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1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在我国现代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给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被称为“东方的福禄倍尔”,“和陶行知一样,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大潮中站在历史前沿的大教育家”。有日本学者曾说,“中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可以视为现代的‘活教育’,‘素质教育’所欲克服的‘应试教育’正是陈鹤琴在半个多世纪前所指出的‘死教育”’,“可以预测:陈鹤琴所提倡的‘活教育’是超越时代、国籍得以留存的思想”。那为什么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说出来的话在今天的教育界会有如此强烈的争论和反响呢?下面笔者谈点简陋的看法与同行共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有的说有能力,不一定考试成绩高,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坚强的毅力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独立,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好,灵活,快乐,健康,知足长乐,可以凭能力找到自己所追求的幸福,不嫉妒别人,不在乎别人可笑的想法,有爱心,有性格,宽厚,有实践能力,懂得满足和让周围的人快乐,可以爱人并被人爱,懂得享受生活,而非被一点相对与快乐来说根本微不足道的小痛。有的说能够热爱学习,经常阅读,善于培养自己的特长并发挥出来,有良好的性格,与人为善。分数高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吗?分数考不好的学生一定不是好学生吗?在当今社会,分数真的可以当饭吃吗?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一名到了社会就手足无措的学生,一定不是什么好学生,好学生至少应该是一个在将来可以自食其力的人,是一个社会公认的好公民。有的人认为和我关系好的就是好学生;有的人认为和老师关系好的就是好学生;还有的人认为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更有的人认为他有一方面是我欣赏的就是好学生;但实际上或许你眼中的好学生正是别人眼中的差生呢?在我们教师眼中,好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热情、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恒心,“热情”强调了个体生命的自由――激情、张扬、独立、个性,对于人生来说,没有“热情”,不仅一事无成,而且索然无味。“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良知(包括道德),以保证学生的“热情”不与社会相脱离和冲突,即不能培养学生极端个人主义,这是现代文明对于人的基本要求。而“恒心”是强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几乎是任何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和任何事业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有“热情”激发智慧,有“社会责任感”的引导,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何愁学生将来不能成才。这三个“好学生”标准与现代文明一脉相承,而且界定明确,内容具体而不空泛,简单易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以至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这是一种明显的现代教育观念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由、独立、激情和社会责任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且认为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将来都可以成才。这在表面上好像要求不高,实则寓意深远。它绝不是用分数来衡量的,也完全打破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的框架。试想一下:像陈鹤琴这样的教育大家说这样的话,不会单单指学生的成绩好与坏吧?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不会把陶行知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改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由此可见他的教育观是多么的前卫。下面来看一下发生在我们学校自己身边的事。

小明星的风采

2004届的赵晨媛同学,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由于身材高挑,喜欢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老师针对她的特点把她招入学校女子篮球对,她平时训练非常刻苦,从不迟到和早退。当年代表学校参加金坛市的小学生女子篮球比赛荣获第一名,并且我校女篮代表金坛参加常州的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由于赵晨媛同学出色的身体条件被常州市垒球队相中而被调入大市队。经过刻苦的训练现已被调入省青年队进行集训。她是我校第一位入选省队的运动员。她不仅为我校、为金坛,更为常州争了光,为我们老师赢得了荣誉。希望同学们以她为榜样,刻苦学习和训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为学校争光、为班级争光是多么光荣和自豪的事。

通过这个案例,虽然她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你能说她不是好学生吗?不可以吧?所以说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就看你从哪个方面去看问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听起来很刺耳,任何话都可能被赋予特定含义或背景。仔细想想这句话的“老师”指的应该不是单单的学科老师,单单的学科老师至少本学科的教材很熟,不存在不会教的可能。这里所说的老师不仅仅是指会教学科的,更重要的是要懂教育的艺术。下面来看一个案例。

没读“lame”的一课

那是一节很普通的一课,但对陈玉同学来说却很不普通。因为这节课要学一个单词“lame”(瘸子),陈玉同学的学习成绩很好,但英语却不突出,由于小时候的一场重感冒夺去了她健康的左腿,使她很害怕读着个单词,更害怕同学们的哄笑。然而老师始终没有和同学读这个单词。再上英语课的时候陈玉常常偷偷地凝视英语老师,她那么高挑,那么美丽,还那么善良,尤其她没有读“lame”、读瘸子。从此,陈玉同学不仅喜欢上英语老师,更喜欢上她的课。几年后,当她考上师范学校的时候她才知道那节是老师特意事先安排好的,老师说你的肢体残了,但关键是你的心灵也受到了打击,那个单词肯定会影响你的情绪。原来如此,命运这厮,曾一度扼杀了陈玉同学活泼和健康,也一度扼杀了她健康的奋斗精神,折断她理想的翅膀。那节课,镶嵌在生命深处,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也赐给了她战胜不幸命运的人格力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2

感悟・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理解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教师是人梯、是铺路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上是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形象地认识和评价。而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它反映的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荣与伟大。而在我看来,它不仅折射出这一职业的光荣与伟大,同时更体现出教师在从事这一职业时所承担的重要责任。

何谓灵魂?指人的心灵、思想和人格。

何谓工程师?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一个个有灵魂的个体,既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技术性地完成净化人的心灵、端正人的思想、培养人的人格的任务。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在我看来,能够让一个人的灵魂积极而又健康的发展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天职。相对于一个机器零件的设计师技术性地完成一个部件而言,教师的工作更应注重技巧性、方法性和灵活性。我当了很多年的班主任,也当了很多年的课任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我更注重对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培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那么灵魂坏了呢?不言而喻。

只有用责任心、用爱、用情去技巧性地完成帮助学生灵魂健康成长的伟大任务的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体验・用心灵开启心灵

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用心灵开启心灵。这是一颗饱蘸着热爱学生情感的红心,这是一颗凝聚着教育教学思想光辉的决心,这更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恒心。有了这颗真挚的爱心,一些快要枯萎的幼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些被称为无可救药的顽童,可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我以前的班级里有一个姓张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放学回到家中没人管。他穿衣无人管,作业无人问,有苦无处诉,有话无处说,形成了一种孤独苦闷、痛苦彷徨的性格。来到学校也不合群,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上课不举手发言,作业也不完成。老师提问他的时候,他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发现了这个情况后,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了解情况。开始该学生还吞吞吐吐,经过多次耐心的询问,他才说出了实情,与他同住一个地方的同学也提供了一些情况。怎么办?用爱心去感动他!于是我就经常利用空闲时间,鼓励他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坚强起来,迎接挑战。同时还抽出时间给他补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渐渐地,这位学生重新振作精神,从严要求自己,作业逐步能交了,在课堂上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我马上抓住这些闪光点,给予表扬,给他鼓励打气。我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他那幼小的心灵,他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了以前那种自暴自弃的缺点,终于赶了上来,成为一名心态健康的好学生。

我只是用我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心改变学生的故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世界的希望,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用用心灵开启心灵,用爱心浇灌心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最健康最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让每一朵花都绽出最灿烂的花蕊!

探索・也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曾经一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教育界引起争论,这里“好”学生的定义似乎只是学习成绩优秀,听话等等,那么在倡导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个理论显然更有现实意义和发展空间。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以此来衡量,就应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在新型的“人才观”的指导下,教育就应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就应该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人人都可以成才”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人都可以成功,而从教育层面来说,就是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是从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与认可,“好”的标准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分数、老实、听话等,而是多角度地去发现,去培养。即使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比如:以身体素质、思维方式、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或动手能力、人际关系、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学生的个人潜质、素养来划分评价学生,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称为“好”学生,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好”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新课改的今天可以说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师应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从实践出发,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学生,应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3

[关键词]教育;培养;人才;学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63-01

2010年暑假期间,我校根据惯例,要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重新分班。分班过程中,一位宋老师反复念叨着:“可别把李建阳再分到我们班,他简直就是一块生锈的铁,把老师累死,最后还是拖全班的后腿。”她的话充分流露出对李建阳这个孩子的无奈与怨恨。就是这样,“李建阳”这个名字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开学不久,我班的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很少举手,即使偶尔举一次手,也只是将手稍稍抬起,并且紧紧贴在腮边,神情异常紧张地盯着老师;老师巡视,在他身边稍稍驻足,留意一下他的书写内容,他总会赶紧摸起橡皮胡乱的擦拭起来。从他的这些表现,我断定这是一个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成绩较差,已经失去自信的孩子。好奇心驱使我拿起他的语文书,在封面上,我看到了“李建阳”三个字,他就是宋老师担心再次分到自己班的那个孩子。我心里十分清楚,班里出现了这样的孩子,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任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禁对他产生了几分怨恨。再看眼前的李建阳,他停止了擦拭的动作,拿橡皮的手却在不停地抖动着。此时的他就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独自停留在枝头瑟瑟发抖。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狠狠扎了一下,一股痛楚油然而生。我决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走出“差生”的行列。于是我摸着他的小脑袋,温和地说到:“孩子,别怕,以后让老师来帮助你,好吗?”他先是用慌乱的眼神看了我一下,继而使劲点了点头。

在这之后,李建阳的学习态度让我很是感动。每天他都是早早地来到教室,赶紧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学习;上课时,总是坐得端端正正,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从不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下课也很少与其他同学到室外游戏。我也借巡视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个别指导。然而学习效果却差得令人乍舌,新学的生字几乎不认识,每次听写生字,找不到几个正确的,读课文很难连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至于理解性的东西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种情况,我对李建阳由感动变为一种深深的同情,决定在他身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我也坚信“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首先分析了他学习吃力的原因,是因为一年级的基础太差,接着就找出一年级的课本,放弃了我的休息时间,帮他补习一年级的内容,从汉语拼音到生字,从生字到课文,几乎是从头重来一遍。尽管是补习,但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一点也不比新授时少。我在李建阳身上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在我的感召下,全班同学也纷纷加入到了帮助李建阳的行列,他也学得更加努力。但是并没有取得我们理想中的学习效果。半个学期过去了,在期中检测中,他仅仅得了18分,面对着糟糕透顶的试卷,“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就如同一根锥子刺痛着我的神经,我一下子由极度失望变得怒不可遏,一把将试卷甩到他的面前,质问道:“这就是我辛辛苦苦给你补课的结果吗?你就是一块锈铁也该磨出光来了吧?”,面对狂风暴雨般的斥责,李建阳默不作声,只是将头深深地埋在胸口,任两行委屈的泪水顺着小脸滑落,两个肩膀也不停地抖动着。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了下来,苦苦思索:老师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李建阳也学得竭尽全力,可就是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是不是还有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思前想后,我觉得问题大概出在家庭教育上。要想学生进步,就得一定取得家长的配合。当天晚上,我去了他家,刚踏进家门就发现了李建阳的父亲正在给他辅导功课。看到我的到来,李建阳的爸爸不好意思地说道:“老师,孩子让您费心了。这个孩子从不调皮捣蛋,就是容易忘事,今天晚上教会的东西,明天一早又忘了。我在孩子身上一直很用心,可就是没有效果,袁老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听了李建阳父亲的话,我深深体会到他着急而又无奈的心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想着今天上午发生的一切,我对李建阳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我不禁反思起我们的教育来:事实上,人在资质上是存在差异的,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有着“金属品质贵贱论”的比喻,承认人存在着资质上的高低。我们面对的学生不仅有“生铁”“精钢”,实质上还有“顽石”“泥土”,如果我们无视人的潜质上的差异,盲目地认为什么材料的物质只要经过严格炼制,就会成为一块块“精钢”,如果不是缘于自己的无知,那便是故意对学生进行摧残。当前教育界流行着一句名言“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所谓的“好”也就是对每个个体而言,我们的教育能使他们发挥到自身潜力的最大值,能为他们找到一条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如果我们的教育者曲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进而不择手段地将所有的孩子“炼钢”,这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4

    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具有的启示作用

    1.要树立科学的“孩子观”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对象?这是要弄清楚的首要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实则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孩子不仅仅是孩子,这仅是其作为生命个体的一个表象特征。就根本属性而言,孩子也是一个生命完整的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教师要将他们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别人的尊重,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朱国红老师“零差生”的理论正是对正确孩子观的又一诠释。此外,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得到全方面、立体的、多维度的发展。从人生的过程来看,只是掌握了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一个社会人更须具备生存于社会的技艺、能力、智慧和品德,并拥有健康的身体;一个社会人更需要在生活中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并关注生命的意义。只有将孩子视为这样一个生命完整的社会人,教育才会有正确的前进方向。

    2.要科学界定“教好标准”

    何为“教好标准”?这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折射出“教好标准”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教好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孩子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人,其生命之树需要生根发芽。评价教好与否,不能就一个阶段的状况而盖棺定论。如,孩子今天比昨天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是教好的体现。其二是全面、多样的,而不是片面、单一的。“唯分数论”是在应试教育评价机制下诞生的极端片面的评价,孩子考试分数高就是“教好标准”,显然这种“教好”的片面性、简单化是不利于真正把学生教好的。一个生命完整的孩子在成长的历程中,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掌握了生存的本领,洞悉了生活的本质,并努力使自身的存在变得有价值,这才是“教好标准”的应有之意。

    3.教师的职责重大

    教师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人,不仅传承知识与文化,开启思想与智慧,而且对受教育者心智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可塑性的儿童和少年,教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导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龄时期,教师对儿童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世界的人。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正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正确认识孩子的前提下,要将“教好所有孩子”视为自勉的格言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为了无限接近这一目标,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健全人格、提高素养。名师手下多高徒,已为教师者,要不断努力成为名师。

    二、“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存在的偏颇之处

    1.有悖于“教与学”的关系论

    好孩子是不是都是教出来的?是不是只要教好就能教出好孩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可从教与学的关系上来考察。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从学校教育来看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之辩证统一的关系上。只有教而没有学,知识的传授无法实现,文化的传播便为空谈;只有学而没有教,学会失去章法,学会迷失方向。可见这一辩证关系既强调了教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自身的成长乃至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教育者要肯学、勤学、善学。具备了这“三学”,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就具备了成功之本、奠定了成长之基。如果在孩子的教育经历中,只强调“教”,认为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只要教就能教出好孩子,那么就是将受教育者视为工具人而非自主人,使其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有悖于“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实际上教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云,“‘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2.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将教好孩子的责任完全让教师来承担,实则放大了教师的作用,也就是夸大了整个教育的功能。这是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背离。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人,传承和创新文化,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这一价值主要是通过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逐步实现的。然而,在培养人与促进人的发展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体,2010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畅销正说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教师也不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教师个体而言,教师不是完美无瑕的超人,只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他们在真理的探究、能力的提升上也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从教学形式来看,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班额授课的教育教学方式,决定了因材施教很难完全落实;就受教育者而言,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受教育者的良莠不齐更是难以让教师“教好”所有的孩子。如此论述,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伟大,也不是推卸教师应负的责任,只是引导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不要将教师乃至教育的功能绝对化。

    3.判定“教好”之责任有失客观公允

    将“教不好”孩子的责任完全归因于教师,实际上是没有客观、全面地判定教好责任的归属问题,体现了封闭、狭隘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社会活动,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个系统工程。”①影响人成长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除了学校教育,还与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状态等密不可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家庭教 育中起决定作用的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由此可见,人的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假设在孩子步入学校教育阶段后,社会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如,孩子在放学路上不再受诸如游戏厅和网吧的吸引;身在学校不再因家庭的不幸而萎靡不振;所有的孩子都做到了心无旁骛,并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主的状态,那么,这样的孩子再教不好则应该是教师的责任。然而,这只是一种不可能达成的想象,因为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地处于一个开放和复杂的系统中,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孟母三迁”,早就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在信息时代和开放社会里,教育与现代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明显,要想教好孩子,教师、家长、社会、社会组织团体和媒体都有责任。既然如此,其“没有……只有”的句式将孩子教好责任完全让教师来承担,不仅违背常理,也有失公允。

    三、“教好”孩子的若干建议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其目的是强调教好孩子,强调教好孩子的关键是教师。如上所述,教师在教好孩子的过程中虽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最终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作用的协调一致。如何教好孩子,笔者建议是: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凸显两个特征,贯通三个系统。

    “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与适应孩子成长之必然性的原则。必然就是规律,要想教好孩子,必须真正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规律来实施教育。有学者提出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②就是对这一原则的恰切诠释。孩子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身心特征,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乃至具体的评价标准须依据相应的特征而有所差异。违背规律,教师再优秀,教育效果最终也会事与愿违,与目标背道而驰。在年龄层次上,我们在将孩子当成孩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因材施教,并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凸显两个特征”就是在判断“教好标准”的时间维度上要凸显动态性特征,在空间维度上要凸显多样性特征。这两方面的特征既是上文所述中“教好标准”的应有之意,也是我们在运用“教好标准”时必须格外加以重视的。成长是个“长跑”的过程,暂时落后不等于冲刺终点的无力,一时的失败不代表一生的无为,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的成败。孩子的成长必须是在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面上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各类具有教育职责的人应当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把握孩子成长的三个层面,分清先后、轻重和主次。总之,家长、教师和长辈要在人生的“长跑”路上,全方位地审视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文化知识,而缺失生活经验的累积和社会实践的历练;不能重视知识的吸收,而忽视知识的内化、智慧的生成和生活德行的养成;不能让孩子在物质领域站上成功的领奖台的同时,而在精神领域迷失了方向。

    “贯通三个系统”就是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系统贯通一体,使之互动互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职责。其中,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奠基石的作用;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和场所,学校教育具有集中性、系统性和专门化的特点,这使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社会从教育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一所生活化、实践型的学校,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历练与成长具有补充性、终身性和实践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密不可分。要教好孩子,三个系统必须贯通为一体、互动互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三者形成强大而有效的教育合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5

相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师,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和风格,教学效果有时会大相径庭。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素恐怕要归结到教学任务的设置和落实上。

一、教学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困惑,相同的年级、相同的学科,教学成绩总是跟不上别人,既非教学能力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够,也非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能把握。这时,教师往往会把责任推到学生头上,抱怨学生不够聪明、学习不用功、态度不端正。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的任务超出了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再好的愿望也不过是老师的一相情愿。最终的结果都是得不偿失的。学生面临的任务越多,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再者,学生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学生一味地疲于奔命,学来的知识必将是囫囵吞枣式的,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任务要具备可操作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学困生 转变 尊重 赞美

因为我们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我县属于农业大县,经济相对落后,工业不发达,个体企业成规模的较少,广大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偏见,对子女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设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职业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是靠各级行政支持,学生以春季招生(初中分流)的形式,进入学校学习。由于他们在入校时没有通过任何形式的考试,有些是通过老师不厌其烦地说教才入学的,因此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心理:我的成绩不好,是老师眼里的学困生,抱着一种破罐破摔的态度。由此而产生一种悲观消极情绪,如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厌学,有的甚至辍学。一些学校的流失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基于此。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生入校时,要及时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做好转化工作。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学校可以运用放电影、看录像、举办演讲会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让他们想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自己干什么,怎么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使他认识到理想的实现要靠长期的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有志者的精神境界,人生价值只有在奋斗中得以实现,同时多进行正面典型教育,告诉他们,入校后所有学生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同时出发,谁付出的努力多,谁的收获就大,通过这些道理,结合学校的典型实例如种植、养殖专业学生学成后,有的开办了养鸡厂、养猪厂、实体加工、塑料大棚发家致富,有的考上了西北农大、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科技大学;音幼专业的学生有的走向上了执教岗位,有的考上了郑州大学等实例,使他们看到上职业中专的希望,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认识到上职专照样能成才,还能圆上大学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精彩的观点:“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也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平时与学生谈话时,应平视学生,让他们有一种平等感,消除老师居高临下的压抑感,这样学生独特的个性才能自主地展现出来。同时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要面带微笑地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感觉受到了尊重。特别是针对学生的错误,应听听学生的辩解,给学生以信任感,不能不问原因,采取一刀切的处罚措施,不给他申诉、辩解的机会,使一些真正有特殊原因的学生感到很委屈。教师应相信学生一两次的同一个理由,若每次都是同一个理,其辩解也就不攻自破了。对这些学生屡教不改的错误行为,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真诚地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从而彻底转变自己。反之,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可能会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更加不思悔改,给我们转化工作带来了障碍。所以我们要用真情对待学生,给学生亲切感。

再次,要学会赞美学生。就连成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因为赞美是对人价值的直接肯定和积极评价,是对人最有效的尊重,一个人若得到了别人的赞美,自信心就会增强,心情就会舒畅,就会觉得天很蓝、水很清、花很红、人很亲。所以我们要多给学生一些赞美,特别是我们职业中专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赞美。其实职业中专的学生并不差,甚至很聪明,只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教育偏差导致他们的差。于是他们所面对的多是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眼、家长的训斥。因为缺少老师和父母的关爱,脆弱的心灵经常饱受冷落,所以更需要我们的爱怜和理解。我们要以慈母般的爱心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用感情的泉水去擦亮他们心灵的窗户。要主动找他们聊天、谈心,用同情、理解和关爱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他们有了困难,我们要热情相助,赢得他们的好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改变他们的态度,转变他们的观念。我们还要做一个敏锐的发现者,用审美的心情和欣赏的眼光,挖掘学生身上的不明显的优点,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发现问题、展现自我的机会。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赞美和鼓励,在赞美声中,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赞美之后,他们做事会更有劲、效率会更高,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