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认知性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认知性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培养模式
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国家符合软件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亟待培养[1]。
现有的软人才培养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知识体系落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需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更缺乏开放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才培养常常是产、学、研脱节[1-2]。
成都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自然人文科学素质较好,外语应用水平较高,视野开放,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都大学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时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作出了探索[2-3]。
1“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针对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需求,成都大学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扩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要具有国际视野。成都大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在引进微软ATA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进美国卡耐基•梅隆课程体系(简称CMU),吸收卡耐基•梅隆大学在软件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
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条件是多元化、工程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大学坚持多元化、工程型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聘请国内外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派遣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发现场,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此同时,派遣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名校深造,学习先进的国际课程和教学方法。
通过几年的实践,成都大学初步形成了以“平台+模块+插件”为核心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构成如图1所示。
1) 平台是指本专业最基础的教学必修课程。平台课程由基本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以及学科专业课构成,重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本素质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该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开拓学生视野;突出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能训练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课程。
公共基础课注重夯实学生的自然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包括中文表达与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提供底蕴深厚的成都文化课程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课程。
学科专业课,重在本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广度和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2) 模块是指本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模块的学习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同时顺应了学科间交叉和渗透及这一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后,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学习需求,选修本专业以外的学科专业特色模块课程。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将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经济、动漫、数字旅游等专业知识和能力,又熟悉软件外包服务产业或是既掌握软件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拥有管理、经济、动漫设计、数字旅游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3) 插件是指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训课程。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为插件,提供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实习。关注产业前沿发展,把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新标准、新成果及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双方优质资源互补,有效地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
2“1.5+1.5+1”教学时段
在“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培养过程划分为“1.5+1.5+1”三个时间段,其中:
第一个“1.5”:代表前一年半本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力教育,实施“平台”课程教学;
第二个“1.5”:代表中间一年半在全校范围内学科专业特色模块选修学习,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1”:代表第4学年的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实施“插件”课程教学。
成都大学抓住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努力实践“1.5+1.5+1”教学组织形式,勇于探索和创新,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学校与颠峰集团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完成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具备相当专业能力后,即完成了“平台”、“模块”课程学习,第4年进入软件外包企业实习,即投入“插件”课程学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完成真实的软件项目中,学生担当一至两种角色,经历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熟悉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不仅训练了自身的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还提高了工程素质。2009年5月,成都大学与巅峰集团合作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案例,成功入选《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十大推荐案例”;同时,外国语学院的“培养‘准职业化’人才――成都大学与荷兰灯塔软件共建人才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优秀案例,也成功入选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编著的《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
3三维实践教学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要极强的工程实训能力和项目参与能力。成都大学注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实施重视实践的学、产、研紧密结合的三维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创新实践,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实践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学生循序渐进,实现三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1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是在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践环节中,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和小案例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综合实验以大、中型项目案例为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短期实习以观摩学习、体验真实企业生活为主,让学生走出学校,适应社会;毕业设计以真实的项目为题目,锻炼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
学校有两个软件外包实训室,共800平方米。实训室依托多家软件企业,建立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室。学生进入实训室,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初步接触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工作流程,体会团队协作的氛围,为下一步进入“插件”式实习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以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
学校坚持推进学、产、研结合,积极与国内主要知名软件企业和部分境外软件企业联系和对接,寻找适当的合作机会。目前,已建立了华迪实训中心、江苏宿迁市投资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成都学院―荷兰灯塔软件准职业化实训基地、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公司、成都中畅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校内外的“产、学、研”基地,还与微软公司、Oracle、思科、颠峰集团、中兴、昱泉公司、中嵌公司、东软、音泰思软件等40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协议。
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使软件服务外包插件融入学校学科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中的毕业实习与设计融入软件服务外包插件。学生就业和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无缝对接”。
3.3创新实践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创新工作室:学校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创新工作室。每年从各个年级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创新工作室;让学生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这些团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自行申请感兴趣的项目。
“春蕾计划”: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实施“春蕾计划”。每年为学生提供一批项目基金,为学生项目提供专项资助。通过项目团队的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管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挑战自我意识。
科创活动:以科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就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点面结合。在关注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参加活动的面,举办各种校级竞赛加大学生参赛的比例,并选送校级获奖学生参加高层次的比赛。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仿真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组网大赛、中国动漫游戏原创大赛、全国高校数码艺术大赛等竞赛,成都大学的学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其综合素质及竞争意识得到了锻炼。
4结语
成都大学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进软件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得省教育厅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立项。
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要相应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交叉性的产业队伍。成都大学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探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延峰,刘杰周,应兵. 由软件外包人才匮乏反思高校IT专业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6(6):71-73.
[2] 杜小丹,易勇,李焰,等. 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 计算机教育,2008(12):57-59.
[3] 周激流,汪令江,邱果,等. 成都软件产业人才有效供给的实践探索[J].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2-24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Qualified and Applied-Oriented Software Talents
DU Xiao-dan, YE An-sheng, LI Yan, LIU Yong-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认知性实践报告范文2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85-02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B
【临床护理】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专病专护是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体现护理人员知识价值,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况,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1]。为了促使健康教育工作更深入地开展,我院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组织科研小组经过研究、讨论,完善和修改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自制调查问卷,于2006年9月至10月对72例慢性结肠炎病人进行了调查,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健康教育调查对象 本院结肠炎专科收治病人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25~7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9例,中学31例,小学10例,文盲2例,第一次问卷调查72例,复问卷调查72例,有效回收率100%。
1.2 调查内容 在查阅有关文献并进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列出调查提纲,经小组人员讨论一致认可,主要内容:从疾病病因,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各种必要的检查,合并症的处理,疾病的转归,预防,护理知识,饮食指导,休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等知识测试。
1.3 调查方法 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分开进行调查。患者住院的第一天和第一个疗程结束前一天,进行问卷答题和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第二个疗程开始时评估。入院时建立健康教育档案,被调查者按设计的内容逐项回答。
1.3.1 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病人,征得同意后自行填写或指导填写。
1.3.2 文化水平低的口头回答,由病人自己选择答案,专职护士负责。
1.3.3 电话随访。
1.4 根据病人不同的需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
1.5 根据病人的问卷结果判断:①知识掌握程度。回答正确为全面了解,基本正确为一般了解,不正确为未了解。②满意度。好为满意,一般为基本满意,差为不满意。
1.6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2.2 健康教育前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一般病情较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患者往往四处求医,治疗效果不佳,而病人多为中年,正是年富力强、工作的黄金时代,由于疾病的缠扰,使工作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认为治愈无望,害怕或怀疑癌变,对治疗丧失信心,加上气流弥散结肠导入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插入导管长达35cm,所采取的亦与往不同,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也就特别重要。对病人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认知水平,针对性纠正病人不良的行为方式,重点体现在“知、信、行”三个方面。根据知、信、行理论,行为改变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有知作为基础;有信作为动力[2]。
3.1 知识是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的认知,通过问卷答题,了解病人对健康与疾病知识的学习需求。评估的结果作为健康教育的方向,针对不同的文化程度及家属的支持配合,专人负责,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宣教。入院时首先确定病人及家属的需求,建立目标,选择方法。住院时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不同传授基本知识,危险因素,主要并发症及其危害性,用药的注意事项,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所侧重地进行。出院教育:让病人了解恢复情况,重点介绍医治效果,现阶段的治疗方法,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表1调查结果示:健教后患者对用药知识、相关知识、生活知识能较好地掌握,提示健教后病人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健教前(P
3.2 信是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通过健康教育,密切与病人交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增进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满意关系,并使得医护工作取得最佳效果[3]。表2结果显示:健教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健教前,说明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护患关系良好发展,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取得病人的信任,才能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3.3 行是帮助病人改变不健康行为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起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从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病人还是非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
3.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帮助系统由于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病情发作时不分时间和场合,病人也不能有意控制,另一方面在工作、生活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家庭、社会应关爱病人,帮助和支持做好工作和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和提高病人的治疗信心和积极的情感。
为了将健康教育引向深入有效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必须增强健康教育的观念,拓展健康教育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康复医学及护理;改进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研究的意义与方向[J].护理杂志,1998,15(2):48.
认知性实践报告范文3
组织即兴生长模式
本来,组织这个词,与生物机体的组织一词并无二致,其词根organic本是有机的意思。早期的组织学理论曾经花费很多笔墨辨析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型组织之间的优劣。不幸的是,这种辨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被突飞猛进的社会化大生产浪潮所淹没,机械式的组织模式甚嚣尘上,有机的组织只能在象牙塔里偶尔被当做乌托邦一样怀念一下而已。
传统的企业组织,离不开三大基石:泰勒制、韦伯的科层制和法约尔的指挥链。这三大基石来自于现代企业管理的规律性总结,乃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和推动商业进步的功臣。然而,人和人结成的商业企业组织,在这三块基石之上,竟然不知不觉被异化,变得越来越模式化、分化,乃至僵化,在机械主义组织模式的窠臼中越陷越深。
最近十年来,特别是最近三五年,移动互联时代扑面而来,颠覆式创新和层出不穷的蓝海商业模式,给管理学者和企业经营者们带来了新的思维刺激。未来的企业组织应该是什么样?如何转型才能适应未来?这显然是管理实践的新课题。相比于很多勇于探索的新型的小微创业企业来说,传统产业的大型制造业企业,思考者多,行动者少。
全员的组织即兴,要求组织中的所有人都重新改变认知。人,不再是泰勒制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不再是韦伯科层制下的一个职能,不再是法约尔指挥链上的一个环节。每个人都需要重新思考如下问题并须得出共识:为什么工作?为什么这样工作?与谁工作?为谁工作?
组织即兴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讨论,因为在今天有无数的企业组织,包括经过创业期发展开始做大的企业,都有极大的可能正走在去往昨天的海尔的路上。而在那个路上,即兴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能力正在消失。即使是非制造业企业,随着组织变大,变得越来越正式化,组织的即兴的能力也日渐退化。
组织即兴之歧义
自从维克等学者借喻爵士乐的即兴,把即兴的概念引入到组织管理学研究中以来,对组织即兴的研究和讨论越来越多。但歧义也相伴而生。简要言之,对组织即兴的歧义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彼此或有关联的)有局限的认识上。
歧义一:过于在意“短时间”,即把即兴局限地定义为类似于“一边演奏一边谱曲”的即思即行和即行即思。
歧义二:过于强调突发性,强调未经筹谋的应对决策和行动,所谓临场发挥和随机应变。
歧义三:与前两条歧义一脉相承,把即兴看作是深思熟虑的反面。
歧义四:过于看重即兴对秩序的打破和对控制的突破,以至于将即兴等同于打破常规。
上述这几点理解,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都失之于片面。就第一点而言,管理学者最初从爵士乐所获得的启迪就是“一边演奏一边谱曲”的即兴,以至于维克把即兴定义为“创作与执行紧密相连、创作者与解释者紧密相连、设计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组织过程。
这个看法束缚了人们对组织即兴深入理解的思维。它让人们只敏感于时间的长短和“思”“行”或者说“谋”与“动”的前后关系,而忽略了即兴背后的组织特征。更何况,时间是相对的度量,谋与动,行与思,孰先孰后能否分开或者如何分开,取决于在多宽的时间窗口上审视。
以此推之,对于有限理性的人类来说,到多深的程度算是深思,多熟的程度算是熟虑,也没有定论。如果说张瑞敏先生自2005年以来推动的人单合一转型是深思熟虑的,应该是可以的,但假若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把这个过程都看成是具有试验探索性的即行即思的过程,也完全符合实际。至于说常规,即兴本身为什么不可以属于常规?
在现有理解中,把即兴与计划对立起来,固然不全错,但是我们这里不妨结合组织层面进行一些辨析。本质上,计划与即兴作为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任何个体(包括个体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倾向特征。极端地说,在任何一个微妙的瞬间,每个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倾向要么是有计划的,要么就是即兴的。
以此观之,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在每一时刻,每一个体成员都在计划和即兴这两个倾向上做出“选择”:要么计划地“做操”;要么即兴地“跳舞”。这里对“选择”打一个引号,是因为这个“选择”―即使是对计划的选择并非一定是理性的和有知觉的。
如果一个企业组织是一个人的组织,那么前述四种理解都无妨。一个人“跳舞”,怎么跳都不失一试。可是,一个企业组织不是一个人的组织。在这样的企业组织里,在每一个时点,有很多人在“跳舞”,那么“很多人同时跳舞”所带来的问题就超越了“一个人的跳舞”问题。尚且不说跳舞者与做操者是否协调,跳舞者之间所组合在一起的效果,是让人喜闻乐见的相得益彰,还是让人烦恼的群魔乱舞?
通过这个小小的辨析,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了,为什么天下大多数企业都奉行或者坚守以计划和管控为主导倾向的管理风格,不欢迎即兴,甚至是不允许即兴。
这个辨析,有助于我认识前述四种常见的对组织即兴的歧义理解。这些片面观点的根本误区在于对即兴背后的组织―有机的“组织”的严重忽略。故而只看到了表面形式,而忽略了组织的本质。
组织即兴四要素
全员的组织即兴,强调作为组织动态能力的即兴,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一时一地的。这既是最初从爵士乐队所获得的启示,也是新近从海尔案例所见的道理。
本质上看,组织即兴有四大基本要素包括:默契协作、知性灵动、参与精神和共享成果。
1.默契
默契是组织即兴的根本基础。此处强调默契,若问什么是默契?则只须看什么关系中存有默契,即明其义。知己之间有默契,夫妻之间有默契,母女之间有默契,爵士乐手之间也有默契。所以,不难理解,默契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关系,是保持心思敏感和体贴入微的善意,并能随时付诸于关照和支持行动的心照不宣。
有时在临时组织的场合,参与者亦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默契。比如在一个企业的战略规范评审会上,被邀请参会的专家们事前并不相识,但他们通常会在圆桌讨论中找到共识点,然后互为补充增益,致力于达成一个大家都感到满意的结果。这是典型的默契促成的即兴效果。
但这种默契有时会掺杂妥协甚至取悦的心态。显然,这种默契在企业组织内也会经常表现出来。这种默契,是世故的默契,不是本文这里所提倡的默契。世故的默契所促成的即兴,是敷衍的即兴,恰恰是企业成长之大忌。
默契需要三个条件支撑:技能的匹配性、彼此熟识和配合经验。没有这三个条件支撑,一个爵士乐队是无法发挥即兴的合作表演的。配合经验和彼此熟识都暗含着“时间”的变量。时间也意味着耐性和“心向往之”的发展的积极心态。其中,熟识更强调社会交往。在战略学理论中,知识基础观对企业内部社交状况的强调,暗示了默契乃隐形知识传递之关键机制。
在实践上,熟识这个维度意味着企业文化在促进全员组织即兴的重要性。至于技能的匹配性,则报告技术层次的和理念层次的。技术层次的,容易理解,故而毋庸赘述;理念上的,则是强调包容心和认同感,而不是因为固有的成见而生排斥。要知道,很多时候这种固有成见恰恰是技术性的。前面提到的敷衍的即兴,有时候就是因为固有成见在作祟。
2.知性
克罗森教授曾提出一个4I模型阐释组织学习机理。4I模型中,直觉是组织学习的端口。新的信息、信号、刺激和启迪从这个端口进入到组织学习的循环通道中。保持直觉发挥作用是知性组织的重要特征。
当计划和被计划成为习惯,直觉逐渐被抑制。这样的企业组织,自然会失去灵动性。毋庸讳言,今天的很多国有企业,都陷入到这样的困境中不能自拔。
就个体而言,缺乏知性,则缺乏灵动;缺乏灵动则不可能产生个体之间的默契。所以,知性是默契的认知基础。但反过来,唯有默契才会产生群体的知性。组织的知性才能保证组织的灵动。组织知性和灵动,表现在对专业技术上的知性和灵动,表现在对商业机会上的知性和灵动,表现在对环境的知性和灵动,更表现在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的知性和灵动。
要做到全员即兴的组织知性与灵动,必须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企业文化活动,让企业全员保持热情和积极。这里所说的热情和积极,更多的是指认知模式。最新的企业战略研究(Hodgkinson & Healey, 2011, SMJ),把企业决策与行动的模式和风格与认知学联系,借喻人脑的热认知区和冷认知区来讨论动态反应能力。冷认知区重于分析和审慎的决策。而热认知区则是直觉发挥作用的区域,与灵活的行动更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热认知区和冷认知区。每个企业而言,也有热认知区和冷认知区。如何激活每个人和全体组织的热认知区,并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全员的组织即兴,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3.参与
参与精神与前面提到的默契和“诚”字是一脉相承的。参与并不排斥分工。但它要求弱化或者消除韦伯科层制的上下级和法约尔的指挥链。参与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是全员的组织即兴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证。参与的理念是自我驱动的价值创造,促使组织成员能够主动、自发地寻求协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为人的局限而产生的问题,诸如人问题。
在一些企业组织,比如英特尔,我们看到所有员工都是在敞开的大开间下工作,仅以简单低矮的隔板间隔开,保证人们彼此之间的可视性,没有人有独立的办公室,消除不平等的格局和感觉。这种形式在创业企业和小企业也越来越常见。当然,这是形式。流于形式固然毫无意义。但是连这个形式的意义都不同,连这样的起码的形式都没有,或许更意味深长。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确实见不到这样的形式。
我认为,参与是未来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协作的驱动力。参与甚至有可能超越经济与商业效果指标成为对协作的重要评价参数。
4.共享
理解了参与的道理,就不难理解共享的含义。共享成果,与其理解为果,不如理解为因,一种驱动追求和投入的激励。因共享,而参与。
从心灵契约的角度去理解,那么,所共享的成果,完全不限于济层次。每一次即兴的“演出”都成为一次美好的记忆,储存和调取,成为经验积累与临场发挥的桥梁,也反复强化默契和巩固真诚。
认知性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实践性德育;校企合作;大学生
实践性德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培养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关注、理解和接受,它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效能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那么,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将如何开展?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实践性德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实践性德育注重德育的途径、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强调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意义。它从德育的目标出发,设计、组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实践性德育借助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自觉与自主作用,来发展、构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思维,生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它是教育个性化、人本化、民主化在德育领域的反映,体现着一种新的德育理念。
实践性德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途径、方法与过程的实践性;二是德育目标的实践性。首先,实践是实践性德育最根本的途径与方法,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德育的过程就是有目的的道德实践过程,是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引发道德冲突并不断思考、判断和解决冲突,从而达到提升道德能力与素质的过程,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反映、验证受教育者道德状况的过程。传统的认知性德育往往通过德育教育者系统的理论讲授,向受教育者灌输大量的道德知识、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以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并加强自己的道德认知。实践性德育则根据德育目标体系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真实道德情境课程,使学生从道德实践中“体悟”或“习得”相应的道德认知,尤其注重主体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实践性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受教育者的实践。实践性德育不仅关心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更关心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它强调德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德育认知,而是德育实践,认为实践才是检验德育的标准。只有当受教育者能够践行自己的道德原则时,我们才可以说德育的目标达成了。与传统的认知性德育相比,实践性德育的目标少了许多道德理想主义的成分,把抽象的道德观念与具体的道德行为结合了起来。简而言之,实践性德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受教育者使受教育掌握丰富的道德理论知识,具备高超的道德判断能力,而是让受教育者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德行。
二、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实践性德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校企合作能够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在为大学生实践性德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思路。
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实践性德育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企业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很大差异,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企业与学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各自的目标和追求不同。企业的经营活动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注重效率。学校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的,注重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调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大学生在学校里培养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企业价值观的冲击。其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会发生变化,可能不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企业希望大学生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会重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往往不关心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企业里进行实习实训,必将压缩自己接受德育教育的时间。此外,企业的德育环境也不比学校的德育环境优越。
换个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也为大学生实践性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思路。首先,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两种德育资源的结合。学校的德育资源主要有知识渊博的教师、丰富的图书信息、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学校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企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优秀的企业员工、独特的企业文化环境、由企业特点的制度与管理等。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可以请优秀的企业员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还可以适度地借鉴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
其次,企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更加注重大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体验道德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提升道德能力。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实习实训,并和企业的职工共同生活。这样,他们就会遇到许多在学校无法遇到的问题,如人际交往、做人、做事等等。大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德育知识。企业还通过管理育人、制度育人、(企业)文化育人、经验育人、生产育人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最后,校企合作引起学校德育工作发生的变化,有助于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从而向实践性德育方向转变。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将会增加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也会增多。这些变化有利于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认知性德育向实践性德育的转变。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生实践性德育的策略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实践性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思路,高校、企业和大学生都要在行为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校要进行德育工作的改革,企业要考虑自身的长远利益,大学生要正确理解并切实践行实践性德育,各方共同促使实践性德育工作成为“高校培养,学生主动,企业需要”的结合点。
(一)高校要致力于德育工作改革,在德育培养模式上向实践性德育转变
高校要优化德育培养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变认知型为实践型,采用情景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等方法开展德育教育。首先,在德育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要重视德育实践课,注重大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德育课程要以大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动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由此丰富其在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其次,在德育教学过程方面,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德育教育资源,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塑造大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德育素质。再次,在师资建设方面,高等院校要聘请“双师型”教师担任学生的德育教师。“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大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表率作用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教师可以运用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各种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的活动案例来拓展实践性德育的课程资源。
(二)大学生要正确理解并切实践行实践性德育
大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高校德育者、高校德育内容以及高校德育对象三者之间的彼此矛盾是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矛盾动力的落脚点还是高校德育对象,即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性德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重视学生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高校的德育工作改革,正确理解实践性德育的内涵,将德育素养提升与自身的职业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大学生一方面要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岗位选择及其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更加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思想道德和个人品质方面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在学校开展的各类实践性德育活动中(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做的讲座报告、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座谈会等),大学生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自觉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良好的行业道德。
(三)企业要从自身的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利益出发,参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作为“校企合作”的承担者,企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实践性德育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去。这不仅可以确保自身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还可以有效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以及职业品格、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因此,对于校企合作中的一方――企业而言,要尽可能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前提下,在每一年度定期针对对口院校推出开放式的校企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参观、培训、实习等项目活动。学生通过通过耳濡目染、内心体验和情感熏陶等方式,融入到企业良好的文化、风气、氛围中去,从而在精神层面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工作理念、职业道德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性德育的效能,同时也为自身培养了一大批认同自身企业文化、工作方式、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宫林峰.实践性德育研究及其基本模式构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5:16.
[2] 宫麟丰.实践性德育与认知性德育之比较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1):91.
[3] 吴指挥.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3):78.
认知性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教育教学;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23-04
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提升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德育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强化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不断增强德育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德育课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育课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德育课。很多学生认为“德育课都是些空理论、大道理,今后没有多大用”。第二,学生对德育课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不感兴趣。受认知特点、性格因素和原有学习基础的制约,学生大多对德育课中具体知识性、技能性内容感兴趣,如生活经济的现象认识与分析,就业创业的方法与技巧,法律基础中的劳动者维权等,而对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哲学与人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以下简称《概述》)等课程虽然不“感冒”,但认为其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学习的动力。第三,学生受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对德育课有关观点不认同。受到社会消极思想的影响较大,学生对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谈理想信念太虚无缥缈,没有赚钱创业来得实在”。第四,教师在德育课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存有漏洞。德育内容落实不均衡;德育核心要素未强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分析判断推理思维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水平较低——行为的波动性、反复性、随意性较大。[1]第五,学生知行脱节,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
二、提升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思考
(一)理论认知
1.明确德育重要地位。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德育课则是德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从事德育教育教学的能力。
2.把握德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做法,从认知、情感、态度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和影响,在政治上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道德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情操和意识,在思想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在行为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个性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转变德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强化自我教育的动机,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长足的进步。
4.遵循德育基本原则。德育课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进行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求真务实,提高教育的感染力。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强化知情意行的统一。既重视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培养;既重视价值观念的塑造、人文素质的提升,又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引导和管理相结合,既要注重引导、激励,又要注重约束、管理。
(二)实践推进
1.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林语堂先生说过,英国剑桥学生是被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更为重要。教师要以德育人,以才育人,以情激情,以行导行。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品、良好的风度和亲和力,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基本要素。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语言表达、教材把握能力,课堂组织控制能力)外,还必须在涉及重大、敏感的政治问题时,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如腐败、看病贵、就业难等社会问题,要用正确的、辨证的、科学的观点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2.优化德育内容,彰显德育的时代感、针对性。(1)注重德育生活化,将抽象的理论讲解与学生身边的、耳闻目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和事件分析相结合。如《哲学与人生》中讲内外因关系时,就可以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讲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在人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辩证思维、巩固专业思想、逆境奋发。(2)注意德育职业化。抓住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将德育与专业结合,在重点的确立、案例的选择、作业的布置上,把不同专业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合在德育之中,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业道德的部分,烹饪专业主要突出安全、卫生、节约、服务的意识;计算机专业主要突出网络安全、公德意识;会计专业主要突出诚信、严谨的重要性等。这样可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且二者相得益彰。
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可采取如下策略:(1)省。与以往或其他课程重复的不讲。(2)略。与本专业学生关系不大的少讲。(3)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及时更新补充新的内容。在《概论》课上,宣传中央最新精神、最新提法;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上,将新的法律、法规内容、新的立法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上,经常将社会经济现象、热点问题的分析引入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上,将学生普遍关心的,如择业、就业等问题及时引入课堂,使课程内容紧扣时代的脉搏。(4)引。引入热点、难点话题,引入好的教学资源,《百家讲坛》、《道德观察》、《焦点访谈》、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介绍、感动学校人物、诗词读本、企业文化读本等内容。(5)改。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实现学科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3.把握德育的梯度,提升德育课的科学性。所谓德育的梯度变化就是要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确定重点内容。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4.精选德育方式,提升德育课实效性。要根据职校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方法,创新形式和载体。
(1)课程类型。要从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转变。传统德育课堂主要侧重于知性德育,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较少,主要侧重于概念界定、知识架构和逻辑体系。现代德育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参与、互动。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制作小报等,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中职学生主要以实践德育为主,知性德育为辅。高职学生则需要将知性德育与实践德育相结合,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教学方法。德育教学要根据中职生与高职生的不同特点与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详见表2。
(3)创新形式和载体。可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统筹安排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采用“请进来”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名人到学校给学生介绍社会改革、发展的情况,宣讲先进人物事迹,畅谈先进人物工作、生活的体会,与师生开展直接交流和研讨。采用“走出去”,主要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企业走访活动等为依托,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服务活动。
也可开展时政新闻评析、优秀作品分享活动。做法之一是每节课开辟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就最近生活中看到、听到或自己感兴趣或觉得有意义的新闻、话题进行介绍、阐述、评论,其他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加以引导、评论。
5.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德育考核,考什么、怎么考、考核主体是谁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都起导向作用。考什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理念的提升、能力的生成、行为的养成,尤其要注重能力的生成、行为的养成。怎么考——要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既要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平时的行为表现(课堂上的纪律、发言、作业、课后的文明礼仪、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要有书面测试,也要有实践操作(制作个人简历、模拟面试、完成调查报告);绝对与相对相结合,既要看其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绝对水平,也要看其进步的相对水平。[2]谁来考——要多元评价,实现德育课教师、实习单位、学生多方评价。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在考什么、怎么考、谁来考上做不同选择、灵活处理。不要过分讲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具体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段宝彬.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at Vocational Schools
TANG Yue-hui
(Jiangsu Yangzhou Commer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Province)
认知性实践报告范文6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是首批品牌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专业操作技能,又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针对这一特点,我院在教学示范的过程中,对数控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实训基地硬件、软件平台建设
我院建立了认知实习—基础实践操作—提高性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此体系针对我院机电系所有专业进行分层次教学。从2004年开始至今,我院搭建了一套以26台数控车床、10台数控铣床、10台加工中心、2台五轴加工中心、2台特种加工机床组成的数控实训基地, 3个60台计算机机房构成的硬件平台。
市场上数控系统种类较多,我院经过企业、经销商、高职院校多方位的走访调研,首先在设备选型上避免教学模型化,购买的机床与企业的机床没有任何区别,都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就接触到企业所用机床。在实训中心学习过数控机床的同学,能更快的融入到企业生产中。其次,采用了企业和高职院校普遍应用的系统。分别为数控机床配置了HNC-21T、SIEMENS、FANUC数控系统。这样学生在学校就能够了解生产企业应用较普遍的各种数控系统。
在软件方面,我院主要配置了VUNC数控仿真软件,用于实训加工前的仿真。Pro/E应用软件,CAXA三维实体设计、工艺图表、注塑模设计、冷冲模设计、数控铣、线切割、数控车和雕刻等CAD/CAM软件,用于学生零件图绘制,三维实体建模与加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案实现加工。
二、数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高中时学习成绩偏低,这些学生基础相对差,自我约束力也不强,大多数学生从他们一踏进校门对学习就没有多大的积极性,有的甚至还有很强的厌学、逆反心理,这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然而,我们都知道,学习知识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不能用消极、被动、强迫接受的方法,面对这种实际情况,如何使学生由不爱学习到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院数控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分四个环节,教学效果较好。
1.认知性的实训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是我院基本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我院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利用普通车床、刨床、铣床进行教学的方式,而是把数控技术内容加在普通机床上。指导教师在讲解普通机床时把数控机床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编程、结构穿去,并在数控机床上现场演示零件的加工。从而让学生对数控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一次接触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因为没有必需的基础知识,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是认知性的。
2.基础性数控实训教学环节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我院数控系统手工编程以HNC-21T系统指令为主,以FANUC、SIEMENS系统指令为辅。为了使学生对数控系统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我院120学时开设的内容如下:
(1)仿真:学会使用VUNC数控仿真软件,模拟加工,了解加工整个过程。
(2)数控系统的原理及组成:掌握数控加工原理、机床结构和组成;华中数控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数控系统常用部件的原理及应用。
(3)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特种加工:掌握控制面板的操作;手工编程(华中数控系统指令编程为重点);对刀的操作和一些不太复杂零件的加工,并进行工件检测的整个过程。
(4)宏程序加工:引用一些变量、函数,来加工双曲线、椭圆、三角函数曲线等,具有实时动态计算能力。
(5)CAXA软件:掌握零件绘制,生成加工轨迹和G代码,通过计算机接口导入数控机床,驱动机床各坐标轴来加工。
通过仿真加工、典型零件的加工和三维CAM软件自动编程系列实训,使学生对加工各环节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也是系统巩固和扩大理论知识过程,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3.给学生提供参加数控技能大赛机会和考证机会
2010数控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表明,数控技术人才本科及其以上的占10.2%,大专学历占31.6%,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8.2%。针对上述情况,我院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每年参加国家、省部级举办的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同时学院举办校园文化节数控技能大赛,并开展大规模培训,无偿提供数控基地供学生们学习。学院给获奖的选手颁发荣誉证书。代表学院参加国家、省级比赛的学生,有的在参赛现场就被企业聘用,同时这些企业后期也给予了我院良好的评价。
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学院组织学生报名、参加省部级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数控操作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竞争砝码。
4.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院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顶岗习,主要是一些企业,例如像呼和浩特众环集团就是我院数控专业顶岗实习的单位之一,学生轮流参与其工厂生产的各个工种,加强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角色到生产操作者角色的改变,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缩短磨合期。
三、结束语
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众环集团、包钢集团、霍林河煤矿均反映我院毕业的学生对数控方面掌握快,能较快的适应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这些反馈的信息证明,我院的数控实践教学的改革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