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1
你会选哪种?
对于有消费能力,又注重提升生活质量的人来说,第二种是最常考虑的答案。为什么呢?“有机食品没农药,吃着放心些!”“我都是专门买给孩子吃的,营养价值高一些吧。”“支持环保啊,那些整天打农药化肥的农场,把土地河流都糟蹋了,后代还怎么活!”……
问题是,我们花高价换来的有机食品,真的代表营养、安全和环保吗?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这个初衷?就在有机食品每年以大幅度的增长率占据欧美市场时,一些唱反调的研究开始引起关注。2009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公布了一份历时50年、长达162页的研究结果,发现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营养元素并没有什么区别,后者甚至在某种维生素的含量上超过了有机食品;而2012年9月,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在《内科医学年鉴》上发表的论文也认为,有机食品跟常规食品的营养价值差不多,只是农残含量要低一些,但这跟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明确。
这些研究发表后,受到的质疑和讨论非常热烈。可惜至今为止,围绕着有机食品的真实价值,仍无法盖棺定论。但至少,当你把围绕它的争议都梳理一遍后,下次满怀豪情地为“有机”掏腰包时,可以更清楚自己买下的到底是什么。
跟常规蔬果相比,有机蔬果的维生素类、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几乎相同
“这几年,我的病人总是问我有机食品到底有没有好处,应不应该买,这搞得我很困惑。”德纳・布拉瓦塔是斯坦福大学健康政策学院的学者,同时也是一家康护公司的健康主管。为了找到明确的答案,她决定做一次大范围的学术论文筛查,比较一下过去几十年里关于有机食品的研究。这项工作很快引发了斯坦福大学其他同事的兴趣。于是,十几名研究人员搜索了1966~2011年间发表的六千多篇比较有机和常规食品的论文,并挑选出相关度最高的240篇进行分析。
最终他们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论文,得出的结论多少让人意外:“我们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证明有机食品比常规食品更有营养。”论文的主要作者史密斯・斯潘格勒介绍,在他们筛选出的调查中,有223篇对比分析了有机和常规食品的主要营养元素,另外17篇则对比了两种食品的食用者的健康状况。
“跟常规蔬果相比,有机蔬果的维生素类、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几乎相同。在检测过的14种营养物质中,有机蔬果里含量明显高于常规蔬果的只有两种:磷和酚类(比如辣椒素)。不过,鉴于比较少人会缺乏磷和酚类,这项发现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不过,他们也有一些积极的发现。比如在有机牛奶和有机鸡肉中,Omega-3脂肪酸的含量是比较高的,这对人体的心脏有好处。有机食品也确实含有更多的苯酚,苯酚中的类黄碱素(flavonoid)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抗氧化物。只是,这些食物中的十八碳烯酸含量也比较高,这种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另外,这些物质的含量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如果要证明这种差别的有效性,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至于对有机食品食用者健康的研究,他们也没有找到太激动人心的发现。“在我们找到的17篇相关论文中,试验时间长则两年,短则两天,样本数也比较有限,因此数据出入比较大,缺乏有说服力的长期研究。”
对于斯坦福大学的这篇论文,反对者举出了例子:加州大学的食物化学家阿里森・米歇尔的团队曾做过长达十年的试验,发现同样品种的番茄,在有机和常规的种植方式下,前者所含的两种抗氧化剂比后者要高出79%和97%。史密斯・斯潘格勒也看过这项研究,但她认为,这项试验的种植条件比较特殊,番茄的生产从头到尾都被严格控制着,如果放到不同的种植气候、土壤中,有机番茄是不是还能有这种表现,是很难说的。“所以,有机和普通种植方式对食品营养的影响,还不如特定的土壤气候环境、种植收割周期等对营养的影响来得大。”
“另外,在许多发达城市,有机食品往往是从远处的农场千里迢迢运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包装、冷藏、运输和储存时间的变化,可能已经让有机食品的营养价值打了折扣。”
至于德纳・布拉瓦塔,面对病人关于有机食品的询问,她有了明确一些的答案:“单从营养价值上来说,有机食品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但多吃蔬果的健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差钱,吃有机的当然好。但与其省吃俭用每天只买一个有机苹果,你不如用同样的价钱,每天多买几种蔬果吃。”
有机食品同样具有毒性
虽然仅从营养成分上看,有机食品似乎没什么神奇,但它并非没有让人称道之处。就拿斯坦福大学的报告来说,研究人员发现在三千多种有机食品中,只有7%的样本检测到了农药残留,而在十万多种常规食品中,检测出农残的几率是38%。此外,常规食品上发现的细菌,更容易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报告也提到了两项对儿童健康的研究,发现食用有机食品的孩子体内的农药残留确实更低。就在报告发表的下个月,美国儿科学会也对这个问题表了态:在2012年10月的《儿科学》上,儿科学会的专家建议“尽管没有临床证据说明有机食品更有营养价值,但它们确实能降低农药和抗生素的摄入量。鉴于儿童和胎儿的免疫系统并没有成人完善,儿童和孕妇食用有机食品无疑是比较安全的。”
安全!低农残!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关键了!那么,我是不是可以买了有机水果在衣服上擦擦就吃,有机蔬菜可以冲一冲就拿去拌沙拉呢?
最好不要上当。
首先,有机食品确实“不能使用人工合成农药”,但不代表它不使用农药,只是它用的是“有机农药”。目前,被美国环境保护署核准使用的有机农药有195种,它们都是从动物、植物或者天然矿物质中提取的,比如硫磺、敌百虫、除虫菊、毒鱼藤等。尽管跟人工合成农药来源不同,但它们同样具有毒性,也并非完全不残留,如果不清洗干净就吃下去,对身体能有好处吗?
其次,有机蔬果不使用化肥,因此在种植时大多使用植物性堆肥或是动物排泄物。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人畜体内都有病菌和重金属,会随着粪便排出,用这些肥料种植出来的蔬果,沾染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几率更高,可能引发食用者的感染甚至死亡。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的全球食品研究主管丹尼斯?艾弗瑞是名激烈的反有机人士,他曾引用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宣称食用有机食品感染大肠杆菌的危险性是食用普通食品的八倍。
此外也有研究者发现,由于有机农田的虫害比较难控制,有些植物被咬伤后可能分泌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也更容易被霉菌等感染。而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学者吉蒂尼・S曾在2005年发表过一项研究,他和同事对比了有机牛奶和普通牛奶后,发现有些有机牛奶样本中的黄曲霉素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牛奶,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出具体的原因。
看不见的资源耗费
对于现代化农业对环境的破坏,触目惊心的例子比比皆是:化肥农药抗生素泛滥、土地板结贫瘠、河流水道被污染……有机食品的培育,其实是人们回归传统,向大自然还债的一种方式。有许多研究和实例证明,有机种植对恢复土壤生命力,调节生态系统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把它跟环保联系起来。
那么,回到买苹果的例子,如果我买下了来自新疆的有机苹果,是不是就比买城郊老农的苹果要环保呢?这是个有趣的论题。
如果从碳排放的角度看,尽管有机苹果的生产方式对环境友好,但它从遥远的产地包装好,千里迢迢地运到我身边的超市,这个过程所耗费的能源可能已经抵消了它带来的好处,那么,买城郊老农刚摘下来的苹果是不是反而环保一点?
而从种植过程所耗费的资源看,有机食品也未必真的更环保。美国罗代尔研究所的专家就曾提出,为了控制虫害,专门生产大量的有机农药本身便提高了社会和生态成本。以最常用的除虫菊为例,为了从除虫中提炼出足够的有效成分,满足每年全球超过两万吨的需求,肯亚和秘鲁开垦了大量的花田,并靠无数人力每天手工采收一亿多朵花。这些花田本身占用了生产农作物的土地,甚至是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换来的,这对环境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说到消耗的社会成本,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的教授肯・格林有更明确的看法。他和同事曾在2007年向英国环境农业部(DEFRA)提交过一份全面的报告。在报告中,格林和同事比较了150种最常见的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得出的观点是:“与集中化大批量产的同类食品相比,有机生产能源利用率不高,消耗的土地可能加重森林和生态系统的负担。”比如,报告提到,跟常规牛奶相比,有机牛奶的生产需要增加80%的土地,排放的污染物也增加了一倍。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2
《中外食品工业》
杂志聚焦中外科技前沿动态,促进食品工业技术传播与发展;在全国食品科研单位及食品学院营造一个促进食品工业创新、加强食品工业技术交流的学术环境,给食品科研单位、食品院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活跃学术思想、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努力促进食品工业创新、经济发展及人文进步。
【主要栏目】
包装机械、分析检测、生物工程、工艺技术、贮运保鲜、营养保健、卫生安全、农林畜产、学术研究等
《中外食品工业》 本刊为半月刊,国家级,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网全文收录,国际刊号:ISSN 1672-5336,国内刊号:CN 11-5041/TS,邮发代号:82-897;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07.027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以培养学生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方法为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部分历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也是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食品专业的高等院校,存在着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验教学则处于未开展或开设课时不足的现象[1]。针对传统教学理念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单一或不足[2],结合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对“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旨在为国内“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共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课程简介
自2004年以来,“食品营养学”课程一直作为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之一,实验环节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特色,备受学生的关注与欢迎。经过课程团队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提高,“食品营养学”课程于2007—2009年先后被评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被确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食品营養学”实验课程于2012年首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写入教学大纲,更利于“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2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食品营养学”课内实验课程由以下环节组成,即营养平衡调查、营养食谱设计、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综合分析;课外的实践内容包括专题调研与设计、热点问题辩论赛、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实践活动。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合理结合,真正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分析思考能力的锻炼。
2.1“食品营养学”课内实验教学模式
(1)营养平衡调查。实验旨在通过自主选题、独立设计调查问卷、汇总回馈信息、统计分析数据与撰写结论等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开展营养平衡调查的基本方法,并提高学生对调查信息汇总、统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反馈信息综合分析营养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自主选题、论证。根据专业知识、相关文献(要求10篇以上),学生确定调查对象,撰写选题论证书,阐明选题意义与开展调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②独立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人群的特征,能够独立设计营养平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必须包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等),有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取嗜好问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问卷要求回收30份以上。④数据采集与汇总分析。在Excel表格中汇总调查问卷相关信息,准确计算每个被调查个体三大产能营养素的需求量与供给量情况、主要饮食习惯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等方面,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进行营养平衡问题综合分析。⑤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正文包括前言、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论4个主要内容。
(2)营养食谱设计。根据群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结合当地食物的品种、生产季节、经济条件和厨房烹调水平,合理选择各类食物,达到平衡膳食。此环节中必须包括:①确定食谱类型;②合理选择原料;③确定全日、每餐能量摄取量和三大热能营养素供给量;④主食品种和数量的确定;⑤副食品种和数量的确定;⑥平衡调配制定出营养食谱;⑦食谱的调整与确定。
(3)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综合分析。在“食品分析”“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自主选题的食物原料、半成品、成品三类样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含量变化情况为研究对象,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此环节包括:①自主选题与方案设计;②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③实验数据采集与汇总分析;④撰写实验报告。
2.2课外实验教学模式
2.2.1以贵重仪器设备搭建“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公用平台
“食品营养学”实验常用的仪器设备大多局限于营养成分测定的仪器设备,如凯氏定氮仪、索氏抽提器、纤维测定仪、马弗炉、干燥箱、天平等设备。仅通过实验课程,学生能独立操作的仪器设备较为有限,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学院搭建了食品营养学公用仪器平台,采用贵重仪器设备作为食品营养学的配套仪器设备,以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需要。例如,学生不仅能通过凯氏定氮仪测定食物中总蛋白的含量,还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圆二色谱仪等对蛋白构成进行深入定性定量分析;也可通过马弗炉进行灰分测定,还能通过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对矿物质元素种类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对常规仪器设备与贵重仪器设备的联合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
2.2.2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
通过课内实验的开展,已有部分学生具备了文献查阅、选材选题、实验设计的能力,课程团队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的选题范围自由灵活,创新性也突出,如从玉米蛋白中制备多肽的工艺研究、从火龙果果皮中提取花青素、从鸡蛋清中分离抗氧化肽、从林蛙油中提取不饱和脂肪酸及抗癌活性蛋白、从废弃香菇培养基中分离多糖、超声辅助提取大葱油等题目。学校根据选题内容及研究深度确定题目的等级,共分为国家级、校一级、校二级、学院级4个级别。每年,“食品营养学”课程团队的教师均带领10多个国家级、校级、院级的大创课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取得的成果也非常喜人,在顺利结题的基础上,还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少数学生还能发表sc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或申报发明专利等众多研究成果。通过开展“食品营养学”课外的参与课题活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非常高,为以后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3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模式
传统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大多限于课内时间,课外做到全天开放的还为数不多。为满足学生课外实验安排的需要,食品专业实验室采用24h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开展“食品营养学”的课内及课外实验,均可预约仪器与设备、预约实验时间地点、预约学习实验项目。为做到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制订了开放实验室的制度,如实验学生登记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②全部实验室均配备监控系统,并做到24h无死角监控实验室的目的,充分保障了实验室安全和学生安全,以及实验室的开放运行;③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学生可通过实验室的管理网站进行实验室预约及仪器设备的预约,也可了解實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设备的操作说明等信息,为实验室开放管理提供了必要保障[3]。
2.2.4网络资源的应用
“食品营养学”课程的网络资源以“食品营养学”国家级精品课平台为基础,包括多媒体课件共享、教学视频录制、在线题库建设、教学互动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先进性,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及交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随时在网站上进行自主学习,亦可在互动栏目中进行提问或师生间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此外,课程网站资源每年都在不断地更新,资源越来越趋向于完善,几乎所有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都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网站。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学院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学习需要,更为其他兄弟院校同专业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达到了网络资源共享的目的。
2.2.5其他教学模式
课程团队教师常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如到粮油、水果、肉品、水产市场等进行认知实习或采样分析。课程团队教师也带领学生参观食品加工企业,了解食品加工流程,现场讲解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流失、营养补充等内容,并结合学院的多条中试生产线,如乳制品、肉制品、发酵制品、蛋品、焙烤制品、果蔬制品、功能肽等中试生产线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满足“食品营养学”实验教学的综合设计性需要。
3结语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4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4-0065-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大学科内容,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以及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对新时期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们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密切联系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和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课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有必要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我国当前营养和食品卫生的现状,与时俱进,舍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观念从临床治疗逐渐转为疾病预防,作为与人的饮食健康密切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医疗和预防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如增加了饮食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预防的相关内容,补充了食品营养标签内容的解析等。此外,由于课本知识相对于学科的研究现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学员仅从课本获取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在课程教学中,教员可以大量浏览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开阔学员视野,满足学员的求知欲望,并为学员以后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具体典型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式教学重在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科学性、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涉及较多实际案例,在讲授相应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员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事件过程,深入分析案例,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相结合的目的,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食品添加剂”这一章节时,教员会给出影响广泛的瘦肉精事件、红心鸭蛋事件、饮料塑化剂事件等案例,将学员按每组4~5人进行分组,学员需要查阅资料以全面了解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解决方案,并准备好PPT。针对案例,学员不仅要查阅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概念、种类、在食品工业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了解目前有关食品添加剂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可能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以及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方法,最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预防措施。学员讨论汇报结束后,教员对学员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对其中涉及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员只是启发和引导,学员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2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员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员到相关场所开展教学活动,脱离教室和纯理论的学习环境,将实际事物直接作为教材,学员面对真实事物学习,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际[3],有助于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这一内容时,我们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该内容涉及一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等内容,相对单调枯燥,不易记忆。在授课之前,教员首先联系了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口碑较好的上海某食品有限公司,并提前进行现场调查以熟悉环境,结合教学大纲,制订授课内容。授课当天,教员带领学员进行现场参观和实地了解,并观看了瓶装饮料生产的全过程,在参观过程中讲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内容,学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现场提问非常积极,并总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场教学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即现场性和直观性,学员身临其境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本来枯燥乏味的标准和规范,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2.3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某一教学内容中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分析及辩论,从而获得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4]。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辩论式教学更注重学员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引入辩论赛,营造竞争与合作的气氛,更能培养学员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我们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如食品新技术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教师提前把辩论的题目和相关的规则告知学员,设计好辩论的程序和环节。学员通过翻阅大量的图书和资料,整理归纳,选取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制订策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不仅要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随机应变反驳对方的观点。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协助者,起导向作用,只对辩论内容和效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学员是主角,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上的热烈辩论充分唤起了学员学习的热情,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员积极向上、竞争与合作的精神。辩论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深化,有利于学员对疑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最好的体现,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为了加深和巩固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而以往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多为验证性、模仿性实验,学员只需根据实验讲义的步骤操作就可以完成,限制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采用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前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设计实验课题和研究内容;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并进行分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并讨论实验方案可行后再实施,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用PPT汇报结果,并撰写论文。研究型实验教学不局限于一堂课,有可能贯穿于整个学期,让学员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和修改实验方案,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并让更多的学员广泛参与实验过程,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提高其综合能力,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在科学技术和知识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不被淘汰,仅仅依靠课堂所学远远不够。为了丰富学员的课外知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由感兴趣的学员自由报名参加,由两名教员全程指导,时间为一学期,活动内容实践性较强,如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调查、某个班学员的营养调查等,一般分为3个阶段:方案制订、具体实施和整理总结。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可能是学员未来工作中所要掌握的技能,学员普遍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整个活动过程积极性非常高,在遇到困难时,也总能齐心协力想出解决办法。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员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
5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营养与食品卫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技能过强、综合素质过高的新时期医学人才,是国之所需、民之所求。为此,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强化实践技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周喜,高雪萍,李海燕,等.案例式教学法在食品专业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5,44(13):130-131.
[3]李红霞,蔡懿灵,沈慧.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在职业卫生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67-1169.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从食品安全性的概念、我国食品安全性的现况、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以及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性的改善。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均在不断地增强,功能性食品、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用语频繁出现在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食品”,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食品安全性的概念、我国食品安全性的现况、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以及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的剖析。
1、食品的安全性的概念
由于科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内涵及轻重缓急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也不完全相同,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理解也有不同程度的差距。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性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在我国食品的安全性通常被解释为“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不良反应的实际把握”。所谓不良反应包括由于偶然摄入某一种食品对机体所产生的急性毒性(伤害)或长期微量摄入所产生的慢性毒性,例如致癌性和致畸性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分析技术的提高,有些曾被认为是绝对安全、无污染的食品,后来又发现其中含有某些有毒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或危及其后代健康;而许多被宣布为有毒的化学物质,实际上在许多食品特别是在天然食品中以极微量的形式广泛存在,并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益于人体健康。因此,评价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并不是根据其内在的固有毒性,而是看其是否造成实际的伤害。
2、我国食品安全性现况
我国食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最严重的就是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重大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用甲醇制作毒酒,用福尔马林浸泡海产品,在火锅中加入罂粟壳,用生石灰做豆腐以及阜阳奶粉等事件层出不穷。仅2006年就发生过多起食品安全问题:苏丹红事件,超碘奶事件、变质奶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等等。接连不断的食品危机,使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忧心忡忡,人们不禁要问,还有安全的食品吗?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议论和关注的话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整体生活水平、食品工业乃致整个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食品安全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切实研究食品不安全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对策,逐步消除食品的不安全因素,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体系。
3、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专家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近年来,每年卫生部接到食物中毒报告100~200起,涉及数千人发病,百余人死亡;除意外事故外,大部分均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如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污染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爆发累及30万人。从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出发,微生物性危害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也始终是各国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努力控制的重中之重。
(2)长期使用农药、兽药、化肥、及饲料添加剂。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化学成分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棚式蔬菜,为防止病虫,菜农往往超量喷洒农药或使用高激素、高营养素,使农作物超常生长。由于这些化学品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在食物链、环境和人体中可长期残留,对食品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类健康,比如说有机污染物中的二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工业化合物及副产物,都具有可在环境和食物链中富集、毒性强等特点,对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在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可能有增无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加强治理。
(4)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的加工、包装、运输以及贮藏过程中,为了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增强食品的感官性状,适当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是必要的。但是要求使用量必须控制在最低有效量的水平,否则会给食品带来毒性,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在食品加工中广泛存在着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如使用量过多、使用不当或使用禁用添加剂等现象。
(5)食品加工、贮藏和包装过程。食品在高温烹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杂环胺等),在加工过程中,会用到机械管道、锅、塑料管、橡胶管、铝制容器以及各种包装材料等,也有可能将有毒物质带入食品。另外,食品贮藏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龙葵素等化合物,也给食品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性问题。(6)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7)市场和政府现有措施不完善,仍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食品标签滥用,违法生产经营等。
概而言之,食品不安全因素可能产生于人类食物链的不同环节,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特别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可因生物富集作用而使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高浓度毒物危害。
4、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
(1)强化政府监管,对监管不力、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有关部门实行问责制。
(2)加大对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有关当事人、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3)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严格监控,保障食品安全,同时有关信息,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4)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控制水体、空气、土壤的污染,改变当前食品污染状况。
(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
(6)切实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消除食品污染于发源端。比如说减少农产品的污染情况,可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等化学品等。
(7)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确保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受害人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市场存在的假冒伪劣食品能得到及时的收缴、查封;
(8)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改进饮食习惯,革除不科学、不文明的饮食方式,少吃或不吃油炸、熏烤及霉变食物等。
综上所述,吃的营养,吃的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重视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一定会稳步改善,从而使人们吃上放心食品。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食品安全-现状与形势,江西食品工业,2003,1,4
[2]南庆贤,吕玲,动物性食品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家禽,2002,24(22),6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6
实验室目前设立食品安全与风险管理研究和功能性食品与生物技术两个研究方向。
食品安全研究以提高我国食品污染物、食源性致病因素和转基因食品、农产品的快速检测水平和能力为目标,发展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现场操作性强的免疫分析方法为核心的检测技术体系,为食品安全监控提供急需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和分析检测过程中的通用前处理技术,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商品化产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食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化学和生物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为主要内容,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供应安全控制模式、规范和体系。
功能性食品与生物技术方向针对我国目前乃至今后10年到30年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问题,充分利用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用现代食品加工工艺开发多种形式的功能食品。采用基因克隆、定点突变及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活性肽的性质、功能和结构在分子水平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新的遗传体系,获得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或新的生物,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人类健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