取向多元化、学校管理的盲区、教师的压力过大和教师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影响。

(一)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部分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教学建设项目(精品课程、重点专业、教学成果)数量急剧增加,教师本人名利双收。另外,部分教师则双手空空,甚至连课时都严重不足,对前途忧心忡忡而心理失衡。这种事业上的巨大反差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将负性情绪带到课堂上,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对象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校对教师更注重科研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而疏于人本关怀,导致教师职业压力不断增大,疲于奔命,很容易诱发心理失衡,而这也正是教师出现行为偏差、职业倦怠和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师德师风考核、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在职前、职中、职后三个阶段的考评缺乏系统性内容、目标及评估体系,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他们的价值。而且在招聘青年教师时,只注重学历达标,专业素质的考核,而忽视道德层面的素质考查,存在的重才轻德倾向。

(四)师资来源复杂化导致师德师风建设难度增加。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来自企业、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入高职,成为高职战线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这批教师由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没有受过专门的师德师风培训,长期在企业或社会中的工作经历,难免会将一些与学校教育不相吻合的道德风貌行为带入课堂,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五、高职院校转型期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研究

针对上述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准确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我建议,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转型期的师德师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各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立“齐抓共管”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制。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完善师德建设管理体制,优化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

学校应以人事部门牵头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将师德建设方案的制订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去,定期总结反馈,积极进行奖惩,从而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师德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整个学校方方面面都要重视和从事师德教育和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互相配合”的良好格局。学校领导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位,自身表率到位,避免“师德教育软,业务教育硬”的消极局面出现。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帮教措施。

可针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未受过专业师范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教师进校之日起,就确定一名优秀教师与之结帮对,实现“一对一”帮扶,使这些教师不仅在专业素质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如何传道授业;应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师德素质,以重点(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运用教学团队梯队建设的特点,引导教师在共同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在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应鼓励教师到对口专业的基层单位实习、实训、培训,到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感受实际工作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三)形成“教书育人”政策导向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监督评估体系。

教师良好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除了加强教育培训外,还必须依赖于完善的师德建设评估监督体系,从而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考评是高职院校评价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系统内对照指标体系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察测评,建立“教书育人”政策导向机制。同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应加强监督检查,将教师学习和执行时的行为准则情况、教书育人工作绩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考核中,充分重视“育人”效果。对师德师风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进行劝诫,对有严重失德行为者一律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促使教师自觉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和反思,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在人才引进方面,高职院校应学校发展规划的需要招聘教师,促使教师按能力和意愿竞争上岗,盘活人才资源,并建立真正体现师德优良为基础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师资管理机制。

(四)关注教师切身利益,关心教师生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热心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切实维护其切身利益,防止空洞说教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阻碍其维护师德师风的自觉行为。

过去有些人认为,在讨论师德这样关乎道德问题时,应该“言不及利”,实际上,任何道德原则都是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反应和体现。师德教育必须具备现实基础,只有当师德原则真正能够体现、代表所有教师的合法正当利益时,遵守师德原则才会真正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师德师风建设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健全相应的教师利益保障机制。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重大,它将直接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成就,决定我国高职教育的转型成效。有鉴于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采取合理策略,保证高职教育转型期的师德师风建设顺利进行,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刘笠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秦小红.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祖智波.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张高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失范环境因素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8,(9).

[5]陈学凤.高职师德缺乏的现象及其原因探析[J].云南电大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