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导致一部分儿童短期或长期地离开了直接监护人,成为农村的一个特殊人群———留守儿童。据统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了50%以上。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亲情饥渴”,一部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别人来往,不善于交流;有的同学因隔代管理,导致性格倔强,暴躁任性,存在破坏或攻击行为。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小学,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情况

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档案。要安排专人,深入各个班级和相关家庭调查清楚全校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落实清楚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要掌握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QQ号码和微信号,利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等方式,及时同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思想表现、性格及优缺点。只有建立了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根源,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学校要借助于网络,从互联网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渠道,发挥多媒体设备功能,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强化心理素质。同时要指导各个学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要督促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正确对待,帮助走出消极、落后的误区。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设施,安排专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干扰。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农村小学可能会缺乏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组织老师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研修,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要大量收集、整理网络上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辅导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苦恼、烦闷、急躁、焦虑和孤独,可以通过播放心理健康辅导视频或序列化的集体辅导讲座形式进行。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个体心理问题,要区别对待,寻找合适机会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从根本上摸清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和根源,进行细致、对应的指导,达到真正走入留守儿童心灵,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目的。

三、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成长氛围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切实营造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和爱心。要运用好学校网络教室、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和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多把活动机会让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顺利跨越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学校还要借助于网络信息渠道,同社区、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联系,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填补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空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困扰。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庞大的群体。针对我校的实际,我们调查了六年级的留守儿童,通过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了父母,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2)自卑心理。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儿童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使人无法管教。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成长,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

1.家庭方面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回家的次数不多,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儿童当前有严重的“亲情饥渴”。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不舒服。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父母无法与孩子沟通。(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也表示只要孩子能读,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能监督他们的学习,照顾他们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很难辅导他们的学习。有些儿童刚进学校,面对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和帮助,很多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下滑,放任自流,他们自律性越来越差。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只有个别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2.自身方面

(1)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孩子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事包办,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3)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使他们长期烦躁不安,性格怪异,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

3.学校方面

学生的健康成长,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儿童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而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使得学校教育处于惩罚性教育层面,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4.社会方面

(1)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久之使他们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2)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外部诱惑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常和行为越轨。(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留守儿童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势必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提升,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抓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有机地融心理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教育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把具体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从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但大量的事实资料证明,当前孩子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就自己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多年的经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如下:

一、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许多儿童也抱有许多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去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还有的孩子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人们最早生活在家庭之中,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基础是由家庭奠定的。但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不同的危害。一部分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自高自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现在的家庭多半是三口之家,全家托着一个“太阳”,整天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侍奉着,恐有闪失。洗脚水有奶奶端送,书包有父母整理,吃饭有人端,被子有人叠,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另一部分家长管教过严,期望过高,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家长总觉得一个孩子,一定要让他学好,想方设法为孩子请家教,找补习班,制订各种培训计划,购买各种教辅资料,制订过高的目标。还有个别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容易使孩子有对抗情绪或自卑心理,养成不好的品性。

3.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不端正的教学态度,不健全的人格,不良的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其次,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得当,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心理不健康,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校采取的对策

1.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井然有序

留守儿童本身就是一个“三缺”群体――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乏管理、学习上缺少指导,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对他们的管理极其困难,往往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进行思想教育,却收获无几。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失去信心。因此,一开始学校就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提高了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大力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通过“六一、国庆、元旦”等节日开展大型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多种需求。

3.开展特色活动,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更加丰富多彩

(1)开展“亲子”活动,享受家庭温暖。①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我们设计了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参研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②由父母均在家、家庭和睦、品德较好的学生与一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视为兄弟姐妹,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③为了让留守儿童每周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学校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利用校讯通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的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

(2)举办家长学校。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每学期举办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家长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3)开展班队活动。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实践。如: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和教师节有意识地进行感恩教育。我们要多渠道引导留守儿童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过滤许多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抱怨与不快、抵制许多毒害和侵蚀,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纠正自己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图报,与其他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4)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室专兼职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矫正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总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的未来栋梁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奉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吧!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学生B:女,10岁。调查时跑到身边来问我:“老师,我住在大姑家,有时也回自己家,家里有爸爸,有我爸后找的阿姨,还有阿姨带来的小孩,我到底该算什么情况?”

看着A瘦弱的身躯,听着B天真的问话,我的心一阵阵抽紧:仅我所教的一个班,就有8名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离婚率逐年上升,造成越来越多的单亲儿童。令人不安的是,上海市青少年犯罪人数中,1/3出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增多导致单亲儿童人群的扩大,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虽然这些孩子个性和所处环境各不相同,但离婚导致的单亲家庭都不同程度地给他们造成了负面影响,增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们亲眼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争吵及敌对的情景,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孩子极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在情感的脆弱、易激动、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没有幸福感,心理失衡。严重者可能会表现出病态的人格特点,如,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表现敏感多疑。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类孩子心理特点也具有了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他们除了具有同龄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本身的个性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共性。

1.自闭。单亲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我心理封闭,自卑、抑郁、孤独、冷漠。对自己产生脱离实际的偏低评价,往往伴随着害羞、内疚、胆怯的心理。受挫后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封闭自我。别人的嘲讽、歧视使他们常常心灰意冷,失去热情。在人际关系上表现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谅解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2.失衡。①主观偏激,暗恨埋怨。不安、忧伤、失望的情绪体验使他们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一方面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另一方面遇事容易由“责己”变为“责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②无端起疑,曲解人意。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容易在主观上先假定他人对自己不满、歧视或具有恶意,然后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自己的猜疑,产生成见。③自尊心强,情绪不稳。由于家庭关系的失衡,他们内心十分渴望受到重视,却又不易被他人理解和接纳,当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受挫时,情绪波动就很大,易产生抵触情绪,言行容易走极端。

3.孤独感。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心灵深处有一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因而厌恶或憎恨父母,尤其是看到同伴们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们更加感到心灵的痛楚。再加之周围同伴的耻笑,他们会害怕与人交往,表现为沉默寡言,有的甚至会从仇恨父母发展到对社会的仇恨,甚至发展为的病态人格。

4.角色行为的误导。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对其性格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的离异,造成孩子被迫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女性的角色行为,如,对人的体贴入微,多愁善感。那么,在这些男孩的生活里缺少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父亲的榜样,他们的性格中也就缺少这方面的素质,对其成年以后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无疑会产生消极影响。

5.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差。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孩子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或者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周围人对这些儿童的过分关注、同情和溺爱,又会使他们形成对他人冷漠、自私等缺点,再加之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使他们行为无约束,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者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面对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单亲家庭必须要给孩子减压。

1.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单身的家长也许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许多不适应,需要很长时间的调节过程,但这些都不是迁怒于孩子的理由。有的家长自己心情不好,对孩子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有的孩子甚至因为害怕家长而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的破裂,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不要让其在承受单亲家庭压力的同时,再承担你自私的发泄而给其带来的伤害。

2.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过分的严厉和过于溺爱容易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会使其认为就因为他的成长环境是不健全的,所以,你才会用这些偏激的方式来对待他,给他的心灵造成更沉重的负荷。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来对待,给他健康、积极的教育吧。

3.参与孩子交流。这是避免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尽管父母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也要让其感到父母给予的关怀和爱是丝毫没有减弱的。

4.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要让孩子卷入夫妻之间的矛盾,不要逼迫孩子在父母之中周旋、选择。在你重新投入爱情的时候,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要知道在作为你们孩子的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生活,所以,要在尊重他的基础上关注他的心理感受。

5.不要回避单亲事实。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与自己的伙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父母婚姻的问题,如果单身父母及早坦率地向孩子做出他能理解的说明,让其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询问,而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境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健词 留守儿童 成长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111-02

一、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特点

(一)自我封闭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有失落感,不爱和别人交往,会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二)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三)情绪失控

多项数据调研表明,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没能耐,家里穷,才被迫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相关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工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学校可采取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调查、摸底与登记,并将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进行跟踪管理,与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建立联系平台,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情况及时与父母或监护人进行联系与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学生更多的关爱。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入相关的医学心理诊治部门,防微杜渐,将危险减到最小。

(二)要适时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困惑

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释站等,传授学生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自行调节心理状态,解决留守学生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心理困惑,解开心灵上的疙瘩。其次,一旦发现留守学生有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必须及时处理,防微杜渐。教师在处置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时,要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在辅导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渲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比你知道”“我就晓得”“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同学生说话,如“我能体会”“我理解你的处境”“你觉得怎样做才合适”等语言同学生交流。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交流,学生一般能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地方政府部门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取消那些接待未成午人的网吧、游戏厅,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呼吁社会成员多关心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为他们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四)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