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危机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1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责任之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职能。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表现并不突出,导致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形成了质疑。由此,本文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内容作了简单分析,然后从加强政府责任能力、培养伦理责任意识和完善伦理责任制度三个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途径作了论述,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责任伦理;基本内容;实现途径
公共危机对人民、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估的,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造成人民群众出现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导致地区混乱、社会动荡,给经济发展形成桎梏。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尽可能将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容
(一)预警责任
所谓预警责任,主要是指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前,政府部门所承担的道德权利义务和预防工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危机预警是第一道防线,其实阻止危机发生或是降低危机影响的根本。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危机预警是其一项重要职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全面落实,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事先预估,提前设计应急预案,并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主要应急方案,同时设计备用应急方案。预警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对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加强研究,明确公共危机的诱发原因、危机特点、演变形式、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二是需要构建预警组织,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专项开展危机预警工作。三是应该完善法律体系,对公共危机中政府职权作出详细规定,为危机事件和紧急状态的应对提供法律保障。
(二)问责责任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问责只是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责任。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实行问责制,能够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监督和控制,使其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问责可以确保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不会出现责权差异过大的情况。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之后,只有通过问责,才能够端正政府形象,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确保社会发展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相符。
(三)救助责任
救助责任是在出现公共危机之后,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其救助伦理责任,对公众生命、财产进行救助和保护。在救助过程中,政府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对救助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出现公共危机之后,人类道德主体的利益关系会出现剧烈变化,此时政府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人民群众的行为都会受到政府救助行为的影响。救助责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拯救生命。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民群众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不论地震还是恐袭,政府都应该第一时间拯救遭受危机的人类生命。二是最小化损失,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政府救助及时,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救助不及时或是救助不力,就可能导致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政府救助必须遵从损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则。最后是生态责任伦理,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有生命不分贵贱,政府救助行为需要保持生态协调。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
(一)加强政府责任能力
加强政府的责任能力,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提升政府总揽全局的能力。危机管理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工作,其涉及到诸多方面,给政府的全局意识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对自身总览全局的能力进行提升,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实现政令畅通;加强和群众的联系,通过人民群众构建危机预警体系;协调政府与第三方组织,加强合作深化危机管理。其次,提升政府伦理责任导向能力,在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给予人民群众正确的导向,规范其各种行为。不仅如此,还需坚持科学的价值导向,在危机管理中体现出责任伦理目标和责任伦理原则。最后,提升政府责任伦理凝聚力,以自身坚持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将各职能部门、第三方组织、人民群众等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当中。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身责任伦理行为,对群众形成影响和感召,从而提升道德水平,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二)培养伦理责任意识
培养政府的危机管理伦理责任意识,可以实现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渗透。首先,政府应该对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认识。道德责任和法律界定的责任存在一定区别,其可能和法律存在违背,但是却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加强认识,正确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与救助。其次,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责任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隔阂,在危机事件中道德责任的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情感加强培养,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加强问题的考量。最后,政府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意志,并且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表现出道德意志,如此才能对人民群众形成感染。若是道德责任意志缺失,就会导致公共危机管理成效低下,人民群众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其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出现质疑。
(三)完善政府伦理责任制度
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政府伦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一是应该对政府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加快责任政府的建设。只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上实现了更新,才能推动相关工作更新发展,如此才能够对政府责任制度的建立起到保障。二是需要引入问责制度,健全追究责任的机制,确保在出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时候,能够快速追查危机的引发原因,明确各方责任,给人群民众正确的引导。三是应该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构建公共危机责任管理监督体系,将各项工作纳入其中,确保各项工作均能接受全面监督,将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结束语
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要予以体现,其在内容上涉及到预警责任、问责责任和救助责任。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应该对政府责任能力进行提升、强化责任伦理意识和健全伦理责任制度,如此就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责任伦理。
作者:陈瑞清 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2
所谓企业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而就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从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把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三部分:
危机防范
虽然像SARS这样的危机是企业事前所不可预测的,但企业应该认识在变化万千的现代社会,危机随时可能发生,而且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它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等待危机发生时再面对就会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因此,企业对危机防范工作是必须的。要想在危机来临时做到镇定从容,就必须在企业内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系统,如强化内部危机意识,寻求企业发展的同时设想危机可能;设立应付危机的常设机构,如企业内部危机管理小组,不断分析危机情境,重点分析危机信号、把握危机先兆;预先制定危机策略,并适时地进行危机管理的定期模拟训练,提高危机管理水平等。
危机处理
当危机发生以后,危机防范已不再有用,企业面临的即是如何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来应变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注重长远利益,更多地关注危机中员工、消费者、社会的利益,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从SARS危机来看:在危机时期如何管理员工、调整员工的情绪,如何实行不同于平常的管理和经营措施,将SARS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使企业在"非典"环境中生存发展,这就是危机处理所要做的事情。具体来讲,我们应考虑的问题:
1.特殊时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改变工作方式
危机时期,企业要维持发展,就必然比平时更加强化成本核算,尽可能开源节流,但明智的企业一般不会选择裁员而是选择调整工作配置和工作方式来稳定民心。员工生命高于一切成为“非典时期”所有企业的共识。为了降低员工感染“非典”的概率,许多企业对员工的作息制度和工作方式做了特别规定,例如实行每周两至三天工作制,或者实行隔天上班制等。例如今年4月15日,搜狐网站鉴于SARS形势的发展,为避免交叉感染,董事会通过决议并由CEO张朝阳亲自致员工E-mail,允许其在家SOHO,并规定同部门员工采取轮岗制。因此,在危机时期我们的企业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改变工作方式,关注员工安全利益是最关键的。
2.改变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公共危机
危机发生后,企业应当冷静下来,以最快的速度启动事先制定出的应变计划,并结合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首先把危机带来的最需要完成和可能会对商业活动造成麻烦的事件一一列举出来,具体分析可能后果,并且估计预防所需的花费,从而能更有效的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本来调整和应对公共危机;再次,在考虑非常时期资金问题的同时,企业应注重改变经营策略来积极应变公共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务交易。非典时期,网络招商、网上谈判、网上管理成为了企业的“新宠”,如阿里巴巴42%的会员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达成交易。非典时期,各大企业纷纷采取网络协同办公、电子商务、网络交易、视频会议、综合通讯等IT应用,以有效阻断办公室、交通、交易大厅、会议等人群密集的传染途径,减少非典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3.密切关注政府对公共危机的态度和进程
国家是宏观经济市场的主宰者,企业的发展都必须受国家政策这个宏观指挥棒的影响。面对非典这种突发公共危机,光靠企业内部的调整也是不够的。任何一种公共危机的平复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企业在注重自身内部调整的同时,应与上级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求得指导和帮助,密切关注政府对危机事件的态度和进程,以便适时有效的提出应变措施,减少损失,并在危机事件结束后最快地实现正常运营。
4.减少公共危机影响的同时,积极承担责任,树立良好形象
非典这类的危机事件的发生,不光是对企业,而是对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影响,社会、政府和百姓都需要各方面的支援。此时,企业在追求减少影响的同时也应注重考虑,在突发事件的同时,积极承担责任,真诚的回报社会和广大的消费者,积极提升企业自身的社会价值。如设立、捐助相关基金,用于“非典”的科研攻关、投放公益广告、捐助“非典”防治产品及一些优惠措施等。企业固然会有一定的投入,但是从长远利益来讲,更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追求双赢。
危机总结
危机总结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的最后环节,认真分析总结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经验教训以便将来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因此危机总结必不可少。危机总结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
1.调查和分析危机原因。危机结束后,系统的调查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和处理的全部措施;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3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风险社会已经到来,使得一些社会公共危机难以自行化解,最终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当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根据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以提升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水平,防止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仅可以规范了社会秩序,而且降低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失灵、政府管理失灵的影响,导致风险社会应运而生。因此,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当前社会大环境,制定并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从而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缓和和调节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进行分析
风险社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贝克提出,当时处于工业社会背景下,从《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书籍中,贝克以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并将其看作是当时工业文明下的一种社会危机,之后对风险社会有了初步的定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逻辑性和扩散性,二是风险社会将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行的各个领域,它关系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目前社会运行的现状了解到,风险社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受到政治、经济、生态或者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均会引起公共危机,这种情况下,一旦风险社会真正到来,会影响到人类的主观意识、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等,在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时,导致风险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而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它具有传播性的特征,例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发生危机时,各种媒体信息平台下就会迅速传播,且这种传播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复杂的公共危机,使得政府政策失灵、市场机制失灵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是由管理失灵造成的,从更细的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这种危机可能是由于政府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认识,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处理,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很难从根源上消除,势必会影响危机管理的成效。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及行为模式不符合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馆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选择出不同的策略,难以保证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能够有效消除,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分辨公利和私利,根据自身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决定会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二)“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的影响
新形势背景下,很多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采取严防死守的办法,以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具体进行,这种治理思维仅仅在短时间内具有明显的成效,维持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很难长期达到危机治理效果,这种带有“人治”色彩的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势必会影响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解决。
(三)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不够重视
在受到现行官僚体制影响下,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足,发生市场失灵时,便出现了有组织不负责的状态,比如说:公共危机到来时,一味出台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对制度的操作性,无法发挥制度的效应,最终导致风险社会危机局面更加复杂,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又比如,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这种执行能力的欠缺难以应对复杂的危机局面,最终影响到公共危机的解决。
(四)政府管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垄断式的管理方式,具体将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应用到危机管理中,缺乏辅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无法得到有效应对,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构建新型体制,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不仅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负面影响,通过了解上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机的重视,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制度体制等方面,以多元化的应对措施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失灵现状,确保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因此,下文具体探究了如何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策略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防止矛盾的激化。
(一)政府管理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
新形势背景下,要求政府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从被动式的治理理念转变为主动式的治理理念,提高风险警惕,具体可以从三大方面具体实施: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达到对危机管理的预期效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治理危机时,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有效的危机治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树立周期理念,任何一个危机的到来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周期理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针对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联系,在相互配合下,建立各地政府的协商机制,以便对不同危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实现危机预防和处理,将危机损失降低到最小,促使社会正常运行。
(三)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了解更多有关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以便出现市场失灵时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提高执行能力和应对能力,更有效的解决风险社会危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局面,降低和减少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协作”治理体系
针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建立“协作”治理体系,打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提倡全体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来,通过市场合作、社会合作更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从而降低和防范风险。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矛盾的激化,就必须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治理和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但是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使得风险进一步恶化,引起公共危机的扩散,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文中从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危机重视度、建立协作体系及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开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从而推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
作者:肖达根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体国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建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09).
[2]茹梦丹,姬熊华.风险社会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南方轮刊,2015(03).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4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理论 实践
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措施等方面的争议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战略等重大问题,但是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而言,也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格局也在发展,它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①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政府,同时还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公共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②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理应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一致,不能囿于传统的仅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的观念。同时,把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纳入危机管理主体,适应了时代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其科学合理性。而第二种观点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与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产生了偏差。据此,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预警、准备、应急、恢复、评估等措施,防范化解危机,避免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的活动。
公共危机管理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危机的形成具有周期性,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潜伏、爆发、发展、恢复等阶段的周期变化。依据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任何类型的公共危机都有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首先是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一些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逐渐积聚但尚不足以引起危机爆发的时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积累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能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发而出,也就意味着公共危机的爆发。一般情况下,在潜伏阶段危机会呈现出一些征兆,但由于这些征兆具有很强的隐秘性,人们不容易察觉到,也很难进行识别和预测。即使人们察觉到这些征兆,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甚至忽视它们。因此,危机爆发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其次是爆发期。如果在潜伏期公共危机不能被察觉或消除,那么,当危机诱因产生的危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会突然爆发,释放出所聚集的破坏性能量,就会对整个社会系统或组织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导致组织秩序的混乱,形成巨大的压力,引起人们的恐慌。再次是发展期。危机爆发后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社会或组织的各方面,并且危害持续不断,所造成的后果比爆发阶段更加严重。不仅如此,危机发展期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最后是恢复期。当危机事态已受到控制,由危机爆发引发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组织要善于透过现象来发现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和危机的复发。
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运作机制。一是危机预警管理。在确定危机预警监测对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建立预警指标,设定预警线。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方法开展风险评估,进行危机预报。二是危机准备管理。在危机预警的基础上,为遏制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扩大、升级中造成的损失,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在思想、组织、制度、技术和物资等方面进行准备,并对危机准备条件进行评估。三是危机应急管理。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相关的活动,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已制定好的应对计划采取行动,并纠正各种偏差。这一阶段就是控制或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危机管理中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管理措施的效能等进行评估。四是危机恢复管理。组织在危急状态得到控制、趋于平息后,通过建立危机恢复机构,评估危机管理绩效,进行合理预算,制定和实施恢复管理预案,实现组织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沟通、利益、补偿和改善四个域限的任务体系,并进行恢复评价或脆弱性和能力评估。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应根据危机发展变化的规律、危机管理的规律和要求,立足与我国的国情,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是一个由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理论管理系统、前方处置系统五个系统组成复杂性系统(见图1)。其中,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对危机全过程进行统一指挥,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前方处置系统具体执行指挥系统的指令。后勤保障系统危机未发生时进行资源需求评估,危机发生后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资源保障。信息传输系统负责共享信息,提供信息支持给其它系统。理论管理系统为危机管理提出建议和方案,补充和辅助指挥系统。总的来说,指挥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其它系统服从于指挥系统,接受其他各系统的支持。为指挥系统高效、及时的决策提供保障。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符合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效率的要求。同时又体现出有限性管理的思想,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图1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
完善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改进学校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危机预案是一个获得、整理和使用危机信息的过程。坚持危机预案制定的原则,制定出完备、具体、可预见和充分体现时效性的学校危机管理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学校公共危机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有很大雷同,属于一般性的预案。并且校园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范政治类、公共卫生类校园危机,对自然灾害类校园危机很少顾及。③这说明部分学校并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的危机诊断,结合本校、当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当地实际的危机管理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必然影响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危机预案的制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严格遵循危机预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骤,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一般性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危机管理预案。在特殊情况下,还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危机制定出专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以应对特殊的但又极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公共危机。
加强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实现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将危机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危机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危机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安排专门时间或与其它相关的课程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救护、逃生、求生技能训练及其他应对危机的实践演练,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使理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保卫人员、医生、专业咨询人员等学校专业人员的危机管理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防范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完善信息传递网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否把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都得以落实,关系着能否占有尽可能多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就直接影响到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从而保证提出的各种应对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更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危机,恢复原状。因此,加强危机信息的管理是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要注意压缩危机管理的层次,优化危机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危机管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为危机管理的及时、正确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同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稳压器”、沟通、激励等作用,在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及时真实、权威的信息,遏制失真或扭曲的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消除因这些信息而造成恐慌。同时,信息技术设备齐全、学生教师信息技能较高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优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2012年计划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308)
【注释】
①别于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主体格局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5期。
②龚维斌:“公共危机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公民教育 社会公共危机 时代诉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和谐与安宁,灾害、冲突、恐怖活动甚至战争依然存在。这些现实共同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但造成了人类社会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在应对这一系列社会公共危机中,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公民参与非常必要。
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对其管理能力的全面考察与综合鉴定,它是衡量和反映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应对这些危机事件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公民的参与。①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危机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产生的后果严重。所以,如果没有公民力量的参与,一旦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纯粹依靠政府的力量,要么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引起更大的社会危机,要么会导致整个社会发生更多更大的混乱。
公民公共危机参与意识是政府化解危机的基础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从而错失避免危机的良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危机、多风险的时代,危机发生时如果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公民往往会表现得惊慌失措,甚至丧失理智,客观上会使公共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而政府在管理危机过程中如果也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会使危机的后果进一步扩大。要扩大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行为,政府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渠道和机制,进行危机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应急能力的教育,以此来不断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例如日本,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教育,提升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所以,日本在遇到危机时,公民所表现出来的淡定与有序,为政府有效解决危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全球性疾病的流行、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的集中爆发、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冲突,甚至地区之间的领土争端等等,这一切都会成为社会公共危机。因此,随着社会公共危机范围的不断扩大,公民参与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学校应成为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机构。当今时代公共危机的发生覆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很多领域,不能简单地把公共危机看作是一些自然灾害或重大疾病,国家安全和、领土争端、经济贸易纠纷、文化交流冲突、军事侵略、货币战争等都可能导致公共危机的产生,因此,学校中的危机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对各种灾害的认识,还应该包括在全球化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危机时刻良好的心理素质、处理及应对公共危机时的理性选择及自救能力、危机时的合作能力及责任感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使每一个公民充分认识到危机预防和应对是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良好的民族精神是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的精神支柱
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一个民族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它,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它,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教育提出了直接挑战。因此,作为一个民族的公民,如果缺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这个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的时代就会面临一系列的灾难与恐慌。加强公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顺应社会和时展的战略性选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品格,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心理、文化、智慧、共同理想以及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民族个性的综合体现。②进入21世纪,时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特定情况。而这些时展的新情况和新特征,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一些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不断发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这就要求要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使民族精神能顺应时展潮流。但是,如果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民族精神培养与教育,我们要在一定的基础和依据之上进行。一是要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二是要依据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贯穿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的结晶,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要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公民在参与管理社会实践和处理一系列社会公共危机中,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整个人类的和平幸福为出发点,提高精神面貌和创新能力、强化和提升爱国情怀、自始至终秉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最后,在改变我们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以及进行多维度渗透式的教育基础上,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将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切实渗透到我们教育的各个学科、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要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性,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基地,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浓厚氛围。
传统政治文化教育是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的动力资源
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文化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③文化特质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东西,要认识一个民族首先就要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不善于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那么,在当今这个社会公共危机频发冲突不断的时期就会彻底丧失自己,带来的可能只是恐慌和灾难。因此,在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纠纷不断的时代,对公民教育的诉求必须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升公民对民族国家的理解和认同,达到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增强是以了解和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汲取外来文化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如果没有这个重要的基础,外来文化不仅不能被我们所消化和吸收,而且我们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进而削减甚至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④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件所形成的社会公共危机,如果大多数公民能坚持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外来文化,那么,当社会公共危机来临时就能理性面对,既能从维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应对和处理危机状况,又能体察和遵循其他公民的文化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寻求共同应对和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之策,减少文化之间的冲突,更大程度地避免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系列影响。因此,在公民教育中,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社会公共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包容精神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掘和弘扬,并在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自觉地吸纳外来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弘扬和培育中国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弘扬和培育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全球化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也有很多政治元素,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这种特定政治文化对每个国家或民族成员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各个政治角色担任者的行为、他们政治要求的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都会自然地受到政治文化的左右和影响。⑤然而,作为外来价值和理念的民主政治与公民教育,并不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教育历史自发形成的产物,因而我国公民教育不能因此脱离本国的政治文化传统,而是应当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适合的契机和融入点。在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我国的公民教育的理论构建、内容设置、目标模式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文化的精髓,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真正达到公民在管理社会公共危机当中既凸显民族性又顺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教育研究院)
注释
①岳静:“促进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
②王东虓:“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③莫税英:“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养”,《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6
1、行政意识相对落后
由于受我国传统行政心理的影响,一些组织成员的行政意识仍停留在“轻法制、重人治”上,同时,人民群众中也有很多将政府的权利视为至高无上,这就忽视了法律制度的存在。尽管我国的行政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但是,在落后的行政意识的影响下,组织成员的个人决策代替了制度与规则,这就失去了制度与规则指导行为准则的作用,从而造成了公共管理的失范。由此可见,落后的行政意识是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2、管理职能的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在我国行政机构的设置中,由于管理职能的定位不够明确,这就导致相互间的职责与职权出现分离、重合等现象。同时,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也不够清晰,这也容易导致职权行使时的错位。这样,当出现存在利益的公共事务时,公共部门就会在利益的驱使下相互竞争,相反,如果出现不存在利益的公共事务时,公共部门之间就会相互推脱,这就导致了公共管理失范的发生。
3、政绩的评估缺乏合理性
在政绩评估的体系中,尽管已从单一的评估标准转化为政治与经济结合的标准,但是,由于政绩评估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这就容易造成评估体系出现薄弱的环节,同时,这也致使很多官员只看到自身的利益,从而忽视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由此可见,在这种政绩评估体系的影响下,就导致了我国公共管理失范。因此说,政绩评估缺乏合理性是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4、权利的监督与执行不够规范
在公共权力行使的过程中,由于上级赐予的权力很难真正落实到所有公民的身上,这就导致权力在行使时出现了单一的线条,同时也限制了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从选民与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在对公共机构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参考信息,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发生。由此可见,权力监督与执行不够规范是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避免我国信任危机的有效策略
1、强化公共管理的意识
公共管理意识是从公共组织的精神面貌而言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公共组织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同时也能够规范公共组织的行为。因此,要想避免公共管理失范,应强化公共管理意识。目前,从我国公共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公共管理意识不但要包括责任、公正,同时也包括效率与创新等。其中,这些都是从提高公共管理人员的信仰与目标出发的,以便提高我国的社会信任。
2、构建合理的信用体系
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信用体系不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也关系着我国的社会信任。因此,为了避免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应构建合理的信用体系。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应从政府的系统体系出发,以便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用度,从而构建成取信于民的信用体系。同时,在完善服务方式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应切实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而提高我国的社会信任。
3、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
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正常发展。因此,为了避免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应制构建完善的社会政策与社会法规。在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构建中,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公正、社会的事务以及社会的稳定等。同时,也要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由此可见,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提高我国社会信任的有效途径。
4、加强依法行政的机制
在完善我国公共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依法行政不仅是实现行为规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我国社会信任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避免我国社会危机的发生,应加强依法行政的机制。目前,在依法行政的工作中,要想充分发挥依法行政的作用,应抓住依法性质的关键,从“三个环节”与“一个根本”出发,以便更好地实现依法性质规范的落实。由此可见,加强依法行政机制是提高我国社会信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