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方式;联系生活;强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29-01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广,给初中化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了教师新的学习、反思和成长的机会。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改革死角进行反思。
1.教学理念上的反思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但是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核心理念,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重点突出教学组织的主体性,要摆正师生关系,大力提倡教学民主。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而教师的任务是想办法创设一个既宽松民主又有竞争势态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
2.教学方法上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考者。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度中解脱出来,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整合。"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初中化学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角色,"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思
3.1化学实验的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I,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两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I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映产生二氧化碳CO2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HCI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3.2作业布置的反思。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纲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故学生差距。
4.教学策略
4.1让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到化学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规律的得出突兀,而且使得化学知识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最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就能改变初中化学空讲理论,空洞乏味的教学局面了。
4.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这三种新的学习模式将 "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学习上由"扶"到"放"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习能力。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验证铁、铜、银、铝、镁等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教师提供相应的化学药品和仪器: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这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实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既能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的化学思维,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参考文献:
[1]王后如;化学教学论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2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的讲解,学生则在课下忙碌的记着笔记,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费时费力.在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变教师“一手包办”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传统的“接受型教育”变为“创新型教育”,学生由“适应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在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将教师的“教学”改为“导学”,将学生的“要我学”改为“我要学”.由学生“学会”达到“会学”, 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贯通,归纳总结新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并实现自我价值,从学习的成功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在我的指导与点拔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化学规律.课堂伊始,我首先提出来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都知道,化学变化中是有新物质生成的,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都不知所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总结,从而自己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实验:演示课本第70页:实验4-2 CuSO4与NaOH的反应,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同学们得出如下的结论:a.实验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b.由此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引导、点拔的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自己的观察、努力,从而总结出化学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学生才会掌握的更加牢固.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及时的反思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二、让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到化学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规律的得出突兀,而且使得化学知识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最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就能改变初中化学空讲理论,空洞乏味的教学局面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肥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就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生活实例一: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总是长得特别旺盛.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其中的秘密呢?
生活实例二:在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这种现象我们有如何解释呢?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但是却很少探知其中的原因,同学们都皱起了眉头.同学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帮助农民伯伯解答这些问题,就跟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课堂的教学内容化学肥料吧.我相信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一定能燃起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这三种新的学习模式将 “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学习上由“扶”到“放”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验证铁、铜、银、铝、镁等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教师提供相应的化学药品和仪器: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偏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0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晰了化学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师生共同的目标。以前那种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偏离化学学科本原、强化纸笔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此必须着力打造基于学科本质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初中化学“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
一、“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
本真课堂是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真知,追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是本色的课堂、生本的课堂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诸要素协调、和谐的课堂。本真化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科学素养为本、以学科课标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设计真实的情景、进行真实的探究、组织真实的讨论、实现真正的发展,让课堂既充满智力挑战,又不断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如图1所示)。
1. 3个教学理念
(1)以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注意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以学科本原为主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化学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利用社会和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或史实,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课程理念,符合认知规律,实现知行统一、知能统一;提倡从公民的视角、学科的视角、学生的视角理解化学课程,实现人人学习有用且真实的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既要深入到“情景性问题”和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实质性主题之上,又要使学生浸润于“化学学科的本质”当中,让课堂充满浓厚的“化学味”。
(3)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开展,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落实学习是课堂的核心,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要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等学习形式,并及时进行当堂训练、反馈纠错,强化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保证学习效果,实现高效学习。
2. 3个基本步骤
(1)课前储备。教师在课前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具体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问题、活动、习题等,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搜集、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器材等,为学习新的内容或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储备、准备,达到打牢基础、巧妙铺垫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检查、批改、评价,还要克服将新内容、新原理或新的探究点简单地前置预习,避免在课上出现“伪探究”的现象。
(2)课内释备。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和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内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交流,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到达自觉进入、充分表现、积累信心的效果,从而逐步获得新的知识,逐步体验探究过程,逐步解释有关疑问,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学会、会学、会用的效果。
(3)课后完备。教师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问题或活动,并要求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做好整理与归纳、巩固与演变,不断加深对原理、实验、问题的理解,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后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标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适时组织教学补偿(如对学生的困惑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释疑和比较),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如图2所示)。
3. 5个教学环节
(1)情景导学。针对具体学习内容,围绕主题,努力在生活、社会、学生学习实际中提取有价值的真实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真正把教学问题转换成学习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发现冲突所在,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学习情景的创设形式有演示实验、物理或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学生学习中(作业或测试等)发生的典型或共性问题等。
(2)探究践学。以探究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围绕核心问题有效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思考、设计方案、搜寻方法等,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探究活动可以是包括所有要素的全程探究,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片段探究,在选择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知识重核心,二是体验是关键,三是结论能得到,四是难度要适当,五是内容不泛化。
(3)释疑助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释现象和问题,把生成的知识技能条理化、明晰化,实行知识技能输出,主动展现,与同伴分享,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在讨论中有思维迸发,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学中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交流中,要培养学生主动交流、主动展示,并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同时要开展学生间互相帮助,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检验、互相提升。
(4)反思悟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或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回归课堂教学目标,提炼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益。教师要设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反思活动,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提升自我构建相关知识的能力。反思的形式有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疑答问等。
(5)精练促学。课堂教学要保证当堂训练与反馈环节,教师要留出必要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精巧点评,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技巧进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评价,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习题的选择和编制,还要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习题,通过改变题目呈现的情景,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流程是对“5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落实,一般以“情景导学”开始,最后以“精练促学”或“反思悟学”结束。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在“探究践学”、“释疑助学”、“反思悟学”等环节中落实不少于两个且恰当的“讨论点”或“探究点”,以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各环节出现的顺序和频次(如图3所示),做到一切以真实、有效为标志,避免虚假的热闹。
经过我们的实践,我校的化学课堂已经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和教师都收益匪浅。学生对化学课程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明显提高,现有8名化学教师中已有6名获得过高邮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有5名成为了市级教学骨干。同时,我校的初步实践成果也已经在高邮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并多次在扬州市范围内作经验介绍。
二、反思
《课程标准》确立了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各版本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体系上研究教学法,研究时应侧重于如何解析教材思路、怎样优化教学思路以及怎样恰当地对教材作适度演绎,将教学设计中的静态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景的设置)和动态构成要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过程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的某些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理解上和操作上的一些偏差,通过反思,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1. 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内容设置要基于教材、又适度高出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外打通的部分,但不能超出2011年版课程标准,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难度要适当,要让学生能“发现类似”,防止过难,避免将高中知识简单地“下放”,加重学生的负担。例如,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形成是在元素、原子、分子水平的,而对电子、离子没有应用的要求,因而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离子共存问题不宜要求学生达到应用的水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案例时,要关注核心知识的应用,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无目的、无方法、无数据、无结论,也不能仅靠增加的某些“外来信息”来补充,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向面临的新任务和预期的新能力迁移,导致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2. 情景设置的角度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情景设置的角度要准,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不能偏离教学问题,同时还要产生化学问题,彰显学科价值,促进学生思考。目前,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化学课上呈现的情景偏离主题太远,偏离化学太远,非常生硬;还有一些情景的设置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负面素材,没有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去遴选,过多地向学生呈现了化学对人类的危害。所有这些情况让我们有些担忧。
3. 概念教学的精度
初中化学中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对初学者初步建立的,《课程标准》对于这些概念的标准通常用“知道”、“能区分”、“能举例”行为动词表述,少数用了“认识”、“了解”表述。例如,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认识溶解现象,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等。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时不宜过分考虑精确度,要留给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完善,防止过于纠缠语言上的表述,轻视应用的情况。例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如果说成“水分子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一定要这样强调“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
4. 教学过程的密度
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的互动,需要精心预设问题,充分预见问题,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科学指导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在预设性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生成性问题中拓展思维、挖掘潜能。问题和活动的密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留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维的时间,防止过于紧凑,给人以一种“蜻蜓点水”和“匆匆赶路”之感,表面上看是“面面俱到”,而实际上却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会失去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5. 习题训练的效度
习题的选择和编制,应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并提高习题训练的效度。操作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习题过难。例如,某些根据化学式计算的习题过难,即使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够理解;还有一些由复杂的工业流程或由高中知识编制的工艺流程题,由于“流程复杂、信息较多、文字过多”,对学生来说相当于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导致了多数中等以下学生选择了放弃,那么,我们的习题教学的效度何在?二是简单抄写。例如,学生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是个难关,有些教师采用抄写、默写等手段进行了强化,这固然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方法经常使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当成“英语短句的记忆”,失去了“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的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由于多年承担初中化学教学任务笔者—直在思考初中化学到底该给学生什么?我们怎样教授化学?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化学教育要帮助学生了解重要的化学事实、化学理论,学习化学实验等实践技能,更要帮助学生逐步认识科学、领悟和体验科学的真谛,形成科学的精神、态度、道德伦理,提高科学素养,养成科学品性。
《课程标准》则给了这样的论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要体现出启蒙性和基础性。—方面课程学习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出发,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将以下5个方面作为工作重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故而抛砖引玉,渴望同行能介入这一实际问题的讨论中。
1、形成正确的化学科学观
近年来,化学成为了“污染”、“有毒”的代名词,化学品简直就是“毒药”的同义词,人们产生了化学恐惧症,这是任何一位化学科学工作者都痛心的。为何人们会如此错读化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点不容置疑:我们在教育中忽视了对化学科学价值观的探讨,忽视了对化学研究目的的关注,忽视了化学与人的关系和化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生活在化学社会中却将自己置身于化学之外”,这种片面的化学观与片面的化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开始就向学生展示了化学之美。而有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并认为是化学之过的实际难题却在回避。科学技术本身有其两面性,它是改造世界的一种力量,是造福人类的工具,也可被人利用成为危害人类的手段,这是不矛盾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合理的引导,学生才会认识化学、欣赏化学之美。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当今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需靠化学科学来突破并解决。
以NaNO2为例,教材在《生活中常见的盐》中提到了误食NaNO2会引起中毒,许多学生都会联系到火腿肠中含有NaNO2,它是非法添加剂吗?这样的问题是学习的契机,应给予充分的拓展。既解答了学生心中之惑,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建立化学物质观和辩证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那么就很有必要让他们树立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
目前已知的100多种元素能组成3千多万种物质,而这些物质又仅由三种基本粒子构成!“结构一性质一应用”的模式是研究物质的一般规律,这也是化学学科学习的方法之一。如金刚石与石墨、CO和CO2,等物质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规律。从元素到微粒再到结构,反映了人们对化学物质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遵循物质研究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体会到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乐趣,体验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有序性。
初中学生形成元素守恒观,认识到这是反对从“点石成金”到“水变油”等历史伪科学事件最有力的武器,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通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形成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相应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辩证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能继续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发挥重大作用。
3、深化分类思想
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按组成和性质对学过的物质整理分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深化物质知识的学习,但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分类的依据,导致同一类物质具有相似性的本质以及类别之间的关联。
如九年级化学的酸、碱、盐的组成特征可以用图1来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图1,不但获知了酸、碱、盐的组成特征,对中和反应等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也会有所悟。
4、阐释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最重要的实证研究方法,有了这一坚实的基础,才有今天的化学科学。初中学生应理解以实验为基础的涵义,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观念,学会几种基本的实验方法。
4.1 学会观察和质疑
2007年9月,在中国化学会组织的活动中,北京景山学校吴兰老师在甘肃省酒泉中学展示了“观察与描述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观摩课。在课堂上学生先独立观察,老师把学生看到的现象在黑板上汇总,对结果进行归纳、延展,再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察角度并重新实验,最后归纳出观察的方法和注意问题。这一堂课启发学生去思考“怎样观察”,为今后的化学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堂课让笔者联想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片尾:孩子们拿起自己喜欢的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各写一个字,汇集起来就能认识很多字。
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演示实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不能只表现在对实验本身蕴育的知识的归纳和挖掘上,更应该在实验设计中隐含矛盾。一堂好课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中延展的。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倡导学生对异常现象的发掘和分析,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机会。
4.2 形成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九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依然是感性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建立起生活与化学的联系,进行合乎情理的猜想、假设。否则这种猜想与假设会很随意和盲目。以下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的两个实例。
例1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引导实验:
①将一枚打磨光亮的铁丝放入5 mL CuSO4溶液中;
②将一根光亮的粗铜丝两边绕成螺旋状,中间用细铜丝拴在铁架台上,使两边保持平衡,用酒精灯在一边灼烧(如图2所示)(被灼烧的一端会逐渐下沉);
③点燃—支蜡烛(蜡烛在逐渐变短)。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例2 “铁的锈蚀和防护”的教学
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找一件生锈的钢铁制品,并注意观察它所处的环境。
课堂上,笔者首先列举了以下三个实例:
①星期一做过值日的同学有体会:刚打开水龙头时流出的水为黄色的;
②雨后校园的铁栅栏锈迹斑斑;
③铁质菜刀切完咸菜如不及时清洗,一夜之间就会生锈了。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铁生锈了?
以上实例中面对多种具体的实验情境和生活经验,结合引导性问题,学生可进行针对性、合理性的猜想,形成相应的假设。
4.3 掌握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变量控制能够排除研究对象所受的其他干扰因素,更好地暴露主要矛盾之间的联系,能使我们较为容易地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初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好的理解变量控制的切入点,如燃烧条件的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等。充分利用这些题材,使学生领悟到化学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感受科学方法的魅力。
对比的方法也是在科学认识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丰富想象力,具有创造性。当人们对有关事实还没有充分掌握时,当人们还没有现成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时,只能运用对比的方法从较熟悉的已知事物中推知研究对象的有关情况,从而得出新结论、提出新假说、建立新理论。在化学教学中从不同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变化的本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是思维形成的起点。同时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形成异中求同的思维,参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5、延续化学学习的兴趣
九年级学生是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进入第一堂化学课的。笔者忘不了这样一幕:当笔者在课堂上制出一瓶O2时,全班同学都处于亢奋中,一位女生更是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流露出了对化学由衷的爱。可这位可爱的女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竞越来越低迷,中考考得很不理想!
很多学生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学习化学的,但渐渐地开始厌倦化学。这里面有化学学科相对抽象等学科特点(九年级学生多数对元素、分子、原子等有恐惧感),也有化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年开设这样一个特定的阶段等因素。但更多的是我们没有去保护和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激情湮没在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中,湮没在因为赶进度或其他原因而取消的那次实验课上,湮没在一次小考失利后老师的一瞥中,湮没在过早进行的中考复习的题海中……殊不知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体现在学生的平时学习中,是动态的,是螺旋式上升的。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初涉一些化学研究的方法,体会知识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持对化学科学的激情。许多当时无法理解的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很容易理解了c当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了,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也将会更和谐。托拜厄斯说:教育所能给予成长中的孩子最大的帮助是鼓励他们去发展能够激励自己的方法。教育要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来自兴趣的动力是前提保障。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反思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生!”我们应把解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我认为只有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才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讨论问题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能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反思
《化学课标》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从而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五、营造合作理想课堂的反思
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氛围中,竞争或个体活动都能增强合作学习。教师要合理编排小组成员,每一小组要实力相当,既有口头表达能力强、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也有思维深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每组都由这些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进行组合。这样的搭配能有效提高小组探究的效率,有助于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小组成员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同时还可以使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的竞争。如:在进行“蜡烛燃烧时的现象”的探究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展开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及时提出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与创造兴趣的问题,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自主探索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初中化学 思维 活动
翻转课堂最早发源于美国,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对应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通过视频资料进行自学,然后再由教师在课堂上对作业和问题进行处理,因此实际操作中要教师先录制教学微视频,再通过网络手段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学习;其次,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作业来检查自学效果,或是和同学老师共同探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辅导,因此这一教学过程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彻底性颠覆。对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它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它对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有着强有力的推动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解决学生的问题。相比于导学案教学而言,翻转课堂通过视频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而不再局限为文本的阅读,能够向学生传递更加丰富的信息,因此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等同于以往所说的课前预习,而是一种教师以视频形式进行介入的深度学习。以“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教师先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安排下去,并将重要内容讲解和实验录制成视频,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自主把握学习节奏,并在教学视频的协助下进行学习。此外,在课堂学习阶段,学生要主动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将学习成果和疑难问题展示出来,在小组合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分析疑难问题,最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阶段的节奏依然由学生进行把握。在学生以翻转课堂进行学习时,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所学内容,系统化搭建知识网络,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由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实施翻转课堂的步骤与实践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度分析教材,对知识体系形成深刻且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梳理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视频的内容设计上,教师要注意渗透引导作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系统化整理知识,构建基础知识的网络化,防止知识离散化,这将有助于学生思维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培养,从而发展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后续学习,从整体来讲,本章将引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通过让学生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来了解化学。笔者结合翻转课堂的基本特点,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1.分割内容
本章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概念,笔者先对本章中的基本概念与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以若干相关联的概念和知识点为一组,每一组则对应一系列短视频讲解,这里需强调的是,划分知识点时,组内概念和知识的关系必须紧密,而组际之间的关系一般较为松散,它们整体搭建起来就是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整章内容的解读。
2.视频录制
教师在录制视频之前,要对视频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一般来讲一个视频就对应一个知识点,而且视频的长度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为宜。视频的内容可以是知识讲解,也可以是实验演示,亦或是课件模拟,而最关键的是视频内容要切合学生认知的需要。
例如,笔者在帮助学生学习“原子的构成”时,就录制了这样一个视频,其中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笔者对原子概念的讲解,二是通过“原子弹爆炸”的模拟课件让学生形象化理解原子的构成。
3.答疑解惑
教师视频录制结束之后,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下载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师所录制的视频统一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已喜欢的教师视频,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也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学生在课下可以自主实现知识的掌握,而在课上,我们所要处理的问题,一是通过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深化W生的认识;二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这时课堂将成为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同时教师也要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结合自身需要重新进行化学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深化自己对规律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内容本来生涩难懂,但是以上述三个步骤来实施教学,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翻转课堂强化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有了大幅提升。
翻转课堂从其诞生之日就备受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其原因就在于这是对教学流程革命性的创新,它从根本上将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前台,对他们思维拓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大有裨益,当然如何更加有效地将其与初中化学教学进行整合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俊仙.《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化学用语教学研究[J]. 化学教与学,2011(04).
[2] 霍惠芳.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 延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