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变电设备;变电运维一体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 U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43-2

0 引言

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模式中已经对电网生产做出了比较细致的分工,形成了电网调度、电网运行以及电网检修等多种工作模式,这种变电站管理模式不仅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而且也能够实现变电站的安全供电,同时在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增加新的业务内容,而社会大众对电力企业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模式逐渐开始显露出运行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等多种弊端,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了压力。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电力企业提出了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概念,并在实际中逐渐实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概念

变电运维一体化是供电公司的综合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对电网的设备资源、技术以及人力等实施变电运行、检修和维护一体化合作发展,进行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一体化运维,创建按照电压等级进行运维的生产体系;是对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的重大变革,将传统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协调、安全控制、生产质量、人力资源效能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同一部门人员承担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的双重职责。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将集控中心一分为二,一部分负责电网调度、监控管理,一部分负责对变电站的巡视及维护管理,实现对变电运维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变电设备检查、一般性维护的共同进行,在保证变电设备与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员工思想不稳定

电力企业实施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多年,大部分职工也都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对新型的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比较陌生,内心具有一定的反抗情绪。而且,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时间等,很多职工思想比较守旧,新模式下很可能出现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引发员工的不满,进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员工心理变化的恶性循环。

2.2 员工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

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职工已经对其本职工作非常熟悉,而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下,需要职工掌握更多的技术能力,包括原本不属于本部门的工作流程、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能力等,提高了对变电运行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但是传统工作模式中,运行与检修工作是由不同的部门和职工分别进行的,想要短时间内对二者进行统一,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是新模式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也就是说,企业比较缺乏这种适应新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不能贸然实施。

2.3 现场作业风险加大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以后,变电站的运行与检修任务同时落在了运维人员的身上,增加职工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强化了职工的工作职责,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很可能引发其他安全事故。例如,对变电站进行检修的过程中,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首先需要变电运行人员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然后由检修人员对变电站进行检修,当然,在该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相关的监督人员也会时刻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安全性。但是,在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中,运维人员需要做好变电站的运行工作,同时还要对变电站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也就是说,运维人员既是工作的执行人,也是工作的负责人,双重工作压力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4 缺失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两票”

在传统的变电运行和检修工作模式下,已经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两票”,但是在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中,还没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作业指导书“两票”,而原来的指导书和“两票”也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工作模式,急需重新制定一套新型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和“两票”,不过,必须确保其与现在的工作模式相适应,否则,也会引发其他安全事故,影响企业的发展。

3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原则

3.1 安全第一,逐步推进原则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不能贸然实施,必须要在确保电力系统正常工作并满足广大群众用电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考虑到变电运维一体化对电力设备和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电力企业应当尽量选择比较符合该模式实施的部分变电站进行试点,对试点网络进行分析和总结,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为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推广实施奠定基础。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运行维护;检修;配电设备;预防性试验

引言

在配电设备中,用户的用电设备一般包含高压开关设备、电力变压器、低压开关设备等三种设备,额定电压为10kV及以下。这些配电设备在运行以后,应该按照一定的运行时间,安排相关的运维人员进行运行维护,并按设备运行要求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以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更有利的保障。预防性试验作为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较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降低故障率的有效方法。预防性试验规程已成为电力系统技术监督、检验工作的主要依据,电力行业中也对该项技术做了相应的要求,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对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进行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一些企业继而在行业内推出了如:《10kV电力变压器试验规程》、《10kV及以下配网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10kV、0.4kV配电装置检修维护规程》等规程,来规范配电设备的检修维护事项,以确保配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1供配电设备运行维护现状

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管理维护电力设备,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应用广泛的供配电系统维护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日常巡视、监控、管理,而这种运行维护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运行复杂的供配电设备运行需求,对于专业的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来说,因其维护专业性强,危险性大,一般的用电客户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及仪器对其设备进行定时的检修维护,通常采用外聘或者外包的方式,让一些具有检测维护能力的专业团队,对设备的运行保护及综合性能进行安全评估与试验,并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一些用电负荷较高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常常采用这种运维模式。但是,还有较多的用电客户的运维管理人员,由于技术及经济实力不强,自己的供配电设备在运行的多年时间中,均未对供配电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及预防性试验,最后在供配电设备出现用电事故的时候,才发现设备存在故障隐患,导致公司损失惨重。

2运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进一步了解用电客户对运行维护的需求,我们对一些用电企业以及现场一线的人员进行了调研,总结如下:

2.1配电室现状

配电室内设备厂家众多,导致企业运维人员工作量大。在当前设备统一招投标及物流分配方式的支配下,难免存在着同一地区同一类设备由多个厂家按配额分配的状况存在,导致电气设备厂家众多及产品型号多而杂,并且各厂家的指示操作面板,维护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配电网运维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建议将供配电设备整体打包给有资质的企业全面管理。

2.2现场运维管理混乱

目前,许多用电企业在电力设备投运后对运行的效率和经济性不加考虑,对供电系统负荷合理分配、无功补偿装置优化使用、各种电力设备的大修年检、电力设备两年后运行自维护等方面业务缺少专业性,容易造成用电质量利用率低、电能损耗大、设备长期运行状况不良等现象。当运行的电力设备出现故障而停电时,已安排的生产计划就会打乱,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品牌信誉,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建议有资质的企业对现场的运管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及考核,确保运维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能够适应设备运维技能需求。

2.3人才缺乏

许多用电企业运维人员的电气技术专业水平较低、且人员流动性大,缺少具有电力经验的人才等,导致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检修和试验,安全隐患等处理不及时,其次用电设施年久陈旧,超负荷运行、带病运行状态的存在,对用电设备和线路运行的规范管理不重视,以致于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正确、迅速、有效地判断处理事故。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建议增加对运维人员抢修急救的应急培训与训练。

2.4设备需要升级

多数电力企业在电力设备投运后不去做用电环境调查,在电力设备增容及扩建时不做用电方案策划,电力设备选型也不做专业经验评估,不加考虑盲目计划电力工程投资、电力设备采购及将工程交于综合素质不高的民营企业建设,直接造成投资浪费、电力设备过时、工程建设质量差,不合格投运现象时有发生。建议项目在初始设计选型时就应淘汰已经落后的设备型号,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采用较为前沿的智能型的供配电设备,以有利于已有设备的升级及扩展。

2.5代维存在的问题

一些用电企业已经聘请了代维公司对其用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护业务外包后,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无固定巡维标准。代维公司的工作人员按自己的经验去巡维,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亚健康状态,且发生故障后需花费大量时间对故障进行定位和排除;(2)考核制度不明确。因业主方缺乏电力设备的专业知识,代维人员可能会出现随意执行而不担心被发现罚款的问题;(3)管理方案不完善。代维公司只负责电气设备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一般没有能力制定符合公司生产及工艺流程的能效管理方案;(4)缺乏实时动态监控系统。用电企业不能够对自己的用电设备工作状态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及时对代维公司的代维效果做出评判,且容易造成代维没有实质效果的错觉。建议企业对用电设备及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定期分析用电质量,对用电客户的能耗进行综合的管理,为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更为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用电方案。

3设备的运行维护问题及需求

根据调研发现,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存在以下问题及需求:(1)用电客户日常的巡检技术不能满足设备运行检修技术需求,通常出现故障之后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运维需要对用电客户的运行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试验和安全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服务,提前发现隐患并及时予以解决,目前企业在技术层面无法满足;(2)供配电设备需要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企业也无法做到,需要向外委托作业,由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但是整体费用较高;(3)用电客户的日常用电电能质量是否合格,能否为用户的各类用电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为用户安全用电提供全面、科学、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如节能减排等技术方案;(4)有能力提供用户需要的其他用电相关服务,如企业的线路改造及节能方案应用;(5)根据行业收费文件及预算价格真正为用电客户的各类用电服务提供合理的收费依据。

4结论

用电客户设备没有得到良好的运行维护而出现用电事故,原因之一是用电客户在管理意识上面没有重视设备的运行维护及预防性试验;原因之二是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项目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许多用电客户不具备专业的电力检测维护人员,不能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鉴于以上情况,部分企业将配电设备的运行整体委托有专业资质团队管理的需求,用电客户期待有专业的运维团队对设备进行运维服务,并提高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及经济合理性。代维团队要充分认识到电力设备维检的重要性和未来电气行业数字化大发展要求趋势,做好用户电力设备代维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要把售后服务和待维服务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节约能源,帮用户经济运行从而赢得充分信任,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海超.探究维护技术在变电运行故障处理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7,(4):254-254.

[2]袁大为.浅谈变电管理系统对变电运行的革新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0):82-82.

[3]李方震.强化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1):137-138.

[4]郭欣.配电网运行中的故障检测技术及解决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6(1):143-144.

[5]葛艳军.变电运行中10kV电网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提高方法[J].信息系统工程,2015,(12):119-119.

[6]刘健,王伯韬,赵环宇.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3):65-66.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供电企业;运维一体化;管理

1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1.1 原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网发展要求

输、变、配电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效率质量和员工队伍和谐稳定。进入“十二五”后,在电网规模飞速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的宏观形势下,供电企业延用多年的营配分离、输配电管理分开、变电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需求的弊端。

1.2 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三集五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三集五大的大背景之下,统筹电力企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已成为公司发展和电网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SG186系统上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

PMS系统和GIS系统的上线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平台,进一步优化输、变、配电相关业务流程,整合相关性销功能,可实现各类图层的精细展现及设备点的精确定位、控制和拓扑分析、潮流计算、理论线损精确计算、智能巡检定位跟踪、车辆抢修管理等功能,增强对电网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缩短抢修时间,提高服务满意度,更好满足用电客户对电网“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经济运行”的现代化要求,这些都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指电力系统中输、变、配电实行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相结合的生产工作组织模式,即整合输、变、配电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重组整体。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就是以强化输、变、配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为主线,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以技术管理创新为支撑,精简规范组织架构,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做强、做精核心输、变、配电运检业务,积极拓展外包检修业务,实现输、变、配电设备运行和检修“双向融合”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体系。

3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3.1 建立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型

以高科技为支撑,深入开发和应用SG186系统,建立完整、成熟的电网模型,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设备,提供对输、变、配电一次、二次设备和相关设备附件的统一管理。电网模型的设计支持对物理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对电网功能位置点的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求,以电网设备管理为核心,同时涵盖生产运行中输电、变电、配电设备台账维护、缺陷管理、两票应用等各项工作。覆盖供电企业各级单位,实现输电、变电、配电等全过程的生产管理业务应用,全面提升电网生产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生产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3.2 人尽其才,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

着眼于解决当前管理困境和提升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质量,深入剖析以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现有人员队伍结构和工作承载力,总结提炼出以提升输、变、配电运维管理质量、作业执行能力和队伍凝聚力为目标的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输、变、配电运维业务及人员的优化整合,进而通过管理模式嬗变提高专业管理质量和队伍凝聚力。抓好专业技术及安全管理,主动适应电网装备技术进步,积极开展前沿知识培训,在各相关专业内部打造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操作技术能手、形成一个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团队,实现所有输、变、配电运维人员均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均能正确处置电网异常状况。着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氛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中青年员工挑大梁,老职工当好参谋、做好助手,上下同欲,形成一个相互关爱、同谋发展、积极向上,具有广泛感染力的专业工作环境。

3.3 加强超前管控,实现检修专业化

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建立按电压等级、按输、变、配电设备类型由各专业承担电网设备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

抓好设备管理,将原来的抢修处理转变为设备超前管理。加大设备管理力度,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抢修次数,降低安全风险。通过季度、月度的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汇总情况查找设备薄弱环节,按照轻重缓急,根据缺陷、隐患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对由于设备老化、装置性违章等原因引起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隐患,纳入年度大修技改储备项目。

3.4 狠抓现场管理,开展输、变、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

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突出对作业现场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加强监督考核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提高了计划刚性管理水平。实行标准化作业,工作前要完成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表、作业指导书(卡)的编制,突出作业前期计划和准备,确保了现场作业的有序进行。同时,加强计划的综合平衡管理,提高了临时工作、计划工作变更的审批门槛,杜绝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控制了非计划停电;提高人员业务素质。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集安全管理、技术参数、检修工艺等于一体,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同时加强对重要设备的专业巡视和带电检测、在线监测;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可能减少现场的检修工作,对部分确需开展的现场工作,做好前期准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确保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到位,严格控制现场作业关键环节,严格进行作业危险点预控。

3.5 开展联合巡检,缩短由“巡”到“检”的周期

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将隐患、缺陷消失在萌芽状态,若有缺陷,不需要停电的缺陷力争第一时间现场直接处理,部分需要停电的缺陷根据其性质分类,紧急缺陷通过电力调控中心调整运行方式,当场办理停电手续进行消缺,普通缺陷结合春秋检计划、大修技改工程等或者办理正常的停电手续进行消缺。根据需要对极端天气、高(中)考保电、节假日保电、迎峰度夏等特殊时期联合巡检计划;相关专业按所辖设备进行联合巡检;对发现的缺陷分类,按照缺陷性质分类进行消缺,最后再组织验收。通过联合巡检,进一步缩减了由 “巡”到“检”的环节和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实现了管理环节的简化,同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6 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抓好转岗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输、变、配电相关员工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大局观念。结合岗位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员工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岗位和专业变动的员工,上岗前重新组织《安规》考试,重点抓好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三种人”及新入职员工的《安规》考试,确保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合格率100%,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准上岗。强化技能培训,规范各专业人员的安全行为,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违章作业,防范安全事故。

4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1 社会效益

过实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落实、提高了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供电优质服务水平,推行实行输、变、配电一体化运维管理、联合巡检和现场标准化作业,使检修施工按计划完成,确保检修质量,缩短停电时间,延长检修周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提高了公司的优质服务水平,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

4.2 经济效益

实现了“1+1+1>3”即与原输、变、配电运维管理相互分离的管理模式相比,新模式实现了输、变、配电设备运维检修、抢修时间最短化、效率最高化、成本的最小化,统筹配置了人力和生产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运维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解决了公司生产派车困扰,原本需要派两到三次辆车的任务现在有机会一次性完成,节约了成本,合理利用了资源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效统一,显著提高了用工效率,杜绝了客户不必要停电,缩短了停电检修时间,每年年大约增供电量300万kWh;每年节约用车大约380车次,仅此一项每节约运维成本76000元左右。

4.3 管理效益

推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大检修”体系建设的各项成果,为状态检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实现输、变、配电专业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实施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流程,积极做到每个环节有人负责,量化、细化、标准化输、变、配电检修各环节,每项工作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化要求操作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规范了检修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输、变、配电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状态,有力地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03).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变电站倒闸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恶性事故,因此变电站在操作规程上一定要严格执行程序,防止出现带地线给电等带电作业状况,另外当带负荷时不要再将已合刀闸拉开,防止出现触电伤人事故,当发生意外触电事故,不能轻易拉合设备电源,必须经过上报后才可以进行刀闸拉停。随着继电保护校验、农网改造工程展开,作业点多,变电站倒闸操作任务也相应地增多。为避免倒闸误操作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全程可控、能控、在控,积极采取措施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提高操作正确性。加强对运维人员的思想动态分析,强化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规范作业行为。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加强操作票的审核,根据停电计划,由副值把所需的操作票提前制定出来,由当值正值审查,再经过班组技术员反复审核,最终确认无误后,方批准执行。积极做好停电前的现场勘查工作,加强变电站测温巡视,摸清设备运行状况,对各种缺陷进行“一次性”处理,彻底消除运行隐患。强化设备检修后的验收工作,明确验收设备、验收项目,强化验收质量,确保检修设备无缺陷投运。

2变电站运行安全隐患分析

2.1安全管理隐患

在诸多变电站意外事故中多数是由于管理的疏忽或者未按照规程操作出现了安全事故。一般管理方面主要的问题有:管理不科学,未能及时检修发现安全隐患,一经发现事故隐患情况下,处理不当,导致事故二次发生,变电站岗位责任不清,缺少技术过硬管理人员,在一些突发技术问题中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操作,还有就是安全责任意识淡薄,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2.2变电站常见操作隐患

变电站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变电站的正常工作,因此鉴于变电站设备较多,容易导致工作人员的判断错误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错误的操作结果,轻则影响正常工作,产生经济损失,严重的导致设备损坏或者人员伤亡等事故隐患。

2.3变电站常见设备故障隐患

电气设备不合格,质量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气设备老化,很多设备需要更换的时候,缺乏定检定修。变电站工作人员定期审查和更新不能满足变电站的安全操作的需要,导致各种安全故障隐患。

3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

3.1落实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

加强培训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进行安全教育,使工作人员更加注重安全操作;同时,制定完善的可实施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及优胜劣汰的奖罚制度,将制度落实到每个人,使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激发运行人员的安全工作责任心。

3.2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技术管理

提高素质主要就是提高人员的主动性,管理制度一般都是从事故中总结出来的,操作人员要认真执行变电所运行管理制度,学习掌握处理各种事故的能力,缩短处理事故的时间,以确保变电设备运行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变电站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日常巡视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处理、技改大修的工程管理。变电站值班人员巡视设备,保证供电可靠性,天气变化影响设备运行,运维巡视策略也要相应调整。日常巡视的工作讲究严谨和责任心,而事故处理、技改大修的工程管理等工作更考验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掌握设备消缺排障技能。专业技术人员应弄清楚各种电力设备的原理和结构,熟悉设备是为了更高效地处理故障,每次处理故障经历考验,确保及时消缺排障,保证电网安全运行。

3.3强化设备管理

加强初建时期的设备管理;设备的出厂试验要认真进行测试,仔细记录,确保设备各项功能都能发挥最大作用;安装调试是重要工作,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安装质量验收标准。让远程监控变电站的专业人员能够更加直观的对站内设备进行监视,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故障,故障判断时间已经大幅“提速”,平均简单事故缩短22%,复杂事故缩短了37%,配电故障停电时间同比降低了8.9%,让居民和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加可靠的“放心电”。在调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一条条来自各个变电站的上传信息不断更新呈现,它们就像变电站的一双双眼睛和耳朵,让调控人员可以及时看到、听到变电站正在发生的重要情况。为了让这些“眼睛”和“耳朵”变得更加耳聪目明,针对上传信息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通过信息的分层分级显示,让最为重要的告警信息能够在监控画面上更为显著的位置显示,从而大大提高调控人员发现故障信息的效率。

4常见故障及处理

4.1电容器故障

一般电容器会发生的故障:外壳有漏油和膨胀现象故障,或者出现异常响动,电容器套管破裂或者温度过高试温片脱落等故障现象。在出现以上故障时,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不管出现任何故障,首先应该切断电源,并就近采用专用灭火器、沙子灯灭或材料处理,进行安全隔离防止火势蔓延,维修电容要注意不断放电,通过反复放电直到电容无火花或者放电声响为止,维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一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带好绝缘手套以免产生意外触电事故。

4.2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及处理

对于较为重要的变电站,可选择较小容量的免维护蓄电池与超级电容组成复合电源,由超级电容来承担冲击负荷,蓄电池承担经常性负荷,在蓄电池检修期间,超级电容完全能够挑起重任,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使蓄电池免受大电流冲击而延长寿命。直流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先检查是哪一级接地,并且要判断接地的原因,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处理:直流回路的工作先停止后进行检查,然后进行回路的分、合实验。

4.3断路器拒绝合闸及处理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变电站;倒闸操作;危险点;预控措施;变电运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11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5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对电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变电站又是电力系统为人们输送电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系统为人们安全稳定供电的最大保障。由于变电站倒闸操作是实现电网运行方式变更的基础,倒闸操作能否安全顺利地进行会直接影响到输变电设施的安全性,因此保证变电站的倒闸操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对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做好变电站的倒闸工作,我们必须分析与预控倒闸操作中的危险点。

1 变电站倒闸操作危险点概述

所谓的危险点主要指事故的易发点、多发点、设备隐患的所在点以及人失误的潜在点。所以,危险点可以说是一种诱发事故发生的潜在隐患,若在变电站倒闸操作时对危险点没有进行有效防范和处理,很容易造成变电事故的发生,给整个电网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变电站倒闸操作中所有的危险点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总结、去摸索、去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在这些预控措施中,我们不仅要对人为操作失误加强预控,而且还应提高工作人员洞察设备隐患的敏锐力。

2 变电站倒闸操作危险点分析与预控现状

变电站的倒闸操作是历来各级供电部门都很重视的一项工作,为了更好地保障变电站大型倒闸操作安全和顺利,在进行大型操作时各地都要求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要到现场把关跟踪,在重重监护下进行倒闸操作。但由于变电站大大小小的倒闸操作特别繁多,而监护人员数量又有限,不可能现场把关所有的大小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值班人员的跟踪依赖心理很容易产生,这样很容易导致在进行一些小操作时,由于操作人员在思想上的不重视和麻痹大意,造成误操作。另外,不同变电站的设备和接线方式往往不同,由于知识水平和现场具体情况的限制,监护人很难全部监控现场所有的危险点。此外在进行具体倒闸操作的现场形成危险点的原因有很多,有很多因素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根据现场实际的情况,在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控制方法的前提下并用多种控制手段,要做到事前预防和过程控制同时发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变电站倒闸操作中误操作事故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

3 变电站倒闸操作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步骤

3.1 全面评价系统的安全性,认真了解作业情况

变电运行单位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尽快审核调度部门下发的操作方案,若在审核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操作方式不明确、运行人员存在疲劳作业的现象等,要尽快给调度部门协商修改。对过去完成的同类作业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要认真去回顾,并且在制订安全防范措施和对此次危险点进行预控时要认真参照过去完成的同类作业的经验。

3.2 召开班组会议进行具体的分析预测

一旦确定好某项重大操作后,变电运行单位要及时召开班组会议,确定好哪个班组进行此项操作,要做好具体操作方案在本班组的交底工作。由于危险点在每次操作中可能有多个,所以最好全面彻底地分析每次操作,争取找出所有的危险点,并在大家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对此次操作中应重点加以防范的危险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3.3 评估操作人员的实际技能、工作状态、作业风险

制定的安全防范措施要切实可行,并且在结束操作后,操作人员要全面科学合理地分析此次操作过程,找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4 变电站倒闸操作危险点分析与预控的方法

4.1 改变思维定式,自觉执行标准化程序

电力企业要想安全生产必须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大量的实践证明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可以使误操作事故得到有效防止,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人都存在侥幸心理,不严格按照操作票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监管人员在执行操作票时要求不严、监管不严,监督检查只是流于形式等,这些都将导致操作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同时还应该通过开展一些标准化作业演练等活动,使操作人员认识到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自觉执行标准化作业模式。

4.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危险点分析与控制能力

对于危险点的控制,运行维护人员业务技术的高低对其工作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运维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所以我们要加强变电运维人员的业务培训,并且在培训运维人员时要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比如可以通过专题讲解和操作示范的方式进行,此外还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各位员工的职业技能。

4.3 重视非正常接线状态下的非典型操作

非典型操作把常规操作的思维和套路打破了,是对危险点更高层次上的分析与预控。在变电站实际的倒闸操作中,习惯性违章往往是造成危险点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严格落实防范习惯性违章的措施,杜绝习惯性违章现象的发生,并且对新的危险点要随时进行分析。

4.4 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制定特殊时期的事故预案

为了有效防止变电运行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和扩大,使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快速处理事故的能力得到增强,变电运行部门应该从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制定出一些处理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以便在遇到重特大事故时人的积极作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把事故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5 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应与加强规范管理相区别

根据操作中可能引发的事故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危险点的分析与预控,方向性明确、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是其主要特点。它不同于技术管理中要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危险点的分析与预控是点上的工作,而加强规范管理是面上的工作,应把它们区别开来。比如“六要八步”是防止倒闸操作误操作的管理规范,但不能把它作为倒闸操作普遍危险点来对待,否则使操作人员容易产生过大的心理负担,反而容易引起误操作的发生。面面俱到会使危险点的分析与实际预控能力降低。

5.2 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应与严格贯彻规程制度相区别

规程制度是操作人员的工作准则,甚至有的还是经过了血的教训后总结出来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虽然绝大部分的规程制度都与安全有关,但把每一条规程制度都当成危险点来预控是不对的,一套规程制度的条文数以千计,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危险点,如果把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当成危险点来预控,就犯了轻重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以至于现场操作人员对当前需要真正控制的危险点搞不清楚,影响到变电站倒闸操作中危险点的控制。

6 结语

总之,对变电站危险点的分析与预控是一种反向思维,它主要是通过从可能发生的后果来提醒作业人员应该注意的危险。希望通过本文对变电站倒闸操作中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方法的简单阐述,对今后变电站倒闸操作的安全顺利进行能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电力公司.安全生产综合预控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 刘秋华,柳雨齐.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孙成宝.变电站值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电力系统;员工;素质提升;八学模式

作者简介:卢刚(1958-),男,浙江嘉兴人,浙江嘉兴电力局,高级工程师;姚建华(1981-),男,湖北宜昌人,浙江嘉兴电力局,工程师。(浙江 嘉兴 314033)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22-02

电网新技术、新仪器设备的应用需要电力系统员工突破传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国内电网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知名电网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挖掘内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嘉兴电力局于2007年5月试点变电“运检合一”,即一个员工既从电运行工作又从电检修工作,打破传统员工只具备单一技能、仅从事单一工种的界限。创新实践新的生产方式,客观上需要生产力与之相适应。嘉兴电力局在试点单位开创了一套员工素质提升的培训体系,包含了素质提升方法、基础平台建设以及配套激励措施,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一、提升素质的实践方法

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固化了“八学模式”,全面提升员工的技能素质;开展“安全活动十八法”和“每月一习惯”,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

1.八学模式

“八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领导灌学、因地自学、互帮互学、结对带学、换岗轮学、外派专学、取证定学、比武竞学这八个学习方法。“八学模式”通过灌输理念使员工步调一致,而后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取证、比武的方式检验学习的效果,促进员工提升综合素质,其具体内涵如下:

(1)领导灌学:灌输理念,解决方向和目标问题。实施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需要员工认识领悟改革的方向和前景,并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企业或部门领导是“掌舵人”,各级领导通过各种渠道向职工层层灌输、层层宣传“运检合一”,使员工统一思想,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

(2)因地自学:就地取材,解决师资和学材问题。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工程;电力系统员工需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很多时候要在工作中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就地取材,挖掘潜力,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自学。

(3)互帮互学:相互学习,解决取长补短问题。学习应该是广义的,除了学理论和技能外,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也是学习的重要方面。互帮互学加强了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不仅能使后进的员工得到激励、快速成长,而且能促使先进员工更加努力,使部门的学习力得到加强,团队素质得到提高。

(4)结对带学:把手教学,解决师徒和异岗问题。电力系统员工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融合,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将新进员工与业务技能尖兵结对学习,使新进员工快速成长。在“运检合一”模式下,员工需要学习第二岗位知识和技能,不同岗位员工结对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结对员工学习第二岗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本职岗位业务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5)换岗轮学:体验异岗,解决锻炼和发展问题。岗位业务的差异性制约了部分员工能力的发挥和发展,同时“运检合一”也要求员工具备第二岗位工作能力。通过岗位交流,员工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有效发掘内部人才,使部门和个人共同发展。

(6)外派专学:吸纳新知,解决知识和创新问题。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部门才能生存和发展;创新是部门的生命,需要知识支撑;在挖掘内部知识潜力的同时,需要不断选派优秀人员出去学习,特别是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不断充实企业的知识体系,拓宽思路。

(7)取证定学:持证上岗,解决上岗问题和规范问题。电力系统是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专业岗位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合法合规;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员工考取国家、行业的上岗证书,规范地、系统地学习岗位业务,通过取证过程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理论技能水平。

(8)比武竞学:验证效果,解决检验问题和水平问题。在部门中开展技术比武或者组织员工参加上级比武均能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检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提升员工素质的目的。

2.安全活动十八法

安全是电力生产的第一要素,需要员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并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活动,通过开展以回顾总结、目标鞭策、收心聚力、承诺落实、学习宣贯、学习剖析、情境检验、团队讲学、岗位练兵、结对互保、隐患排查、案例警示、交流互进、亲情激励、反思求解、标杆引导、快报传达、系统思考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活动十八法”,规定每一法开展的时间、内容和方法以及预期效果。“安全活动十八法”规范了安全活动内容,保证了安全活动质量,使安全活动更贴近生产实际,形成安全活动的常态机制。同时也提炼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管理从制度“他律”到文化“自律”的转变,实现员工的安全教育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参与转变。通过广泛开展“安全活动十八法”,增强员工的遵章意识、安全意识,提高员工辩识违章的能力。

3.每月一习惯

开展“每月一习惯”的活动,目的是要让每位员工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办事习惯,改掉松懈和随意办事的陋习,积极倡导“让习惯符合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

结合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每月一习惯”的实施计划,下发到各班组执行。各班组将开展的工作以小结方式上报反馈,注重实效。通过实施“每月一习惯”,员工已逐步养成了按制度、按规定、按标准化办事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展现精神风貌,更能促进安全生产。

二、平台与激励制度的建设

1.平台建设

“八学模式”的全面开展需要搭建一个利于员工交流合作的基础平台。将操作班与检修班合并,成立“运检站”。“运检站”的成立在班组功能上实现了“运检合一”,进一步提高员工对“运检合一”的认识;也有利于开展员工的结对工作,将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有针对性地结对培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

设立“运检工作室”。工作室依托“五个一”方式(即一支业务教练队、一个网络平台、一座实训基地、一张技能等级表、一个试题库),开展“八学模式”;聘任业务教练员,大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实训基地和实行“检修工作典操化”,增强员工第二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丰富第二岗位的工作经验,全面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激励机制

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探索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相应的制度也需要及时制订实施。为激励员工努力提升素质,在班组中推行“三量五比”绩效管理体系以及开展“七色九星”的评比。将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进行量化,在员工之间进行比业绩、比道德、比能力、比态度、比勤奋;用数据和实效说话,并设定绩效—薪酬考核制,提升员工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

综合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结合金字塔模型,对员工进行色标划分,从低到高分别为棕色、红色、橙色、绿色、蓝色、紫色、白色等七色员工;细分员工的技术、技能等综合能力,肯定员工取得的进步,让员工能力的提升在色标员工上得到体现。开展安全星、学习星、技能星、业绩星、友爱星、诚信星、责任星、奉献星、创新星等九星的评比,让员工的特长在九星评比中得到发扬。

建立各种激励制度的目的是要正向引导员工加强学习,帮助员工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板,清楚如何提高技能和素质,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员工素质提升的内容

1.理论与技能水平

通过实践“八学模式”系列培训方法,相比2007年,“运检合一”模式下员工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理论水平上,本科及以上的人数和初级职称人员由占人数的24.6%、29.8%提高到43%、56.9%;高级职称人数实现0的突破。技能水平上,高级技师占总人数百分比增加了近2倍,技师占总人数百分比由5.3%提高到49.4%;双证人员及“运检工”成为“运检合一”模式下的一大特色。如表1所示。其中,双证人员是具有两个岗位资格证书的员工;“运检工”是“运检合一”模式下的产物,是具备两种或多种岗位工作能力的员工。对于“运检工”,目前没有相应的认定机构,通过开展应知应会的考试和综合素质的测试认定“运检工”。

2.创新能力

“八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新员工的理论知识与老职工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后创新氛围得到增强,创新成果频出。截至2012年5月,员工以QC为平台开展的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有多项创新成果获得浙江省电力公司成果奖、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优秀成果一等奖。如表2所示。

四、结语

在变电“运检合一”模式下,“八学模式”在员工素质提升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员工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新形势下实践人才培养方式中,“八学模式”系列培训方式充分考虑了员工的工作学习实际,是从实践中提炼并固化出来的,并通过实践证明其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量五比”、“七色九星”等绩效激励措施为“八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支撑,适应“运检合一”生产关系变革,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三量五比”、“七色九星”激励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学模式”不仅适应于“运检合一”模式探索,对于其他改革创新而需要提高员工素质的企业或部门同样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八学模式”能有效缓解员工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充分利用内部资源,提升学习力,同时也能挖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应新技术、新形势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50-53.

[2]王继生,张煦.浅谈适应电网发展的运检管理模式[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8,26(1):54-55.

[3]霍峰,傲蕾明珠,刘冉.500kV变电站“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应用[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9,27(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