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京旅游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京旅游计划范文1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文化资源;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7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6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及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的助推作用
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把海南省定位在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高度上,其深层次的目的即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海南发展模式”对全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一个重要示范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目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谓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藏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力、同化力和规制力”[1]。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因素的各个方面,而“旅游文化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中,对未来的国际旅游岛要求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为旅游注入文化因子是当前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旅游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一)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岛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区看,海南省已经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琼中五大旅游文化区,分别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为中心。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看,中原文化、闽粤文化、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边疆文化、海岛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丰富多彩。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海南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是黎锦。2009年10月,黎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分析
1.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的矛盾。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从汉代以来,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岛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来到海南岛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正在逐渐衰落。如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如今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传统工艺品生产设计技艺在流失,历史上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特色、技艺已被市场所冷落。
2.旅游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研究与政府投入支持不够的矛盾。海南省一度强调以工业作为主导,旅游业仅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单一,制造业不发达,导致财富积累太慢,经济总量规模太小,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为挖掘和发展旅游文化提供硬实力支撑。要发展海南旅游业,就必须对海南省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目前很多研究还刚刚起步,且投入不够。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缓慢的海南文化历史研究整理的博弈中,最终使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达不到理想目标。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服务的口碑不佳、缺少文化包装和有效宣传等原因,最终导致海南旅游业发展滞后。
3.旅游文化建设的高品味要求与人才素质不高的矛盾。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南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加盟。海南省目前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海南发展旅游文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求。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移民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时尚的、富有情调的生活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旅游文化超前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的充分需求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力的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文化要素就不会充分发育和成长,这又与创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海南省旅游业一直缺乏创新,未开发新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自建省以来,海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产值总量太小,不成气候;管理体制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尽人意”[3]。这种状况与全国掀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浪潮相比,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海南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一)构建海南旅游文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重点在海岸沿线和东部,如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海南旅游首先要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难点所在。按照海南省政府设计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蓝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为海南岛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借助北部湾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尽快推进海湾的西岸整体开发,跟雷州半岛、广西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海南省西线旅游。在中部打造成国家公园,充分发挥热带雨林等生态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国家公园。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形成南起三亚市北至海口市,经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的东部椰树海岸;经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的西部金色海岸;经保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的中部原生态旅游带,形成东中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文化新格局。壮大以三亚市为中心的琼南旅游湾、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以儋州市为中心的琼西旅游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的琼东旅游区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琼中旅游区五大旅游板块。建立“大旅游岛”概念,以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紧密结合,打破与此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4]。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文化资源配置,统一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趋向是全省城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趋同。
(二)发挥当地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
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都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海南城镇的历史。当地政府应借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东风,在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按照“大区小镇、大城小村”的思路,将具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的镇、村打造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群落、专业化旅游城市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口省为例,海口市有诸如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海南历史名人,拥有骑楼、海瑞墓、五公祠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0年6月,海口市已经确定首批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和两个特色村庄。在“六镇两村”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保护与节约的协调,绿地与景观规划的统一,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相结合,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海南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三)提升品位,不断推进旅游产品走向专业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迅速向休闲度假游时代过渡。旅游消费取向的变化导致旅游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海南岛是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欢乐岛”、“阳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而衍生出海南省优质文化生态环境,为发展海南岛文化休闲与养生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当前,急需对海南省文化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细化,推出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和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需对其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景观资源一般的观光型景区需进行产品文化休闲化改造,进行二次开发,在医疗、养生、保健、康体、休闲娱乐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发,使海南旅游从景区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转换,尽可能拉长游客在岛的旅游时间,避免一次性旅游消费。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重视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品位。
(四)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新机制与体制
海南省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主导、协调功能,加大对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将旅游产业各要素以及社会服务要素更好协调起来,打造新型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给予支持;三是应加快海南省旅游机制与体制创新,学习香港、新加坡等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强海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调研制定的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四是应从财力、政策和人才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大海南文化及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引入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政府有关文化和体育部门应在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上应给予更宽松的政策、经费支持。
(五)深度整理、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组织对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的研讨活动,开展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认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掘海南的海洋文化,如儋州古盐场文化风貌、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与海洋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拓展海南省区域文化的空间,丰富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内涵,为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六)善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有效宣传展示
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大众游客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诸如景区导游的解说、雕刻、题字、绘画、景区周围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文化力量已成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岛的自然生态优势已经为休闲度假养生游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海南省政府更应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与有效宣传展示,这样才会使海南旅游文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崔家善.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J].学术交流,2009(3).
北京旅游计划范文2
旅游国际化(tourism internationalization)是当代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力,世界范围内各国/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呈现融合态势,跨国跨洲际旅行的国际游客数量正与日增长。旅游国际化除了给企业运营与旅游教育带来挑战之外,更对旅游跨文化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试想,同样面对青岛“天价虾”事件,来自日韩的旅游者(东亚文化典型代表)与来自美国的旅游者(西方文化典型代表)会有相同的心理归因与推断吗?他们会同样认为该事件只是不良商家的个案,与青岛旅游以及整个“好客山东”无关吗?又试想,来自美国和西班牙的游客会对北京形成相同的目的地个性与形象感知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涉及文化的影响,而且可以肯定,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对这些类似问题将形成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因此,在越来越多中国游客走出去,国际游客走进来的文化互动与交融进程中,跨文化旅游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会有怎样的异同,从而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践启示,为促进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和谐交往提供智力支持,更为世界旅游学界的知识贡献呈现中国学者与文化的智慧。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共享的思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任何一位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个体,其心理与行为都被自身所属的文化系统所深刻地影响。在考察文化如何影响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上,学者可采用多种研究视角,比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但我们主要从“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y)视角探讨旅游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心理研究,也被称为比较文化心理研究,它主要考察在不同文化中个体心理功能的差异点和相同点,考察个体心理与身处的社会文化、周遭生态环境及自身生理状态的关系,以及这些内容的动态演化。
二、跨文化旅游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
跨文化研究一般是将文化,或者更确切而言是将某些带有文化差异特征的构念(如权力距离差异)视为旅游者行为的前置因素、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它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去考察不同文化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差异。我们以游客是否接受偶遇熟人的小礼物作为例子阐述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过程。首先是研究者依据已有证据推断东方文化下的游客会比西方文化下的游客更不可能接受小礼物,为此研究者需要在两个文化群体中获得实证证据,说明前者(如中国游客)确实比后者(如美国游客)更不可能接受小礼物;但仅此证据还不足以说明文化差异(有可能是非文化因素造成的),研究者需要进一步依据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中的哪一点区别造就了二者行为上的差异,并提供证据论证不同行为模式背后的不同心理机制,比如研究者认为是因为东方游客(vs.西方游客)更加在意在交换礼物过程中的互惠原则,使他们害怕在偶遇情况下没有机会回赠对方礼物,因而更有可能拒绝对方(小礼物),以免产生亏欠感。
从上述简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施跨文化研究往往意味着在一个研究中需要同时收集至少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数据,并做比较分析;此外,研究者还需要依据理论去解释为何产生文化差异,并对背后的心理与行为机制提供证据。因此,简单地在中国进行概念性重复研究并获得不一样的中国游客心理与行为,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跨文化研究,因为它并没有将文化因素作为变量放入具体的研究设计中。跨文化研究往往需要在研究问题的形成阶段就清晰界定出文化变量是什么?该变量是如何具体影响不同文化的游客心理与行为?我们依据上述跨文化研究的两大特征进行简单的文献搜索,以“跨文化”为关键词对Annual of TourismResearch (ATR),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JTR)和Tourism Management(TM)进行文献搜索。结果显示,符合上述两大特征的研究并不多,且多发表于近10年。实际上,有学者对发表于2007-2011年的210篇JTR文章进行过统计,发现只有15篇论文的数据采集自一个以上的国家(其中属于跨文化研究范畴的就更加稀少)。在现有旅游跨文化研究中,学者多依据“文化维度论”从静态视角考察文化差异。所谓“文化维度论”是指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维度将文化划分为不同类型(如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并认为所有成员都会表现出一致的文化行为特征,且文化内容是固定保持不变。比如“文化维度论”认为中国属于集体主义社会,那么每个中国人都是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并表现出集体主义行为。当前旅游学者多采用的文化维度模型包括: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national cultural valuedimensions),Schwartz的文化价值取向(culturalvalue orientations),Steenkamp的国家文化模型(national- cultural dimensions),Markus和北山忍( Kitayama)的自我建构(self-construal),Nisbett和彭凯平的思维方式(thinking style)以及Triandis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文化维度论”为跨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理论支持,但显而易见,此类理论是以静态视角考察文化差异,它忽视了文化动态变化问题,比如在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今天,中国依然是个集体主义社会吗?它只能考察文化间的差异,无法解释文化在什么情境下(不)可以发生作用。基于此,我们建议旅游学者可关注近年来在跨文化心理学界兴起的文化动态观(dynamicconstructivist approach)。文化动态观不再视文化为某种固定不变的价值观体系,也不认为任何情境下文化的影响都是一成不变的。它强调了文化作为一种内隐知识的动态性,即文化作为个体内化的一种知识会在不同情境下被激活或被抑制,个体进而表现出与文化模式一致的或不一致的行为。因此,该视角除了强调文化间的差异外,更强调了文化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这使得我们不仅可以探讨在不同文化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异同性,还可以探讨社会情境对文化影响的调节作用。举例而言,在文化动态观下,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行为模式只在某些情境下才会表现出来,在某些情境下中国人同样会表现出个人主义。这样,旅游学者在借用动态文化观研究不同文化/国家的游客行为时,不但可以研究两组群体之间在行为上的差异性,还可以研究这种差异性可能在什么情境下容易出现或者容易消失。对动态文化观有兴趣的读者可关注康萤仪及其合作者发表的系列论文。在此,我们也期待中国学者可以利用这一更富有解释力的文化动态模型(vs.文化维度论)来考察不同文化下不同游客的心理与行为。
三、跨文化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北京旅游计划范文3
一、“互联网+”时代旅游的发展变化
“互联网+”给传统旅游业带来更多新的变化趋势,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渐发改变,旅游需求趋向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旅游方式、客源渠道、旅游目的、旅行社地位等的变化尤为明显。
(一)传统旅游方式变化
“互联网+旅游”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即是传统跟团游,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传统旅行社的职能被削弱。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将实现各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预订,游客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旅行内容。同时,伴随着信息透明化程度的增加,深度游将是大势所趋。专业旅游网站平台的建立,让更多的游客对旅行目的地的概况一目了然。因此,游客在旅行前会在相关旅游信息平台获得关于旅游目的地景点的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旅行计划,并通过各类短租平台进行特色民宿预定,实现旅行食、住、行三要素预订网络化。
(二)旅行社地位变化
“互联网+旅游”使传统旅行社的地位受到威胁。传统旅行社作为旅游实体与游客之间的中介商,它是客户服务中心,也是后期串联旅游实体服务的中心。但随着互联网去中介化的效应,旅游实体销售业务由在线平台实现,游客的入口也随之转移到互联网,导致旅行社地位下降,转变为线上平台的线下服务中心。据了解,国内现有多个旅游目的地省、市,其在线旅游平台接收的团队游客数量已超过各大传统旅行社,国内游市场正在迅速的向互联网和移动端转移。
(三)旅游“碎片化”趋势加强
在信息透明程度逐渐增加的今天,旅游信息网络查询与预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旅游碎片化程度加强。同时,游客需求呈现个性化,拥有个性旅行欲望的游客逐渐增加,旅行中各环节的互联网化效应使一次预订逐渐被拆分,细分到各个领域,个性化定制将是新的旅游突破口。游客出游方式由以往的旅行社统一安排转变为用户自由选择,甚至自己制定个性化旅游线路。与传统旅行社预订不同,这种新的“零售”模式各个环节是分散的,独立的,旅游“碎片化”趋势加强。
(四)散客旅游倍受青睐
在旅游“碎片化”的影响下,散客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此种散客并不意味著完全的自助游,实际上他们会借助旅行社或在线旅游平台预订半自由行产品。而团购模式恰适用于散客旅游,通过散客提供需求到在线平台,联动线下旅行社或者旅游实体,实现旅行方式的个性化定制。定制旅游方式一方面迎合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易于旅游实体盈利。因此,在需求与利润的双重刺激下,在线平台及线下旅游实体将会推出更多定制服务,促进旅游散客化进程。
(五)旅行心理需求变化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增加,通过社交软件“晒”生活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为,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软件“晒生活”能够得到来自熟人、朋友的认可,实现人们的“尊重需求”。而旅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所以“晒”旅行成为人们在“晒生活”时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人们获得认同感的需求,又是追求“个性感”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发展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省旅游产业不断寻找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以谋求各地“互联网+旅游业”的创新发展。通过短期的探索、发展,部分地区的旅游业经营模式正逐渐被改变,但仍存在诸如传统旅游业还未与互联网完全接轨,旅游管理模式不健全、旅游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以顾客需求为圆心,以优质服务为半径,树立旅游互联网观念,转变旅游企业管理,提升旅游服务及产品质量等,将会推动旅游业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实现传统旅游业的互联网改造。
(一)树立旅游互联网观念,提高旅游互联网意识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旅游业的互联网转型是必然发展趋势。“互联网+”开启一种全新的“创业”模式,整个社会也不只迎来组织架构的转型,而是一场互联网价值理念的输送与植入。“互联网+旅游”发展中生态观念和融合观念显得更为重要。
基于44亿人次的出游规模,个性化及多元化的需求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重要形态,而“互联网+”的旅游新生态,或将是继OTA在线旅游模式后更具发展潜力的模式。“互联网+旅游”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与旅游业的跨界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互联网+旅游”的生态特征表现为互联网旅游信息的生态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以及线上线下交易互动的生态化。
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构建更加开放、有序的互联网旅游发展新格局,必须秉承开放包容、规范有序、自由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创新、多层次的旅游市场细分、以游客需求为重的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另外,坚守旅游业作为服务经济、实体经济、体验经济的内涵和本质,开展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在线旅游创新,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实现线上线下分工合作。
(二)加强旅游战略合作,转变旅游企业管理
“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转型,不仅要考虑商业模式的转型,更要关注互联网理念思维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必须依托“互联网+旅游”服务管理平台及各智能信息终端,准确及时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企业的运营动态,实现旅游业过程监管和实时把控,强化旅游企业间的交流协作,不断推进动态市场营销。
“互网+旅游”的深度融合更加深入推进企业发展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使业务扩张到更为广泛的地域范围,并为旅游者不断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通过企业联盟,可在在更广的范围内实行高度协作,在专业化操作过程中获得更显著的“学习曲线”和更大的经验效应,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增加市场需求容量。另外,企业在战略合作的同时保持着独立、平等的关系,仍然能够发挥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因此,旅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研发建立智慧互联的旅游服务产品,满足游客对旅游个性、新颖、信息化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为旅游服务的推广和市场接轨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推动高品质旅游服务的迅速普及和产业化。
(三)迎合发展趋势,推动旅游企业的互联网改造
当前各类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使传统旅游业不断面临巨大挑战。旧的格局和框架不断被肢解,新的行业秩序逐步建立。互联网不仅为旅游业带来‘利’的诱惑,更多则是服务渠道的多元化。互联网为传统旅游注入了强心剂,使其充满创新动力,但在旅行社网络渠道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旅游业的软实力,提供客户所想,跟上客户所需,才能使旅游产品与互联网的发展有机融合,发挥“互联网+旅游”的最大价值,实现互联网对传统旅游业的改造。
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出游习惯,对于游客而言,一次旅游就是一次体验的过程。“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数字旅游可以使旅游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安排自己的全部行程,实现全程的数字旅游新体验。在“互联网+旅游”深入发展的当前,旅游企业应将互联网作为便捷的沟通工具,使互联网成为企业进行管理沟通的重要平台。并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核心文化具有独特性。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创造一种合作、协调、沟通、互助的氛围,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重视学习、善于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使企业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四)注重服务品质,全方位提升旅游者体验
当前,旅游者的需求更加趋向于个性化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体验,也更愿意自己设计旅游路线。而“互联网+旅游”真正立足于用户的需求,在旅游产品上给游客以更好的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品质,使游客在获取旅游信息、定制旅游计划、预订旅游产品、享受旅游过程和回顾旅游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能感受到全新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个性化旅游的趋动下,旅游企业应把握数字化时代的契机,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和反应及时等优点,提高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全新的服务体验。
首先,旅游企业要提升旅游者对“有形”产品的感知。在线旅游服务能够提供的为一“有形”产品就是旅游相关网站及其内容。旅游者对在线旅游网站的感知会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因此,要确保在线旅游网站的用户界面、连接速度对旅游者的易用性,以及交易安全的保障性。其次,要加强在线旅游信息的传递的质量。在线旅游服务是一个信息敏感的行业,旅游信息交互及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影响旅游者的决策,因此要强化信息传递的渠道,确保服务反馈的效率和态度,准确的提供旅游服务。最后,要建立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追踪、分析旅游者的兴趣和爱好,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和个性化产品,甚至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产品,最大化的满足游客的满意度。
三、结语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旅游者的内在需求和消费习惯,也影响着行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营销思维。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旅游营销模式使游客与合作伙伴广泛参与到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和参与性的旅游体验。旅游消费者可以在旅游的任何节点进行信息互动,实时快速地获取旅游信息,随心所欲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旅游行程。如果传统旅游业不能走上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道路,将难以适应急剧变化市场。
北京旅游计划范文4
关键词: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岗位及员工结构
一、调研背景
2015年国家旅游局启动实施“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其中“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主要针对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由学生主导,教师全程指导开展项目运作,重在提升学生的实践服务能力。本研究小组申报了该项目,组织师生(参与学生均为当年在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走进景区、服务游客、提升自我”的分项目活动,其中,重点对海南省的呀诺达、分界洲岛、槟榔谷和千古情等景区开展了实践服务活动,与景区各岗位员工进行了交流和访谈,并以此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二、海南省旅游景区的岗位构成
海南省旅游景区大部分以观光游览为主,同时还提供参与性、体验性的娱乐活动,有些景区可以为旅游者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服务,依照级别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分别有:总监、总经理、经理、主管、员工。具体的基层工作岗位有:
对客服务类岗位:讲解员、客服人员、票务员、售货员、演艺人员、各类教练、餐饮住宿服务员、观光车司机、项目接待、销售顾问等;
后勤保障岗位:保洁员、保安、医护人员、厨师、仓库管理员、其他运输车辆司机等;
工程技术类岗位:景观维护、苗木养护、水电网工程师等;
行政管理类岗位:k公室文员、财务人员、培训专员、媒介专员等。
以上岗位中,招聘数量最大、招聘频率最高的是对客服务岗位,这个岗位的员工在海南景区员工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见图1)
三、海南景区员工结构
1.员工的年龄和工龄构成
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海南景区员工的平均年龄总体较为年轻,也与该行业的特点相契合:一是海南旅游景区目前正处在发展期,需要一批朝气蓬勃服务人员、技术工人的加盟;二是海南旅游景区核心岗位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有充沛的精力和闯劲;三是从长远来看,年轻人的加盟有利于海南旅游景区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提高景区的核心竞争力。(见图2)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海南景区员工的工龄显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员工的从业工龄相对较短;二是除实习生和应届毕业生外,其他员工在进入景区行业之前普遍都有在其他服务或技术行业有过从业经历,因此总工龄较长。(见图3)
2.员工的学历和资历
在学历方面,海南景区行业的入行门槛相对较低,从开展实践活动的景区情况统计,服务类岗位要求的学历普遍为中专或大专,管理类岗位有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较少。(见图4)
在资历方面,服务类岗位比较看重工作经验和客户关系,有些技术类岗位需要有行业资格证书,总体来看,海南旅游景区比较重视员工的工作年限和经验。
3.员工的英语水平
海南省非常重视入境旅游接待,历年来出台了许多入境旅游利好政策,因此赴海南景区观光的外国旅游者数量稳中有增,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在对外国旅游者的服务中,英语占绝对比例,其他语种比例很小,景区员工的英语掌握程度如下。(见图5)
北京旅游计划范文5
高职学院的实训类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实训也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高职学院办学的目标是大力推进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也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高职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凸显出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比如: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职业素养不能胜任等。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落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条件下,学生很难模拟出真实的实训场景,因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现象屡次出现。为了有效 解决此类问题,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则被提上议程。
一、信息化教学与翻转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指的是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QQ群等为载体,尽可能的调动教学媒体,提前备课,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随处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的传授方式。我们知道,信息化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信息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培养学生协作式学习。
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讲课、授课,而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三)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国内逐渐盛行开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被颠覆。信息化说的是一种教学环境,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信息化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起到了支撑作用。而翻转课堂是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种回馈,达到教学的初衷。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教学知识传授,让学生学有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实训教学效率,让信息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与整合。也能较好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能动性差的现状。
(四)基于信息化翻转课堂的价值
1.有利于去除实训课程的枯燥乏味。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少则一周,多则2-3周,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厌倦。因此翻转课堂能有效的去除实训课程的乏味,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不定时的一些教学视频、微课等,通过留言板或者评论区与学生互动交流,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重构师生的和谐关系。实训课程的设计,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信息化载体的运用,学生能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也让本就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有效缓解,学生不再对学习产生倦怠。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训教学设计是高职学院重要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学习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需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对老师来说,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及时沟通指导。
为了满足学生和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高职学院应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生学号和自己设置的密码登陆并进行自主性学习,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师账号登陆,将需教授的课程相关资料、课件等进行上传,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相互留言的方进行沟通交流。比如:课堂派网络APP平台,能让教师快速作业、在线批阅等。并且该网络教学平台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训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训课程设置。具有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的课件、教材等方面,也可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老师也可以实现面对面互动等功能。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
由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微信,已经成为个人或组织的全新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由于其功能强大、交互性能优越,不受图片、语音、视频等大容量信息的限制,已经在学生群体中推广。
高职院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微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W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看微信、聊微信,每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成为高职学生的一道“家常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目前将Wifi覆盖全院,随时随地能接触到网络,而且Wifi账号及密码是学生的学号,因此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以及与教师互动,增强了学生移动学习的习惯。
微信公众号最大的优点是注重与关注者的交流,在公众号上面,教师可以教学的目标、课程的疑难点,让学生在平时看微信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了课堂知识,最后教师在微信平台上检测小试卷,加入一些动态的图片、视频,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模拟教学软件的引入
面κ笛悼纬痰难习,网络平台的构建是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实体训练的需求。但对于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则存在实验器材短缺,时间紧张,教师与学生沟通不便等问题。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高职学院应引入模拟教学软件。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软件可以模拟酒店的实际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操控,按照步骤进行相关的服务对接以及实践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随时登录实训,也可以有效规避实训场地限制等现象。并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仿真软件则在教学过程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大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前充分准备、整理
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存在大量的实训资源,比如:教师实训内容、实训的要求、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指导教师还会有一些网络课程教学地址等,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群共享、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形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限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同时学生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可以进入闯关试题进行试题测验或作业,遇到不懂的可以在网上给老师留言进行交流。
(二)课上积极组织、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实训课程需要提出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简短视频,提出一些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知识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对于实训课程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现阶段出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观点,让老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这样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为学生在遇到疑惑时互相交流提供网络社交媒体。对于实训课程,学生则需要自己利用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模拟仿真实验训练,课堂上的活动则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课后及时巩固、消化
学生在进行某课程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的过程后,为了让自己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则需要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复习,需要做一些课后习题,对老师的教学课件及时进行整理。
实训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更好的了解、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技能,增加学生对实训过程的熟练度,则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对实训课程进行及时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学生也需要及时的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习题训练,在完成习题过程中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文字和语音、视频留言的方式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北京旅游计划范文6
关键词:徽州文化;包装设计;旅游商品
1、引言
包装是旅游商品进入市场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安徽旅游产业越来越繁荣的今天,精美的包装设计不仅可以吸引旅游者,同样也是提升安徽旅游商品价值的重要手段。然而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安徽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总体设计水平低下,集中表现在包装雷同现象普遍,视觉元素选用肤浅,地域文化特色表现不足,缺乏人性化设计等等。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图形、色彩、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系统化的运用,对品牌战略理念重视不足。对于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徽州特色文化利用和表现不够,设计思想陈旧,传统设计元素和现代包装设计的思维、手法不能达到很好的结合。
安徽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徽州文化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汉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又具有鲜明的安徽地域特色。"我们并不缺少旅游商品,而是缺少具有品牌影响力、能代表安徽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徽州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将其融入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可以创造、培育出名牌效应,有利于安徽旅游商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安徽旅游商品的竞争力。
2、徽州传统图形在安徽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徽州传统图形是指徽州地区自然与人工环境所构成的视觉形象图形系统,它包括徽派建筑三雕、绘画、剪纸、服饰、编织和陶艺等所形成的装饰图形。
徽州传统图形题材丰富,徽州的古建三绝(祠堂、碑坊、民居),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徽州村落、水口、园林、徽州文房四宝、徽派版画、徽州篆刻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图形,包括人物、山水、花鸟、文学故事、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其它社会生活等。[2]徽州传统图形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装饰纹样,如可用做旅游商品包装的底纹和边框的云纹、水纹、卷草纹、回纹等。徽州传统图形艺术属于地域审美文化,浓缩着中华审美文化的形式美和意蕴美,[3]徽州传统图形为研究安徽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提供了极珍贵的图形实例,具有极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1)理解徽州传统图形的内涵、寓意和艺术特点
徽州每一个传统图形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色,有的传统图形背后还会蕴含一些典故、历史,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以一个徽州图形为蓝本,对旅游商品进行包装设计之前,不但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考证关于旅游商品诸多方面的情况,更要充分理解所选取的徽州图形的寓意和内涵,使传统的图形与旅游商品的功能、作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2)创造具有时代感的徽州包装设计图形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安徽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在选用徽州传统图形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先进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紧跟时代潮流,推陈出新,给人全新的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传统图形中体现出时代感。比如可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彩色或黑白摄影、高科技的电脑制作,将图形处理出与众不同效果,又可以采用"打散构成"的方法,结合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对徽州图形进行重新组合。或者采用不同于传统的构图形式,如靠边角集中式、分割式、均衡式、散点参插式等具有现代风格的构图形式,明确地向消费者传达当今的时代感。采用比较现代的文字编排形式,如齐边式、齐轴线式、斜排式、象形式、参插式、阶梯式、渐变式、跨面式等编排形式,也可以体现出当今的时代感。中国名酒之一的"古井贡酒",提取了徽州木雕中传统纹样的图形元素,采用对称构图的形式,镂空的工艺手法,使此商品的包装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尽显徽州传统文化风格,并富有时代气息(图1,图2)。
3、徽州地域色彩在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构成要素,能够激发人类的各种联想和情感,某些特定的颜色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已经完全接受和认可它所具有的代表性。
徽州没有城市中常见的杂乱纷呈的色彩带来的视觉污染,也没有不和谐的视觉刺激,取而代之的是黑瓦白墙青石板这种和谐统一的色彩,深浅不同的墨色山水构成了整个徽州。可以说,从屋外到屋内,村落的整体色彩效果可以归纳为偏黑、白、灰三种,以各类无彩色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徽州色调。在安徽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我们可以以这三色为主,在应用中注意联系旅游商品固有的属性,注意运用对比和统一的形式美法则,控制色彩的节奏感,创造出富有意境的色彩空间,给旅游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无彩色的对比手法
通过对徽州传统的地域色彩的分析,可以看出徽州的地域色彩就是无彩色。包装设计无彩色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明度对比和面积对比这两种类型,来体现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徽州色彩文化。
无彩色中的明度对比是因灰色明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在包装色彩设计中,明度对比决定着配色的光感、明和清晰程度。面积对比是黑、白、灰三色在不同的面积对比中产生较大差别的视觉感受。
在安徽旅游商品"徽木缘"木梳和"徽府茶行"包装设计中(图3、图4),运用黑、白、灰的无彩色对比,色彩明快、大方,体现出宁静、淡泊、质朴和简洁的包装设计风格,使包装在凸显徽州风格的同时,具备明确的视觉识别效应,增强了商品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感情魅力。
2)调和色的统一手法
调和色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所呈现出和谐的美感,它主要是强调一组色彩的同一性,减缓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从而得到和谐的效果。
从整体上说徽州地处皖南,气候温暖,林木繁盛,色调素雅,旅游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可以通过彩度偏低而色调中性的调和色来实现,如图5。调和色配置得当,会给人以含蓄、高雅、丰富的感觉,能够弥补无彩色给人视觉上带来的单调。
4、徽州特色包装造型在旅游商品包 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包装造型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以保护商品、方便流通与消费、促进销售、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包装作为一类物质产品实体,必须通过一定的材质、形态和结构而体现出来。同时,包装造型是包装的载体,优美良好的包装造型将为包装的视觉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5]另外,包装造型设计的科学与否,还直接关系到包装生产制造、加工工艺和经济成本等。优美的包装造型有利于强化包装的实用与方便的功能、美化商品、吸引消费、促进销售,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比如白酒的外盒,它的造型既要考虑到保护内容器以免受到损害又要考虑到酒类商品的特殊性:传统性、文化性、时尚感。
在安徽旅游商品包装的造型运用上,可以模仿安徽知名度高的旅游建筑造型,古文物中的青铜器、陶器、瓷器等的外观形态或形体结构,来设计具有徽州特色旅游商品包装造型,不仅外观形象具有继承性,而且内蕴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意味。安徽双轮集团生产的 "高炉家酒",在包装纸盒的造型设计上,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样式巧妙地运用其中,使商品的包装散发着浓郁的徽州文化气息(图6,图7)。
在徽州文化的应用领域上,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有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应对我省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对现代美学、旅游学有较深研究,对消费心理学有充分认识,以现代的视角,研究现代感与民族性、地域性的最佳结合点进行包装设计。[6]
参考文献:
安徽省旅游局江山局长在全省旅游行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合肥市旅游局网,
hffd.gov.cn,2008-9-24.
傅爱国."徽派"图形艺术文化特征探议.装饰,2005,11.
黄凯,朱米娜,丁薇. 徽州民间图形艺术在设计中的价值应用.滁州学院学报,2008,3.
吴国英.浅谈旅游商品的包装.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6,3.
柳林.民族化包装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