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礼仪范文1
钟表历史:1656年荷兰著名物理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发现的“等副振荡”原理,首先成功在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只摆钟,开始了利用机械装置计算时间的先河。到了19世纪中期许多国家开始制作钟表,1868年法国钟表制造翡丽和波兰人达两百人,共同为匈牙利一位贵族妇人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腕表。
潮流与现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表已不再是奢侈品。随着“一人多表”现象的日趋普遍,人们对于手表的追求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计时功能,而是希望通过千变万化的表壳造型,形形式式的表盘设计,来拓展表的功能范围,增加手表的艺术品位,使其成为一种能体现个性,体现身份的新潮饰品。
表针为什么都是右旋的?
在金属钟以前,测时用砂漏和水钟,更早以前,古人靠立杆测日。
太阳升起来了,长长的杆子的影子倒向西边,随着太阳往天顶的移动,影子慢慢地缩短,且绕着杆子转动,中午,太阳到达头顶,影子最短(夏至时,大部分地方甚至没有影子)中午过后,太阳处于杆子的西边,杆子的影子倒向东边,且逐渐变长。杆子的影子无时不刻不在移动,且是围绕着立杆点,形成右旋的方向。之所以右旋,是因为立杆测日是当时北半球的古人进行的,是因为太阳一年中,均偏向南方的缘故。如果古时是南半球的人立杆测日,其影子的转动则正好与北半球的观测结果相反,其影子就会左旋。当人们要制造机械表时,已习惯了以右旋方向测定飞逝光阴的古人,自然就选择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指针式旋转方式,即右旋方式。
早期的手表非常昂贵,除了计时以外,主要是被用来炫耀身份地位的。现在随着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发展的提速,手表已经普及,并且迅速被人们作为一个时尚焦点或者成功的象征。
不同类型手表的介绍:
机械表(上弦)
机械表是大家最熟识的手表之一,机械表依靠手表机芯的上弦发条提供动力。
机械表的特点:不须电池,使用寿命较长,走时准确(可以调节机芯走时快慢)。
石英表
石英表就是利用电子技术的新一代自动计时手表。
石英表的特点:走时精确!电池寿命比较长(2-4年)。超薄,超轻。
机械自动表,人工动能表
利用表壳里自动盘的旋转来驱动电能,并利用IC控制储存能量。需要利用平常手腕的运动来保持能量的产生。
这种表的特点:运动就是能量。不需要电池更换。永恒动力!
光动能手表
光动能表达能量来源是永恒的能源,太阳能!
光动能手表的特点:自动储能,智能充电控制等。
手表的选择与手表佩戴礼仪
与首饰相同的是,在社交场合人们所戴的手表往往体现其地位、身份和财富状况。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所戴的手表、尤其是男士所戴的手表,大都引人瞩目。在正规的社交场合,手表往往被视同首饰,对于平时只有戒指一种首饰可戴的男士来说,更是备受重视。有人甚至强调说:“手表不仅是男人的首饰,而且是男人最重要的首饰。”在西方国家,手表与钢笔、打火机曾一度被称为成年男子的“三件宝”,是每个男人须臾不可离身之物。
手表的选择
佩戴手表若要正确无误,自然先要了解手表,并且善于选择手表。选择手表,往往应注重其种类、形状、色彩、图案、功能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手表的种类
根据标准的不同,手表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在社交场合,人们一般都是依据价格来区分其种类的。按照这个标准,手表可被分为豪华表、高档表、中档表、低档表等四类。以时价而论,豪华表价格在10000元以上,高檔表在2000~10000元之间,中档表在500~2000元之间,低档表在500元以下。选择手表的具体种类时,首先要量力而行,不要作力不从心的事。另外,还要同时顾及个人的职业、露面的场合、交往的对象和同时所选用的其它服饰等一系列相关因素。
手表的功能
记时,是手表最主要的功能。因此,正式场合所用的手表,不管是指针工、跳字式还是报时式,都应具有这一功能,并且应当精确到时、分,能精确到秒则更好。只精确到时的手表,显然不符合要求。有些附加的功能,如温度、湿度、风速、方向、血压、步速等等,均可有可无,而且以无为好。总之,手表的功能要少而精,并要有实用价值。
手表的形状
手表的造型往往与其身价、档次有关。在正式场合所戴的手表,在造型方面应当庄重、保守,避免怪异、新潮。男士,尤其是位尊者、年长者更要注意。造型新奇、花哨的手表,仅适用于少女及儿童。一般而言,正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菱形手表,因其造型庄重、保守,适用范围极广,特别适合在正式场合佩戴。
手表的图案
除数字、商标、厂名、品牌外,手表上没有必要出现其他没有任何作用的图案。选择使用于正式场合的手表,尤其需要牢记此点。倘若手表上图案稀奇古怪、多种多样,不仅不利于使用,反而有可能招人笑话。
手表的色彩
选择在正式场合所戴的手表,其色彩应力戒繁杂凌乱,一般宜选择单色手表、双色手表,不应选择三色或三种颜色以上的手表。不论是单色手表还是双色手表,其色彩都要清晰、高贵、典雅。金色表、银色表、黑色表,即表盘、表壳、表带均有金色、银色、黑色的手表,是最理想的选择。金色表壳、表带、乳白色表盘的手表,也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任何年代佩戴都不会落伍。
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成年人通常不应佩戴以下不符合礼仪规范的手表。
1失效表
失效表,即计时不准确,或是不能计时的手表。戴着这种手表滥竽充数,不仅没有多大作用,有可能误事,而且还会给人没有时间观念的感觉。
2劣质表
劣质表,即糙钢、塑料制造的质地与做工低劣的手表。这种手表平日戴着尚可,但在正式场合千万不要戴着它去凑合,这一着“不慎之棋”,极有可能会败坏服饰的整体效果。不一定非要戴名牌表,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选戴质地与做工稍好一些的手表,以确保自己在必要之时“分秒必争”,“分秒不差”。
3怀式表
怀式表,又叫怀表、袋表、链表。这是一种极具古典浪漫风格的手表,但是“古调虽自爱,令人多不弹”。在今天使用怀式表,虽意味着怀旧,但已与“只争朝夕”的时代气息格格不入,而且与日常所穿戴的服装也难以进行搭配。
4广告表
广告,是一种付费的宣传。广告表,即用作广告宣传的手表,在正式场合佩戴广告表,不仅有可能被人理解为自己是在替人进行广告宣传,还会给人以爱占小便宜之嫌,所以最好不要戴广告表。
5卡通表
卡通表,即以卡通图形为主制造而成的手表。它属于时装表,可用以同时装、便装搭配,多受少女、儿童的欢迎,但不能与正装搭配,不适合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佩戴,尤其不适合成年男子佩戴。
文化礼仪范文2
关键词:沂蒙 丧葬礼仪 文化 评价 初探
“孝”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沂蒙文化对儒家“孝”道观尤其重视。在很多人眼里,丧礼也是衡量子女对父母是否尽孝的一个标准 如孔子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先进》)荀子也认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也。”(《荀子・礼论》)按照孔子与荀子的观点,父母活着要对其尽孝,死后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为其办丧礼。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沂蒙大部分地区丧礼都是严格按照当地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进行的。而这种丧俗文化则是围绕“孝敬”和“尊礼”进行的,丧礼程序十分复杂。
一、死者将要逝世时的丧葬习俗
在沂蒙地区老人病笃弥留之际,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消息后,日夜兼程,往回赶。如果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
未咽气之前,家人把将去世之人背到“明屋”。明屋,也称为“堂屋”或“正屋”。这是对古代“寿终正寝”思想的继承,如《仪礼・士丧礼》就曾说:“死于适室,用殓衾”。在给将死之人穿寿衣之前,儿、女儿媳需为死者净身。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穿戴过程中要呼唤“爹(娘)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以示生者对死者的孝顺。
二、死者逝世后的丧葬习俗
首先,全家举哀痛哭。以黄表纸(也叫火纸,称作蒙脸纸)蒙在死者脸上。其次,在死者遗体正对着正门的地方放一张小桌,将死者牌位立在桌上,供上酒菜、茶等,除此之外,在死者庭院里也需放一张桌子,点上香火,摆上菜、酒,立上死者牌位。再次,还要在逝者的头前点上一盏灯,沂蒙人称“指路灯”。《施灯功德经》指出,人死后会进入可怕的黑暗境地,此时有一盏灯的话,则是一种西天之路上的引路明灯,起到超度亡魂的作用。
三、围绕死者的丧葬习俗
泼汤、辞灵、送盘缠、送殡、丧宴、烧七、五七送灵、上坟、请家堂等这些都是死者的丧葬依礼而产生的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进行离不开指客。指客即丧事总管,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沂蒙地区几乎每个村里都有指客,一般为分为男指客和女指客。以上所有的环节几乎都是在指客的领导和指挥下完成的。指客指挥孝子孝女“尊礼”而行,如果违背即被视为不孝,遭全村人唾骂。
各个环节数出殡最为繁琐。出殡时,儿子抱着死者的牌位,后面跟着死者的亲朋好友,去往土地庙拜别土地爷,进行“拉魂”。“拉魂”完成后,亲朋跪在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众男宾客轮流行礼,大礼行路祭等,把牌位放在扎好的“马”上,(男骑马,女骑牛)点燃,预示亡灵乘马而走。举行摔老盆仪式。在棺材的前面,有主事人在死者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这一特殊的丧仪将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一举拉近,甚至确立了继承的关系。盆摔碎后,就如一声号令,杠夫迅速起棺,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上林入葬。
在各个环节中 “哭丧”,显的尤为重要。它既体现了依礼而行的特点,也透露出死者亲属的悲痛之情。哭丧,顾名思义就是以哭的形式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
在守丧期间,死者的儿子见到村里的老人后都要下跪磕头,俗称为“赔罪”。沂蒙地区的人民认为自己的亲人死去,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孝顺的原因,所以见到老人之后都下跪磕头,希望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责。
在丧礼一百天之后,由死者的子女带着酒菜茶纸钱等去坟墓前祭拜死者,俗称烧百日。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1】因此以后每逢春节、清明、家有重大事情(如喜事上“喜坟”)、以及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节日亲人都要来上坟以示孝心。
至此,所有的丧礼仪式全部完成。在此之后的三年,死者的家人过年不得贴对联,贴也只能贴绿色的,不得放鞭炮,门前不放拦门棍,家里有人结婚也不是能贴红对联等等。三年之后才可按照正常情况进行。
四、沂蒙丧葬文化评价
丧葬中的诸多环节是人类一种寄托哀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任何社会,作为一个家庭组织来说,父母内心深处是渴望子女孝敬的,正所谓:“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2】 丧葬文化本身除了表达对亲人逝去的怀念和哀伤,向社会和下一代传输孝的意识外,还是对亲友精神的抚慰,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但是从沂蒙地区的丧葬习俗可以看出,沂蒙老区的丧葬文化十分繁琐,攀比浪费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扰民现象。对于其中的优点我们要继承,而糟粕我们也必须摒弃。
首先,沂蒙丧葬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孝道、崇礼、感恩思想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丧葬仪式的进行不仅可以增强家庭内部团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还可以以敬后人,改变社会上不尊老孝老的不良现象,增强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等。这些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的。现在社会的忙碌使亲戚的距离越来越远,作为一种仪式的葬礼,平常不联系的人聚在一起,群策群力,在葬礼的过程中,长幼有序,加强了宗族观念,产生了家族凝聚力。同时,在丧葬的过程中,协调矛盾,处理事务,协调关系,并通过以后的上坟等活动增加了血亲之间的融合。并且在仪式中,长辈和晚辈之间,晚辈之间互相认识,确立了人伦关系,对日渐涣散的社会关系是一种改善。因此我们要善于“扬”,取其精华。
其次,丧礼仪式过于繁琐,丧礼过程浪费严重,很多人为博一个孝名和显示自家富裕,讲排场、比富裕,导致了经济负担。准备的棺木、“五七”时所烧的用品、死者衣物的焚烧等则导致了环境污染。丧礼过程中五服之内很多人请假多天参加;中间鼓手奏乐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吹奏,影响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些铺张浪费、损害公共环境、影响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等陋习,我们也要善于“弃”。改变这些封建陋习,沂蒙老区的丧葬文化才会呈现健康发展的道路。
沂蒙老区的丧葬习俗文化只是我国丧葬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所反映的问题也较具普遍性,通过建立现代丧葬制度、进行民众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倡导节俭治丧等措施,进一步的改进丧葬文化中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在保留良好思想的同时摒弃糟粕,我国的丧葬文化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礼记 作者: 崔高维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2】汪受宽,孝经译注・丧亲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
文化礼仪范文3
电视娱乐节目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轻松的娱乐内容、愉悦的现场气氛,吸引观众眼球。但一些娱乐节目不顾大众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教化功能,节目内容有“跑偏”倾向,具体表现为:行为举止流于粗俗、口语表达失于文雅、服饰装扮欠得体、体态语言欠文明。
一、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水准不高的原因
1.家庭、学校礼仪文化教育不足。家长的言行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的家长不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和礼仪文化的学习,其粗俗的言行举止无形中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依此而构建的评价体系,不同程度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礼仪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养成,导致人们对礼仪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2.娱乐媒体礼仪教化功能淡化。在传媒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影视的娱乐化特色在功利主义驱使下被无限放大。这就使得提升收视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一些电视节目的重要任务。同时,政府部门的监督不足,使一些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中淡化了传播文明和宣传社会公德的功能,从而让电视娱乐节目“剑走偏锋”。
3.道德滑坡致使礼仪失范。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错误解读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抵触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追求另类、个性,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至上,社会道德滑坡,礼仪失范现象频发。在此背景下,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畸形扭曲的欣赏态度,与为迎合受众故意制作“看点”的娱乐节目“一拍即合”。
二、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回归的对策
1.提高公众礼仪文化素养。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校园、街道、企业、机关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礼仪教育内容;广泛利用媒体、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文化,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运用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礼仪文化信息,全面推动礼仪文化教育。从幼教开始,强化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进行礼仪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在不同的教育时期,制定礼仪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礼仪教育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礼仪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们不同的教育时期。公众需加强文学修养,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文化熏陶。中国文学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阅读文学作品对提高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礼仪文化素养提高了,审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而能以高品位的眼光品评电视节目。
2.强化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教化功能。电视娱乐节目不能肤浅地媚俗,而应品味高雅、制作精良,润物无声地提高受众的审美趣味。一些以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为目的、追求浅层次情感宣泄和满足的电视娱乐节目必须限播。
3.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①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受众提高鉴别低俗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拒绝低俗信息的干扰。可以通过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不断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主题不积极、格调不健康的电视娱乐节目没有受众市场,实现受众对肤浅低俗内容由被动收看向主动抵制转变,回归电视媒体的认知、审美和教化服务功能。
4.提高从业人员职业修养。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从业人员队伍快速壮大,但从业者的职业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没跟上,致使部分从业人员职业修养欠缺。首先,提升文化素养。优秀的电视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在以礼仪文化护航的前提下,将创新理念与诸多艺术元素相糅合,不断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其次,艺术养心。电视人要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打牢艺术理论基础,保持良好的艺术素质,在充分的艺术积淀的基础上,创作不失礼仪规范、雅俗共赏的精品节目。再次,强化自律。庸俗、低俗、媚俗的电视娱乐节目,格调低下,腐蚀受众心灵,毒化社会风气。电视人应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节目制作理念,摆正心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违反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的娱乐节目。
参考文献:
①黄学建:《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孙保国:《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M],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文化礼仪范文4
拜访客人之前,要预先约定时间。在交谈时,客人要使用客气、礼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敬语。不能以名字称呼日本人。只有家里人和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可以以名字相称。在称呼对方时,要在他的姓氏后面加上“San”字。
中国人的语言和行为属于外向、开放型,而日本人的行为和言语则较为封闭与内向。日常交往中,中国人说话或者在否定问题时相对比较直接,而日本人则多含蓄委婉的表达意思,很少当面拒绝别人,经常的表达是:请让我考虑一下。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那么会以为他们真的是要考虑一下,而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日本人这么说基本上是已经拒绝别人了。日本人在平常说话时尽量避免说“你”因为这样和别人说话显得很没有礼貌和教养,而中国人在说话中一直把“你”字说出来。日本人经常说“是”,因为怕给对方造成冒犯、冲突的感觉。日本人会因为性别、年龄、地区、职业、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场合的不同,具体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日本人的表情总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中国人多数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服饰利益方面中日也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他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着装。在正式场合,人们都着西服,而在特定场合多以和服代替。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一般由一块布料缝制而成。妇女在穿和服时喜欢化妆描眉,以有弯度的细眉为标志。
二、中日礼仪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名族差异大,而日本是单一名族,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使得等级观念在日本人的心理根深蒂固。在家庭或是公司里依然严格遵守着等级级秩序,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在日本人的思维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日本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对公司或组织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共同意识。但是,如果年轻人想要成升职,就必须按照等级秩序一步一步的努力,日本人升职不靠个人能力,是靠排资论辈的。
文化礼仪范文5
1.了解游乐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游乐宴的座次一般采用围坐式,围绕酒令官进行排列,这样,便于游戏的进行。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其他座次是按本家、外姓分别安排的,并不是随便混坐。凤姐和李纨作为媳妇,没有座次,仅仅位列纱橱后面待命,并对丫鬟进行掌管。对于游乐宴来说,重点不是饮食方面,主要是考虑人与人的交流,考虑游乐的方便性。所以,游乐宴场所的选择呈现多样化,不同的游乐主题往往有着不同的景观。这种地点,常常选择在园内的阁、亭等处。
2.了解节庆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节庆宴往往有着较多的人数,有着较高的等级,因此,节庆宴座次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在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下,有时座次往往会依据长辈实际的喜好而进行调整,以示注重传统孝道这个千古传诵的主题。节庆宴的主题多数是团聚,往往有着较大的排场,因此,常常选择在正房或长辈上房。
3.了解庆生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庆生宴的主角是寿星,参与人员一般而言往往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座次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不分主仆。庆生宴场所的选择方面,一旦有长辈出现,则往往有着一定的规模,同时空间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平辈之间的庆生宴,主要选择在园内进行,有着随意的形式。
4.了解日常饮食的座次和场所分布《红楼梦》中,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不多。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是一种小范围的团聚,主位往往是长辈的位置,晚辈则处于一种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这样,不仅将孝道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亲情的维系。日常饮食场所的选择方面,主要安排在各自的房间,有时子女在长辈的房中吃饭,体现出一种孝道。对于辈分较小的媳妇而言,主要在自己的正房炕边吃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
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宴饮礼仪发生了一定的流变。高校大学生要理解礼仪文化的流变,懂得现代礼仪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彬彬有礼,气质高雅,做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关于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有着凸显的功能独立性一般而言,我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中,餐厅功能空间的布置,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设置,同时也没有单独列出。宴饮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依据需求,分布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传统建筑在对房间的定义中,往往和功能没有直接性关联,房间一般有着多种使用的可能性。现如今,人们居住的方式有着微妙转变。同时,功能主体性也在逐渐受到认同。一些住宅平面,往往对不同功能的组合有着一定的强调性。我国现代住宅主要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一种产物,往往和传统居住建筑没有一定的联系。在当前,传统的宅院模式发生着微妙转变,宅院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同时宅园也缺乏直接关联。没有了院与园,游乐宴活动逐渐消失,酒店逐渐成为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的场所;而家庭内部的日常餐饮,往往有着比较随意的气氛,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要求。
2.有所淡化的文化伦理吃饭作为日常交流以及情感联系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还在延续。当前,在大型聚会中,座次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着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对于礼节,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传统生活中关于空间多意性的追求,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明确性。这样,餐饮空间位置的可变性淡化了,生活的情趣也处于一种减弱状态。当前以核心家庭为主,每个家庭的人数不多,大家族式的家庭组织模式被削弱,同时也减弱了血缘的凝聚力。人们对传统的礼制处于一种淡化状态。虽然传统的烦琐礼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但是,也将某种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加以割裂,这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良好的礼仪礼节,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以传承。
三、结语
文化礼仪范文6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国际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相关文章:
1.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2.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3.商务谈判与跨文化交际
4.跨文化就餐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