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农广校;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46-01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广校在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广校建立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级网络体系,以及省、市、县、乡、村五级办学体系,以广大农村地区为服务对象,以农民为培训主体,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深入田间地头,使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广泛的提高。但现阶段农广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现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供农广校发展参考。
1 农广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枯竭
农广校属于中专建制学校,随着近几年高校的纷纷合并、休整,农广校招生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农广校生存状态堪忧。
1.2 农广校办学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办,但是目前存在着对定位不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决心不大,投入太少。在县级层次上,农广校培训存在多头路、低层次、低质量的问题[1-2]。
1.3 农广校工作缺乏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教师在职培训少
多年来,农广校的工作除了硬性安排外,在基层根本得不到有效的重视。此外,农广校教师虽是正规学校毕业,但新形势下,他们仍缺乏创新性、适应性。农广校教师适应不了当前的培训教学任务,而且农广校对于教师在职培训投入力度远远不够[3]。
有一部分农广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在当今函授高等教育即将收口的情势下,联合办学的发展遭遇阻碍。加之正规全日制教育的激烈竞争,农广校学生不具有强竞争力,农广校生存堪忧。
2 农广校发展对策
2.1 广开思路,扩大招生
利用亲属招生、朋友招生、电视招生、广告招生、同学招生等多种形式,集思广益,博采所长,扩大招生规模。此外,鼓励一部分学校与监狱联合办学,即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又促进了服刑人员的改造。同时,可以结合学校正在实施的项目进行招生[4]。
2.2 打造品牌学校
多年来,农广校公信度很小。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广校也承担着不少的培训任务,如新培、绿证、职业技能鉴定、实用技术三进村等,农广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秉承“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成为农民的贴心人”的教育理念,踏实、认真的做好每一项培训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树立农广校鲜明形象,使农广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民心。
2.3 进行岗位大练兵
通过多种形势,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农广校属于中专建制的学校,有学历教育的任务,同时承担着农民科技培训的工作任务,鼓励教师每一年都要申报选修1~2门涉农专业课,且要有讲稿、课件等。同时,每一年都举行公开课讲授,通过公开课,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讲课水平、能力。此外,教师下乡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应该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以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各级农广校应跟上级学校主动沟通,多给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开拓教师的视野,增长教师的见识[5-7],从而进一步提高农广校教师的素质。
2.4 准确定位,拓展教学模式
中专学历教育是必须完成的工作,农民培训工作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农广校不仅要完成项目工作,还要根据当地实际,开办各种实用技术短训班,如水稻绿优米操作规范班等,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此外,充分利用村科技书屋、村大喇叭、赶科普大集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宣传科普知识,营造农村进行科学生产的氛围。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利用卫星小站,促进专家与农民进行交流,提高农民学习效果。
3 参考文献
[1] 邱强.发挥农广校优势,培养新型农民[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0(12):81-84.
[2] 葛元红,徐辉.农广校教师构建和谐教学课堂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6-27.
[3] 李磊,王群生,屠新红,等.河南省市县农业领导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需求调研报告[J].河南农业,2011(2):64,31.
[4] 甘俊袆,颜丙昕,蔡新波.农户需求因素对农民培训绩效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邳州市农民培训工程调查为例[J].农民科技培训,2011(2):6-8,10.
[5] 倾情“三农”自芬芳——记黑龙江省泰来县农广校校长温凤英[J].农民科技培训,2011(2);15-16.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2
一、特色办学是中职教育的灵魂
我校党政班子,凭着对职业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深刻理解及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把学校办成了全国县级市中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和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学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提炼出了富有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因材施教、挖掘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逐步确立了最具特色的培养目标:社会培训“合格+素质”;从业教育“合格+技能”;升学教育“合格+特长”;走出了一条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建校二十多年来,我校为社会培养了各类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近二万多人,为企业培训近叁万多人,为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四川音乐学院高等院校输送了“体、音、美”各类特色人才近千人。由于办学成果卓著,学校曾多次被省地市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被省教育厅誉为“八闽一秀”和“体、音、美人才培养的摇蓝”。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刊和电视台屡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成果。
二、适时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中职办学新体系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从原来基本是学科型的专业理论教育转变为实操型的职业能力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办学模式都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向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输送中等专业人才,这个定位势必带来了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变。我校1984年成立,1994年升格为福建省建瓯职业中专学校,95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004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2008年又兼并了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建瓯工作站,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学校在人力资源整合,财产整合之余,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和办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了能将学校的职业教育做强做大,很有必要将学校推向校企结合,实行产教结合,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型办学模式。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使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被撤销,同时会增加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当今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岗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社会人员就业不断市场化。因此,必须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提高综合素质和日后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
周济部长同志在论述教育创新时提到:“要十分注意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式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定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总结前一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试点的情况,还不能说明已经形成了正确的中等职业教育观念或者是大家已形成了共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效果能否满足社会对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还有待探讨。所以,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我们重新认识中职教育的正确目标和内涵,意识到只有更新观念才能使中职教育从深层次上切实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拓宽专业内涵,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中职专业设置的定向性曾经一度很强,针对生产一线某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这样的毕业生有比较具体的技能,满足上岗需要。但是拓宽到职业或行业,乃至职业生涯其适应性就比较低。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已是动态系统,人才流动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社会现象,因而中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就业适应性较强、综合能力较高、潜力和后劲较足特点。因此,学院更新中职办学理念,对一些专业设置作了适当的调整。
(一)中职专业设置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专业培养方案应注重复合性和前瞻性
数控技术应用的分支专业为:模具制造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适应的岗位群有:CAD设计员,CAM工艺设计员,数控车床操作员,数控铣床操作员,施工工艺员,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员、特种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加工质量检验员,机械装配工,电气装配工,调试维修员,产品销售员,材料采购员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识读机械图样能力,机械制造技术理论应用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及手工编程能力,CAD/CAM一体化应用能力,相应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数控机床机械电器构成及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能力。是制造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专业的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的需要,人才培养不仅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与技能并举,重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中职教育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中职毕业生是高技术企业中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但是理论知识不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提高理论水平迫在眉睫。”
过去对中职教育问题的探讨,过于强调“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或者“够用为度”,一些人甚至认为中职教育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理论知识仅为帮助技能学习。显然是忽略了中职教育是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范畴的概念,把中职教育等同了岗位技能培训,或者技工教育。
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自上而下发展,只有职业性和科学性内容相结合,才能使今天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天需要的各种潜能。专业技术课程是职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
适应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和文艺工作者。因此,在设计课程模块时考虑到课程模块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间的相互依赖。在美工教学中,设置了素描、色彩、效果图技法、剪纸等四门课程,在实践教学部分相应安排了声乐、乐理、舞蹈、电子琴、钢琴等多项训练。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幼儿教育专业基本技能,适当地设置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师口语等四门课程。整个课程的体系中强调的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而不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的堆砌。加强理论教育不是盲目增设基础课程,而是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把最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
加强理论教育的另一重要意义是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就业能力的同时有继续深造的基础。
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中职教育的助推器
我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能自觉地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与企业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又一特色。十年前,学校就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要求教师自选教学内容,开展特色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企业要求,采用改编教材,新编教材,编写辅助用书和开发校本教材。甚至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因此,我们常把企业比作水,职校比作鱼,鱼有水则存,水有鱼就活。
(一)校企联合办学,形成专业的培养特色。
学校确立“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从而形成了专业的培养特色。具体做法:
1.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目前,我校先后与省、地、市7个行业协会,100多家省内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协议约定: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和职工培训场所及必要的条件,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为学校教学提供必要的教学素材,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派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部分教学任务。学校为企业开设特色专业或特色课程,输送一定数量的、能掌握相关技术或管理知识的毕业生,为企业的在岗职工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管理。
2、派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跟班学习
3、举办企业职工培训
学校建立了国家技能鉴定站和培训部,为企业职工的培训和考证提供了优质服务。
4、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成立了由企业及社会各届人士组成的“办学指导委员会”,经常召开企业老总座谈会和联谊会等。由于学校重视,致力打造校企联合办学的平台,使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信息相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既促进了学校骨干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校企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3
1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
目前市场营销人才供不应求,营销专业毕业生历年平均就业率97%,但人才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即基础性人才相对饱和,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中高级人才相对短缺,如会展、工业品、集团客户等营销人才。鉴于市场营销专业兼有企业管理和市场服务双重特征结合企业需求,我们将应用型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型营销人才:从事企业营销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要求具备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熟知企业、行业的营销活动全局以及各个流程、环节。管理型营销人才:掌握企业或行业经营活动规律,胜任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工作。
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既有一定的营销技能,又具备与营销有关的知识、经验、素质。技能型营销人才:在企业中从事市场调查、促销、推销等具体营销工作。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现在有多种表述,如陈玉峰认为应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3];肖立认为应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4];王妙等将认为应包括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通用能力三个层面[5]。笔者认为营销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能力、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基础性能力,综合技能指运用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有关基本技能,就实际问题或业务项目着手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鉴于企业主要是通过对显性能力的了解来判断应聘者的专业能力水平[6],结合巢湖学院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毕业生培养方向以技能型营销人才为主,应加强对学生们的沟通能力、礼仪、综合技能等的训练,以此为手段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同小异,在我国实践教学中运用较多、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类: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和校外实习。但是这三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缺陷。由于本科生基本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加上目前高质量的、切合中国国情的案例较少,在这种背景下的案例教学变成了学生听故事。计算机模拟是在市场、竞争者等环境信息给定情况下进行决策,学生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能力得不到训练。由于大学扩招、企业自主经营及安全等多因素的影响,校外实习很难集中安排顶岗实习,实习基地就成为了参观基地[7]。
3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针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巢湖学院已经开始了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主要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借助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首先是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包括文献综述、课堂陈述、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形式[4]。通过课堂实践,既训练学生们的文献查阅和整理能力、口头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又通过边学边做,利于学生对各种专业基本技能的理解和熟练运用。
二是充分应用校内实验室的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解决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脱节的矛盾。巢湖学院自2007年起使用南京商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教学软件、上海瀚和市场营销模拟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环境中演练他们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务感性认识。2009年起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团队成员分别担任企业执行总监、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等职位,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企业运行,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系统对各公司的经营战略、经营成果、决策通过软件平台处理后,根据公司销售收入、每股收益、投资回报率、债券评级、资本总额等进行战略评分。该赛事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一个企业的经营者直面的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
三是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提交相应的报告或计划书。如在市场调查实践教学中,学生从选择调研专题开始,进行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分析、调研报告写作等活动,培养了市场调研中需要的问卷设计能力、实地调查能力、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能力、调研报告的写作能力。[8]自2007年开始的模拟营销策划大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某一产品市场的开发或制造项目,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团队成员的配合对学生的协作精神、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此外,学院加强产学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与设置,注重实践教学设计型实践项目与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各项省大学生竞赛等,以竞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4总结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丰富与创新,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奠定了实施基础,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向,也给现有理论教学带来新的改革思路。实践型教学必须要有保障体系来支撑其有效开展,高校需加强对实践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型教材编写的建设。校内外的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的必备场所。然而应用型本科多为新建院校,办学基础普遍较差,加之自身造血能力不强,办学经费基本靠财政拨款,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学设备。由于现有的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匮乏,加上实验室设备老化,实验开课率不高。教学计划中的市场调查、营销实习等实践环节,受限于经费较难开展。学校需要从资金、设备、耗材等各方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更要构建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吸引地方社会资源投资办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型教学的关键,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高职界的共识,同时也是世界成功高职教育的基本经验。但高职院校普遍认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据校企合作委员会提供的“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调研报告”的数据表明,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非常满意的只有14.29%,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之和也只有57.01%。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若干政策、学校也进行不懈的探索,如推出了订单班、冠名班、顶岗实习等模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但也存在“冠名班”就业安置爽约、顶岗实习“以工代学”等问题[1]。笔者认为实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是现在宏观背景下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又一突破口。
一、实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探索与案例
1.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
实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在企业招收已就业的员工,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学籍,通过3年左右的非全日制培养,完成学业后发给成人大专毕业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其典型的特征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职工。这是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之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成为可能,因为企业是在为自己培养人才。
2.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可行的
笔者十年前在孝感教育学院工作,当时教育学院从事的教育工作就是学校和当地县市教育局、学校联合培养初中教师,孝感教育学院并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后就中断了这项工作。笔者从学校校友会了解到,当年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是不错的,不亚于同期毕业的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这表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而且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很多职业院校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2009年9月,扬州职业大学与中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招生全日制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采用“学历证书”加“技能培训”模式,即“大专学历”与“3G软件工程师/手机UI设计师”相结合。目前从联合办学的效果看,预计就业率达100%,全部取得学历[2]。
3.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
案例[3]
这2所学校2007年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和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双元招招生、双元计划、双元教学、双元管理和双元评价试点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企业、学校、学员、社会都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现在(2011年)浙江省已有22所高职院校、150家企业、近万名学员参加成人高等职业教育。
二、实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意义
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学校、企业、社会、政府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1.对学校的意义
(1)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由于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员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这样校企双方的利益就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可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
极性。
(2)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正是由于有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才使学校有可能克服基于学校职业教育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4]而实施基于学校企业合作的教学改革,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共同配置教学资源,共同进行质量评价,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实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育人,也是对“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的一个探索,因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具备了“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的一些基本元素: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公担[5]。
(3)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的高中生源持续下降、每所学校的招生计划也在逐年递减。实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弥补高中生生源的不足,推动全日制普通高职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从而奠定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对企业的意义
企业可按企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划培养本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从而稳定产业工人队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产品升级、企业转型和企业的发展。同时,采用这种模式能加快技工培养的速度,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主任刘康认为[5],采用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一个初级技工到拥有技师资格的周期将缩短3~5年。这就为企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快速培养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3.对社会(政府)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将使成人高等教育焕发青春。
三、对实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几点思考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经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人才培养
一、调研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也日趋紧张,能源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1]。这些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解决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新型能源。
近年来,中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增长迅速。2008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217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光伏电池产量达200多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约683.94亿千瓦时[2]。山东省德州市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比较突出,被称为“中国太阳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市培植了皇明集团、亿家能、国强集团、中立集团、通裕集团、世纪威能、中大贝莱特集团等几十家新能源相关企业,涉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多种新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生物质直燃发电等诸多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据调查,2010年该市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26亿元,其中127户规模以上企业(包括节能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30.7%,利税38.6亿元,同比增长42%。
新能源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为了切实了解企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应用现状,促进高等教育与新能源经济的对接,笔者以德州市部分新能源企业为调研对象,对其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力求通过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来源、应用状况及发展要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推动新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调研对象主要为德州市现有新能源骨干企业,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于调查信息均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宏观状况和人才需求,故主要以各新能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调研对象。设计了“新能源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通过对新能源企业的走访调查,获得各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汇总归纳,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三、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新能源企业发展状况调查,企业现有人才状况调查,企业对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
1.新能源企业发展状况。本次调查的新能源企业有德州市皇明太阳能集团、亿家能公司、旭光太阳能光电公司、红日太阳能公司等26家新能源企业,涉及太阳能开发利用、风电装备制造、地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等五个新能源领域,调查结果如下。
(1)太阳能光热产业已形成规模,光伏产业初步具备发展基础。以皇明集团为首的光热产业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比较成熟,在本市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量200多万平方米,基于“无机传热”技术的无机超导热管是一种新型光热利用元件,乐陵国强集团年产量在4000万只左右。相比较而言,光伏发电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皇明公司2.5兆瓦菲涅尔发电示范项目、大唐集团1兆瓦太阳能电站在同时建设,中节能德州20兆瓦光伏电站一期10兆瓦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庆云嘉豪恒泰公司的30万盏大功率集成式LED路灯项目已经竣工。
(2)风电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世纪威能公司年产1000套兆瓦级风电叶片项目竣工投产;双一集团、华业复合材料公司叶片和机舱罩生产能力超过500台套。
(3)地源热泵产业发展迅速。以中大贝莱特公司、亚太公司、格瑞德公司、奇威特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央空调地源热泵机组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4)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齐鲁客车公司正在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新能源客车;华辇公司已经研制出太阳能电池动力轿车样车,续航里程超过150公里,在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期间推出了全球首台曲面板太阳能样车。
(5)生物质能开发项目陆续投产。新园热电、武城昊源等重点企业建设了以木糖、糖醛废渣代煤15兆瓦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其他生物质能发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目前,德州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相关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新能源企业中有86%的技术人员并非新能源专业毕业,而是相近或相关的机械、电子、控制等传统专业。由于专业不对口,在工作中表现出专业技能不足和对相关新能源事业的热爱程度不一,给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造成极大的浪费。深入了解后得知,教育部专业目录里面没有对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行业进行专门的科目教育;同时在对企业人事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新进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调查发现,3个月内流失率为23%,6个月内流失率为49.6%,3年内的流失率达到了89%,给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极大的损失。经过细致的分析和深入调研,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87.2%的流失学生在调研表上所填写的离职原因里面选择了“我不是学太阳能(或风能、生物质能)专业的,很多工作我做不了”;二是有9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我不适应这个团队,不适应这个氛围、环境等”。
可见,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专业不对口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3.新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状况。通过调查,有88.5%的新能源企业表示缺乏对口专业技术人才。近5年来,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劳动用工量呈上升趋势,未来5年德州市的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约2000人,对需求人才的学历要求如表1所示,主要缺乏较高学历的人才,对于既有较宽理论基础,又能从事一线工作的本科生的需求量最大。不同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不完全相同,但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素质、创新能力和职业忠诚度三个方面,如表2所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对口人才是企业的首选,同时由于专业对口,跳槽率也会降低,职业忠诚度也会升高。96.1%的新能源企业希望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尽快增加新能源专业,并且支持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办学,或者在高职院校中加大对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力度。
四、加强新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对德州市26家新能源企业的人才状况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新能源经济发展的需求,很多企业只能从相关的传统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由于专业不对口,企业对新就业员工进行再培养的投资较大,而这部分人才进入企业以后,短时间内对行业和个人发展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工作技能掌握不足、企业文化认同不到位、团队融入有障碍,工作中就会缺乏事业归属感、团队归属感和专业归属感,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挫败感、抱怨情绪、积极性降低,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对于企业与个人的发展均带来不利影响[3]。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新能源专业
在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中增加与新能源开发、设计、应用有关的专业,培养各级各类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学校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企校共建新能源专业,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由于当前高校新能源专业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实训等教学资源难以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单凭学校一己之力,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因此借助企业的专业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建立“企校联合办学”的教育机制,有目标地进行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既能保证宽厚的基础教育,又能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而且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目标明确,其事业归属感较强,将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将会有效降低。这是目前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企业的人才质量和人才储备问题的有效途径。
3.加大对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二次培养力度
目前,新能源企业现有员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相近或相关的传统专业,没有经过新能源技术的专业系统学习;二是来自于电大或函授教育,或与中专学校短期合作培养。这部分人才虽然能顺利完成当前从事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专业知识面较窄,理论基础不扎实,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与高等院校合作,对这部分技术人员进行再培养,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升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何莽.新能源经济现状及发展障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264.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6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专业文化是一个专业团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并遵守的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承载整个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另一个则是渗透在整个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专业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的意义
1.增强专业内部的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专业文化建设如注入了企业文化的活力,和相关的企业文化对接,能使师生树立对本专业、本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专业目标和精神表现,从而增强专业内部的凝聚力。这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互适及沟通;有利于培养师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对最终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
2.使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
高职教育只有了解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体现企业文化,才能在办学中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水平。譬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当教师能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保持密切的沟通,能深入施工一线了解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才能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才能对专业课程作出调整,才能使专业开发适度超前,才能考虑更深层的问题:如专业的设置、德育教育的重点、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评价标准等,这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
3.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教育必须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学生素质必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专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学习与就业才能无缝对接。教育以岗位实际为需求,可以帮助学生切合实际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定位,满足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大的特点与竞争力在于其真正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因而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接受企业文化,提升他们今后的工作情绪与效率,最终决定其社会竞争力。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中的灵魂,专业文化的培养对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形成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从而可以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素质。
二、建筑工程专业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的方法
(一)根据专业对接的企业或行业特点确定专业文化核心
每一个企业都有它自身的特色文化,张瑞敏曾经说过:“海尔1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创新”。海尔成功之道是什么,就是海尔所建立的注重创新的特色文化。根据建筑工程专业对接的建筑行业特别注重诚信、高效、优质的特点,建筑工程专业文化核心可确定为“诚信、高效、优质”。
(二)制定体现专业文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
制定相应的制度是将专业文化模式准则化的过程,是通过设立奖惩措施实现强化专业文化的目的。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够强、思想还不够成熟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建立与专业文化相一致的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制度建设中充分体现建筑工程专业“诚信、高效、优质”的文化核心。建立制度是前提,执行制度是关键,执行效果在领导和教师。领导、教师首先应该是制度的遵守者,其次,还应该是学生遵守制度的督促者、检查者、评判者以及奖惩措施的实施者。
(三)积极宣传和企业文化对接的专业文化
(1)积极宣传专业文化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应积极宣传体现企业文化的专业文化核心,积极宣传体现专业文化的制度、精神、行为习惯、办事方式等;积极宣传专业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以及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重要性。(2)巧妙把握宣传时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恰当的时机进行专业文化的宣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新生入学教育,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了解专业和专业文化,能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若教师、学生在较大比赛中得奖,或和本专业有关的行业、企业优秀人士来往,在学生容易产生专业自豪感及向成功者学习有激情的时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接受专业精神,能产生良好的巩固、提升效果。对专业文化的宣传应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3)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一方面,可通过标牌、图片、板报等环境布置进行静态的宣传;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不同场合进行动态的宣传,如在晨会、班会和课堂上的宣传等。
(四)多途径多方式强化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1.组织突出专业特点或校企合作的各种活动
可以组织技能大赛、优秀作品展示等活动,也可以在校企联合办学、“定单式”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带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聘请企业人士走进课堂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发挥学生感性认知的优点,使企业文化渗透到专业文化建设中,让专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2.通过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强化专业文化意识
根据建筑工程专业“诚信、高效、优质”的专业文化核心,围绕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是强化专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识读土建施工图的基本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处理施工问题的能力;具有施工图纸会审的能力;具有钢筋工、模板工主要工种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参与工程项目招投标和经营管理的能力等等。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方式强化专业技能和专业文化意识。(1)感知情景过程。如建筑施工技术认识实训课程,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参观施工现场和观看施工工艺录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施工现场有正在进行基础施工的项目、主体结构建造的施工项目和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项目。要求学生根据不同施工现场的参观情况,总结每次参观的收获,并结合观看的施工工艺方法,完成建筑施工技术认识的实训报告,强化学生的感知。(2)提炼社会调研。如在房屋构造、建筑材料认识实训课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第二学期的暑假完成以下两项实训内容:第一,通过建筑材料市场调研,了解各种建筑(含装饰)材料的品种、规格、特性和市场价格,了解建筑工程中的主体结构材料以及这些主体结构材料的技术要求,并独立完成建筑材料调研报告。第二,通过实地观察两种住宅单元的建筑布局,了解各个房间、走廊、大厅、楼梯等的平面形状及组成功能,绘制出这两种住宅单元各一套房间的平面布置图和立面图,以及建筑楼梯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并比较分析这两种住宅空间布局的优劣。(3)强化实践操作。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认识实训课程,学生通过绑扎钢筋,支设模板,配比搅拌混凝土及浇灌成型,学会测试混凝土梁的强度特性,分析混凝土梁质量因素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混凝土梁的制作过程和实验分析过程中提高对安全知识、材料检测知识、结构知识的认知,并感受企业文化。(4)领悟工作模拟。如建筑工程造价课程招标投标技能实训,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进行。首先由本实训课程的教师公布某工程项目的招标公告,学生自由组成投标小组,每个投标小组由5~6位学生组成,并推选一名组长,全面负责该小组的投标工作。然后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资格预审,通过资格预审的小组领取招标文件。每一投标小组依据工程图纸和招标文件的要求,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参加投标答疑,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该项目的投标文件。另外还要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节点开标。开标后邀请校外招投标评标专家与本实训课程的教师一起组成评标小组,对各投标文件进行评标,评出中标小组。再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评定本实训课程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