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美与丑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范文1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挖掘文章深刻的内涵,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江山秀丽,建筑奇特,课本上选取了很多这样的文章,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语文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挖掘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描写了我国战场上,人民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让学生体会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了解中国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蜡烛》则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认清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坚强的意志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在山的那边》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则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阐明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执着与勤奋,还有她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因此说,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德育教育。语文既要教文,更要育人。
二、通过作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而教会学生做人,作文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作文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日记和作文。
日记是学生成长历程的真实记载,日记不但记录学生的喜怒哀乐,更主要的是通过记日记,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反思中,辨别是非,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又能随时指出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观念以及不良的生活态度及习惯。日记是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独特窗口,日记上,学生可以打开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的爱憎,它比平时的交流更接近人的灵魂,更真实,也更容易接受,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语文教师,运用日记这一阵地,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作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表达能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作为学习与生活相互联系交流的重要纽带,教师作文材料的选择目的,就是让学生筛选自己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往往能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准则、道德观念。因而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对人的教育与培养,即在作文教学中也渗透着德育教育。
三、通过教师自身的影响,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身教重于言教,从来就是教育的主要规律和原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明确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中年级学生 作文 真实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局限在为他人立言的“伪圣化”的状态上,究其本质。不过是为功利目的所驱使,使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作文人格”,生活中表现出“真实人格。”这种尴尬的局面,正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种种弊端的集中体现。
反思一:谁敢用笔说真话?
谁都知道:说真话是需要代价的,有时候对于学生来说,这个代价就是牺牲教师对自己的赏识,牺牲他们试图在作文中得到肯定的欲想。记得曾有位四年级学生想象《十年后的我》时,这样写道:“十年后的我,穿着土里土气的衣服,手拿一把锄头,在田里干活。太阳晒得我眼冒金星,热汗直流。唉,谁让我十年前不好好学习呢?只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了,真没出息啊,我真后悔。”这种想象,显然建立在目前父母或者是老师对农村学生教育的基础上的,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种地的份。”这些话语,再一次演绎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可喜的是,学生在想象中说出真话。但是老师在批改此文时,认为对农民有轻视之意,而且没有谈及自己远大的理想。于是意味深长地在旁边写上了李绅的大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要求学生按他的意思改。学生委屈地照着改了,在修改过的作文中他们变得尊重农民、变得志向远大起来。而压抑下去的,是他的抒写真实的欲望。可以想象学生心里绝不会服气于教师的评点的,只是迫于师命的威严,不得不从。以后,他们在作文中逐渐学乖,学得会揣度教师的心理学会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作文时就是大胆地想表达些什么,也得遮遮掩掩。叶圣陶老先生说: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这里所指的说话,是真话。要让学生敢说、爱说,想写、爱写真话,确实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说真话的语境,才能对学生真话给以最真实的鼓舞,对学生今后继续说真话给予最大的动力。
反思二:如何让“我笔录我思”?
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在习作中,他们对所见所感表现出一定的思考力与判断力。去年春天,我校组织三年级学生出去踏青,说是踏青,实际上是在学校的周围转了一圈,几乎没有什么风景(这是学生上学常路过的地方)。路遇小雨,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便匆匆返校。这样的过程自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离作文的主题赞美大自然的美定然有一段距离,果不其然,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除了想象能力丰富、较注意观察的几个,大都在记流水帐,蜻蜓点水似地把每个景点一带而过。最后非常统一地结了一个漂亮的尾:春天真美!在作文中表现了他们对本次春游大为不满。
这次作文过后,我深深地反思了整个作文过程,反思了自己对学生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作为农村的孩子,油菜花、稻田、小山天天可见也就视而不见了,而所谓风景在路上、在心里这种玄乎的哲理也不是他们这般小小年纪所能够体会出的。暂且把这次作文要求放在一边,让学生真正地写自己想说的话,才可能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录我思。于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又适当地调整了作文的要求,打破教材给定的框框,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地写出自己在本次春游中的感受。有的学生以《遗憾的春游》《春游过后》等为题写出了自己的扫兴,写出了他们心中对春游的企盼,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当日春游的真实的想法。
反思三:如何完成平淡的真实向精神魅力的升华?
真实是需要提升的,只有通过质的升华,作文的真实才能展示出最大的魅力。有一次,结合三年级课文《雪儿》,我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抓到一只小鸟,你会怎么样对它?出乎意料地,有一个学生说:“我会抓住它,把它慢慢玩死。”我相信他的话,在农村,男孩子玩死鸟的可能是非常大的。于是我说,你是个诚实的孩子,谁知,又有好几个孩子承认他们也玩死过鸟。我尴尬不己,只好草草收场。下课后,我一直在想,学生提到的这种真实,是不值得去鼓励、去提倡的。可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放弃这种丑的行为,追求更为高尚的人格,又渗透环保教育,使作文教学在注重真实时又避免沦为真实的“复制”品。于是,放学前,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前面关于鸟的讨论延续下去。首先我非常耐心地听完几位“玩死鸟”的经过。之后,我没有就此做过多的评论,而是带领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鸟类的资料。在随后的讨论中,我仍然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几个曾经视鸟类为的孩子,终于向自己过去的行力投去悔恨的目光。几位玩鸟的学生写得非常动情,字里行间,都是忏悔。其中一位学生写道: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范文3
讲台上,静静地躺着一大袋水仙的鳞茎,那是准备送给“魅力男生”“漂亮女生”的礼物――这个期末,我们的奖品不一般。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花,更何况,丑丑的鳞茎里也根本看不到花的倩影。没关系,兴趣可以激发,感情能够培养。
我把一块鳞茎托在手心,孩子们的目光聚焦在这貌不惊人的小玩意儿上。洋葱头?大蒜?有好奇的猜测,也有肯定的回答:水仙!
“凌波仙子”“玉玲珑”“金银台”“女史花”“天葱”“雅蒜”……我告诉孩子们,水仙的美名还真不少呢!
打开电脑,鼠标轻点,页面瞬变,屏幕上,一盆盆,一朵朵水仙千般妩媚,万般风姿,说不尽的清丽动人。看看鳞茎,再看看水仙,原来植物世界也有毛毛虫破茧成蝶一般的蜕变,不能不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
接着,我让学生读一读关于水仙的传说。
传说一:相传有一位美丽而性恪倔强的姑娘,东海龙王要娶她为妾,她至死不从。龙王将她囚禁于莲花丛中,只留一泓清水,但她宁死不屈。久而久之,她变成了一株婀娜多姿的水仙花。
传说二:古希腊的美少年那斯索斯,因为迷恋自己的容貌,拒绝了女神们的求爱。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了惩罚他,让他对水中的倒影一见钟情。从此,这个骄傲的少年就留连于水畔,因爱憔悴,最终投水而亡。他的身躯灵魂和心中所爱一起化为美丽的水仙花。
不一样的传说,一样的神奇、美好,为水仙平添几分神秘的色彩。
再让学生读读吟诵水仙的诗:“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倒,只比寒梅无好枝。”这是黄庭坚对水仙的赞美;“冰雪为肌玉炼颜,亭亭玉立藐姑仙。群花只在轩窗外,那得移来几案间?”清代康熙皇帝也对案头的水仙情有独钟。呵,水仙,博得了多少人的喜爱!
由平凡到美丽,只需一盆清水,加上细心的呵护,用心的培育。于是,这一份奖品便有了特别的意义――创造美,用双手,用真情,用心!
二、特别的礼物
一双双手,郑重地接过这特别的奖品,也接下了一份神圣的任务――新学期开学,将精心培育的水仙带到学校,作为新学期的礼物,送给老师和同学。同时,将培育水仙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这是一份更为珍贵的礼物。
毋庸置疑,这是一项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任务,必将驱动着孩子们更加用心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于是,趣味盎然的水仙栽培拉开了帷幕。置盆,雕刻,添水,施肥……或拜师学艺,或上网查询,或自行摸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寒假,有了水仙的点缀,生活更加充实。看,有的孩子还学着给水仙雕刻造型呢!
在师傅的指点下,我小心翼翼地握着刀,给水仙‘整容’。先在球茎的前面,划出横直线条。然后由球顶两侧向下划线,跟横线两头的交接。接着剥除横直线内的鳞片,使花箭露出。最后用竹签插球固定。手术后的水仙浸在清水中,不停地流出粘液,不会说话的她,是用流泪来表示她的不满,还是在埋怨我下手太狠?我细心地帮它洗净,默默地说:请原谅,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你将来的花姿更美,花色更灿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春节前,水仙该开花了,等待是焦急的,更是美好的。分享水仙花开的惊喜吧――
一日清晨,在鸟雀儿的吟唱声中,我刚睁开眼,便闻到一阵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却无比优美的诗。是水仙的香!水仙花开了!我扑过去,果然,散乱的绿叶间,十几朵水仙约好了一般一齐绽放。那玉色的六角花瓣儿优雅地舒展着,看上去润泽素洁,中间的金色花蕊儿,小巧玲珑,宛如盛着玉液琼浆的小酒杯。含苞待放的是隔着薄薄绿纱的睡美人,更小一点的花苞则像裹在襁褓中的婴儿。哦,太美了!
花儿并不一定都会绽放,那一份遗憾同样让人怦然心动――
“叶子好像知道我的心愿,憋足了劲‘蹭噌’地往上蹿,一天一个样。我天天拿尺子量叶子,发现没几天功夫,叶子高了不少,颜色变成了浓浓的翠绿,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它一个劲地长高,直长得郁郁葱葱,长得那茎都快撑不住它挺拔的叶儿了,依然傻傻地长着。呀,难道是忘了开花?
终于有一天,一蓬深绿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花骨朵,像小巧的豆角,外面包了一层薄膜,隐隐约约的,透着米粒样的绿。
一周,两周……春节过去了,它没有开花。冬天过去了,它依然没有开花。花苞儿渐渐褪去绿色,变得透明起来,但依然裹得紧紧的,似乎有什么心事……
三、特别的收获
开学第一天,一盆盆水仙把教室装扮得清新典雅。一朵朵水仙,在叶间悠然绽放,亭亭地倾吐幽香,新学期的这一份礼物洋溢着特殊的魅力。
我们首先举办了花展,并从造型、花色、花姿、花香等方面进行了评比,评选出“幽香奖”“优雅奖”“个性奖”,然后进行了水仙栽培习作展览,十篇文章入选“排行榜”。在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对美、对生活的思考也在不经意间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水仙被李老师借去,给他们班的同学当素描作文的模特儿去了。当它回来时,我觉得它更精神了。赠人水仙,手留余香啊!”(博闻)
“你心中有一朵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感觉到一种心灵的愉快和精神的舒畅。”(费凡)
“水仙开花了,我守候了整整一个冬天。妈妈说,人生也不会总是灿烂缤纷,在无花的季节里,要在默默中坚守。一生守候,终有花期,守侯一生,终有花开。我看看水仙,点点头,记在心里。”(梅佳奕)
“‘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季节到了,百花争艳,迎春花生机勃勃,桃花亭亭玉立,大地一片繁荣。这时,那可怜巴巴的水仙终于开花了。可我却不再欣喜,看到它花开,只瞥了一眼,把它放在角落,于是它寂寞地开着。水仙错过了开花的季节,让我们等的心冷了。而我,不会让自己在等待中凋零。”(周天一)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范文4
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的艰巨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能激发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计算机技术在整合中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本身,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以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在整合中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二、有利于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 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解要强得多。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向更大的范围拓展,向更深的内容挖掘,这时候就会遇到许多陌生的概念或者文本,这些陌生的东西已经有了前人的解读,我们不必闭门造车,可以完全拿过来加以消化。众所周知,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互联网的大量信息让学生目不暇接、兴趣盎然,他们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从网上可以获得无穷知识。比如一首古诗的解读或者一位作者的生平,甚至可以与专家对话、与名师交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从网上查询资料、探寻方法、扩展视野、深化学习,也是最捷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尤其是信息技术走进作文课堂后,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览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信息技术,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信息技术满足了学生的欲望,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语文知识。
三、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轨迹;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0-0010-05
“北钱,为语文立心,为精神打底,为教育殚精竭虑”,[1]在当代中小学教育发展进程中,钱理群对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在钱理群先生等各界学者的努力下,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钱理群先生便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中来,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精神,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钱理群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最初见诸于上海《语文学习》杂志1993、1994年年间“名作重读”专栏上的阅读参考评论文章,并以此为起点,其思想在《对话语文》、《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做教师真难,真好》、《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情系教育》、《解读语文》、《钱理群讲学录》等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学术著作相继体现,成为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系列著作洋溢着钱理群的理想和激情,寄托了他厚重的人文主义关怀,同时又直击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发人深省。钱理群继承和发展了鲁迅的“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并创造性将这一思想运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而发展为“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这一教育观贯穿于钱理群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其著作。学术界对钱理群的语文教育思想已作了不少研究,但是综合考察其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道路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对钱理群中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的综合考察就显出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钱理群1939年出生于重庆,在南京经历小学和中学时代,196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远赴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任教,自此与语文教育相遇并结下不解之缘,当了18年的语文教员,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受了和之苦;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大学生、友人一起历经风雨二十四载春秋。跌宕的人生经历以及对鲁迅思想的吸收造就了钱理群的苦难情怀,长期的语文教育生涯加深了钱理群对这一事业的理解和炽热之爱,淳朴的心灵以及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使钱理群孜孜不倦地把关心、爱护之情倾注于孩子身上,投身和奉献于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精神。2002年退休后,钱理群走进中学,回到贵州,继续与教育界、青少年学生以各种方式展开对话与交流,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来,与一线教师相濡以沫,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一片广阔的精神空间。
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钱理群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创造性解读上。在钱理群等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唯标准”、“唯权威”、“唯参考书”的思想禁锢局面逐渐被打破。
钱理群根据中学语文教材,为上海《语文学习》杂志“名作重读”专栏写阅读参考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引人审视和思考。依钱先生所说,“我翻阅了一些课文里鲁迅作品的‘教学提示’与‘参考资料’,确实大吃一惊,很多‘分析’十分烦琐且不说,观点也大多采用五六十年代的‘鲁迅观’……我还顺便翻阅了课文中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名著的某些教学提示、指导材料,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有许多提示、分析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几十年‘兴无灭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观点……而语文学界仍然当做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这同样也显示了一种可悲的‘隔膜’”。[2]3钱理群有感于此,希望通过做一点学术成果的普及工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尽一份力,这些评论文章后来结集以《名作重读》出版,这是钱理群参与语文教育讨论以来极具标志性的一页。他从作品解读的角度出发,抛开过去陈旧、片面或错误的宣传引导,摒弃支离破碎而令人生厌的解构,既继承传统又超越现代,既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将情感与理性结合于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展现了其新颖而独具个性的解读方式。钱理群在对《华威先生》一文进行分析时写道:“就在这笑声中,埋葬了这个历史小丑;同时,在对这历史小丑的嘲笑中感到自身的崇高,产生了一种美的。生活中的‘丑’就这样转化成了艺术的‘美’。”[2]252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美”之为“美”,还不能体现语言和精神上的创造性,若在“丑”处、在忧愁处发现美,才是极具意义的创造活动。钱理群在解读中推陈出新,善于挖掘作品的真意和深意,在艺术上对作品进行诗意的鉴赏尤为突出。又如在《“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中:“真正的‘凶手’就隐藏在这些部分真实的谓语的总和的背后,要读者自己去进一步追寻”;[2]23钱理群在解读文本中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对广大师生的学习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的“个性”还体现在对经典作品的大胆解读“试验”:“鉴赏是最个性化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具有一定的排他性”,[2]26钱理群敢于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换不同的读法和思路去解读文本、发现新意,并进行自我发现。钱理群同时坦言,“我所提供的诠释不是唯一的,它不以截然否定别的阐释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它本身是有缺陷、甚至偏颇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可以讨论”,[2]5并且这些诠释注重的是引导和启发思考而不是给出标准答案。在《名作重读》中,钱理群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诠释,打破了语文教育和学术研究彼此隔绝的状态,为语文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让语文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学术的最前沿,了解与教学相关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思维习惯、分析方法的开拓提供了可行的导向。而且,钱理群的这些思想成果对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叶,钱理群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参与及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新语文读本》系列课外读物的编写中。这项工作从学术上开创了中小学课外读物的编选和导读,深刻体现了学术界、语文教育界如钱理群等人对语文教育先进理念的自觉追求与勇敢实践,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钱理群所说,“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3]275这是一个“经典阅读”的导向,这是一个难以攀登的教育与编写制高点,但“我们不仅心向往之,而且努力去做了”。[3]275《新语文读本》的编纂自始至终都贯彻着“立言以立人”[3]277这一基本目的与任务;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在“学生与教师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3]277中,身心得到健全和发展,知识水平获得提升,创造力得到激发,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涵养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加深。
《新语文读本》的“出版说明”写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3]282“对话”和“发现”是钱理群的语文教育核心理念,也是他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观。通过“对话”和“发现”,在鲜活的教学过程中营造广阔与自由的语文教学环境,形成“读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3]284在《新语文读本》编记中,钱理群提到了“感官的开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说和写能力;“积淀和开发”,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育;对阅读中“基本母题”的思考;阅读须注重“文理交融”;“阅读经典,走近大师”[3]307;“在比较中阅读”等阅读及其教学理念。钱理群为中小学生写的阅读建议或导读,富于趣味性和人文关怀,并充盈着无限的思考和生命气息。钱理群在对课外读物进行编选的过程中,始终怀着“自我批判”和“自我质疑”的原则和精神,承认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补充,使之逐步达到完善的状态。
继《新语文读本》之后,钱理群等人又于2003年初编著出版了《新语文作文》,此时他已退居二线,担任编选的顾问工作,但《新语文作文》还是融注了他的作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活动就是阅读与写作,即听与读、说与写的训练。钱理群认为,写作的实践对于人的生命、思维、精神是一个自我丰富与发展的历程,写作是关于“生命的开发与提升”,[3]400是对自然、社会、自我与“大师”的发现。在教师参与学生作文的评价上,“首先也依然是一个观念与姿态的问题―绝不能充当审判者,用自己的权利,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创造性”,[3]417钱理群强调,新的作文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在对学生作文尊重、理解的基础之上,并建立一个平等的评价关系。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高中阶段的过程,教师首先应对学生作“感性的启迪”,[3]403然后到“理性的引导”,[3]405再对学生“培育一种大气度,一股沛然志气”。[3]407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上,须抓住三个环节:修改,总结,展示。同时,钱理群提出了“作文三阶段”论,即“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3]419这些观点系统地表达了钱理群作文教学的理念,将写作活动提升到生命发展的高度,并拓展了写作教育的意蕴和精神境界。
二
2002年8月钱理群退休后,其前阶段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想成果被重新整理并于2003年7月结集出版为《语文教育门外谈》,该论集展现了钱理群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讨论以来的思想发展历程,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他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等角度鲜明而系统地阐释了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4]62同时强调“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4]63从“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育―母语教育”[5]84四个层次对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进行系统阐述和补充。钱理群在对语文教育的探讨中,“青春的精神”得以发掘,语文教育的功利性追求转向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自然的关怀,体现了他对语文教育事业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人文主义关怀。《以“立人”为中心》一文中,钱理群补充了几条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原则,第一是“自主性的原则”;第二是“个性化的原则”;第三是“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尤其强调“学习集体的作用”。如今大力倡导“自主性”、“个性化”等新式教学原则,而“学习集体的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有某些“专家”预言未来“网络教育”盛行的时代,传统的教室和班级教学将会消失,一切教学活动将在因特网上进行,而在钱理群看来,语文作为强调语境、具有强烈感彩的学科,课堂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直接的现场交流也是不可取消的,是网上的间接交流无法取代的”,[3]25他尤其强调“学生群体参与,合作学习”[3]25的重要性。如果教学活动开展得当,整个“学习集体”,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将会在对话、学习交流中,知识储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深感于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诸多弊端限制甚至压抑学生的成长发展,钱理群积极投入到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中来。钱理群认为:“必须按照汉语的特点来建构新的语文教育体系”,[3]25并提议把这一“共识”作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在钱理群看来,“要给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一是自我开发,充分表现自己的生命力量;二是为人类服务,二者并不矛盾”,[3]74然而,“即使有极少数知识有幸进入我们的视野,也被歪曲的面目全非”,[3]73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这本来是内涵非常丰富的西方文学经典,我们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却把它解读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这就是用意识形态化的讲法来歪曲人家的艺术创造”,[3]73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过于漠视孩子的心灵,压抑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企图用“权威”来“统治”一切。而作为体制下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觉醒者,钱理群敢于冲破网罗,在备受精神压迫中反抗和突围,向“权威”亮出自己的思想之剑!这是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价值。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一文中,钱理群谈及“人文教育”问题时,指出了当下的应试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并作了深刻的反省。他认为:“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3]74若青年时代缺乏这种精神的亮色,便颠倒了这人生的季节。语文课应该提倡这样一种状态:“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3]78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和心灵特征,在课堂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钱理群继承和发展了“人文教育”这一主题。
钱理群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理论的建设:“教育改革必须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3]37在钱理群看来,“加强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研究,包括教育哲学的研究,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教学模式的试验与研究,等等,是能否建立起本民族语文教育的科学体系(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的一个前提性条件”,[3]84而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论建设不足的问题,钱理群提出“多学科合作”的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大学与中学,教育界与思想文化学术界相互隔绝的封闭状态,提倡多学科的通力合作”,[3]84实行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优势互补,同时提出“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一些受过国内外院校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思想素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中青年研究者的作用,建立一支“浩浩荡荡”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其后的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中,钱理群秉承着的精神理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借鉴“五四”背景下的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倡导大学与中小学、学术界与教育界的融汇交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文学启蒙教育,“将文学革命的启蒙精神与理念贯穿、落实于国文教育之中”[3]102;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贯彻到当今语文教育改革之中;从大学招生考试着手,充分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从“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发展,由“外在的强制灌输”转为“自觉的学习能力的培养”。[3]108在《五四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中钱理群还谈到:“要把语文教育改革真正建立在‘科学地认识儿童’的基础上,就必须有多学科―不仅是教育学,还有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等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3]107进一步强调了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在钱理群看来,对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最有意义的借鉴莫过于学习先驱们的讨论、言说背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钱理群作为富有学识和自由精神的学者、大学教授,却多次声明自己是以“门外汉”的身份来谈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既坚持理想,又采取试验的科学态度;既坚持独立思考,不为成见所拘,大胆提出‘新鲜’的意见又随时准备根据试验的结果来‘修正’自己的意见”。[3]108钱理群始终怀抱着对语文教育虔诚的关爱之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担当的事业情怀,艰难而执著地坚守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战线。
钱理群退休后,按理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仍紧跟时展的潮流,密切关注着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参与了清华大学的“网络评价”(语文学科)试验,他们对考察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网络与中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与讨论,综合考察学生的素养,试图建立起新的评价机制。这只是一次尝试,但“我们及怀抱着这样‘渺茫的希望’,又准备着:这将是艰难而曲折的长途跋涉”。[3]243 2003―2008年间,钱理群有关中小学语文教育方面的思想成果主要分布于《贵州读本》、《新语文读本》(农村卷)、《对话语文》、《新语文读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这几本著作中。在《贵州读本》中,钱理群等人把区域和乡土文化引进当今语文教育之中,把这项任务作为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和精神领域建设的重大问题,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尝试,如编者所言,“它是弱势文化描写自己的一个尝试”。[6]2《新语文读本》(农村卷)是出于钱理群读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而为农村学生编选的课外读物。《对话语文》的部分思想是2004年12月钱理群应邀出席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上与陈日亮、孙绍振两位老师的对话,谈及了“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设”、“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教师的素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