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学习计划

音乐学习计划范文1

如何使音乐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信息化引领音乐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1.信息化技术引领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音乐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只能用单一的“教师唱――学生跟”的教学方式,众多的视听咨询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学生对音乐内容多样性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怎样找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调动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运用信息技术、电教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最为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报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更为动听且多彩生动的音、像画面,使得音乐变得更具有形象性和情境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他们的认识兴趣,把他们带到趣味横生的音乐情境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2.信息化技术教学的应用

对音乐教育的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在于:一是思想认识上的狭窄,只看到自己所教的舞蹈、声乐等专项课程,没有看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二是对现代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不清楚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有哪些内容,会对音乐教育今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三是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特别是音乐教育更为滞后,影响了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必须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是音乐教育环境的信息化;二是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化。

一、音乐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归纳起来有: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信息显示的多样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存储的光盘化、交互界面图形化。

从宏观的角度看,音乐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与一般学科基本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建设中又有其特殊性。

二、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化

1.信息化时代为教师教书育人赋予了新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一方面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带来了挑战。信息社会将改变学生学习模式的性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的。因此,把纷杂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序的知识,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信息素养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关系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构成,是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基础。尽管多数音乐教育的教师计算机能力基础较差,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迫使每一位教师对此不得回避和退让。教师必要的信息能力包括:基本的信息能力有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能力,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等;进一步的要求包括有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对于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能力。

3.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就是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音乐学科中去,让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创建网络环境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体现了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充分体验了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对于深化音乐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施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基本方法策略: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大前提下,可以录音或视频播放等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音乐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 西方音乐美学 价值 精神信仰

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影响巨大,基督教文化催生出西方现代音乐文化。基督教文化使得西方音乐美学被传承与融合,给予西方音乐创作者灵感与启示,仔细探究西方音乐,能够发现其主体与题材中,蕴含着众多的基督教文化元素。

一.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是指:以基督教为存在基础,凝聚精神的文化形态。基督教文化构成包括:体系、精神价值体系、伦理观念等。基督教崇拜上帝与耶稣基督。随着历史的发展,基督教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神学理论建构,以及哲学思辨方法与艺术风格。

二.基督教文化在西方音乐美学中的价值

1.具有奠基作用。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化催生了基督教音乐,为西方音乐美学奠定了基础。基督教会统治着整个欧洲,使得宗教成为了西方音乐美学的庇护者。在基督教的保护下,音乐教育体制得以形成,使得“记谱法”与“乐律制”得以完善,同时涌现出众多的音乐家,促进着西方音乐作曲的发展,丰富了西方音乐的体裁。基督教文化下的西方音乐,受到宗教功利性主导,成为道德训诫的主要手段,使得当时的音乐极力推崇理性排斥感性。基督教文化下的西方音乐,主要以“弥撒曲”和“受难乐”为体裁,成为西方文化传统象征,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调,进而催生出众多优秀的西方音乐作品,譬如《朱庇特交响曲》《死之舞》《幻想交响曲》等。

2.具有启示价值。“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它是西方现代音乐的起源,不仅体现在音乐理念上,还表现在西方音乐创作的体裁上。基督教文化启示着创作者,使得各种音乐主题与题材被创作出来。西方音乐家受基督教文化中的博爱、自省、忏悔等精神的影响,对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具有崇高的人生态度,进而创作出围绕“基督教”为母体的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而基督教的《圣经》,是西方音乐美学题材的主要来源,譬如:《哈利路亚》、《扫罗》等。基督教文化不仅改变了西方人的精神面貌,为西方国家奠定了道德基础。与此同时,它对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现在博爱的思想上――在西方音乐作品中,表现为西方人对道德升华的向往。基督教文化中的天国思想,使得西方人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天国,为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动力支持。在西方音乐艺术中,同样能够表达西方人对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由和平的向往。近代西方音乐创作,主要旋律是为天下苍生的幸福而献歌。

3.强化了西方音乐审美意象。音乐作品中审美意象与作品的主题是相应的。音乐的主题与题材的不同,使得所体现出的审美意象存在差异。审美意象即表达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以及思想情感。基督教文化中基督受难与复活的意象,以及圣母与圣徒意象等,存在于西方音乐美术中,主要源自《圣经》,或是圣经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亦或是圣经中的思想。基督教文化为西方音乐美术提供审美意象,其中多描写与赞颂的审美意象便是圣母玛利亚,在众多音乐作品中都是以“圣母玛利亚”为审美意象的,譬如:《玛利亚赞歌》、《巴黎圣母院》、《爱伦之歌》等,作品主要表达着对圣母玛利亚的赞美与崇敬之情,祈求圣母玛利亚能够净化其灵魂。西方音乐美学的群像图,其主要源自《圣经》,包括大卫、所罗门等形象。毋庸置疑的是基督教文化为西方音乐的审美意象,提供了大量素材与基本标准。

三.基督教文化对西方音乐美学具有深远影响价值

基督教文化挖掘出歌唱人性的西方世俗音乐,走进了基督教堂与宫殿,最终传播开来,成为了新艺术潮流。中世纪是欧洲黑暗的时期,但却孕育了西方的人类文明。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会统治,使得欧洲陷入黑暗,却奠定了基督教文化在西方音乐美学的地位。基督教文化促进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使得单音音乐逐渐没落,而随之代替发展的是复音音乐,同时音乐的结构与线条也变得相对复杂。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多层次音乐出现,且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中世纪时期西方人的情感生活。西方音乐的进步还体现在“五线谱”的发展上,标志着音乐成为独立的学科。基督教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影响较大,伟大的神学思想启发了民众敬畏自然,规范了民众的言行,传播了精神文明,与此同时,长期受到神学的压抑,也使人们呼唤其对人性的追求,逐渐强调自由与科学的重要性。

基督教文化为西方音乐美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为其营造了生存的环境,促进着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同时基督教文化也是西方音乐美学的题材的主要来源,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主题与题材多来自《圣经》,同时《圣经》也为西方音乐美术提供了众多审美意象,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伍维曦.从古代到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眼中的“音乐”和“音乐家”[J].音乐研究,2013(05):29-41.

音乐学习计划范文3

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在人们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在欣赏并教唱《天堂》这首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并通过背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草原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欣赏那草原骏马的优美姿态,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空旷悠扬的草原音乐,那诗情画意的草原风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学生只有理解音乐,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作和创新的能力。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如:在欣赏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时,通过多媒体功能,屏幕中动人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把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如:秧鸡、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五彩缤纷的森林奇景,大自然中的真实音响和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全部都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带进了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学生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在愉悦中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三、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学生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兴趣和表现欲望。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腾飞变化及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同学们被这欢歌笑语所吸引着,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但学会了唱这首歌,而且强化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教学得以普及,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音乐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中专音乐;教育;教学

通常情况下,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一种音乐方式,其中的演唱方式分别为美声、民族以及原生态唱法。演唱方式是声乐中较为重要的演唱方法,这里所叙述的便是唱法,唱法需围绕喉咙和呼吸以及喉头等方面的技术进行演唱。怎样才能使得每位在校学生提高演唱技术我认为每位老师都清楚,这与学生在课题上的学习分不开。

一、音乐教材为教学音乐提供了良好的蓝本

根据当前教材内容,选用的教材作品应是艺术精品。进行编选教材过程中,除去思考各类因素以外,所选用的音乐作品也应达到学生对审美上的需求。中专音乐教材需要展示出应有的审美内容,通过情绪为主要的表达线路,其中欣赏是主要内容,这需要加强对音乐最根本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主要的内容为欣赏,需要先倾听在歌唱,采取对比的方式,来真正的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妙。这便需要在感知上了解作品带来的情绪变化。当配置齐全全套的音响磁带,加之教师的引导和理解作品,便会热烈的受到学生的欢迎。安排教材中其余内容,需要以应用和表现为最终目的,积极的指导学生参与意识以及相应的创作愿望,对于教材的安排,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展开音乐方面的教育,从而迈出令人欢喜的一步[1]。

二、音乐教育变为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与形式

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才能展示出真正的德育功能,音乐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改善学生本身的素养。在此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可通过音乐教育为中心,达到提升学生本身素质、健全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得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达到积极的作用[2]。音乐教育拥有寓教于乐的特征,它能够协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黄河大合唱》。此音乐曲调非常的大气、富有激情,能带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情绪奋进,学生通过学习此曲,能滋生一些爱国情愫,让人不由产生强大的自豪感,从音乐作品学习中,更能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多注意观察生活

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中,可以说艺术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缩影,由此可见,音乐也是一样。从各种音乐作品中能看出,存在的各种社会生活状态,这便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现与体会。只有他们有充足的耐心以及细致的观察能力,才能发现音乐随处都能见到,美也是随处可以看到。聆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时,是不是也可以想到自己曾听过的一些歌曲。当看到野峰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是不是也能想到著名的钢琴曲,只有让学生静下心俩,才能重新认识音乐,对审美有新的认识产生[3]。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一)创设音乐情景,启发学生欣赏美在音乐中,创设优美的音乐情景,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欣赏美,这将是审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有的审美活动都应从感受美的形态出发。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与欣赏,美,了解美,从而发展想象的去创造美。进行音乐教学中,需有意识的引导与创设足够的情绪色彩以及生动的场面,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有足够的情感。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物演示,采取图画、录像以及多媒体的方式再现情景,运用音乐来感染,以语言的方式来描述情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教材,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众多思想家、教育家一级艺术家都较为欣赏美,但是并不绝不足够的艺术欣赏能力。更好的感受美与欣赏美。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示人的创造才能。所以,才能启发人的智慧,让人感受到应有的灵感与领悟,帮助展示人的创造才能。这样才有利于发展他们应有的创造才能。凭借现在网络,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更好的展示创造能力,为音乐教育创造形声兼具的音乐情景,从而加强音乐时空效应,唤醒学生足够的美感,提升他们欣赏美的能力。感受美与欣赏美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创造应有的才能。在信息网络的背景下,可以为音乐创造相应的教学情景,加强音乐时空效应,来唤醒学生应有的美感,提升学生的美感以及欣赏美的能力。例如:《鸭子拌嘴》这篇教学打乐曲。采取的合奏方式为一群鸭子嬉戏的进行“拌嘴”,这可爱的情景,能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学生更好的欣赏美的能力。但是,如果只听录音很难欣赏到它的美,还有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最终目的。所以,老师在搜集相关音乐资料时,可编制成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启发学生欣赏能力。课程一开始,可先从计算机屏幕中认识串木鱼等相关的打击乐器,之后辨别他们的音色,清楚他们的音色。了解刮击、轮击等方面的表演技巧与出现的不同音色。在此基础上逐渐知道学生集中指导学生欣赏乐器中的合奏表演,响起乐曲,便可熟练的表演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时而刮击、轮击,将其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二)信息技术在主题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前可先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在主题课中的应用。学生通过最大的知识库因特网,可以有目的的去搜索需要进行的区域,进而取得与主题有关的知识,为主题储备提供知识。这样,学生不但能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还能实现自主探索学习。

音乐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音乐欣赏;课件制作

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人们的行动、工作、生活、思维方式全部将伴随这一新型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远变革。在音乐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且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众所周知,兴趣对于学习产生的影响,要远高于教师督促与频繁说教。那么,初中课堂上学生对形象具体的事物比较容易产生兴趣,音乐教师可通过演示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将音乐信息、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一种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及绚烂多彩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打造一个缤纷多彩、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继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将学生于音乐课堂之上的审美感受推向。好比音乐教师在教授《小企鹅》过程中,因为学生并没有去过南极,较少看到企鹅,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想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相关南极、企鹅等画面剪辑成一小段影片,课前在教室大屏幕上循环播放,提前让学生结合音乐观看画面,律动进入课堂。影视画面中憨态可掬的企鹅与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子就能够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学习、了解歌曲的兴趣。他们学会歌唱后,教师还可以利用“附件”中“录音机”把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音乐录下来,然后选取播放片段,全班鉴赏,使学生能够享受到参与课堂音乐活动的,与此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欲望。

二、不断优化教学,扩充课堂容量

初中音乐教学工作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来不断优化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摒弃落后的教学手段,不断突破创新,努力扩大补充自身的知识容量。好比在欣赏音乐教学作品中,以前通常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这样不仅费时,课堂鉴赏效果还不理想,但是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得之前繁冗的工作变得简单,教学效果更佳。

三、视听共鸣,加深作品理解

初中音乐课程欣赏,是现代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领悟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课程中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不同的音乐作品,也就能比较快地提高音乐作品的鉴赏力与表现力。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工作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想象以及思维的空间。所以在音乐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那么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设置音乐情境,使学生领会情感

初中一二年级低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学习途径,具有较强的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身心特征,因此在上这一阶段的学生欣赏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充分利用学生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声音,利用观看学习动画、视听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手段,进行直观性鉴赏教学,继而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兴趣,在其中还可较好地把握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领悟力、创造力,帮助他们体验音乐中的美感,从而非常好地为初中音乐教学服务。当今音乐教学工作中方法的选择应该首先遵循音乐教学发展,以现代化教学论思想以及新课程标准为根本指导标准,以最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实践基础,以学校学生的具体发展作为目标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案设计方面,教师首选需要根据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进行筛选。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多彩和有趣的音乐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活动中练,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并达到音乐锻炼的目标。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活动的乐趣,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能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变得更加亲切、自由与欢悦,最终能够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音乐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西方音乐 二十世纪 音乐创作

纵观整个西方音乐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音乐总是随着社会性质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着。对音乐本质,或者说对艺术的本质的疑问是每个新时代探讨的焦点。人们通过不断的质疑,不断的解答,从而得到新的艺术风格,新的艺术概念。正如哲学家阿多诺德(1903-1969)所说,每个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每个社会的音乐都具有唯一性,并不适用于其他社会。在十九世纪末期,当浪漫主义音乐越过巅峰期并开始衰落的时候,人们急需一种新型音乐方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好为此提供了契机,在二十世纪初的音乐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风格产生了。

一、“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浪漫主义音乐美学

十八世纪,通过启蒙运动,人们对“情感需要用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这一概念产生怀疑,对“美”的本质产生怀疑,认为艺术应该是用于表达内心,而不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在康德(1724-1804)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为我们重新定位了“美”的本质:美,应该是一种感性认知,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感觉、情绪来认识它,而不是通过一种理性来定位它。美是一种意识,一种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同的情绪,从而产生的东西,而不是一种逻辑的产物①。对于“美”的判断应该根据其“公众性”及“主观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判断,而不是通过客观的抽象概念来决定。康德认为,艺术就如同一个自由的游戏,人们通过“兴趣”来参与这个游戏。而音乐,就如同一种听觉的游戏。

整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都在追求着这样一种“美”,追求对作曲家内心情感的阐释。为了追求这种情感表达的极限,瓦格纳(1813-1883)提出了“总体的艺术”这一概念。他想要创造一门艺术,一门可以综合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新艺术,认为只有这样的艺术形式才能够最大化的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瓦格纳将他的新艺术展示在了他的乐剧中,他将诗歌、音乐、舞蹈等一切在剧院可能出现的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展现在舞台上表达剧中角色的内心情感。为了加强音乐的戏剧效果,他改革了传统的作曲方式,在乐剧创作中大量使用不和谐和弦、转调,将大小调体系发挥到了极致。情感是自由的,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创作方式才能够更接近于这样的自由。瓦格纳对于二十世纪音乐家们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大小调体系,还在于他对无终旋律的运用。瓦格纳乐剧中的音乐是难以切断的,因为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束点,也就是终止式,二十世纪音乐家在研究瓦格纳音乐的同时将这点引进到自己的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不完整”作品。这类的“不完整”作品后来成为了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一大重要特征。

二、《怀疑论》所带来的音乐改革

《怀疑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来源于黑格尔提出的“上帝之死”。尼采(1844-1900)认为,先前欧洲的精神文化中心都是宗教,圣经中告诉人们,上帝七天创造了整个世界,告诉人们已知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人也是上帝的产物,人的一切物质精神活动都应该寄托于上帝,上帝判断着整个世界的正误。启蒙运动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上帝的存在与否产生极大的质疑,尼采沿用黑格尔“上帝之死”的观点,认为“上帝之死”等同于真理之死,由于上帝已死,先前所有已经存在的事物都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人们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价值观,来适应这个新的世界。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既然等同于真理的上帝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就意味着人们失去了一个衡量新事物对错的标准,失去了一个对人们现在的作为正误判断的标准,因为作为唯一可以进行判断的上帝已经不存在了。基于这个观点,尼采提出了《怀疑论》,对一切新事物的价值提出怀疑,从“无”中通过辩证,得到事物的本质。怀疑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主要美学观点之一。虽然“上帝之死”只是一个理论,但二十世纪初,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火充当这个理论的实践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直接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布局,之前所有的价值观都被战火摧毁,一切事物在战后都得重新建立。虽然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却也成为了创造新世纪的一个契机,让人有机会可以从零开始。在音乐领域,由于价值观的遗失,社会性质的改变,作曲家得到了改革和创新的机会,但同时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创作思路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也是二十世纪音乐创作出现了众多的风格的直接原因。受怀疑论影响的音乐创作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积极型。这类作曲家认为,“上帝之死”带来了全新的、自由的创作思潮,使创作风格不再受到束缚,所以应该创作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来适应新的社会。这类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为勋伯格以及维也纳第二乐派;第二类,消极型。这类作曲家认为,既然已经丧失了所有的价值观,无法确定新事物的正误,那么就应该延续之前已经确定的正确的价值,而不是冒险试用新的价值。因此,应该回顾历史,在历史中找寻正确的价值并将其改良用于现在。消极派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最后一类,沉默型。这类作曲家对新的作曲风格的积极与否表示沉默,因为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他们认为,创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判断对错,而在于“创新”这个过程。这类作曲家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凯奇、沙弗尔等。

三、社会变迁对音乐的影响

对比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音乐,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音乐的“和谐性”,浪漫主义音乐优美动听,而二十世纪的音乐多数让人觉得尖锐刺耳,杂乱无章,这种反差产生的原因我们需要从音乐创作的本质来分析。众所周知,艺术产生于生活,是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当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以前那种平静的社会现状被打破,随着战火而来的是恐惧、惊慌和死亡。既然一切的平静、和谐都已经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又如何能创造出如以往一样的“和谐”的艺术?既然社会已经沦为一个不和谐的社会,那么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直接反射也就只能反射出它一切的不和谐因素。也因此,二十世纪音乐作品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无法缓解的紧张和压抑,它以另一种手段向人们展示着社会现状,并隐晦的对这样的现状进行着批判。

二十世纪开始,随着思想的解放使得整个社会得到飞速的创新与进步,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用于艺术的创造。或许现在我们会觉得当代艺术深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但在未来的某天,当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原来艺术从来就没有超脱社会,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身边。

注释:

①Magda Polo在其《la estética y la música》一书中对康德的美学观点和音乐美学观点进行了详细解释。

②《西方音乐美学史稿》对“总体艺术”与瓦格纳的乐剧有具体介绍。

③根据黑格尔的“上帝之死”观点,尼采在其作品《快乐的科学》以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分别提及了“上帝已死”这个观念。

参考文献:

[1]Polo,M.La estética de la música, Barcelona: UOC.2009.

[2]Polo,M.Historia de la música, Santander: Publican.2010.

[3]Adorno,T.W.Sobre la música. Barcelona: Paidós-UAB.2000.

[4]Fubini,E.La estética musical desde la antigüedad hasta el siglo XX. Madrid: Alianza Editorial.1988.

[5]Fubini,E.(2001). Estética de la música. Madrid: Antonio Machado Lib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