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1

论文摘 要: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身体艺术,身体是舞蹈展示内容、情感、思想的唯一媒介,也就是说身体是舞蹈的核心力量,没有肢体的不断变化,舞蹈就不复存在。然而,舞蹈却并不只是对人类肢体的发掘与训练,它是一种艺术,一种行动与心灵的契合;它是一段传承,一段历经千秋万代仍然流传至今的永恒;它是一种精华,一种包含着全部舞蹈家们集体的结晶。舞蹈从之前仅仅是娱乐的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业的学科,已被大多人所认可。但是,直至今日舞蹈却仍然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舞蹈始终是难登大雅之堂,只是一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工具。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舞蹈专业的舞者们,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对各种科学知识的贮备,用实际行动让那些存有偏见的人们改观。

随着文化的不断沉淀,知识信息量的增多,我逐渐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师,只有足够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还不够,教学讲究方法,传授需要技巧,而心理学的出现,为我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懂得了教育事业需要心理学,在舞蹈教育中,心理学更是必不可少。

一、 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舞蹈的教学具有特殊性,尤其是舞蹈中的基本功教学更是如此。因为,在基本功的训练中,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依靠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学生们不仅需要脑力,更需要体力,甚至是身体上的痛苦,所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就异常重要,而心理学正是舞蹈训练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互助。

1. 健全学生的心理发育

由于舞蹈专业对人体训练的高端要求,舞者们往往从小就接受训练,心理的发育也并不完善,在身体的极度痛苦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可能会发生变化,或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或出现畏惧恐慌状态,甚至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疾病,这时,舞蹈的基本功教育就需要心理学的帮助,拥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大多可以正确的解决学生的恐慌,疏导学生的迷茫,健全学生的心理发育。

2. 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

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教师用正确的态度教学,合理的表达出自身的意愿与要求,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并且,学生们在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后,会正确的理解教师的初衷,明白教师的严格要求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在心理上,就会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使课堂学习气氛良好,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

3. 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包容学生

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试着真正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解决无论是生活方面的疑惑,还是学习上的困惑,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生活态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加地了解包容学生。

二、 能够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学计划的优秀与否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成果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学计划不可忽视。而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制定出既具有训练意义,同时又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1. 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

教师通过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学生们正处于怎样阶段的心理特征,接受的能力如何,什么是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舞蹈的教学严重的受到先天条件的影响,这种先天条件包括人体的柔韧度、肌肉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等,这些条件都会影响到课程的安排与进展。并且,在同一个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先天条件又各不相同,如何兼顾班级的整体教学进程,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特有的优势,如何完善每个学生的不足,这些问题都是舞蹈教师的挑战,而如何面对这些挑战,相信教师们一定都会有许多感慨,那就是心理学对舞蹈教育真的非常重要。  2. 察觉学生的反馈程度进行方案调整

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最为不同的一点在于,舞蹈理解与表达的媒介是人类的身体,许多舞蹈要求只是思想上的了解还不够,必须要用身体来达到完成,因此,“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话,在舞蹈的教学中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面对这种情况,舞蹈教师必须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案,以便随时与学生的反馈情况达到一致。而心理学则会帮助教师完成在教学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敏锐的察觉出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方案调整。人们都说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而心理学的支撑就是促成这明亮双眼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 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成果

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学的知识与心理的发展状态会直接地影响最后展现的教学成果。教师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活跃的教学氛围一直贯穿始终;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状态,能够使自己以更加自信、优异、圆满的姿态展示出自身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最期待的表现,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成果。

1. 学生能够自信坦然的展现自我

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特性。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保证舞蹈动作正常发挥的基础,是舞蹈演员和舞蹈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在压力与紧张中自我调节,最终在舞台上得到的鲜花与掌声。所以,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舞蹈的生涯里,时刻自信坦然的展示自我。

2. 教师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那些有着良好的科学心理学基础的教师,拥有做出科学的教学决策的基础,这使得他们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学生们十分愿意得到这类教师的指导,因为与这类教师学习,学生们既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得到所需的知识渴求。因此,这种良性的师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任务圆满的完成,当然,教师也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心理学对于舞蹈教育的意义至关重要,它是顺利进行舞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展示自我的内在支撑;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备能力,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舞蹈教育的特殊性质,更是离不开心理学,是心理学架起了舞蹈师生内在沟通的桥梁,是心理学丰富了舞者的文化底蕴,还是心理学为舞蹈教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舞蹈事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温柔编著.《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2

一、备课的艺术

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精心备好一节课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该如何备课呢,新课程标准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备课的重点不应该只放在知识的讲授上,技能的训练上,更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问题的设计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练习的方式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有自己独特的钻研、解读和思考。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变更教材中知识的前后关系,吸取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学的轻松、学得愉快。

二、语言的艺术

新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将所要讲授的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艺术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3

关键词:转变观念;师生关系;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44-01

经过多年对体育教学改革中各方面问题的不断探索,我们已经意识到,除了旧的教育观念和师道尊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还有另外一个其他学科并不甚显著的问题,就是命令式的口吻造成了师生双方立场上的隔阂。在其他学科中,教师并不需要完全或者是部分地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学生讲话,因为,各自有学科术语的特点,体育学科惯用的就是命令式语言,如我们所采用的队列操练、队形变换的口令。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互相促进的过程。即体育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和谐、平等、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无论学生有任何想法,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口令来完成。在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其实也将教师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而建立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能营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也有利于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以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是否有可能改变上述状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以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转变观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抓组织纪律性的,排队、做操、立正、稍息是体育教学的灵魂,没有它们算是什么体育课?而并不是真正从课程的目标来定位我们体育教学的任务,在养成健康体魄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两方面来看,虽然不能说是本末倒置,至少也是抓小放大、因小失大了。转变观念,并不排斥适当的操练,只是提倡更新教学形式,一切应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如果在达成某一个学习目标时,需要一定的队形变换,适时地运用,其效果就与无的放矢地操练效果完全不同。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出发,发现传统教学中不平等师生关系的弊端与危害,进而转变观念,将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从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2.调整好师生位置是改善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

2.1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体育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教帅、学生、教材、环境。其中教材与环境是固定的,即事先拟定的,而教师与学生则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活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运转、教学效果的质量与这两个因素之问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实施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要完成既定的教与学的目标,如果教与学的目标一致,双方就能形成合力,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2.2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过去我们提出"教学相长"这样一个概念,但这种教学相长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主要前提的,是通过一些有效果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的一种概念。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观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又必然会对一些未知知识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得到一定形式的帮助;教师则在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上,帮助学生对这些求知的知识共同研究与探索出谋划策;同时又由于信息社会中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也可能在学生的探索中得到启发与帮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者为师"。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2.3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体育教学的保证。对教学内容要尽量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加深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大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操纵学生的思维,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步骤来训练,强迫学生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法,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由主宰者变为发动者、引导者,鼓励他们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从实践中获得运动技能;其次,教师要改变姿态,学会倾听,由训导者变为学生的知己,使学生体验到微笑、自由、尊重、宽容、理解、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和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从而掌握运动技能。所以,我们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调整教学语言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4

一、前言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教师学习的主导理念。学习不仅已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1972)明确指出终身教育的特点之一为“终身教育强调生命发展全程(工作、生活、学习)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在人的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生活、工作中随时都在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和工作本身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1]在知识经济时代,传播媒介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新闻最主要的渠道,“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成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界面的物质保证。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和具体成员,目前对体育教师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认识体育教师知识更新的渠道入手,阐述信息意识和体育信息使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体育教师社会学习的能力和特点,为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河东区、东丽区、津南区和西青区部分中学244名体育教师。调查内容涉及体育教师知识补充的主要途径、信息意识和在教学活动中体育信息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展现信息社会媒介学习方式的变化对体育教师教学产生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师知识补充的主要途径

知识的更新和补充是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变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在低层次上的体现。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与看法无不建立在具备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体育教师对信息的认知不仅反映其信息意识的科学性程度,而且还影响其教学活动利用的需求与质量。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是使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产生评价和期望的基本前提。体育教师知识补充途径是本课题揭示知识经济社会对教师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从调查中发现(表1),体育教师最喜闻乐见的知识补充途径是报纸(71.3%) ,其次是“继续教育”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56.6%),通过体育书籍补充知识位于第三(54.5%)。报纸、继续教育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是体育教师知识补充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师中有着较广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影响力。报纸虽然同电视相比不够生动,时效性也比较差,但它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并且新闻以文字的形式在报纸中固定地存在,能够方便受众对一些重要的信息或难懂的信息(如规章制度)进行反复研读,以便准确掌握信息。另外,图书、网络和报纸一起使“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成为可能。数据也反映出如何进一步在教师培训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上下功夫,继续教育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是获取最新教学改革方针政策、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的传统渠道,这些渠道的开拓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体育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讲,信息意识包括:人们对信息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对自己的信息需要的认识和表达水平,以及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的欲望及其程度。[2]体育教师信息意识是体育教师对体育信息一般知识和常识的了解,是体育教师对体育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态度。表2、表3从两方面考察体育教师的信息意识,其哲学色彩、理论思辨色彩稍稍淡薄了一些,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体育教师在信息意识方面的表现,相对来说比较具体,也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体育教师的媒介素养。首先是体育教师对体育信息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了解国内外体育发展状况是现代生活重要的方面之一”和对体育信息需要的认识和表达――“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可增长见识”。这两个问题作为逻辑起点,可以为体育教师选择和教学活动中的利用信息的研究提供依据。

在“了解国内外体育发展状况是现代生活重要的方面之一”的调查中(表2),有70.5%的体育教师表示同意此观点(“非常同意”占16.8%和“同意”占53.7%)。说明体育教师对本专业发展的关注和基本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是建立在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思想日益成熟并更富于理性,有大多数教师想着了解国内外体育发展状况,充分显示出体育教师较高的专业思想和认识水平。

在“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可增长见识”的调查中(表3),有79.5%的体育教师表示同意的观点(“非常同意”27.0%和“同意”52.5%)。调查数据说明体育教师理解了体育信息的意义及价值,对其有较为全面、明确的认识。分析其原因,第一,从受众心理发生机制上说,体育教师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添新知识,以获取创造新生活的依据。另外,可能这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认知能力、新闻媒体的宣传及自身感受等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体育教师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从而使得新闻媒体有关体育的报导对体育教师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他们对媒体体育信息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说明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是知识横向传播和纵向继承的手段,信息促进知识的积累和增长。还说明体育教师注意到了体育信息对知识增长的重要性。从体育教师身份角度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同上述观点相辅相成。体育教师已经倾向于把媒介体育信息看作增长见识的重要渠道,态度也很鲜明。体育教师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信息接受能力在他们身上就体现得更为明显。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知识面在扩大,知识更新在加速。

3.体育教师教学中的体育信息利用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为:体育教师作为专门职业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只有严格遵循体育发展的规律,自主学习体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和不断进行专业培训,达到专业化要求的体育教学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建立自己的专业地位成为专门的不可替代。[3]体育教师教学中的媒介使用是社会学习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在有关媒介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中,传播效果一直都是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习理论[4]说明了媒介宣传效果引起人们行为变化的机制问题。人的行为的发生是学习的结果。学习行为可分为由本人行为后果所引起的学习和通过他人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两类。媒介影响属于学习活动的后一类。通常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媒介利用就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以教学为主的活动并影响教学活动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的行为。

教学活动中的媒介利用通俗一点就是体育教师通过有目的的、适当的方式和渠道进行教学的活动,是试图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调查发现(表4),体育教师教学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为“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体育资料”占 71.7%,位于第一位;“从媒介上了解到的新教学理念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占 68.4%,位于第二位;“下载与体育教学有关的课件备课”占68.0%,位于第三位;有过半数的体育教师选择“把体育新知见闻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和“与学生探讨媒介中报道的重要体育赛事”,说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在改变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式,并迅速成为体育教师的重要教学活动。在使用的方式上(表5)“变为自己的信息后运用”占50.0%,还有35.7%的体育教师是“稍加改动再运用”。说明体育教师以实际行动开创新学习和教学方式。教师在信息使用过程中,进行了信息选择性注意和加工。信息加工能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另外,部分体育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用于改进学生运动技术”和“经常利用媒体,如博客、论坛、空间、报纸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预测,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媒介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其在体育教师教学中的媒介使用方面的作用也将日益扩大。

根据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对体育教师教学中的媒介利用的说明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中的媒介利用是体育教师直接体验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第二,教学中的媒介利用是体育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教师主导作用。教学中关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规范作用、组织作用、传授作用、管理作用、评价作用和育人作用六方面。[5]体育教师教学中的媒介利用就是教学中作为主导,对媒介体育信息以及实施的最基本的了解、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行为投入教学活动中。因此系统分析体育教师媒介利用的基本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体育教师教学中的信息利用与信息意识的相互关系

体育教师对“了解国内外体育发展状况是现代生活重要的方面之一”和“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可增长见识”的基本认识和教学中的媒介利用应该有逻辑关系,一般而言,只有对信息有了基本认识,才会有积极的信息利用行为的意愿。那么,这种常识是不是与体育教师的选择一致呢?

对体育教师教学中的信息利用与信息意识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表6),在认为“了解国内外体育发展状况是现代生活重要的方面之一”与教学中的媒介利用都呈现显著相关。“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可增长见识”与教学中的媒介利用呈现显著相关(除“使用多媒体技术用于改进学生运动技术”外,体育教学中“改进学生运动技术”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分解与完整练习、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技术用于改进学生运动技术”受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条件影响)。进一步说明,明确的体育信息意识对体育教师教学中的信息利用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第三代的代表人物班杜拉(Bandura,A H)、沃尔特(Walter,R.H)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他们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其中“社会环境影响”和“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同时,其有关人类学习获得和行为执行的论点,还反映了人类进行社会学习的共同规律。[6]社会化理论从宏观角度肯定了体育教师的信息意识对教学中的信息利用行为产生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发生是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体育教师有明确的信息意识,他们主动、自愿接受大众传播灵活多变的形式的影响和教育。现代传播媒介如电视、计算机等是社会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一经产生,便迅速向社会传播着各种思想、观念、知识和技术。现代媒介传播了大量的体育价值观、行为、体育精神、技术和知识,由此促进了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普及。因此,当体育教师接触媒介体育信息时,对体育教师的信息观念和教学中的信息利用行为将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5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上海市中学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现状,发现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度比较高,对职业的未来期望较乐观;但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耐挫力相对薄弱。本研究对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和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辅导技能培训及职业心理倦怠调适等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但对于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推进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师职业信念,许多人却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实,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其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不仅是其职业发展的信念支撑,也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教师职业信念的界定,笔者比较认同王卫东的说法,即教师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劳动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对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其职业信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业价值认同,即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价值的认同,包含对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发展状况的认知;职业耐挫力,指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对遇到的挫折的忍受力;职业满意度,指对自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主要体现在个人专业发展、职业压力、职业成就感和职业物质待遇满意度等方面;职业发展期望,主要指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社会地位及这个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望。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关于教师职业信念的研究很少,更缺乏特定地区的特定人群的教师职业信念的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上海地区中学心理辅导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他们职业信念的现状,对职业信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

二、上海市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调查

采用自编的职业信念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涉及到上海市的15个区县的初高中及中专职校的心理专兼职教师,共发放了问卷120份,回收115份,其中初中47人,完中19人,高中42人,中专职校7人。调查发现:

(一)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度比较高

职业价值认同是职业信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职业的热爱,是不可能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都比较喜欢从事心理辅导工作,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总人数的93.7%;对心理辅导工作的价值,认为很有价值和比较有价值的占总人数的 85.6%;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求和角色位置,有93.69%的心理辅导教师是非常清楚和比较清楚的;对于心理辅导课开设的意义,有99.10%的心理辅导教师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从以上几项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职业价值认同度较高。

(二)心理辅导教师对职业的未来期望较乐观

职业期望是职业信念的潜在表达,不仅反映出其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也影响着一个人职业信念的坚定程度。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职业未来的发展走势,有58.56%的人认为心理辅导教师这个职业是很有或者比较有发展前景的,认为随着教育的发展,心理辅导教师会受到更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其在学校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但也有近四成的心理辅导教师呈现悲观态度,认为本职业未来没有甚至是很没有发展潜力。

(三)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

职业的满意度是影响职业信念的重要因素,它往往影响一个人继续从事本职业意愿的强烈程度。心理辅导教师对职业的满意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职业压力、职业成就感及职业物质待遇等几个方面。

1.专业发展:认为自己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源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有效指导和督导(占47.75%);来源于学校不重视,不提供进修和学习机会(占26.13%);来源于自己(16.22%)。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满意度不高。

2.职业成就感:仅有3.6% 的心理辅导教师感觉有很强的职业成就感,有23.4%的感觉有较强的职业成就感。

3.职业压力:55.86%的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工作有很大或较大的压力,只有3.8%的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压力很小。

4.工资薪酬:只有20.72%的心理辅导教师对自己的工资薪酬满意。在回答“假定有一个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你是否愿意继续做心理辅导教师”时,非常愿意做的仅占总人数的36.94%,可见继续从事本工作的意愿不是很高。

以上四个方面的数据反映了目前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满意度偏低。

(四)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耐挫力相对薄弱

每个教师在职业探索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反应能让我们了解其职业信念的坚定程度。此次调查发现,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进等多次受挫的情况下,有80.18%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降低;在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与支持或不被学生接纳和喜欢的情况下,有79.28%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这反映出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的耐挫折力是比较薄弱的。

三、上海市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他人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有利评价和承认,它对教师职业信念的形成和稳定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整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有较大的提升,然而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却不高。调查显示,只有0.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个职业在学校中是很受人尊重的。当前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受到升学“指挥棒”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和家长往往把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内往往成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重要”的工作,这使得心理辅导教师在校内地位偏低。

心理辅导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劳动、精力与情感,虽然他们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和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的付出却不容易得到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的普遍认可。职业声望较低,这极大地削减了心理辅导教师的内在工作动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信念。

(二)心理辅导教师的物质待遇

教师的物质待遇是影响教师职业信念形成的物质需要方面的最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比较低,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虽然职业要求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发扬爱心和奉献精神,但心理辅导教师也是一个社会人,需要最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如果这种需要都难以满足,那么他肯定不会爱岗敬业,也很难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许多学校教师的工资奖金是跟工作量紧密挂钩的,传统的考试学科都有明确的工作量标准,教师的课时补贴也相对清晰,但心理辅导工作量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心理辅导教师课时津贴奖金等往往以最低标准计算,使得其整体收入偏低,这些都影响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对职业信念的坚守。

(三)心理辅导教师的自我发展空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心理辅导教师一般都承担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有心理辅导活动课、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社团活动、家长心理辅导等形式。目前,这些活动形式往往难以与考试学科相提并论,在教学时间、教学组织、教材使用等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不少心理辅导教师缺少专业学习进修和对外研讨交流的机会,提出的进修申请往往“靠边站”和“礼让三先(语数外)”,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和重视。此外,日常的心理教研活动实际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交流和研讨的重要阵地,而大部分学校一般只配备一名心理专职教师,学校自身的心理教研活动往往无法开展,各个区县的心理教研活动大都处在自发状态且没有制度保障。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心理辅导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还受到许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阻碍,这对他们坚定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职业信念有着不利影响。 转贴于

(四)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往往能给人以希望和信心,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职业信念。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领导和一般学科教师往往把心理辅导课当成学校装点门面的“塑料花”。与考试学科教师相比,心理辅导教师在学校的评优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教育地位和存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我效能感和教学成就感,不少心理教师时常感觉自己势单力薄、茫然困惑,这使得他们缺乏职业安全感。当前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处境,导致有近四成的心理辅导教师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发展道路感到迷茫、担忧。这需要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五)心理辅导教师个人自身的因素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还受到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心理教师仅仅把此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的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对工作缺少职业激情和专业灵感,无法创新,难有作为。此外,有一些心理辅导教师缺乏职业规划,谈不上什么专业前途和职业理想,更谈不上什么职业信念。还有一些心理教师产生明显的职业倦怠,如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爱心和奉献精神消失,职业信念发生动摇。

四、改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职业信念的对策与建议

心理辅导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为了让心理辅导教师成为爱业、敬业、乐业的一员,加强和改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势在必行,不仅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制度建设,也需要对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职业价值教育和引导。

(一)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

1.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考核评估和管理机制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包括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对教师、家长的心理培训,心理社团指导及心理辅导工作的实际成效等方面,指导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健康开展。另外,还应该对学校心理辅导机构设置,硬件建设,心理工作开展的经费预算,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工资、津贴、评优考核、职称晋升等有关问题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

2.加大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加大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让其在专业发展方面有较大提升,这是巩固其职业信念的重要举措。建议市教委相关行政部门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成立具有行政功能的市级、区级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或专家委员会,加大对基层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进修指导力度。另外,要从制度上落实心理辅导教师业务进修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和经费,这样,专业的发展和提升才能得到切实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信念也会因专业水平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二)心理辅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

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建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升职业境界的前提之一。教师职业是精神享受大于物质回报的职业,教师工作的报酬不仅包括物质回报,还包括职业内在的精神享受。教师在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过程中充满着师生间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融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进而对社会作出贡献,这些都是心理辅导教师生命意义的体现。心理辅导教师要正确认识社会、学校、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正确看待自身在专业成长和工资待遇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才能把心理辅导教师这个职业看作自己的事业,在工作中才会保持相对稳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追求。

(三)心理辅导教师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行动,追求自我实现

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更应该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追求,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追求自我价值实现。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阶段性成长发展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向着目标努力。其次,要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和能力特长,积极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目标。最后,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主动自觉的学习意识、专业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在反思和行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学者型、科研型和专家型的心理教师。

振兴心理健康教育的希望在心理辅导教师。理想的学校心理教师,应该是职业信念坚定、心理健康、师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优秀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心态平和,才能充满激情,才能成为一名快乐的心理辅导教师,才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湛的心理辅导技能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教师职业信念问题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2).

[2]林一钢.教师信念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学习教师礼仪心得范文6

[关键词]建构主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56―04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活动迅速朝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迈进,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文化和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信息对企业和社会所带来的变革,探讨信息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具备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有鉴于此,许多高校的管理、金融、财会等商科专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不同于传统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汇集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学科,具有学科内容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由此决定了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难点,教学方法也各有所侧重,经过文献分析和座谈调研,笔者了解到在商科类专业管信教学中普遍存在三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的偏重系统的理论讲授,有的强调案例教学、有的重视实验教学。综合看来,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对于偏重理论讲授的方法而言,主要是教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使用过实际的信息系统,对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很难体会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其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会觉得理论非常空洞抽象,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效果最差。

强调案例教学的方法则主要以案例分析、讨论教学为主,力求以典型综合的案例反映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但已有的一些案例教材大部分是有关国外企业的案例,学生对企业的背景知识了解较少,对其经营管理流程不熟悉,并且缺乏与已有专业知识的联系,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交流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重视实验教学的方法则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授课重点,容易偏离课程目标,仅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把管理信息系统看作是程序设计课程,而不能认识到更多的是从管理的角度去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针对上述三种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做了总结与思考,认为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如何将三者结合起来,使理论不再抽象,案例切合实际,实验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有所创新,因此进行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践。

二 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以其巨大的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有了更多的应用。目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等,这些流派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观点: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阐述,已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本文不再赘述。下面仅对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及对管信课程教学的意义做简要分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提倡建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由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得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建构者,主要职责是案例设计、任务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模式的设计及教学评价。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诸如人机学习、人书学习、师生学习、生生学习等,通过立体式的交互学习网络,协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商科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是该课程涉及的概念广,内容具有前沿性、发展快,反映信息社会的新情境、新问题较多,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该课程内容至今还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以反映不断出现的技术变革及所引起的管理上的创新,通过协作学习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深入探索知识的热情:三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更好的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三 管理信息系统建构主义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因此问题情境的构建,学习环境的设计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管信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这个核心,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十六字“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内外结合、评价反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分别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1 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即情境建构阶段,案例设计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每章授课前由引导案例引出本章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获取知识(概念、理论、解决方案);在课中结合基础知识点案例进行知识或思维拓展,课后借助综合案例题和复习题进行巩固;学生也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通

过案例分析题和网上自测检验学习过程,整个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反复不断的真实情境问题分析思考中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体系。

因此,在案例设计过程中一般包含有某些管理、决策或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也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信息化案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银行存取款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等,用课余时间搞社会调研,相互交流调研体会,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自学学习和协作学习建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完整的理论体系。

2 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即实践体验阶段,主要目的是设立不同层次的上机实验任务,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是不够的,实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上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技能)的转化。但以往的上机实验过于强调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对于商科专业,上机实验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会编程,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的信息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参与到信息化实践中,并借助于信息系统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上机实验中设置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任务:常规任务、综合任务、专业任务和开发任务。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常规任务即按角色模拟操作使用典型的信息系统,通过操作建立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在课程教学中配套购买和引进了一批教学用信息系统软件如ERP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物流与电子商务软件等,这些软件系统都具备模拟真实的商业数据,学生可以扮演经理、部门主管和业务员角色,体验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理论进行认知。

综合任务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的能力,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具备一定的系统建模、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的能力。在该项任务设计中为避免过于复杂的业务需求对学生认知造成障碍,教师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业务流程相对简单的系统为背景进行分析,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超市管理系统等。实验任务主要包括:了解系统调查的基本方法、业务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及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实体联系模型图的绘制、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等。通过综合任务的上机实验使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获得系统模型的方法步骤,能够进行需求分析、自主的数据库设计,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处理能力。

专业任务则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设立相应的上机实验内容,使任务设计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对物流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人力资源专业突出绩效评估的分析、对会计专业加强财务决策分析,将相关实验任务的提交、分析、解决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有更紧密的对位关系,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开发任务即组建项目团队,遵循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该任务对商科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考虑到学生精力和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将该任务供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选择完成。

3 表达交流和评价反馈

内外结合即表达交流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案例分析、上机实验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这样的交流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层面。由于时间限制课堂内的交流较为有限,一般由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为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课堂外的交流则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论坛,学生根据兴趣参与其中,教师或助教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不断的互动与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其知识的建构,也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

评价反馈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将学习效果同步反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关注学生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在考核评定中,我们更多的采取形成性评价和参与度评价,在每个阶段设立详细的评分点,了解学生学习成效,督促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补充和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总结性评价如期末笔试所占比较少,为40%左右,并在题型设置上以问题解决、综合应用的主观题为主如判断辨析、图表分析、案例分析等,重视对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理论融入案例,实验突出专业,不断的激发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进行建构,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将新的技术、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试图通过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实践,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案例和实验三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为解决单一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解决思路。在实践中,要使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教师需具备复合型知识。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化实践经验,并能时刻关注信息管理的前沿,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把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和鲜活的案例充实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 前导课程要扎实。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的前导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程序设计等。如果学生对这些前导课程的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认知,则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3 教材选择要合适。根据建构主义的要求,建立以情境构造、思考讨论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是建构主义是否顺利达成的另一个要点,因此选用的教材既要有丰富的案例设计,又能在课后设置大量思考题、讨论题可供教师组织教学选用或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拓展,教材应尽量避免纯粹理论上的演绎。

4 注重引入网络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知识的建构课堂外和课堂内同等重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提供涵盖教学各环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和学习资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为及时的评价反馈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2000,(4):90―91.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21―24.

[3]李宗卉.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4):93―95.

[4]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l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赵岩,吕军.应用建构主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