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一、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意义

对高校而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一方面,企业中有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专技人员,由他们来指导研究生实习可弥补高校多数教师在生产实践方面能力欠缺这一不足。[1]

另一方面,通过基地实习可有效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强化其创新思维、培养其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扩大研究生就业。另外,加强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结合,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促进学校同企业“零距离”接轨。

对企业而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一方面可以将学校导师和研究生引入,从而使得企业得到人力和智力的双重支持,借力高校资源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优秀研究生毕业后若留在企业工作,则拓展了企业吸纳人才的渠道。

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遴选的基本原则[2]

1、选择具有鲜明电子信息特色的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遴选单位应具备先进的研发和技术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一定的生产规模且生产经营效益好,能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校外实践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应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校外导师队伍,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承担过相关技术研发项目或与校内导师有课题合作。

2、紧密结合校电子信息专业发展方向和主要研究领域

选择与校电子信息专业发展方向和校内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相同或者相近的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基地,这样有利于研究生校内和校外培养环节的顺利衔接,有利于校内外导师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拓展高校和企业的深层次科研与和人才方面的合作。为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有效保障。

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内容

1、明确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目标和整体思路

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整体思路,如下图1所示,通过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培养体系、管理模式与制度的建设来构建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研所创新技术工程项目为支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军工专业人才为重点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优质基地,为国家输送电子信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2、探索“2+2+1”的联合培养模式

所谓“2+2+1” 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前2个学期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及专业课程学习,第3、4学期学生在科研所进行项目实践,第5学期学生回校完成实践报告和学位论文,由双导师共同进行监督与指导。学校教师队伍理论知识扎实,通过学校的学习为下一环节实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科研所的项目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双导师共同完成实践评价和指导学位论文;三个阶段的有效衔接旨在形成一体化的培养效果,共促研究生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3、构建协同培养体系

协同培养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定制式培养。根据科研所对人才实际需求,双方联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授课。其二,协同管理。由双方参与,成立专门的管理办公室,负责基地研究生管理及双方协调沟通。其三,严格过程管理。双导师集中进行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确保培养质量。其四,工程化评价体系。结合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位论文类型和评价标准,并明确各类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规范。评价指标注重对实际工程问题的理解、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评价。

4、完善基地管理模式和制度保障

基地采取联合管理模式,如下图2所示,可在企业设立基地管理办公室,由学校和企业协同进行管理;为确保实习质量,可建立过程监控与反馈机制,由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委员会落实监督;出台学校制度和基地制度做好制度保障建设。

【参考文献】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2

关键词:档案服务;城市规划;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一个城市规划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由于项目的侧重点发生改变,对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会发生变化。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城市规划项目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立项期、启动期、成熟期以及完成期,如何在不同阶段,准确、高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客观地记录项目编制过程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服务后续其他规划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城市规划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未来主流的管理模式。本文以增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室(以下简称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为例,开展协同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在实际工作中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特征

随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日趋完善,对档案的准确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安全化的要求更加明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项目结题、归档为导向。档案管理主要工作是收集规划最终成果,包括纸质成果和最终电子文档。管理流程简单,只需按年份、按类型归档即可,多数设计院在初期发展时期都采用这一模式。设计师根据新的项目需求,自行搜索设计院的档案库,新招聘员工也可以在档案室迅速了解、学习设计院已经完成的规划成果。第二阶段,以项目回溯为导向。在第一阶段收集最终成果的基础上,加强项目立项和项目编制中间成果的收集归档。项目立项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招标文件、项目投标文件、项目开题报告等等项目在立项期主要资料。中间成果则包括了初步成果、中期成果、审查意见等项目在启动期、成熟期的主要资料。随着设计院规模变大,业务量上升,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更加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在项目立项期就已经开始介入,跟踪管理项目编制全过程。第三阶段,以项目流程、品牌延伸为导向。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可以做得更加精细化,由最初的成果管理转变为全流程的管理,最终成果也不再是档案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评奖材料、成果的可视化宣传展示等后续品牌管理成为新的任务。这一阶段,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立项、基础资料(包括案例资料)、工作日志、最终成果、评奖材料、科研论文、成果展示等方面,全面覆盖项目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四个时期。其中,新增的工作日志取代以往中间成果,通过时间流的方式,利用移动平台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详细记录项目编制过程与甲方的交流过程,记录每一个重要节点对方案提出的修改意见,输出方案的时间节点,甚至是项目收款信息都可以纳入工作日志中。工作日志模块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档案管理中信息丢失的问题,也为工程师的工作交接产图1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生积极作用,让工程师快速了解项目的全过程。评奖材料、科研论文、成果展示三个模块主要针对项目的品牌管理,打破以往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一份份厚厚的纸质文档,而是将报奖材料、科研论文、可视化成果宣传展示作品纳入城市规划方案档案管理的范畴。

二、协同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中集成了项目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是基于项目生命周期四个时期来进行设计的,由工程师和档案管理人员同步操作,将档案管理融入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了指定参与人、办案、项目完成、退件、一览、统计六个子功能。其中,办案子功能模块是档案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协同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模块。办案模块包括了项目信息、项目参与人、项目工作日志、项目文档、付款方式等五个功能。以《新塘镇瑶田村“三旧”改造规划研究》项目档案管理为例,项目信息的字段包括了:项目编号、项目年份、历史编号、项目名称、保密日期、项目来源、项目类型、合作项目、委托单位、承接单位、地址、项目合同、项目规模、项目负责人等信息。项目信息的每一个字段都可以作为档案检索字段。档案管理员在项目启动期主要完成该子模块的信息内容。《新塘镇瑶田村“三旧”改造规划研究》项目工作日志,详细记录了该项目工作每个节点所面临的问题和完成工作,项目工作日志的文字内容可以实现超链接,直接链接到文字内容所提及相关规范文件、基础资料、阶段成果等,从根本上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由结果管理转变为流程管理。

三、目前协同办公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3

企业贯穿于供应链全过程的是以流程为载体,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贯穿到整个配置过程,有机结合,交流顺畅,达到供求平衡的目的。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模式;特点;企业物流管理

目前,企业界尝试了很多新的理论,包括供应链管理模式、价值链管理模式、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等,这都为企业进一步适应多变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范例。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中早就开始实施,但是在定义上并未很好的统一。无论是哪种定义,这种供应链归根结底就是一种网络。这种网络中有点有线,每个节点都是上游和下游的联系,每个贸易参与者都是下游的供应者,也是上游的客户,可向上游节点通过某些渠道来选择产品或者服务,又可通过某些渠道向下游供给产品或服务,每个节点都有利益关切点,强调的是一种用线串联起来的集合体,是一种整合的思想体系,是一种打包的管理理念,是将供应和服务两者通过线串联起来,将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达到整合的目的。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

供应链的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供应链更强调链的作用,供应链的打包集成性和整合后的各个单元的协调性。各个节点要根据各个渠道,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通渠道对信息和其他交流信息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协调,对供给和服务反馈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

1.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供应链上的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模式,是将各个独立的业务流程重新整合的过程,打破了各个部门组织之间的信息局限,优化组织结构。管理的理念也发生革新,这是由于核心节点组织和企业在供应链上采用信息互相分享的策略,集成了整个链条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也在扩散和移植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使得企业的计划和规划得以在链条综合下实施。最后,联通这些手段的媒介和渠道就是整合了所有企业的信息,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优势。贯穿于供应链全过程的就是以流程为载体,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贯穿到整个配置过程,有机结合,交流顺畅,达到供求平衡的目的。

2.强调全过程的战略管理

链条上的各个企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交织的网络,宏观上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更大的组织。因此这个组织是否是一个有机整体会对整体发展产生根本的影响。如果链条出现某个节点的信息局限,没有形成网络传输,就会造成整体性的错误发展,所以必须在整个过程中建立高度统一的安排,整体协调信息和资源配置,达到链条管理的新发展。

3.全新的库存观

如果整个链条企业达到了优势互补和信息流畅,相关节点企业或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个节点的库存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库存形成了新的平衡,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平衡。

4.注重核心竞争力

实体经济或链条上的节点组织如果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在链条上与其他节点企业或者组织形成网络,构成合力,抱团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优势互补的体现,是合理分工的又一次整合。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管理

1.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的关系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在供应链中贯穿着整个物流流通,物流流通将链条上的各个企业串联在一起,是企业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枢纽。从历史角度看,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是晚于物流管理产生的,物流管理显示出来的一体的趋势。在横向上,同一行业中链条上的企业在物流上合作共赢,整体发展能够获得产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和增强物流的效率。在纵向上,某个企业应将自己的上下游产业的服务都纳入企业的整体发展中,并作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功能。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生产环节和物流形成多纽带、多互通的协同作用,可实现在横向纵向上一体化。从某个角度看,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一体化的延伸,但是供应链涉及的面更加宽,因为它包含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这种供应链可将各种链条通过协调组合成有机整体,有机整体包含了各种供求关系,如产品的供求、服务的供求、资金的供求或信息的供求,这样整体面对市场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物流,还包括原料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生产商的产品供需评测,产品设计与优化,销售商的产品销售平台建立,销售咨询的共享,企业间的资金流的管理,生产过程的控制调整,用户群体的管理咨询,与其他供应链的信息交叉融合等。供应链的管理主要是集中于各个企业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有效建立统一的协作关系共同应对风险,承担风险。而物流管理仅仅侧重于物品的流通,包括原材料的选择与供需保障,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二手物品的回报等所有与物品发生的关联。这就是物流活动的高度统一,从而保障较快的协调物品的流通,增加物流运作效率。而在供应链上则包括企业的高度优化、业务的高度集成、从原材料到销售的整体快速协调机制,从而使得客户和供应链下游的协同发展,效率最高。总之,供应链管理内容更为宽泛复杂、范围更为广、层次更为深刻。

2.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1)由于信息流进入了网络化,物流管理信息增大和加快了很多,通过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组织和企业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供需运行情况,每个节点上的物流变化信息都能够很容易查到,不会造成信息滞后和转述失真的情况。(2)在供应链健全的情况下,库存相关节点企业或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个节点的库存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库存形成了新的平衡,库存减小就会减小企业风险,保证安全储量,有助于各个节点组织和企业进行集成化的管理。(3)物流管理在网络健全以后,各个节点的反应速度明显增加,各个企业通过网路获得有效信息之后,很积极做出相关措施,加速物流业务的流通,长期以往,成员企业就能够对这种产品需求加速反应,减小误判,保证安全交易。(4)供应链能够保证安全协同运作,这需要物流管理和物流运营都必须能够对接紧密,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出现懈怠,比如下游需要产品,在信息流上体现很急切,但是在运输上或者原材料供应上出现了问题,这都是节点内部问题,需要在内部就化解,保证整个物流体系能够顺利运转下去,否则无从谈起合作协作。(5)在供应链完备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对于下游的用户体验,用户需求等一系列用户的反馈及时追溯到生产环节,在生产和设计上下苦工,及时满足用户体验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把企业生产建立在互联互通的商品交易上来,物流运营效率高,会对用户需求满足的更加快,更加务实。

3.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1)现代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利用。供应链中各种流的运行主要依靠网络,如果没有网络就无从谈起链的组成。供应链下需要大量的信息互通、数据互通、信息更新、数据更新。只有利用新型技术,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效率,更好的为客户体验服务,及时满足用户体验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把企业生产建立在互联互通的商品交易上,加强企业运行情况的汇总和客户需求的汇总,提高物流运营效率。(2)供应链上的网络就是渠道,渠道必须建立二级节点,加大物流运输的运载能力,这样物流才会更加便捷。在重点需求地区加大仓库的建设力度,加大配送站的配送能力,在产品途径万水千山之后,尽快到达客户的手里,这就是高效的商务性。(3)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建设物流体系,就需要重新增加二级节点,这些二级节点就是第三方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专业的理念和实力,加速企业的供应链架构的建设,把核心业务建设好,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功玉,阳明明.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6-82.

[2]朱昌磊.考虑风险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马根萍.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选择有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张明丽,李方,秦笑梅.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23):39-41.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及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集约化管理模式与分散式管理模式的利弊,提出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信息化标准的引导下,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后,企业应当选择集约化管理模式以应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对建设施工企业的要求。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国际建筑承包商、国有企业、国内民营企业同台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愈来愈激烈。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风险相应提高;中标价格越来越低,原材料、工人成本不断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工程的管理越来越复杂,稍有不慎,极易造成亏损。从最近几年的投标情况来看,低价位竞争情况越来越突出,多数中标项目均为保本价格,亏本竞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建筑施工企业作为项目导向型企业,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基本管理单元。在当今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只有以项目管理为核心,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管理,才能应对市场的挑战。

1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的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项目的角度出发,项目部管理自己的项目,即分散式管理模式,或称为“项目经理管理项目”;一种是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公司管理多个项目,即集约化管理模式,或称为“公司法人管理项目”。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美国的企业普遍采用的是集约化管理模式。

1.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是一种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中,项目实施的全部权利都交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具有工程实施的人、财、物决定权。具体实施方式为企业或工程承包商拿到工程后,任命或确定项目经理并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责任书或承包合同,项目经理按合同向企业或承包商上缴一定比例的费用。

这种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少,对企业信息化要求不高,单机作业甚至手工记账也可以实现,在信息化方面无需投人。但是,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承包合同是业主与符合资质的承包商即建筑企业签订的,企业法人对项目实施过程或完工后的项目负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即如果项目出了问题业主找的是企业法人而不是项目经理。

这种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病有:项目经理具有项目实施的权利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企业法人失去对项目实施的控制权,却承担了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信贷、成本等工程的风险和法律责任;企业无法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去控制项目的资金成本,表面上企业法人收取管理费是只赚不赔.实际上由于大多数传统管理方式管理的项目在账面成本上都不理想或者亏损,企业根本得不到完全可能得到的效益。另外,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将物资材料采购权、工程分包权等权利交给了项目,若缺乏有效的监督,极易发生工程管理的漏洞和腐败。最终,项目成败与否取决于项目经理的能力与责任心。

1.2集约化管理模式

在集约化管理模式中,企业的各职能环节按规范化的程序实施对项目的管理控制,项目经理只是代表企业去管理项目,是执行人而不是决策者,项目经理要严格体现企业管理项目的旨意,严格执行企业管理项目的规范与制度。

集约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通过集中控制特别是人、财、物的“三集中”,人力资源集中管理、财务资金集中控制、物资材料集中采购供应,解决分散式管理模式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企业能通过对多项目实施有效的过程管理控制,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透明化,有助于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企业法人通过集中的项目资金财务控制,提高企业资金流动利用率,增强企业的银行诚信度;能有效地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为社会提供质量优良、使用放心的建筑产品;能有效地堵塞项目管理的漏洞,防止管理人员犯错误、保护人才资源、预防腐败。

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只有依靠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才能有效实施,对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在协同性、集成性、应用性上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投人较多的资金。一般购买软硬件、搭建平台、项目实施一次性投人至少在百万元以上,每年还需投人一定的运行费用。

2信息化发展水平与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2.1信息化发展水平低下时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发展不完备的情况下,总公司与分子公司和项目部,无法达到充分的协同工作和系统集成,公司与项目部之间信息传递失真,决策缓慢,组织效率低下,总公司与项目部之间不得不增加相应管理层级,因此大型的施工企业多为总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无法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同时,由于项目部实施地点分散、产品多样、管理难以规范,以及“联营”、“挂靠”“违法分包”等项目的存在,只能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

因为分散式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要求低,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的企业没有投资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无法取得重大进展。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得企业只能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2.2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时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拥有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的今天,总公司与分子公司和项目部、可以达到充分的协同工作和系统集成,总公司与项目部之间通过VPN技术可以低廉的实现连接、信息实现完全共享、指令在瞬间传达到执行者,技术使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管理项目部成为可能。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管理工作走向过程化、职能划分趋于综合化、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

同时,集约化管理模式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必然会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为集约化管理模式中人、财、物“三集中”的细化、成本动态控制提供良好的平台,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3特级资质达标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200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的通知”(建市[[2007]72号)和“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市[2007]241号)相继出台,首次对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并且作为必须具备的条件,把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特级资质中关于信息化的标准共分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引导性指标等6个方面、共24个考核点。从信息化的要素方面来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保障的方面、信息系统的广度方面及信息系统的深度方面3个方面。

(1)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保障方面考核点主要有:硬件设备、网络环境、安全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对外门户网站等,要求基础设施完备,保障有力。

(2)信息系统广度的方面要求综合项目管理功能齐备,协同集成化程度高。考核点主要有:招投标、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竣工管理、风险管理、设备管理等,基本涉及了施工企业及其项目管理的各个主要方面。同时要求,项目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集成,部门之间、公司与项目之间实现集中管控。体现了工程建设集团分级管理与多项目管理的能力,即集约化管理能力。

(3)信息系统深度的方面要求应用由浅人深,常抓不懈。标准规定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要求使用一年以上。同时,信息化标准将在每三年的资质考核中继续担当重要考评标准,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修订提高。企业必须由浅人深,不懈努力,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开展信息化建设,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的资质复审中不被淘汰。

与特级资质信息化建设水平相配套的管理模式是集约化管理模式,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管理模式。跨国施工企业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管理模式推动成本降低,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国内一些信息化发展较好的企业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管理变革中也选择了这一管理模式,进行跨国、跨地区的工程项目集中管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4其他资质企业应对措施

目前国内的特级资质获取建立了很高的技术门槛,同时,关于其他资质等级施土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也将参照特级资质标准不断出台,这对推动我国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施工企业必须以标准为指导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满足资质审核。适应市场竟争的全球化对建设施工企业的要求。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创意;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24-05

1文化创意工作者

理查德・弗罗里达教授在其撰写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提出了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概念,称之为“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super creative core)”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creative professionals)”。厉无畏教授则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定义为掌握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1]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富有创造力的创意工作者,其实现自我需要几乎成为一种使命,驱使着他们充分地、激情地、忘我地、专注地体验生活、创造价值。正是基于自我实现需求的原始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才会如此明晰地被分离出来。具体来讲,文化创意工作者具有创造性、开放性、集中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创造性是文化创意工作者的最主要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意,并通过创意实现其自我价值。他们很难满足于常规性质的事务性工作,从内心厌恶教条与一成不变,渴望接受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热衷于在头脑风暴与身体力行中充分展现自我。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讲,创意成果带来的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要远大于金钱物质激励。因此,如何对文化创意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如何在保证既定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围绕企业目标激发其创造能力尤为重要。

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相关产业领域知识的融合性吸收、消化和创造。文化创意工作者善于接受并使用新鲜事物,能够捕捉到工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创意灵感,并使之艺术化或产品(服务)化。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更重视自我权利和自我表达,在诸如民主、科技、文化、宗教、环境、休闲、移民和性恋等问题上,他们的态度通常也比较开放,并且更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给异己者以自由。

集中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化创意工作的城市集中和区域集中。由于经济、文化、信息、资源等要素的汇集,使城市成为创意的温床。后工业时代出现的创意经济,正是建立在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从功能上来讲,城市能够提供创意工作者需要的智力支持、经济机遇以及能激发灵感、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而金融、娱乐、科技等产业的发达,高品质社区和大学城的聚集,都在不同程度上共享了创意,也激发了创意。

由于文化创意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性,激活了其选择权,使其自由度大大提高,也使这些人才能够顺利地游走于不同的创意城市或创意区域。另外,创意工作者的流动性也有客观层面的因素,流动是人才按需流动的最鲜活表现。还有就是新观念的分享对创意的带动,也促进了创意工作者的相互交流。再就是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吸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创意工作者具有了流动性特征。这种流动也体现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创意工作者经常需要思维越界。

2我国文化创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践中,文化创意企业数量不断膨胀,而由此带来的针对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也日趋严重。以本调查为依据,对目前样本企业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创意工作环境差、个性人才与团队的融合存在问题和企业管理模式与创意工作者特征不匹配等方面。

2.1个体需求偏好与企业目标结合

自我实现需求是文化创意工作者的核心需求所在,所以,对于企业来讲,管理是为了激励其创造性,企业应该了解文化创意工作者的需求所在,并使管理目标能够最大限度与这些需求相一致,否则,这些人就可能失去创意动力和能力。所以,研究管理模式,文化创意工作者需求偏好的调查研究就成为首选。

本调查目的是试图了解当前文化创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以及文化创意工作者的需求偏好,为论文建立模型提供参数。

问卷内容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人员,涉及设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互联网、工业设计、美术、广告、会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十多个文化创意行业。问卷由8道题目组成,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三种题型。所有答案均来自网络,作答人数898人,独立IP地址数为892个,回收率94%。问卷结果主要采用统计百分比、理论归纳等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通过对文化创意工作者对企业人才管理和激励上的需求偏好分析得出,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在管理上主要的问题存在于创意工作环境塑造、创意团队构建和管理模式与个体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等方面。

2.2文化创意企业管理问题

2.2.1创意工作环境问题

成功的文化创意企业非常重视为员工创造宽容且具有个性的工作环境,并且通过创意任务调动员工的创新性。也就是说用适宜条件使其“繁殖”,并按照一定目的进行长期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我国创意工作者的微观工作环境是否适宜创意,越来越受到关注。涌现出了诸如北京798创意园、南锣鼓巷等园区,吸引了众多拥有自己创意产品的年轻文化创意者入驻。但是,产业园区的环境虽然建设良好,而进驻的企业在工作环境布局上仍无创意建树。在本调查问卷中,关于工作环境是否有利于创意的题目:“您目前所在的单位的工作环境,能否让你轻松、激发灵感?”选择基本符合的占比为48.89%。

2.2.2创意团队构建问题

现代企业,团队协同为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针对于产业化、市场化的创意实现过程中,协同是创意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和必需。在本调研中,文化创意企业中团队存在工作效率不够理想和团队合作不够和谐等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创意团队工作效率不够理想。在问卷题目,你所在的团队合作情况怎样?排在前两位的选项分别是:团队设置基本健全,效率适中,但需改进,以有利于创作工作(48.33%);团队建设一般,创作活动效率不算理想(27.22%)

(2)创意工作者与团队合作不和谐。这种情况既制约了尖端创意人才能力发挥,也影响了团队效率。在本文问卷调查题目:您所在的单位中,出现过过于个性的创意人与团队无法有效合作的情况吗?选择“有”选项的占41.1%,选择“时有发生”选项的排在第二位,占27.78%。

图3文化创意企业创意团队有效合作

(3)企业管理模式与创意工作者特征不匹配。传统管理模式严重影响着创意工作者能力的发挥,也导致了高层次、有潜质创意人才的流失。另外,文化创意企业在管理模式探索中,往往喜欢引进西方的弹性工作制,大多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养成了创意人员懒散的工作习惯。本调查题目:您对目前所在创意企业人员管理模式的看法中,选择“不是很满意,过于传统,和创意人员不匹配”选项的比例为36.11%。

创意作为一种要素或资本,对文化创意企业至关重要,而创意工作者则是创意资本的核心,鉴于很多文化创意企业在激励和管理创意工作者方面都差强人意,本文尝试基于效用构建一种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管理模型,作为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探索。

3基于效用函数的文化创意工作者管理模式构建

在文化创意工作者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效用函数模型,生成新的文化创意工作者个体发展与组织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提出企业针对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的协同管理模式。

3.1“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计算

如果要让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计算出针对创意工作者管理的效果,就必须给出一个基于创意工作者需求的,能为企业实际应用的模型,首先是需要知道如何在确定创意工作者需求偏好,然后针对需求偏好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激励行为。

3.1.1模型建立前提

(1)问题的提出。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是文化创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良好的人才激励与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内部高效运转的重要手段。作为盈利性经济组织,企业一定会考虑创新管理模式的风险和针对创意工作者激励所需要的成本问题。

(2)假设和约定。企业在进行力资源管理和激励过程中,遵循以下假设:假设企业中的决策者的偏好是完备的;企业决策者在对不同的管理和激励方式进行比较的决策时,其偏好可以传递。

(3)泛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首先,我们假设企业用于人才激励方面的预算将会全部投入到该工作当中去而完全不会被占用,同时预算不能超支,在此约定下,有:

以上模式包括人才引进、激励、培养环节,团队煅造环节,以及工作环境塑造和企业文化认同(凝练)环节等。企业要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文化职业素养、个性特征、自主创新能力对其进行考察和筛选,充分了解和把握其需求特点,在宽松的工作环境中,采取恰当的人才激励措施,通过积极的工作授权,对人才边培养边管理,使之尽快融入团队,认同本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养护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高速铁路线路具有搞平顺性、高稳定性、高精度等特点决定了其维修养护模式不同于既有线。我国目前的铁路维修养护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高速铁路维修养护的要求。因此,必须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维修养护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铁路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现阶段我国客运专线的科学、规范、高效的维修养护模式。

1.国外高速铁路线路维修养护模式分析

国外高速铁路维修养护管理体制概括起来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管、检、修”分开的管理体制。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管、检、修”部分分离的模式。

1.1日本。日本新干线的养护维修,在不断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维修管理与检测、维修作业的分离,成为的典型代表。日本新干线维修的突出特点是管理、检测、维修严格分开。铁路公司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基础设施的检测、维修工作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给交由外协公司负责,外协公司与铁路公司只是承发包关系。

铁路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对线路设备、线路安全、运营成本等进行管理。具体业务包括:分析轨道检测单位提供的轨道检测和钢轨探伤资料,对线路状态及行车安全进行诊断、评估,制订设备维修更新计划;负责签订轨道检测和施工作业委外合同;对检测和维修、更新施工作业进行监督及进行检测、施工质量验收;对线路的投入产出进行经济评估;负责线路的日常巡回检查工作。轨道检测单位根据合同承担轨道检测和钢轨探伤任务,将检测结果传给铁路信息中心,并对资料作出分析,提出线路维修、更新的建议,按合同与管理单位进行工程验交和财务结算。施工作业单位按合同承担轨道维修和更新任务,并与管理单位进行工程验交和财务结算。

1.2法国。法国铁路的养护维修工作一直实行总局、地区局和基层三级管理体制。总局运营基础部负责高速铁路及既有铁路的养护维修管理工作;地区局基础部负责地区管辖范围的相关管理工作;基层部门是综合维修段,归各地区铁路局管理,下设若干工区,工区下设班组。

法国高速铁路养护维修采用的是“管、检、修”部分分离的模式。法铁承担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日常检测和养护维修工作,其中既有线的维修段负责牵引变电的养护维修,综合维修段负责线桥隧、接触网和通信信号的养护维修;大规模的维修工作外包给专业维修公司,根据签订的协议进行维修工作。法国高速铁路的维修基本分为综合维修和局部病害的小修。综合维修工作外包给专业维修公司承担,根据协议开展维修工作。综合维修段及下属的工区、班组负责检查、巡视、局部病害的处置和小修,如对伤损钢轨的局部锯断、更换、焊接、打磨、单根轨枕抽换、捣固等。

1.3德国。德国铁路公司内部,由路网公司承担全路固定设备,包括线桥隧、通信信号、电气化设备的养护和维修工作。路网公司将路网分为7个网区,在各个网区设立了路网公司地区分公司,这些分公司作为营业所,对外出售运行线(产品),为路网开放后准入路网的各铁路运输公司服务。因此,铁路固定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路网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向用户提供“运行线”产品的基本前提。路网分公司是一级完整的管理单位,在分公司以下再没有段一级的机构,只有类似与我国铁路领工区和工区的现场执行机构。在领工区所在地,一般分车务、工务、电务、供电专业组合署办公。领工区下则按专业设若干工区。

德国铁路实行网运分离,基础设施归路网公司负责。铁路基础设施的维修体制实行管、检、修部分分离的模式,在基础设施的养护维修上,德铁未专门针对高速铁路设置专门的机构,而与既有铁路实行共用。设备的产权管理、检查养护、维修作业三权分离。其中设备产权管理与检查养护由路网公司负责。设备维修则委托另外的公司进行。在每个路网分公司中都设有设备管理部和设备养护部。设备管理部是路网设备设施的产权所有者,行使所有者权益,负责制定设备的年度养护维修计划和预算,并委托养护维修单位完成养护维修任务,监督预算的执行。设备养护部受设备管理部委托负责设备设施的检查和养护工作,根据设备检查结果提出维修建议报设备管理部。按新一轮改革后的体制,路网公司不再具备设备维修能力,只负责设备的检查与养护。理论上设备维修工作全部交由有能力承担维修工作的第三方负责。但实际上,在德铁新一轮改革后成立了德铁维修公司,绝大部分的维修工作都是交由该公司负责实施的。德铁维修公司在全德国设有六个分公司,实行区域管理。

2.我国客运专线维修管理模式

2.1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养护模式的特点。

(1)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养护必须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客运专线的综合维修主要是对线路、信号、供电等固定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各个专业的协同配、互相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建立客运专线线路维修管理模式时,由客运专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另外,由于客运专线各种设施投资大的特点,也要求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源,达到提高运转效、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管理中,不应建立两套系统、装备两套设施,造成重复投资,增加运营成本。

(2)各子系统必须运转高效、有机协调。由于客运专线具有技术先进、行车速度高、运能大的特征,其管理模式也应当适这种要求,在管理上要求实现政令畅通无阻,信息传递灵敏准确,各层级、各环节息传递顺畅,能够协调运行。为此,必须统筹管理客运专线各个专业,各个层级、种类别的活动,同时要努力实现各专业管理子系统的高效运转。车辆、电务、工务、牵引供电等专业的维修管理方面,要使各层级之间协同配合,鉴既有铁路养护维修管理经验,注重预防性养护,达到养护维修的高标准、高质量、效率、高机动性。使客运专线的运营情况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除此之外,人员的置、机构的精简程度也应该满足高效率的要求,避免各岗位人员交叉干扰。

2.2通过以上的分析,对建立我国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养护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可引入固定设备的综合维修模式,由整合的综合维修部门承担工务、电务和供电设备的维修养护,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更好的协同配合,更大限度的利用天窗时间。

(2)在管理方面,铁路客运专线的管理模式应符合“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我国目前的客运专线维修管理模式为委托管理模式,参照既有线维修养护管理模式,宜实行铁路局、客运专线基础设施管理中心(或客运专线管理公司)工务段三级管理的方式。客运专线基础设施管理中心直接由铁路局管辖,全面负责客运专线的养护维修管理。

(3)客运专线线路维修可将传统的综合维修和经常保养取消,改为计划维修,树立“以检为主,检重于修,重检慎修”的思想理念。

(4)路设备维修实行检修分开制度。检修分开的基本原则是实行专业检查和机械化集中修理。工务机械段负责大型养路机械作业项目,工务段和桥工段(以下简称工务段)配合施工,并负责其他作业项目和质量验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