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交流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模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模交流材料

劳模交流材料范文1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有创新能力,而高端技术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加强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十三五”规划中,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快推进省送变电公司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对省送变电公司发展定位与转型升级有了新要求,为将送变电公司打造成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管理精益、竞争力强的一流施工企业,其总体工作思路是:加强骨干人员培养、加大新进毕业生分配力度,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施工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拓宽人才成长渠道,打造一批能够“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拓展国际”、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队伍,满足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需求。为满足转型升级的人才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技术创新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

施工一线结构性缺员已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一大瓶颈,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缺乏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人才储备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公司人才流失严重以及人才引进的局限,都造成人才的使用和储备严重缺乏。因此,公司必须加快自我提升,才能健康发展。

二、“一对多”导师带徒模式的定义

“一对多”导师带徒模式是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劳模为引领,充分发挥公司劳模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一对多”的劳模带徒模式。劳模带动员工,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发明创新、管理协作等一系列活动,加快培育具有送变电企业特色的高技术技能员工队伍。

三、“一对多”导师带徒模式的主要实践

(一)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技术人员实训基地

公司依托公司现有国网专家郎福堂和全国劳动模范席东升等专家资源效益,建立“郎福堂创新工作室”和“席东升劳模工作室”,为技术人员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为解决技术人员缺乏现场实操经验等问题,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创建“输电线路专业实验区”和“拆装实训室”两个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端技术人员提供实验和实训基地。

(二)开展技术培训,培养技术基础人才

工作室承担着对公司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按照培训计划每年定期开展输电线路架设和机具设备相关的技术培训,将最前沿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年轻的技术人员。

“席东升劳模工作室”拆装实训室定期请老师傅进行授课,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新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加老师傅的责任心,使好的东西能够传承,同时使新职工获得了感性、理性双收获,真正学到了老师傅们的“绝活儿”,更能好的服务于施工生产。在教学中也不断地收集和整理材料,编制了一套系统的,适用于我们自身的培训教材。

(三)开展技术研讨,培养技术高端人才

技术是为现场的实际作业提供服务,因此施工技术离不开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因此,工作室不定期去施工现场收集施工难题,整理汇总后,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研讨,然后根据研讨结果,分各自专业进行技术攻关,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研讨。经过这种反复研讨,最终达到攻克难关的目的。

技术人员也在这种不断的技术研讨和对技术难题的钻研中,达到对高端技术的进一步掌握。

(四)开展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原动力,劳模创新工作室十分重视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劳模和专家为核心,成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公司通过倾斜相关政策,增大人员、经费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奖励力度等政策,鼓励技术人员学以致用,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工作室每周进行科技创新例会,鼓励并组织青年技术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小组、科技项目、专利申报等科技创新工作。并以工作室内的国网专家、劳模等科技技术骨干为核心,对青年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指导,加大青年技术人员科技创新能力。

四、实施效果

在席东升劳模工作室搭建平台的推动下,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劳模工作室完成科技创新相关成果达十余项。其中获得公司拨款的科技项目两项;取得管理创新成果一项;六项成果申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其中上钜鸦竦霉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取得QC成果4项,并多次在北京市质量管理协会及全国电力企业组织的成果评选中获奖。在2014年7月召开的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上,以劳模工作室成员为班底组成的“机电技术”QC小组,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一等奖。小组发表的成果――“降低牵、张机前支腿故障率”曾获中国电力建设QC成果一等奖,经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推荐参会,在1000余项成果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为北京送变电公司近年来获得的最高QC奖项。

劳模交流材料范文2

贵州电网公司工会历来重视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在2012年组织开展“百名劳模结对子、万名员工共成长”活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2013年4月,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工会要求,正式在公司系统成立劳模工作室,坚持“一抓手、一创新、一平台”,职工技术创新的硬件支撑、服务平台、管理模式初步建立,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工作室建设+项目创新

打造特色技术创新平台

贵州电网公司工会坚持将职工技术创新作为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工会主席张帆多次在各类会议、调研中强调,要不断加大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和支持力度,把工作室创建作为公司工会“重点项目”,把职工技术创新项目打造为公司工会的“亮点工程”。2013年以来,公司工会共组织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QC攻关小组”等工作室99个,其中“示范工作室”25个,从工会经费中给予每个工作室3万元的硬件建设资金支持。一年多来,各工作室共创新项目立项133项,被南方电网公司工会认定工作室44个,认定立项60个,1个工作室被评为南方电网公司“一星级工作室”。

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贵州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南方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三等奖、数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个个项目攻关、一个个彻夜未眠、一次次挑战失败,换来了沉甸甸的奖项,凝聚了贵州电网公司各类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项目人员的智慧、执着和辛劳汗水。据统计,2013年以来,公司各工作室共获得国家级、公司级、省级各类奖项8个。其中,安顺局500kV安顺变QC小组成果《减少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次数》获得2013年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贵州电力试研院《基于机理建模的在线煤质辨识系统研究与应用》等三项成果获贵州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公司工会要求各工作室以有效解决生产现场具体问题为重点,坚持实用、经济、可推广的项目创新特点,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并投入生产运行,仅2013年就为公司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一千万元以上。安顺供电局张晓春工作室研发的“便携式SF6气体断路器充气快速充气装置”,保管使用方便,多个厂家设备所用接头一个手提箱全部装完,过去操作需要4人花两个小时时间,现在只需2人花半小时时间,工作效率提高8倍;设备接头密封性强,环保效果好,可广泛运用于充气、检修等方面工作,荣获南方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三等奖。都匀供电局《融冰交流连接箱》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福泉变、瓮安变和麻尾变已广泛投入运行。一位工作室负责人感慨的说:“在贵州电网公司工会领导的关心下,在公司工会的组织下,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更好了,更能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全程服务+管理创新

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让员工创新没有后顾之忧,员工只需要创新,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们。”贵州电网公司工会有关人员如是说。通过多年工作的开展,贵州电网公司工会发现,广大一线职工围绕设备运行检修、操作流程、节能减排、工作方法等能提出许多好的新思路、新工艺,但一直都未把成果完全转化,影响了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研究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职工技术创新在项目立项、成果申报、专利申请、成果推广、成果应用、财务报销流程等方面存在复杂繁琐的手续;全员创新意识不强,员工创新动力不足;一线员工创新工作门槛较高;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成果推广渠道不畅通,成果使用面狭窄。

据统计,贵州电网公司的一线职工,如果10%能在工作中发扬首创精神,有创新行动,5%有创新成果,每年职工创新成果就可以达到上千项,这些成果应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为了让更多的一线员工加入创新队伍,2013年8月,贵州电网公司工会牵头搭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了由总经理唐广学担任组长的“公司推进职工技术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

2013年10月,贵州电网公司工会在安顺局进行了“一站式服务平台”试点,成立相应的机构并开展工作。同月,参加了南网公司科技论坛,将职工技术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做法、经验和打算进行介绍,受到南网公司的认可和高度重视,南网传媒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并在《南方电网报》上进行报道。11月,公司工会和安顺供电局工会分别将“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的情况和开展工作情况在南网公司工会召开的“职工技术创新交流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受到兄弟单位关注。

“一站式服务平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公司工会,共有六个专业服务小组,为职工技术创新提供了全程服务。文字材料小组――宣传推广,负责包括职工创新项目立项、成果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应用等相关文字材料撰写。日常事务小组――保障服务,负责办公环境布置、经费申请、财务报销事务、专利申报等职工岗位创新和工作室日常事务。技术支持小组――技术指导,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微信群、QQ群和现场指导等方式,负责对创新工作室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指导并协助解决。效益评估小组――效益评估,每年分批次对职工创新成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经济效益评估。风险评估小组――安全把关,对职工岗位创新成果进行安全性评估鉴定和把关,对符合安全规程、具备安全性的进行推广,对不符合安全规程、不具备安全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人才培养研究小组――培养支撑,对职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相应计划,对职工岗位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估。

2014年5月,南方电网公司副总工、科技部主任余建国来贵州电网公司实地调研考察后认为,贵州电网公司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非常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创新机制完善、保障措施有力、创新成效明显,尤其是工会牵头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及成立文字材料、日常事务、技术支持、效益评估、风险评估、人才培养六个专业服务小组的做法,思路明、有特色,对推动职工技术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节点管控+模式创新

打造成果转化长效管理平台

6月,组织重点工作室、重点创新项目负责人开展交流考察学习,学习先进电网企业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经验,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及建设标准。

7月,在公司系统推广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工作模式,各单位完成职工技术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相关机构组建工作。

8月,拟出台相关政策,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技能专家、技师等的评聘,健全完善奖励制度,激发广大职工技术创新热情。

9月,对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中期检查,督促指导帮助解决项目问题,加快项目推进。

10月,完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调研并形成课题报告,申报管理成果。

12月,完成2014年度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并启动推广应用。

……

在贵州电网公司工会副主席郑根发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各项重点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间。为确保“一站式”服务平台切实发挥作用,加快推动职工技术创新项目成果转化,贵州电网公司工会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制,对每一项重点工作项目,明确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细化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时限,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进行节点管控,实时督促各工作室各创新项目推进,确保多出成果、多见成效。

劳模交流材料范文3

转眼间又一个新年来临,我们从事工会工作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中,因工作需要,我先后在街道、园区、区总三个地方工作。通过在不同的工作环境接触到不同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我学习到了很多工作技巧和经验,也增长了许多见闻。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把握镇街工会工作特点,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1、街道企业众多,其中不乏一些规模以上企业,部分企业的工会工作开展地非常好,但互相之间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为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也为了方便传达区总有关指示和活动信息,我联系了上发、捷众、三立、铭城、大三元等十几家规模较大企业的工会负责人,建立了福新街道工会工作交流群。既方便传达上级工会的信息和要求,同时也方便大家平时交流工会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积极响应区总要求,按时完成各项工作。除统计困难职工、订阅报刊等常规性工作,还征集了“书香三八”活动作品3篇,企业合理化建议70余条,完成了街道工会法人变更工作,上报企业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的图文信息近10条。

3、参与组织多次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在镇街,我先后参与策划组织了小年会、机关趣味运动会,并发动街道办事处以及上发、捷众两家企业参加区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走访大型企业,加深与企业工会的沟通交流。借工作之便,我曾多次跟随领导到捷众、上发、三立、中化、航空液压、艾迪液压等企业进行走访,在传达上级工会信息的同时,也加深了与各企业工会负责人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此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跟随×主任,领略别样工作方式

1、学习档案的整理。来到园区,最先接触的就是满满几个柜子的纸质档案。在感慨档案数量多的同时,我更被×主任如数家珍、井井有条地归置档案的方式而感到震惊。这不仅仅是对工作内容的深度总结,更是认真工作态度的高度体现。

2、参与企业专题视频录制,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在园区工作期间,跟随×主任到爱斯达克、博世华域等企业进行走访拍摄,并制作了《爱斯达克沟通协商活动纪实》专题视频。在一边学习一边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技巧性的东西,基本算是多掌握了一门技能,对今后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

3、排版园区工会内刊—《工会讯息》。在园区干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排版工会内刊,这项工作让我学到了日常工作的积累的必要性。《工会讯息》内刊是×主任自发制作的反映园区企业工会工作动态的杂志,内容涵盖园区动态、企业风采、维权知识等内容。平常我们浏览一本杂志,可能几分钟就能看完,可是编辑一本杂志,需要耗费巨大的心血。一个月一期的内刊,庞杂的内容,详细的文字说明、丰富的配图,我只是负责进行排版工作,就觉得工作量较大,而将每天园区和各个企业发生的新闻都记录和保存下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虽然在园区工作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却让我学到了多年以来都无法学到的东西。无论是细心的工作积累、灵活的工作方式还是激昂的工作热情、端正的工作态度,都足以让我受用终生。

三、适应全新工作环境,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1、沟通协商机制建档工作。今年我们工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沟通协商建制工作,来到区总之后,建制的征集工作由我接手负责。以高标准严格把关,与大家成功征集到71家企事业单位的三、四季度沟通协商档案。

2、各项先进的申报工作。另一项工作就是向上级提交各项先进的申报材料。来到区总以来,共向市总申报:企业创新成果4项,创新示范企业1个,创新型班组1个,创新能手1名,先锋创业模范岗2个,省级沟通协商先进单位和个人各一个,“双十佳”先进个人4名,工会工作创新项目1个。

3、其它工作。根据领导指示,组织困难劳模开展信息采集工作,认真核实每名困难劳模的个人信息,并进行整理汇总;征集“××智造”优秀合理化建议,征集到来自矢崎、博世华域、大韩电子等企业共计36条。

四、自身存在的缺点

1、工作安排不够合理。在日常工作中,在工作量不多的情况下,时常会有所懈怠,总觉得一些工作不用那么着急做,但等时限到了的时候又觉得时间来不及,毛手毛脚。

2、现场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个人性格等原因,在现场表达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如单位组织的年轻干部讲课,明明准备挺充分,但因现场表达不够生动,导致效果大打折扣,今后需要加强。

3、学习热情不够高涨。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但我有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留给学习的时间太少太少,今后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区总的工作不比在镇街园,今后,我要用更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用更丰富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用更饱满的热情来对待工作,争取做好领导安排的每一项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

劳模交流材料范文4

非常荣幸来参加这个盛会,也非常高兴。因为在供电公司我们有很多的朋友、同学和亲戚。另外我们在2008年向湖北省教育厅申报并立项了一个科研课题,就是研究企业文化的。当然,我们是从学生如何认识企业文化、如何适应企业文化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孝感供电公司的“孝模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非常感谢!

我们对于供电公司的很多工作,是外行,了解非常有限。但在阅读了孝感供电公司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系列材料后,对照我们曾经研读过的有关企业文化方面的材料,感觉很振奋,因为在我们孝感这么一个中小城市,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居然也有这么丰硕的成果,真是可喜可贺,同时也为我们的孤陋寡闻而惭愧。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人在研究日本的经济腾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未提出之前,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企业没有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当代的企业管理已经冲破了先前的一切传统管理模式,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出现,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里程,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引入我们国家不到30年的历史,而孝感供电公司自2002年明确地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以来,至今已经7年了,所以说孝感供电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方面是相对前沿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们在建设的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建设规划和脚踏实地的实施方案,几任领导薪火相传,现在,不仅撰写了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还请专业机构对企业作了专项评估。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文化是相对成熟而系统的,为创造全新的企业形象作出了辛勤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期的工程,企业文化所造就的无形资产也必定是处在迅速增值之中的。

通过学习材料之后,作为一个读者的我认为,孝感供电公司的“孝模文化”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可以尝试选用这样几个词:忠诚、学习、奉献。这几个概念也是在材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

下面就从这几个词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首先说说“忠诚”二字

以前接触一些企业谈文化话题的时候,总是让人感觉到有某种咄咄逼人的东西,前些年,企业界盛谈“狼文化”、“狮文化”,如华为、国美、格力、娃哈哈、李宁等,都是中国企业狼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狼文化特征的企业里,主要追求的是活力,创造力、革新和冒险,它的领导决策者多体现为铁腕式的管理。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在行业的领先位置,常常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担忧和自我激励。

在这里我提出这么个话题并不是要比较个高低,而是想要探讨一个这样的问题,各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社会组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上面列举的那些企业多是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处的都是一些竞争很激烈的行业,他们最关心的是市场对他们的认可,当然他们也同样承担着对社会对国家应该负有的责任。

供电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是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为此国家和人民都对供电企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政府对供电企业的扶持和倚重也是供电企业生存的基本背景,所以说供电企业在经济建设中是当然的“骨干”,其重要地位是国家赋予的。所以供电企业的文化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孝感供电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以“忠诚”为作为基点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倡导“孝文化”和“劳模”精神,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孝感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孝道的核心其实就是要求对长辈付出“爱和奉献”,劳模精神强调的也是奉献,同时也强调了对自己事业的忠诚。作为国有大型供电企业就是要给国家给人民做孝子,要忠诚,要做经济建设的千里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承担起国家的重任,付出自己艰辛的劳动。这种价值观念如果既体现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中,又体现在每一个电业工作人员的头脑中和工作中,那么这就一定是成功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在2008年的雪灾中,我们的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在抗灾斗争中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给全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们在关键时刻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分忧解难,担重任于危难之中,谱写了一曲英雄本色的历史新篇章。

二、再说“学习”二字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企业的构建必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主要内涵,大量的传统企业正逐渐向学习型企业的方向转变,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孝感供电公司在2004年12月编辑出版的《愿景会文本》的序言中写到:“学习使人品格高尚,知识使人理性思维,愿景为人们提供不懈的动力。企业的核心是知识。知识是唯一长期可持续资源。不学习即消亡。”也就是说早在四年前,孝感供电公司就已经将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抓住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学习型组织学什么?该怎样去学?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确定学习的主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孝感供电公司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序言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共同的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中心的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的去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很显然,这种学习不是那种为学历而进行的学习,也不能宽泛地理解为文化和技能的学习,而是一种把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及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目标明确远大的学习,它关系到企业要朝什么方向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给员工提供的可发展空间和努力的方向,这些都是公司确定学习主题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孝感供电公司对此是明确的,那就是要创电力企业服务品牌,目标就是要增强软实力。从材料中可见,公司组织的学习,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团队大学习与班组小学习、有课题项目式学习与工作岗位式学习、有横向交流与纵向沟通等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员工中,形成了以学习为荣的风气,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逐步建立起来。

2007年专家评估报告中对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作出了有五个特点的诊断:1是创建有持续力,领导班子在变,但是创建的步伐不变。2是创建有精神内涵。形成了“敢为天下先,样样工作创先争先领先”的自我超越的理念和追求。3是创建有文化自觉。4是创建有广泛的参与度。5是创建有成效。创建的几年中,公司从平凡走向优秀,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重大荣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涌现。

三、关于“奉献”

电力公司既是经营型企业,又是公共服务型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双重的追求目标。孝感供电公司所倡导的“孝模文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调动起每一个员工服务社会的热情,圆满地去承担电力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塑造企业品牌的必由之路。阅读了相关材料后,感觉在这一点上,孝感供电公司下功夫最深,从编辑出版的《孝电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活跃在电力行业的员工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乐于奉献和勇于奉献的宽广胸怀、任劳任怨的辛勤工作状态、可圈可点的工作业绩。

在这里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孝感供电公司的品牌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孝模文化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思考和总结中产生的。孝感供电公司的“忠诚于社会、忠心于企业、忠实于岗位”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从一批批的电力劳模的成长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被大家所认可,所效仿,并且逐步形成为公司宝贵的企业精神和财富的。新晨

劳模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探究合作;探究能力;探究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要把师生互动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生动、有趣、多样的情境,精心设置探究合作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创设生动、有趣、多样的情境对于展示政治课堂独特魅力的意义已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情境教学更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已成为政治教师们喜欢用、经常用的教学方式。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的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比如:笔者在讲授“劳动和就业”时以劳模老王为情境,从劳模老王下岗、下岗老王再就业、再就业老王上岗和再就业老王维权等几个方面精心设置探究问题。通过层层推进的探究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股票、债券和保险”这节课时,首先播放了一个搞笑版的《水浒传》视频,展现的是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们也关注股市行情了。这一故事穿越时空,风趣幽默。接着,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了这段视频,有什么感想要和我们大家共同分享吗?风趣幽默的穿越故事一下子把学生都吸引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发言。通过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又比如笔者在上市公开课“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一教学内容时,从学生身边的校园文化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大众媒体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进行课堂调查的环节:有没有与家人争抢电视、抢电脑的经历?为什么?从而自然过渡到人们对文化需求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唇枪舌剑进行了一场他们升入高中以来最精彩的辩论赛――“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价值之争”。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在参与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这节课得到了教研员和听课同行的高度评价。课后笔者也及时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很认可,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课。于是笔者更加认真地备课,多给学生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精心设置问题探究,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二、分小组行动,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高度重视这种学习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很强,喜欢小组讨论,于是根据这一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

笔者把学生分成6个组,每个组安排一名组长。平时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积分,定期评选优秀小组,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更加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当出现需要学生回答和讨论的问题时,因为有了小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不想成为小组中拖后腿的人,都纷纷加入讨论,认真思考、回答问题,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比如,在讲授“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这节课时,笔者要求每个小组尽可能多地收集中西方传统节日方面的材料。结果每个小组都精心准备了大量材料。有的小组把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做了详细对比,有的小组搜集了很多有关传统节日由来的有趣故事等等。通过这样的分组活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营造了积极向上、勇于探究的课堂氛围。

小组合作是否有效、是否能够达到探究的效果,其实分组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做好指导,培训好组长,指导各小组的分工,比如小组记录员、发言人、材料员等等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分组一定要考虑小组成员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合理搭配,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到位,具体到怎样合作探究,怎样发言等等。教师一定要参与到学生小组探究中去,掌控好探究进程,并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顺利开展,探究学习的效果和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优化探究方式,不拘泥于一种探究方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主要有多种类型:问题探究型、讨论探究型、合作探究型、体验探究型、实践探究型和主体探究型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哪种类型的探究方式要灵活机动,切忌生搬硬套、固定僵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各种类型的探究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比如,笔者在高一“民主决策”这节课的教学时,就采用了体验式探究的方式。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设计了一场10分钟左右的模拟听证会:“文理分科,当废当立?”。由于设计得当,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这节课教学时,采用了实践探究式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访自己所在地区报纸杂志的发行、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市场的管理状况,并指导学生撰写有关当前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让学生体验到了别样的政治课教学。

劳模交流材料范文6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着眼于不断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广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大力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大成效。农业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粮、油、棉、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增产和持续增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幅度为13.88%~27.90%,粮食、油料、肉蛋奶总产位居安徽省的第三、第四、第五位,棉花和水产品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排序比2005年前进了3~1位。农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例达7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类和产地认证达111家279个,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平均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2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39.6%;推广一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水稻插秧机从2005年12台发展到967台,直播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88台,推广了油菜机开沟免耕机播、农作物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茶叶采摘制作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技术、畜牧水产机械化技术等,农业机械已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家,其中市级以上383家,是2005年的3.83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68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是2005年的5.23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6.5亿元,为2005年的4.02倍;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户年均增收206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42%,为2005年的3.03倍,比例提高15.3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中加速发展,2010年正式登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1228家,入会农户9.9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7.36万户。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0.9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5%和75.0%,年均增长4.3%。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十一五”以来,全市农委系统从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是加强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市农委重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市农委系统的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贴和省贴专家及市级中青年专家达20人,比2005年增加33.3%;其中一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人为省劳模,四人为市劳模。同时加强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市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141人,比2005年增长40.6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增长47.30%,推广研究员(正高)增加6倍。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72个课时,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增强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本领。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和推广成果。这次全市农业上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由市农技推广中心等6个单位完成的“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产轻简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市种植业管理局等3个单位完成的“早籼饲料稻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是加强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达19.21万人(次),投入资金5833.7万元,分别是“十五”的4.25倍和5.30倍。由于强化了科技示范户建设,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初步形成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技队伍,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农村人口每万人有农技人员5.15人,占比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并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技站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建设一批万亩、千亩及百亩以上的示范片,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充分发挥了示范片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干部职工投身科研和开展创新。市农委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机关为抓手,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农业科研和工作创新,2005年专门制定了奖励政策,对干部职工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报刊发表研究文章的,分别给予400-100元的奖励。近几年来,市农委机关干部职工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研究及通讯类文章70~80篇,每年兑现奖金额2600元左右。市农委系统各单位也参照此政策执行,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学习、调研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大力支持农口各专业技术学会开展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农口10个专业学术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仅市农学会在“十一五”期间就有55篇论文参加省市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44篇被推荐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市情特色,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推动产学研联合,推进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