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2-0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中职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的思路及做法。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设计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组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遵循以下三点指导思想。

(1)拓宽专业,培养通才。过去的专业划分过细,造成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难以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随着新专业目录的确定,学校要对过去老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并对它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新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三门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遵循“拓宽专业,培养通才”思想,应具备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所必需的机械制造过程有关的基础知识。

(2)扩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从过去机械类各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只有机械制造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概论、切削原理等有关机械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但教学内容过专过细,内容庞杂陈旧。而其他机械类专业如机械设计、汽车、工业工程管理等专业,只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造成这些中职生缺乏切削原理、机床及工艺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影响从业能力。从统计来看,机械类各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和运销等工作。因此,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要重基础,避免原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庞杂、太专太细等缺点,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3)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过去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而一些教学内容又没有讲到。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要适当增添一些新的知识要点,使课程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让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能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这样,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中职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涉及公差及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学习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零件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即公差与配合的相关知识)、零件的定位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再依次叙述机械零件的特征、表面加工方法与加工设备等知识,然后重点研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问题,最后,再了解自动化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方面知识。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很多,涉及面比较广。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除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教师还要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教学环节。

(1)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要安排一周的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CAPP)课程设计。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包括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计算机工艺设计软件的辅助下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一个比较简单的机械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工艺设计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实际上,课程设计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验收和巩固。实践证明: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面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时能综合应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做到正确分析和处理;课程设计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则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不同工艺方案的分析与对比可使学生初步掌握优化工艺方案的能力;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熟悉各种技术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运用;课程设计训练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编写工程技术文件的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实验。为配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培养中职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车刀角度的测量、切削力实验、切削温度实验等三个教学实验,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结束语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来,课程组不断总结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近几年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来看,中职生的知识面和实践动手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①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②③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也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仅凭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 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④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 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⑤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⑥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

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⑦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 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学校的创新环境,还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关,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检验改革成效,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本科生十个班级为试点班级,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13224)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秀莲.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学,2013(16):30-31.

② 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树森.机械制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④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⑤ 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6-7.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设计;课程改革;实践

0 引言

在技工院校中,专业教学都是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的。因此,《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作为汽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技术类基础课程,所以,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为以后的汽车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课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1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在技工院校中,专业教学都是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的,因此,在进行《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的设计时,需要让学生能够对汽车的构建及材料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在对汽车材料的讲解中,教师主要需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辨别各个材料在汽车运行中的作用,能够正确的使用其材料。本文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项目来进行课程设计并简单阐述。

项目一:汽车在其传动机构上的课程设计,教师需要将汽车中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凸轮机构、轮系传动等的工作原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设计。

项目二:汽车工程材料。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所要做的就是将汽车中金属种类材料在汽车力学性能上以及工艺性能上的特点进行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将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在汽车中起到的作用做出相应的讲解。

项目三:汽车液压技术。在对这一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汽车液压传动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及液压传动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项目四:汽车运行材料。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设计需要将汽车的运行材料在使用性能上,各种规格的划分、评定及选用上都需要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进行设计。

这四个项目的划分会随着市场的需求而进行改进及完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学好汽车专业其他课程的前提,因此,《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设计就尤为重要了。

2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能力本位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调整教学标准,优化整合课程

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中,需要对市场需求及行业动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注,随时了解其最新的动态,这样教师才能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精简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精简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将上文中提到的四种项目来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汽车行业的了解,结合其实际需求来将教学内容中可以略讲的内容进行删减,提炼出重点内容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实践学习。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由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有信息太多太杂,难以接受的感觉,基于这一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对教学的质量及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将自身上课的方式进行改变,以此来使课程的能力本位能够顺利的变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1)探索并采用与技工院校生源特点相适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较低,因此,对于其的教学方式应该侧重于及感性认知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教育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的方式,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并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技术想结合起来,使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2)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采用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项目考核方式

我国传统的考试体系都是以闭卷为主,很少会采用其他形式的考核。但是由于闭卷考试非常的局限性,很难真实的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因此,这就需要对传统的考核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来对学生进行各个能力的综合情况来进行考核,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做个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获取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实践性教学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汽车各部件的真实情况的认知度,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去了解,而不是仅靠教师口头描述。在技工院校教育中,动手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汽车机械基础能力本位课程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能够掌握汽车各方面的实用技能,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实用性的人才,为以后学生踏入社会出一份力。

3 结语

汽车机械基础能力本位课程是汽车专业技能的基础教学,因此,技工院校学校要对其格外的注重,只有将这门技术知识掌握牢固,那么对汽车专业中的其他课程也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技工院校学校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摘 要 本文在调研分析高校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综合改革探索,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对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效果显著。

关键词 综合教学改革 课程实验 课程设计 应用型本科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25

On Mechanical Course Experiment and Course

Design Comprehensive Reform

ZHANG Lingli, ZHAO Jian, WANG Wenjin, ZHANG Jing

(School of Contro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rveying and analyzing mechan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 It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against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xperimental and course design for mechanical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link.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exploration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course experimental and course design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system, methods, ways and means. It is illustrated that thos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have remarkable effects in aspect of improving engineering thought and ability for mechanical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form; course experimental; course design; practical undergraduate

根据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及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应得到系统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识图及工程语义的表达及其包括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和调试等实践能力。因此,对机械类本科生在校期间应注重这两方面的培养。机械类本科生所学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它们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本科院校开设的机械基础实验所涉及的教学课程较多,但各门课程的实验各自独立开设,互不联系,没有从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课程综合学习的角度出发,形成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能开设的实验多为常规验证性的,内容较为陈旧,实验手段较落后,设计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实验很少;实验仅仅作为理论课的辅助教学,学生也不重视,实验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验能力和水平;在实验教学方式上,学生只能按照教师事先搭接好的实验平台和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读取实验数据及进行数据处理,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①

在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很多院校在选择设计题目时一直选用传统、单一的二级减速器,虽然减速器的设计包含了齿轮、轴和轴承等典型轴系零件的设计,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得到较全面的综合应用,但是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又对机械类专业设计者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以往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题目相对单一,设计参数数量不足,导致部分同学的设计结果雷同,存在抄袭现象;②学生盲目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在结构设计中,存在不能综合考虑零件的强度、刚度、工艺、装配、和密封等问题。③这些都致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机械专业特点,本文主要从机械类本科生所学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入手,提出一套面向机械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1 改革实验教学,建立全新的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遵循模仿、掌握、熟练和创新的认识规律,必要的基础实验应该保留,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适当增加,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和开放性课外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

(1)整合实验内容,建立科学完整的实验体系。突破实验原有的课程界限,把一部分实验内容采用单元形式进行教学,每一单元设计一组实验,再把另一部分实验内容组合在一起,设置成为机械基础综合实验单元,形成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各实验单元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式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用典型的教学案例将机、电知识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及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培养创新思维意识、自主学习方法、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创设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规定范围内允许学生自选实验题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无固定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认识到机械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又强化了学生独立设计的意识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加成果展示和学生互评环节,促进创新经验交流和创新意识的激发。

(4)探索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尝试在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过程采用自主形式,即允许学生自选实验题目。例如,机电系统创意组合搭接实验,这个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传动方案,整个装配、调整、测试、数据采集及分析过程也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手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排除了由教师统一定传动方案、实验步骤,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现象。

(5)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将实验室作为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组建项目小组,由学生自行寻找课题或根据竞赛主题确定题目,进行方案设计论证,通过小组分析、研究和讨论确定项目内容,最终根据设计思想和创意理念,在教师指导下形成设计作品,作品可参加校级或市级机械创新大赛,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间交流,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同时,可以将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使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2 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环节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结合机械类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后续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体制改革进行有益的初步探索。

(1)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引入“能力导向”原则。能力导向原则是以能力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以能力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标准考评教学效果。④⑤面向机械类学生,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导向为原则,构建了完善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和创新性设计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相关专业设计能力。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社会需要拟定课程设计题目,打破传统设计两级齿轮减速器局限,在部分有能力的同学中开设创新性设计内容,选定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的设计题目,把构思、方案设计、功能设计、结构设计、优化设计与CAD相结合,并进行系统训练,形成一个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体系。

(2)把学生的课外创新设计作品,纳入到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在部分有能力的同学中开展课外创新性设计活动,设计过程尝试采用项目式实践模式,教师提出项目的目标,不规定题目,不指定方法,不提供参考资料;由学生自行探索,允许几个人组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成果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3)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到课程设计中,提高绘图效率。把现代设计手段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如利用机械专业常用设计软件AutoCAD、PRO/E、UG、SolidWorks等,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实现运动和装配仿真等,最后可将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转换为二维工程图,并进一步完成尺寸和公差的标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将学生从繁杂的绘图中解放出来,提高绘图效率,同时,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及结果具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设计方法上,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产品的整体设计、细节设计及创新设计,真正体验到机械设计的乐趣。

3 开辟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实验和课程设计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锻炼学生从方案确定、到结构设计、再到工艺实现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施展学生创造才能。一方面,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可以为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又使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得到了延伸。例如我校机械专业的同学,6人自由组成一设计小组,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学生们从设计方案的确定、参数的选择,零件的设计、校核及绘图再到零件的加工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其中一组同学设计的产品“思维空间”平面机构创意组合演示教具,参加全国第六届机械创新大赛和天津市第五届机械创新大赛,分别获二等奖和一等奖荣誉。通过我校的教学实践改革证明,学生主动学习、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4 结语

本文立足机械类本科生所学主干课程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通过具体实践教学和学生第二课堂,就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自学)、共享知识(团队工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过程中得到能力提升的改革思路,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显著,为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本科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贺平,罗阿妮,杨恩霞,庞永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

[2] 涂德浴,陈富强,许爱瑾,路曼.机械基础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及教改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 马先英,蔡卫国,谢忠东,武立波.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历届高职专升本重点考试科目。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和研究,教学效果显著。现将教学实践中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必修课的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综合应用《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等课程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开始总是有些不适应,感觉该课程内容抽象、繁杂、逻辑性差,学起来枯燥、乏味。因此,讲课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讲解,如介绍课程学习内容时,尽量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自行车、汽车、机床、

手表等,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课要形象、生动、直观

一个好的开头,即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中有效的导课不仅能使学生自然地接受教师要讲授的新知识,而且还可以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易凭兴趣做事,且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为此,每讲授到一个新的机构或零件时,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其有好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有动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接受信息。例如,讲“齿轮传动”[1]时,教师应先以要讲述的各种齿轮传动模型导入,说明这是本章将要学习的零件,然后边演示边讲解本章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被调动起来,参与教学,从而达到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总之,组织好每次课的教学导人,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把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有兴趣的主动学习,可以达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三、讲课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条理清晰是指内容讲解要有层次感,重点内容要突出、精讲精练,使学生掌握得扎实、可靠;次要内容简明、概括讲解,使学生有开阔的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张有弛,易于掌握好重点内容。在讲课方式上,教师要善于把课本上复杂、抽象的内容仔细加工,简单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列举实际事例和假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内容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内容。

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在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中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改变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这门课程主要涉及常用机构与通用机械零部件,教师除了借助大量的实物模型进行讲解外,还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齿轮的失效形式――塑性变形时[2],为什么会在主动轮的轮齿表面上产生沟槽,在从动轮的轮齿表面上出现凸棱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齿面上所受的摩擦力造成的,因此教师就要分析主动轮和从动轮轮齿齿面上所受的摩擦力方向。这时,如果只是靠着让学生看书上静止的图片,大多数学生是很难想象出齿轮啮合时轮齿表面的相互摩擦情况的。但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演示,一目了然,便可让学生了解其运动情况,并可轻松地判断出主、从动轮轮齿表面所受摩擦力方向,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是被学生长期接受和适应了的,不能完全丢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生已经习惯了基础课的系统性和学习方式,一接触本课程就会产生“没系统性”、“逻辑性差”等错觉。的确,本课程许多问题都是采用经验公式和条件性计算解决的,且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不像基础课那样具有唯一性,这就要求学生要逐步适应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但是,高职类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特别是做习题时总希望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把该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讲解清楚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自己做主”,鼓励同一问题有多个答案。任何零件的设计,只要满足设计要求,均属合格,至于哪一种方案更经济、更合理先放在其次。例如对轴的结构设计,教师提出设计思路,强调基本要求:如轴上零件要有准确、牢固的工作位置;轴上零件装拆、调整要方便;轴要有良好的制造工艺性和尽量避免或减少应力集中等。然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凡满足以上要求的设计方案,均属合格。最后,教师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灌输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由于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教师思维的限制,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机械设计”不“机械”,它是一项灵活伟大的工程。

六、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测试

对初学这门课的学生来讲,该课程还有一明显特点,就是听课似乎一听就懂,看书一看也明白,但就是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归根结底,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对课程的本质、其中的奥妙还没有真正体会。当然,这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总结中,进一步阐述课程的重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注意事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及时进行阶段测试,将看似简单的课本知识,分析加工成具体的实际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反应出来,让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引导他们去领会课程的本质,体验其中的奥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系统总结,搞好复习

课程结束后,老师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对课程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复习中,教师只需概括总结,无需详细讲解,可针对学生特点编写复习资料。在复习资料中,教师应对各种题型从不同深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使学生从复习资料中能一目了然地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老师再通过答疑、做示范答案等方式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弥补缺陷,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八、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要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学则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与学做到密切配合,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与学生必须有充分的交流。高职学生自控力相对较差,因而建立与学生的交流,时刻牵动着他们的思路,同时培养着与他们的感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交流要贯穿于教学各环节,《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包括讲课交流、答疑交流、作业交流、实验交流、课程设计交流和考试交流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教学效果。讲课有交流才能带动学生的思路;答疑有交流才能充分了解学生;作业有交流才能及时发现不足;实验、课程设计有交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考试有交流,才能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细心观察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耐心回答学生疑难,而且要时时处处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和决心学好这门课程。

九、注重实践课教学

高职教育着重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也会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每讲到一机构或零件的设计,教师都要让学生去具体实践,同时要穿插必要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质,激发实验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课程设计理论计算部分可以和教学同步,从讲齿轮传动强度计算开始布置设计任务,课堂教学讲到的相关内容,如轴、轴承、键等,其设计计算都必须与课程设计同步完成。然后,利用一周时间,在设计教室,由老师指导完成零件图、装配图和整理说明书,并准备答辩。这样,既节约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课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关键地位。这门课的学习,会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各种机械的研究开发和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每一位教师永远的追求,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学院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特别是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占有较多的课程学时量,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课程体系环节,使学生巩固和加强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处理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从而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毕业后的生产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技术问题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2]:

(1)专业面宽、综合性强: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融合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机械原理及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多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各类制造方法和过程,从毛坯的制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装配到检验等,都有涉及,各部分课程内容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并且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涉及的专业面很广。

(2)实践性强:本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是从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精选出来的,且直接用于和指导生产实践,每一种零件的加工工艺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零件,对于不同的工艺人员、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条件,该零件所采用的加工方案也不尽相同,因此该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知识点广、散、乏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件定位与装夹、夹具设计、切削加工原理、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等几部分,各个章节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不容易记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比较乏味。

从课程教授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本类课程内容,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2.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传统

虽然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现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加之课程内容知识点众多、内容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大班授课

受制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扩招的影响,很多课程都是大班授课,甚至出现了两百多学生在阶梯教室同时上课的现象。对于一些讲座类内容,尚可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学生自律性差

手机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进教室前要交出手机的现象,可见手机类电子产品对教学的影响极深。加之本类课程较枯燥乏味,也使得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等。

2.4各个环节连续性差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完整的环节应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工艺实习等内容,但在学校实际安排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将各个环节紧凑地安排在一起,从而影响了学生最终的掌握程度。

3.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改进措施

3.1翻转课堂

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s)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随着一批优质在线平台的出现,MOOCs教学的优点也逐渐体现出来。因此,可以采用传统教学和MOOCs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与MOOCs各有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让学生的学习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传统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学校教学活动的最优化[3]。

3.2小班、小组化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小班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将学生划分若干个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一部分课程内容,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讨论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内让每个组的学生给全班同学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以加深记忆和理解[4]。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涉及三维实体和复杂的运动,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工艺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增加动画和录像等工程实例展示、利用动画演示机床的组成及拆卸,直观易懂,给学生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对机床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能细致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5]。

3.4多环节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是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重要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但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往往都是集中二至三周进行,未能与课程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知如何用,只是机械记忆,学习效率低;在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方面,因距课程学习时间较长,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课程设计难度大,工艺实习效果弱。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穿行,在课程学习之前,先进行1~2天的工厂实习参观,然后给出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再进行课程理论学习,三者交叉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使得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边学边思考,工艺实习过程又促进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即学即用降低了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了工艺实习的效果。通过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工艺实习,学生能够制定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和在线式教学的发展,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分析总结了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对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军,任小中,魏冰阳,等.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7:43-45.

[2]吴勃.《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23:158-159.

[3]邓波.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J].考试周刊,2016,13:8-9.

[4]胡迎春.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手段的应用[J].才智,2015,32:176.

[5]王丽,张恩光.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15,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