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高三历史复习 应用

如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因为它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传递速度,还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引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很自然地寓教于乐,进而增强学习效果。高三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三尤其需要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融合多版本的教材,扩大高三历史教学的容量。

高三历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课堂容量大,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穿、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补充的部分内容,如果仅靠老师课上的口头讲述,学生就很难有直观的认知和理解,这样的课堂就会毫无生气,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佳。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其他版本教材的部分内容展示出来,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具有直观性,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反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客观性等特点,有些内容难以用语言讲清楚,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很难突破。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课件,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进而加深理解形成记忆。

例如必修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一课,讲到隋唐时期曲辕犁出现,便于调节犁铧深浅。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即使使用图片教学也是静态观看,记忆效果不佳,如果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将《耒耜经》上记载的“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动态效果,就能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其清楚地记住曲辕犁的进步之处。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而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根据高考的考试说明,简单地将考点罗列,学生很难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在复习背诵时费时费事费力,记忆不准确。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制作成课件,并将知识结构图示化、形象化,边提问、边归纳,不仅能加强知识点的识记,更能通过知识结构图明确彼此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宏观把握历史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复习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时,由于人民版教材将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和中国军民的反抗分成两课时进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侵略和反侵略事件对应上,如果用多媒体课件以画数轴的方式将各大历史事件展示出来,这样既系统地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节省课堂时间,又使学生加强对近代中国史的宏观感知,深切感受到历史的体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两条线索:①列强不断入侵;②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又如在学习完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我利用表格的形式把本专题的重要知识点归纳出来,包括不同阶级、不同派别、不同学习内容、不同特点、不同实践活动和不同的学习层次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从而归纳总结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的、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学生感受到近代国人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习热情,对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表格如下。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解题方法和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方式容易忘记,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容易记住,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解题中,才能理解。

使用多媒体技术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从这两种题型中找出典型进行分析。选择题部分,可以先用EXCEL统计学生答题选A、B、C、D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的讲解,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题,然后将其中的关键时间、关键词等重点显示出来引导学生抓住解题的关键,随后展示同类题型加强训练,加强学生对该类题目的熟练掌握。解答材料题时,使用屏幕投影显示材料,在重要的语句下划线或是闪现,从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段落大意或是材料的重点语句等各方面信息的总汇,准确提取材料中关键的有效信息,正确答题。或者也可以将个别学生的答题结果挑选出来,作为典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发现别人问题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失误并加以改正,这样既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在此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训练比较适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

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直观又增大课堂容量,可以及时进行反馈,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学关系;学习效果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教师在讲授之前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了解讲授的内容,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常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备学情备教材。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来说,很多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了解和熟悉了相关的内容,那么教师对此内容就可以简单的介绍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陌生的知识或者存在误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多费点口沫,多花点精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初中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和学情,还要备教法和课堂管理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思维,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就能构建高效课堂。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历史的作用,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的时候,按照以往的历史教学思维,教学常规的准备无非是:发生的背景、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导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别和落后;西方鸦片输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的时间、原因、结果等;最后就是总结第一次的结果及影响。这样的常规备课看上去知识点非常的齐全,讲授的内容也是面面俱到,但是实际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掌握的知识点非常的有限,并且感受不到历史给我们的启迪。为此,基本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从学情出发,先播放一段电影桥段,电影是有著名的导演谢晋拍摄的《》,先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总结上述问题,然后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掌握本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依据初中历史教材,紧扣初中知识点,在视频播放之前设计这样的疑问: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激发,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正确的把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还需要历史教师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的“教” 在以往的理解就是重点突出在知识的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给学生讲出来,或者是勾划出来,落实在笔记上或者教材中,素质教育下,教师的“教”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讲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活动中,知识的讲授是无止境的,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然学生的学了知识的习得之外,还需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呈现差异性,尊重学生,做到分层授课和分层学习,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学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题中之意。例如在学习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知识点时,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全面的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一一的向学生诠释: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等,短时间内学生记住了知识点,但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自然无法运用知识,更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的世界格局分析,然后在引入美国的外交政策,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也能很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可以清晰明了的诠释任何历史知识。

三、开设历史知识课外辅导,巩固“教”“学”的效果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来说,知识的讲授、聆听和理解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后辅导练习的作用。任何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课后练习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学生的习得情况和知识把控情况。历史知识的学习途径是非常多元化的,那么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导,除了常规的练习册之外,还可以设计历史探究、历史考古等,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具有巨大的作用。课外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学法的积累,需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

初中历史课堂分为“教”“学”两部分,自然在需要一碗水端平。在整个活动中都需呀尊重学情,紧扣教材,优化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老师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复习知识时的建议与对策。首先,对于历史时间,任课老师应该从高一开始要提醒学生记忆,使学生养成看到历史事件自然反映出历史时间的好习惯。此外,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更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时间点。其次,老师在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历史时间段的知识体系,并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且要不断的复习知识体系。再次,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提问学生,或抽查作业,督促他们动手动脑。第四,对于高考真题或大型考试,必须要求学生总结做错的题目,可以把错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按时查阅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背诵。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4

所谓归纳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领下,学生立足于个别事实,化整为零,引出一般概念,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其作用一是便于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知识结构,以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归纳法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为立足点,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运用归纳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横向归纳

历史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某一历史线索发展编排的。在讲授历史新知识时,最大限度地按某一线索归纳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梳理本课知识点,了解课程基础知识,更快捷地记忆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在每一课教学中,我对每一历史事件都以人物或时间为线索去归纳。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文中有四个小标题:(一)晋阳起兵,(二)玄武门之变,(三)贞观之治,(四)女皇武则天。这四个标题讲了四个事件、三个人物,如果教师不去归纳而是直接讲的话,学生听起来就会糊糊涂涂,不知道讲了些什么。为此,在上课时我以人物为线索进行归纳概括,直观地展现本课的内容,在提问学生时,我也进行归纳性的提问,引起学生去读、去想、去回答。第一问是:本课讲了多少个皇帝?第二问是:每一个皇帝做了些什么?这两问学生阅读课文后不难回答,也答出了本课的基础知识,我再通过归纳性的板书,把三个皇帝的四件事情展现在黑板。如此的设计和板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本课内容。

二、纵向归纳

纵向归纳法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归纳,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使历史知识更加简洁、清晰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从奴隶制建立的夏朝开始,一直到封建制衰落的清朝为结束,我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朝代建立与灭亡的时间、统治者、都城所在地的古今位置,并配以条理清楚的板书,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中国古代朝代兴衰的基本情况,从而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朝代前后颠倒、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的现象。

纵向归纳法还可以把同类的历史知识调整到一起进行系统归纳,或是先按章节讲完之后,再把相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一次串讲式的归纳,这样学生听起来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同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例如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后,我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共有三次。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并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可以形成对整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避免孤立地去记这些知识,从而提高了历史学习效率。

三、总结归纳

历史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后小结时运用总结归纳法,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它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能将知识加以归纳整理,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教师运用总结归纳法时,要根据课程三维目标,按难易梯度设置问题,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教师们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在以往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历史章节的知识结构、概念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这很容易会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新课程教学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教师关注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大力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进行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序开展。在这里,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二、解答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困惑的对策

1.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这让我想到教师在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衔接的同时,也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促使其历史学习心理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排斥历史。第二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高中历史新课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史学专才。新教材的专题式研修对于有一定基础而又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无疑是搭建了一个初习史学方法、感受历史魅力的平台。这样能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学充满活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效益。历史新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容量大、史料素材庞杂,有些知识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教学任务重,那么怎样去解决呢?第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教师要尽快接受和深刻理解新课程观、新教材观,摒弃传统课程中不合时宜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例如要明确新课程观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本(课本)为本”;新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趣、史识和史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只有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解决时间与效益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引。第二,研读课标,把握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史教学要执行“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课程知识体系庞大,教材内容庞杂,有些专题知识容量大,教师就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该删减的删减,该略讲的略讲,重点的内容重点讲,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益。第三,合理分化教学任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适当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教材中有些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的情况,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我们不妨把它放下来,等到学生知识储备增加、能力有所提高后再去解决。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我们也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而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搞一些不必要的假活动或运用一些不适用的新方法,因为这会浪费时间。第四,增强学生的本位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作用。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懂的或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去处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讲授课标要求的重点问题、学生难懂的问题,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目标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当前课堂上存在“为情境而情境”,“假问题”“假讨论”“假合作”的无效课堂。因此,有效课堂的提出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我认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认真分析课标,制定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

新课程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而科学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教学中却轻描淡写,似乎强调了基本知识和能力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是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才会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既保证“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又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否则,学生的历史学习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以课标为依据,进行历史知识的整合

课程标准的专题设计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关教师把它概括归纳为四个方面。即:1.知识系统的跳跃性比较大;2.理论性增强,探究性增强,教学难度增大;3.各模块之间历史知识有重复出现的现象;4.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知识铺垫,互相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那么,在“一标多本”的新形势下,我们如何把林林总总的历史材料和千姿百态的历史课本(教材)进行整合,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课标”是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的“灵魂”。就“各模块之间历史知识有重复出现的现象”这一问题,我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重复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下面以“欧洲共同体”这个知识点为例说明。

由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教学设计也就不同。必修一的表述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必修二的表述是“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两者课标和教材表述既有重复,又有各自的侧重,均不全面。这就要把二者合到一起来处理,才能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要把两者揉合到一起,这就要看课标表述中的动词,以确定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三、认真搞好学情分析,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备课应该备学生。这是新课改的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必须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知识能力状况,如哪些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哪些学生对历史课无所谓,哪些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强,哪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差。其次,在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知识能力状况的基础上,在备教材的同时就可以初步备学生了。确定你要讲的内容,学生自己要自学的内容,以及设置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讲等等。第三,备学生的本质就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热爱历史学科的学生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布置较难的作业;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则提出较低的要求,布置较易的作业。

提高有效性,关键对学情的了解,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

四、做好教学设计,突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我认为,教学途径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当然,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定要基于学科特点。如邹平一中刘庆亮老师在讲《孔子与老子》一课时的叙事性讲解,体现了深厚的学科素养;而他在处理选修一《北宋王安石变法》一课内容时,则运用了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回到宋朝――变法带来的生活变化,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士兵、财政官员、官僚地主、读书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问题提出来之后,让学生从五个角色中自主选择,可以选一个,也可以多选,结合课本表述,让他们站在所选角色的立场上,运用角色语言,谈体会,说看法。这一设计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角色,同时角色语言为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较大空间,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发言,从中体会到了成就感。使得这个课堂教学片段比较成功。

五、认真总结反思,提高对达成目标的认识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复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6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当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而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重要。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修行好”?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深深认识到,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传统的“师讲生听”教学模式扼杀了历史的鲜活生命,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地听、写,机械地背,所以历史课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设备、互联网、历史遗存,师生、家长及社会等课程资源,拓宽课堂教学范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在学习历史选修Ⅰ《商鞅变法》一课内容时,可通过用小故事、细节、材料、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例如,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推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甘龙认为:“按照民俗而施政,不费力就会成功;沿袭成法治国,官吏习惯,百姓也平安。”商鞅说:“你这是凡夫俗子的言论。你这类官员可以当官守法,但不能与你讨论变法问题。”大臣杜挚又提出来:“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商鞅有力的驳斥坚定了秦孝公的变法决心(材料细节内容出自教材课文中的图片和小字)。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秦孝公安排商鞅与大臣们对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辩论与推进改革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通过这些问题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商鞅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守旧贵族“法古”、“循礼“的守旧主张,为改革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改革者的意志坚定是不可缺少的,改革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课文中的小故事、材料,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一步步走近商鞅,掌握本课相关历史知识,并理解什么叫改革。如在学习历史必修三有关“中外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内容时,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一组组直观生动的图片,展示许许多多的历史情境、现象、线索,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教师列提纲总结、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觉得历史课乏味,以至昏昏欲睡,理不清头绪。如此对比,同样的教学内容,效果会大有不同。还有多组织历史活动课,尽可能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历史学习氛围。如辩论赛、历史故事会、历史成语大比拼等,让学生走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激活他们心中涌动的历史情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一活动可让历史课代表和班干配合组织,教师适当指导。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一类自由活动、气氛宽松的课更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此类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他们学历史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二、把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人们常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正是由于历史具有的过去性特点,于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强调死记硬背,因而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课外书籍,却不喜欢历史课本;喜欢历史人物,但不喜欢走进历史课本去了解。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 必须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回归现实,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应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Ⅰ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时,结合前期美国总统大选中,两党候选人分别是黑人奥巴马和越战老兵麦凯恩的激烈角逐,让历史贴近现实,由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而乐于去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以及美国两党制形成的历史。还有,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觉得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学习必修Ⅰ《》内容时,与前几年日本右翼势力、军国主义复活有关史实相联系,警示后人以史为鉴,勿忘历史,勿让历史悲剧重演,友好发展中日民族关系。还有在学习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时,一些重大发明如火车、汽车、飞机、电灯等对当前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又如在教材中涉及到历史人物的知识时,让学生通过了解体现历史人物品质和精神的生活细节,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让他们不再是平面的画像。如学习《商鞅变法》一课内容时,抓住教材中的细节: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商鞅以南门徙木的故事取信于民;“千百年来,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褒贬不一――司马迁说商鞅‘是个天性刻薄(不近人情)的人’、司马光却说商鞅实现了‘乡邑大治’(即城乡秩序井然)、王安石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由此让学生去探讨:结合古人的看法,谈谈你对商鞅的认识。他的变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总之,学生从活生生的现实情景中去感受历史、探求历史,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主动性。

三、教师抓放结合、师生教学相长

通常历史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总是对于课本每一个问题主动讲解,并清楚地给出答案,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懒于思考的惰性。新教材里设有相关的探究问题和“思考题”,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这些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探究寻找答案,等教师适当引导、总结。结果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老师,能不能把答案直接给我们,背下来,省时又省力。”可见,学生已经成了考试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不愿意去动脑筋,缺少学习自主性和创新精神。新课程下的教学目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以生为本。教师对于课本内容和问题应有所侧重,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知识点一般少讲或不讲。如有关科技文化的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或图表、归纳总结,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使学生充分参与,又避免了学生凡有问题依赖老师解答而不思考的现象发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还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历史现象和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必修Ⅰ《》内容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后复辟帝制被迫取消,草草收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剪辫子、禁缠足,修改中山装造型等。”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归纳整理过程中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Ⅱ《新般路开辟》一课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东西方两次伟大航海壮举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而中国起步还早于欧洲,为什么后来东西方航海事业发展出现不同的结局?”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东西方航海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这一问题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具有一定难度。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也乐于探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自身教学情绪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