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砌体结构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砌体结构论文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1

关键词:砌体结构砌块绿色材料发展过程发展方向

砌体结构是最古老的一种建筑结构。我国的砌体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纪录。在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两千多年前用“秦砖汉瓦”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建于北魏时期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高40米的砖砌密檐式塔;建于隋大业年问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净跨37.37米,全长50.82米,宽约9米,拱高7.2米,为世界上最早的空腹式石拱桥,该桥已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为世界第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还有如今仍然起灌溉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承的。解放后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更有了很大的发展,下面分三个方面来概括介绍。

1.砌体结构用量大、范围广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1990年砖产量增长到6200亿块,是世界其它各国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本建设中,将砌体作为墙体的已占90%左右。在办公室、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都是采用砌体结构,50年代砌体结构的房屋一般只能建到4~5层,而现在很多城市已可建到7~8层。我国许多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砌体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烟囱、排气塔、粮仓、水渠等。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还建造了多座100米以上的石拱桥,有些还在不同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我国积累了在地震地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的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在地震裂度≤6度地区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对设计和构造的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已达70~80亿平方米。

2.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多孔砖)的生产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8层空心砖承重的大桥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减少墙厚20%,节省砂浆20%~30%,砌筑工时少20%~25%,墙体造价降低19%~23%。根据进一步节能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规格为280mm×2~XlU1]×19、孔洞率为40%的烧结保温空心砖(块),这种保温砖的密度为1012kg/m3,抗压强度10.5MPa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同时《多孔砖砌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这种砖的推广创造了条件。近10多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矸石等制成无熟料水泥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砌块种类、规格很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砌块总产量约为2500万立方米,各类砌块建筑约5000万平方米。近十年砼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率都在20%左右,尤其在大中城市中推广特别迅速。这些砌块建筑大多是多层的,至于中高层、高层砌块建筑我国于80年代就着手进行试点工作,在几座城市都做了试验楼,为我国中高层砌块建筑的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90年代初期,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试点工程。试点工程实践证明,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将中高层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纳入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是理所当然的。砌块作为粘土砖的主要替代材料,在某些功能上强于粘土砖,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和约束配筋砌体对应的是所谓均匀配筋砌体,即国外广泛应用配筋砼砌块剪力墙结构,这种砌体和钢筋砼剪力墙一样,对水平和竖向配筋有最小含钢率要求,而且在受力模式上也类同于砼剪刀墙结构,它是利用配筋砌块剪力墙筋砌块剪力墙承受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作用,是结构的承重和抗侧力构件。配筋砌体强度、延性好,和钢筋砼剪刀墙性能十分类似,可以用于大开间和高层建筑结构。我国从80年代初期主持编制国家标准《配筋砌体设计规范》起,对配筋砌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配筋砌体可建造一定高度的既经济又安全的建筑结构。

3.砌体结构理论的发展

1950年以前。我国可说谈不上有系统的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国家建设部于1956年批准在我国推广应用原苏联《砖石及钢筋砖石结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60~70年代初,在我国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在全国范围内对砖石结构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比较先进的砖石结构理论、计算方法和经验。在砌体强度计算公式、无筋砖体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按弹性方案考虑房屋的空间工作,以及有关构造措施方面都具有我国特色。

4.对我国砌体结构的展望

砌体结构是由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构件,而砌块有多种材料的砌块,我国最古老的砌块即为砖和石。几千年来,由于砖、石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可就地取材、生产和施工方法简便,造价低廉等优点,所以至今仍为我国主导的建筑材料。解放后我国也确实研制出多种材料的砌块,但都存在着自重大、强度低、生产耗能高、毁田严重、机械化水平低、耐久和抗震性能差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抑制着砌体结构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发展高强轻质的砌体材料

目前我国的砌体材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强度低、耐久性差的问题。如粘土砖的抗压强度。我国一般为7.5~15Mpa,承重空心砖的孔隙率≤25%,体积质量一般为4KN/m3。而发达国家的砖抗压强度一般均达到30~60Mpa,甚至可达到100Mpa,承重空心砖的孔洞率可达到40%~60%,体积质量一般为1.3KN/m3,最轻的可达到0.6KN/m3。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条件,只要在配料、成型、烧结工艺上进行改进,可显著提高砖的强度和质量。如中美合资大连太平洋砖厂生产的百岩砖强度可达20100Mpa。这种材料强度高、耐久性和耐磨性好,并且有独特的色彩,可作为清水墙和装饰材料。根据我国对粘土砖的限制政策,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粘土较多的地区发展高强度粘土砖、高空隙率的保温砖和外墙装饰材料等。而在少粘土的地区大力发展高强砼砌块,承重装饰砌块和利用废材料制成的砌块等。在发展高强块材的同时,也需研制高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目前最高等级的砂浆强度为M15。要与高强度的块材相匹配时需开发大于M15的高强度砂浆。我国的《砼小型空心砌块浆和灌孔砼》行业标准中砂浆的强度等级为M5~M30,灌孔砼的强度等级为C20~C40,这是砼砌块配套材料方面的重要进展,对推动高强材料结构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据预测,干拌砂浆和商品砂浆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干拌砂浆把所有配料在干燥状态下混合装包供应,现场按要求加水搅拌即可。天津舒布洛克水泥砌块公司已供应这种干拌砂浆,价格比普通砂浆约高0.2%左右。商品砂浆的优点同商品砼一样,这类砂浆一旦取代传统砂浆,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4.2积极开发研究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

1988年第一次国际材料研究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建材”的概念,1992年联大巴西里约热内卢以“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宣言,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其目标是依据环境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然的原则,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对废弃物再利用和净化,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建材》计划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为契机,遵循同志的“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指示精神,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研制“绿色建材”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现已加大力度限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品的生产。如对粘土砖(按1996年生产6000亿块粘土砖就毁掉10万多亩农田、耗能6000万吨标准煤)国家早就出台了限制政策。近年来力度更大,一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在建筑上不准采用粘土实心砖,其实这也就间接促进了其它新型建材的发展。如蒸压灰砂废渣制品、利用页岩生产多孔砖、废渣轻型砼墙板、GRC板、蒸压纤维水泥板、复合墙板和砌块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型建材制品。

4.3进一步加强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的研究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配筋砌体结构体系,但需研制和定制生产砌块建筑施工用的机具,如铺砂浆器、小直径振捣棒、小型灌孔砼浇注泵、小型钢筋焊机、灌孔砼检测仪等。这些机具对保证配筋砌块结构的质量至关重要。这种砌体的原理同预应力砼,能明显改善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国外在预应力砌体和配筋砌体方面的水平很高。我国直到最近才有少数专家对其研究。

4.4加强砌体结构理论的研究

进一步研究砌体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通过数学和力学模式,建立完善而精确的砌体结构理论,是全世界各国都关心的课题。我国在这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目前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对砌体结构的试验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对促进砌体结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楚贤.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2】丁大均.砌体结构教学刍议【J1】.建筑结构,1999年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投资行为债券市场

从1981年我国开始恢复了国债发行,在二十多年里国债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国债品种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国债发行和流通机制也逐步优化。同时国债的发行方式日益市场化,经历了从传统的行政动员和行政分配,到1991年的承购包销,进而到现在的“基数认购、区间投标、差额招标、余额分销”,以及“自由投标、变动价位、二次加权、全额招标”的招标方式的演变。我国债券市场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场外债券市场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1997年6月以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可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启动。截至2004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户的投资者总数达5354家,涵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非金融机构类投资者,其组织成员已经基本覆盖了我国金融体系,一个开放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市场已经形成。2004年财政部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14期共4413.9亿元记账式国债,其中跨市场国债有8期共3398.7亿元,占整个发行量的76.69%。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目前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我国国债期限结构存在的问题

1.国债期限结构较为单一

由于我国短期和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小,15年期以上的国债品种较少,5年~15年期国债在可流通国债中占绝对比重。从资金供求情况来看,市场上的长期资金供大于求

2.投资行为短期化

证券投资行为短期化。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也是一个转轨的市场。

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的主体是投机而不是投资,这在中外股市换手率的巨大差异上表现得很明显。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交易所年平均换手率在20%年~50%之间,而2000年我国深沪股市流通股的平均换手率分别是499.1%和503.85%,即上市流通的每一张股票平均每年要换手5次左右。我国股票换手率持续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证券市场缺乏长期投资价值,也反映了我国的投资者长期以来都缺乏长期的投资观念。

其次实体投资行为短期化。我国企业投资短期化倾向非常明显。由于银行信贷资金有着明确的还本付息期限,受此制约,一方面企业难以用短期信贷资金进行长期项目投资,而自有资金数额又极为有限,因此,难以有效地展开技改、更新及其他类型的投资;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相当多企业只得选择一些短期见效的投资项目,由此,企业投资的短期化演化为经济运行的短期化。

实体经济行为的短期化意味着在经济行为主体的观念当中,是没有期限或者没有长期的概念的。实体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反映在金融领域就是金融行为的短期化,在国债市场上就表现为对于期限的无差异化。在国债市场上,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长期行为的参照,因此长期国债的定价就缺乏相应的基准。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依据短期的收益率水平,来确定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所以“长债短炒”现象在金融行为短期化的影响下就是必然的。

3.物价变化走低趋势

由于技术进步日益提高,且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因此,物价的下跌成为一种常态。在经过20年改革之后,1998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短缺经济得到了基本消除,大量的工业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总需求的不足,影响到物价的走低。而物价的走低趋势又制约了利率走高的可能性。因此,至少从中期来看,我国的利率是难以上升的。这反映在国债利率上,就是长期利率趋于平缓甚至下降的趋势。

二、健全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建议

针对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健全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国债品种

增加不同期限的国债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除充分考虑偿债周期和偿债能力外,更需要对应债主体的投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以确定长、中、短期相互搭配、相互弥补的期限结构。发行原则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发行短期国债,适度发展中期国债,增加发行长期国债,建立债券种类多样化、期限分布均衡化的国债期限结构。不仅有国债,还要有企业债券;不仅有短期债券,还要有中长期债券,具有足够的规模与流动性。现在财政部国债发行是按年度发行额管理的,这是制约短期国债发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债发行如果实行额度管理,在长期内统一规划国债的品种与数量将有利于国债期限结构的改善,改变目前偏重于中期国债,长期和短期国债不足甚至空缺的状况。今后应增加短期国债,控制中期国债,发展长期国债。

2.实现国债利率的市场化

在西方国家,短期利率是由中央银行制定与调整的,而中长期利率则是由市场决定的。中央银行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该采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的办法,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而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下限降低。与我国目前活期存款利率相比,货币市场的收益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将带动大量的资金进入货币市场,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降,也为中短期国债收益率下降打开了空间。1999年以来,我国加大了通过招标发行国债的规模,不仅增加了市场中可流通的现券量,而且提高了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这种方式今后要继续保持,并且在发行方式上应不断完善。

3.扩大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种类,促进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基本覆盖了我国的金融体系。但是,目前的投资者数量还很少,一般的非金融企业无法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首先,适当引入外国投资者。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允许国外投资人参与国内国债市场,而是利用境外借款或发行债券的方式举借外债。其次,鼓励基金参与国债的投标。虽然1998年新上市的5只基金(金泰、与世无争、兴华、裕阳、安信)中,有在未来的投资组合中其国债投资比例占其整个资产比例不少于20%的规定,但国债在基金资产结构图中占有的比重仍是微不足道的。再次,引入远期国债交易机制。远期交易具有价格发现与价格收敛的作用,即期市场上现货债券价格受远期市场交易的影响,会更趋于合理,使国债现货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更趋合理。

4.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

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但我国目前仍十分缺乏专业的债券投资基金。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建立债券做市商制度。做市商的双向报价,有利于发现市场价格,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5.提高国债发行计划透明度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建筑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着诸多问题,而避免因设计问题导致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增进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与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设计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扎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建筑设计实践,为推进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大发展而不懈奋斗。

1.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分析

由于设计者不断丰富的设计经验,以及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人们面前经常会看到高质量的建筑结构的设计频繁被挖掘,随着计算机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建设结构设计中的广泛的应用,所有的设计单位都在为了彻底脱离图板进行着努力,可是部分结构工程师产生了一种错觉,感觉结构设计很简单,只要遵循手册、图集以及规范就行,然后等待建筑师给出空间形成方案,借助于计算机去完成它,在整个过程中自己扮演了一个东拼西凑的画图匠而已,实际上设计者的精力、知识以及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有的时候还会和建筑师在进行交流时产生矛盾和分歧,建筑物是空间结构,其中的构件以某种复杂的方式联系起来共同工作,目前,人们对于具体的空间结构整体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的简化以及假定。

2.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2.1地基和基础的承载力不准确

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向来是结构工程师特别重视的内容,这个阶段设计内容的好坏对后期的设计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地基和基础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建筑工程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可是有的设计者在对多层民用建筑设计的时,在计算基础、梁以及柱的负荷的时候,所计算出的荷载值没有按照设计规范,因而导致采用的荷载值偏大。还有一些设计者没有给予软弱地基的危害有足够的重视,对于有些软弱地基应该采用换土垫层措施时,没有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单单的只凭借经验进行处置,仅仅采用了砂垫层的处理措施加强了地基的承载力,也没有计算垫层的宽度和厚度,这样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也降低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甚至有的房屋建筑连地质勘察报告都没有,简单的参考附近的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材料,或者是仅仅根据建设单位的口头介绍就完成了施工图的设计。

2.2 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抗震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工程师在钢筋混凝土中的抗震问题中,他们一直都坚持强柱弱梁原则,从而结合经验得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如果一个建筑的梁坏了,那么将导致建筑物的局部收到破坏,但是如果一个建筑物的柱子坏了,那就必将导致建筑的整体遭受破坏,由此得出了强柱弱梁的原则。然而,从建筑行业的经验来看也并不是柱越强越好,柱的强度还要受到轴压比的限制,在大地震来临的时候,如果柱的轴压比过高将会使柱的附加轴压比加大30%以上,这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强柱弱梁原则并不能完全消除建筑物不会倒塌的威胁。

2.3剪力墙砌体结构挑梁存在裂缝问题

底层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的房屋是指底层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上部是多层的砌体结构房屋。这种类型的房屋一般都是沿街的宾馆、住宅、办公楼,其底层多数都是商店,这样的建筑的结构形式有效的提高了底层空间的经济利益,然而,一些设计师单纯的追求单一建筑立面上的造型来加大使用面积,在设计时把二层以上的部分横墙甚至外层挑墙设计到了悬挑梁上,虽然各层的设计有挑梁,但是实际结构中的底层挑梁承载常常出现大部分的裂缝,这样的现象在临街的一些砌体结构中十分的常见。

3.建筑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地基和基础承载力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在地基和基础设计的阶段,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满足建筑的整体性好、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以及建筑物容许变形,并且基础形式应该能够调节不均匀的沉降,对于一些高层的建筑物普遍采用设置地下室用来减小附加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这样一来有助于满足天然的地基的承载力以及整体的稳定性,不仅如此,在地基基础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与地方性规范相结合,对于多层建筑物,尤其是软土层覆盖层的厚度相对较大的地方的多层建筑物,一般采用地基处理的方式的措施来控制建筑物的沉降,普遍使用的软土地基的处理手段比较的多,但是在选择地基的处理措施之前,首先对地基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且结合上部的结构以及环境情况,然后,遵循工程设计的要求,明确地基处理的范围和确定处理后必须达到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处理方案的适用性,经过对方案的对比,去顶安全实用以及经济合理的方案。

3.2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抗震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保证建筑物的轴压比在各种建筑物中不超过1%,与此同时要注意柱断面和重点部位配筋的特别处理,需要加强对角柱和边柱,一般要对箍筋进行加密。第二,对框架柱和小截面柱的钢筋进行科学配置,确保他们不低于20,我们需要对矩形的柱面应用对称配筋的方法,提高它们的稳定性。第三,针对梁配筋要进行合理的设计,面对梁配筋,我们需要着重对梁中部的配筋进行加强,对梁支座部分的配筋进行适当的降低也应依据情况而定,这样就有助于梁铰机制的形成,在地震来临的时候,柱的实际承载力由于梁端塑性铰的作用而增加。

3.3剪力墙砌体结构挑梁存在裂缝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一般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所设计的挑梁都是根据它的墙体的荷载以及承受本层楼盖的荷载计算得到的,但是实际结构中的悬挑梁的上部的墙体通常是整体砌筑的,因此,挑梁上部的楼盖以及墙体的荷载实质上是由上往下传递的,所以要想改变剪力墙砌体结构挑梁存在的裂缝问题,就需要改变受力路线以及计算简图,或者是可以注意施工的工艺以及施工顺序。

4.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当注意的地方

4.1建筑结构设计

经济、安全、适用以及便于施工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这几个原则非但互不矛盾,而且还相互关联,这四个原则也是一项优秀工程设计的不二选择。方案设计、结构计算、施工图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般步骤。方案设计期间建筑高度与层次、场地类别、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建筑物的重要性、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确定建筑物结构形式的重要依据。受力杆件和承重体系的安排布置主要来源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建筑设计之后通常是结构设计,建筑设计决定了结构设计,而结构设计有时也会反作用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要因结构设计的能力大小而定,而且建筑设计也不能被结构设计破坏。一般建筑设计能否实现要看结构设计,因此结构设计也很重要。

4.2 防止砌体出现裂缝

建筑工程中砌体结构出现裂缝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外观的好坏很大成分上是由于砌体出现裂缝引起的。严重的裂缝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承重能力,有时甚至会导致房屋的坍塌。大多情况下,裂缝是事故发生的前兆,因此,一定要重视裂缝的出现并及时处理。建筑材料使用不当,温差,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

4.3 在试桩阶段对抗拔锚桩裂缝进行控制

所使用的构件的裂缝宽度是在不影响试桩构建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要注意到基础底板的作用和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也应该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分项系数以及作用在箱体上的荷载,这些都应该具体的、认真的分析。在对极限状态的正常使用时,不同的组合方式是由不同的目的决定的。基础板上的可变荷载和永久荷载。如果当基础板下没有桩基础时,这就需要依据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其上部和下部的所有载荷的作用达到平衡;如果板下要是有桩基时,出现上部竖向荷载被桩相平衡的情况时,这个时候的基础底板受到的荷载一方面是板的自重和顶版面的可变荷载以及永久荷载,另一方面就是水浮力之和与可变的地基反力。

5.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而这些要求也因科技的不断发展得到的满足。在设计过程中文中所说到的问题也很容易出现。建筑项目的关键是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也是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的依据。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应该多多提高自己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加深对结构设计知识的认识和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的认识,多留意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建筑结构

在建筑工程中,人们对电气设施的设计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往往忽略了电气设计施工和建筑结构的配合,让建筑工程中电气设施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目前,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建筑行业当中,人们开始对多功能智能化的建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也已经逐渐的兴趣,而且这种多功能智能化的建筑设计都对电气设施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人们在进行建筑电气设施设计的时候,因与建筑结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1.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工艺也在各个方面寻求着发展,目前无论是在建筑物的建筑结构上,还是从外部造型上,现代化的建筑工艺也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在传统的施工工艺中建筑屋面的设计只限于平屋面和坡屋面之分,而由于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人们在进行建筑屋面的施工时,也已经没停留在传统的屋面设计中去,而是采用的大量的双曲面网架和一些新型材料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施工,在保证建筑结构的同时,也显现出了现代化建筑的个性化特点,但是这也给建筑防雷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为了更好的做出建筑的防雷设计,出了在屋顶上安装防雷设备以外,我们还要对其屋面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避雷网设定。

在进行建筑结构施工的时候,对于建筑物的防水抗震功能也要进行一步的加强,因此我们在建筑施工工程中主要采用的施工材料就是钢筋混凝土板,而且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板浇筑的时候,我们对钢筋的分布要求十分严格额,首先钢筋的组成必须是上下两部分组成的,而且让钢筋之间的连接点增多,这样有助于钢筋混凝土的稳定性,而且在进行钢筋选择时,必须选用那些材质良好的材料,这样就大幅度的加强了建筑结构的防水性和抗震性。而且我们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电气设施的设计,因此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板的施工时,也要充分的考虑到电气设施的合理安装,并且还要进行一定的防雷接地安装,以保正电气设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正常工作。

1.2 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材料也已经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之一。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建筑,其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例如现代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建筑物中的结构柱等,它们都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电气设计中,他们也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在进行电气设计时,我们应首先考虑好电气设施的防雷系统,所以我们为了全方位保护电气系统,我们在进行防雷设施安装时,不但在屋顶上进行了防雷装置的安装,还在利用混凝土结构作为防雷系统的引下线。

1.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照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 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1]

2.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2.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2]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

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3.结语

由此可见,我们在进建筑电气设计的时候,应把建筑结构与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进行电气设施施工的时候,对建筑物的结构不会造成影响,而且还提供了人们生活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的可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电气设施的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建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得到保障,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5

关键词:建筑电气 结构 防雷

在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建筑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管线管径小、数量少、敷设简单,以及防雷接地措施要求不高等,所以电气专业与结构专业的配合往往被忽视,其实不然。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备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基于这一点,本文将分几个方面对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加以讨论。

一、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在《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多次提到在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

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等大量运用, 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 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

出于防水抗裂考虑,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配筋较密,连接点较多,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 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的:“在雷电流流过的路径上,有一些并联的绑扎点时,就会是安全的”。该条文说明同时指出:“利用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破坏”。这对屋面结构损害不大,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安全。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金属架、广告牌、旗杆、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碍灯等,除了其尺寸应符合GB50057-94第4.4.1条及4.1.2条规定外,由于上述金属物通常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础上,故需通过可靠的电气连接使其形成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按GB50057-94第3.3.2条规定应安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

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φ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均属于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 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

二、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1)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

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第6.2.14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条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

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自重轻,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 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1)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

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常见圆孔板的截面及受力主筋位置如图3所示。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mm,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难以密实,可与结构专业商量采取40-50mm板缝,在板缝中附加一根φ12钢筋加以解决。

(2)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

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气管线在现浇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但应注意不宜将管线在现浇板内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同时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第5.1.9条中指出: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管最大外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这是由于现浇板的板厚一般为80-150mm,管线对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较大,而且通长的管线会在混凝土板内造成薄弱带,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混凝土板开裂,或留下工程隐患。

在现浇板中敷设的水平预埋管也应采取预防机械损伤措施,埋设于现浇板内的管线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10倍。

砌体结构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外墙砖砌体,防渗漏,施工技术,外墙渗漏

 

1前言

随着高层住宅楼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 发展 ,高层建筑质量水平得到提高。但目前因墙体裂缝、外墙框架结构梁柱与砌体围护结构间裂缝引起的房屋外墙渗漏、门窗渗漏、门窗与外墙交接部位渗水、饰面块材渗漏等现象,不但影响了房屋的功能和使用寿命,还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并给维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在建筑施工中外墙防渗漏质量控制不严格及防渗漏施工工艺不到位造成的。在此,本文将主要从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这两个方面去论述,以供参考。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

2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

2.1墙体的自身裂缝

(1)由于在剪力墙混凝土的浇筑过成中振捣不实,致使混凝土实体的密实度不够,从而形成渗漏通道。

(2)由于采用了墙、板同时浇筑的施工工艺,没有给墙体的混凝土留出足够的沉实时间,导致墙体沉实不够出现沉实裂缝。

(3)在混凝土的养护中,只注重混凝土墙的浇水养护,而对外墙面的养护不够,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会导致墙体内外温差大而产生裂缝;另外,对墙体的养护持续时间不够,致使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

2.2外墙面抹灰层的裂缝

对于高层建筑物,由于结构施工时垂直度较难精确控制致使在外墙的找平抹灰中,部分厚度过大(往往大于25 mm,甚至在末端达到100 mm),容易开裂,增加了漏水的可能性。

2.3填充墙砌体砖的裂缝

在砌筑时,由于竖向头缝砂浆沙浆和易性差,收缩大,强度低、不密实;砌体墙未按施工规定将砖预先充分湿润;砌筑不当等原因,在温度变化和风荷载摆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砂浆干缩开裂,产生缝隙。

2.4外墙施工中留下的各种孔洞处理不当

外墙施工中留下的模板穿墙螺干孔、悬挑脚手架预留槽钢洞等预留洞孔,特别是剪力墙中的孔洞(用于穿拉杆),在封墙时不密实,产生缝隙。

2.5外墙铝合金安装处理不当

在外墙铝合金安装过程中,由于窗框安装不牢固、组合窗中拼管连接不规范、在天盘处没有设置滴水槽、铝合金或塑刚窗框四周打胶塞缝不严、窗台处未做泛水和窗框四周粉刷咬窗框等原因,致使窗框周围塞缝不严、空鼓,造成渗漏。

3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3.1框架结构墙体的施工

目前,框架结构外墙常见的渗漏部位为框架梁下与砌体交接处的开裂、渗漏;外墙找平层空鼓、开裂、渗漏;脚手眼渗漏以及阳台根部渗漏等,而其主要的防渗漏施工技术如下:

(1)在施工前,应严格控制好砌块的质量,按照《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规定,应选用抗压强度大于5 MPa、干燥收缩值不大于0.5 mm/m、出釜后须保证有28 d养护期的砌块;加气砼砌块施工时的含水率宜控制在小于15 %(对粉煤灰加气砼砌块宜小于20 %),以克服砌块自身收缩引起的裂缝。

(2)砌块进场时,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堆放,并做好防雨措施;同时合理布设构造柱、梁、墙体拉结筋等构造措施。

(3)采用揉压法砌筑,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的操作法砌筑,保证竖向头缝砂浆和水平灰缝砂浆的密实;施工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定将砖预先充分润湿。

(4)在砌筑过程中,不同干密度和强度等级的加气砼砌块不应混砌,其也不应与其他砌块混砌。

(5)施工中,框架结构墙体每日砌筑高度应控制在1.40 m以内,砌筑至梁底约200 mm左右处应静停7天,待砌体变形稳定后,再用同种材质的实心辅助小型砌块成60 °~75 °角挤紧顶牢;顶砖要按要求进行施工,必须充分紧实,勾缝密实。

(6)框架结构的柱边、梁底等交接部位,在施工时先要削除灰疙瘩,洗刷干净,随即用干硬1∶1水泥砂抹5 mm厚,浆填嵌密实,以避免交接处产生裂缝而形成渗漏。

(7)在不同材质交接处的抹灰前,为增加抹灰层的拉结力,应在交接处附加l层宽度为400 m的金属网;施工时,为使拉结效果达到最佳,应保持金属网与结构面保持3 mm~5 mm的距离。

(8)外墙部位最下一皮砖应满刷专用的面剂以确保不渗漏。

3.2外保温层的施工

(1)玻璃纤维网格布要选用质量好的,钢丝网应采用热镀锌的,布置时要充分的搭接长度,并做防腐处理。

(2)窗户周边及其角部集中部位应增设加强网,以分散其中应力。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

(3)在结构变形缝处设置变形缝。

(4)保温抗裂保护层施工时,为保证抹灰与保温层的粘结强度,应选择优质的抗裂剂来配制抗裂砂浆。

(5)在保温层抹灰时,应分2次进行:第一次,应按楼层分段施工,其抹灰厚度控制在2 mm~4 mm,抹完一层待抗裂砂浆固化后,开始进行铺钉网施工,待钢丝网安装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第二遍抗裂砂浆面灰施工;第二次的抹灰力度要大,以防止砂浆面层不出现裂缝,并增强与钢丝网的粘结力;两次抹灰总厚度应控制在5 mm~7 mm。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

3.3外墙装饰面层的施工

(1)外墙抹灰前,应先做好基层处理,清除影响砂浆与墙面粘附力的松散物、浮尘和污物,并对墙面充分润湿,其含水率保持在10 %~15 %左右,以防止基层将抹灰层中的水分吸走而产生空鼓、开裂;有条件的可在抹灰前用水泥砂浆拉毛墙面,以加强结构层与砂浆的粘结效果;待稍干后检查墙面有无裂缝。抹灰完成后,应做好防雨防晒遮盖,应进行喷水养护。

(2)外墙装饰面砖镶贴前,应先清洗干净饰面块材,用水浸泡、晾干后再使用;应检查底灰空鼓裂缝,凡空鼓面积超过200 cm2,灰厚小于20 mm,收缩裂缝大于100 mm,深大于15 mm者均为渗漏隐患处,必须进行修补处理后,方可进行外墙饰面块料镶贴。

(3)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确保粘结砂浆饱满度,块料四周留缝宜6 mm~10 mm,先用勾缝器将粘结砂浆勾严溜实,再掺用素水泥浆,从黏结砂浆的表面再勾一次缝,凹入度不宜太大,最好勾成圆弧形平缝;要严格控制勾缝深,以1.5 mm~2 mm为宜;勾缝完毕后要注意湿润养护,密缝擦缝不得遗漏;拆架前应全面仔细检查灰缝饱满度。

(4)在涂料饰面施工前,应选用与涂料相匹配的腻子和封底涂料(如弹性涂料);应严格控制墙基体的含水率,必须控制不大于8 %,并选择透气性好、性能指标合格的、与外保温系统配套的外墙专用腻子刮对基底找平封闭。

(5)涂料饰面施工时,为防止裂缝、提高砂浆密实度、增强抗渗能力,一般分3次分别抹压:一是底层,则待EPS板检查合格后,选用聚合物抹面砂浆薄抹,厚度控制在2 mm~3 mm,然后在翻包网格布及门窗口、大角等部位,将增强网格布压入砂浆中,以不露出为准;二是压网层,则先将大面积的网格布铺平,无皱褶,然后由中间向两边用高标号的水泥砂浆压抹,并注意养护;三是面层,则是在压网格布砂浆湿润状态下,再用砂浆压抹一次即可。

3.4外墙细部结构的施工

(1)窗台处,应做出2 cm的圆弧和2 cm的向外坡度,以确保窗边不积水。

(2)窗框周边应提位勾缝打胶,窗后塞口要塞紧密,窗顶作鹰嘴处理,滴水槽的宽度和深度均不应小于10 mm。室外窗台抹灰前充分润湿基层,并涂刷素浆结和层,厚薄均匀一致,抹灰挤压密实,下框企口嵌灰饱满密实。

(3)阳台面砖作45 °倒口后,用水泥砂浆(掺20 %益胶泥)做表面抹缝处理,并做到接缝平直、光滑,填嵌连续密实,宽度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在外墙底部应设置200 mm高的现浇混凝土导墙,按每层控制在同一标高,以增强墙脚的强度和外墙体的抗渗性,增加房屋的耐久性且施工便利。

(5)穿外墙管道周边的孔洞(含外墙脚手架连墙杆拆架后的孔洞),在抹完前一定要严格按照防水要求,选用干硬性的砂浆,分2~3次进行封堵,不能随便处理,封堵厚度宜大于5 cm;封堵结束后,沿管周打上耐侯胶,预埋套管必须做成内高外低,形成泛水,并用膨胀水泥堵实。(6)外墙铝合金窗框周围的窗洞,应采用发泡聚氨酯塞缝,并分2次封堵,以确保发泡聚氨酯填满窗框的凹槽;待外墙施工完后,沿外框在其交接处打满防水密封胶,以确保其密封效果。

(7)屋面施工时,女儿墙墙根位置处砼应比屋面砼多浇注10 mm~15 mm,保证屋面女儿墙墙根施工缝高于屋面板。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很复杂,如墙体自身的裂缝、外墙面抹灰层的裂缝、填充墙砌体砖的裂缝、外墙施工中留下的各种孔洞处理不当、外墙铝合金安装处理不当等。建筑外墙一旦渗漏,不仅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影响建筑物室内装修质量,且维修非常困难,既耗资也耗时。论文参考,外墙砖砌体。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高层建筑外墙渗漏这一质量通病的防治,认真做好外墙的防水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狠抓施工质量管理,切实按规范规定要求精心施工,通过科学 、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并积极采用先进的新型材料,是可以有效控制高层建筑外墙渗漏问题的。

参考文献

1徐志玮.分析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广东建材,2006(4)

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3曹丽君.对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措施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12)

4江河.某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与管理对策[J].福建建筑,2009(4)

5杨煦、刘超杰、年明.高层建筑外墙渗漏的原因及解决的技术措施[J].辽宁建材,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