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现爱国思想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范文1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范文2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
正如《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如: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范文3
关键词:李白;诗歌;矛盾心理;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94-01
从课内的诗歌阅读到课外的诗词积累,李白的诗歌颇受一些学生的喜爱和关注。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的强大激励着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使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李白才华横溢,兼有治世报国的愿望、仗剑天涯的豪气,然而,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代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此时的唐王朝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由于君王怠政、奸臣当道,使李白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皇帝的怠政、权贵的奸佞使自称其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李白受到压抑和排挤,使他的才华不能施展。李白远大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又矢志不移地追求着,这种矛盾和遭遇,再加上他独特复杂的生活经历,就构成了他思想上极为矛盾的特点。一方面,他不仅接受了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还接受了道家的特别是庄子的“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同时,他还深受游侠、刺客、隐士等思想的影响,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李白的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诗中往往呈现出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在他的名作《将进酒》中,开头的几句诗,给人一种慨叹人生如流水消逝、年华易过的凄凉之情,诗中他劝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借酒浇愁,排遣烦忧,又似乎安于颓废享乐的消极感叹。然而,作者笔调突然一转,写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积极进取的诗句。这像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如此变幻莫测,使读者的心情随着这情感变化而起伏,冲淡了前面诗句在读者头脑中留下的阴影,强烈的信心代替了消极的悲叹。由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是凭空臆造、虚无缥缈的,而是有其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因而,他的诗歌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就使他在创作上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方法。如《古风》第十九首,既想象夸张又非常写实,诗的前部分写作者幻想中遨游独立的情趣,“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真可谓天广任我游,地阔任我骋,一副清闲自在不问人间万事、不食人间烟火的潇洒天上仙人的风貌。然而,回到现实中,看到“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的惨酷景状,作者的浪漫幻想全部破灭,剩下的只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对叛军大肆虐杀的无比仇恨,表现出作者无比沉痛的爱国精神。
李白作为一个极其矛盾的诗人,他蔑视权贵,蔑视荣华富贵,他不交诸侯,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傲然的自我表现,这种我行我素的主观意识,这种耻于事权贵的个性,表现了李白桀骜不羁的为人。然而,作者有时又以接近皇帝、权贵为荣,又对荣华富贵表示羡慕或留恋,他多次在诗中写道“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借以宣扬他曾经为官的过去,排遣今天穷困潦倒、出仕无路的忧愤。在从政和隐逸的问题上,他的思想也常常是前后矛盾,他有时又说“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前后思想变化差异如此之大,足以说明他的思想极其矛盾的一面。
而最能体现诗人矛盾心理的诗作是《行路难》,该诗全篇共十二句,可分五层,诗的写作思路紧紧围绕着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剧烈矛盾冲突而展开。作者开头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极言饮宴的丰盛、奢华,然而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丰盛的酒菜不能消解失意人心中无限的寂寥和怅惘的苦闷心情。面对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样的政治道路的坎坷,诗人瞻望前程,寒而且栗,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却步,而是连做梦都想当吕尚、伊尹这样的贤臣,辅佐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可是作者在意欲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时候,看到现实却是荆棘满布、步履艰难的,诗人于是大声疾呼“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对当时朝政的呐喊,也是对前程濒临绝望的呼声。突然,作者又笔调一转,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向往未来,暂时置残酷的现实于一边而不顾,坚信总有一天他会云帆高挂,乘风破浪,施展自己的才智和才华,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
理想的翅膀,冲破现实的阴霾,世路的险阻,挡不住诗人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至此,可以看出,李白虽是思想上极为矛盾的人,作品中流露出一些消极处世的思想,但他的积极处世、爱国爱民的进步思想是主要的,他的诗作绝大多数能摆脱矛盾思想的羁绊,反映出奋发向上的激情。因此,李白不失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并深受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
参考文献:
[1]王国巍.敦煌及海外文献中的李白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
[2]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9.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范文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l、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熏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处处充满春的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
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范文6
一、古典诗词是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理解古诗词活动中,首先要了解“文化背景”。这就是不仅要了解诗人的文化常识,而且要了解作者所写事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1. 了解诗人
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1]因而在创作中也就形成的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这些独具风格的诗歌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于是,鉴赏古诗词时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主要风格来进行。比如,王维不仅诗作得好,而且也很精通书画和音乐,因此,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从而因山水田园诗出名。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一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2. 了解诗的创作背景
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一是要依赖于对作家的熟悉,二是要依赖于诗词前的序言,三是要依赖于诗词语句所透露的信息,四是要依赖于诗词后的注释。注释也叫隐含信息,往往为我们所忽略。其次,和历代“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学生们懂得“天下为公”的理念;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可以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成为先贤的知己;知道唐宋元明各朝代,了解了历史变迁;体会蜀道之难,泰山之险,初步学习地理知识;感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触辩证法常识。
二、儒家道家禅宗是古诗词的文化底蕴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和主干,不少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在于儒家文化。最突出的典型是“诗圣”杜甫的作品。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和关心着社会,尤其是他晚年的诗作,更体现出强烈的对社会政治、对苦难人生的无尽感慨。如杜诗中的典范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描写他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道家文化以“道”为本体,道家从“道”出发,从自然本体出发,强调“天人合一”,以天为主,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回归自然。陶渊明的诗篇《归园田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陶渊明诗歌如《饮酒》(其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晚唐后期,参禅悟道被作为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以禅喻诗,诗禅结合,在诗词中表现禅趣是文人共同的审美爱好。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等都是为历代所推重的深得禅理禅趣的名句。
在古诗词理解中,了解儒家道家禅宗相关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古诗词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文化爱国与文化乡愁的高尚情感培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2]。初中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词蕴涵的文化氛围之中。初中古诗词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
1. 文化爱国
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具体而丰富的内涵,它表现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进取、敢于奉献的乐观精神。例如,文天祥生活在南宋即将灭亡的时代,元军大量入侵,文天祥誓死都不向元军投降,在《过零丁洋》中写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山河沦丧的悲痛之情。不少作者留下了浸透着爱国之情的诗词作品,成为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2. 文化乡愁
古代诗人因为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常会背井离乡,到外地发展。因交通不便,他们一离家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马致远古典诗《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表现漂泊在外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千古佳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不朽之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这种饱含哲理的语句是更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理解。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诗词中的真、善、美弘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懂得摈弃假、丑、恶。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更为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