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1

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要积极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与货币政策密切配合,调节供求总量,特别是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充分认识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实施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的常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机制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存在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领域,往往会造成经济波动,不利于从整体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机制也不够健全。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必须依托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财政、金融、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内容。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发展要求,是制定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工具以及财政支出增减变化的结构性安排,影响社会总供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比如,增加或压缩政府购买性支出,可以直接增减总需求。税收增减会影响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从而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变化,并影响商品的生产和供给。针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形态,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应该采取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减少税收等措施,实施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应该采取削减政府支出规模、增加税收等措施,实施从紧(紧缩)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结构需要优化时,应该采取控制赤字、调整结构等措施,实施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但二者在作用机制、调节领域、作用对象、效应时滞、政策工具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宏观调控中作用各有侧重。一般而言,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特别是通过发挥其目标定位准、针对性强、作用直接有效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点调控”,可以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一般有“双扩张”、“双紧缩”、“双稳健(中性)”、“财政扩张、货币紧缩”、“财政紧缩、货币扩张”、“财政稳健、货币紧缩”等搭配模式。其中当经济运行中出现通货膨胀苗头,且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时,可以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优化经济结构,同时实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可能加剧的通货膨胀趋势。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落实在经济工作中,就是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宏观调控作为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把握“控总量、调结构、促协调”的目标定位,加强经济预测、监测和分析,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财政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控总量,就是要着力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防止大起大落;调结构,就是要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协调,就是要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提供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实施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成功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宏观调控中,国家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了财政、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93年―1997年,为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了显著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1998年―2004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等问题,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5年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并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良好局面。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相机实施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

200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长动力更趋多元,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双边多边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对话明显增多,但不确定性也明显加大,如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大,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等。从国内经济运行看,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快速变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短期内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动力依然强劲,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虽有所控制,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性依然存在;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农业基础还很薄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亟待加强。总体来看,当前经济运行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压力依然偏大,需要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需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点调控”的作用,继续给予支持,体现好字优先的方针。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我国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在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并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总量调控;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财政收支规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加强薄弱环节等方面直接有效的重要作用,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切实抓好财政政策措施落实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扎实落实好稳健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

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在2007年预算赤字减少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相应减少长期国债资金规模。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结构,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保、社会事业领域项目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一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同时积极支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利用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同时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增加农民培训经费,支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型病险水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完善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和机制。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扶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直接补助退耕农户,加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后续产业等建设。大力支持抗灾救灾。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并统筹研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保费补贴办法,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二要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投入力度,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公益性行业科研的稳定支持;支持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科研基地作用;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试点,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扶持公益性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鼓励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拓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三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完善出口退税、关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资源性、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实施鼓励节能环保、支持自主创新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促进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着力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按照“增收减负、调节差距、加大力度”的思路,促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增加劳动报酬。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增加其转移性收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组织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规范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经营者年薪制度,完善上市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合理调节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差距。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单位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

积极推进地区协调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逐步化解历史积累的社会问题。增加奖补资金规模,调整和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出台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

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并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实施并完善对中西部地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继续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二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并加强与相关制度衔接。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和解决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四是加强廉租住房保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逐步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支持地方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继续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落实相关财税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支持2008年奥运会举办工作。

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加快建立促进节能减排新机制。支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三河三湖”以及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投入。实施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及专用设备投资实行定期减免或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推行节能产品强制政府采购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抵扣。健全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税费优惠政策。完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资源税制度改革,建立资源税收入随资源收益变动的调节机制。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基础上,支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公益林管护,完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改革。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作用调控;问题及解决

一、科技型中小型企业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其中工业中小企业标准是: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简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成长路线图”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三个阶段,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中,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必须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指标要求:

1、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

2、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2%;

3、企业经由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产生的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第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增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科技型这一创新特色是为其在企业集群中占领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三,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成为创新型经济的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数量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就业,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属性,其科技特征和规模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这也决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成就与问题并存。

二、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问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问题也应运而生,给企业的进一步提升和规模扩张增添了困难。

第一,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实力有限,对企业的投入受到一定的限制,企业的规模扩张受到限制。另外,企业区域性、集团型发展还不成熟,市场竞争存在诸多问题。再有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投入受到一定的影响,专业型高技术人才缺乏是企业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人才培养与企业聘用不协调,与之相应的人才供应链的建立便十分紧迫。

第二,市场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也带来了挑战。首先,国内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在占领市场方面受到相应阻碍。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外产品的流入也给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提升带来挑战,对其产品的创新性要求更高,技术精确性更强。

第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世界性问题。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是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国际性难题,这就是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 (Macmillan Gap)。1931年,麦克米伦在调研了英国金融体系和企业后,提交给英国政府一份《麦克米伦报告》,其中阐述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缺口,即资金供给方不愿意以中小企业提出的条件提供资金。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及国经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组成的“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联合专题调查项目”的统计资料显示,只有46%的企业参加过资信评级,54%的企业未参加过资信评级。约90%的已评级企业是由银行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国内外非银行评级机构获得AA级及以上资信评级等级的中小企业,只有约25%得到银行承认,75%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的承认。没有统一、完善、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这进一步增大了缺口存在的实际效应。

第四,政府与企业的协调问题。政府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其竞争力受到相应影响。扶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在很多方面不够重视,忽视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在地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使其受到负面影响。

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其自身的提升,还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作用,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政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充当支持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主要发挥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

1、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2、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3、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相结合,其中微观自主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宏观调控则是政府在在宏观上对经济的调控。所以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集中体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与自发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误导经济的发展。

针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是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企业发展和提升。

第一,资金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针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低、积累意识缺乏这一现象,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其宏观调控职能,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落实财政科技支出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的政策。地区和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在资金调配方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第二,人才技术问题的解决。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对高校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重视,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在学校专业培养的同时鼓励企业采取委托培养、脱产学习、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技术人才,短期内提高技术实力。另外,积极探索通过学术交流、技术交流、委托研究、挂职创业等方式培养人才的新途径,鼓励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还有,加大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交流,吸收其先进技术与经验,为自身发展提供借鉴与支持。

第三,完善法律体质。关于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众多法律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通过法律支持确定中小型企业的地位,会为其发展扫清诸多障碍,减少很多麻烦,也为与国际接轨提供诸多便利。

四、总结

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已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其发展壮大或出现问题都会给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家要重视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要重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保障与支持。另外,企业问题的解决还主要依靠企业自身与市场规律调节,政府要充分摆正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指导地位,为企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筱宇.“麦克米伦缺口”分析及中国式治理.江南大学学报,2011(6).

[2]刘小川.论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扶持体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6).

[3]刘晓明,殷林森,李湛.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之路.中国科技论坛,2009(7).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水平;评估

为加强我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对我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单位进行办学水平评估的通知》(粤教高[2003]123)。按照省教育厅评估工作部署及要求,从2005年开始,分类对我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单位进行评估。按有关要求,我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也将于2006年上半年开始。本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和理解开展教育评估的目的与作用,通过评估工作,提高高等学校函授、夜大学(业余)的教育质量,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评估制度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保证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含全日制、函授、夜大学,下同)在校生37.3405万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58.7779万人,两者合共96.1184万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占38.8%,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占61.2%。可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必须看到,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如办学方向、管理质量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下称《纲要》)。《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提出:“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这充分表明通过立法将教育评估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已势在必行,《纲要》的实施和《教育法》颁行,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教育评估制度,实行全面依法治教,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因此,在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中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纲要》,实施《教育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建立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和不断完善成人教育制度科学管理和依法治教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对于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评估是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为建立一种既能宏观调控又能微观搞活的管理体制,对全日制、函授、夜大学等教育定期进行评估是国家教委对各高等学校举办各类教育实施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通过监督检查各校成人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投入、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实行综合认定。这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促进提高宏观管理质量

通过教育评估,避免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加强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在实施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规范统一管理标准和原则,引导学校正确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达到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宏观控制。

2.促进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育评估中,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定量(如发展规模、资金投入)评估、定性(如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毕业生质量等)评估或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对各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管理水平给予比较公正的评价,以获得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所取得成绩(荣誉)的认可。同时,促进各校不断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3.引入竞争机制

对教育评估的结果,应向社会公布,对评估成绩优异的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对评估不合格或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要责令其限期整顿,并组织复查。在整顿期间,减少或停止学历教育的招生。优胜劣汰的原则,必然激发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评估成绩优异的学校受到表彰、宣传,成为激励奋发向上的动力,推动成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而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必然有一种压力感,这种不甘人后的进取心也会激励学校积极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约束学校的行为规范,努力争取、创造条件列入评估成绩优异的先进行列。

三、评估是促进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次从我省统一组织对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评估项目分四大部分(含特色项目),共有评估指标15个,评估要素34项,应遵循的准则与要求也比较明确,充分反映了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对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促进高等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从学校领导投入这一评估指标体系(见附表)中的具体评估要素看出,把衡量学校领导投入具体分解成下列四项评估要素来检查:

(1)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及各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作为衡量学校是否把成人教育作为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2)通过查阅领导分工、学校发展规划、党委、行政对成人高等教育讨论的记录档案,院系领导的分工和专职管理人员的资料,衡量办学单位的规范管理程度;(3)通过问卷调查,把了解学生对办学质量的认可度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评估有利于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办学质量

这次对我省成人教育评估,也是对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检查。如在教育管理指标项目中,包括了政治工作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师资管理四大部分,这四大要素是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监控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完善成人教育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检验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查阅学校有关成人高教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和资料;专家组深入课堂、宿合、考场,对教风、学风、考风实地考察了解;查阅近四年来有关成人高教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介绍或研究成果。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风、学风情况。

二是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查阅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非学历教育的培训计划及执行情况;教材及辅导资料的选用情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查阅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对成人高教教学的检查、评估等。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校优势和适应社会需要,从而调整、改革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工作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三是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办学单位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评估占有重要位置,制定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这一评估指标,是检验成人教育质量的客观标准,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重要手段。如学生管理评估指标要素中,通过查阅成人高校有关学生考勤和奖惩办法,并了解执行情况;专家组实地考察计算机管理学籍情况;查阅集中教学期间各班级班主任名册;查阅近四年内有关成人高教学生管理的经验介绍或研究成果。了解学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质量,促进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四是促进提高师资水平。通过查阅任课教师的聘任制度、了解执行情况;查阅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的记录;查阅学校教师队伍中规划中对成人高校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通过座谈、访问,了解成人高校师资的稳定性和骨干力量;了解学校师资水平,促进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通过对广东省成人学历教育单位进行评估,提高人们对评估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总结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完善规范管理;对各校进行比较鉴别,评出管理水平的高、低,比出办学质量的优、劣,引进竞争机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方式,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实现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办学单位充分的自之间的统一,为政府主管部门调整教育政策,实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了解和全面考察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情况,加强对学校宏观指导和管理,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4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

会议强调,中方支持有关各方为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所做的努力,支持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关于稳定金融市场的声明,要求有关各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维护全球投资者信心。国际社会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

会议指出,目前,“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正在深入展开,铁路系统正在集中排查隐患,加强安全措施。彻底查明事故的原因,深刻反思和总结教训,全面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对实现铁路尤其是新建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这次调查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会议决定充实、加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整人员结构,完善调查制度,以提高调查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切实做好铁路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安全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 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成立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牵头、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专家参加的有充分权威的国务院检查组,重点检查安全生产制度和责任制落实情况,设备质量和运营安全保障情况,在建项目设计、质量和安全情况,职工教育培训和关键岗位人员合格上岗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检查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二) 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要根据不同线路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适当降低运营速度,以利于增加安全冗余,改进技术和管理,积累安全管理经验。

(三) 对已经批准但尚未开工的铁路建设项目,重新组织系统的安全评估。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并对已受理的项目进行深入论证,合理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建设方案。

会议指出,以上三项措施涉及面广,任务复杂繁重,要科学部署,周密细致制定方案、分解任务,加强协调配合。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负总责,组建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准高的专门班子,负责具体组织落实。二要及时整改。要在查清和消除隐患、全面加强薄弱环节基础上,重点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体系,规范新建高速铁路开通条件,严格设备工程质量和技术要求,理顺铁路运输组织体系和作业程序,打牢铁路安全生产的基础。整改工作要注意借鉴和汲取国际经验。三要统筹做好部分高速铁路降低运营速度后的运力调度等工作,适当增加其他客运车次,做到既确保铁路安全,又不影响人民群众出行方便。四要坚持公开透明、准确真实的原则,认真做好信息工作,使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后续整改最大程度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五要科学编制“十二五”铁路发展规划。合理确定铁路等级、速度目标值等核心指标,完善安全标准,更加注重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大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投入。完善和落实运营风险和安全评估机制,全面开展后评估工作。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5

(一)医疗保险覆盖率所产生的影响

这一保险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呈现出正相关性,但是通过对医疗保险覆盖率下对人力资本存量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其所产生影响的效果并不十分的明显,一般情况下,医保的覆盖率每提高百分之一,人力资本存量所提高的比率不足0.03%,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在于:首先,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身体素质大幅度提升,而在此种情况下所实施的医保,即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效果也并不明显。其次,基于我国社会当前贫富差距的严重性,医保在高低收入人群中所产生的作用被分化,进而无法对人力资本存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高收入人群能够意识到身体素质对于劳动效率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关系到了自身经济收入水平,所以不论有没有医保,这类高收入人群都会注重自身的医疗与保健;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讲,即使医保在增加,也无法满足其医疗的实际需求,所以这一保险对其影响效果也不明显。

(二)养老保险覆盖率所产生的影响

这一保险对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较大,当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每提升百分之一,人力资本存量将提升接近0.7%,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在于:第一,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会影响到生育率。当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持续增大时,生育率就会随之降低,进而使人均资本量投资随之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随之提高。第二,养老保险下人们在退休后所获得的保险补助是基于其工作期间所缴纳的比例,比例越高,退休后的工资就越高,因此,养老保险覆盖率的提高能够为实现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同时,基于养老保险基金本身存在缺口,国家同样需要通过延迟退休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加。而这一政策下就会使人力资本存量随之提升。第三,养老保险覆盖率的提升会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产生影响,当老年人能够实现老有所依,其就会增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进而实现人力资本存量的持续增长。

(三)工伤保险覆盖率所产生的影响

工伤保险对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较弱,所以其覆盖率提升与否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不明显,原因如下:第一,基于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比较小,所以对整体劳动力的影响并不大,基于此,人力资本存量整体并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第二,基于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较大,所以不论是否有工伤保险,劳动者都能够通过医疗保险来实现医疗费用的支出,其工伤保险是由企业负责的,所以需要实现对工伤的认定,进而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就会变弱。

(四)失业保险覆盖率所产生的影响

这一险种对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呈现出正相关性,且影响的效果十分显著,每当这一险种的覆盖率提升百分之一,那么相应的人力资本存量将随之提升近0.4%。这一影响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基于失业保险下,劳动者不仅能够获得正常的生活补助,同时还能够通过再就业培训来掌握再就业的技能,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就直接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存量。第二,失业保险的一大作用之一便是能够实现对经济的预警,通过这一反馈信息政府能够实现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进而根据社会失业人数的比例实现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宏观调控,这就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奠定了基础。第三,通过失业保险失业人群能够通过失业再就业培训获得就业的技能,再投入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就业行业的流动,进而实现了人力资本存量的最大化。

(五)生育保险覆盖率所产生的影响

这一险种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前生育保险覆盖率每提升百分之一,那么人力资本的存量就会随之下降近0.3%,之所以会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在于:第一,人力资本本身是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因此,生育率就直接对人力资本存量产生了影响。生育保险这一险种会促使生育率的不断提高,而生育率的提高就会致使因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导致个体人力资本投入加大,进而降低了人力资本总存量。第二,生育保险的最大受益者是女性群体,在生育保险政策下,女性可以带薪休产假,且不用担心自己岗位的问题。但是这对于相应的企业来讲会导致个体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女性再回到工作岗位后必定会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适应工作岗位,这一期间就会导致人力资本存量受损。

二、以社会保险制度来推进人力资本积累不断提升的途径

要想通过社会保险制度作用的发挥来实现人力资本存量的不断增长,并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解,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稳步前行,就需要做到:第一,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险的支出力度,以全面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基于社会保险GDP对人力资本存量积极影响,就需要加大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加大对社会保险支出的比例,进而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以最终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奠定基础。第二,要以财政补贴的进一步提升来实现对个人缴纳保险费用的降低。基于当前国家对社会保险财政补贴支出较少的现状,需要为人力资本的形成以及发展来实现投资额度的不断增加,以间接实现对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的促进作用。第三,进一步缩短区域间社会保险所存在的差距,进而促进人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基于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能够实现对事业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同时还能够通过对贫富差距的调控来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进一步提升。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以来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而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身体素质的提高,最终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三、总结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6

(2005-201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紧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规范财经秩序,强化执法监督和基础工作,,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全面推进我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根据《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其他各项规定,结合财政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经过六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财政的目标

(1)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建立,政府财政支出责任明确,市、镇两级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各项财政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财政对经济运行监测、评价、调控机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增强。

(3)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制衡机制基本形成,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国库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4)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明确,收缴分离,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基本完善,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6)会计制度基本完善,会计秩序良好。注册会计师行业、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7)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财政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财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8)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程序正当、内容适当,财政监督全面、有效;财政执法监督制度完善。财政违法行为、执法过错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财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相结合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9)财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职能,规范财政管理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依法确定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保障能力,提高财政对依法行政保障能力。

(2)规范市、镇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2、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1)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调控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建立科学的财政经济预测和财政政策模拟分析及其相关指标体系,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3)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根据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适当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保证财政政策实施。

(4)建立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形成财政收支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其他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因素,提高财政风险防范能力。

(5)完善财政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评价体系和反应机制,提高财政对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与国家宏观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施政目标紧密结合的政府预算决策机制。

(2)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健全标准预算程序,在财政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

(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国债资金、彩票公益金、各种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5)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预算项目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使执行效果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4、完善国库及债务管理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1)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完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

(3)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1)依法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禁止违法收费,逐步将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审批的听证、公示、评价和监管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征收行为,严格依法征收。

(3)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监缴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完善罚没收入管理制度,加强罚没收入管理。

(5)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收缴系统,规范非税收入票据管理。

6、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国有金融资产监管,保证行政事业性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

7、完善财政对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对农民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

(2)建立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规范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探索与学校质量和效益相联系的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3)建立健全对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4)建立健全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推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建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长效机制。

8、完善会计管理

(1)推行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电算化管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会计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惩戒会计违法违规行为。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体制,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推进会计诚信建设。

9、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完善财政决策机制。积极研究界定财政部门的决策范围,完善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财政部门决定相结合的财政决策机制。

(2)健全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内部决策程序,在做出重大财政决策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前,要认真搜集和分析数据和证据,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听取法制机构及法律专家的意见。对重大的或技术性强的项目预算,应进行评审。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3)实施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10、强化财政监督

(1)完善财政监督职能,规范财政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依法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及绩效评价的监督,构建系统、全面、有效的动态监控体系。

(2)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发挥财政部门派出机构、人员作用,健全派出机构、人员工作制度,提高财政监督队伍执法水平。

(3)依法查处各种财政违法违纪行为,完善处理违法事件与追究违法责任人相结合的制度。

1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

(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财政规划、财政指导、财政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事务进行调控。

(2)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和运用,加强财政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机制,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对外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提高财政透明度。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1、建立健全财政执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1)财政管理活动由财政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财政执法主体资格必须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财政部门的合法委托。各级财政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和执法职责要明确,实现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规范化。

(2)全面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财政部门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政执法文书审核制度、财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财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财政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财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探索财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

(3)依法加强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建立财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规范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听证、审查、决定和监督检查行为。进一步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审批程序。

2、自觉接受各方面对财政部门监督,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监督

(1)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财政部门实施的专门监督;依法接受人民法院司法监督,加强行政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2)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制度和机制。

3、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做好财政普法规划制定工作。按照普法规划组织各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生动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整体效果。

(2)建立健全财政干部学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制度。研究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财政部门新录用人员上岗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1、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领导

(1)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与水平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及内设机构负责人是本部门、本机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第一责任人。

(2)局党组经常研究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情况,分析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财政法制工作任务,加强检查督促。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政府及上级财政部门汇报本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情况。

2、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制度。

定期对各执法单位财政执法、财政执法监督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完善相应的奖惩办法和措施,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作为财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上级财政部门要对下级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评价,探索将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绩效评估与财政转移支付适当结合的工作机制。

3、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财政法制队伍是财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继续加强财政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