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 用电安全 用电检查 客户用电安全管理系统

用电检查包括检查计划的拟定、现场告知客户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限期整改缺陷以及现场复查缺陷整改情况。安全检查是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合理利用电力管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改善电源管理技术,改进电源管理检查,以防止在用电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事故。但是,现在的用电管理功能正在不断弱化,缺乏安全用电的管理是导致客户不断恶化的安全用电局势的主要原因。

下面,本文将根据用电管理现状来分析提高用电管理水平完善用电安全检查制度的具体方法。

一、用电安全管理现状

1.1供电具有风险和隐患

我国供电企业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尤其是在对高危用户和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的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大。这些安全隐患会对供电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高危客户以及电力客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高危用户对于电力的需求非常大,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能源,同时供电的电,也较普通用户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风险,因此我国很多供电企业为了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最重要电力客户制定了相应的供电方案。

按照供电方案进行供电工作能够更好地保证重要用户和高危用户的安全用电,同时能够更好地对供电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并对安全隐患进行排除。进一步提升高危用户和用电用户的工作安全性。但是,我国目前的供电企业供电过程安全工作来看在攻坚的过程中仍然会对高危用户和电力客户的用电安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供电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进一步的排除和管理。

1.2供电企业的管理存在问题

之所以会产生供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对高危用户和用电客户的安全造成影响,是因为供电企业在供电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供电管理存在着诸多不足。各位用户和用电客户在进行用电的过程中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以及电压的需求不尽相同,有的电力客户需要使用双电源的供电路,有的用户需要单电源电压。

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满足电力客户对电力需求量以及电压的需求。因此导致客户在用电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真正达到较好的效果,很多单电源供电线路客户在使用双电源的过程中会对自身的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会导致高危客户和用电客户在用电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对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自身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1.3缺少安全用电的宣传意识

供电企业在对各位用户和用电用户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应当对区域安全用电规范和意识进行宣传。有些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对于电气设备没有进行定期的维修,很多电气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暴露在外部环境中这对于电气设备的整体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很多企业在使用电气设备的过程中,没有进行预防性的试验措施直接投入使用,这会对用电企业的机械设备产生严重影响。我国一些高危用电客户对于电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对于用电的电压要求较高,在用电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整体生产的成本,往往采用标准较低的电源和机设备进行中。这就导致很多用电用户在 用电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影响到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很多用电企业在运用电气设备的过程中,没有设置电网连接保护和网线的安全自动装置,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安全问题。很多用电企业在用电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用电程序和规范,但是只停留在相应的文件上,并没有进行用电应急的演。

因此在发生用电事故的过程中很难进行及时的处理,进一步扩大事故的影响。很多用电企业在进行用电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为了降低整体的人力成本,在聘用电力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往往平庸资质较低的管理人员,有些员工甚至没有进网作业许可证。供电企业在对高危用电用户和用电用户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提升用户的安全用电意识保障其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提高安全用电管理技术

2.1对供电企业进行监督

要想提升供电的整体安全系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的监督,在进行供电企业安全监督的过程中应当对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调整,同时让相应的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职责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在电网安全整治的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应当坚持落实的原则,要保证相应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按照相应的流程和标准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对管理过程中的细节和质量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排除用电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因用电过程的安全隐患影响到用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应当针对用电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供电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标准化管理

供电企业在对自身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引入标准化管理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用电企业的具体用电状况,如供电电量和用电电压等。开展管理工作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整供电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则当供电系统出现安全故障或安全隐患的时候可以根据用电用户的信息和用户取得联系能够在第一时间保障用电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对电力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通过标准化管理的手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供电的安全性,促进用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高要求,电力系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形成优质的专家团队,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2.3对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进行用电安全宣传

供电企业在进行供电的过程中应当对高危及主要的电力客户进行,用电安全知识的宣传应当在进行公开的过程中发放相应的用电安全管理手册,引起用户对于安全用电的高度重视。同时应当要求用电用户在进行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工作。

企业要在进行整改的过程中对自身存在老化和产生问题的解释未进行及时的更换和维修来保障自身的用电安全,同时,用电客户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当对自身的用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在开始使用之前应当进行预防性的试验,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影响到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位用户和电力用户是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但是,这些用户在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会对用电客户的经济效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供电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同时用电客户缺乏相应的安全用电意识。因此,要想提升用电客户的安全水平,就要对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进行用电安全巡查。同时要对供电工作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对供电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供电的安全性,促进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同时保障,用电客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李艳华,陈飞.为高危用户及重要电力客户进行供用电安全检查的实践及隐患治理思路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5):168-169.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高铁;电梯;安全管理

2008年至今,随着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等高速铁路陆续开通,高铁运力提高的同时日均客流有了巨幅增长,如京津城际日均运送旅客量由3万人增长到5.69万人次,为提供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高铁站内装备了大量垂直电梯、自动扶梯用于为旅客服务。以北京铁路局为例,2008年前管内京、津、冀区域内车站装备垂直电梯62部、自动扶梯35部,电梯总量97部,随着高铁的陆续开通,目前管内新增垂直电梯162部、自动扶梯435部,电梯总数量达到了694部,电梯增长率达到了615%,电梯作为客运服务工具已成为旅客出行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环节。

电梯,这个人们并不陌生的事物,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分类中属于特种设备,电梯作为特种设备有其一定的含义,因为其涉及到乘客的切身利益甚至影响到生命安全,因此被列入特种设备的行列就不足为怪。

目前高铁电梯的数量随着高铁站房的不断涌现迅猛增加,如何确保电梯安全运行,避免电梯发生事故,这就需要使用单位做好电梯的安全管理。根据近几年电梯发生的重大事故和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谈谈如何做好高铁电梯的安全管理工作。

1 电梯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了《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1-2009),其规定:使用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使用和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但在日常检查中我发现,使用单位均存在安全管理制度制订不全或内容未结合现场实际的问题,制度无法落实、执行,管理无法到位,逐步产生了安全管理上的漏洞。根据国家要求,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应当包括9项内容:

(1)电梯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2)电梯安全操作规程;

(3)电梯日常检查制度;

(4)电梯维保制度;

(5)电梯定期报检制度;

(6)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

(7)电梯作业人员与相关运营服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

(8)电梯意外事件或事故的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演习制度;

(9)电梯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电梯发生溜梯故障突然逆行,造成乘客1死30伤的重大事故,经北京市质监局调查,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固定零件损坏,扶梯驱动主机发生位移,造成驱动链条脱落,扶梯下滑。损坏的固定零件是扶梯主驱动的地角螺栓,其断裂引发事故,主要责任在维保单位,但使用单位日常检查不到位,制度制定不健全,也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2 电梯使用单位应清楚自身职责并严格履行

在近两年对高铁车站电梯的检查中经常发现,车站作为电梯的使用单位,对于自身职责不清楚且不能严格履行,甚至很多车站在签订电梯维保合同后采取以包代管的形式,对电梯的安全管理工作不闻不问,直到事故发生后才了解到自己的职责,悔之晚矣。例如2010年五一长假期间某城际客专中间站的垂直电梯出现故障,导致3名旅客1名儿童被关在轿箱内,旅客在多次按梯内紧急报警装置却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最终用移动电话报警得到解救,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现场分析,故障原因是电梯控制柜过热发生电路保护,但紧急报警装置失效却是因其未接入车站值班室,使用单位未尽到管理职责。虽然电梯是由维保单位维保,但是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明确指出保持电梯紧急报警装置运行良好是使用单位的职责,由此事故可见,电梯使用单位应清楚自身职责,严格履行,才能确保电梯运行安全,保障旅客生命财产。

《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1-2009)规定,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履行12项职责:

(1)保持电梯紧急报警装置能够随时与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值班人员实现有效联系;

(2)在电梯轿箱内或出入口的明显位置张贴有效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

(3)将电梯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乘客易于注意的显著位置;

(4)在电梯显著位置标明使用管理单位名称、应急救援电话和维保单位名称及其急修、投诉电话;

(5)医院病患电梯、旅游观光速度大于2.5m/s乘客电梯及司机操作电梯,由持证电梯司机操作;

(6)制定出现突发事件或事故的紧急措施与救援预案,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使用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

(7)电梯发生困人时,及时采取措施,安抚乘客,组织电梯维修人员实施救援;

(8)在电梯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时,组织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电梯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9)电梯发生事故时,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排险和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并且立即报告事故所在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10)监督并且配合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工作;

(11)对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电梯安全教育和培训;

(12)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采用新的安全与节能技术,对在用电梯进行必要的改造或更新,提高在用电梯的安全与节能水平。

3 电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电梯故障处理记录不完整

近两年在检查高铁车站的电梯故障处理记录时,普遍存在记录不完整的问题,故障记录中只有报修时间,未对故障处理情况、故障处理确认进行登记,使其不能作为故障处理和责任分析的有力依据。使用单位应设置专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在电梯出现故障时,监督维保单位做好故障处理,督促其对故障处理情况进行详实记录,并对故障处理情况进行确认,切实确保电梯运行正常。

3.2 电梯日常维保工作不到位

在对电梯维保单位的检查中,多次发现维保人员未按维保记录要求进行巡检且维保记录填写不实的问题,如在2012年十一期间对某站维保单位抽查中,发现维保记录对垂直电梯“厅门门锁啮合深度”一栏未填实测数据,现场抽查发现厅门门锁啮合深度均小于7mm,未达到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通过调查,发现车站存在以包代管的问题,对维保单位的监管流于口头,导致维保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维保工作漫不经心。作为使用单位应建立电梯维保的监管制度,加强对维保作业的现场检查,定期检查维保人员的巡检记录和维保记录,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的要求,确保维保单位做好设备的维保工作,保证电梯运行处于良好状态。

3.3 使用单位的乘降引导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电梯;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现阶段电梯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然而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电梯事故让电梯的安全性、可靠性受到了质疑。电梯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受到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讨论了电梯安装交付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安全验收后,在平时的使用和检查等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电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电梯产量、保有量年增长速度都位居世界首位,虽然由于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重视,电梯安全事故有所下降,安全形势有所好转,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违规操作

有数据显示,在近年来的电梯安全事故中,违规操作占到了62.5%,在设备缺陷、意外情况、非法使用设备等同类选项中高居第一位,且已经占到事故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违规操作是电梯安全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包括违规安装,如安装人员不佩带安全帽;违规维修,维修人员短接安全回路,开门走梯,在维修时没有设置任何安全警示标志等,都会造成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隐患;违规救援,发现有人需要救援时,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贸然救援,违法救援程序额,没有正确使用三角钥匙。

(二)维护质量不过关

电梯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维保单位和电梯制造商意识到了电梯维保市场的重大利润,为了争夺这块蛋糕,很多企业开始采用相互压价的竞争策略。但是如果维保费用过低,维保质量必然会下降,甚至可能出现遇到故障不修或修理时走过场的情况,给电梯安全造成重大隐患。而电梯本身属于固定性升降设备,不断的使用会造成磨损,因此需要定期的专业维护纠正问题,保证电梯可以良好运行,保养单位没有做好日常维修保养或不负责、不规范保养都会造成电梯运行中出现故障。一些部分责任的物业为了节省成本、降低费用,对一些有瑕疵的部件能用就用、能修就修,使电梯长时间带病运行,最终小问题酿成大隐患,引发事故。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电梯是特种设备,对电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极高,需要通过质检部门培训并取得相关安全管理证书后才能上岗,以便更好的维护和监督电梯。而很多单位的电梯人员都属于无证上岗人群,即使是取得资格证的电梯管理人员也存在责任心不强的情况,不严格按照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操作,也不能对每台电梯的运行情况进行认真的日常检查,使得很多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威胁着乘坐人员的安全。

二、改进策略

为保证电梯安全运行,预防电梯事故发生,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几方面的改进策略。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

科学可行的制度是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基本前提,但是我国目前的电梯安全制度还存在着条款制定较为粗略,不够细致,可操作性不强等缺陷,很多内容还需要完善。因此各单位除了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特种设备监察条例》中的条例外,各单位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细则制度,使制度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操作中的每一步骤都应进行详细的分解、规定,避免违规操作的发生,如果发现有违规操作人员,应对其进行处罚并通告,以警示其他人员。

(二)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大现场监督力度

首先应加大对电梯管理人员的资质管理,要求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对已经上岗人员要做好岗前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其专业技能,还应在平时通过案例分析、安全教育等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其次应让管理人员参与电梯安全适度的讨论及处理,使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防止方式类似事件,规范电梯从业人员素质。现场监督能够通过对使用环节的观察、检测,发现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设备,可以及时调整,对其停用或报废在电梯检查中应重点查看是否用超过检验周期、是否做过注册登记、作业证书是否逾期或无证操作等。同时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经常进行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事故时可以有效制止或将损失降到最小。

(三)向乘客普及安全知识

电梯和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一样,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风险,而人们可以通过对电梯的不断改进、正确使用等降低风险,而乘客作为电梯的主要使用者,需要正确认识电梯的风险性和相关安全知识。可以通过发放安全手册、标语警示、技术答疑等手段,使市民能够知晓电梯的基本知识,指出使用电梯中的一些错误和威胁性的行为,比如在电梯运行中扒门、等电梯时踢门、不停的敲打按钮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电梯安全知识,放心、安全的使用电梯。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电梯安全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物业部门、维保单位、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乘坐人员等意识到电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互相配合协作,做好电梯安全管理工作,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安心、安全的享受电梯带来的便捷。

参考文献:

[1]马瑜.电梯:上上下下安全为重[N].昌吉日报(汉),2011.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 特种设备 电梯事故 安全管理 正确使用 安全运行

电梯的雏形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轱辘的应用。1852年在德国柏林诞生了第一台升降机。经历过电动机拖动、蒸汽机拖动的历程后,美国人奥的斯研制出电梯的安全装置,第一台载人电梯于1857年问世。我国最早的一部电梯出现在上海,是由美国奥的斯公司于1901年安装完成的。到现在,电梯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

电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尽管电梯的安全装置已经相当完善,但电梯事故一直时有发生。2012年,我国共发生电梯事故36起,死亡28人。而在2013年5月14日到16日三天时间内,就发生电梯事故4起,造成4人死亡。央视在18日消息,称一项调查显示,21.7%的受访者称常遇到电梯故障。

电梯事故的发生,排除电梯设计、制造不良等客观原因后,多数电梯事故实为人祸。

案例1:

2008年6月20日,朝阳区农展南里3号楼的电梯因故障停止运行,某物业公司工人陈杰在未确认电梯轿厢位置情况下,用三角钥匙打开厅门,不慎坠入底坑死亡。

案例2:

2009年5月5日,芙蓉区某大厦发生一起电梯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事故当事人系物业管理公司聘用的保安(试用期),不是专职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在值班保卫巡查中,擅自私拿电梯三角钥匙开启货梯轿门,不幸坠梯身亡。

案例3:

2008年8月3日,山东省济南市某大厦内4名儿童乘坐电梯,该电梯运行途中发生故障停在第4层与第5层之间,电梯内被困者扒开电梯门,一名11岁女孩自电梯轿厢内跳出至厅门边沿,不慎坠入电梯井道至地下二层,当场死亡。

案例4:

贵州省遵义市一个21岁的女孩,在某大酒店遇电梯故障被困。

通过轿厢内监控看到:女孩先是打手机求助,未接通。随后女孩开始拍门并连续按内招面板按钮并开始用手扒轿厢。当女孩第一次把轿厢门扒开,发现面前是一堵墙。接下来,她开始第二次扒轿厢门,发现脚下有一道电梯门,并把这道门也打开了。她把头伸出缝隙处看了看,但她并不了解轿厢下那块护脚板下是一个空洞。女孩迟疑了一会儿,开始第三次扒开轿厢,并熟练地打开了下一层的厅门,钻了出去。一个鲜活的生命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

案例5:

1995年9月13日,山东某服装厂,发生了一起恶性电梯死亡事故。电梯为XPJ型客货电梯,门锁为GS75—11型。该电梯制造使用时间较长,厅门频繁开闭,锁钩顶部已磨成圆弧状,有效啮合深度只有3mm,厅门很容易扒开。虽然维修人员已向使用单位提出三次,但均答复为企业效益不好,先用着等以后再说。9月13日下午5:30车间下班,一班组长高某,下班后晚走一会儿。在5:40左右,高某从第四层车间出来,发现电梯正要关门,高某离电梯15m左右,便急匆匆地跑过去,此时电梯已启动,高某用手扒开层门迈进去,一步踏空,跌入底坑,当场死亡。

从上面几个典型电梯事故案例可以看出,电梯管理者未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在对电梯进行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往往不能预见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况。《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三章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电梯使用单位,应当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而TSG T5001-2009《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二章第六条、第七条明确规定:使用单位至少有一名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安全管理员,并由此人承担电梯钥匙的管理职责。

而普通乘客,对电梯安全特性和故障表现缺乏认识。他们一旦遇到电梯故障,就会出现恐慌的情绪,第一反应就是尽快离开轿厢而不是静待专业人员救援。由于他们本身就不具备从故障电梯中独立逃生的技能,对逃生过程可能出现的危险又情况完全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严重安全事故。

对于使用单位,不能将电梯交予电梯维保公司后,就不闻不问。《规则》中就明确指出: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使用和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

《规则》中所说的“安全管理制度”就包含:(1)使用单位相关人员的各自的职责;(2)电梯安全操作规程;(3)电梯日常巡查制度;(4)监督维保公司工作质量;(5)定期报检确保设备不超期使用;(6)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7)电梯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8)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演习制度;(9)电梯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这九大方面。

同时《规则》也指出:使用单位设置的电梯管理人员,需要对电梯运行情况进行日常巡视,记录电梯日常使用状况;检查电梯内安全注意事项、警示标志、求救信息和使用合格证张贴齐全;发现电梯运行异常的或有事故隐患的,有权停用设备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以及通知维保公司人员。

对于电梯乘客,《规则》也明确提出了乘坐电梯的正确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要求乘客在使用电梯的时候:(1)要遵守电梯内张贴的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的要求;(2)不进入非正常状态的电梯(如外呼面板显示有“检修”、 “JX”等标志);(3)不采用非安全手段开启电梯门(如前面第3、第4和第5个案例中提到的情况);(4)不拆除和破坏电梯的部件及其附属设置(比如轿厢内的警铃按钮、应急通话按钮,应急灯等);(5)不乘坐超载电梯(电梯的轿厢面积和额定载重量遵循严格的标准,严重拥挤的电梯很可能已经处于超载的临界点,这种情况下不要强行进入,最好搭乘另外的电梯);(6)不要在电梯内打闹和做其他危及电梯正常运行的行为。

早在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就统计过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为未发生伤害事故。由此得出机械事故中,导致死亡、轻伤、存在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1:20:300,国际上把一法则叫做事故法则。虽然对于不同的领域的不同类型事故,这个比例不一定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一点:在同一项活动中,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多次意外事故,最终必然导致重大伤害事故的发生。要防止电梯出现重大事故,就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电梯运行隐患,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电梯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它的组成不仅有机械系统,还有电器系统,每个系统又由数量众多的小部件和电气装置组成,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和故障。但只要使用单位通过规范的日常巡查管理,就能及时发现隐患和故障,通知维保公司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就能避免电梯带病运行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使用单位绝对不能对自身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的故障隐患听之任之,对维保公司在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发现并上报的问题一定要要引起重视,配合维保公司尽快清除隐患和修复故障。绝对不能像第五个案例中那家服装厂那样因为资金紧张而拖延故障零部件的更换而最终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使用单位也应该对电梯使用者进行必要的宣传,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乘坐行为也是电梯安全这个系统工程的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我们只要将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系统中,就能将危险降低可接受的范围,实现安全状态。电梯的安全运行正是靠生产厂家、安装单位、使用单位、使用者、维保公司、检验机构共同参与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行为和乘客的使用行为,是与电梯发生最多接触的环节,只有重视并规范这两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在维保公司的配合下,进一步减少故障发生率,提高电梯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献: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评估;方法手段;问题和对策

前言

建设工程一般具有规模大,施工工艺流程复杂以及工序多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设备,而且作业还具有明显的交叉和流动问题,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和防范措施也比较复杂和多样化,这就使得安全控制工作涉及范围大、控制面广,从而决定了建筑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通过安全评估来消除建筑中的不安全因素。

一、建筑安全的现状

就建筑安全的现状而言,我国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放生的比较频繁,其中,当前主要的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问题:

1、高处坠落

人员从临边和洞口坠落(包括屋面边、楼板边、阳台边、预留洞口、电梯井口、楼梯口等处);从脚手架上坠落;井字架与龙门架物料提升机和塔吊在安装、拆除过程中坠落;安装、拆除模板时坠落;结构和设备吊装时坠落。

2、触电

对经过或靠近施工现场的外电线路没有或缺少防护,在搭设钢管架、绑扎钢筋或起重吊装过程中,碰触到这些线路就会造成触电;使用各类电器设备触电;因电线破皮、老化,又无开关箱等触电。

3、物体打击

施工人员受到同一垂直作业面的交叉作业中和通道口处坠落物体的打击。

4、机械伤害

主要是垂直运输机械设备、吊装设备、各类桩机等对人的伤害。

5、坍塌

施工中发生的坍塌事故主要是:现浇混凝土梁、板的模板支撑失稳倒塌、基坑边坡失稳引起土石方坍塌、拆除工程中的坍塌、施工现场的围墙及在建工程屋面板质量低劣坍落。

二、建筑安全的管理制度

1、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工程安全施工是实现施工企业效益的基础;其次,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工程安全施工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再次,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工程安全施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最后,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工程安全施工是保障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1)搭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管理平台,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2)实行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制度,对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的安全监理业绩实行考评,作为年检或注册的依据,规定监理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

3)夯实企业基础工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筑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责任。建议包括以下内容:

①总分包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项目部之间均应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工程各项经济承包合同中必须有明确的安全生产指标,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中必须有明确的安全生产指标,有针对性的安全保证措施,双方责任及奖惩方法。

②施工现场职工人数超过50人的必须设置专职安全员,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必须设置2-3名专职安全员;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工地要按专业设置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组,负责管理安全生产工作。

③应建立企业和项目部各级、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企业一级部门、人员和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每半年考核一次,项目部其他管理人员和各班组长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由项目部每季度考核一次。

4)建筑企业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出总的安全管理目标,包括伤亡事故指标,安全达标和文明施工目标以及采取的安全措施。项目部与施工管理人员和班组必须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并将安全管理目标按照各自职责逐级分解。项目部制定安全目标责任考核规定,责任到人、定期考核。

5)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

三、建筑安全评估方法

1、建筑安全评估方法说明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及施工的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施工水平的提升,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建筑安全评估方法。其中,建筑安全评估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第一、进行开工前建筑安全生产及施工条件评估。

第二、进行施工过程各阶段安全生产及施工评估,主要包括基础阶段安全生产及施工评估、主体阶段安全生产及施工评估以及建筑装饰装修阶段安全生产及施工评估。

第三、进行单位工程安全生产及施工综合评估。

2、建筑安全评估的对策

(1)开工前安全生产及施工条件评估

①评估时间

工程安全监督手续办理完毕后,质量安全监督科室履行监督交底告知程序时组织实施开工前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条件评估。

②评估方法

质量安全监督科室按相关规定的要求实施评估,评估结论不符要求的,不允许开工建设,根据违规情况下达《建筑工程安全隐患整改(停工)通知书》或《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整改完,符合要求后重新进行评估。

③评估内容及要求

第一、按规定程序审批通过的且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及危险性较大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

第二、施工现场应沿四周连续设置硬质围挡,实行封闭管理、封闭施工。围挡高度不应低于1.8m,围挡不能随意开口。

第三、施工现场应配备足够数量和不同种类的消防器材。

第四、外电架空线路与施工现场的各种最小安全距离不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时,必须采取绝缘隔离保护措施,并应悬挂醒目的警告标志。

第五、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的选型、位置确定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要求。

(2)施工过程各阶段安全生产及施工评估

①评估时间

质量安全监督科室收到参建单位申报的《阶段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验收报告》后,履行现场到位监督抽查时组织实施施工过程各阶段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评估。

②评估方法

质量安全监督科室按相关规定的要求实施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通过各阶段的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不允许继续施工,根据违规情况下达《建筑工程安全隐患整改(停工)通知书》或《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整改完,符合要求后重新进行评估。

③评估内容及要求

按照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检查标准及评分方法,对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支护与模板工程、防护、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外用电梯、塔吊、起重吊装、施工机具等十项内容进行评估。

(3)单位工程安全生产及施工综合评估

工程竣工后,质量安全监督科室应根据历次日常监督抽查和各阶段评估的情况进行单位工程综合评估,填写《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及施工综合评估报告》,并将其作为对建筑施工企业年度安全生产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由于建筑施工具有产品固定,人员流动的特点,而且露天高处作业多,建筑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往往会随工程进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也给建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流动性大以及管理复杂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各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健全建筑安全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安全评估方法确保建筑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润礼. 浅议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现状与制度创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1).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范文6

为了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5月—8月底,**局由区委常委、区组织部长带队对区辖医院、卫生系统各医疗单位进行了一次认真细致的安全生产大排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好的方面

(一)领导重视,分工明确。各单位都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有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和健全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台账详细,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职责分工明确。

(二)工作扎实,规范有序。各单位按照消防要求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器材,防火门完好,消防通道畅通,指示灯明亮,并设立了专门的吸烟区域或有禁烟标识,没有储存易燃易爆物品或专门进行了有效的隔离。

(三)加大培训,严格防范。各单位都邀请了专业人员进行职工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树立安全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都没有按要求上墙。

(二)有些单位少部分灭火器过时、压力不足,没有及时更换;少量室内消火栓无水;个别出口指示灯不亮;个别单位电梯没有巡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