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船舶动力装置;能源动力;教材改革

一、课程情况简介

“船舶动力装置”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国内知名的理工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均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学生已学习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A上,着重教授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核动力和联合动力装置等典型动力形式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以及船舶发动机的总体布置需满足的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在船舶总体设计中各方面的初步协调能力,为今后从事热力发动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践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

二、教材使用情况

“船舶动力装置”课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张志华教授编著的《船舶动力装置概论》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船舶(军、民用)动力装置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发展。其中包括船舶内燃机、燃气轮机、蒸汽锅炉及汽轮机、核动力、联合动力装置、轴系传动、特种动力装置等核心知识。该教材与我校的三海一核办学理念一致,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但此书编著于1999年,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书中对于动力装置的各种性能指标介绍较目前最先进的动力装置形式相差较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执教教师补充相关最新指标知识。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动力装置形式如何在船舶中布置,以及布置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讲述较少。因此,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更新该教材的部分知识点。

三、更新教材的意义

“船舶动力装置”这门课程是一门专业导论课,该课程旨在为后续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内燃机、燃气轮机、热能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船舶柴油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联合动力装置、特种动力装置有所了解,掌握各种船用发动机的特点、结构组成、工作原理、适用方向、主要相关附属设备的构成与作用及船舶发动机的总体布置需满足的各种条件等。

通过更新教材,可以培养学生在船舶总体设计中各方面的初步协调能力,使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能够解决发动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

通过更新教材,可以缩短课堂与工程实际的距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工程应用需要,为工程实际培养可用、顶用的创新型人才。

四、如何更新教材

为满足现有教学需要,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新。

一是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于船舶柴油机、船舶燃气轮机、船舶蒸汽动力和船舶核动力的相最新研究报告,从中获取相应的指标参数。

二是整理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总结不同船舶动力装置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向该方向发展。

三是设置不同吨位与用途的船舶形式、指标参数、动力装置形式、布置方式等资料,在教材中引入设计环节,以实际船舶的动力布置使学生了解从动力装置至推进装置间的各种设备连接、使用情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请相关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帮助引入后续深入学习时的重点内容,在教材内以重点、难点的形式加以强调。

船舶动力装置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典型动力装置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各类船舶动力装置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的介绍。通过对比现有教材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船舶动力装置》教材改革的若干建议,期望有助有优质教材的出版,进而为我国船舶动力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自力,李忆辛,许宝森.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1(4):76-78.

[2]任莉,李华彦,张文孝.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3(8):207-208.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介绍了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对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船舶内燃机;教学改革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船舶内燃机专业是直接为船舶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具有船舶和军工特色的、体现高职教育思想的大专层次的专业,目前是湖北省和教育部高职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本专业在总结专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训基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及国家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并由此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船舶内燃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学院现有优势,依托船舶行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第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

第三,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计划,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第四,建立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第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确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从2002年起,我们先后多次到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调研,并聘请船舶行业有名望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和指导,就船舶内燃机专业所面临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岗位要求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现归纳如下。

第一,学生的就业方向由原来单纯的制造与维修逐步转为以船舶内燃机制造、装配调试、维修为主,向船舶动力装置方向适当拓展,要求学生成为综合型、复合型的应用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造船行业的应用,导致教学内容部分滞后,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岗位需要,要求教学必须使学生尽快掌握行业内的最新知识与技能。

第三,在掌握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便于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和进行对外技术交流。

第四,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安心本职工作。

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托船舶行业,发挥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优势,遵循高职教学改革既有相对的稳定,又有灵活性的客观规律,坚持“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柴油机制造、使用、装配调试能力以及船舶机舱布置设计、动力装置安装与调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主要从事柴油机制造与维修、船舶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主要覆盖四大岗位群:船舶内燃机制造、船舶内燃机维修、船舶内燃机装配调试、船舶动力装置。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逐步调整并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开始制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计划至今,经过历年的调整修订,已日趋完善,其课程体系设置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主要调整如下:

第一,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应用为目的选择教学内容,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出发,将有关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新的课程模块,如将《船舶内燃机原理》、《船舶内燃机结构》、《内燃机维修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将《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动装及装调工艺》课程;将《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等。

第二,强化能力培养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约为1∶1。

第三,课程设置要突出综合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索以能力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突破原来的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并将专业知识覆盖面适当放宽,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第四,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的力度,实行弹性化教学。在专业限选及专业任选中加开选修课程,在全校性任选课中加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第五,职业素质教育要在教学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坚持单项实训与综合训练、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课程是将教育理论、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手段,是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因此,课程建设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院近几年重点进行了几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了完整的理论课程及实训教学大纲,对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和“主讲教师负责制”,按照合格课程、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并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第一,《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和《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船舶电控柴油机的新技术、新装备、电子控制新知识,编写了具有高职特色的适用教材。

第二,将原来的《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对理论知识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增加了计算机管系放样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就管系放样教学软件的教学内容编写了《船舶管系放样》教材。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的改革,除了在教材上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外,在教学环境和条件上,应该作适当的改善。除了最必要的实验室之外,还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改善教学环境,保障实验和实训内容的实施。利用仿真实训技术开发模拟职业岗位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内燃机模拟实训室、船舶仿真实训机舱。此外,我院还与上海沪东重机、河柴集团、宜昌船舶柴油机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应单独制定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其次,实践课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教学安排上实践课主要以模块式按单元组织教学,学习安排上相对集中,便于边讲边练。如柴油机拆装实训、船舶轴系装调实训等。再次,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认真抓好每次实验或实训的管理,及时对实验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最后,应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专业实验(训)室对学生全天候自由开放,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上的内容和要求,自行选择实验(训)的时间和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归一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1)在专业多功能学习室通过实物、模拟仿真系统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如同置身于生产现场,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得到较理想的技能培训;(2)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生产技术发展,理论难与实践结合,教师教得吃力、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3)通过模拟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开发《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使该课程的教材、教案、CAI课件、公开课、柴油机拆装实训录像、学习指导、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的专业教学改革终期验收,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

第二,船舶内燃机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连续五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5%,社会声誉好。

第三,在湖北省教育厅投入资金和学院配套资金支持下,扩建了柴油机拆装实训室、船舶轴系装调实训室,建成了专业多功能学习室、内燃机模拟实训室和船舶仿真实训机舱。目前船舶内燃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m2,总投入已达600万元。

第四,《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为了有效提高“船舶静力学”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学工作者已经做了不少探索。文献[1]结合教学实践讨论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完成双语教学的模式;文献[2]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创新及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为提高船舶教学水平提供了思路;基于WEB环境为“船舶静力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构成提出了一个有效模式;文献[3]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从该校近几年的该课程教学的全面调查总结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考核成绩偏低,课程考核的不及格率均在30%~50%之间,经过补考环节后课程重修比例也较高,往往要在下一学期开设重修班。本文就“船舶静力学”重修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

1 重修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内容过分侧重造船方面的知识,理论性过

强 该校“船舶静力学”课程教材选用《船舶原理》(上册),教材侧重讲授船舶性能的基本理论,追求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公式的推导繁杂,涉及到的数学、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很多,对船舶设计中的航海性能的分析较少,这些都很不适合航海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这点问题无论在初修班还是重修班均存在。

1.2 课堂到课率、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较低 重修班的学生均为第二次参加“船舶静力学”的课堂学习,对于课程内容和重难点已有一定的了解,再次学习课程内容感觉到很乏味,缺少新鲜感,造成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很严重的缺课现象。

1.3 作业自主思考较少,抄袭现象严重 对于重修班同学来说,由于缺课造成对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就感觉到吃力,进而只能通过抄袭来完成课后作业。

怎样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船舶静力学”的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作者通过这几年的授课,提出一些对于重修班教学方法的几点想法。

2 “船舶静力学”重修班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船舶工业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该校“船舶静力学”的教学方法可分别采用讲授、案例、复习以及模块专题相结合,配套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案,交互性、启发性的教学案例,体现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2.1 复习型和模块专题型教学方法 鉴于重修班学生对课程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采用复习型和模块专题型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各性能模块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炼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采用讨论加归纳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

2.2 问题实例教学法 采用问题实例教学实践环节,采用参与性的教学,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计算及其技能。案例教学的运作阶段主要包括4个环节:给出实例描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初步解决方案;课堂讨论予以解决;点评总结解决方法。如“装卸液体载荷”的问题,通过问题实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能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并能从中牢记计算公式,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深层次的理解。

2.3 分组讨论式教学 考虑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缺乏,可结合上述提到的实例教学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上述实例举一反三,衍生出多个问题,在各个小组内执行讨论式教学,将讨论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法激励学生的团队协助和合作能力,鼓励刺激更多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学习。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一、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船体套料设计专业以及其他任何专业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及设计工作原始资料的来源,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打下扎实基础。认真抓好生产实习,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是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训练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业务范围内的现代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工艺过程及工艺技术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船厂是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所属修造船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创建于1952年,座落在南京长江大桥东南侧,厂区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全厂职工近2000人,其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500余人(高、中级工程师200余人)。厂区拥有外贸进出口自营权,被国家海关列为保税工厂。船厂坚持适应市场,加强管理,客户至上,以周全的服务、优质的产品、可靠的信誉,赢得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用户青睐,目前在国内造船业位居10强之列,在国际造船业综合排名在30多位,所以在国内是有代表性,在国际上是有知名度。船舶设计公司是负责南京造船厂的船舶及其他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的职能部门。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船舶规范;按合同技术规格书及工厂产品建造方针和施工要领,负责设计、制定工艺并指导生产。公司员工目前为140多人,计划三年内增加到300人左右。我实习的岗位是船体套料设计。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通过参加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造船业的设计、建造的周期愈来愈短。由于造船业的设计工作量巨大、产品重复性差,使传统的设计、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船舶设计公司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来加速产品开发。虽然船舶设计公司为国内造船业的先进代表者,已100%实现CAD出图,但开发周期长,返工多的情况一直没有大的改善。因此,公司采用产品设计管理(PDM)系统来控制设计过程、管理产品数据,提高了工程绘图的速度和正确性,缩短了新品开发周期。在实习期间,通过听取技术人员的介绍,我了解了设计的流程。一般是根据工厂的设计任务转接单接受设计任务,公司联合或联络船东、船级社、有关的设计院等,进行设计方案的确定;上述方案完成的图纸作为公司施工设计中参考图,经理室或单船主管将设计任务分解到各个专业室的专业主管或室主任,再分配给具体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完成图纸设计后,由其它技术人员进行校对,专业主管审核,单船主管审核,工艺会签、标准化审查、审定,最后由总经理批准,这样图纸可以下发工厂的施工单位。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先对图纸进行修改设计,再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图档管理流程操作。实习中,我重点了解了船体套料设计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了实际操作。在实习期间,我还了解到船舶设计公司虽早在某些经营管理环节中普遍采用了计算机,但都相对独立,缺少有效的集成和统一管理,日常事务处理或图文档管理等处于教低层次的水平上,虽然企业制订了详细和完备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限于当前的技术条件水平,而在具体实施中打折扣。为此,公司在充分分析公司的产品和生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加强对设计流程的监控、对产品图文档的管理,建立灵活便捷的设计环境,达到信息数据共享,缩短产品设计周期。

四、实结及体会

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结束了,回顾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感慨颇深。有见到高科技设备的惊奇,也有面对落后技术的无奈,有初入工厂的欣喜,也有面对辛苦的逃避。短短一个月,我学到了很多实际的东西,发现和书本上的东西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书本上一般都是理论性的东西较多,可实际中不一定可以用,还要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海上风电运维;船舶智能管理;通航安全管理

1海上风电运维概述

1.1海上风电运维的科学分解

海上风电能的开发与陆地风电能不同,因为海上风电能设置在浅水区或远方海域,船舶和直升机必须到达比陆地风能更复杂、更危险的装置所在的位置。风力发电在海上的运维大致可以分为3大板块,其一是船舶运用管理;其二是风电场、风机设备及升压力站内外的操作和维护;其三是风机桩基所在海床及风场区域内海底电缆的维护。只要有现场运送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海上风机的内部运营维护就类似于地面风机。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风力船的船舶运输线路分类、船舶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目的是引入智能大数据管理模式以促进海上风电运维管理系统的开发[1]。

1.2海上风电运维船的发展

国外海上风能开发初期阶段,专业的船舶就在海上风力发电场所被广泛使用,但与之相比,国内目前海上风电还处于起步阶段,常规的普通运维船的使用仍占主导地位,专业的运维船少,设备相对滞后,并且,由于海上风力发电所的海域距离不断扩大、受到恶劣天气影响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普通船舶要满足抵御海上风电场所遭受浪潮的保护、冲击保护、离岸救助等安全要求越来越困难。所以,设备专业化已刻不容缓。

1.3风电运维船舶的重要性

根据DNV的数据记录,平均每年1台海上风电机组停机故障都会高达40次以上,整体出现故障的概率维持在3%左右,根据计算得到的数据显示,1艘专业的的运维船大约可以为30台海上风机进行配对需要维护。所以说海上风电场运维船是风电场保持正常施工、运行和维护的重要交通工具。常见的风电运维船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普通运维船、专业运维船、运维母船、自升式运维船。而国内现阶段海上风电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配置的运维船以普通运维船为主。国内最早投入使用的海上风电运维船,“风电运维5号”来自于南通风电运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目前用于中广核如东150MW示范项目后期的现场服务[2]。而国内海上风电机组运输与维护为一体的特种海洋工作船,第一艘是由北仑满洋船厂建造的“东海001”号复合型风电运维,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回转性。该船还专门设计了半自动舷梯,在风电运维船舶靠泊在风机承台上后,相关的技术人员可利用这种舷梯上下作业,大大增强了作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海上风电运维船舶管理

海上风力发电场的大幅增加,使得运维船与风电场的距离更加复杂,由此风力发电场的维护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与海上维护船舶的功能、安全性、舒适性要求息息相关,最终导致各种航行维护船的需求也将逐年增加。但是目前国内海上风能发展的形式趋于落后,海上风电业务和维修船舶的管理尚未出台配套产业法规,大部分海上风能所有者及运营和维修公司都是通过自我摸索来逐渐改善。

2.1船舶管理

船舶的安全航行、使用年限与船舶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通过专业管理有效降低航运风险、运营成本等。在NSM规则指导下,海上风电场运营维护和维护可满足船舶管理实际需求。另外还要对船舶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船舶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复杂琐碎是这项工作一大特点,这项工作必须要由具有多年海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承担。具体工作可划分为以下方面:船舶整体运行检测、海洋相关事务管理、设备运行系统管理、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材料管理等。例如,海事管理和维护管理人员一般由船长组成,或归属于拥有丰富的船舶管理经验人员,这可保障管理人员凭借专业的技术知识,判断和操作各个国家和海上船舶的机械和设备,从而大幅减少海上船舶事故的发生频率,降低海上运用的风险[3]。

2.2通航安全管理

船舶管理中通航安全是重中之重,一旦发生事故会给船舶单位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通航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船舶航行事故,通航安全管理主要指的是海上船舶通航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需要多方协作才能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不但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对通航环境进行分析,作出安全的判断,还要对船舶操纵人员业务水平定期评估。2.3调度的管理只有专门的船舶调度员,才可以准确地了解日常天气和海洋条件、运营和维护船只的特点、风力发电园区及运营和维护要求,在此基础上合理分散导航速度和距离,尽可能节省航行时间和燃料费用。需要适当的日程安排时,完成多艘船只进出风电场的合理计算,使运营和维护人员能够迅速、按时到达风电场,减少风机停机时间。随着海上风力发电行业的迅速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场的数量正在增加,运营和维护船舶的数量正在增加,专业化船舶调度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4]。

3基于大数据智能化模式管理海上风电运维船舶思路

目前,海上风能在中国的运用和维护面临着2个挑战。1)设备故障率高,维护工作负载多。对于要在国内建设的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大部分机组分布模式将从离岸环境的后陆机组发生变化。设备只有很短的工作时间,没有很好的测试和演示过程。使用的风力涡轮处于复杂困难的海洋环境中,所以故障率依然很高[5]。2)作业和维护工作明显受潮流影响,包括台风、强风、大雾、雷雨、深礁石等恶劣的工作条件。由于中间转向的潮汐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很难长期固定和选择运输设备。并且导致海上维修工作的实际期限短,安全风险高,主要维修设备不足的问题[6]。目前在海上风电场的运用和维护方面,故障诊断最常见,但由于天气和海洋状况的离岸交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力涡轮机经常因开口部和空气的切断而停止几天。此外,如果一个风力涡轮机报告故障,常常导致来自风力发电厂的运营和维护人员的运输成本巨大,严重影响风力发电厂的利润。如今的海上风电场存在着资产风险高、运输规模小、缺乏资产评估技术和标准、缺乏对其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持续监测以及运输数字化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因此,我们将推进资产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出海上风电运输行业的数字化,并通过此推进发展风电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推进海上风电运输行业的数字化。接下来,将组织一组海上风力运输专家开发一致的设备标准、传输数据类型和接口。加快海上风能传输数字化技术的迭代,建立专业研究。相关部门需要对此提出研究并公布相关支持政策,支持重要创新项目,与风能项目与科技研究部联合开展基础技术研发,开发基于无人设备的海上风能检测技术,推动重大技术突破[7]。

4结语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建设规模的增加,海上运维市场也将不断增长创新,运维船舶安全管理也将会不断积累和总结实际经验,推动更多的相关行业以及相关技术的更新,不停尝试不同角度对于海上风电运维船舶的安全管理,才能更好的引领海上风电运维船舶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晓冬.BIM在设备管理与运维中的应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06):11-12.

[2]史香锟,贾爱庆,良,等.海上风电运维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议[J].能源与节能,2021,(01):131-134+142.

[3]万远琛,王凯,初岳峰.海上风电运维的技术现状和发展综述[J].船舶工程,2020,42(12):20-25.

[4]丁程峰.基于有限元算法的双体风电运维船扭转强度计算[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18(02):6-8+19.

[5]陈亮,阳熹,杨源.智慧海上风电场的定义、架构体系和建设路径[J].南方能源建设,2020,7(03):62-69.

[6]王燕,韩斌,赵文超,等.海上风电应急检修经济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分析[J].船舶工程,2020,42:605-608+611.

船舶专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作者简介:孙文钦(198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中国早已步入航运大国的行列,对于航运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船员作为支撑航运的中坚力量却无法紧跟航运发展的步伐。法律应该作为航运业的支撑,而现如今的情况却不同乐观,关于船员保护权益的法律法规了了无几,《船员管理条例》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却还不够,对于真正能够实实在在保护船员效益方面还需要加强。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船员队伍的支撑,从某些方面来说,对船员的保护就是对航运的保护。如何能够有效而简便的使得船员个人权益得到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法律法规的规制,对于提高船员素质,维护船员的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船员作为航运业中相对较复杂、活跃、重要的因素,使得这个问题解决相对有了不同于陆上行业的特性。

对于船员的定义,国际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船长划为船员;另一种是将船长单独列出,船员不包括船长。我国《海商法》第31条规定“船员,指包括船长在内的船上一切任职人员”。可见,我国是采取第一种形式,另外,依据同法第3条规定“本法所称船舶,是指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但是用于军事的、政府公务的船舶和20总吨以下的小型船艇除外。”这就是说,只有在符合本条规定的船舶上任职的船员,才是海商法领域内的船员,通常称之为海员。

船员职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笼统来说,我总结为如下三点:(1)专业技术独特性,船员的任职资格比较苛刻,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资历才能胜任。(2)非连续受雇于同一船舶或公司,船员每次交接班,大部分都会服务于不同的船舶乃至公司,并且还有自由船员的存在。(3)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相比于其他职业,船员被国内海上企业所雇佣具有普遍、经常性,不仅身处国内时能够受雇,身处国外时也能受雇。由于船员工作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尤其在近期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船员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严重损害。航运为世界经济繁荣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船员理应成为受到社会尊重的职业。但是,其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我国船员的社会保障权益遭受了严重的损害,造成了海员市场的混乱。《海商法》只对海员作了简单的规定,规定了船员的概念与船长的职责和权限,并未详实涉及到船员社会保障权益。我国船员的社会保障目前参照《民法》《合同法》等,各船务公司也在内部制定了各种的合同范本,但是因为没有对应的船员法之类的调整,因此各船务公司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过于注重其自身权利,忽视船员利益,严重压榨船员劳动力。目前为止,中国尚没有对应船员制定相关法律,在船员劳动监督方面也基本是空白,船员在权利遭受侵害时,大部分选择忍气吞声,或者按照民事法律程序来维护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在某种程度上对船员的法律关系调整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并不完善。并且中国再在加入国际劳工组织的情况下,批准船员方面的公约甚少,致使船员保护不能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