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1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理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50 — 02
信息时代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的面前,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并不是课堂上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点播者。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在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而使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要更快的大踏步前进,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网络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及其相关应用,与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模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提高信息素养,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研究透彻,使信息学的内容在教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现阶段,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与教师信息素养问题的三点思考:
(一)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的硬件环境都是连接有互联网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室,在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创作作品时需要素材时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另一方面,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也有同学上网、玩游戏等小动作;体现教师知识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于学生连接互联网的环境下,如何使学生专注于课堂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体现,教师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一方面能力,更应该注重的是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整合的能力的体现。
(二)“填鸭”式与“导学”式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会使教师的素养和能力不断减退,不论是学生和教师都应主动“学习”,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导学”,学生是以“自学为主”,学生课堂活动的安排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所决定的,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准备的充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实践锻炼中都会得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模式的好坏是相辅相成的。
(三)技能应用与课堂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轻松活动的气氛,在学生操作与实践的过程过后,综合的评价模式也为学生的素养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学生掌握工具的应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实际应用与创新,应杜绝“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综合评价”的评价模式,例如课堂讨论,参与小组活动,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大胆发言等方面来评价。这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信息素养的综合体现之一。
二、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几点实践措施:
(一)备课充分课堂高效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目前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最主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信息意识的增强,信息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的备课、上课中积累。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高,充分的让学生活动,大胆实践创新,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钻细研,同一个知识点,如何活动,学生会喜欢;同一个工具的使用,如何引导,学生会主动操作;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的提升,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得来的。
都是同样的“知识内容”,在备课阶段,可以将其按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小组分别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提供不同的辅导和点拨,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任务和问题驱动下,在正常的课时内学习知识,体验活动。课堂高效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就会发现问题,由发现问题到处理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思维活动提高的过程,教师思维活动多了,思路广了,自然信息素养也得到提升,再应用于教学就更加游刃有余。
备课阶段需要针对不同班级实施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同时,也要实行“一课多备”。备课不仅仅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更能让教师在多次备课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把握和调节,一课多备是通过一节课知识的准备,实现多次的思考与完善。第一次备课,是自己单独完成备课阶段,使备课在结合自己知识结构和水平与学生程度的第一次准备,完整的教学流程和与不同班级的匹配是第一次教学备课的关键;第二次备课,是与备课组交流,将自己的备课内容与本备课组共同分享,交流,同行对备课流程和知识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使备课的内容更加完善,充实;第三次备课是自我反馈,将第一次备课与第二次备课相融合,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这样的备课方式,在上课前教师会比较辛苦,但是这样的备课才能使教师在备课阶段对知识内化深刻,形成好的知识结构。长此以往,就会使教师在课前和课上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习惯成自然,只有这样,才会使信息技术教师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断提高知识和理论素养,为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和教师信息素养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在实践中发现,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与高中阶段的各个学科都有潜在的联系。如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适时的与数学、语文、英语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会使信息技术教学锦上添花,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学懂、学透;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教师找到突破口,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供相应的思维拓展。信息技术学科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属于辅助学科,但是在学生接触互联网,接触大量信息的同时,完全可以培育教师对信息的意识与情感,提高教师处理数语外及各个学科的信息的能力,培养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理解学科的综合运用,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应注重运用过程中的细节和正确性,学科知识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考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同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涵盖广泛,教师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并运用恰当,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决定的。但不论用与不用相关学科的知识都应该以适用为前提,有的教师倾向性的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却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只能是得不偿失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的是在教学和平时的知识积累中获得,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同时,应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多沟通,多交流,使知识融会贯通,用的得体,恰到好处。
(三)坚持学习教研知识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教师想交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教师本身就要有十桶水的容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理解的比老师还透彻,这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要想吸引学生,教师就要有更多的知识。学习应该是终其一生的,而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尤其是与时俱进的今天,信息产业,数字化进程日新月异,信息教师更应加强备课组的合力,组织教研,在交流与探讨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组织教研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需要备课,在备课阶段需要不断的充实课堂,充实知识,使知识在教师间相互补充,让每个教师都有提高和学习的空间,探讨是团队学习的方式,每个信息技术备课组都应该是逐步提高技术和理论水平,不断充实,创新,让技术的能量带动学科的知识,让学科的知识,带动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整个信息技术的备课,教研形成体系,逐步内化为每个人的知识成果,应用于课堂实践,丰富课堂生活,使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顺其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信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师的素质一样,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提高和形成。长期的积累在于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充实,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和技能需要不断的提高,尤其是信息素养,关乎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扎实推进。信息技术是与时俱进的学科,学科知识千变万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只要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能够不断的提高,相信每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应对信息时代的科学化的信息素养。
(四)积极参与实践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际动手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需要动手,但是有的情况下,教师缺乏动手探索的环境,不愿探索新知,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平时,教师在备课阶段,应积极挖掘有价值的动手实践活动,亲身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信息意识,久而久之教师就形成了良好的应用意识,养成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信息的过程,并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信息技术教师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思考,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参与实践,大胆实践,给学生的作品和自己的技能提升的空间,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实践的俱乐部,让每位信息技术课堂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动手的乐趣,让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能体会到实践的进步。相信如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认真实践,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熟练,扎实的呈现给学生,也会成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提高信息素养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实践需要理论作为基础,而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教师在注重实践的同时也应该提高理论的素养。理论素养是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扩展。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的提升能够使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得到知识的升华和扩展,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生对本学科知识学习的窗口,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基础牢固,能够使信息技术课堂的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对今后学习及探索的方向都是有好处的,至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基础完全由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教师理论与实践知识联系的紧密,使学生学习的高效,那么就会使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基础掌握牢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于学生课堂的效果,学生课堂效果高效,就会使学生充分的从理论到实践充分的学到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完全可以看出教师信息素养的程度,每个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完全可以反馈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如果信息技术课堂学生活跃,思维积极,相信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课程安排也是非常充分的;如果信息技术课堂学生懒散,经常出现小动作,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把握也会出现偏差,和存在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课堂效率的高低,只有实践,只有课堂,是检验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唯一标准。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2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情况 (大学生问卷)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都比较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被调查高校已经具备了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的教学应用情况要落后于学生。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96.8%),其次为计算机课件(69.0%),电子邮件(65.5%)和使用网络资源(55.1%);比例较低的有网络教学(30.5%)和BBS讨论(19.7%)。这说明,高校教师们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主要是利用常规的幻灯演示、单机课件和电子邮件等,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而在大学生调查问卷中,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去查找各种学习资料;42.6%的学生经常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32.8%的学生经常利用在BBS上发贴的方式来向其它同学请教疑难问题。这说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要远比高校教师积极和充分。
二、我国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构建分析
我国由高教司主管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的大学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标准分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网络课程开发三级共31个模块。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五大能力体系: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能力体系;构造、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体系;媒体开发应用的能力体系;研究能力体系;管理能力体系。
南国农教授早在1998年就提出的:“在科学文化方面,具有‘士’字型的知识结构。包括:一般基础知识――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三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物理学、工艺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专业知识――电教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与应用、教学软件编制理论与实践、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电教管理等。
从不同层面分析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综合国内外多种标准的长处,重新思考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要求与构成,才能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构成与标准体系,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发展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建立一套培训与考核体系,使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更加标准化、合理化、现代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加快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结构体系构建
(一)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术技能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既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推进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各个专业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媒体与操作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等媒体的软硬件知识及网络资源的基本知识与维护技能;相关的教学系统与设备维护技能;多媒体综合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多媒体信息素材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提出支持学校发展的有关技术实践的策略;能发展、实施、维护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能设计和进行教育技术的相关安全程序或工作等。
(二)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技能
要求高校教师能设计、利用、评价教育教学资源,具体了解信息时代教学资源的特征、种类和应用环境;掌握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和需求分析方法;掌握资源的系统设计、教学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方法;掌握资源获取的多种途径、方法和场所;能够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掌握利用网络和他人进行资源交流的方法;掌握资源评价方法;制定学习活动中教学资源的管理计划,系统管理获取的各种资源;保证负责地、公平地、合乎道德、合乎法律地使用信息和软件资源等。
(三)高校教师教学设计应用技能
高校教师能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整合、管理与评价,主要包括:了解与教学设计及应用相关的理论;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方式,以及所需要的设备、软件资源等;能运用软件设计简单的课件,开发教学所用素材;能够成功地使用整合教学技术的教学策略,使技术成为有效的教学和创造力工具;能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新型的学习环境,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能在教学中使用与特定学科相结合的软、硬件工具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掌握技术、资源、课程任务整合及问题解决的策略;整合运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角色的体现;用媒体技术来支持高校教师的终身学习和自身专业化发展;能够利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及互联网络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和教学管理;能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的多元评价,组织和实施评价活动;能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等。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措施;提高;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
1.在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1课程设计要合理
一节课就短短的45分钟,要把每个问题都讲得那么透彻是不可能的,所以提问一定要有侧重点,弄清楚关键点,以突出重点。
第一,牢牢抓住教学的重点,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不重要的问题上。
第二,对于某些难点进行提问,并详解,使学生更上一层楼。
第三,在那些容易让学生混淆的知识点上提问,以便学生理解透彻,牢固掌握。
1.2对学生要有合理的评价,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个必要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一切都是空谈,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敢于创新,这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能力,而对于那些表现比较差,调皮捣蛋的学生应该进行批评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警觉性。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能力差异,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没自信、实践操作能力不行的学生非但不能歧视,还应给以更多的关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给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1.3劳逸结合
哪个孩子不爱玩?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玩,只要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把任务完成了,就应该放松放松,如果只学习,而不玩,那样对健康是不利的,只有坚持劳逸结合,才能训练出学生敏捷的思维,才能在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们都喜欢在电脑上玩小游戏,这时教师最好是不要阻止,反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鼠标的基本操作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玩游戏当中熟练掌握了某些基本技能,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在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1平等辅导,实行民主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老师,而在课后就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而设计教学,这样,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还有利于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共同进步,平等辅导还有加强人际关系和感情交流的优点。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上实行民主制。
2.2实行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老是让学生练习那些早已经掌握了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造成了时间的大量浪费,还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殊不知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志,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巩固已学基本知识,还能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为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还有待完善,在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2.3实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言而喻,就是几个人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其次,学生自己可以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运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既增加了竞争对手,又增加了学习的动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大提高。
2.4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每一首诗都有独特的意境,正如诗一样,学习也应该有情境,所以,学生要把学习任务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学习变得更简单,实在,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上的图像、表格等看上去都很直观,直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大胆地联想,这样就自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氛围当中,学生会变得主动起来。有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某个问题感兴趣,他就会乐而忘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一定的情景很重要。
2.5加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堂练习能起到及时巩固当堂所学知识的作用,教师通过学生课堂练习不但能了解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情况,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着哪些不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等等,然而,对于某些个别基础太差的学生,教师还要对他们单独辅导、特别关注,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耐心,如此一来,这样就实现了当堂课的内容当场掌握,也为学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提高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敢于创新,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1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4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难点;寓教于乐;入脑三分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许多老师,也自觉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整个数学课堂,可以说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思维。但是进行教学反馈或检测时,学生却对使用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那一节课没留下多少印象,也就是说,使用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那一节课没有达到让学生过目不忘的效果。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效率,值得我们研究。
一、创设情境,把学生“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首先播放一段父亲和儿子一道逛商店的录像,并配上声音:“今天是爷爷的生日,我们给他买一听中老年奶粉,好吗?可我不知这一听奶粉有多少,你说说怎么办?”,“用秤秤”,“还有什么办法?”“这是一个圆柱体我们还可以根据它的大小来计算它的重量”,“你知道怎么办吗?”“ 不知道?”“同学们,你能帮帮这位小朋友吗?”在教学这样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又自然又轻松,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帮忙解决问题。这样设计不但有利于新课的教学,把学生思维引入新课重点解决问题的“发展区”和学生求知的“情绪区”,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信息技术运用要“巧”,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把圆柱体模具切开、拼凑。但却是凌乱的,无序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电脑先出示一个圆柱体,然后在切割成许多小份,最后再拼凑,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割补法,帮助学生理解不易明白、不易掌握的知识要点,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信息课件中注入游戏情节,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在三年级的数学示范课《搭配衣服》上,教师利用先进的“互动工具”软件进行教学,该软件把游戏、生活与知识融为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学生、及其三者的互动交流。上课一开始,老师边展示课件边给出游戏规则:“今天小熊要去表演杰布,需要穿漂亮些,可是柜子里的衣服 太多了,到底要怎么搭配穿才最靓呢》今天老师请你们做小熊的穿衣顾问好不好?老师还特意请了一个小帮手,这个小帮手很神奇,老师先介绍一下。”教师分别示范了一件上衣,一条裤子,2种颜色的设置与搭配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操作方法,接着老师就设置问题:“现在衣柜里有黄、红2件上衣,黑、蓝3条裤子,下面请你们帮小熊思考一下可以搭配出几种穿法,哪种最靓?”随着问题逐渐深入,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写作学习、过关测验等环节,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出了”先穿衣服在搭配裤子“或者先穿裤子在搭配衣服的分类、分步思想,得到了M件衣服、N条裤子可以有M×N种不同的搭配规律,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举一反三,完成了常规教学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来源要多样和生动,入脑三分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5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培训一体化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信息技术考试试题范文6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高校;信息技术;考核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091-02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各类应用逐渐进入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标准化考试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考试和竞赛都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即所谓的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相对于传统考试,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不管从人员的组织、考试形式的变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以本人所在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每年在组织校内学生无纸化考试的前提下,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任务,特别是承接了很多社会考生的考试。在我院,常见的考试主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外语听力考试、江苏省对口单招财会类考试、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等。这些考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部采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来完成整个考试过程。在此,根据本人多年的机房管理经验,本文探索了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组成,分析了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优势,并对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1 无纸化考试简介
无纸化考试,顾名思义,就是用计算机考试系统代替传统的纸质考试形式。是国家或相关社会组织、管理部门以优化的题库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随机组卷生成无纸化考试试卷进行考试,并及时生成考试成绩,大部分无纸化考试系统都集考试报名、试卷生成、上机考试、阅卷、成绩生成、合格证(单)打印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的考试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笔试考试形式,无纸化考试极大地减少了考务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评卷教师的评卷量,实现了整个考试过程的自动化、无纸化、网络化,并且大大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成绩的准确性。在此,以我院2015年3月举行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例,此次报名人数高达7220人,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通过三十几个考务人员,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完成了整个考试过程,如果换成传统的笔试,这将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
2 无纸化考试系统常见结构和主要功能
2.1 常见结构
无纸化考试系统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结构:
1) 单机结构,即每个考试机子装一套系统及考题,考完收集成绩。这种模式比较单一,而且考试工作量比较大,不便宜全面推广,适合小型考试。
2) C/S结构,即在服务器上装题库,在每台机子上安装客户端程序,登录、抽题、考试、传回服务器成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是采用的此模式,此类考试对系统技术支持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服务器、考试机上面安装的程序都容不得半点差错,否则极其容易影响考试的顺利进行。
3) B/S结构,即整个考试系统全装在服务器上,考试端只需打开浏览器(Browse)即可,输入服务器URL即可,调出页面进行登录、抽题、考试、评分,返回成绩等。采用此结构进行的考试对监考人员的电脑操作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能简单排查电脑常见故障即可。目前,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等都是采用此结构的无纸化考试系统,也是目前最流行的考试结构。
2.2 主要功能
无纸化考试系统一般包括管理系统和考试系统两部分组成。系统管理员通过对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设置,导入考试题库以后,考生即可在考试机上进行考试系统的登录,并完成相关操作,每场考试结束之后,系统管理员对管理系统进行相关操作,收卷、评分、导出并上传考试数据等。
2.2.1 管理系统
常见的无纸化考试管理系统一般包括管理员登录、导入报名库、导入试题库、选择考试批次、考后数据处理等功能。
1) 管理员登录:系统管理员在登录管理系统之前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才可进入考试管理系统,有些考试要求每一批次的考试管理系统密码都不一样。
2) 导入报名库:要求系统管理员把本次参加考试的所有考生名单导入至管理系统中,不在本系统、本批次的考生将不能够参加考试;
3) 导入试题库:系统管理员把本次考试的试题库导入至管理系统中,分模拟试题库和正式试题库。并且提供相应的试题库维护功能,如添加、删除、修改、分类统计等;
4) 选择考试批次:系统管理员通过前期的设置,根据考试时间选择不同的考试批次;
5) 考后数据处理:当每场考试时间结束时,系统管理员进行该批次试卷回收、评分、统计缺考考生信息、上传并导出成绩库等;
2.2.2 考试系统
常见的无纸化考试系统一般包括考生登录、随机抽卷、系统计时、提交答案等功能。
1) 考生登录:考生登录无纸化考试系统一般需凭准考证、身份证进行系统的登录,当输入登录信息时,会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如考生照片、身份证号码、所报考科目等相关信息。当核实个人信息准确无误之后,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2) 随机抽卷:当考生输入登录信息和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信息完全匹配之后,依据相应的组卷规则随机生成了一套考试试卷出现在考生屏幕上,考生即可参加考试,进行相应的答题活动。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应生成难度基本相同的不同试题。
3) 系统计时:在考试系统中,应提供一个系统计时功能,让考生随时了解自己的答题时间。当倒计时结束之时,系统自动锁死,禁止考生答题,并自动提交考生答题结果。
4) 提交答案: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自己提前提交试卷,并在交卷过程中提供相应提醒功能,防止考生由于误操作导致交卷成功而无法完成答题活动。但是大部分考试应要求开考半小时之内不允许考生提交试卷,从而防止作弊现象发生。
3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优势
3.1 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考试成本
一个1000人的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从教师的出卷、到试卷的印刷,再到考试当天的安保、后勤保障、试卷运输、教师监考,以及考试结束之后教师批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考试,只需要两三名工作人员,花半天的时间,即可完成整个考试过程,并且由计算机对考生的成绩自动阅卷和评分,
3.2 营造了公平合理的考试环境
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的一般实行一人一机位,考试试题由系统随机生成,相邻座位的考生一般情况下所抽到的题目完全不一样,并且整个考试试题库事先都做了加密处理,整个考试系统再另配加密狗进行加密,不到规定的考试时间无法进行正常考试。此外,很多无纸化考试要求考生考前进行刷身份证进行考试信息的再次确认以及每个机房都在全程监控环境下进行考试,最大程度上杜绝了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考试结束之后,由计算机进行自动阅卷、评分等工作,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给参加考试的考生营造了公平合理的考试环境。
3.3 灵活的组卷方式,个性化的测评
由于无纸化考试题库内容一般都比较丰富,教师或者测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考核需要,任意的按照学习进度或考核要求进行出题测评,出题的时候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章节设定所占试卷总分的比例,或者从题库中抽取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主观题等不同题型所占总分的不同比例,对考生的考核形式更加灵活,也为考生的个性化测评和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
4 高校无纸化考试有待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4.1 领导的大力支持,提供良好的无纸化考试环境
由于计算机无纸化考试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校园网平台,以及机房电脑、服务器等设备。因此,要实现无纸化考试,高校必须提供良好软硬件上机考试环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不断成熟,考试软件对计算机的配置以及考试服务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专用考试服务器,一台设备就价值高达数十几万元。因此,为了确保无纸化考试的顺利进行,需要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从政策、经费等多方面进行投入和保障,给计算机无纸化考试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
4.2 考试系统的开发
一个成熟的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除了高性能的服务器、高配置的考试机以及畅通的网络环境等硬件支持之外,更需要一个稳定、可靠、便于操作和维护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容易解决,但是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开发往往只能依靠相应的软件公司来实现,由于每个无纸化考试系统需求各不相同,并且市场上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开发出来的无纸化考试系统良莠不齐,无形中增加了无纸化考试全面推广的风险,从而限制了无纸化考试的全面发展。
4.3 试题库的建设
无纸化考试试题库的建设关系测试结果的质量,当建设试题库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考核科目的知识点、难易程度、题型选择等方面,并且要充分考虑能否与计算机考试系统相融合,能否让考试系统导入试题库之后准确无误的进行评分等操作。另外,试题库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不能够建设完成之后就一劳永逸,应逐年对试题库的内容、知识点、试题难度等进行更新,从而保证测试结果质量。
4.4 专业技术人员的保障
由于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的举行涉及计算机网络、相关考试软件的安装、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以及各类突发故障的处理等,并且不同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科目对软硬件的环境要求有所区别,为了确保每次考试的顺利完成,需要几个技术娴熟、素质高尚、乐于奉献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全程支持。
5 结束语
在考试不断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由于其易于组织、节约成本、测试公平等特点将在高校和社会考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受考试环境、出卷形式、软硬件支持等因素的限制,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的大范围推广还需不断地探索和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宏昌.浅谈无纸化考试的发展[J].科技视界,2012(28).
[2] 李洋,陶锐,张阳.试论计算机无纸化考试[J].学科探索,2014(5).
[3] 张瑜.无纸化考试系统题库建设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