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铁道工程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 核心 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17-02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可以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是目前土木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建立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无法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实践教学,更谈不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校2000年与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五年制铁道工程(地下工程)技术专业;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 2002年设立石家庄铁道学院职业技术分院齐齐哈尔校区,开设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2005年增设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从此,我校走上了交通职业的发展之路。从2002级学生入校时起,我们就开始探索建立职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跟踪土木类专业技术的发展,开展实践教学,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实践(含实验、现场教学)、课程设计(专项实践)、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实践)等内容。 就土木类专业而言,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并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学期专项实践为补充,实习集中实践为重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具体方案如下:
“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架构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考虑的,主要体现“全过程实践”的原则,是指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不断线。以“密切联系实际”为原则,安排教学实践。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在“三年不断线”的框架下,安排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在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按照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1∶1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如: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培养学生专项实践能力。
在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时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第三学年现场实践环节,提出“结合实际自主选题,根据现场实践内容拟定题目,努力提高现场实践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结合岗位选题。对指导教师的资格严格把关,要求指导老师对选题、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开展实践教学,是其实现自身价值、达到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所选课题切合实际,既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确立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
“职业教育要培养二十一世纪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应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003年起,我们首先在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进行试点,削减理论教学学时,并对理论课进行整合,加大实践课的学时。当然,各专业普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必须有足够实验实训基地才能满足教学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校逐渐认识到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决心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并达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对实践课时的要求。
2.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资力度,突出职业特色,强化实验实训手段。
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要求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为了走好职业教育之路,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几年来,学校每年投入资金数百万元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因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看,交通工程既需要一批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将设计图纸转变成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正是我们培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原有的一些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新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对各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整合。我校现有校内测量实训基地两处:水平角观测基地、全站仪观测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三处:牙克石实习基地、碾子山实习基地、市郊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铁道工程信号实训基地”、“土木工程实训基地”。我校土木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训岗位详见表1。
(2)突出测量、CAD绘图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交通工程的飞速发展,测量、CAD绘图的广泛应用,我们非常重视发挥测量、CAD绘图在各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测量、CAD绘图训练课针对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多利用仪器、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学习兴趣小组的动手实践,让同学们体验“专业成就感”。重视技能课,对于基本技能如测量、专业识图、绘图等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这些都使学生可以具有岗位竞争力,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学生上岗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
同时,我们注意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教学课件及自制施工录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我们配合认识实习购买了“土木工程概论”课件,同时,结合桥梁工程和铁路轨道课,自制了“铁路预应力后张梁预制” 和“线路维修”施工录像,不仅节约实践教学的成本,又很好地达到了实训的目的。
另外,我们更重视发挥实物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已建成工务实训基地、桥梁实训基地、涵洞实训基地、道路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社会岗位发展变化很快,校内的实习实训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而且也不可能搞大而全。让学生到生产岗位进行实训、比模拟岗位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补充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和缺陷。为此学校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
(二)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五双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双纲”并举;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结合或两者兼能及专兼教师结合的“双师”施教;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 的“双证”齐发;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双轨”同步。
1.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我们在制定理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同时,制订了各种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包括实习、实验、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完成相应的报告,单列成绩的实验课(实践课)要进行单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实践)技能、实验(实践)报告质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成绩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升留级以及毕业。
2.实行双课堂教学方式
我们在校内设有实习基地,在实习和技能培训期间随时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交替进行,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能否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与是否能建立和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紧密相关。一方面我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引进和转培的形式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鼓励一些文化基础课教师选修第二专业和培训一项技能,还鼓励专业教师到现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技能培训教师证。在政策的鼓励下,学校大多数专业教师都获得“双师证”,他们多数都能兼任两门以上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如派到现场进行培训。此外为了弥补实践教师不足问题,学校还积极引进和外聘部分现场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了外聘教师人才库,充实实践教师队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行“双证书”制度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我校是黑龙江省测量职业技能鉴定站,除负责本校的学生技能考核外,还承担着全市七区九县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任务。我们从2006年开始在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试点,拟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进行测量工、绘图员、桥隧工、线路工等中、高级工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四、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渐形成,为培养土木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其成效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每年就业率高达95%以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观念切合实际,愿意到现场一线工作,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正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就业率高,所以近几年,我校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重视集中实践环节,轻视课程实验的现象,平时教学与现场实际仍有脱节现象,专业课时略显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质量。由于学生自主选题,相应地增加了管理难度,对指导教师及学校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我们有如下思考: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形成了共识,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实践教学。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体系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教育,也就没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足之地。
首先,我们的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的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掌握了测量技术和CAD技术,就业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几年来,我校的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已在工程局及路局享有良好的声誉。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社会需要大量交通技术型人才(实用型,技术应用型),这些人才正是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那么,如果作为职业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合格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我们通过对工程部门的调查,现场缺乏大量一线的能解决现场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可以讲,这类人才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碰到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不仅是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实践教育,也绝不是否定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而是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路基路面检测技术;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钟燕辉(1975-),男,湖北钟祥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张蓓(1968-),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43-02
路基路面检测评价与维修技术是郑州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的主要和特色研究方向。为使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道路质量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及研究成果,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开设了”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并将其作为核心专业课程纳入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使该专业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自学能力,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潜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本专业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结合我国对高速公路养护维护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围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教学团队对“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采用多媒体教学
“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涉及多种传统及现代道路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的介绍,与工程实际联系十分密切。传统的“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主要依靠授课教师板书式的讲授模式,难以准确地演示和表达路基路面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而学生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对具体工程认识较浅,学习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影响其对课堂知识的准确理解,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相比板书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鲜明刺激,增加他们对事物的直观和感性认识。基于此,该课程教学团队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PowerPoint以及视频编辑软件,精心制作完成了“路基路面检测技术” 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对路基路面检测技术的工程背景、基本理论、技术手段、工程应用及该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生动展示,并逐步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多种试验检测方法与手段,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例如采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落锤式弯沉仪弯沉检测方法和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方法,使学生对路面弯沉的检测过程有了较为形象的理解和直观的认识,两种弯沉检测技术的对比和优缺点一目了然;通过视频播放道路快速检测与维修整套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实施过程,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老师的讲解,对如何检测道路病害、如何有针对性地对病害实施高聚物注浆快速维修等一些难以通过板书和语言讲授的内容,在较短时间内有了详细、深入、形象的感知和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选取来自实际工程的图片和视频,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起来。可见,多媒体教学不仅大大缩减了教学时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为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1]使学生感受到路基路面检测技术不再是枯燥和复杂单调的文字或数据,而是具有丰富实际内涵的知识技术。另外,与传统的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3]
2.注重互动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课堂中的双向交流很是缺乏。这不仅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培养。针对这种状况,教学团队尝试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1]课堂本身是一个动态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交流,也需要情感的沟通。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启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4]例如,讲解到落锤式弯沉仪和贝克曼梁弯沉检测结果相关性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把二者对弯沉的检测结果对比图通过PPT放给学生看,但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你们从这个对比图里发现了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规律的出现,你们从这个图里得到了什么结论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思考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回答对问题的思考结果。笔者发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答案也是多种多样,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当某一个学生的回答偏离正确答案时,笔者就启发性地点评学生的回答,最终通过这种点评式的启发,综合多个学生的发言给出了问题的完整答案。这种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另一方面,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和畅所欲言的课堂双向交流,学生对“路基路面检测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3.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涉及内容繁多,如果教师仅仅向学生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学生通常会感到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也会降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路基路面检测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教学团队在讲解传统路基路面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将与之相关的新方法、新技术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等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得以了解当前路基路面检测中存在的实际技术问题以及本学科的前沿研究,从而达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5]
4.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实习,完成较高水平的实习报告,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多种大型先进的无损检测设备在道路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尽量多地了解这些先进的设备,对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学团队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特意安排了“路基路面检测技术”的实践课,使之与“路基路面检测技术”理论教学课程相匹配。然而这些道路检测设备大多比较昂贵,一家单位很难同时拥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联系了拥有这些设备的单位,邀请他们共同参与“路基路面检测技术”实践课程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诸如落锤式弯沉仪、探地雷达、摩擦系数仪、激光断面仪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大型无损检测设备来到了学校,来到了课堂和学生中间。老师和设备的使用者现场给学生讲解这些检测设备的检测原理和方法,然后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一些比较重要的试验,比如弯沉、平整度、路面抗滑性能等的检测。实践课程的开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核方式探讨
“路基路面检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标准化闭卷考试方法往往将学生局限在死背硬记的圈子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如何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课程教学至关重要。研究生教学具有不同于本科生教学的特点,要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教学团队尝试采用开放自选题式的课程考核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写课程论文的形式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以及得到的相关结论用规范的科技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课程一开始,老师就对学生明确课程的结业方式,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探索发现的心态去寻找问题,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开放自选题式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路网规模不断扩大,道路养护维修任务日趋繁重,急需大量高素质的道路检测维护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提高“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及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团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将科研和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实施互动式教学等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品质的重要途径,而在考核环节采用开放自选题式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目前,“路基路面检测技术”已成为郑州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和特色专业课程。当然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学团队会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把该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龙,郭成超.“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6-98.
[2]孙明磊,朱正国.“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2009,
(20):60-61.
[3]施成华.隧道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4-235.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山区铁路选线技巧
中图分类号:TN9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山区众多,山区面积多达66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3,且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铁路网密度较低,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山区铁路还将不断建设。不断总结山区铁路选线的经验,提高选线技术水平,对于加快我国铁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铁路选线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能够体线一个项目设计的总体水平,是全线路基、桥梁、隧道、站场等各工程布局的综合体现。选线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的需要,结合沿途地区的自然条件、城镇分布、资源分布、社会发展等情况,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线的目标在于最终确定的线路方案能满足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具有较为合理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在山区就要必须克服困难地形。这些困难的地形往往是控制线路走向的关键,也是影响线路平面、纵段面以及其他技术条件的重要因素。
新建铁路拉萨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正线长253km。本线路东起青藏铁路终点拉萨站,出站后折向南沿拉萨河而下,途经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后,折向西溯雅鲁藏布江而上,穿越长度近90km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途经尼木、仁布县后抵达南重镇日喀则。桥隧总长115km,占线路总长的46%,其中桥梁45km/91座,占线路总长的18%,隧道70 km/29座,占线路总长的28%。根据拉日铁路线路特点及选线技巧,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
一、雅江峡谷区地段内,发育着多个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有数条不同层面,具有断带宽、断带物质破碎的特点。区域内岩性较为复杂,地层软硬不一,均匀性较差,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完整性差。在选线工程中线路应尽量避开断裂交汇密集地带,并以较大角度、较短距离通过长、大断裂。
根据地质资料,在尼木至卡如一代,由于受F1、F2活动断裂的控制,为地热的异常带,对隧道工程的施工、运营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线过程中线路应尽量远离山体。
滑坡地段的选线,对技术复杂、工程量大、采用整治措施也不易确保稳定的大型滑坡,线路应尽量绕避。对于河谷地段滑坡,可考虑移到滑坡对岸通过,或在滑动面以下适当位置以隧道通过,但是必须采取有效的工作措施,以确保施工和运营的安全。
崩塌、岩堆地段的选线,在山体极不稳定,岩层非常破碎的陡峻山坡,会发生大规模的崩塌,且工程处理困难的地段,应尽量绕避。若采用修建明洞,在稳定岩层内修建隧道等措施通过,需要经过比较后通过,或者外移设桥通过,或考虑跨河至对岸的绕避方案。
泥石流地段选线,对严重的泥石流集中地段,应尽量绕避。当沿河两岸均有泥石流时,应尽量泥石流较轻微的一侧通过,必要时刻多次跨河以绕避对岸的重点泥石流。线路必须通过泥石流时,应尽量避免穿过沉积区,宜在通过区设桥跨过,并留有足够孔跨及净高。如受高程限制不能设桥时,可以明洞或隧道通过,此时应将明洞或隧道的进出口设在泥石流的影响范围以外,并应有足够的埋深。
二、陡坡路基的横截面选线,在陡坡路基地段一般工程艰巨,高填、深挖、明洞、隧道、坡度、河岸防护等工程相伴出现,因此需要做些大比例的横断面来确定最佳的线路位置。
桥渡路线方案的选择,对铁路工程造价、养护维修费用和运营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控制线路方案的特大桥、高桥和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桥渡选择,影响更大。
由于雅鲁藏布江峡谷区位于8度高地震区,因此在跨雅江时,针对桥位选择时由下面几点论述:首先,桥位的选择应结合两岸的地形及地质条件,两侧桥头应尽量设置于岩石上,避免于断层和断层交汇及密集带通过。其次,针对雅江峡谷区雅江水文条件差,两岸地形复杂,线路应尽量采用正交或大角度来跨越雅江,跨越雅江时,采用的是大跨度连续梁结构。
三、隧道路线方案的选择,必须做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调查勘探等工作,特别是对于控制线路方案的长隧道、地质复杂的隧道,更要做好大面积选线和区域性地质调查,切实掌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从技术经济方面综合考虑做好比选。
隧道应该置于稳固的岩洞中,洞身应有足够的深埋;洞门位置应结合洞身同时选定。洞口附近一般岩石风化破碎,若处理不当,易造成崩塌,严重的还要接长明线洞或改线。一般应“早进晚出”,“穿硬避软”,“穿梁避沟”,“正穿避斜”。
隧道必须穿过断层带时,切勿于断层走向平行,应尽量使线路与断层走向正交。
隧道必须通过滑坡或错落地段时,应使隧道洞身埋藏在错落体或滑坡面以下稳固地层中,并有一定的埋藏厚度,保证隧道不受山体变形的影响。隧道通过岩堆地区时,应在一定覆盖厚度下之基岩中通过,避免将洞身放在岩堆体内。
隧道应避免穿过对施工极为不利的地质结构松软特别是含水较多的大块石地层的第四纪堆积层。当仅在洞口局部地段通过无法避开时,应勘察明确堆积层的厚度、性质、范围、及地下水情况,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
铁路选线是铁路勘测设计中决定全局的重要工作。要做好定线工作,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逐步接近的分阶段进行工作,内容应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工作进度应从面面到带、从带到线,直到确定线路的具置。平、纵断面设计应充分考虑通风、车站分布、排水、施工、养护等方面的问题,根据牵引种类、地形、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线路专业人员除熟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对站前其它专业都有所了解,加强选线设计的总体性、协调性,才能选出技术性强、运营条件好、工程经济的线位。
山区铁路线路方案的选定,受设计的主要技术标准、线路沿途地区的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及运营条件等因素的控制,关系到能否适应国家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影响到铁路本身的经济效益。必须做好充分的外业踏勘调查和内业分析研究,选线的质量也反过来影响到其他各专业的工作,进而影响整条线工程大小、投资高低等,因此需要对选线方法认真总结。本文分析了拉日铁路的选线方法阐述了相应选线措施,对于铁路的选线工作应该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2006)
【2】朱颖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选线与总体设计论文集[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 实践 教学基地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预计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中国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1]。而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主要载体,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产学研结合大势所趋[2]。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同时企业却也存在招不到人的情况。一部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想出国留学、考研深造和进设计院等,但随着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这些需求单位趋于饱和使得需求量越来越小,而从事建筑施工、监理、等行业,但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工程实际而无法胜任工作[3-4]。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含铁道与城市轨道、隧道与地下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虽然历史不太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做为东北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本科院校,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方式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研究,从整体上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及创新能力。
二、目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高校各土木工程专业一直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各级领导到学院的各位老师,也深知实践教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但也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重理论轻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比较艰苦的行业,尤其是施工单位。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九零年左右的青少年,从小很少吃苦,对于施工一线的辛苦有点望而却步,虽有时参与到具体工程中,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徒有形式,认为只需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学明白就行,将来工作后再具体实践也不迟,这是极端错误的一种认识[5]。
(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有些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理论讲授较多,让每位同学都参与的机会较少,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扩招严重,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场地等严重滞后,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也是不太固定,每届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和实践结合机会不多,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实习教学的短期性、分散性、低效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安排3周左右的生产实习,时间较短,还没融入到实际生产中实习就结束了。而且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不愿接受学生集中实习,担心学生实习会影响工程进度,害怕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就分散指导和管理,实习效果常常要打折扣。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理论水平很高的缺乏实际经验,而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则学历和科研水平不一定高,而我国高校选择教师时通常偏重较高的科研理论水平。这些高学历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缺乏工程素质,在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上底气不足或指导不到位,这个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举措与主要内容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做为国家特色专业,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并采取许多措施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效果,力求使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有着鲜明特点、适应能力强,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
(一)制定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造有力条件的培养方案
实施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新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特意减少了理论课时,从2460学时减为2240学时,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安排,实践环节学分由30学分提高到40学分,并对影响实践环节的教学环节进行了修改:比如将第8学期的两门选修课提前到第7学期,而将第七学期的生产实习调到第8学期,这样就使最后一学期就仅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环节,没有理论教学,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学生除了在学校签订协议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外,还鼓励学生到毕业签约单位实习半年或一年,这样相当于学生在正式毕业之前已经工多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校企战略合作机制,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同行业内二十多家相关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勘察设计单位和大连市政设计院、检测单位同辽宁省水工勘察设计院、施工单位同中铁九局中铁十三局、监理单位同大连天意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同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通过顶岗挂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企业还有优先选聘人才的机会。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和学生意愿择优录取到单位工作,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三)学生实习实践成绩双导师评价制度
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的环节,成绩要由学校带队老师和实践教学基地指导老师共同协商确定,并充分尊重基地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合作企业开辟毕业论文答辩场。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学校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技术负责人组成,根据论文内容向学生随机提问,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量、工作态度和论文质量以及答辩中的表现给出成绩,而且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成绩权重不低于50%。
(四)鼓励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合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平台
仅去年一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就和中铁九局大连工程处、中铁十三局一处、大连天意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180余名学生安排了生产实习,并解决了50多名同学的毕业设计,其中30余名同学还和教学基地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学习到先进生产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打造学生毕业—上岗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安全问题最重要。安全问题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安全问题更不能掉以轻心。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践,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安全问题。借助振兴东北、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良好契机,积极和企业合作,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为我校服务地方经济、振兴东北培养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国家特色专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辽宁省省级教改项目:铁道与城市轨道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辽教[2009]141号)
[参考文献]
[1]王文仲.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9-80;
[2]周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56-157;
[3]夏建中.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大学学报,2005,17(3):223-256;
[4]胡秀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6,15(1):90-93;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44-03
引言:
工学硕士学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分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其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区别于侧重理论研究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等。《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指出[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培养的重要目标[2]。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如何在校园环境下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是目前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建立校企共建的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工科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以校内导师与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为主的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交通运输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2009年起,我国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3][4]。由于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执行时间不长,其培养方向往往有所偏离:一方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单方面强调纯理论学习,强调发表学术论文档次与水平,而忽略了实践环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视为“升级本科”,是本科生即将融入社会的“岗前培训”,因此,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导师“干活”,甚至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放羊式”管理,导致研究生失去创新能力与创新激情。实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将基础理论以灵活、创新的方式应用于实际中,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观念、体制、培养模式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另外,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明确等问题,也有必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其思想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实施“引导+激励+管控”的管理措施,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创新基地,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思想在实验与实践中的有效转换,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实践创新的良好过渡[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加强研究生利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创新研发能力,与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的互动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年为理论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开放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发挥研究生实验室创新研发能力。校内导师充分发挥科研带头作用,建立以研究生为基础、2个及以上教师在内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借助纵、横向课题,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逻辑能力、专业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需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结合校外导师实践项目确定研究方向。学院需建立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的互动机制,成立“院企合作委员会”、“专业理事会”,成立学院“院企合作委员会”、“专业理事会”的相关制度,制定院企合作校外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以保证校企培养模式的高效性。
第二阶段,为实践引导阶段,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创新基地,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思想在实验与实践中的有效转换。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年为实践与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阶段。在该阶段,研究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推动科研进展。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以企业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为载体,企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得到研究生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拓展企业吸纳人才渠道。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通过校企实验室对企业有偿(或部分有偿)开放,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同时,与企业定期互动交流,了解交通运输行业创新需求,形成一、二阶段的互动反馈机制。这一阶段促使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充分接触到生产第一线,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期成果考核评估机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三年面临着就业与毕业论文的双重压力,因此称为岗位群能力培养阶段。结合前面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与就业。
三、实例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5]。
交通工程学院在校企共建方面一直走在学校的前列。2009年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路通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山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600平米的实验场地,两共建方共同出资1000余万元人民币。实验室筹建完成后,由学校对实验室实施组织管理,安排专家和专业教师到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其他两方共同享有知识产权。在30年的合作期限内,经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该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研究生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成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和创新的基地。
在校外实践平台方面,学校与济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济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些单位还是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实践基地。该培养模式中,以我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济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为校外实践平台,聘任该单位学术水平较高或有技术专长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或合作导师,并纳入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校外实践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创新思想在实践中的有效转换,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实践创新的良好过渡。
四、结语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的、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力争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C].2009.
[2]段培永.建筑强弱电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6):590-594.
[3]董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72-73.
[4]李景元,蒋国平,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5]张思峰.交通运输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C].2014.
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of Engineering Major:A Case Study on Transportation Discipline in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YU Xiao-hua,ZHANG Si-feng,LI Mei-l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1,China)
铁道工程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轨道结构检测技术 教学方法轨道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f "Track Struc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Course
SHI Rong, LI Zaiwei, HE Yuelei
(Urban Rail Transit Institut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rong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rail transit, the industry demand for talent is imminent, to ensure line safety is to ensure safe operation of the found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Track Struc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course formed, discusses the course teaching purposes and task, strong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propose further improve the update of this course views and specific methods. Hope to inspire the deep thinking of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Track Struc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 track engineering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迅猛发展,目前已经开通运营的城市有北京、天津、 上海、 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深圳、佛山、重庆、成都、昆明、武汉、西安、沈阳、 大连、长春、哈尔滨、郑州、无锡,2014年内要开通的有长沙、宁波,获批在建(规划)中有青岛、合肥、南宁、福州、南昌、东莞、 贵阳、常州、厦门、兰州、石家庄、太原、温州、乌鲁木齐、徐州。从2003年,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了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这些硬性条件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1 课程形成的背景与动因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同时也亟需专业性人才队伍服务于建设及运营各个阶段,行业内人才需求迫在眉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培养上海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亟需的交通工程、车辆工程、通信信号工程、运营管理等人才,培养计划从2005年制定之初到2014年,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变更调整,以期达到企业需求和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轨道结构检测技术实验”是本专业核心课程“轨道工程”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2005-2009的四年培养计划中“轨道工程”对应的实践环节只有“线路工程实习”一项,随着引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龙头城市上海的运营里程数超过400公里,网络化运营的升级和以安全运营为核心的设计施工理念的转变,确保线路安全是确保运营安全的基础,在2010年培养计划增设了“轨道结构检测技术实验”,继续夯实“轨道工程”核心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确保核心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图1,图2)。
图1 图2
图3 实验课程与核心课程的内容逻辑图
2 “轨道结构检测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实验课程是面向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类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是通过该实验课课内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完善专业核心课程“轨道工程”的教学内容,掌握轨道结构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专项技能,根据工程背景动手完成一般轨道结构的检测实验,根据检测结果对轨道结构状态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见实验课程与核心课程的内容逻辑图(如图3)。
3 “轨道结构检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实施
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成立9年来不断思考优化调整着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专业实验室分步分期购买教学设备的进度设计该实验课教学内容。
到目前,此实验连续开出三届,实验课时数为60课时,8人为一组,在老师回顾并启发延伸实验中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后,分组进行实验设备的认知和学习研究,部分较容易掌握的设备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并掌握操作,针对较复杂的设备,先让学生查看使用说明书,再让专业设备工程师进行讲解,而后学生们在实验室进行设备实操,掌握后带到现场采集数据,最后带回室内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实验一:钢轨探伤试验。学习研究并使用JGT-6M型钢轨探伤仪;观察几种典型伤损的波形图,并记录波形;掌握钢轨探伤小车的探伤原理;理解钢轨内部伤损产生的原因;检索相关论文、研读并调研上海目前钢轨伤损的最新情况;掌握上海运营阶段钢轨伤损的动态;调研我国钢轨探伤技术现状。
实验二:钢轨磨耗测量。学习研究并使用磨耗尺;用磨耗尺检测钢轨轨头磨耗量,选取10个钢轨断面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分析引起钢轨磨耗的主要原因;掌握钢轨波磨产生的原因、种类,波磨对运营的影响,消除波磨的措施。
实验三:轨距、水平、方向测量。学习研究并使用轨距尺、SED-RC2双面电子平直测量仪;按要求测量并记录检测结果;分析引起轨距、水平、方向不佳的原因,并提出整治方案。
实验四:钢轨温度测量。掌握轨丶频氖褂;同时测量一天内室外温度数值和钢轨厥值;对比两组数据,分析温度变化趋势;掌握钢轨温度应力产生的原因;掌握无缝线路温度力引起的危害;掌握解决钢轨温度力的方法。
实验五:轨道交通噪声测量。学习研究并使用TES―1358声级仪;用设备检测室内、车站站台、站厅、车厢内噪声,记录检测结果;分析各种环境下的噪声是否符合现行标准;比较分析不同环境的噪声分布特点;比较分析一个区段车内噪声分布特点。
实验六: 轨道检测模拟实验。学习研究使用我系自行研发生产的大型轨检车模拟系统;掌握轨道不平顺的概念及我们用哪些参数确定轨道的平顺性;理解大型轨检车两种检测原理;调研上海大型轨检车使用状况;掌握轨道检测技术发展历史。
4 对“轨道结构检测技术实验”课程的课后总结
本实验的开出是随着行业及专业发展应运而生的,同时也局限于学校对实验室设备的投资力度。
4.1 实验效果分析
整个实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组长进行任务分配,组长负责给出平时成绩,为了实验按时完成,组长们的学习都走在了前面,组长和组长之间的沟通,组长和组员之间的沟通协调都进一步锻炼了各组组长,组长的责任心充分调动,由于要给出组员的平时成绩,组长要特别注意组员的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情况,通过上交的平时成绩,看出组长对每位组员的评判都是有区别的,作为大四的课程,分成小组,设立组长如同承担项目设定项目负责人是一样的,因为实验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外进行,老师无法做到像课堂内一样关注每个同学,每位组长在实验结束后都是一位有权威、把握实验要求、认真负责完成实验的榜样;由于实验内容涉及仪器的学习操作及室外的检测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内容、环节、流程比较复杂,每位组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如果其中的环节质量不高会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进行,每位组员在过程中必须表现出色,实验结束后组长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任务搭档,组员也展现了每个人的长处和特点,在任务里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每位同学都体会到了肩负任务掌握知识原理周密策划协调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两周的实验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同学们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提前演了一场真人秀。
4.2 实验的完善和更新
从课程形成的背景与动因看,随着核心课程“轨道工程”的发展,本实验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与时俱进,实验设备也可以进一步申购,但目前学分制的改革和学分逐渐减少的要求已经使两周的实验课程减少为一周,目前的实验项目还是保留了两周的内容,需要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从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来看,实验设备的操作有易有难,实验内容有简有繁,实验项目切合实验目的,但课时的减少要求任课老师进一步精简实验项目及内容,如何删减整合是下一步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从课程的实施过程看,老师对课程的把握和设计用心良苦,学生们通过实验课程巩固完善了核心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很好的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每组7-8人,人数偏多,最好5-6人,但因设备套数的不足现在还无法做到,增加实验设备套数,增加带教任课教师人数可以更好的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掌握率,更好的关注每位学生。
实验课程围绕其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是核心课程内容的投射,实验课程还要体现实践环节综合创新的特有目的;与核心课程授课老师沟通,既要做好配合核心课程内容的继续完善和延伸,又要突出实践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和理论,更好的紧跟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保障的技术发展,作为一个本科以培养工程师为目的的高校,研究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我们是实践课程也成就了我们的教学特色。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建设项目――《轨道结构检测技术实验》实践教学建设(A1-0601-14-01221-P201410001)
参考文献
[1] 陈秀芳,王午生.轨道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