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1

一: 学生上学学费的问题;

二: 学生与家人沟通 ;

三: 父母的心。

一: 学生上学学费的问题;

我出生在农村,我也知道,一旦身边的人考上了大学,家里的人既高兴,又很忧郁。高兴的是,孩子可以以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一辈子,一生也没有什么大成就。也没有大的什么愿望。但是愁的是,在穷也不能穷孩子啊,就拼命的干活,为孩子积蓄学费以及每月的生活费。而对自己就是凑合,凑合着过日子。每当做孩子的看到,听到这一切时,就有一种想法,就是退学。或者打工睁几个钱,来减减父母的压力。

虽然为人父母,就有责任抚养自己的儿女,但是父母对成年子女不再负有抚育义务。而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智力投资,实际上就是就业投资,这项投资的直接受益人是子女而不是父母,依照民法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子女应该为其预期可得利益作出相应的付出,即学费由自己付。子女自行接受高等教育,进行就业投资,理当从家庭的实际状况、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出发,通过勤工助学、半工半读、业余学习或向银行贷款等方式,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应完全依赖父母。” 父母与子女的观念都得变一变。孩子不能“躺在父母身上”上大学,父母也应当鼓励子女想办法支付学费。

二: 学生与家人沟通 ;

我毕竟出生在农村,我的爸爸妈妈也是个初中毕业生。想想我的过去,我好象从来没有和家里的人弹过一次心,可如今我上了一个并不理想大学。或许这件事还可以压一压他们望子成龙的 愿望吧。我觉得农村的孩子天生就有一些欠缺,毕竟出生以后,接受的本地的方言,等到长大了以后,想一下子就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似乎有些难。学生与父母的相互沟通在他们之间很重要,对整个家庭也是举足轻重的,我认为作为家长的不应该有些封建的思想,比如;孩子和异性的同学交往,隐来的却是一次训骂,一次言教。我觉得为人父母应该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适当的给予他们一些自由,不应该有自己拘束孩子们的时间。我觉得这样时间一长,孩子们会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将为他们终身受用。

反之,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强迫孩子们做不乐意的事,孩子们就会从心里面产生一种叛逆心理,这样久而久之,就是死火山也有****的一天。后果可能会后悔莫急啊。

三: 父母的心。

现在的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知心人,每当心中有一些不快乐之事,会彼此倾诉。诉说自己的苦楚。但是让他们对着自己的父母说,可能就鸦雀无声了。

俗话说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胜于一切。”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2

一、研究背景

古诗词在初中教材的分量占到了三分之一,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擦也占有相当分值,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同时,对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在传承语言文字方面的重大意义外,对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素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古文深奥难懂等原因,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了比较准确的掌握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的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于2014年着手准备,开展了“初中古诗词学习调查”活动。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调查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以本校初中三个年级的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着眼于整体水平和综合调查,涉及古诗词教与学的两大方面:一是关于课堂教学(对古诗词课堂的态度以及参与度),二是关于自主学习(古诗词课堂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以及课后对古诗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们采取随机调查,抽样分析的方法。经过数据统计,整理出初步的调查结果。现对具体调查内容展开论述。希望可一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以期今后的古诗词教学更加有效。

初中古诗词学习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分析

1、你是否喜欢上古诗词课?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学习古诗词时,你喜欢什么样的讲课方式?

A老师讲为主 B学生自主学习 C老师引导学生自学 D学生讲学生评

3、古诗词课上,对于老师的课堂提问,你一般是:

A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B积极思考,但不主动回答问题

C不积极思考,只希望听别人回答 D老师抽到是再思考问题

4、在古诗词课堂上,你做笔记吗?

A经常记 B老师要求就记 C偶尔记一点不能坚持 D没有记过

5、你在古诗词学习中喜欢发现并提出问题吗?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6、你在古诗词学习中喜欢同老师或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吗?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7、你在古诗词学习中长和其他同学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吗?

A经常 B一般 C偶尔 D没有

8、在古诗词课上是否使用工具书,你的做法是:

A能按阅读的需要查阅工具书,并记录下来 B偶尔查,有时也记录

C老师要求就查,自己不主动查 D从来不查,也没有工具书

9、你学习古诗词时是否注意提示或注解?

A能充分利用它们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文意 B偶尔看一看,但不特别注意 C完全凭阅读时的兴趣来处理 D从来不看这些东西

10、你在学习古诗词时遇到问题怎么办?

A喜欢独立思考,实在不懂时才问别人 B遇到问题时马上就问别人

C偶尔问一问 D从来不问

11、当我们面对课后习题和批注式预习时,你能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吗?

A会 B有时关注 C不关注

12、你会按照学习目标来进行学习吗?

A完全按照 B自己添加或减少 C随意

13、每一课时学习完后,你会主动按照学习目标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吗?

A会 B不会 C老师要求下会

14、你会不会在完成本课的学习的时候,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一下系统的梳理?

A会 B不会 C老师要求下会

15、你会对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梳理吗?

A会 B不会 C老师要求下会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心理状况、特征以及日常学习中的习惯。

(一)学习兴趣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还是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其中有部分学生对古诗词课堂的兴趣甚至是相当浓厚的。而很多学生更愿意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学或者老师能够直接把课堂教给学生。

(二)学习习惯及方法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古诗词学习,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1)近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有少部分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2)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学生有上课经常记笔记的习惯,其他的学生也会在老师的要求下做笔记。(3)超过百分之八十六的学生表示在学习古诗词中喜欢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4)占比例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喜欢和老师同学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一起分析讨论以及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5)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工具书以及文中的提示和注解初步扫除一些障碍,更好的理解文意,并且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6)对于课时学习目标、课后检测、以及对课时及单元的梳理,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做这样的工作,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坦诚只有在老师要求下才会做。

综上,目前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当中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更主动的参与到古诗词课堂学习当中,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现在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而新课改却对教师有了新的定位---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定位就把学生看成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词学习课堂,让学生尽情的展现自我、发现自我。

二,指导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方式

1、现今社会,各种信息传达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可以说,现在的学生简直置身于一个信息的海洋。如果仅仅强调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学生只能接受很有限的知识,很难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字典工具书等,充实自己。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及时掌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社会信息,科学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十分重要,为此,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其必要。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社会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有效提高在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工作其他领域中收集、分析、整理各种资料的科学性和效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往课程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重理论、重讲述、轻实践的现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因此,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及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极其重要。

一、《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许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笔者所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我们通过实地发放和网上发放的方式对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以及承担过该课程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随机分布于吉林、辽宁、北京、四川、云南等省高校,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6份。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基本概念与方法,选题、研究设计、撰写调查报告等理论知识和内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认为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90%的学生认为“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大的收获”;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参与研究,学生能较系统地学习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实际社会调研打下了基础, 但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该课程所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二)教学形式方面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先进行理论讲授,后进行实践,实践往往限定在校内,或者网上调查及收集资料。长期以来,以教师主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只顾听和忙着记笔记,缺乏课上的吸收理解及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这种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不便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未能很好的结合。问卷调查中,在你曾经学习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讲授、案例学习、讨论;但是讨论中,学生主动发言的少,气氛不踊跃,师生互动少;有在课程讲授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仅仅有9%;学生在选择喜欢的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课外实践、案例学习、讨论;学生们更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希望教师与同学之间进行较多的互动,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知识趣味性。

(三)考试形式方面

收到的调查问卷中,本课程是必修课的专业,90%以上要求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的学校虽然在人才方案上注明由老师确定考试形式,但是90%以上采取了闭卷考试的方式;本课程是选修课的专业,95%的学校不限制考核方式,闭卷考核和课程论文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95%的老师采取要求写调查报告、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形式;但是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大多数是文献查询的资料整理完成,极少是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真实反映;教师反映这些考核方式基本能反映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收获,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准确性。

总体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还没有完全实现理论性和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还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主体―客体”为主的师生关系

当前,教学活动中还没有摆脱“教育者中心”、“受教育者中心论”和“互为主客体论”,局限于用“主体―客体”范畴来界定师生关系,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角色自居,自认为是传播知识的主题,学生仅仅受接受知识信息的受体,“讲与听”的教学模式,自然导致,“演员”与“观众”的师生关系;尽管教师在教学的“舞台”上,非常认真的讲课,努力扮演称职的“教师角色”;但是,无法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与和谐,不利于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了等待被灌输的、能力缺失的客体,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对人的塑造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体现。

(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否

随着社会快速变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着变化,高校教与学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影响下,日益游离在课堂、网络与社会之间,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受到前所没有的冲击。

(三)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知识和具体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课程的讲授中,由于学校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与课程很少能达到一致的,加之考虑到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人身安全等问题,许多学校在人才方案上设置了课程同步的实践环节,但是,却不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时量和调研目标。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就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自身素质

由于部份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教学观念落后 ,不精通网络媒体技术;理论功底薄弱和教学经验的欠缺,这就使得教学中,在教学深度、难度、广度等方面受到限制;有的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在设置调查课题方面,不能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者不能设置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社会资源能够获取丰富信息的课题,从而导致调查的实践环节不容易有序、有效地展开。

三、构建“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及实施途径

在社会调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强化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的教学模式。“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双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进行知识的吸收、应用的主体;“一强化”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两翼”分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在左翼的引导下,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查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推广到右翼的实践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左翼与右翼的共同推动下,才能畅游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知识汲取和社会实践调查的领域中。“一结合”就是实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一)确立师生的“双主体”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坚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其个性的发展,接纳学生、教师由“主宰”向“主导”转变,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主体,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观众、转变为参与课堂讨论、发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观点,成为积极进行课堂互动的参与者;转变为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主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价值感和实践意义。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性质以及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教育部精神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各高校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例如根据课程的内容,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等知识讲解后,要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有针对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缜密的安排、调查前的联系工作、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必要时购买学生安全保险、检查学生的社会调查进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调查方法和技巧、解决临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师生交流和调查总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课堂学习的调查方法和具体实务技巧、并运用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沟通、倾听、观察等技巧,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中还要注意社会调查的伦理准则等等。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三)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认真讲授社会调查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的基础上,本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问题研讨、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教学活动及实验室模拟的方式,学生可结合课程进度,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学习体会和调查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开展研讨活动;根据设计的课题开展个案调查、集体访谈、实验法应用等模拟训练活动;尝试网络教学与研讨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就是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一方面根据当前社会现象选择和确定调查题目;一方面可以与自己及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特别是以社会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的应用性课题的论证和立项,确定调查内容,制定社会调查方案,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自拟调研题目。学生根据确定的调研题目、组织调查小组,设计调研方案、设计问卷等;学生带着科研任务,做好调查前的一切准备,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收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多样化

对于课堂研讨、社会实践的过程进行实时评估。对于参与课堂互动、实验室模拟训练活动的情况进行讲评,将讲评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进行社会调查之后,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对调研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调查报告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选,记入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中;或者直接以研究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报告作为课程结业考试成绩。

(五)教师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的授课对象是90后群体,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其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且大都都有一技之长,形成授课对象本身知识的超前不规则集聚状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分析、结合90后自身特点和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寻求最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最佳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主题富于时代性,扑捉课程所在学科最新理论、方法和技巧,掌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权。

四、小结

二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到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的环节,进行了“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的尝试,主要利用开课学期所在的双休日、“端午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时间开展具有明确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对我校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进行跟踪分析,收到了实效,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标。今后,学校可以与驻区、所在城市的人大、社区、政协等部门联系、就当地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涉及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注释:

①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个性化 语文教学

十年的工作经历,形成了这篇论文的思路。工作中,我留心周围的前辈们,听他们讲课,看他们怎样处理班里的问题,一有困惑便虚心请教,从不放过一次学习的机会,明里暗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这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堂上,解放学生的眼睛,还给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手脚,还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制定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及时总结、延伸拓展)试行以来,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自主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成绩随之提高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论文《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思维》《如何教会学生观察》被市《素质教育论文集》收集,并评为优秀论文。

语文教师的授课技巧我觉得,可概括为三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技巧改变教学;功夫在乎课外。一位名师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大,确实,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独特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非常必要。

一、态度决定一切

通常,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上课质量。

1、个性化教学能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

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更张扬,这就要求教师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激发其潜能,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2、对工作的态度

面对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都差的中职生,个别教师心浮气躁,在课堂上动不动就训斥学生,挖苦学生,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课堂教学几乎无法进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部分教师能认真备课,走进课堂,但学生不配合,上课不听讲,给教师造成很大心理负担。极个别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不管学生课堂纪律如何不好,学生听不听得懂,理不理解,他都以不变应万变,一讲到底。

3、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融合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并及时和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1)吸引学生:大部分进入中职学习的初中生,在初中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了解学生后,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2)尊重学生:不论学生学习好坏,不论学生遵守纪律与否,从人格上都要尊重他们。反过来,他们才会尊重老师。这是互相交流的基本的平台。

(3)欣赏学生: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多一些微笑和鼓励。有的年轻教师看现在的中职生,总觉得这帮学生不顺眼,其实,你的学生也肯定看你不顺眼,这样的师生关系肯定不好。如果你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心里喜欢他们,慢慢地学生也会喜欢你的。

二、技巧改变上课氛围

1.语言艺术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板书)和体态语。

一是要运用好教学语言,做到准确、严谨、简洁、通俗、风趣、幽默、流利而富有节奏感。准确是指普通话要标准,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严谨是指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连贯性,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能语无伦次、颠三倒四、逻辑混乱;流利是指说话语速应该快慢适宜、一气贯通,不能吞吞吐吐、结结巴巴;节奏感是指教学语言应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语速有快有慢,声音有高有低。二是要做好板书,分好主板书和副板书,做到层次清楚、主次分明;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字迹清晰。

2.精彩导入,成功开端

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复习导入:从提问、做练习等复习旧知识的教学活动开始;此外还可以采用故事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等。

3、营造学习环境,提高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三、时事教育,时刻沟通

中专学生年龄毕竟不大,阅历较浅,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5

一、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突出了“教师中心”“本位主义”的观念。教师以书本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以单纯掌握知识点为根本目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这种重教轻学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大家知道,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教师不可能将所有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面面俱到地传授给学生,现在又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对人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历史与社会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应将角色定位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能力上。例如,在讲述“文景之治”这一内容时分别讲了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结果,指导学生归纳中心要点。历史与社会背景:穷(社会贫困),怕(秦亡的教训)。具体措施:减负、重农、节俭、“以德化民”。最后的结果:安定、富裕。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者。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教学,这样通过长期系统的浸润过程,文化氛围的形成,个体素养的提升,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与社会问题。

二、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是给予与接受,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要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必须把尊重学生作为热爱学生的前提,否则,这种做法的结果只能是造就一批听话的孩子,而不是具有主体精神的堂堂正正的人。在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教师错了,要主动承认错误并向学生道歉,从而沟通师生感情,赢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

师生之间要讲究平等、相互尊重。只有相互尊重,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思维才能活跃,个性才能发展。这样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思考结果,交流情感,达到相互信任,消除心理障碍。尊重学生,主要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及尊重学生状态等。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承认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的权利。教育过程中要认可每个人在认识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而不是强求一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成熟甚至是缺点和错误,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建立自信,因为自信会使他们创造出奇迹。还要为他们制定合理的发展日标,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在体力、智力、情绪等方面状态不好的时候,教师要体谅学生的身心状态,而不能过于机械、刻板。总之,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都拥有自信。又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尊重别人,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更新数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

以往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一般靠嘴巴讲,有时挂些图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上仍比较单一,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和趣味性。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直观性强,课堂容量大的特点。为了把历史与社会课上得更为生动,课前要反复制作课件,准备资料、图片以及与教学有关的光盘。如“丝绸之路挂图”“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模拟,“火烧赤壁”宏大雄壮的场面播放等,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解,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历史与社会课中,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使课堂充满趣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1.合作完成一份调查报告。配合历史与社会与社会课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这一内容,布置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成四人或六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建议与设想、小结等方面展开,从自己的身边、自己关心的事情,如校门口的无证小摊问题、中学生中的抽烟现象、中学生的零用钱问题、垃圾分类问题、生活小区河流污染问题等,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建议与设想。在这个活动的小结中,学生纷纷认为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他们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有学以致用的感觉。特别是完成了调查报告后有一种成功感,有信心做好今后学习中的类似的实践活动。

2.开展“亲情父母”活动。①“我给父母过生日”活动。让学生谈谈,今年准备用什么形式给父母过生日。并建议学生从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给父母过生日。②“我对父母的爱”活动。在“五?一”长假里,父母专门为孩子准备了爱吃的饭菜,又一起去玩,一起去买新衣服。但是,过几天就是“母亲节”,有几个学生想到了这个节日?并想好了到时给母亲的礼物呢?六月份有个“父亲节”,谁知道哪一天是“父亲节”?教师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对父母的亲情。他们纷纷表示在今后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一定对爸爸、妈妈有爱的表示。他们还表示对父母的爱更重在平时,就是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的中学生。

在这样的活动中用美的东西去熏陶,用善的东西去唤醒。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平等,互敬互爱,老师多了善言,少了厉色,多了关切,少了灌输,让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那种爱与宽容的思想情怀如细雨和风般滋润心田。在这样的活动中,师生心灵愉悦、宽松和谐,把课堂的舞台真正让给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充分展示,使学生心理上没有障碍,思想上没有压抑;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说会道。实现人生态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确立对真、善、美的理想的向往。

五、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新型课堂教学的能力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

随着“90后”大学生纷纷开始涌入大学校园,在思想行为上一向备受争议的他们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学习阶段,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路子。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他们,见证了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睹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们也被赋予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1.1 思维活跃,思想开放。

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能够快速获取国际国内前沿信息、文化动态,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海量信息。因此,他们视野更加开阔,信息知识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2008年10月,武汉大学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中显示[1],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在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的形势下,“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思想开放,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1.2 自信张扬,乐于表现。

在调查中显示,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77%表示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的意识更加自主,张扬自我、另类,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90后”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愿意为其他同学服务,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期望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当中,不错过任何可以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强烈的被关注的欲望。

1.3 目标明确,期待发展。

“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有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蓝图,他们的目标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怀揣着梦想,有着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白领、企业家、出国发展、公务员……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期待着发展突破。

1.4 个性独立,主体意识强。

“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独生”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于经过自身的实践认识过程来接受他人和前人的实践结论,喜欢自主地思考和选择,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因此,“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明显,主体意识强烈,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做事较少为考虑别人。

1.5 关心天下事,责任意识强。

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关心天下事,责任观念比较明确。90年代至今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期,“90后”大学生在整个大环境下,对社会的认知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他们关注天下大事,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1.6 经济独立意识差,消费观念多元化。

在武汉大学“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中显示,“90后”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比较差,对家庭的依赖性仍然很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接轨,趋向于多元化的态势。

2 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这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面对“90后”大学生诸多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须更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2.1 以人为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90后”大学生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考验,传统的思想政治观念、方式方法及形式内容有些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1.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锻炼。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鲜明心理特征,从而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化,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同时,应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西部助学工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进社区活动等,为“90后”大学生了解国情、奉献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2.1.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应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把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2]。教育方式上不能再是一层不变的传统模式,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1.3 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对于在网络时代出生的“90后”大学生,网络基本上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迅速、主动地占领网络这个具有形象性、实效性、互动性、以及资源丰富性等特点的教育阵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等主题教育网站,开辟师生交流论坛、qq群、博客,为同学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2.1.4 充分发挥党团学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把优秀学生积极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组织广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团学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团结、教育广大学生,带动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优秀党员的言行感染,使周围的学生能够自我约束行为,从而改善校园风气。

2.2 以人为本,完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面对“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复杂等特点,高校的学生管理应该变“管理”为“服务”,使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出发,从而建立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下的人性化学生管理制度。

2.2.1 在学生管理中,要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学校的特点和传统,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性化的制度。这是一种宏观上的把握,在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上应该以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

2.2.2 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审视制定制度的程序是否公正和规范;要保证学校的制度完全公开,使每个学生能充分了解学校的制度;要审视制度是否客观公正地执行,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准”。

2.2.3 在制定有关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安排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充分听取学生基层的合理意见,努力使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符合学生大众的客观权益。

2.2.4 建立信息渠道,对制定的制度向广大学生进行解读,同时,通过正规渠道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对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应进行及时的研究、修正。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管理活动的认同感和自觉维护意识,并形成自觉约束的内在机制。

2.3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有自己的想法,叛逆心理尤为突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须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处处渗透服务意识,应做到学校服务与学生自我服务相结合、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学习方法转换指导、生活适应、心理困惑辅导适应,逐步实现学生从被动、依赖到主动、自立。提倡“优秀是一种习惯”,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充分利用周点名的时间,拓宽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规范主体范围。整合学校、辅导员导师、班级学生骨干三种力量,依靠班团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广泛开展班级层面的小型多样化活动,培育班级文化,推进和谐班集体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在学校、辅导员导师多种力量的正确引导下,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2.4 以人为本,建立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教育家把新型师生关系基本定位在:互为主体,即双主体[4]。这种定位是以“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强调老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感情关系,体现教育与自我教育、促进与发展的共融。

2.4.1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信任上。在师生关系上,老师往往处于主动的地位,总是在生活上、学习上对学生的行为心存疑问、不敢相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学生的主动性,遏制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老师首先要放下时时处处好为人师的思想,充分地信任学生,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2.4.2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个性突出、生活方式多样化。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老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个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兴趣。

2.4.3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平等上。“90后”大学生倡导平等,希望得到平等、民主地教育、引导。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老师跟学生应该亦师亦友,平等地对待学生,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模式,跟学生做朋友、做知己,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5 以人为本,营造多元化的和谐校园文化。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绝大多数还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主动抓住机遇,同时结合“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多元化、个性发展多样化等特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人为本,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2.5.1 抓住时代特征,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开展“我为西部做贡献”主题活动,通过西部风光图片展览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自豪感;通过宣传国家关于西部计划的政策,增强学生对投身西部建设政策上的了解;通过组织投身西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感染他们努力奋斗,为西部、为国家做贡献。

2.5.2 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90后”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乐于展现自我,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通过平时实践、假期实践相结合、内容突出体验教育和情景教育。同时建立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满足其个性发展,挖掘其潜在能力。

2.6 以人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开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使得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更具有发散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启迪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和平常的生活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90后”大学生个性多样、素质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开展符合个体发展的教学、管理工作。

2.7 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职业规划。

在信息化社会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接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很清楚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对未来的规划有自己的见解,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受外来新思潮的影响,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从而使得“90后”大学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些不切实际、把握不准。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上,应该给学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使他们的职业规划更符合个人的发展特点,对职业规划有更清楚的认识,更加理性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 结语

“90后”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一代,“90后”大学生更是被寄予期望、肩负祖国使命的新一代。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改进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11-12.3.

[2] 周章领.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南昌航空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