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范文1
经过深入的思想沟通交流,我中心的民主生活会在刘书记和各位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已经接近尾声。整个民主生活会紧扣主题,突出主线,把握主旨,开得比较坦诚,比较务实。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班子每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党内组织生活的严格锻炼,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收获很大。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督导组的指导意见,巩固民主生活会的成果,立足于把会议精神转化为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的实际行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
一、坚持学习,从意识形态上扫除。
“学新知新”是保持执政党先进性的思想基础,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做到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长期的精神追求,用理论知识强化头脑,做到自我锻炼、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发展,从意识形态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不断查摆、不断整改、不断进步,才能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加强建设,不断强化班子素质。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服务中心领导班子将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参加活动,为中心全体职工作表率,确保明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准备、高起点开局。在此,我也表态,中心领导班子问题的整改,由我牵头;我个人问题的整改,率先带头,请大家对我监督。
三、抓好落实整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
“行动比表态更重要”,中心领导班子要坚决克服会前“闯关”思想,会后“过关”心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对这次民主生活会查找出来的问题,要结合思想工作实际,逐条研究,梳理归纳,制定整改措施,细化解决方案,深化专项治理,用具体而实在的整改成效得到群众的认可
四、坚持建章立制,推动作风建设见实效。
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范文2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金融环境、意识形态、政治氛围等各个方面。刚才已对区保密委(扩大)暨网络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精神进行传达,我认为我司保密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员工保密意思不强、计算机日常管理不够规范等,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现就我司2020年保密工作谈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教育
保密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单位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它关系着企业的安全和利益,平潭作为对台特殊口岸,保密工作尤显重要。所以我们不要在潜意识里仍存在“无密可保,有密难保”思想,这种思想会严重制约了保密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子公司、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加强保密教育,增强保密观念。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坚持带头认真学习各项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依法管理保密工作的水平。
二、严格落实,强化保密管理
(一)加强秘密载体管理。无论是纸介质载体,还是磁介质载体不需归档的材料及时销毁。个人工作U盘不能随身携带。在清退文件时,认真履行审核、清点、登记手续,集中上交,杜绝将秘密载体当作废品出售。
(二)加强涉密人员管理。涉密人员在涉密文件收发和传递环节上,严格履行专人负责并采取相应安全保密措施。在使用环节上,严格知悉人员范围,对擅自扩大知悉范围,凡不准记录、录音、录像的,传达者均事先申明,秘密文件禁止复印。涉密人员应掌握保密知识技能,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三)加强涉密计算机管理。强化涉密计算机的使用管理,严禁使用非涉密机处理涉密文件资料,严禁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违规互换。严格落实内网与外网物理隔离,禁止出现移动存储介质交叉使用现象,禁止使用普通传真机发送涉密文件。
(四)加强网站信息公开审核。严格按照“先审后上”、“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严格依照保密范围和定密程序来信息公开内容。禁止在网上上传属于国家秘密和危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信息,以及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
(五)加强日常文件及微信群管理。各部门各子公司加强日常文件及微信群管理,严禁利用微信软件传递涉密文件、传达涉密信息,将保密工作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的始终,常抓不懈,一刻也不放松。
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范文3
一、教育科研坚定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1. 与教育科研的相识相知。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到绿园区锦程学校,走上了神圣的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职业生涯。那时,学校的主导课题是《德育系列化研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要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那时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教育科研,而且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每一天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搞什么科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事情,与我们老师有什么关系,科研意识非常单薄。
2005年,很幸运,自己在工作上扎实肯干的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被学校任命为“教科研主任”,主抓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那一天起,科研和我不是毫无关系了。一次现场会,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树立了我的科研意识,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老牌名校――南关区树勋小学的教育科研现场会,这次现场会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离不开教科研,而且只能依靠教育科研。通过参加上级教科研单位组织的培训,从思想认识上彻底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可以说科研意识是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可是,什么是教科研,怎么搞教科研,仍是困惑我的难题。
2008,绿园区教科所组织参加盘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小学的现场会,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老师每一天做的,就是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整改措施,就已经是在进行科学研究了。什么是课题,问题就是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研究的过程,最后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宝贵的科研成果。把这些方法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成果推广。现在,我不敢说“知道自己知道”,但我愿意在教育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直到实现我的理想。
2. 教育科研规划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曾经迷失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日复一日的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考试、反馈,枯燥而乏味,毫无职业幸福感和喜悦感。是教育科研帮我树立了人生理想,是教育科研让我决心不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规划。
这里的“教育家”并不是对教育问题能在宏观范围内作出决策的专家,而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育情境能够作出决策的研究型教师。只要我们审慎地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最佳的途径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是最“朴素”的教育家。我们所处的教育情境是最佳的研究场所,学校是天然的研究实验室,学生是亲密的研究伙伴,我们置身其中可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分析、推断。这种有利位置使得我们对教育问题比任何人都具有发言权。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与途径,并付诸实践予以验证,我们因此具有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的正确理论最具有指导性,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最具有目的性。这样,每天上课不再是单调范围的义务,而变成了一种乐趣。就在这样的乐趣中,每一天我都在不断进步。
二、教育科研助推我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就需要把握好职业角色,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人员。
我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课题研究,研究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是在七年级讲效果好,还是在八年级讲效果好。经过实践,结论是,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刚刚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此时应该让他们逐渐适应初中考试的各种题型,在八年级的时候讲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学生容易接受,对于他们的成绩提高很有帮助。又经过不断的摸索,我发现,与其把现代文阅读做专题讲,不如把每一个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堂课中,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还不会觉得枯燥。学生们每进步一点,都会让我欢欣鼓舞,我也不自觉地陶醉在教学研究的天地中。这一切,我都要感谢教育科研。
十年的教育生涯,在不断地磕磕绊绊的前行中,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2007年,被绿园区学科研究室领导小组聘为语文学科研究室成员,2008年和2011年两次被评为长春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11年上半年,在长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初中语文学科一等奖。2011年9月,被评为绿园区学科带头人。每一次荣誉的取得都是对我的鞭策,时刻提醒我,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更让我觉得只有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教学中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还有很多教学问题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范文4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对这次“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央、省、州各级宣传部门都非常重视。我县在接到上级通知后,与上一级宣传部门保持高度一致,成立了以宣传部长为组长,县广电局长、县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大理日报》**记者站副站长为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学习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我县整个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和指导。在领导小组的认真指导下,县内各新闻宣传单位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负责地抓紧工作,提出工作要求,建立工作机制,抓好工作落实,努力使学教活动取得实效。各新闻单位作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实践主体,分别成立了工作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指定专人负责,明确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把学习教育活动作为一次有利契机,进一步抓好了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二)学习动员,提高认识
通过在全县新闻战线职工中进行集中广泛的学习动员,大家充分认识到,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新时期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认真抓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新闻工作者头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举措;是牢固树立新闻观,始终坚持正确的新闻宣传导向的再教育;是“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宣传队伍“敬业奉献、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良好形象的具体实践。充分认识到开展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于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作风影响的能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自身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精心组织,分步实施
县委宣传部制定了漾濞县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县内相关新闻宣传单位也根据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作出相应部署。每个单位的学习教育活动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组织动员,提高认识。各新闻宣传单位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声势,动员全体新闻工作者积极投身到学习教育活动中来。二是精心安排,深入学习。各新闻宣传单位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了十六大报告和同志的重要著作,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了新闻观的基本理论,学习了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政策法规。三是联系实际,查找问题。各新闻宣传单位的干部职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虚心接受群众监督,认真查找了在理想信念,在坚持新闻观、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纪律、在经营思想、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了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四是检查落实,认真整改。各新闻宣传单位针对干部职工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分析根源,制定措施,加以改进。
(四)突出重点,合理安排
一是全员学习,突出重点。各新闻宣传单位对全体新闻工作者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教育为重点,带动了全行业的学习,确保了学习教育重点内容和重点人员的落实。同时,注重提高学习教育的效果,保证学习教育质量。新闻宣传单位还对各单位全体人员分层次、分步骤地以多种形式到省州一级参加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二是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相结合。各新闻宣传单位在学教活动中,做到把学习教育活动与新闻宣传单位的改革、发展、创新和有序推进新闻工作相结合,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实效,切实做到互相结合、相互促进。三是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各新闻宣传单位在学习教育,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查找出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到在工作中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新闻工作者中开展学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活动,继承和发扬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
(五)建章立制,务求实效
各新闻宣传单位通过学习教育,加强和完善了制度建设,强化了规范管理,巩固和扩大了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一是针对学习教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完善了规章制度。二是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内部管理,认真检查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个部门的管理情况,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规范了管理,明确了责任。三是各新闻宣传单位对新闻工作者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违纪违规,不败坏新闻宣传工作声誉,不损害新闻工作形象。对违纪违规者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六)总结经验,巩固提高
从前一段时期来看,这次“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成效是明显的,对新闻宣传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整个活动做到了“六个贯穿始终”:一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贯穿始终;二是把学习掌握新闻观,确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贯穿始终;三是把自觉坚持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贯穿始终;四是把边学边改、学改结合,认真解决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贯穿始终;五是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着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贯穿始终;六是把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促进新闻宣传工作健康发展贯穿始终。
总之,前一段时期的学习教育活动做到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部署工作,以求真务实的要求推动工作,以求真务实的标准检验工作,加大了工作力度、突出了工作重点,注重重在教育、创新方式,联系实际、扎实推进,整个学习教育活动在打牢思想基础、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象、切实推动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学教”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一)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学习教育活动,但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对这一活动认识不足,所站的高度不够,有敷衍的思想,导至“学教”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学习的主动性上有差距。此次“学教”活动重在学习,以学习促进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由于认识和新闻工作者自身工作特殊性的原因,主动学习的少,要求学习、任务性学习的多,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的少,肤浅理解的多,难以做到真学。
(三)“学教”活动与当前工作的结合上有差距。开展“学教”活动的是为了促进当前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集体也好、个人也好,在“学教”活动与当前工作的结合,特别是把“学教”活动的成果运用于当前工作,指导当前工作方面还做得不够,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做到真用。
三、下一步“学教”活动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对抓好“学教”活动的认识。只有对抓好“学教”活动进一步提高认识,才能实实在在的抓好学习教育活动。
(二)积极培养参学人员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是“学教”活动的根本,也是“学教”活动的核心,要切实抓参学人员学习。
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范文5
一、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主要特点
我国是个大国,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全国现有2.6万处煤矿,10.2万处非煤矿山;有汽车2830万辆,加上摩托车、农用车辆,机动车保有量1.1亿辆; 7万多座加油站,1.44万处铁路与公路交叉道口,每天1万多架次民航起落飞机,每天150多万艘大小船只在内河和海上飘泊行驶。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每年全国因为各类事故死亡10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加上职业危害,一年就有近百万的家庭因为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不幸。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事故总量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事故高发期,事故死亡人数连年增加,2002年达到139393人的历史最高点。经过努力,与2002年相比,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从1.33降到了2007年的0.413,十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从4.05降到3.0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从13.7降到了5.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4.94降到了1.485。2007年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3%和10.1%。
二是煤矿事故逐年下降。2003—2006年,煤矿事故平均每年减少350起、562人,年均降幅8%。2006年发生煤矿事故2945起、死亡4746人,比上年分别下降10.9%和 20.1%。2007年煤矿事故起数下降17.8%,死亡人数下降20.2%。
三是重点行业领域取得成效。2003-2006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幅度。 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7806人、下降8.7%;铁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2595人、下降45.1%。民航飞行、危险化学品、农业机械、火灾、金属非金属矿山、水上交通、烟花爆竹等事故均有幅度不等的下降。
四是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2006年一次死亡3-9人事故比上年下降9.6%和7.6%;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30.1%和49%;没有发生涉难百人以上的事故。2007年3-9人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6%和9.4%,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4%和3.5%。
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了506376起,死亡人数达101480人。当前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安全状况不稳定,重特大事故上升。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二、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当前存在八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一是生产安全准入门槛低。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看,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争相降低门槛特别是安全生产准入门槛招商引资,致使大量企业的立项、建设、准入过程把关不严,安全隐患严重。二是安全保障能力差。大量中小企业生产条件简陋,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安全设施不到位。三是非公企业安全形势严峻。非公有制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不少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尚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投入不到位,生产规模小,工艺极落后,装备水平低,技术条件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而且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严重不足。近两年非公有制小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高达74%和72%左右的比例。
(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我国每年用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的水泥,创造了全世界4%的GDP。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压力。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对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增大,社会生产消费活动增加,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交通运输的规模急剧扩大,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类企业、交通工具、乡村道路、水上作业人员和驾驶员、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对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市场准入门槛低,低水平建设重复。多数小煤矿仍采用落后的采煤方法,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三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上亿劳动者从业环境存在职业危害。截至2007年底,尘肺病累计报告病例58万例,现有尘肺病患者44万人、疑似患者60万人。
(三)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我国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特别是那些深层次、基础性问题突出。一是安全生产基础非常脆弱。一些行业、领域和地区安全
状况比较严峻,生产装置、设备老化,加之维修和更新改造不落实,管理混乱,安全保障能力低下。二是长期安全投入不足。特别是煤矿、重化工企业,不仅是安全投入不足,基础产业更是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3%,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占79%,不仅远远落后于先进工业化国家,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三是生产安全欠账多。一些地方公用设施严重老化;一些行业存在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一批国有厂矿历史包袱重,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生产欠账多。四是安全科技进步进展缓慢。点多面广、规模小、工艺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仍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安全科技进步进展不快。
(四)安全生产意识淡漠。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后果。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不规范,违规违章所造成的。一是领导安全给政绩让路。有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企业安全给效益让路。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轻安全生产,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把一切精力用在片面追求任务的完成、效益的最大化上,甚至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追逐利润。三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存在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四是全社会安全意识淡薄。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
(五)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大。200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40.5%,每年增加0.5%,到2010年达到50%。已经有1亿3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1亿农民等着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城大多从事苦、伤、累、险的工作,加上文化素质不高,安全作业能力弱,易引发事故。二是低素质劳动力比较集中。非公有制企业既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也是低素质劳动力比较集中的领域。以私营、个体小煤矿为例,约95%以上的小煤矿从业人员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30%左右的为小学以下甚至文盲。而且这些企业自我培训教育的能力极低,无力进行岗位培训,也不重视员工培训。三是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农村、农业人口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而企业和政府的培训教育又相对滞后,导致伤亡事故多发。
(六)安全生产管理弱化。一是行业管理弱化。不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技术规程、设计规范,已不适应需要,但没有得到及时修订;行业的重大技术攻关也缺失,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是由家庭工场、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安全生产方面既有不重视的问题,也存在着无人管和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三是企业安全管理松懈。不少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事故隐患普遍存在,违规违章作业普遍存在。四是企业主体责任没落实。
(七)安全责任制不落实。一是缺乏有效性。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没有层层落实责任,造成安全生产责任悬空,责任制无法落实。二是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内容不具体,没有对责任制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没有落实责任制的具体措施和有效办法,虽然层层签订责任状,但落实不到位。三是缺乏监督性。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工作浮在面上,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县、乡、村、企业不落实不到位。
(八)安全生产执法权威性不够。一是安全生产立法滞后。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我国虽然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但一直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性法律。二是安全监管工作还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由于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调整不久,机构、队伍虽大部分组建起来,但业务还不十分熟悉,工作还没有完全跟上来。加之在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很滞后,也还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三是安监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待于提高。一些监管监察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法治观念和执法意识不强,执法工作中存在着“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的状况。四是安全生产机制不适应形势。目前对安全生产相关经济政策的研究不够,出台不多,更不配套,有的还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同时,执法犯法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思路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解决条件还不成熟的制约,也有解决措施不到位的影响,因而解决问题总是有一定难度的。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创造解决的条件,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方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体
规划,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同时考核,切实抓好落实。
(二)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一是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当地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确保一方平安。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要负起具体领导责任,分管其它工作的领导,也要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分管范围的安全工作负责。二是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都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监管的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政府各有关部门也都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管理,形成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要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起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三)要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一是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生产科学道理,灌输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态度,强化全社会、全民族的安全意识。二是要发挥企业主体责任的作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企业自主负责上,使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真正把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力度。要搞好对企业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员工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法人和个体业主,要分期分批依法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四是严格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源头管理,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五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引导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六是在高危行业生产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企业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七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安全科技的研究,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一些安全生产技术性难题,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同时,要及时严重危及安全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淘汰目录,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八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坚持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推进安全意识形态建设,把安全第一、遵章守法、“三不伤害”等安全理念变为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适应向公共财政转型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逐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投入,对历史遗留的重大隐患要加快整改,弥补安全欠账。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加大安全投入。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三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抵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四是要在高危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险和商业人身意外伤害险,强化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减轻企业事故赔付成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五)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建设轨道。法规制度是安全生产的基础、灵魂和根本。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我国虽然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但一直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性法律。特别是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后,需要通过立法理顺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负责某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在具体问题上因职责不清而产生的扯皮现象。要健全《安全生产法》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企业、职工和公民的安全行为。
(六)要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一是要加强安全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手段,要全面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权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做到以强化执法推动专项整治,以强化执法推进行政许可,以强化执法加强安全管理,以强化执法促进隐患整改,以强化执法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检查中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要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促其整改。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主体,要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三是突出执法重点。对事故多发地区和企业、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管监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事故分析,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项执法,防范重点灾害,整改薄弱环节。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四是加大联合执法。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的实效性,共同做好工作。
(七)要加快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是确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落实的关键。一是要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合理界定、划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与专项监管机构的工作定位、工作层次及职能范围,逐步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定位于行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监督的职能,并参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的模式,走国家监察的路子。二是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构逐步从现在国家、省、市(地)、县(市、区)四
级设置的基础上,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站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给予有限授权,强化乡镇安办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力度。对村居则应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自治作用,成立相应的安全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则应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三是充实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力量,并配齐其日常工作运行所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同时逐步改善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法律、化工、建筑、机械、矿山方面的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素质。四是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并管理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五是建立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可逐步推行省以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垂直管理体制,在人事调配上由省局统一任免,以保证集中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
(八)要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隐患治理机制。对排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要建立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对历年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要认真进行“回头看”,督促整改责任单位切实落实好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二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对所有事故都要及时认真组织调查,对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要从严查处,强化社会警示作用。三是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抓紧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机制,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和隐患。加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逐步形成信息畅通、反应快捷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制定完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演练,提高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运行协调机制。要建立重点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协调协商制度、联合办公制度等,对关系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按各自职责抓好落实。五是建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机制。要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认真研究深化整治的对策措施,把专项整治与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与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2】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事关社会安定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最根本的要求。深刻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形势,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为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安全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安全生产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有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不能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对安全生产工作态度消极或被动应付,或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有的地方和重点工程单位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招商引资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有的甚至以挂牌保护为由,回避安全监管监察。一些干部群众安全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监管体系不到位。一是安全生产监管权威性不足。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内的安全生产实行综合监督管理,但由于综合监管的具体职责范围法律法规并未加以明确,质量与技术监督、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甚至一些负责安全生产专项监管的部门,实际上也管起应属于综合监管范围的某些工作。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并未真正理顺,安全生产工作中各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互不通气甚至相互拆台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设置呈逐级衰减状况。在安全生产监管最为直接、任务最重的地(市)级县(市、区)级安全监管力量最为薄弱,有些县(市、区)的安监机构甚至连应付日常的运行都十分困难。三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几乎陷入“无所不为,无所不包”的困境,所承受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及压力大大超过其拥有职权应承受的、权责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
(三)安全投入不到位。从政府层面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涉及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公共场所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事故预防所需的投入,甚至连安全生产日常工作经费都未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应有的保证。根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用于安全生产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达3.3%。从企业层面上看,大多数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条件差,安全设施不到位,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不少企业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造成许多历史遗留的隐患难以整改。从当前经济层面上看,一些生产经营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特别是在当前缺煤少电、煤价上涨的情况下,有的煤矿以调煤保电为借口,不顾安全条件大干快上,超能力生产现象普遍,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四)主体责任不到位。一是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三资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差,技术装备落后、陈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起码的安全设施,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必要的操作规程,生产作业条件极为恶劣,各类事故多发。二是相当部分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没有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如没有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没有依法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制定必要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没有制定必要的应急救援预案,没有组织开展必要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没有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三是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安全生产设施、事故隐患整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等所需的经费没有保证。四是企业没有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不少非公有制小企业特别是煤矿、非煤矿山及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用的大量农民工,总体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就直接上岗,在恶劣危险的作业环境下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成为各类事故的直接引发者和受害者。
(五)安全基础不到位。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安全保障能力较差。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些基础性、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比较集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容易出现时紧时松、时冷时热,安全生产形势也容易出现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安全生产密切相?的各类企业从业人员、交通工具、乡村道路不断增加,渔业生产、水上作业人员和机动车辆驾驶员不断增多,社会生产消费活动增加,人流物流量增大,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解决好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也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
要内容。
(一)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党和政府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如果一个地区、一个行业,重物大事故不断,今天这里死人,明天那里爆炸,老百姓没有基本的安全感,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就会受到质疑,执政形象就会受到影响。各级政府、各部门领导要把安全生产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并将安全生产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党委工作部署、落实、检查的内容,切实落实各个层面上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政府层面上。主要负责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准入条件,对安全生产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规划布局、结构调整,强化宏观调控,督促地方和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是各有关部门层面上。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不断强化安全基矗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违反安全法律行为实施行政处罚。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层面上。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要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扎实做好安全基础工作。四是社会层面上。全社会应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形成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机制。重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这四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体系,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总体推进。
(二)加快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落实的关键。一是要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合理界定、划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与专项监管机构的工作定位、工作层次及职能范围,确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逐步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定位于行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监督的职能,对于目前承担的危险化学品、矿山安全等专项监管职能及部分工矿商贸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则应淡化带行业主管部门性质的直接监管的色彩,并参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的模式,走国家监察的路子,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作用。二是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构逐步从现在国家、盛市(地)、县(市、区)、乡镇五级设置,或在四级设置的基础上,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站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也可以对现有乡镇的安办实行双重领导,由县(市、区)级安监机构进行业务领导,在对其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对乡镇安办进行安全生产监管的有限授权,强化乡镇安办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力度。对村(居)则应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自治作用,成立相应的安全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则应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三是充实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力量,并配齐其日常工作运行所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同时逐步改善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法律、化工、建筑、机械、矿山方面的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素质。四是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并管理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常五是建立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职责特点是依法行政、依法监察,这就要求其管理体系必须是一个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鉴于现行的管理体系,可逐步推进省以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垂直管理体制,在人事调配上由省局统一任免,以保证集中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
(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适应向公共财政转型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逐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投入,配套必要的安全防范、救助设施;对历史遗留的重大隐患要加快整改,弥补安全欠账。加大对煤矿、危险化学品、交通等高危行业的安全投入。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加大安全投入。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安全设施建设,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应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测和防范设施,提高综合防范能力。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即安全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绝不能以节省投资为借口削减安全必要设施。三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低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提娶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四是要在高危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险和商业人身意外伤害险,强化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减轻企业事故赔付成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四)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是企业,但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实行政府的日常强制管理,通过监察督促等方式,确保企业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一是要加强安全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手段,只有通过现场执法,才能消灭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神圣职责,全面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权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做到以强化执法推动专项整治,以强化执法推进行政许可,以强化执法加强安全管理,以强化执法促进隐患整改,以强化执法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检查中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要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促其整改。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主体,要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三是突出执法重点。对事故多发地区和企业、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管监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事故分析,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项执法,防范重点灾害,整改薄弱环节。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五是严格事故查处,强化责任追究。要坚决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所有事故都要及时认真组织调查,对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要从严查处,强化社会警示作用。
(五)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一是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安全生产既要依靠必要的物质基础,更要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文化。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生产科学道理,灌输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态度,强化全社会、全民族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在适当增加投入的基础上,组建起“指挥得力、反映灵敏、功能健全、运转协调”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应对并处置突发性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及紧急情况的能力。三是要发挥企业主体责任的作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企业自主负责上,使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真正把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要着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安全素质和发展能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逐渐纳入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监督的作用,把安全生产作为行业自律的一个重点内容;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四是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力度。要搞好对企业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员工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法人和个体业主,要分期分批依法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
(六)加强安监队伍建设。在县以上人民政府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是《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的。但从一些市、县的安监机构建设情况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切实加以改变。一是要完善机构。各级党委、政府要从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要出发,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同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健全安全监管机构,配备必要的专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较重的县(市、区),要尽快把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立起来。要加强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建设,设立隶属于县安全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监察队伍,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管员;村(居)也要设立兼职安全生产监管员。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均应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二是要加强建设。各级安监部门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任期目标责任制、试用期制等竞争激励机制,优化岗位和人员结构、盘活人才资源、尽快建立精简统一、科学高产的内部管理机制。三是要抓好培训。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政治?想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使他们做到秉公执法、勤政廉政,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要针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新形势、新变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安监人员掌握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四是要强化职能。要从单纯的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构向行政执法转变,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把行政执法作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监察执法等方面上来。五是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作风,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一查到底,绳之以法,决不姑息迁就。六是强化制约。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大过错追究、责任约束、违纪查处力度,对无视法律,搞人情关系,放纵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司自筹建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整个装置安全平稳运行,在20__年12月16日,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20__年12月30日,通过了安全标准化的验收,可以说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工作只是一个开端,是为公司下一步的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安全管理工作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有可能影响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员工安全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
公司的生产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的,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在生产流程中每台设备都处于最佳状态、每个员工都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设备运行和人员行为出现偏差,影响公司生产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造成设备损失和人员伤害,所以安全管理是贯穿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是公司每一位员工的职责。
但是目前公司的员工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自我保护意识还远远不够,对于安全操作规程理解不够深刻,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完全了解,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安全意识不强。
员工的安全意识是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培训养成的,这对我们公司的安全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负责培训的安全管理人员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对工艺、设备、物料的危险性有更深的认识,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员工,让他们能深刻体会到危险的存在。
还要确保日常的安全教育质量,对车间员工的教育、活动频次不能只片面的要求数量,要能做到培训一次就对员工的安全素质有所提高,对于达不到培训目的的教育要进行反思,以免培训教育走向形式化,浪费精力还达不到效果。
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了相关人员的安全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等,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执行对于提高一个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10月至11月,安全环保部对公司下发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各相关单位基本都能做到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但有些工作和制度要求的还有些出入,这说明制度规定的相关条款可能和实际工作不吻合,或者是执行者对于制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这就需要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还有公司其他相关部门对制度进行讨论,确定是制度问题还是执行问题,对制度进行修订或是加大执行力度,避免由于制度的缺陷或者执行不力造成损失。
三、各专业安全检查力度不够、隐患整改责任部门不清
公司目前现有的安全检查形式有综合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专项安全检查、日常安全检查。检查形式很多,但公司相关主管领导没有起到督促带头的作用,以至于在检查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检查深入程度不够的现象,不能发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
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范文6
关键词:欧债危机;区域一体化;债务问题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为降低对本国经济的冲击,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出台各项宽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经济下滑的幅度,但却无法阻止全球经济下滑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各国大规模举债,其政府债务负担大大增加,以欧洲一些因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最为典型。欧洲债务危机就在这样一种诡谲的气氛中哗然而至。
一、欧债危机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一)欧债危机的成因
欧债危机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下面就将探讨一下欧债危机的成因:
首先,欧债危机产生的外因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而这些措施的本质是将私人部门的债务进行向政府的转嫁,没有实质上解决金融危机所影响的资金匮乏和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反而导致了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大幅膨胀,赤字巨大。另一方面,便是信用评级机构所发挥的负面作用。希腊等国本身已经出现了极为恶劣的财务状况,其瞒天过海的做法却遭到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及时披露。这种做法对欧债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其次,欧债危机产生的内因
产生债务问题国家国内经济结构的缺陷是导致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本性因素之一。以希腊为例,其国内的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低经济增长率难以支撑高社会福利。希腊本身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申请加入欧盟以来,尽管对其经济开放程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希腊却要迎合欧盟其他国家来抬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这使得希腊长时期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的状况,高福利变成了财政负担。
2第二个根本性因素是欧元区的“先天缺陷”。欧元区虽然具有统一的央行和货币政策,但是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形成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条件。
3欧元区各国不对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统一货币政策的矛盾。欧元区的各国尽管从表面上看是荣辱与共的,然而不同国家受到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反映了最典型的经济结构模式“中心—外围”式。
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需要面临的困境,而欧洲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婴儿出生率最低的大洲,老龄化成为欧洲多国最为困扰的问题,因为其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
(二)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
欧债危机发生初期,欧洲央行欲通过到二级市场购买这些问题国家的国债,将债务转移到央行,但这种办法实难实行,不仅遭到一些国家反对,也对央行财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欧洲央行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作为替代性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未来,欧洲经济结构的发展有两种可能趋势:第一种是目前这种经济联盟结构土崩瓦解,各国分理各国事务。第二种是优化当前的经济结构,将这种货币联盟强化为政治联盟。第一种趋势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尽管欧元区出现了如此剧烈的动荡,但是自欧盟成立以来,为成员国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危机带来的损失,加上相似的文化理念和历史背景,各成员国都不愿将这多年共同努力的成果付之一炬。那么,第二种趋势便成为主流趋势,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欧盟各国并没有放弃深陷债务问题的国家,欧洲央行也为此出台各项整改措施,来帮助这些国家渡过难关。在未来几年,若欧元区不再有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话,欧元区会迎来一次新生。
二、东亚区域一体化概况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经济合作区域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各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之后,亚洲各国也开始渐渐形成一种经济合作密切化的趋向。
(一)东亚的区域形成
东亚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单一国家影响之外的模式。东亚地区不仅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共同塑造,所包含的其他各国也同样关系到东亚未来的发展,那么,在这样一种既不可一方操控,又不可多方分散管理的情况下,一种超越单一国家模式的的复合型区域主义便成为主要趋势。彼得·卡赞斯坦在他编著的《日本以外》一书中提到:形成这一模式曾经历过三次模式的变迁。
首先,是“日本化”。日本化是一个不受限制的过程,包括传播、效仿以及采纳生产、消费和行为的独特的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化这个词被用来概括从旧的到新的生产范式的转变的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整个东亚出现了新一轮的日本化,这次的日本化浪潮主要从文化的变迁来影响社会进步。
其次,是“美国化”。美国化指美国从物质和意识形态上都在影响着全世界,还指美国流行文化被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世代所喜爱,每个群体有创造出特有的次文化,所有这些文化合到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
最后,“中国化”强化了复合型区域主义的潮流。这里中国化的含义既包括中国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还包括生活在东南亚的华裔人口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重新主张。
在经历这三种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说不同国家发展模式的突出,反而成就了复合型区域主义的形成。
(二)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从当前区域合作的具体情况判断,东亚未来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会选择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以东盟为中心,建立东盟同中、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复杂的生产网络将东亚各国乃至整个亚洲国家紧密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经济联盟。第一种途径对于东盟本身来说造成了巨大压力,它不仅要协调自身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共同利益分配,还要顾及与中日韩三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而第二种途径更利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因为更大范围内的双边贸易会促使多国经济合作的加强和深入,进而不断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立。
三、欧债危机对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启示
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区域内国家关系的极大影响,但是一体化趋势是一种必然趋势,唯有合作才是各国发展的最优选择。欧盟以及此次欧债危机的研究为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一)启示一:制度构建——结构优化先于经济合作。
欧债危机的产生最重要的就是折射出一个区域合作体的内部机制问题。尽管对于不同的经济体而言,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经济体制可以保证其经济发展的万无一失,但每一次问题的产生,都会使我们更加关注体制的缺陷,并试图寻找弥补该缺陷的方法。
第一,政策协调体系。如果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在不均衡的发展水平下,财政政策有限的影响力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难以预测或是周期性产生的危机。因此,在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建立伊始,各国就应首先对该区域内政策协调体系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任何一个区域化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和根基。这里的合作机制包括了:贸易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合作机制等。这些合作机制的确立,打破了各国区域的自闭性,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增强合作意愿。
第三,区域监管体制。有了政策的实施,有了合作方式的明确,那么对于合作的进程,多方协调结果的践行,就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进行核实。这一监管机构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维护着整个共同体的安全和结构稳定。
第四,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是指对各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协调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评估和预测,将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限制在能操控的范围内。并即时提供给内部成员国风险预测的书面报告,帮助各国制定合理的政策来防范经济危机。
(二)启示二:平衡发展——“众乐与独乐”。
东亚区域一体化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程,“共同体”的“共同”程度与成员国的经济成熟程度有关。因此,只有均衡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
第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内部均衡反映了国内总供给和国内总需求相等的状态;外部均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为零,即净资本流出与净出口相抵。根据内外均衡矛盾的经典论述,经济学家们发现经济的开放性是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主要原因。于是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了数量匹配原则,即要实现n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于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后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最优指派原则,即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这些原则帮助各国寻找实现内外均衡的各种方式和途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第二,信息共享与市场开放。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提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行维持其有效的运作。但我们发现市场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其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因而,实现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一个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市场而言,要通过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来进一步实现“一体化”。
(三)启示三:路径选择——超越单一国家模式的统领。
东亚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10+3是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在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中,东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
积、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来说都有很大差异,但任何一个国家对整个区域的影响力都不会使其形成“一边倒”的态势,这也成为未来东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超越单一国家模式。产生这样一个趋势的主要原因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产业集群的发展。东亚的区域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企业和政府影响的竞争性活动,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压力下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内部交易成本降低、统一供应商的便利性所产生的“向心力”远大于因交通运输不便利产生的“离心力”便是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驱动力。这些产业集群没有国界限制,不受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
其次,生产网络的构建。有学者说,亚洲贸易和投资区域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生产网络的主导作用。随着产品结构的“模块化”,为具有一定距离限制的供应商参与到现行的生产网络中来。外包业在亚洲国家的迅速风靡,使得生产网络的结构更加明朗化,各国都发挥着自身的比较优势,不再以某个国家为主导力量或选择该国的发展模式。
最后,跨国公司的推动。大家普遍认可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跨国公司也是生产网络的关键环节,它使得生产网络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分布成为一个“单纯”的网络,多个这样的“单纯”网络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网”。每个国家仅仅是这一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