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1

语文教学中的问答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答艺术,对于促进当前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语文课堂提问要想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就必须渗透教师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彩华。我通过本案例也想去探讨一下,阐述一下自己对“问题式教学”的些许感受。《美丽的小兴安岭》讲述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通篇始终在表达一个字:美。而美的呈现却是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上。教师又不能过多地琐碎分析讲解,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又该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呢?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处理为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循环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去“疑”去“问”,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发现、理解、讨论问题。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丰富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案例赏析

教学片断

师:初读了课文,你们还有哪些词句或是课文上的问题?

生1:第四段中“郁郁葱葱”是什么意思?---(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生2:郁郁葱葱是说树木长得很旺盛。---你还可以从文中的那句话来想象一下。(生读)“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整个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它们连天都遮住了,所以说长得非常茂盛。

生3:我有补充。这个词还可以根据“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这两个词来理解。树木的枝叶长得很密,一层层的,不仅可以说树木长得茂盛,我觉得还可以说树特别的多。

师:你能通过你的读让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树密而且很多吗?

生:抓住三个重点词有感情的朗读。

师:你们也试试。

生:自由读,抽生范读,分组赛读。

师:这是小兴安岭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夏天的景色。(板书)

(继续提问)

生:课文第五自然中写道“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这里为什么用“献”字呢?

师:示意其他同学发表意见。

生1:我认为这里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生2:这里不仅用拟人的写法,用这个“献”字表现出是森林主动给人们的。

师:我建议你们把这个“献”字换成其它字试试,换什么字好呢?

生1:换成“捧”字也可以。(读)这时候,森林捧出了……”。

师:不论用“献”字还是用“捧”字,森林都愿意把这么多的财富在秋季交给人们,你学得森林与人们相互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生1:我觉得森林与人类的关系非常亲密。

生2:我觉得因为人们对森林好,所以森林才愿意献上这么的好东西。

师:看来这里的人们确实很爱这片森林,而森林对人类的回报是“这时,……”。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森林的无私呢?

生1:抓住“献”字有感情的朗读“森林献……。”

……

生1:教师,我还有问题:在课文第四段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为什么是‘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生2:浸就是“泡”的意思。

生3:追问用“笼罩”不行吗?

师:我们在浸衣服时会看到水渗透到衣服的每一个地方,在这里用“浸”你会感受到什么?(联系生活点拨)

生:哦,我知道这个时候浓雾已经渗透到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换成“笼罩”就不会显示出雾浸得很深了,而是浮在森林的上面。

师:谁来带着感情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其他同学也来感受感受。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2

【关键词】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电教媒体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而合理和适时地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作能力是有效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草原》一课,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电脑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大中城市,教师的教学已经走向了网络化,教案的撰写、教学反思、各项工作计划和总结都达到了无纸化办公,甚至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都可以轻松的传达给普通学生。不得不肯定电脑它必将成为主宰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而教学手段的陈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他那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把学习当作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于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是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与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电化教学既生动、形象、感染力又强。它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各门功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心理规律,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学生感知到了美,审美之情也就激越了,就能逐步体会到读书有味,读书有情,读书知到了美。还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美,并学习与运用于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电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突破知识难点,还有利于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兴趣倍增,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就可与达到了想学、乐学、会学、好学的目的。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里,借此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教学多媒体运用艺术是根据语言教材的特点合理的、恰当的。它凭借模型、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影视等视听辅助教学设备传播知识的现代通讯手段,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正真的把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语言教学的程序中引进电教媒体手段,不但有助于我们完成教学目标,还大大的减少了教学时间,极其重要的是它充分的发挥其教学的熏陶感染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丰富感知、引导想象,诱导思维,提高了审美意识。同时又最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

3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一段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紧张而活泼。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

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把远离现实,远离身边地事物和现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我们还是用平时的方法来讲,学生无论这么做都不会太理解,那只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非常的困难,这时我们如果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够变繁为易,易于分散难点,抓住关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在阅读教学中解决好重点、突破难点,是一节阅读课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为了寻找突破口来突破难点成了教师们费时费力较多且深感棘手的问题。然而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征及心理特点,运用“迁移规律”,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功底训练,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得心应手的理解课文重点,突破了阅读中的难点。其实使用电化教学能够具体形象的再现各种事物的情景、过程、它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可以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欲善的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在教学中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曲经通幽,豁然开朗获得认知,明理的教学效果。利用电化教学,能把抽象的重点、难点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配上教师的娓娓动听的讲解,学生仿佛置身于身临其境之中,从而达到抓重点、破难点的效果,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重点,有突破了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会学。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西沙群岛的资料,然后请学生读文。在学习领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时,我适时播放西沙群岛的资料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西沙群岛的美丽自然刻在学生心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电化教学能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这时我们要是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科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读本》

[2] 《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3

一、秉持接纳原则

每一个校长,都有建成一所名校的追求和抱负,但是这一追求和抱负能否实现却是由支持的人来决定的。没有一个强大团队支持的追求和抱负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想要全校老师为了一个愿景去努力,去奋斗,就要全校老师接纳这一愿景,而要他们接纳这一愿景,校长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同,约翰・麦克斯韦尔说:“要人们认同你的想法,必须先让他们接受你这个人。”

为了获得老师们的接纳,就要做一个有温暖源的人,一心一意关心每一个教师,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助教师所需,对教师的话认真倾听,对教师的问题和进步都关注在心,给他们提供帮助,当看到教师存在问题后坦诚与之交谈,将“我在这里是为了帮你”这一想法传达到他们心中,就像冬天人们会喜欢聚在炉火旁一样,教师们自然会聚集在这样的领导者身边,这样凝聚起来的团队才有动力,才有热情,才能在教学工作上披荆斩棘,不断超越,不断进步。

二、秉持帮助原则

就像冬天喜欢太阳,夏天喜欢清风一样,人心是喜欢鼓励的,人们会自然而然聚集在那些能给予他们信心并让他们感觉良好的人身边,所以领导者要多鼓励老师,这样才能激发老师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热情,给予他们动力,并推动他们前进。

1. 鼓励进步

奇拉格曾经说:“我们能够给予他人最重要、最积极的东西之一是富有指导性、充满鼓励和信任的希望――希望他们的未来是光明的,不论他们此时是否如此。” 生活的脚步往往会消磨掉人的热情,让人心生倦怠,领导者就要告诉老师“我坚信你能做得更好”,并且指出方向,这样老师的心中就会有所触动,而不是一味地消极怠惰。

2. 鼓励阅读

决定一个人课堂高度的是眼光,是思想境界,就如王国维所说,“有境界自成高格”。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思想高度,就自然而然能上出有高度的课,就如当年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他们在国学、史学、语言学领域,皆为领军人物,于是他们的课就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要有高度,有眼界,有深刻思想,唯一方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莎士比亚就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只有阅读才能提升灵魂纯粹度、精神灿烂度、智慧丰厚度、品性宽宥度、情怀浪漫度、领悟敏锐度、视界开阔度,有此七度,课堂自然灿烂、深邃、丰富、精微,自然具有吸引人的力量,自然让人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明,这样的课,才当得起人间好课。鼓励阅读不是口头说要多看书,而是与老师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畅谈自己的见解,而是直接把好书摆在老师的面前,指给老师看这里很有意思,那里很精辟。只要老师翻开,好书自有它吸引人的魅力,慢慢地老师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只要老师读书,书的影响必然会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有宽度和高度的课就自然出来,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离了这一环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谈。

3. 鼓励思考

乌申斯基说:“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所以,在阅读之时还要思考。富斯德说:“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思考不仅让我们对所读的东西有选择,有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经由思考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更甚者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就像著名教师熊芳芳,她提出的“左手思,右手诗”的教学宣言就是她在大量阅读积累、融会贯通思考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这一宣言见解深刻,穿透语文本质,当达到这一步时,不优秀都难,课上得不精彩都难。

此外,这思考还指对教学现象的探究。譬如目前学生的写作普遍出现了文理不通的情况,这里包括学习优秀的学生。怎样解决这一情况,就要教师多琢磨,找出根源,找出方法,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极大的促进,对学生的进步是极大的帮助,如果发现问题而置之不理,教师无法进步,学生无法进步,学校更无法进步。因此这一思考举足轻重。

4. 鼓励借他山之石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领导者要更多为教师们的前行扫清障碍,使教师们前进得更轻松,更有成就感。马格・吐温说:“没有什么能够如成就一样建立起自尊与自信。”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而好的成果创造出前进的动力与高昂的士气。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4

关键词:教学细节;隐点;显点;空白点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引千年古训,看今日课堂。教学的精彩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所谓教学细节,是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过程中很小的环节和片断,对课堂教学具有推动和连接作用。教学细节是能看见,能听到的,它可以是学生困难时的引导,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出错时的包容,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种态度……

一、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隐点”的挖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对其价值和内涵有发掘。”一些课文含义深刻,在备课时,教师应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价值,即文本的“隐点”,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精彩的细节。

如教学古诗《江雪》,备课时教师首先得问自己:“这么寒冷的冬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他能够钓到鱼吗?”果真,上课时学生提到这个问题,老师同样请学生大胆地设想。有的学生说因为他家里很穷,以捕鱼为生,也有的说老翁在享受那份难得的清静,还有的说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在排解伤感。这时老师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看来大家的理解都是各有各的不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当时柳宗元的心境呢?这时老师补充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简介,特别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请学生再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马上领会到柳宗元是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诗人目的不是钓鱼,而是表示他面对恶劣环境永不屈服的超然心态。

这样精彩的细节,源于教师对文本隐含部分的全面解读,不然,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弄得束手无策。

二、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显点”的推敲

文本的“显点”,可能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关键词,一个概括全文的句子,一处生动传神的语言……

比如学习《燕子》时,教师就得思考: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其中的一个“落”是为什么不能换成其他的字?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趣呀!一些名师的精彩,就是凭借这些文本“显点”,使课堂充满活力,《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抽”字,抽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草船借箭》中的“笑”字,笑出了诸葛亮的智慧,《猫》中的“蹭”字,蹭出了人与动物和谐情趣……

三、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空白点”的悟写

文本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意想不到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体现了文本的“含蓄美”,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应把握这一细节,让学生用想象去填充。

如老舍《猫》一文,讲到猫很尽职,“她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在猫等待的几个钟头里,他的样子如何,心里会怎么想?又如“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小猫是怎样玩鸡毛,玩线团的,让学生任选一种,想想写话。这样,猫的性格脾气就会跃然纸上!

四、精彩细节,源于“艺术性”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总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完《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有什么梦想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爱讲废话的孩子也静下来了,可就是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那好,我先说说我的梦想。”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上学路上你赶时间,却堵车了,你最希望有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可以实现你们的梦想,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呢?”学生同样都举起了手。

同样一个训练点,老师不同的问话,学生回答却大相径同,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提问的艺术不同。前一个老师的提问较笼统不具体,学生找不到思考点,没有打开思维,当然回答的学生少。而第二个老师的提问设置了具体的情景,学生找到思考的触点,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学生有欲望表达,有兴趣表达时,他们才会畅所欲言。

五、精彩细节,源于教师用心的“倾听”

有这样一个并不陌生的场面:新课开始了,教师让学生逐个朗读课文。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请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者在做圈生字标段之类的预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