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保障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范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工作“三个基础”、“三个重点”、“二个补充”的发展新思路。即:“社会保障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社会保障各项重点工作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我们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保障逐步由国家统管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转变,由政策调整向法律规范转变,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制度全部建立。二是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两个试行办法。三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到2007年9月,享受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的人数分别达到83万人和70万人。成功解决了我市国有企业60多万富余职工的下岗分流和100多万退休人员的养老、医疗问题,为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保持全市社会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但是,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面临着三个突出问题和三个严峻挑战。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领域的二元结构状况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及非正规就业群体参保率较低;三是社保基金当期支付压力很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三个严峻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市将比全国更早达到老龄化高峰,而养老、医疗保障发展很难承受老龄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二是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亟待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就业形式的社会保险办法;三是收入分配不平衡的挑战,需要社会保障在调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工作重心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改革着眼点由效率优先向兼顾公平转变。当前的任务一是建立三项制度。即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积极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农民工承包地权益转化为养老保险的途径;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需要。二是构筑三大平台。即建设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逐步将社会保险基础工作转移到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为保障对象提供全程化信息服务;建设监督检查和权益保障平台,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三是形成三个机制。即形成公共财政正常投入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各级财政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形成社会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国有资产转让收益和国有企业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社会保障资金,建立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险补助基金;形成社会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争取中央政策支持,逐步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

社会保障体系范文2

关键词:农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占据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于农业的重视也是一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执政措施。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所占的分量和地位是其他部分不可企及的,没有任何一种生产要素能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土地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料,对于农地社会保障的体系也需要尽快加以完善和健全。

1有关学者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理论分析

1.1关于农地保障性质的理论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土地只是单纯的生产资料,并不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再者,社会保障是属于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对于福利的一种追求,它的运行是依托社会经济的运行来实现操作的,而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中的要素组成部分,人们只是对于生产要素的使用创造了社会经济的成果,这两者之间是不存在同等关系的。然而,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农村土地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虽然是一种生产要素,但是它和其他的生产要素确实是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土地资料能够成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在国有土地的前提下,农民在实现自己劳动前提的基础上达到了社会保障的目的,这就是土地所承载的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含。

1.2关于农地未来发展规划的理论分析

关于农地未来发展规划,也是同样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都有他们各自能站稳脚跟的理由:一种是认为要加强土地对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一种是认为要削弱土地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功能。持要加强对于土地保障水平来实现农民社会保障提升的学者认为,要依法明确土地保障对于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不至于失去原来土地保障的初衷,同时还应该在政策方面不断向土地的保障权益倾斜,这样才能加强土地对于农民社会保障的作用;重视农地保障对于农民社会保障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虽然对于其他增强农民社会保障的方法也是可取的,但是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对于整个农业经济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因为其他方面社会保障的增强而忽视土地对于增强农民社会保障的作用和意义。反对的学者则认为,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关系的,应该大力发展和建立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新的社会保障的新发展。我们不应局限于落后时代下的保障体系,应建立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农村保障体系。而且,农地的很多附加功能是削弱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的,这些因素都应该在新时期被根除,只有这样,农村社会保障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1.3关于农地社会保障思想文化基础的理论分析

思想文化基础是指在中国下阶段农村对于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的态度。敬明保德、大同社会的思想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是深远的,由此其实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农村社会中,土地均分是一直以来的农民的追求。因为通过土地均分,能够实现农民对于土地的所有权的保障,不至于农民没有土地,这是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正在实行的措施和保障手法。另外土地其实是和农民的生计联系在一起的,农民通过耕种来实现经济收入不断发展和积累。大同思想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不断地缩小或者消除社会的不平等,以实现农民的生产要素的完全掌握和创造经济价值,以此实现了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的目的。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业政策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古人众多的经验教训能够让今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得更加快速。

2完善我国农地构建中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政府对承接农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架有多重责任

一方面对于集体所有制的管理,政府是需要更加加强保护政策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多种方法进行项目的扶持和资助,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相对于个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总是更充足的,对于这种政府扶持的效果经过实践发现确实是很大的,因此政府一定要在经济基础上对于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进行大力扶持。同时,政府还承担着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和指导功能,对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运行,都是需要政府参与进行监督和指导的。但是政府不能一家独大,也需要放权给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际的资金运作,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另外,在资金的运行过程中,在哪些方面的实施细则政府应该参与制定,应给予一些全国范围内的建议,这也是一个政府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总之,要通过政府的参与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筹。

2.2农村农地的保障对于各方面的促进和提升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土地的流转只是对生活和医疗保障起到了直接的积极效应,能够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状况的需求。同时在医疗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农民享受一定的国家政府对于医疗的补助和实现生活水平的不下降。但是对于就业、养老的直接效应不明显,这是需要我们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其中首要就是就业问题。农村的人口占了中国人口的大半,不能仅仅把这么多的劳动力局限于单纯的土地上,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实现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的生产机构的变化和素质,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3农地保障构建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同等重要的

就目前中国的农业经济水平而言,土地对于农村的作用依然是巨大的,不容忽视。我们看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土地的革命都是翻天覆地的。新时期要想实行完全的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它脱离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了几千年的土地,期望建立一个像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在目前的农村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还是需要切实保障农地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对于农地的保护也会是政府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同时,丰富农地流转参与农村社会保障的方式,保证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对于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3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土地的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之间是能够相互促进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的没有关系;但是二者也不是同等关系,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土地的保障体系的建构,需要各个方面统筹起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政府对于农地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都负有明显的主体责任,需要政府对于这些方面加强重视,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促进农地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两方面的共同发展。

作者:王秀娟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郭阳旭.农村土地流转中社保功能体现与补偿标准计算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04):27-30.

[2]刘立明.农地保障与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4):60-63.

[3](英)内维尔•哈里斯(NevilleHarris)[等]著,李西霞,李凌译.社会保障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5]邓微等著.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6]曾保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逻辑、误区与构想[J].中国行政管理,2013,(09):26-28.

社会保障体系范文3

记者:人保部部长尹蔚民曾经说“我们部是从源头维系社会稳定的部门。”对此,您怎么看?

鬲向前: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省级部门中算得上是大厅局,我们的职能包括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兴省、收入分配、公务员管理、安置、权益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块,可以说是政府系列中关系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的职能涵盖着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阶段,从就业到退休,都和我们相关。

记者:和其他省份比,陕西财力有限,但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劳动保障又需要大的投入。陕西很多工作都走到了全国前列,甚至创造出了自己的模式。你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鬲向前:这个主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比较敏感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贴身利益。因此,各级职能部门都把劳动社会保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制定了就业、再就业、劳动监察、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等一系列法规,落实各部门的责任。而陕西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之所以做的这么好,自然是和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陕西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很难得。

记者:陕西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鬲向前:10年来,陕西的服务型政府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同时,不断完善和规范了职称制度和职称评审工作,先后出台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工程系列评审办法、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答辩操作规则、人口计划生育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实施办法等文件。

二是建立健全了公务员管理新机制,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有序进行。截至2008年底,完成了1666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集中审批和3.8万余名公务员日常登记管理及省政府部门非领导职务职数核定工作。

三是认真开展公务员培训,组织初任培训4392人,任职培训3787人,专门业务培训11402人,在职培训50631人;军队转业干部适应性培训800人,更新知识培训班351人。

记者:陕西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鬲向前:“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如果一个劳动者没有社会保障,只是拿到工资报酬,这个权益是单方面的,是不能够保障他的合法权益的。因此,劳动者在取得工资同时,还应该有社会保险,这样才能取得他的合法权益。

陕西早在1999年就开始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类社会保险,并逐步从城镇职工覆盖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目前,陕西的社会保障已经实现了制度上全覆盖。而且还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创立的“陕西模式”以及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开创的“宝鸡模式”均在全国引起轰动。

社会保障体系范文4

此前一个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改善民生,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否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9年,我省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提前一年在全省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增参保人数超过120万人。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部分地区还探索将生育生活补助费纳入基金支出范围。工伤保险实施“平安计划”二期,规范和完善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程序和标准。

新农保试点工作铺开

去年11月下旬,国务院批准我省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钟山区等11个县(市、区)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试点区有60岁以上农民近44万人,符合参保缴费条件的人口约265万。

随后我省成立了以孙国强副省长为组长的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2个部门组成。目前各地各部门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据悉,各试点县(市、区)在2010年2月14日前,须完成发放60岁以上老人的部分基础养老金。

与以自我储蓄为模式的“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制度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这标志着农民将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沿袭几千年的农村“养儿防老”传统,将逐渐被具有基本性、公平性、普惠性的新农保制度所取代。

提高统筹层次 做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

除新农保外,社保事业发展的又一大利好消息是: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同时,还转移部分单位缴费;参保人员在各地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对农民工一视同仁。

社会保障体系范文5

1大众体育、社会保障、大众体育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1.1大众体育的概念

大众体育是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也称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

1.2社会保障的概念

1.2.1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将社会保障界定为: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自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1]。

1.2.2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国内社会保障领域的知名教授郑功成将社会保障界定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

1.3大众体育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综合大众体育和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参照国际惯例,以我国特有的国情、经济发展和国民保障为依据,有学者将大众体育社会保障界定为:国家和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公民群众体育活动保障系统[2]。

2构建我国大众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2.1我国大众体育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

2.1.1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我国居民参加大众体育的自制力与凝聚力不够,城乡体育人口的差异也比较显著,居民对参与大众体育的认同心理不明显,主要原因为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人员匮乏、权利义务观念较差,各单位的沟通尚不够紧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关系网。

2.1.2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缺乏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是大众体育社会保障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从整体看,城市明显优于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普遍缺乏体育活动设施和场地。

2.1.3专业健身指导员配备不足

部分地区投放大量体育器材、设施,没有专人指导,群众没有科学地使用,老年人群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更是不知道哪些体育设施适合他们健身以及如何去使用。这就导致很多器材浪费,亦凸显了专业健身指导员配备的不足。

2.2构建我国大众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区积极推动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为民办实事范围,旨在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目前还有很多地区未将此任务落到实处,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是否纳入各地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群众是否走出家门即可健身;大众体育的保险制度是否完善。由于好多省市还没有落实任务,群众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到全民健身计划中,因此,明确我国群体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重点任务、基本标准,构建完善的大众体育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我国大众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所采取的各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总和。我国大众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划分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部分。

3.1大众体育社会救助

大众体育社会救助是指保障大众体育参与者的最低体育生活需求。主要针对无收入的公民、只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公民、遭受自然灾害的公民,国家在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前提下,使其参与到大众体育活动中。城乡居民同为我国居民,有同等参与大众体育的权利。我国对农村体育保障资金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造成了明显的城乡差异。这就需要政府与各级职能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加大对农村体育保障资金的投入,减小差异,提高对农村的体育保障能力。

3.2大众体育社会保险

大众体育社会保险是基本保障,保障群众在从事大众体育健身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本人或家属获得一定程度的赔偿,这里主要是指大众体育人身保险。不同运动项目的风险程度不尽相同,国家设立的伤残保险也种类繁多,公民可根据个人需要适当参与商业保险,以将承担伤残责任的风险程度降到最低,这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大众体育社会保险制度。

3.3大众体育社会福利

3.3.1大众体育社会福利的概念界定

大众体育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帮助群众改善体育活动条件、提高群众整体身体素质而实行的大众体育活动制度,是大众体育资金投入、采取的措施等的统称。它是增进城乡全体公民体育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3.3.2完善大众体育社会福利的具体措施

(1)实施国家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管理。使群众想参与体育活动时有地方活动,从而促进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大众体育活动中;(2)创建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这一举措将扩大城市社区体育人口,使社区居民更积极地参与大众体育活动;(3)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将会有更多的专业健身指导员走进群众体育活动中,科学地指导群众参加大众体育活动;(4)培育发展体育产业。各种健身设施、器材的完善,健身活动的规划,健身比赛的开展等,将更好地推动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5)开展全民健身休闲会、创建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及训练基地;(6)创建老人健身活动展示及示范站点。将推动老年人更有目的、更安全地从事大众体育活动;(7)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加大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支持,使残疾人能乐观地参与到大众体育中;(8)开展职工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职工体育活动能促进职工增强体质,使职工健康快乐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4结论与建议

构建完善的大众体育社会保障体系会更有效地促进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减少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和浪费,适当减轻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负担。建议全国各地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地方协同的工作格局,明确我国群体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任务、基本标准和保障工程,积极建立促进城乡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公共保障机制。在明确全国各省市体育局系统落实任务和职责分工的同时,围绕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同各地文明办、文明委、妇联、团委、总工会、发改委、财政厅、旅游局、教育厅、民委、残联、卫生厅等部门单位联动,加大对各类体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从而使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体育精神,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作者:陈爱莉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体系范文6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济;和谐

Abstract: the core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o achiev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romote the economic society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Keyword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economy;harmonious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社会保障内涵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一般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方面组成。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运转,潜在支付风险较大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统帐结合”的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迫于支付压力执行的却是“现收现付”制,在现收现付的情况下,个人账户被统筹而成为“空账”,造成长期空帐运转,给养老保险事业未来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2.社会保险总体覆盖水平还需提高

一是城镇居民未能实现全覆盖。二是各项目覆盖水平不平衡。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相对较高,工伤、生育保险较低,扩面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新农村的养老保障有待建立完善。

3.基金统筹层次较低,资金支付能力脆弱

按照国家的要求,养老保险最终要全国统筹,省里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实行全省统筹,医疗等其他保险市级统筹的要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等备付处于紧张平衡点,基金支付能力还很脆弱,长期风险更大。一是进入社保的在职和退休人员比例不高,赡养负担过重。二是养老保险基金刚性支出加大,收支矛盾突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快,致使养老金“替代率”居高不下。

4.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统一

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执行的是两套体系、两种制度,基金各自运转,执行标准、发放办法等都不同,这种人为分割的状况破坏了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削弱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功能,对未来构建一个统一养老保险制度也是一道必须面对的障碍。

5.执法管理的强制性不够

《社会保险法》虽然从2011年7月开始施行,但还需出台相关的细则,增强操作性与权威性。目前社会保障工作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到位。加之一些企业的社会保险意识淡薄,社会保险基金扩面征缴难度越来越大。

7.基金保值增值乏力

增值收入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基金投资多元化的环境和条件,社会保险基金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过分注重安全性而忽视赢利性,大多数地方的养老、失业保险基金只能存放银行和购买国债。

8.部分弱势群体养老保险接续困难,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弱势群体的失业职工无力接续养老保险,这部分弱势群体大部分属于“4050”人群。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压力绝不能小看,特别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更大。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1)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财富大量增加的同时,也必然面临失业、贫穷、伤残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的保障等许多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客观上要求能够有某一种制度来应对这些问题,弥补市场的缺陷。社会保障制度适应了这种要求。然而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其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这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2)积极推进企业补充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和规范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巩固成果;积极研究制定《补充养老保险的暂行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基金的分账管理、独立运作。通过建立企业补充社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积极开展社会救助、鼓励进行个人储蓄性积累保障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大征缴力度,努力提高各险种参保率。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联合征缴的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基金及时到位。重点扩大社会保险在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群体的覆盖面,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建设。要加强执法力度,大力贯彻《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对严重违法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要继续完善与税务部门的联合征缴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税务部门直接扣缴的力度,通过强化扩面征缴的强制性,推动扩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4)深化农村社会保险改革,实现模式创新

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完全储备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向积累加补贴的模式转变,实行家庭保障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模式;按照“政府扶持、集体出资、个人缴费”的原则,改革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从医疗保险来看,要进一步完善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扩大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提升保障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能齐头并进,要找准重点和突破点,当前重点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把失地未转居人员全部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