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1
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必然随之变化。能否从心理上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有些老年人离开长期工作的岗位后感到无所适从。有一位退休干部,过去对工作兢兢业业,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寄托。他退休后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家人曾劝他早晨出去活动一下身体,可他有好多次竟不自觉、习惯地走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附近。当他猛然醒悟自己已不需再去上班时,心中出现一阵强烈的失落感。当然,这位老人的例子十分典型。但是,如果类似的种种不适应,持续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自己仍然调整不过来,那就应当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了。
自我认知能力强,能容纳自己
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个基本的评估,有个基本的了解。但是,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有的人由于深层的心理原因,具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常常自卑、自责。因此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过分高看自己和过分自卑的人自我认知的水平都不高。这种人自律性差,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的能力差。一个人不能容纳自己,哪里还会有平衡、和谐的内心生活?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地位的变化、权力的失去、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家人孩子关系的变动(由被依赖者转为依赖者)等情况,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的。
对生活充满了兴趣
许多老年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发展新的兴趣、爱好,使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如对书画、收藏、跳舞、歌咏、旅游、社会公益活动、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参与,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老年人意识”远离了他们。
能建立起新的交往圈子
人是社会中的人,乐群性是人的天性。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的交往是有选择的。
有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老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在老年退休后,无须看谁的脸色行事,生活更加无拘无束,摒弃了金钱、权力、地位的因素,这样保持和新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才可能是真正的知音。有些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人,退下来后,一些常围着转的人开始疏远了,自己感到世态炎凉,其实过去一些人只是看上了你手中的权力,有的充其量不过是业务伙伴。这些人的疏远又有什么奇怪呢?还有些人与你的交往只是一种正常的工作关系,你离开了工作岗位,又有什么理由还要求人家继续围着你转呢?人家不再像过去一样与你交往,并无恶意,本来就很正常。
老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交朋友,也有个总量对等、交往互补的原则。这个原则指的是,无论你过去的工作、职位、荣誉如何,今天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自傲、不自卑,只要性格相容,能够从兴趣、爱好、知识、心理等方面相互补充、支持、交流,就都可以建立起新的真正的友谊,至于那些过去多年培育起来的真正的友谊则更应当保持、珍惜。因此,每个老年人只要有颗平常心,能够彼此间平等相待就都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交往圈子。你会从中感到乐趣。
能与家人和睦相处
在退休之前,人们生活的中心往往在工作岗位上,与家人关系不十分突出。退休之后老夫妻朝夕相处,与子女们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如果把本人退休所产生的不适都发泄在家里,就会引起许多过去所没有的矛盾。
有位老先生过去工作时较少管家里的事。他退休后不是主动去替妻子分担家务,而是成了妻子的监工。他看妻子怎么干也不顺眼,提出许多要求,非让妻子按他的意见办。妻子不肯,他就吵闹。这位老先生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退休后的不适应。
一些老人退休后脾气变坏了,常因生活小节跟老伴、儿女合不到一块。如果不是子女不孝、不尊重老人引起的,很可能就是老年人的心态因退休后的不适应,产生了消极变化,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如果自己调整有困难,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工作者。
能接受新事物,与社会有效相处
社会是发展、进步的,如果我们总是用老眼光去看新问题,就无法理解今天的一系列变化,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无法与社会有效相处。
有句经常说的话: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老年人乐于认识新事物、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人格的完整。老年人的价值应从对社会事物建设性的态度中得到继续体现。人若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心理上的永远年轻。
智力健全
智力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感觉、知觉尚好,能对事物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能够记住必须要记的事,在正常的休闲娱乐活动中能有创造的欲望和表现等等。
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力表现较好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高兴时不要欣喜若狂,因为过度兴奋会造成内分泌的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的压力,不利于健康。悲伤时要能控制自己,而不是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如果悲伤、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作为一种稳定的心境,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意志力常常表现为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也常常表现在制定、实施自己各种生活计划的过程中,如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急躁,能经受得起各种挫折等等。
心理年龄适当
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2
1.足够的安全感:这里的安全感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等。而这其中,又尤以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老年人在生活中不患得患失,内心踏实宁静,对自己的现状没有忧虑,经济充裕、家庭和谐,总能表现出快乐和自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充分了解自己: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总是高估自己,勉强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可能会因为得到失败的结果而遭受打击,令自信心受损。而如果总是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好事情,则会使人产生抑郁情绪,这对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不利的。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能够根据自己真实的经济能力和家庭条件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留有余地的生活目标,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悲观失望,这样就不会产生过大的心理落差。
4.与外界保持接触:老人退休之后,不自我封闭,而是积极地与社会和他人形成快乐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如果把自己困守在孤独的自我世界,有可能会产生抑郁或焦虑的情绪,对身体和内心都可能会造成损害。
5.保持个性完整:通常人的个性在中年时期便已形成,进入老年之后,生活模式因退休而发生改变,尽管如此,但仍然需要保有自己以往的性格和气质,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和满足,这种心理上的和谐和统一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要想不被这个每天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世界抛弃,就必须加强学习,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看书、读报、上网……了解生活和世界的渠道很多。如果只让自己的眼光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吃饱穿暖上,不但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也会出现下降,甚至导致脑功能衰退或老年痴呆。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很大影响的。有些老人退休后因为脱离了以前的朋友和同事,生活步调发生变化而变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人,不但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甚至和家人相处得也不愉快。他们认为人老了并不需要人际交往,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事实上,老年人更应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人、朋友相处融洽,因为社会交往是老年人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要求;现代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压力的加剧,人们的内心也往往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话题。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定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王登峰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主要有以下五点: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既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又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人相互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和谐。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各自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情,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并进一步改变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的积极情绪总是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观、忧愁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
二、对现代教学的几点要求
1.赏识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越是自尊、自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往往越好,能显示出超常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平时多与学生平等沟通,多给学生关爱,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学生的潜能一旦被激活,他们的自信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对学习就会充满激情与渴望。
2.多活动,培养团队精神。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尊重自己,同时又悦纳他人。那么这个人乐群性强,能与集体融为一体,同时又能从集体中获得自己发展的养料,不断完善自己。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每天早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升国旗,让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国歌声中得到升华;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小组竞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激发。
3.倾注爱心,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师生之间愉快地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在愉悦中健康发展。作为一个教师,要把班内每个学生的情况牢记于心。要把自己的爱分给班上每一位学生,同样,作为学生,他们深深的敬爱自己的老师,快乐地从老师那里获得渊博的知识,同时又获得尊重、认可和鼓励。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师生之间乐于交流,用爱心相互感染,这也为以后学生踏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专业辅导,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境。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能适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交中不妄自尊大也不恐惧害怕。每个学校都要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及时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而且每个班每周应至少开设一节心理课。班主任也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当学生感情、生活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加以疏导。
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4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
(1)“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指在适应环境和努力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以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人即“自我实现者”。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潜能和价值得到最有效的挖掘与运用。马斯洛概括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有以下15个方面:
1、正视现实:对现实有良好的知觉。
2、接纳自我、他人和自然:心理健康者能够接受别人、自己及环境的不足与缺憾,而不会为这些缺憾所困扰。
3、言行坦率、表现真我:心理健康者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能够真实、坦率地表达自己。
4、热爱事业、以工作为中心:心理健康者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工作刻苦、专注、并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5、独立独处:心理健康者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他们依靠的是自己。
6、与环境关系和谐: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能保持相对对立性。
7、欣赏日常生活能从平常经验中看出新意。
8、具有高峰体验:心理健康者即使从平凡的活动中,也能感受到强烈的醉心、狂喜、无限美好。
9、同情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道德。
10、人际关系深刻:心理健康者注重友谊和爱心。
11、待人民主平等:心理健康者能够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并能向能够教给自己知识的人们学习。
12、.信守道德标准:心理健康者能区分行为手段和目的,认为目的比手段更为重要。
13、富于幽默感:心理健康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
14、富于创造性:心理健康者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革新的特点。
15、不随波逐流:心理健康者具有自立、自强的人格,他们不随意迎合他人的观点行为,他们认为人必须有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不应太顾及传统的力量和舆论压力。
(二)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参照国外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情绪积极稳定。5、社会适应良好。6、人格结构完整。
三、心理健康的促进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1、生理与心理统一: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个体与群体协调: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的心理健康维护依赖于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3、理论与实践结合:心理健康的维护既取决于心理卫生知识与理论的掌握,也取决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
4、防治与发展并重:对那些心理疾病患者做到尽早发现,及时提供干预,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学习、成长、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5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⑴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⑵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⑶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⑷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⑸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⑹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⑺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⑻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⑼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可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人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等方面。
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二、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三、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四、人际关系和谐。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五、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⑴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⑵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⑶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⑷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六、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爱为导航。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出发,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平等,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理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以平等、双向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教师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而平等双向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想当然下结论;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只依据成人世界的观点;要在尊重孩子的氛围中教育孩子,不能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作为教育手段。
三、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有效的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意识到亲子关系是任何关系无法代替的,要求与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6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题记
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心理健康,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觉陌生,但恐怕大多数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那究竟怎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综合国内外心理学家的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以下7个方面来判断。
①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②情绪适中: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③意志健全: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④人格统一: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
⑤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互相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
⑥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保持协调一致。
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点: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心理健康的自我调整
自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狂热、欢愉、振奋和希望。然而这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也不可避免的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消沉、痛苦、失意和迷惘。
那么生活在现如今压力与机遇并存的快餐文化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①充分并清醒的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也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自信且务实。
②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清醒的面对现实,并努力的去调整自己以便适应社会,从而进一步的改变社会。
③结交知己,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会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长久、稳定、良好的关系。现如今社会想要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人脉,而非临时的抱佛脚。所以结交知己,与人为善是一项必备的素质,并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
④不怕挫折,积极进取: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机会往往存在于挫折失败之中。成功者的奥秘就在于他们会利用失败去发现机遇。“吃亏是福”。
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注意日常饮食和营养搭配、养成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
3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维护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并且会影响到职业心态,因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维护至关重要。
①加强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社会的支持不但能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也对维护其良好情绪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不仅需要家人、朋友和各级领导的支持、认可和鼓励,也需要社会形成尊重护理人员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②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条件,接触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自然就会培养出缜密、热情、精细、顽强、乐观的工作团队。
③建立针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督导机构:专业、细致的心理服务必然会对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可以及时处理突发的心理问题,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 总结
护理人员是人类的身心健康的维护者,这是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使命,同时也注定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身体上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也显得至关重要。护理人员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恢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和强烈感染力。
很多人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打针、服药、执行各种护理操作,时代的进步要求护理人员还必须担负起心理、社会治疗任务。护理的目标在帮助病人解除疾病痛苦的同时,还要致力于病人心理社会状态的完满与平衡。现代社会的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只有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红,胡岗.护理心理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