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师范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师范毕业论文

幼儿师范毕业论文范文1

一、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期经济和教育改革使地方师范院校改革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给予地方师范院校更多挑战。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劳动力结构升级,必然大量需要应用技术人才。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高校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专业陈旧雷同,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需求脱节。”[1]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脱离现象,如人才培养规格与基础教育师资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相脱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新课改要求相脱离,培养模式与强化实践应用要求相脱离,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相脱离。教师教育体系改革使地方师范院校受到冲击。自1993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其他高等院校也要积极承担培养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任务”以来,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地方师范学院在这种层级化、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格局中,办学层次较低、教师教育学科相对薄弱,竞争的压力大,发展空间受局限。教师资格认定新规为地方师范院校带来新的压力。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教师厅[2015]3号),“决定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范围。”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市场更趋开放,各类专业人员参加教师职业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参与更增添了地方师范学院在招生与就业方面的压力。

(二)新一轮教育改革又为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政策为地方师范院校内涵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自2011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这些文件,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明确教师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是教师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国家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为地方师范院校内涵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师范学院面临的挑战,更是发展机遇。转型发展要求地方师范院校把内涵发展放在首位,地方师范院校必然把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当作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必然把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当作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把优化教师教育结构当作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必然把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当作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地方师范学院内涵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策略

坚守教师教育是国家对师范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师范学院立命之本。师范学院将来无论是走综合大学发展之路,还是提升层次成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始终是其强势的、特色的学科。教师教育是师范学院的传统和优势,其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求强化教师教育,加强内涵建设。面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地方师范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路和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强化内涵建设。

(一)内涵建设的方向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从国家层面讲,主要是完善体系、分层指导、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校内涵建设是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其内容是广泛的,角度是多维的。“以‘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分别代表着一所高校的‘高度’、‘长度’、‘宽度’。”[2]地方师范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精、特、强”三个方面。精,就是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专业精炼、课程精品、人才精英。特,就是内涵建设的突出表现是培养模式独特、教学方式特殊、地方特色鲜明等。强,就是内涵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教师教育学科实力强、师资队伍力量强、师范生核心竞争力强、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强、提升办学层次的后劲强等。

(二)内涵建设的策略教师教育内涵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主要有8个方面:1.精心设置专业:面对转型要求,教师教育专业要根据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根据人才需求适度控制培养规模。从学校整体来看,为了形成学科专业集群,有些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可以融合、打通、调整。有的师范专业的数量、招生规模的调减,其目的不是削弱教师教育,而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强化教师教育。2.科学设计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培养过程质量,确保毕业要求的实现,即:提升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符合度。在培养目标上,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要求、社会需要,科学确定培养目标,满足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内在要求,制定明确的、细致的、准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优化结构,结合行业需求,开发创新型、实践型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认真研究落实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明确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规格的对应关系,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在质量评价上,培养方案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师范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建立对有师范专业的各学院的教师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环节上,要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按要求确保实践学时、学分达到基本要求。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工作的文件指出,要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因此,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改革:①在培养对象方面:除抓好各师范专业学生培养外,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一是实施“卓越教师计划”,二是主动承担“免费师范生培养”,三是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四是开办“教育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工作。五是有针对性地强化特岗教师职前培养。②在培养主体方面:要构建“UGS三位一体”教师培养共同体。要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优质中学的合作,共同加强在校师范生、高校教师、中学教师的培养培训。③在培养模式方面:改革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和提高职业发展水平。可探索试行的模式主要有:A.“3+1模式”。这是指在高师本科学制4年的情况下,学生在前3个学年系统地学习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利用最后一年时间集中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并进行教育见习、实训和实习,完成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B.“1+3模式”。所有师范生入校后第一年学习通识课程,后三年按卓越教师培养的模式培养。C.“3.5+0.5模式”。即非师范专业学生前三年半学习本专业,最后半年集中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D.“4+1+1模式”。这是指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培养教育硕士,后两年中一年在校学习理论,一年在中学实践,接受“双导师”指导。经过两年学习,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后担任教师。4.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严格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而人才培养的特色主要在于课程的设置。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必须有接地气的教育实践。因此,要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①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突出体现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②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与行业、中学合作开发课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③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要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真实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④开发优质课程资源:落实“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5.加强教育实践教学: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切实解决“践而不实”的问题。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要使优质的实践基地相对稳定,长期发挥作用。要完善教育实习“双指导教师制”,加强“中学教师—实习生—高校教师”三方的深入交流,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要重视学科教学论教师的遴选和培养培训,激励有中学教学经历和研究的教师参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和教育实习。引导、要求年轻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要聘请中学骨干教师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其人数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7.强化教师职后培训:职后培训要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重点采取置换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开展中小学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注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良性互动,共同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8.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转型要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同时也不能忽略研究创新。地方师范院校既要以教学为中心,同时需要重视教师教育研究。潘懋元先生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开发研究,较少关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是围绕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的。”[3]比如: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高师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等都应加强。

三、地方师范院校内涵建设的保障体系建设

地方师范院校的内涵建设要落地生根,必须有配套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因此,要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一)思想保障要开展教育思想观念研讨,统一思想认识,正确认识高校转型的意义和实质,明确内涵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高校转型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需要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转型,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要树立育人为本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开展教书育人;树立师德为首观,强化学生师德教育,培育奉献乡村教育的精神;树立质量第一观,以提升质量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制度保障1.专业结构调整机制:要建立和完善这一机制,对师范专业申报论证、师范专业的数量调控、结构调整及培养规模调整、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的融合等问题,都必须深入研讨,并经一定程序审定。2.培养规格及质量标准:要细化人才培养规格,明确课程与培养目标、规格的对应关系。要严格执行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尤其要严把毕业生出口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使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3.教学各环节运行制度:要根据新时期转型发展和教师教育工作要求,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注意抓好微格教学、教育见实、教育实习等环节。要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4.评价标准:要认真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要打好基础,创造条件,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要不定期地开展师范类专业评估,确保教师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