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1
“平面镜成像”一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布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从本节课开始将较完全的研讨 “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讨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讨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教材中安排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用光的反射定律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提出虚像的概念,最后介绍平面镜的应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实验是使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这是培育学生器重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后面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中利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和玻璃板设计的演示实验,虽简便易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鉴于存在的不足,我做了一些创新和改进的尝试。下面先根据存在的不足说明一下改进的方法。
实验目的 :方便快捷的进行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仪器及用品:带轮的底座、玻璃板(带支架)、长度不同的铅笔(带橡皮塞的)多支、带方格白纸的一张等。
实验方法步骤说明:
1. 将玻璃板垂直安装在白色带方格的纸上,将最长的一支铅笔放在玻璃板前,透过玻璃板观察这支铅笔的“像”。像在哪?在玻璃板的后面,将底座转动,观察玻璃板的另一侧没有。现在将白纸放在刚才看到的像的位置,纸上没有。所以,这不是实际的光线组成的,所以它所成的像是虚像。
2. 将底座复位,用手边的带橡皮塞的铅笔中最短的、较短的和等长的分别去找到当前铅笔的所称的像,看是否能完全重合。结果只有等长的铅笔才能实现与像完全重合。所以可以得到像和物体是等大的。经过多次测量,使得实验的结论有普遍性。
3. 再将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利用白色方格纸上的单元格,很方便的得到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 再利用数学课中有关的对称的知识,还可以得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原来实验的不足之处。
1.蜡烛燃烧有气味,影响课堂环境,并且有明火,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低碳环保。如果使用带旋转实验装置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的话,蜡烛容易倾倒,不能动态显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生对“虚像”的新概念认识模糊,大致的位置不能直观的推测。
3.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一只高度发生变化,而另一只不变,像物难以完全重合,不利于“像与物大小相等”的实验结论的顺利得出。
4.不能方便直接看出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关系,原来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数据,较麻烦 。
实验创新意义。
带轮的底座,白色带方格的纸,带橡皮塞的铅笔。
带轮的底座,主要方便转动直接观察玻璃板后面有没有像;白色带方格的纸,使现象明显,同时又能轻松地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带橡皮塞的铅笔,可以更容易固定位置,多支铅笔长度不同,可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像和物的大小相等,而不是只用一次实验结果得到结论。通过多次实验进行探究,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多次实验,使结论的得出有普遍性,而避免偶然性。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2
集体备课组成员:仲沛东,葛志华,彭荣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蒋志娟,毕云水。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3
学习目标:
1.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初步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
难点:虚像概念的确立。
学具:平面镜成像实验器。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4.3平面镜成像(1)
1.等大
2.等距
3.垂直,以平面镜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4.正立虚像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1.播放刘谦的“幻境”魔术。
2.教师展示魔术表演: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蜡烛,后面什么也不放,左右手各拿一个打火机,向学生展示都可以点燃,然后两只手拿打火机向玻璃板前后的蜡烛靠近,在接近蜡烛时点燃靠近蜡烛的打火机,另一只打火机不点燃,学生就会感到两个打火机都点燃了,点燃蜡烛后,就会在玻璃板的前后看到两支蜡烛在燃烧。向学生展示在隔着玻璃板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吹灭两支燃烧的蜡烛。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完成后老师进行魔术揭秘,玻璃板的另一面什么也没有。
3.出示平面镜并介绍平面镜。
二、查学诊断
1.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可以当作平面镜。例如:( );( );( )……
2.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就是你的( )。
三、导学示教
1.根据魔术表演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学生进行猜想。
老师把学生的猜想进行梳理、归类。
3.学生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
学生分组汇报设计的实验步骤。
4.学生完成探究实验。
开始实验时要求学生用平面镜进行实验,当实验无法进行时,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改换成玻璃板进行实验。
5.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分组到实物展台前汇报探究过程,展示数据,并得出结论。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6.阅读课本“虚像”部分,理解什么是虚像。
重新展示导入时的魔术表演,用白纸在玻璃板后面承接蜡烛的像,在白纸上是看不到像的。向学生说明:用光屏无法承接的像是虚像。
四、练测促学
1.当一个人逐渐走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逐渐_____(选填“远离”、“靠近”或“不变”)。
2.小明身高1.65米,站在平面镜前3米处,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 米,像离镜面 米。
3.水中的倒影是河岸上的物体在水中所成的 (实或虚)像。
4.湖面上方有一只小鸟,小鸟距湖面5m,则小鸟在湖中所成的像距小鸟 m。
五、拓展延伸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刻度尺的作用是 。
3.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
六、作业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4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实验器材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
(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5
其实,镜中花是花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水中月是月亮在平静的水面(相当于是平面镜,光亮的金属、油漆过的家具、平滑的地面砖等我们都可以看成平面镜)所成的像,所以水中月与镜中花的形成原因一样,都是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我们看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发现镜中物体所成的像和物体本身是一样的,并且有一种感觉:当我们离平面镜越远的时候。我们所看到镜中自己的像越来越小,实际我们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玻璃板(不用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放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并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发现像和物是等大的,多次实验发现不管物体离平面镜有多远,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始终是等大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睛的视角不同,视角是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如图1中角α),物体的尺寸越小,离观察者越远,则视角越小,比如,我们顺着马路方向看去,会感觉马路是越来越窄的,其实马路宽度是一样的,只是视角变小,所以感觉变窄了,再如,在地面上靠近飞机看,飞机是个庞然大物;若飞机飞到高空,看上去就像一只小鸟,再高就看不到了,这是因为看高处的飞机,视角变小了,所以感觉飞机变小了,所以当我们离平面镜较远时,平面镜中的像离人更远,像对眼睛的视角较小,所以感觉像比物体小,实验中我们用刻度尺量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会发现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且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
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置的,如图2a所示,逆着蜡烛射出的光线,人眼就能确定蜡烛的位置,如图2b所示,镜前烛焰上的点s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人眼睛,但眼睛是根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来确定物置的,逆着反射光线方向看去。就感觉这些光线是从它们在镜后延长线的交点S',射来的,S'就是点S在镜中的像,但是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光点,所以S'叫s的虚像,同理,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虚像点,所有的虚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所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通过上面的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所成的像,我们称之为虚像,这种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所以在研究平面镜特点的实验中,如果在平面镜后面像的位置放一张白纸,直接看白纸,将看不到像,而实像是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由实际的光线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明亮区域,是真实存在的,既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又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如物体经过小孔所成的像,就是物体发出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到光屏上形成的倒立实像,如图3所示,从发光体AB上出来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时在地面上会聚成像A'B',这个像是由真实的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实像,这个实像能够在地面这个大“光屏”上呈现出来。
简而言之。实像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既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又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知道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j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称法。作图时’可以由物点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因为垂线属于辅助线,所以必须用虚线),然后用刻度尺量取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在延长线上截取相同的距离,由此我们就找到了像点,例如:平面镜前有一个物体AB(如图4a),要求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首先我们在物体AB上确定两个(或多个)能描述物体形状的点AB(或多个点);然后分别由AB两点(或多个点)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用刻度尺量取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在延长线上截取相同的距离至镜后A'B',(或多个点):用虚线连接镜后A'B'(或多个点)即可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如图4b所示)。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6
【关键词】《平面镜》 教学体会 情境 兴趣 质量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自觉性的表现,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下面我就以《平面镜》一课为例,谈一谈我是怎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
1.教学案例《平面镜》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用来解释简单现象,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用具:橡皮泥座、平板玻璃、硬纸板、黑白对半的纸、蜡烛2支、火柴、直角三角尺(学生用)、投影仪、平板玻璃、蜡烛、潜望镜等。(教师用)
教学过程:
1.1 创设情境。
(1)从“猴子捞月”的童话故事引人课题。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启思:当你站在穿衣镜前,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它和物有什么关系?物的位置改变时,像有什么变化?
1.2 实验探究成像特点。
1.2.1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1)铺放硬纸板、黑白格纸、安装玻璃板。
(2)点燃一支蜡烛放在镜前,将另一支蜡烛放在镜后,使其与像重合,在方格纸上记录物、像位置A与A1。
(3)将镜前蜡烛移动位置,重复上述操作,记下物、像位置B、B1。
(4)熄灭蜡烛,抽出纸板,连接AA1、BB1。
1.2.2 作图分析成像原理。
(1)设疑启思:将实验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并点燃镜前的蜡烛。
问题:同学们能看到几根燃烧的蜡烛?
生答:两根。
问题:镜前点燃的蜡烛同学们为什么能看见?
生答:是因为它发出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眼睛的缘故。
问题:镜子里面的蜡烛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到的呢?
(2)作图分析:边讲解边完成下图,说明蜡烛上的一点S射向平面镜许多光线,这些光线经镜面反射。画出任意两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问题:如果反射光线正好进入镜前你的眼睛,你将如何观察,并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生答:沿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去,会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1射来的。即S1就是S的像点。
问题:该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为什么?
生答:是虚像。因为S1点在镜后并不存在,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的。
1.2.3 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各组汇报实验探究结果,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和物大小相等;②像和物连线垂直镜面;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1.3 迁移运用。
(1)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如桂林花桥、铜镜、水中倒影等。
(2)综合运用:投影潜望镜。让部分学生通过潜望镜观察。讲解潜望镜原理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作业:制作潜望镜。
2.教学体会
2.1 在教学中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应用所学知识去认识未来世界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高涨的学习激情,使他们真正感到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物理的前景是诱人的,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物理。
2.2 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在学习中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