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寓言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1
[关键词]语言习得童话转喻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substitutionofthenameofanattributeoradjunctforthatofthething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cognitive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Turner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2]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G.&Z.Kovecses.TowardsaTheoryofMetonymy.InK.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9.
[2]LangackerR.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2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指标估测胎儿体重与实际值对比分析。方法:对555名37~42周孕妇测量胎儿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FL),取估测结果与实际值对比分析。结果:应用不同的方法及多指标估测胎儿体重与实际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按不同方法估测胎儿体重计算平均数及标准差与实际更接近的是AC及BPD。结论:通过测量AC、BPD,估测胎儿体重更准确。
关键词 超声 腹围 双顶径 体重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组555名孕妇以未次月经计算孕龄,37~42周,平均39.5周,其中孕37周16例,孕38周191例,孕39周102例,孕40周150例,孕41周87例,孕42周9例。年龄22~42岁,平均26.6岁,与胎儿出生前0~21天测量胎儿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FL),输入公式并获得估测结果。
检查方法:本组资料所用的是Agilent IMAGE POINT HX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于胎儿出生前0~21天测量胎儿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FL),测量方法均按标准常规方法,并将结果输入到超声仪里计算软件内所提供估测胎儿体重的几种公式(3)(4)即可。
讨论
对于胎儿体重的估计,临床医生一般采用测量孕妇宫高及腹围并结合临床经验而得出,但对于羊水多或孕妇本身肥胖时就会受到限制,影响估测的准确性。而彩色超声诊断仪估测胎儿体重是通过测量各项生物学指标并输入公式得来的。目前广为应用的彩色超声诊断仪多带有产科方面的软件,其中包括估测胎儿体重,只需将计算公式规定的各项超声测值结果输入,即可迅速获得胎儿估计体重,方法极为简便,但是有多种估测胎儿体重的公式,到底哪一种更为准确,是单项指标还是多项指标,并且是哪几项指标更准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准确估测胎儿体重的前提是各项生物学指标的测量一定要准确。本组实测时每项指标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且均采取标准切面进行测量,尽量减少测量方面的误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饮食结构的改变,胎儿普遍比以前胖,仅仅测量骨性结构估计胎儿体重远远不够。本组测量的生物学指标包括双顶径,头围,股骨长,腹围,前三项均为骨性结构,而只有腹围是惟一体现胎儿胖瘦的指标,所以,腹围是胎儿体重估计的一个重要参数。
研究发现多指标比单指标要准确,这是因为有时胎儿各个部位的生长不是很均匀,而且一个部位的参数出现误差可通过另一个部位的准确测量加以适当纠正。本组研究的不同测量方法均表明双顶径及腹围两个指标测得体重更接近实际。所以,使用双顶径及腹围两个指标就能更准确的估测胎儿体重,既克服了单一参数的片面性,又避免了更多指标测量的繁琐,不失为一种客观、准确、科学、简便,可重复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服务与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寓言;道德;反思
语文学科蕴含巨大的德育潜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是道德信息负荷较大的一种载体形式,它以故事性、趣味性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在故事与寓意相联系的过程中,渗透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引
导学生明晰寓言故事中的德育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和建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智慧。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
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4
【关键词】儿童教育;新媒体;素材库;有声读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30-01
一、大时代背景下的儿童教育类产品新媒体素材库
(一)时代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近几年,新媒体正以蓬勃向上的发展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更广、时效性更强、受众群体更多的特点。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新媒体传播具有依托网络传播直达终端的能力。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时效性更强,从网络获取内容的速度更快。而对于受众来说,以微信、QQ、微博为例的社交软件更是为受众提供了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为儿童教育类产品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
(二)我国儿童有声读物市场的发展前景。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初,儿童有声读物的传播是通过广播来实现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桎梏,使得儿童有声读物的受众群体更大。从我国现有的儿童有声读物市场环境来看,其成长还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儿童对于有声读物的诉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想要在复杂的儿童教育类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内容丰富的、高质量的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等方面展_,注重儿童读物的外在和内在思维。
(三)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所谓新媒体产品就是以产品为主要生产物,同时还需要关注受众的反应情况。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主要以有声读物为主,包含有声儿童寓言故事、有声儿童小说、历史故事以及有声文学作品等内容。通过塑造有声音的寓言故事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传统寓言故事是纸质的、书面的,并不适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自我学习和创造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高质量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不仅做到寓教于乐,同时丰富家庭生活。
二、儿童教育类产品新媒体素材库研发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从儿童的心理层面出发,儿童教育类新媒体素材库不仅需要收纳市面上已经广为传颂的儿童寓言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三字经》等,而且需要对故事里的人物仔细揣摩,多角度诠释,让声音更生动形象。基于新媒体下儿童教育类产品素材的建立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音频素材为切入点,结合当下儿童教育创作实践,通过结合新媒体下行业的创新,结合所面临传统出版物的限制,进行探索研究,进一步改善传统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枯燥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二)创新意义。当前儿童玩具商品存在普遍性和单一性,通过新媒体音频素材库的研发,论证研究成果和创新策略的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水平与社会需求对接,用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度对儿童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具有创新意义。
(三)实践意义。基于当下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在新媒体、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中体会更多新媒体带来的收益,用自身的感受不断实践创新,将个人情感及感受整合到实践创作中,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三、儿童教育类产品新媒体素材库研发的积极影响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媒体时代下,儿童可以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播放器来播放儿童有声读物。在内容的选材上注重选择中外传统经典故事,在有声语言的解读方面会增加新时期符合当代国情和儿童认知特点的相关内容。新媒体产品的运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地听取故事内容,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促进儿童健康教育的发展。儿童通过看、听来了解世界,同时通过听觉来认识语言符号。儿童利用听觉器官来感知世界的美,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模仿,进一步增强表达和表现能力。通过积累丰富多彩的儿童寓言故事、不断积累词汇量和故事的储备量,进而慢慢通过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有声阅读对于培养儿童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幼年时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儿童新媒体素材库的研发通过声音将故事传递给儿童,儿童又能够迅速地将故事的情节转化为画面,这样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儿童大量听取有声读物,提升想象力,在无忧无虑中感受故事情节从而陶醉其中。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5
1.充分感悟寓体,让认知得到升华
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展示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如《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体验乌鸦眼睁睁地看到狐狸把自已嘴里的肉衔到洞里去了的极其懊恼的情绪,得出不该听狐狸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乌鸦错在哪儿,狐狸狡猾在哪儿,从而揭示出“不能听别人的讨好奉承的话”的教训,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2.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台阶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理解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3.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象走近本质。
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常会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为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如《猴子煮瓜》这则寓言最后以猴子的一句话结尾:“为什么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对,有时就不对呢……”这里就是一个空白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谁能解答小猴子的疑问呢?又如《渔夫和小鱼》这则寓言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渔夫把小鱼带回了家,可小鱼还是不想死,带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再次请求渔夫,他会怎样请求呢?结果又会怎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对寓意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另外,寓言故事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写,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加深寓意理解的作用。
4.多元化理解寓意,让思维走向开放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视野;儿童文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35-01
语文课程是学生开始接触知识的重要学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儿童文学更多地融入语文教材,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合理把握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的独特价值
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对开启学生智力、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儿童文学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大都与日常生活相关,学生易于从中受到启发,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启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一些童话故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平台,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和释放。例如,小学语文课程当中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生需要在对生活的观察探索中、在各种各样的实际体验和经历中成长,儿童文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既丰富又安全的感知和体验生活的平台,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阅读,能净化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感受到快乐与满足。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提倡素质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文化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素质,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文学作品能影响学生的成长,科幻类作品会激发学生的幻想,知识性的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童话故事类的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阅读种类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对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另外,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些优秀的品质、美好的情感,都能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传递给学生。
二、合理优化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以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感受和认知世界,经过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如儿歌、童话、寓言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体裁的范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体现出儿童文学的特色,因此,需要合理把握儿童文学的特点,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讲授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科学童话故事的时候,教师则需要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先结合本课的图画给学生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应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几次“坎坷”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在体会故事情节中领会其中的含义。小蝌蚪不放弃,直至找到自己的妈妈,小蝌蚪边“找”边“变”,找到妈妈的时候正是自己变成青蛙的时候,这让学生既了解了青蛙的成长变化过程,又从中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课文所讲述的故事,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会更为深刻。教师要利用好儿童文学形象生动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科学分析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的有效应用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构成了一个整体,为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的阅读内容应当与他们的知识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相当,这样他们才会感兴趣,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学习了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一课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让学生阅读《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寓言故事。学习了童话故事《丑小鸭》之后,可以建议学生适当阅读一些安徒生的童话。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的演讲活动,并给予适当的点评,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儿童文学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蕴含着美好的意境和深刻的道理,只有学生具体完整地感受和理解了,才能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真正领会它的寓意。儿童文学作品丰富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教学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影响和教育学生。创新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儿童文学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