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重阳节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重阳节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范文1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活动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家长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采桑子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三、发表感言

播放图片,发表感想。

(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a.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

b.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c.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

d.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e.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

f.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范文2

关爱老教师文艺汇演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情满九月九爱携夕阳红

二、活动背景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写了很多有关重阳节的诗词,例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众多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开始的重阳节更加注重的是团圆,并形成了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酒、赋诗词、吃蓬饵〔即重阳糕〕等习俗。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并且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正所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更是一种信息:老年人更需要爱、需要快乐和健康。他们需要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钱物,不是礼物,而是你一声深情的问候……

三、活动意义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他们常常会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次活动让老教授们感觉到即使没有子女的陪伴,他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很多的温暖。

2.老人的人生经验是丰富的,人类正是靠着有经验的老人毫无保留地将金子一样珍贵的智慧传给一代又一代,才能得以延续、发展和壮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马识途”的道理,养成尊老敬老的习惯。

3.现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观念和意识越来越淡薄,尤其是一些与自身无多大关系的节日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反而是一些外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很流行,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所以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举办这样一个具有交流和学习的目的的活动,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除了树立敬老爱老的意识外,更是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次传承和发扬,有助于我们不忘中华民族伟大光荣传统和文化。

四、活动时间201*年10月**日晚上19:00-22:00

五、活动地点:**

六、主办单位:**

七、参与对象

退休老师

梨园戏剧社

演讲与口才协会

南湖风文学社

民俗民艺协会

魔术协会

茶文化协会

笛箫协会

爱心协会成员及爱心家教教员

其他协会代表及有关成员

八、活动策划流程

1.活动前期准备:在于关工委的负责人讨论协商后,制定出初步的活动策划。然后联系其他协会,与他们一起商量出活动的大概内容;并明确活动分工及相关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本协会内部开会讨论各项具体事宜。最后制定出一个内容丰富、温馨、具有可行性的活动策划书。

2.活动中期准备:宣传人员进行活动海报、横幅、纪念书签等制作和张贴,以及请柬制作和发放等。相关负责人负责跟进各个协会的活动和项目准备情况,互相协商进一步的改进不足的方面。着手购买装饰会场的材料和小礼物、茶叶等物品。

3.活动后期准备:在活动前一天布置好会场,确定好活动流程,确定参加人数、参演人员的情况和安排好相关人员的位置工作,为接下来的汇演做最后的确认工作。

九、活动内容流程

1、开场音乐及相关表演。

2、主持人上场,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有请相关领导发言,之后由老教授为我们介绍重阳节的传说、来历和习俗。

3、由公益社团联合会主席朗读重阳节活动贺词。

4、有请南湖风文学社为我们朗诵诗歌;由梨园戏剧社戏剧社为我们带来京剧表演,青衣《梨花颂》,老生唱腔《三家店》。由茶文化协会带来的茶文化表演以及现场的茶品尝;欣赏由魔术协会带来魔术表演;请演讲与口才协会带来抒情诗朗诵。期间穿插一些老教师的准备的节目。

5、请民俗民艺协会表演“竹竿舞”。

6、欣赏笛箫协会带来的节目——葫芦丝独奏《军港之夜》

7、接下来老教授为我们演唱一首红歌,感受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以及传递精神风貌。

8、爱心协会成员带来自己准备的节目以及邀请的其他人员的表演等。

9、有请爱心协会的会长为我们介绍一个有关于服务“空巢“老人的活动,邀请更多的老教授加入我们的活动。

10、最后,由主持人说结束语,宣布活动结束。大家合影留念,交流感想。

十、人员安排

1.策划工作:由**和**负责活动整体策划,包括活动方式、内容、开展流程、会场秩序等工作,以及人员安排工作。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

本学期,我校以“柳州民俗风情文化与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为课题,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内涵。我班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让学生了解、认同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中秋节——赏咏月诗活动

课前将班会主题告知学生,让学生找关于八月十五的诗、词,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赏析来了解八月十五节气的内涵。

活动过程:

主持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生:赏月、吃月饼,古人过中秋吟诗赋就很多了。

主持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个赏诗会,同学们把找到的有关八月十五的诗、词写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甲:

《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你在梦里相见。诗人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乙: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月夜思乡诗。秋深了,夜静了,明亮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也照到了客居无寐的诗人身上,诗人揉揉朦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雪白的浓霜,再仔细看看,这分明不是霜。它象霜一般的白,又象水一般清。它使人感到清冷,也给人带来光明。他疑惑地抬起头来,望望天空。天空象镜子般明净,一轮皓月挂在当空,光华夺目,浸透一天秋碧。哦,原来是月光啊,在这夜来人静的时候,月光显得分外轻盈澄澈,月亮有缺也有圆,离乡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与亲人团圆呢?月亮照到我的床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家乡的亲人是不是也望着这同一轮明月思念着我呢?想着想着,诗人又渐渐地低下了头。他开始深深地怀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

主持人: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特别是八月十五的晚上,诗人们常常通过咏月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也是刚刚过中秋节,那天晚上你们是和谁一起过的,你们过得快乐吗?

丙:我过得很快乐。因为我家来了几个亲戚,很热闹……

丁:可以吃好多东西,特别是月饼……

戊:我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我是一个人过的……

……

主持人:人有团聚的欢欣,也有分别的痛苦。我记得我们刚刚学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但只要我们岁岁平安,哪怕远隔千里,也能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让我们齐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同学们在哀怨而优美的旋律中动情的吟唱,有的同学一面唱一面流泪,把活动推向。

重阳节——孝敬长辈活动

活动内容:

1、每位同学在重阳节期间和父母一起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节日期间和父母一起为他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每位同学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洗脚、捶背等,为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

3、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每位同学为自己的父母做一至两件有意义的事情。

4、有条件的家庭,在重阳节期间,自己和父母一起带着老人出游。

5、每位同学可以以作文、日记、绘画、诗歌等形式来反映活动感受。

经过检查,全班49个同学,有23人完成了第一项,5人完成了第二项,第三、第五项每个同学都做得很好。现摘录两位同学当天的日记一起分享:

我为外公做件事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外公患有糖尿病,每天晚上,外婆总要帮外公捶背。今天,吃过晚饭,我对外婆说:“外婆,今天我帮外公捶背!”这时,外公开始看新闻了,他刚坐下沙发,我对外公说:“外公,今天我来帮你捶背!”然后,我叫外公稍微转过来一点,先从肩膀处往下捶到腰部,再从左边往右边捶。这样反复几次捶了大约十分钟,外公笑嘻嘻地对我说:“真舒服啊!休息一会儿吧,谢谢你!”

虽然我的手有点酸,但听了外公的话,我心里甜滋滋的,暗自决定以后要经常帮大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重阳节我为爸爸做一件事

重阳节到了,我想为爸爸做一件事。今天就帮爸爸洗碗吧!晚饭吃好了,我对爸爸说:“今天就让我来洗吧!”爸爸说:“好,今天就看你的了。”“我一定洗得比你洗得还干净!”我信心十足的说。

晚饭吃好了,爸爸让我来洗。我撩起袖子,开始洗第一个碗,把碗拿起来,开开水,用洗洁精把碗搓呀搓,一会滑下来,一会滑下来,像一个顽皮的小猴子,逃过我的手掌,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左手拿碗,右手冲洗,把碗洗得干干净净,给爸爸看,爸爸说我洗得很好,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

作为班主任的我当天也受到学生们的多条短信祝福短信: “当秋风吹来时,我的祝福不惜化作秋雨来滋润你;当盛开时,我的祝福不惜化作花瓣飞向你;当重阳节到来时,我不惜巨款发条短信祝福你——重阳快乐,老师别太累了。”是我班一贯的搞笑小吴风格。“有人牵挂的路程不漂泊;有人思念的日子不寂寞;有人关心的岁月不失落;别让幸福擦肩而过,别让美梦变成泡沫。愿你的快乐比所有人都多。”小陈平时沉默寡言,但关键时刻总是很贴心。……虽然这些短信大多并不是出自他们本人之手,但我知道祝福的心是真的,情是浓的。同学们知道关心他人了。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

我与班干提前一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第二天就开始比赛。全班分为五个组,每组分得相同原料。比赛开始前,我先请一位食堂阿姨做示范,只见她娴熟地拿起三片粽叶,用两个拇指向里一卷,像漏斗一样,再装上米,再把棕子往上一盖,接着插上一根粽叶……,同学们看到她那娴熟的动作,个个心想:应该没那么难吧。然后争先恐后动手起来,但当同学们真正包时,粽子就像调皮的小孩一样不听使唤,有的把米撒到的脸上,有的包得像个圆筒,有的同学无从下手,只在那里不停的笑……幸亏阿姨的指点,总算包完了。虽然这些粽子没有菱角,但大家还是很高兴。然后是煮粽子,同学们总是耐心的等待着,当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迫不及待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有的同学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这次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在活动中展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范文4

一、营造书香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经典诗文,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多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经典,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美,且语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营造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例如,在诵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补充诗句背后的古诗,然后再读原句,三读诗句,最后配上音乐;四读古诗。此时已是余音绕梁,煞是动情,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整堂课从容大气,学生理解诗意如水融。长期这样训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并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

二、提炼课文内容,与经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经典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关注经典文化,还要利用经典诗文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肆意烂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不断地诵读和感悟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去领略思想之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把读解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及对话碰撞中自行参悟。例如:《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印象。学生也产生了用自己的视角去亲近经典记住圣人的教诲。又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三、创设积累语言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尝入情入心,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读些经典作品、好诗,让他们多学、多背,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好文章诵读得多,就会有“感”的积淀,“知”的积累,并能灵巧的运用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在写作教学中也可引用有关诗词为写作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之目的。例如布置学生写《郊外的景色》,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郊外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学生通过品味经典诗文,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比较、联想、猜测,而生成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独特财富,就会把自己喜爱的诗句写到作文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求让经典诗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端正品行的平台。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让经典诗文伴随学生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学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现在的学生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看到的尽是爱、智慧、希望与阳光。例如:《诗经》的每一首诗,学生在生动解读名人故事时,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进而掌握美好的词汇,融通美好的事物,培养美好的情感,拥有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又如:学生学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会深深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让学生从小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自行约束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仁”、“义”、“礼”、“信”的良好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范文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学习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改变教法,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上下功夫,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意的世界,最终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下面,我仅以意象"酒"为例,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的。

1.从课本中积累

让学生回想原来学过的有关"酒"的诗句,并谈谈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热情很高,查找课本并将诗句写到笔记本上,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整理出的诗句及其意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暂时超脱现实沉浸在饮酒中的豪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一种离别的伤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是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欣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一腔苦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一种思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一种悲戚;"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是一种孤独……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都把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诗句写道黑板上,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提高: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是苦闷;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是悠闲和风雅;欧阳修的"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是欣慰;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是友情;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真情.....

3.梳理整合

学生积累了好多知识,有了量的储备,但如果不及时的梳理,就会杂乱无章,无法运用。在积累"酒"的意象时,我引导学生将整理好的诗句进行分类,学生们通过讨论与合作,将这些意象分为了四类:㈠借酒浇愁的,㈡借酒言愤的;㈢表达欢乐欣喜之情的;㈣表达对生活的哲学思考的。学生理清楚了意象的类别,便于在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时灵活运用。

4.引导运用

积累要沉淀成一个人的心理认识结构,需要反复的运用,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行为,才能完成。若不反复历练,原来积累的东西就失去了意义,并很快忘记。 在积累梳理了"酒"的意象后,我让学生运用有"酒"的诗句写片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告诉学生立意要高,要能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诗句。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形成了很多优美的篇章。

5.升华提高

在积累梳理整合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酒"是一种文化,"酒"含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欢乐者的良友,也是悲伤者的知己,让失意者超脱,也让得意者放达;给苦难的人生慰藉,给多彩的生活增辉;给凡夫俗子以现实的欢快,更给文人墨客以惬意的诗情。学生在"酒香四溢"的课堂上走进诗意的世界,在积累与运用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领略中华灿烂的文化。

同时,古诗词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壮丽的河山,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人生,多彩的生活;形式上,它有如精灵般跃动的文字,如音乐般袅袅的韵律,如梦幻般优美的意境。精妙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古诗词,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一幅幅如画的美景,那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让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诗意的世界,浸染墨韵书香;让师生共同走进诗意的世界,让心灵沉浮于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扬起那最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之帆,去古诗词的世界远航!

雨天伞,莫遮眼,路上水,小心滑。 夜间行,耳加眼,走或停,要分明。

过道口,要直走,招的士,站路边。 人乘车,有规章,上下车,按序来。

车起步,莫走动,下车时,要注意。 车内坐,要端庄,头与手,莫外探。

自行车,常查验,闸与铃,要完好。 过十二,才上路,不逆行,不抢道。

双车行,莫扶肩,前后车,留空间。 搭摩托,戴头盔,向前看,正骑坐。

乘车时,不乱动,不催速,莫闲谈。 过横线,减速行,遇行人,停一停。

有关重阳节的诗歌范文6

摘要:古诗教学;朗读;深入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10-01

古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智慧的体现,简约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曲《阳关三叠》让友情升华,使人荡气回肠;一首《春江花月夜》让我们从灵魂深处认识到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珍贵。思乡则“举头望明月”;怀人则“共醉重阳节”;登高则长啸抒怀“念天地之悠悠”;欢喜时“千里江陵一日还”;烦恼时“替人垂泪到天明”。李白那来自九天的黄河之水,杜甫那滚滚而东的不尽长江,以及李商隐那幽深的“昨夜星辰昨夜风”,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精美绝伦的诗歌语句使每个阅读的人都为之深深折服,陶醉其中。

新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再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强调突出通过“读”让学生去感受语言之优美,情感之纯真,内容之充实,音韵之和谐,节奏之顿挫。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略谈古诗教学的读与感。

真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注意读准字音、正确辨析重读轻读、正确处理停顿和朗读速度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能读得正确通顺,读准字音,这样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理解。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要让学生在读中记住它们的不同用法。例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有些学生将“似(sì)”错读成“shì”,把“处(chù)”错读成“chǔ”,这些都应该引起朗读者足够的重视。朗读是以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是靠声音表情达意的,这就对吐字发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字音读错,那么字义就错了,这样不仅无法创造出感人的形象,也不可能把作品的内容传达清楚。所以对教师来说,在示范朗读时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教师在作诗歌示范朗读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去设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等。像《竹石》、《石灰吟》一类的诗歌要用短促、高昂的语气,明快爽朗的节奏来读。有些古诗宜用凝重的语气,沉缓的节奏来读,比如《悯农》,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而《送元二使安西》一类诗的朗读,则应该用柔缓、深情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朋友惜别之情等等。教师一定要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感情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调整语气,语调,把握速度及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

我们都知道,古人善于吟诵,诗歌的吟诵不仅能使朗诵者进入诗境,品味其中的音乐美,而且也能传播出诗的境界,将听者带入到诗人创造的情境中去。所谓“念书”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还有“书声朗朗”,“风声,雨声,读书声”,这都说明“读”之重要性。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阅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同样见出“读”是古诗教学和学习中很好的方法。只有正确地“读”,才能够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领会诗的意境,才能够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诗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才能真正的做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