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继续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集中培训;校本培训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简介:谷朝勇(1975―),男,汉族,山东省成武县人,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已越发显得重要,但因经济、文化、地域、历史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这种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和阻碍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教师校本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师资缺乏
在调查的两个典型县区(六个典型乡镇)的86所学校中,发现农村中学第一学历达标率仅为34.7%,包括第二学历达标率也只有70%;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民办教师转公的教师就占五分之一以上,并且专业大多不对口;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科学课此类课程在小学开设不足,有的学校音乐课、美术课甚至没有开设。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基层教书育人,却享受不到基本的待遇保障。待遇不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农村学校用于教师培训提高方面的资金几乎为零,大部分地方乡镇中小学培训提高费用基本要靠教师个人承担。由于工资待遇本来就比较低,靠教师个人承担培训费用困难较大。
(三)校本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校本培训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许多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施往往失于简单化。虽然校本培训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方式已成为共识,但目前我国关于校本培训的理论探讨工作,尤其是具体的微观理论研究还十分贫乏,培训教材不足。在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落后、师资缺乏,图书、报刊、杂志和网络等设施、设备不足,农村教师没有时间、没有设备、更没有经费得到相关理论的指导。
(四)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及奖惩机制
校本培训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各校是方法不一,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仍旧是传统的陈旧模式:1.以学历补偿和学历提升为主的“学本”培训模式,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补偿和提高学历,用以弥补学历的不足。这种单一的学本培训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多元的教师培训需要,特别是难以完成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任务。2.利用节假日对教师开展的运动式、报告式、理论灌输式的集中培训,这种方式由于参与者较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无法保证培训的质量。3.对教师参加培训后的考评仍然是传统学院式的纸笔考试评价,缺乏对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水平的评价体系。
二、农村校本培训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重视,在教师培训上加大资金投入
把以校为本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结合起来,纳入工作计划,上下统筹安排,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落实培训经费,保障校本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费紧张的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职责。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分摊机制,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或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教育事业经费经常性支出渠道,确定教师培训经费按照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予以保障。
(二)继续深化培训模式改革,不断探索适应当地实际的培训模式
1.系列讲座。如办学特色讲座、方针政策讲座、教法创新讲座、优秀教师讲座、继续教育讲座,目的在于让教师们及时了解教学改革动态,及时改变观念。
2.组织研讨。目的在于组织教师们的交流与学习,优势在于互动性与互补性,进而达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及教学经验的最大化效应。
3.集体办公。包括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共同批改等,目的是促进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实际上也是常规教学的重要内容。
4.教育科研。加强教师们的教研工作,着眼点在于经验总结和论文撰写,目的在于提高理论水平,激发积极性,从更高层次上促进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
5.现场示范。就如何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等问题,邀请部分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专家进行现场课堂教学示范,使实验教师通过亲自感受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三)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建立现代化的学习型组织
以住的集中培训,给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工学矛盾和多于城镇教师的经济负担,再加上农村、城镇一样的培训内容和标准,也脱离了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此在远景建设规划中,通过天网(卫星电视)和地网(计算机网络)加上人网(传统培训体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离岗,不但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而且较好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
现实中可以利用乡中心学校在农村教育中所处的中心、示范和辐射作用,在乡中心学校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配备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设备和各种教师培训教材及图书影像材料,并与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因特网相接,接收丰富多彩的远程教师培训课程,供教师培训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将开发的培训课程和优秀教师的讲座制成网络课程、VCD、卫星电视课程,通过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传送给教师学习资源中心。
(四)建立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和激励制约机制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督导评估制度和激励制约机制。
1.要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考核、晋升、聘任、奖励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建立教师培训证书制度。
3.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档案和学分管理制度。
4.对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完善培训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和师范院校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各级培训基地办成本地区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教改实践、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可以考虑由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联合体,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起一种全新的合作平台,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积极推进农村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参照教育部制定的示范性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师进修院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教研室、电化教育和教育科研机构,逐步形成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中心与资源中心。第三,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立足于校本,以“研训一体”方式促进农村教师自主发展。
(六)以信息技术培训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
1.大力开展适应当前农村教师现状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主要有,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等等。虽然在条件较好的城镇教师看来技能都很简单,但现实是农村的大多数教师都知之甚少,他们的感觉到了强烈的差距,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当前广大教师一个迫切愿望。
2.专业学科知识的深化与更新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按照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需要,开展新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使广大农村教师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推进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改变学校面貌、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的主要举措。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所在的学校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继续教育;双师型;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5日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质量的好坏与师资的状况有密切关系,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肩负着专业技能人才开发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能发生了的深刻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到了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要把继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补充,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从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鲁雷(2000)从三维视角探讨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陈萌(2000)和郭睿等(2002)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阐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特点、内容、实施途径和措施,并就如何加强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曾凤玲(2000)提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曾绍元(2000)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结构。(2001)和张月铭等(2002)认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很重要,加大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刻不容缓。薛金祥(2005)、徐庆征(2007)和李春霞(2009)都认为民办高校教师也要进行继续教育,并提出若干可行的措施。杨满福、郑小军和林雯(2008)针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校本培训新模式。韩明(2009)为了避免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功利性,提出要改革现行教师绩效评价办法和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等措施。张柏清、孙泽文(2005)研究与探索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全力(2007)建议加强宣传以树立教师继续教育观念,建立保障机制,创造灵活高效的培训形式,创设学校宽松学术环境以推进这项工程的实施,并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吴卫东、董振文(2007)提出了针对教师自身特点的人本激励途径来实现高等院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臧书起(2007)和彭萍(2007)论述了新时期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山林(2007)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以解决高校扩招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王玉良(2007)分析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显著特点。张海云(2009)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二、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
“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时展的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是一种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理念,更是单一型的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
从工作对象看,高校“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特定的高校学生群体;从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还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高校“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特征,又有其特有的特征。
三、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师资状况的好坏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资状况除师资数量、质量外,突出的是具备“双师型”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展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课题。而“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自然成为高校建设的关键之一。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持续不断地补充与更新知识,才能提高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保证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与社会需要同步发展。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教师的知识要更新、知识结构要重建。随着一些新专业、新学科的不断出现,要求学校培养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比较偏低,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还有相当差距。这就需要高校“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通过各种培训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逐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吸收新知识扩大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教学艺术性;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效能。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当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性。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高技术要求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双师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还要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因此,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教师也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业务培训,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手段,从而激发对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自觉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四、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对大学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有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要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继续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重要手段的观念,加大“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要注意到继续教育的投资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效益,使得学校最终获得收益。
(二)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为改善“双师型”教师专业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契机和平台。由于现有多数教师实践性有所欠缺,造成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学习与创造相互脱节,致使培养的人才会理论不会实践、会模仿不会创新、会从业不会创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实习调研等机会,让教师在企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地加深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掌握企业的劳动组织过程。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力度。学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和现有自身教育资源,对教师分类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职业培训。如,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新进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践;对于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教师,可以参加交流会、学习进修和科研活动;对于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可以提供更有利的条件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支持。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一的或行业特许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把实现“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四)提供“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保障。高校在鼓励教师参加“双师型”继续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专用于继续教育。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量等也要有相应的认定和标准,适当的还可以出台些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费由单位承担或是单位与教师个人共同承担,这样更利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为“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现代化;医院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研究
现代化医院的继续教育档案信息化工作是我院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目前我院档案管理中正致力于开展的工作。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医院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计算机、网络手段为帮助,以及合理的档案管理,继续教育管理学,医学和信息管理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管理工作。对各类在医院在日常工作及继续教育中的文件原材料,包括所有相关文件;医务人员援外、援疆、进修外出学习等证明;硕士研究,博士研究期间在读证明及文凭;继续教育学分证书等,进行一个完整收集,整理合理,规范保管,有效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为了使医院继续教育档案管理规范化,接收、存储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融合便利和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医院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现在,对我院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实际分析。
一、医院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发展。泉州市第一医院是一所融医疗,科研,教学,康复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公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承担了泉州大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关键任务,服务范围覆盖泉州及周边地区。2015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出院病人78000人次,手术病人35000例次,开放2106张床位,其中1069张在东街院区,1037张在城东院区。在编制员工2752人,其中高级职称336人,中级职称603人;拥有博士,硕士318人;拥有国家级学术团体常委、委员15人,省级学术团体主委、副主委、常委59人。为适应医院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应该给予医院继续教育档案有效的关注。医院的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时和有效的提供信息,及时满足医院继续教育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瞬息万变,搭建一个单位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部门发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医院继续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继续教育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医学继续教育档案是医院医护教育工作的可贵财富、原始材料,为今后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发展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价值,可供未来查阅和借鉴。医院档案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同时也有效地塑造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新形象。医院继续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我院2013年全院医、技、药初级职称436人,中、高级职称369人,继续教育学分档案805份,经泉州市卫计委、市人社局验证,学分达标率100%;2014年全院医、技、药初级职称333人,中、高级职称385人,继续教育学分档案718份,经泉州市卫计委、市人社局验证,学分达标率100%。但目前我院在学分登记、验证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手工登记和整理,所以一般要耗费2~3个月的时间,工作效率比较低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提高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和验证效率的办法,才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实现继续教育学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从人手上、物资上和经济上以及空间上和工具上解放出来,才能有效利用和节约。平时在医学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中,单纯人工操作非常烦琐。每年医、技、药人员晋升、晋级都要来借走继续教育学分档案;在进行继续教育档案验证中,要进行档案的运送、统计、归档工作,只有有效地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采用信息化管理,才能快速提高工作效率,为医、技、药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进一步实现医学继续教育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二、医院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一)组织和管理。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职能科室科研教学科,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此外。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院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具体包括:继续教育学分档案管理办法、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奖惩办法等,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和落实各项医学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二)增加资金投入。我院聘请专业的软件工程师来研发医学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并加强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我院让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去省市参加专门的档案培训和信息化管理培训,每年每人不少于90学时。通过努力,管理水平和档案专业水平明显提高。(三)落实管理制度和评价客观化。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院平时的实际工作,制定建设了一系列的相关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配备了专职部门与专职管理人员,在抓制度建设的同时,着重抓落实。1.继续教育学分档案信息化管理,OA办公工作处理的自动化,可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流程可追溯,节省后勤的运送成本,规范医院的管理,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增强管理层的监控能力。2.OA系统的下一步工作计划:(1)完成各科室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流程的搭建。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各职能科室的配合,完成医院基础档案工作流程单的设计以及工作流程的建立。目前已经实现的是信息科、人事科、院办的部分工作流程的设计,下一步计划完成科研教学科、总务科和设备科等职能科室的档案工作流程的搭建工作;(2)收集科室意见,修改系统功能。完成工作委托,对工作进行委托,完成短信组件功能,推进工作短信通知,完成OA界面的修改,推进OA的使用;(3)计划对全院职工进行培训,让全院职工进一步了解继续医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好处,以便让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4)OA二期以及三期的组件,继续教育档案管理,数据分析与决策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等,全院重视医学继续教育档案信息化建立。
三、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继续教育研究;方法论;理论;发展
目前继续教育研究缺乏自我定位认识,缺乏问题意识,缺少内在的生机和活力,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理论空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有种可能,即甚少或不去理会继续教育研究话语的存在及其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指导。而理论话语言说对象的缺失,又在某种程度上使继续教育研究自身的发展可能过于超前或滞后,使继续教育研究难以把握继续教育实践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使二者在不同的层面上各有其发展的规律,因而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对话。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继续教育活动理论元话语的缺场。元话语的缺场导致丁对继续教育研究的学科属性在一种知识或者方法之间徘徊。方法论问题是理论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所以,本文试从继续教育研究本身这一角度展开论述。
一、方法论:理论研究的自我规定性
目前的继续教育研究,只是一种知识性而非知识论的研究。所谓知识论的研究,其核心是“知识是什么?知识如何可能?”尝试着提出一切可能解释事物的变化的假设。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过往的继续教育研究,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继续教育活动是什么”人手,把继续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特殊形式,注重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继续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正是这种研究方法,使继续教育研究这门科学在回答继续教育活动的规律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说,任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展开的,确实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消化。但是,单纯知识性的解读又容易使继续教育研究理论仅仅成为既定的原理和结论,成为一种可以复制、传播的知识,使继续教育研究只是一种现成理论的复述与挪用,缺少创造性的认识与说明,缺少批判性的理解和阐释。这种知识性的解读,其弊病有两点:一是将继续教育瑾论研究成果视为某些既定的知识,这使理论本身失去了反思、批判、创新的维度,使理论常识化。二是将继续教育活动的原理性认识视为某些现成的结论和道理,条分缕析,使理论日渐教条化。
继续教育研究中知识性的研究方法容易使专业的术语成为一种先人为主的概念程式,体系的建设成了固定的框架模式,在研究中注重的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缺乏的是理论反思的深度与本体追问的勇气。所以继续教育研究在不断接受一个又一个理论研究的成果的时候;却越来越缺少内在创新的活力,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操作过程,而继续教育研究自身所应具有的特性却隐而不显。与此同时,这种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误区,诸如:理论的他者化、话语的平移、学科的自我边缘化和盲目扩大化,等等。因此,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合理性、发展空间、价值成分及意义备受质疑。应当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其实这就是前人所批判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人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相互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的继续教育研究就存在着这种现象。当各种继续教育研究成果已然成为知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变成常识时,科学的继续教育研究需要的就是采取正确的方法,变革人们的理论“期待视野”,拓展和深化人们的理论研究视域,推动新的继续教育研究“范式”的产生,从而获得理论研究的超越性与穿透性。
在继续教育研究中,似乎最不缺的就是“方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三论”到今天的“现象学方法”、“新历史主义方法”、“解释学方法”等,各种研究方法接踵而至。但这些只是理论研究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形而下意义的方法,是本文所说的“方法”应当考察的对象。所以,本文所说的方法应当从形而上而非形而下的层面去理解,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这应是在继续教育研究过程中具有一般性、指导性并且处于哲学高度上的方法。它是继续教育研究的内在规定性,贯穿在继续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正是因为运用这一方法,才能够把各种具体的“方法”和具体的理论成果系统地凝定成为原理性的认识,使已知变成未知,使不可能变成可能。因此,它具有一种穿透性和超越,而这种穿透性和超越性又使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形而上的方法意识其实也就是对于继续教育研究自身特征的观念性认识,决定了继续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因此也就具有了认识论和奉体论的意义。当前的继续教育研究所普遍缺乏的止止是这种意义上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应当是继续教育研究具有发展弹性和理论个性的灵魂。那么,如何在方法论层面认识这一问题呢?
我认为,唯物的辩证的方法依然是行之有效、重要的思想资源。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与此同时,作为理论思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它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我们可以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特性归纳为批判性、科学性和历史性三者的有机结合。从继续教育研究来看,应该说这一方法是符合“理论”本身特性的。理论的内涵应当有四点: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作用的话语;理论是分析的话语,它试图找出证伪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什么;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所以,具有批判性、科学性和历史性统一特性的方法应当成为继续教育研究的自我规定性。
二、对方法论的具体阐释
(一)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不仅仅是理论思维的一种功能,其本身就具有认识论意味,是理论思维自身的属性。思维具有既指向存在又指向自身的特性,理论是“关于思维的思维”,而“思维的思维”就是理论的自我认识,是理论的反思性、否定性,是人对自身以及所处现实的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指向性。继续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既有继续教育研究理论的批评和反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理论前提的批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理论前提是构成理论的思想支点,同时也具有对新的继续教育活动思想的形成造成一种思维的强制性。消解理论前提的强制性既是理论批评的实质内容,也是形成新的思想的先决条件。所以,它能够超越观念的内在性,赋予理论以新的指向性,从而使继续教育研究获得新的自我超越。因此,批评就不仅仅是对理论内容的批评,更是对理论前提的批评。当下的某些继续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往往忽略了这种继续教育研究自身的批评本性,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研究难以取得发展和创新。批评是理论的鲜活特性,它打破了僵化和教条,是理论创新的现实性、可能性和必然性做出了应有的归纳、判断和预测。从继续教育活动和继续教育研究的发展来看,应该说,具有内容的规律性、解释的普遍性以及实践、理论的可预见性。继续教育研究则是理论思维科学性的具体体现。继续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是指其理论以系统的符号,系统和概念框架去认识、理解进而解释继续教育活动世界。它的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又可以不断地进行“范式”革命。强调继续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应该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1)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性;(2)学科研究的规范性;(3)学科概念术语所指的明晰性;(4)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定性;(5)理论成果的可发展性;(6)理论实践的可操作性。
这里需要申明的是,首先,这不等于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继续教育研究的“科学主义”,不等于继续教育研究的自然科学化。其次,强调继续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没有也不会否定它的人文社会性特征。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继续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使继续教育研究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概念范畴、形态范式和理论追求,有利于维护继续教育研究学科的规范和独立。同时,我们不仅看到继续教育研究以何种方式存在;更看到了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意义。正是对继续教育研究意义的科学批判性不等于“否定一切”的怀疑主义、否定主义。“否定一切”,这是不负责任的简单化的肤浅的理论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固然可能为我们指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也不乏新意,但从理论自身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方法只具有一时的有效性、轰动效应,经不起理论、实践的检验,最后只能使理论创新变成空泛的标新立异,变成哗众取宠的文字游戏。批评和反思是在已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批评和反思,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理论追求。要在继续教育研究自身的发展和研究者个人的阐释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只有这样,继续教育研究才能不断取得进步,继续教育研究才会拥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爱因斯坦说得好,建立一种新理论不是像毁掉一个旧仓库,在那里建起一个摩天大楼。它倒是像在爬山一样,愈是往上爬愈能得到更宽广的视野,并且愈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外的联系。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思维的科学。继续教育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给我们关于继续教育研究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这一切恰恰构成了继续教育研究的意义世界。
(三)唯物辩证法还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继续教育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涉及到的是具有历史性的,处于经常变化之中的继续教育活动。因之,继续教育研究既要正视继续教育活动的发展情况,更要面对不断发展的继续教育事业。当然,继续教育研究的“历史性”不等于历史还原主义。任何继续教育研究都是在继承前人和学习他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其具体的历史语境,特定时代的历史合理性和明确的理论指向性和针对性。但是如果因此而试图在客观化的前提下将理论进行所谓的还原,就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主义。此外,继续教育研究自身的发展构成了继续教育研究重要的对象之一。我们强调继续教育研究的“历史性”,但不能把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简单化。究竟应当怎样正确理解继续教育研究的“历史性”,从横向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找到继续教育研究的研究对象在一切时代的“共同标志”和“共同范畴”,可以找到“合理的抽象”,这“合理的抽象”就是继续教育研究为大家所接受的共性话语;从纵向角度来看,这一“合理的抽象”又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这些不同的部分都有着自己的规定性。这就需要继续教育研究在尊重这些不同的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找出这些规定的“共同点”,赋予理论以更加强大的有效性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5
在我国,专业技术培训种类繁多,即使在农民工内部行业中也有区别。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方式主要有自学、政府提供的培训、社会提供的培训和单位提供的培训等形式。无论是哪种培训方式,都可以被看作非学历的继续教育。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大多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兼顾市场需求,同时依托政府和企业支助。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发挥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适应时展和解决自身就业需求的重要作用。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用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政策理念,脱离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并不适合非学历继续教育;企业缺乏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出来支撑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企业培训市场不规范,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培训机构课程设置、价格不合理;农民工自身的工作时间、培训费用支出等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选择,使他们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此外,农民工流动性大、信息闭塞等条件也制约了其对职业培训的主动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发展趋势
新生代农民工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正呈迅速发展之势,但由于这一特殊群体文化程度与时展的差距、自身发展意识较差等缺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适应时代对知识和技术较高的需求,是未来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重点。国外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工业社会,在人力资源发展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处理方式较为成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二元制”都做出了专门的培训计划来提供高等教育和培训的通道,此外,法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政府出台关于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专门设置的培训机构,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计划。
(一)以提高职业能力,促进就业为导向所谓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就是通过各种培训形式,使他们具有岗位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使之满足岗位的技能要求,适合职业发展的需要。这种职业能力不仅局限于对岗位的要求,同时要求农民工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能力。对其培训目标、内容的规划,要以提高其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使其对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改变以往学历证书成为一纸空文的状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支持幅度为了改变培训机构乱收费、与市场衔接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应发挥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减免培训机构的税费、给予补助的方式,降低培训机构的成本;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制定合理的收费条例,这样既可以使培训机构按照市场要求良性运行,也能改变农民工因资金匮乏而降低的参与培训的可能行。各级政府应安排好用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提供些低投入甚至是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坚持以市场调节为导向,以社区教育为依托职业培训是一种市场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课程开发难度大、师资力量薄弱、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做好市场的保障,建立市场评价、督促机制,使培训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根据市场调节及时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新动向,减少农民工盲目参与培训的资金和精神损失。
继续教育研究范文6
在国家重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际,需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节约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继续教育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特别是构建了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最终建立起“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关键词: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
继续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主要包括物质财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四个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三层含义,即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高校继续教育和日制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继续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投入不足,财力、物力缺乏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的闲置浪费和资源匮乏同时并存;继续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混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顾实际一窝蜂上同类项目;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小而全,重复建设,缺乏规模效益;培训层次、水平较低,专业设置落后,专业结构老化;培训内容单一,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形式封闭,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师资队伍来源渠道不畅,急需大批名牌培训师;缺少品牌机构和精品课程,缺乏各自的特色。沈阳工程学院有着深厚的能源电力行业背景,除成人学历教育外,目前各类培训促进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具行业特色、应用性的特征明显。在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中,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基本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培训将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的、基本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培训对施教者的要求很高,只有经过整合的优质资源才能胜任。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得到培训主体资质的确认。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首先是以专业学院或系、部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市场开拓、培训项目承揽、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绩效评估。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起点高、优势明显、信誉好、师资力量雄厚。目前,辽宁省部分高校实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种形式培训的资源整合,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可以说,对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还有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和资源整合上亟待改进。
二、突出行业特色,发掘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开创“学历+证书+技能”有机结合的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理念的提出,电力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的进步,对员工岗位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不断完善了各行业的职业标准,部分行业设置了非常严苛的准入条件。在此背景下,非学历教育方面应实行证书教育制度,并构建起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机制。非学历教育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属于技能的,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委托机构,通过鉴定,给予分级证明,大力开发实践基地资源,强调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实用性;属于知识的,特色优势专业可自行组织考试认可,其它专业可指派或委托有能力、有信誉的学校考试认可,给予成绩证明,作为以后颁发文凭和学历证明的依据。使学历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截止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函授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6个专业;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员等55个工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高压试验等4个工种;技术培训:已经与中国国电集团东北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东北公司等多家发电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这些工作既涉及学历教育,也涉及非学历教育,调动使用了学院大量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一)在实物资源方面:专兼结合、资源共享新增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掘原有资源的潜力,整合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并合理共享,必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极大的吸引力,保证继续教育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沈阳工程学院共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7240万元。按照学院二级学科的布局,建设了适应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测控技术、机械工程、现代管理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实践教学基地群。学院现有实践基地建筑面积为43000平方米,拥有72个实验室,8个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271万元,台套数达25721台套,40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设备10件。学生人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万元以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水平要求。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改造)电缆施工工艺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高压电工实训室、安全生产实训室等多个全日制教学和继续教育共享的实训室,截止目前,完成相关企业培训、考试等项目达一万余人次,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实训室实现了和工程实际无缝对接,既满足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也改善了全日制学生实验实训场所,使在校学生能在逼真的环境中开展工程训练,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资源方面:体系完备、保障有力构建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在资源整合中造就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前瞻性理论素养,又有开放性、开拓性、创新性实践品格的师资队伍。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结构。1.建设两支高素质队伍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培训、专心研究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聘请校内教学骨干和校外技术型专家,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熟悉现场生产实际的教学团队。重视两项调查研究: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新装备和新技术使用状况;调研员工基础知识水平状况。2.建设两类优质资源以东北区域内相关企业典型设备和技术应用为中心,多方收集现场资料,开发高水平理论教学资源;以企业员工高端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3.创新评价机制,实施了双向考核企业工程师与授课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学员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教”“学”双向考核。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审视培训教学各个环节,查找教学和管理细节问题,促进培训教学提高质量。4.规划课程建设,储备课程资源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自主超前开发建设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训课程,储备承担新培训项目的能力。5.依据学员考评业绩,完善培训体系调查学员岗位技能发展业绩,以考试通过率或返岗后工作实绩为根据,审视培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检验学、用的真实相关度,凝练教学重点,调整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
(三)市场资源方面:持续发展、互利互惠依托电力行业,辐射装备制造业,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稳定的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盘活继续教育市场。学校已和中电投东北分公司、朝阳发电厂、大唐集团调兵山发电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分公司以及沈阳市属惠涌热电公司等数家能源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签订了稳定的培训协议。这些企业除在学院开展培训外,有的还成为了学校全日制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建立“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工程实践性较强,对培训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完善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继续教育指导功能,提高培训教师的归属感,建设院系两级的专业化培训中心,参照反馈信息,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实施教学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培训教师资源库,对入库培训教师分级管理,制定了合理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如培训教师待遇与培训成果挂钩等,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总结和规划培训工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此来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见图2所示)。
(一)“强调归属、教学准入”的教师队伍遴选机制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也经历了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式管理的管理机制转变过程。在电力企业没有大规模改革以前,学校因为占有电力系统院校的强大优势,以及多年来在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借着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思维“惯性”,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给人一种持续繁荣的假象,对教师队伍的遴选和管理也十分粗放,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拔机制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往往培训任务一来,随机就抽取教师开展培训,培训效果、教师授课情况也没有系统的评价。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步显露,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散乱无章,无法形成合力。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逐步建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团体,按照学科归属遴选出了首席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青年培训师三个梯次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青年培训师递进至骨干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递进至首席培训的教师上升渠道,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继续教育学院制定出专门的教师培训、薪资待遇的具体激励措施,为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效应提供了教师资源保障。
(二)“反馈及时、评价科学”的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已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及教育培训水平完备的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何激励并导引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也是个重要问题,学校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推动下,逐步构建了三级反馈评价机制。第一级二级学院报备符合条件教师名单、协调全日制教学冲突,日常评价考核,第二级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受训单位在课程单元结束后反馈评价,第三级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心综合评价,三级评价结束后,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不合格的培训方法及时进行改进,由首席教师负责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包开发及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受训单位诉求。反馈结束后,对不合格的教师队伍进行诫免和调整,对合格以上的教师队伍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措施,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学校获益,教师个人获益,企业获得高校继续教育知识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时,应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构建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完整培训体系,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及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2]金平等.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浅论[J].继续教育,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