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汇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汇报材料范文1
一、科技政策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科技兴县的决定》、《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县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县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县重点产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文件。
二、科技投入
2011、2012年县本级科学技术投入分别为4543万元和6558万元,分别占当年县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1.2%和1.34%,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8项,经费300万元;专利资助资金50.25万元,资助专利项目81个。两年共有119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达3030万元。
三、科技创新
两年来,全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经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园3家。全县申请专利677件,其中发明专利232件;专利授权数448件,其中发明专利79件。同时,科技进步示范县规划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续建项目和科技特派员工作也在有序实施和推进。
四、科技平台
到2012年,全县独立科研技术开发机构有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内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达3个,分别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此外,全省首个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也在紧张有序的建设。
五、科技机构
在2010年机构改革中,县科学技术局仍保留为独立的科技管理机构,正科级建制,是县政府主管全县科学技术工作的组成部门,挂县知识产权局牌子。2012年县科技局有在职人员1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副科级调研员2人,办公室主任1人,科长3人,科员4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57%。另有市科技(金融)入园工作站、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县科技入园工作站等科技服务机构。
科研汇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细胞相容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Q8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08)06-0855-04
Cellular biocompatibility of nature hydroxyaptite/chitosan composite
TANG Xiao-jun1,GUI Lai1,LV Xiao-ying2
(1.Department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 Plastic Surgery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144,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electronics,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Jiangsu,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ellular biocompatibility of nature Hydroxyaptite/ Chitosan composite(NHC).MethodsThe composite was cocultured with osteoblasts derived from human bone marrow stem cells. The cellular biocompatibility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evaluation of proliferation capacity,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ResultsExcellent adherence and growth of osteoblasts were observed on the composite surfac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th cell proliferation capacity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ing between the experiment and control groups. SEM observation showed normal growth of osteoblast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generation in 24 hours. ConclusionNHC had good biocompatibility with the osteoblasts in vitro.
Key words:hydroxyaptite;chitosan;cellular biocompatibility;human bone marrow stem cells
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是由猪骨提取的羟基磷灰石和壳聚糖交联法获得的(该材料合成方法已获得国家专利)[1]。其抗压强度达到人椎骨水平。理论上本复合材料拥有羟基磷灰石良好生物相容性,引导骨形成,骨融合特性和壳聚糖的体内降解吸收,抗菌抗癌和良好的骨整合等特殊的医用生物学特性[2]。作为一种新复合成的材料,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生物相容性评定。该材料骨内植入的扫描电镜情况已经发表[3]。本文主要是评价该材料在体外的细胞相容性。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试剂和仪器:1∶50肝素抗凝的正常成人骨髓采自整形医院临床患者,经患者知情同意。患者无感染、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系统性疾患。Percoll(Amershan-Pharmacia公司),低糖型DMEM培养基(Gibco BRL公司),胎 牛 血 清(天津川叶生物公司),青、链 霉 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胰酶(Amershan-Pharmacia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FORMA 3111型美国),离心机(KUBOTA2100日本),倒置相差显微镜(LEICA DM IRB 德国),JSM-T300扫描电镜,超净工作台YJ-875型(北京昌平净化设备厂 国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北京中山生物公司产品),骨钙素RT-PCR引物(赛百盛公司),AMV反转录试剂盒(promega),酶联仪(TECAN SUNRISE日本)。
1.2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正常人1∶50肝素抗凝骨髓5ml,用含10%FBS的L-DMEM 1∶5稀释离心1200 rpm 5min,去掉脂肪层,重悬细胞。用1.073g/mlPercoll分离,将密度为1.073g/ml Percoll先置于试管的底部,然后按照1∶1的比例缓慢滴加稀释后的骨髓,离心 2500 rpm 30min,收集位于界面层的单个核细胞。用L-DMEM洗涤两次,重新悬浮于含10% FBS的L-DMEM培养基中,接种于25cm2培养瓶内,密度为2.0×105/cm2,置于37℃,含 5%CO2的培养箱内孵育。48h后除去非贴壁细胞,更换新鲜培养液。之后每3至4天换一次液。待贴壁细胞生长至90%汇合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按1∶1比例传代,第2代以后的细胞按1∶2或1∶3的比例传代培养。
1.3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1.3.1 MTT比色实验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单层培养细胞,用含10% FBS的L-DMEM配制成细胞悬液,以每孔1.5×104个的细胞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体积200μl。将培养板移入CO2培养箱中,在37℃、5% CO2和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分别于1、2、4、6、8、10和12天各取出三孔,每孔加入MTT 20μl,37℃孵育4h,中止培养,弃上清,每孔加150μl二甲基亚砜(DMSO),震荡10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选择490nm波长,在酶联仪上测定各孔光吸收值(optical density value OD)。
1.3.2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的鉴定。
1.3.2.1 MSC向成骨诱导:取体外扩增的第3代MSCs,以3.0×103/cm2的浓度接种于放置有无菌处理的盖玻片的六孔板中,每孔内加2ml含10% FBS的L-DMEM培养液。当细胞贴壁生长达到60%~70%汇合时,加入骨诱导剂100nM Dex、0.25mM AsA和 10mMβ-GP,进行诱导培养。对照组只加培养基。在第4、8、12和16天分别观察各孔中细胞的形态学和组织化学变化情况。
1.3.2.2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按碱性磷酸酶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取进行诱导后的MSCs的上清液进行测定,分别取4、8、12和16天 4个时间点测定。
1.3.2.3 RT-PCR分析骨钙素mRNA:人MSC在对照组和含诱导剂培养基中分别培养7天和14天。消化后收集细胞,采用QIAGEN公司的RNeasy mini column 试剂盒提取总RNA。提取后的RNA标本经测定OD 260/280 测定比值为2.0~2.1。取1μg总RNA采用mRNA Selective PCR试剂盒进行RT-PCR反应,方法按使用说明书进行。45℃ 30min反转录,各取10μl的cDNA作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反应条件为:94℃30s,58℃30s,72℃1min,35个循环,72℃延伸10min。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上电泳。
1.3.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的鉴定:将hMSC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细胞数为4×104个。24h后添加脂肪细胞诱导液,为高糖DMEM,内含10%FBS、0.5mmol/L异丁基-甲基黄嘌呤、0.2mmol/L吲哚美辛、10-3mmol/L地塞米松、10mg/ml胰岛素。诱导2周,每周换液2次。2周后弃去培养基,PBS洗涤3次,10%福尔马林固定,油红O染色。
1.4 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复合细胞培养:将支架材料制成厚0.2cm,直径1cm的圆片状,双蒸水清洗,室温下自然干燥24h,纸塑包装密封,环氧乙烷消毒。
1.4.1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在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支架材料上的贴附实验:无菌条件下在超净台上将消毒的材料圆片放入24孔板,将体外扩增的hMSC经过消化离心,得到细胞悬液,按细胞密度2×l06/cm2均匀接种在材料上。加入含有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置入细胞培养箱内培养4~6h。
1.4.2 MTT法分析hMSCs与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支架材料复合培养的成活率和增殖能力:将传至第3代的细胞以1×104/ml接种于96孔培养板, 每孔加入培养基200μl,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 分别于第2、4、6及8天,每孔加入MTT20μl,继续培养4h,吸出培养液后,加入DMSO液(150μl/孔),室温下于微孔板振荡嚣上振荡10min,使结晶物溶解,在酶标仪上检测各孔的A值(选择波长570nm)。统计学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方差统计分析。
1.4.3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将支架材料3块置于六孔培养板,并设3孔为不加材料的空白对照组。将hMSCs以1×105/孔接种于预湿材料上,在条件培养基下(含抗坏血酸、地塞米松和甘油磷酸钠)培养3周后,收集细胞,采用磷酸苯二钠法测定样品ALP活性。
1.4.4扫描电镜观察:hMSCs-支架材料复合体标本取出后用2%戊二醛固定,系列丙酮中脱水,乙酸异戊酯置换,临界点干燥,表面喷金,用JSM-T300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贴附和基质分泌及生长情况。
2结果
2.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获得了MSCs。用密度为1.073g/ml的Percoll对骨髓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经过2,500rpm 30min离心后,分离得到了富含MSC的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于含10%经过筛选的FBS的培养基中,细胞于48h后贴壁,72h后出现纺锤状细胞(图1),6~12天细胞生长迅速,贴壁的MSCs平均约12天后形成克隆(图2),两周左右细胞近80%~90%汇合,出现致密的贴壁层(图3)。
2.2 MSC的生长曲线(图4)
2.3 MSCs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
2.3.1 MSCs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本实验采用包含有100nM Dex、0.25mM AsA和10mMβ-GP的骨诱导液进行MSCs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应用Von Kossa 染色和X光衍射等方法对诱导后的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和鉴定。在16天的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在进行骨诱导第2天时,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第4天更为明显,大约30%~40%的MSCs由纺锤状变为立方型;第8天时,实验组大约80%以上的MSCs成为立方形或多角形,细胞基质中出现钙化斑;第12天时,实验组培养皿中广泛均一地形成骨样物质,矿化物形成明显,并且开始形成多层小结结构;第16天时,成骨诱导组细胞基质形成广泛的矿化,并形成钙化结节(图5)。而对照组细胞形态仍然是纺锤状。
2.3.2 RT-PCR分析骨钙素mRNA:RT-PCR分析,在7天、14天时诱导组中骨钙素的表达明显增高(图6)。
2.4 MSCs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原代培养的MSC呈集落样增殖,细胞呈长梭形或长三角形,类似成纤维细胞。传代细胞第3~5代形态逐渐趋于均一的长梭形,核位于中央,细胞分布均匀。诱导36~48h后,光镜下可见部分细胞沿胞膜下出现环形细颗粒层,折光性较强,细胞核仍位于中央,以后颗粒逐渐增多,并向细胞中央、核周围逼近,颗粒逐渐变大;细胞仍呈长梭形,但胞体变大和变宽,细胞两极变短(图7),油红O染色证实这些颗粒为中性脂肪颗粒。2~6天后,颗粒细胞明显增多,分化较早的细胞,在细颗粒增多的同时,颗粒逐渐融合成光镜下可见的小圆形脂滴,晶莹透亮,整个细胞内从胞膜到细胞核之间充满大小较均一的脂滴,呈葡萄串状(图8),胞体明显变大,并趋于椭圆形。
2.5统计测定
2.5.1 hMSC增殖度测定: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都有所增加,各组细胞增殖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5.2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材料组ALP活性为(2.1259±0.1094),空白对照组为(2.1337±0.1101),材料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5),说明材料对hMSCs进行成骨细胞诱导未见不利的影响,且对诱导的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没有影响。
2.5.3扫描电镜:材料表面在扫描电镜下为微粒状,具有微孔(图9)。培养4h,细胞附着于材料表面,形态多样,呈有多个突起的梭形或多角形,细胞间连接松散,细胞跨越微孔表面或向孔内长入(图10)。培养8h后细胞连接成片,可见细胞表层有丝状纤维形成(图11)。培养24h后细胞形成单层结构,细胞紧密,可见到细胞外基质(图12)。
3讨论
细胞相容性是组织工程对支架材料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细胞培养法检测材料细胞相容性是一种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又价廉的方法,在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外材料复合细胞培养进行细胞相容性试验可以排除体内试验的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可以从细胞水平直接观察某一单一因素所致的细胞与生物材料复合生长的情况,可以直接观察细胞对材料的趋化、粘附和细胞在材料表面及内部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结果较敏感和客观。
3.1细胞相容性试验中的细胞选择:1948年Rosen Bluth等首次报道利用鼠成纤维细胞培养来筛选聚合物,进行细胞毒性试验评价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的研究。目前一般多选用成纤维细胞株(如L-929)作为实验细胞[4]。越来越多学者认为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对材料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5],应该根据材料植入体内的不同部位及使用目的选择人体不部位或/和组织来源的细胞实验细胞,使体外细胞培养对机体内环境的模拟更趋真实,其结果更为准确与客观。由于我们研究的材料为骨替代材料最终是要被种植到骨组织内,需要长期和骨组织进行生物学接触。因此骨替代材料应选择骨组织来源的细胞才能准确反映材料最终在生物体内的真实状况。比如:成骨细胞,或前体成骨细胞等[6]。
3.2复合材料细胞相容性:材料和细胞相容性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金属材料基质能,表面自由能,界面自由能,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7],材料表面基团种类和结构, 表面电荷, 材料表面的改性和修饰情况等等因素。Baier[8]等认为材料表面的特性和自由能决定其细胞生物粘附性,他们通过在新西兰白免体内移植几种不同表面能的金属材料发现,低表面能材料粘附的细胞呈现球形或近球形,粘附作用极弱。高表面能材料的表面可以被活体细胞完全覆盖,表面粘附的细胞呈现出扁平、拉长的形态,粘附作用很强。因此高表面能材料的表面更有利于细胞的粘附与铺展。生物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表面基团或改性修饰对细胞的粘附和生长是另一个重要因素。Lee[9]等认为材料表面不同功能基团具有不同的细胞特性,比如羧基、羟基、磺酸基、胺基、亚胺基及酰胺基等基团可促进细胞的粘附和生长。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肽表面修饰对H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有明显的优化作用[10]。并且在生理状态下,一切脊椎动物细胞表面都带有分布不均匀的负电荷。因此我们认为带正电荷的材料表面与带负电荷的细胞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有利于细胞的粘附。
在本实验中,将复合材料和成骨细胞在体外进行复合培养,通过电镜形态学对材料和细胞复合检查发现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活跃,培养早期细胞散在于材料表面,呈有多个突起的梭形或多角形,细胞间连接松散。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殖,连接成单层或生长附着于较大孔隙表面,细胞排列紧密,部分区域有细胞外基质形成。即4h细胞贴附生长,8h连成片状,24h细胞在材料表面形成单层或长入孔隙内,同时有细胞外基质分泌。这说明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材料表面贴附生长,并伸入材料之中,可在材料表面及内部伸展和繁殖,保持细胞的梭形形态,并能分泌胶原纤维和钙离子颗粒等细胞外基质。本实验也同时应用MTT法对细胞增殖进行检测,发现与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复合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其增殖不受影响,表明该材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分裂无明显的干扰作用。通过ALP测定进一步检测该材料对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ALP是成骨细胞分化成熟的重要标志,被认为与成骨细胞的分化有密切关系。本实验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ALP活性均有增高,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这种生物材料不仅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阻滞作用,同时对细胞的功能尤其是对于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无明显影响。由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无细胞毒性。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种子细胞的生物支架。但是这仅仅是在体外短期试验的结果,该材料在生物体内具体反映如何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论证。
根据前述的影响生物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因素分析,考虑本实验材料细胞良好相容性与以下因素有关。天然羟基磷灰石具有较高的结合钙离子的能力,而局部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可在材料表面形成高密度的正电荷层,有利于成骨细胞的粘附、生长和增殖。壳聚糖是可降解和可吸收的高分子材料,它表面具有较多的化学基团,可通过调节表面的亲水性和本身的生理活性促进细胞的粘附和生长。壳聚糖也是自然界唯一的带正电荷的多糖,可以和带负电荷的细胞相互吸引,有利于细胞粘附。该材料的降解性有利于材料与机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材料表面壳聚糖成份的降解更为细胞的伸入提供了位置,对形成早期的骨性结合比较有利。从理论上我们推测本材料可能随着壳聚糖的吸收,成骨细胞长入,骨组织形成逐渐长入、连接并和羟基磷灰石形成骨性愈合,最终实现完全的骨整合。
[参考文献]
[1]授权专利:吕晓迎,郑步中.全天然体外成型硬组织修复材料制备方法(专利号:2004100145670)[P].
[2]侯春林,顾其胜. 几丁质与医学[J].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6-75.
[3]唐晓军,归 来,吕晓迎,等.天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相容性研究(一) [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31-34.
[4]Torabinejad M, Hong CU, Pitt Ford TR, et al. Cytotoxicity of four root end filling materials[J]. J Endodontics,2006, 21(10):489-492.
[5]Cheung HS, Heak MH. Growth of osteoblasts on 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an in-vitro model for biocompatibility study[J]. Biomaterials,1989,10:63.
[6]Coelhoa MJ, Trigo Cabralb A, Fernandes MH. Human bone cell cultures in biocompatibility testing. Part I: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of serially passaged human bone marrow cells cultured in α-MEM and in DMEM[J]. Biomaterials,2000, 21(11):1087-1094.
[7]Ponsonnet L, Reybier K, Jaffrezic N,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properties (roughness, wettability) of titanium and titanium alloys and cell behaviour[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3, 23(4):551-560.
[8]Baier RE, Meyer AE, Natiella JR, et al. Surface properties determine bioadhesive outcomes: Methods and results[J]. J Biom Mater Res,1984,18 ( 4):337-355.
[9]Lee JH, Jung HW, Kang IK, et al. Cell behaviour on polymer surface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J]. Biomaterials, 1994, 15 (9):705-711.
科研汇报材料范文3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使教科研工作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培养教师教科研意识,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兴趣与热情,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目的,同时便于将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情况纳入全面工作考核中,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有关管理制度制订本细则。
一、考核对象:全校正式在岗教职工,
二、考核部门:考核工作由教导处、科研办和教研组具体负责实施。
三、考核总分:考核积分加奖励分。
四、考核内容及办法:
(一)各项材料上交。(10分)
教师按要求及时上交研究材料(教学随笔、业务学习笔记和各种培训笔记心得)等计10分,每缺交一次扣1分,迟交一次0.5分。
(二)业务学习及培训。(20分)
1.业务学习:加强自我研修,丰厚自我积淀。(10分)
(1)学专著:每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包括杂志),摘抄学习笔记不少于3000字并撰写4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完成学习笔记和学习体会各得4分、对学习不负责任按1.5、1、0.5扣分;阅读多本教育书籍并完成学习笔记和学习体会者按2、1、0.5加分。
(2)学业务:坚持日常业务学习,摘录理论知识或学科知识,每周不少于300字。完成笔记整洁并无相互抄袭,每次得3分否则不得分,每学期检查2次共6分。
2.业务培训:(10分)
(1)培训的考核主要包括:远程教育培训、外出学习培训和各种校本培训等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2)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考勤(2分):无故缺席一次扣1分,迟到、早退一次各扣0.5分,扣完为止。
培训记录(5分):(包括理论摘记、内容摘要或心得体会等)按要求完成得5分,未完成或明显与培训内容、要求不符每项次扣1分。
培训效果(3分):包括有关测试(如远程教育培训、各种校本培训等)、学习汇报和经验介绍(如外出学习汇报)等,每项次测试不合格扣1分,每缺一次学习汇报扣1分,扣完为止。
(三)常规教研活动(40分)
教师应积极参加本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发表见解,展示自我,提高水平。并作好听、评课记录。各教研组根据常规教研出勤情况、教师听、评课记录和上公开课情况予以考核。
1、教研活动满勤15分,无故缺席一次扣3分,迟到一次扣2分,请事假一次扣1分,病假一次扣0.5分,公假不扣分。
2、教师应积极认真地参与各教研组组织的听课、评课、学习等活动,活动中积极发言,认真笔记。
(1)听课(15分):教师每期听课不得低于15节,听课笔记应该有批注,差听一节扣1分,无批注每节扣0.3分。
(2)教师评课(5分):评课时教师应积极发言,教研组有发言记录。每差一次扣0.3分。
科研汇报材料范文4
1.1实验内容安排综合性实验会提前2周通知学生,集中介绍实验目的、意义和要求,以及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等情况。实验操作安排学生每4人为1组,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原料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备片剂,并对制备的片剂进行制剂通则检查和含量测定。检查内容包括外观、片重差异、崩解时限、脆碎度检查等内容,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根据百分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1.2实验实施过程实验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总体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等内容。根据内容制定出时间进度计划,主要包括制剂制备、检查和含量测定进度计划。在正式实验前,会集中进行学生汇报,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做到每个成员都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认真操作,做好数据记录。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主要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指导,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时,每组还需对该次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实验体会、实验产品展示等内容。
1.3实验成绩评定主要根据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程度来评价。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汇报情况(占20%)、实验课堂表现(占30%)、实验结果(占30%)、实验报告内容(占20%),根据该比例评定综合实验成绩。
2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2.1实验内容安排设计性实验是在实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确立的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需要提前1个月通知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将学生4~5人分为1组,按设定的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源和处方设计、剂型的选择、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内容[3]。
2.2实验实施过程教师对每组学生的书面实验设计报告先进行审阅,并在正式实验前安排时间进行实验设计汇报,重点是汇报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等内容。汇报过程中,引导讨论,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建议等。通过汇报和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效果。要求实验设计存在问题的小组,课后查资料或讨论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填写实验任务书和实验室药品、仪器使用申请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实验记录主要包括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实验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总结,主要说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体会和产品展示等内容。
2.3实验成绩评定评价原则主要是判断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提高的情况。设计性实验的评定分值根据实验书面设计、汇报情况、实验情况、实验报告内容、最后的产品等内容,各占20%,给出综合评定设计实验成绩。
3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思维,使学生实验思路不够开阔。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使仪器设备得到充分使用。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在查阅文献、实验操作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科学研究能力,对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也起到了很多的铺垫作用,如选题思路、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写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帮助。
4结语
由于综合性设计实验主要由学生作为主体,完成实验准备到实验操作,所以实验前教师需再次强调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实验方案审阅,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督查工作,安排好小组实验负责人和班级负责人,以及要多准备实验方案,确保实验能安全顺利完成。另外,在学期实验初,教师应该针对所用实验室具备的实验条件向学生讲述清楚,使学生根据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设计,避免实验期间耽误时间。
科研汇报材料范文5
下学期小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教学工作要点为依据,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结合我校实际,在现有学校教研和教师现状的基础上,继续以教师群体和个人能力发展为宗旨,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和持续发展。
二、培训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民主、开放、实效”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教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校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这是本学期的重点。
3.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或实践优秀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具体步骤和方法
1.组建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织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建两个教研组。
2.深化制度。继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已有的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作保障。
3.发挥“专业引导”作用。
继续推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导,在名师引导中明确方向,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教师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瓶颈现象”,通过进行大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导及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从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积累新得经验。学校将继续安排一些教师出外学习,并且学校要求出外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小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让的教师收益。
4.深化“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模式,深化“一个课例多次研讨”教研模式的研究与研讨。
(1)每个教师围绕自己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课前进行说课,课后说反思。
(2)同组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一点希望。
下学期小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模板
一、教师培训总体思路:有目的培训,朴实而有效。
现状分析
面上:课堂效率低,点上:部分教师多年的低效教法已形成,难于改变,英语师资相对薄弱。
解决办法:1、有针对性培训,不盲目。2、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二、指导思想
以连云港市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契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业务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百禄镇小学快速、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
三、培训目标
1、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校本培训,使不同层次的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本镇学校发展的需要。
2、刚毕业的新教师尽快入门,高起点、高目标,尽快成长为成熟的教师,青年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成长为校内县内骨干教师。老年教师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或努力学习新教法,更新旧观念,跟上新要求。
3、让教师会自学,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学习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以县推行的读书活动为锲机,开展阅读教育书籍活动,积淀文化素养。组织每月一次的读书研讨。师生共读,共写随笔,要求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着力课堂,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1、内部挖潜,校本培训。
努力培育本镇名师,以他们来带动一批校本培训的师资力量。今年在本校教师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仍派出一位骨干教师参加为期半年的县师资培训班。今后将以点带面,带动一批教师成长。
2、走出去,更新观念。
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如到海门育才小学和东洲小学进行学习,(将分批派出学习,每月一批,每批一周坐定学习,力争三年内全部到名校学习一次)回校归来要求他们写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培训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上汇报课,汇总材料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3、请进来,享受外来优质源
本学年,我校将进一步加强与海门市名校的“手牵手”活动,充分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抓住海门市两位名师来我镇指导工作的机会,加大研讨力度,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海门名师联系海门名校(东洲及育才),充分利用名师名校的优质资源,为本镇教师培训服务。(已定好计划,每月这两校都来送教一次,每次都根据我们的需求而定培训内容,同时带来先进的管理方法)对此,准备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阶段:深入调研,找出差距,制定方案。
开学半个月,将配合海门市的名师,对我镇的教师基本水平、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备课、上课的基本思路、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平时的练习设计作全面的了解,并加以研讨,制定后期的培训计划。
(到现在,海门名师已听课达十余节,了解了我镇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并上了两节示范课,共同研讨数次。)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大力实施、共同提高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培训将作为我镇本年度的培训工作重点,围绕这个重点,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培训工作
第一、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定期开讲座,请名师,请专家,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第二、由于我镇教师的年龄结构以及自身业务能力等因素,对新教材的理解不够,对整个的编排体系了解不到位,对此,本年度准备分学段对教师进行的教材编排体系的培训,组织青年教师的说课竞赛,请海门名师进行现场点评,至少让每位老师对自己本学段的教材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以便能让老师更好的教,学生能更好的学。
第三、要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全新的教法、全新的设计理念。本年度,我镇准备与海门市育才小学和东洲小学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理念相接轨,准备每周三下午组织全镇的年青数学老师与海门名师进行同备一节课的活动,每周四下午全镇的英语老师与海门名师同备一节课。活动中,现场备课,并及时互动,交流设计理念,研讨课堂教学模式。争取一个阶段的培训,根本改变我镇老师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档案建立、总结汇报、找出得失。
在本学年将建立老师成长档案,记录每位老师学习过程及取得成就,让教师们进行一学年的总结汇报,找出自己一学年来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以便以后更好的学习。计划在期末进行公开评估,奖先罚后。
(三)扎实开展各种活动。主要包括备课、公开教学、评课、讲座,学习体会交流,评优引领等。
我镇师资多年没有较大流动,多年没有优秀教师调进,大部分教师理念较落后的现状,新学年,我镇将抓住千校万师支教机遇,充分利用外援力量,整合优质资源,采取多种方法,努力使全镇教师素质、能力、水平都得到提高与增强,以实现高定位的学校发展目标。
下学期小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例文
(一)以课题管理为抓手,促进我校教师科研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加大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县、学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聘请县教科研专家来校指导讲座,同时加强科研理论学习,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激发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促进我校教师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1.继续加强备课组、教研组建设。不断规范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要求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和新教师、刚调入教师亮相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
(三)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促进我校教师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自学提高”相结合的最基本模式,启用“学历培训、专业培训、基本功培训”的多种途径,引入“视频培训”、“课改沙龙”、“同课异构”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规范校本培训基地建设。学校校本培训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重点、有考核、有奖励,定期开展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定期开展师德教育,重点关注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科研汇报材料范文6
大家好!
转眼间,忙忙碌碌的一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既有沉甸甸的收获,也有急需改进的不足,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及下学期的打算汇报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本学期的工作:
1.服从领导,积极执行,认真完成学校科研工作。
本学期,在魏校长和杜主任的领导下,我和其他科研组长一样,认真贯彻领导部署,积极沟通交流团结合作,指导帮助老师,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及时细致地把学校科研通知、要求通知到有关老师,将老师们的建议、困惑及时给领导汇报;做好建言献策工作,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做好科研常规工作,积极执行,抓好落实,顺利完成了指导老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课题研究周记、评选教育教学案例心理案例、整理检查课题材料、准备科研视导等任务。
2.结合教学开展课题研究。
科研源于教学,促进教学。本学期,我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继续进行《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研究》。一方面,进行了推荐阅读书目、指导阅读方法、布置摘抄、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另一方面,整理过程性材料、总结提炼活动收获,进行课题研究。
3.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意识。
科研并不神秘,也并不虚空。科研与教育教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科研离开了教育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教育教学离开了科研便会陷于经验主义。本学期,我以班级管理中的小问题为切入点,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值日拖拉怎么办,学生爱说话怎么办,班级怎样在集体比赛中百战百胜,如何处理班级管理中的“干群矛盾”等。通过对这些小问题的研究,反思梳理了教育思路、积累总结了教育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坚持撰写教育反思,进行“草根研究”。
专家讲到:经验+反思=成功。本学期我从班级管理研究入手,采用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坚持撰写教育反思30余篇,进行了原汁原味的草根研究。。我开通了名为“追梦老班的博客”,从管理实录、班级活动、主题班会、问题研究、案例分析、家校共育、班级相册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记录、反思、研究。可以说,这是本学期我的心血之作,而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也是丰厚的,更新了教育理念、开阔了教育思路、提升了班级管理水平,更促进了班级的进步与发展。
5.加强专业阅读,促进专业成长。
如果说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内在修炼,那么阅读专业教育教学书籍则是外在引领。从暑假到现在,我重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阅读了陈xx老师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李xx老师的《爱心与民主》、窦xx老师的《回归教育原点》、张xx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赵坡老师的《如何带好差班》、钟xx老师的《教育西游记》,正在阅读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即将要读闫xx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通过阅读,学到了很多巧妙的方法,读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更大大开阔了视野,革新了教育理念。
二、存在的不足:
1.课题研究专业性、深入性、系统性还需提高。
课题研究还不够专业,比较浅显,不系统,下学期我将根据潘主任的指导,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2.工作还需更加细致、更有创新,对老师的指导和引领还不足。
三、下学期打算:
1.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真正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
2.加强学习,提升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