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1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教学更具有魅力,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激励、鼓舞学生吸取知识的信心和力量;能创造一定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魅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会。
一、灵活的教学,使课程更具吸引力
“整合”后的教学能实时、便捷地引入各种多媒体资源,比如视频、图片、动画、网页等,并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展示和控制这些材料,使教学素材更灵活地呈现出来,解决了过去在单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环境下,课件模式单一、呆板的问题,使教学更具“生成性”和吸引力。如教学教师在几何课上,用视频来展示著名建筑物,帮助学生学习几何中的外形和角度的知识;地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让学生通过自己旋转谷歌地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直观了解。根据不同的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潜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和“后进生”,更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笔者班上就有几名“学困生”,通过互动教学的形式,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而且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潜力,不但使教学更具感召力,而且还能再现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们反复理解所学知识,鼓舞学生的自信心。
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中,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使教学更具启迪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创设一定条件或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独立地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活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感悟出问题,并进一步去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样化地获取信息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同时,学生还能初步感受到知识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正确地把握它,一定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晓素,师书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
[3]王海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太原科技,2002,(4).
[4]覃志敏.也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广西教育,2004,(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概念与内涵 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全世界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课题。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看,它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目标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形成新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我国教育部也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我从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探索性的认识,在此与同仁探讨。
一、理解并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动态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清晰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以及把握好其内涵,在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融合为一体,从而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变革作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应在整合方法上强调“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教学效果上追求“产生积极的变革作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向,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必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信息技术,也将为这种变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2.教师地位的变化
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将被削弱,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将被充分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受冲击。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理念。
3.评价方法的变化
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同,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全面、科学地对教学作出评测,使教育者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进行革新。
4.教学载体的变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大量出现,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将有力地冲击传统的教学资源观,这就带来了教学资源的变化。教学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只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过去课本是学生的整个世界,现在整个世界是学生的课本。
5.学习方式的变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鲜明特点是将对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和学习方法产生冲击,使其发生变革,而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积极性、创新精神和个性潜能均能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应注意的事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除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外,还应十分重视提高学习者作为文明社会成员的素质。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观念要更新,责任感要加强。这是主观上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获取成功的事项基础。
2.努力丰富学习资源和改善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式。这是应具备的客观条件。
3.从信息技术中选取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应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适应。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逐步深入,我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三个体现”和“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体现和三个发展阶段都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及其内涵的。
1.三个体现
(1)体现教师教学策略的变革。
教师首先将原来的单一通过口授讲解的传授知识方式转变为利用媒体技术体现多样化的知识传授途径及呈现方式;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工具,通过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方式,开始引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最后发展到以教学资源为中心,体现开放式、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方式。
(2)体现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的趋势。
信息技术对原常规教学方式的另一冲击,是过去教师作为几乎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局面被打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介入,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呈多样化的趋势,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各类媒体资源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从学习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教育专家等方面进行学习内容的咨询和交流。
(3)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促进了教学角色的变化。
狭义的信息技术,即原来传统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而对于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不会产生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其对教学的整体过程的影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一种辅教学工具转变为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
2.三个阶段
(1)功能式的、以演示理解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最初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完全孤立于学科知识教学目标之外,不能成为教学整体结构的一个有机元素。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
现在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2)电子式的、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我们习惯了以纸介为载体的教材,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光盘、电子书取代了纸质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为一体,成为教材发展的一种趋势。电子教材的信息存储量是纸介教材存储量的成千上万倍,包括文字、动画、声音、影像的电子教材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E-book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和课本有机结合,学生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电子教材还可以方便地更新学习内容和改变学习形式,及时跟上信息技术及教学发展的脚步。
(3)网络式的、以虚拟教室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教师、同学保持着接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随时获得教师的指导。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扩大了学生学习的世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在网上接触各类教学的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3
一、整合带来的需求
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与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模式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知识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的学习是指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利用数字化资源,采用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必须要能提供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诸多要素。而情境则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为保证课程整合能常规化、日常化,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同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应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要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参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充分互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以生动的形象呈现给学生。为此要保证信息技术工具的易用性,不能让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软件开发上,忽视整合过程的设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要保证数字化学习,使整合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庞大的教学资源为师生的教与学过程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二、“学与教”软件平台的研制
在福州、厦门等地的学校具有万兆主干的校园网络和上千台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初步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件基础,而选择一个合适的网络软件平台,将“教学―学习―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贯彻在教学设计中,解决整合带来的问题成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前期调研中发现:
(1)要让学生上网聊天或进入论坛,就很难再找到“差生”了。学生们积极参与,几乎不用老师教,他们不仅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很快就学会操作了,聊天室和论坛可以解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充分互动。
(2)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是OFFICE软件制作的课件,所以他们的现有资源和习惯要给予保留。
(3)新教学平台应能给学生、教师带来方便,它要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只有得到师生的支持,才能有生命力。在调研基础上及时与软件公司合作研制。在校园网上创设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其几个主要模块应具有以下功能如图1所示:
(一)备课系统:
网页和WORD是教师们所熟悉电子教案形式,为此备课系统将word的编辑和网页的展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实现电子教案编辑的便利性和展示的美观。
1.资源无缝集成。电子备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资源的问题。学校原有一些教学资源,包括自有的和购买的。以往都是通过复制、粘帖的方式将资源移植到电子教案中。现在要求该备课系统和我校的资源应用平台无缝集成。备课系统随时可以调用资源库的资源,通过全文检索、分类检索、收藏夹等方式快速寻找、定位资源。需要说明的是该资源应用平全采用国家标准和元数据规范,所以只要符合该标准的教学资源都可以纳入该平台的管理。从而为备课系统服务。
2.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活动按时间顺序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树形结构展现出来(图2)。
3.丰富的媒体样式。平台应支持图像、音频、视频、Flash等多媒体信息。可以引用远程资源库和本地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实现Intemet资源的调用。
4.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将提问、讨论、作业、考试等传统课堂活动在电子教案中实现。其中提问:如下图所示,可以通过点击问号和灯泡图标,随意控制提问和答案的顺序,实现一问一答、多问多答等(图3)。
5.共享。可以将自己的教案共享给某个组,或者某个人,也可以浏览别人共享给自己的教案,这样可以优势互补、促进交流、共同提高教案水平。
6、打印。可以将制作好的电子教案导出成学校教案模板的WORD文档,打印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教案。
7.数学公式。支持任意的数学公式、部分化学公式、物理公式的录入适应教学的需要。
8.个人文件夹。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源可以上传到个人文件夹,并随时引用到教案中。个人文件夹的管理界面和资源管理器完全类似,轻松实现个人资源的管理。
9.可以自定义教案界面,保存成模板,以便随时调用,保持教案界面的一致性,实现个性化风格。
(二)授课系统
电子教案制作好以后,教师可以随时调用。考虑到大家对于PowerPoint的演示方式比较熟悉,所以电子教案的展示方法也和PowerPoint类似,不过赋予了更多教学功能。比如可以直接播放视频、展示课件;也可以直接跳转到作业、论坛等;同时还可以将教案结构树形展示,方便老师随意跳转授课内容(图4)。
(三)学习论坛
论坛(图5)(图6)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从教学规律出发,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普通论坛功能进行改造,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增加教师评语栏。老师可以随时对每一帖子进行短语评价,也可打分或给评价图标。学生立即得到激励和指导,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2.增加公式输入功能。适应理科教学工作的需要。
3.普通论坛只显示昵称。改造后的学习论坛让真名与昵称可由管理者来决定是否同时出现,让参加学习的人都知道是谁在发言,我与谁交谈,有利学习的深入交流。同时,要求显示学号(或班级座号)有利于老师的登记和管理。
4.构造论坛的多种模式。如在某论坛中分设小组讨论,由学生(小组长)管理小组论坛,不允许乱窜;又如,在某一空间只许每人发表一次议论,然后,再让全班同学来评判。进行这些改造,有利于在网上多种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老师创造性的发挥。
5.对老师的操作要求简单可行。许多操作可设计为批量操作。在学校里网速快,可以让老师一次性调入学生100个帖子,以提供阅览和评判的效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增加一些附属功能。如放大指定帖子的字体,适合老师将其内容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中展示,有利于老师将网上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四)考试与作业系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为组织题目、批改作业、成绩统计、作业分析等发愁。利用软件平台的作业系统,可以全面解决以上问题:
1.与题库无缝集成。与学校的同方思科的题库集成,系统可以随意调用该题库的试题。
2.题型多样化。支持客观题、主观题所有题型,例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连线题等。还支持自定义题型。
3.自录题目。允许录入包含公式、图像、视频、音频、flash等媒体信息的题目,从而突破传统试题的局限,提高出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每一道题都有题目解析,方便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
4.组卷灵活。根据组卷策略,可以快速从题库中挑选出符合难度、知识点等要求的题目,组成一份试卷。考虑到学生掌握程度不同,可以为不同学生不同难度的作业和试卷,做到个别化教学。组卷时可选中“学生答题结束后立即展示答案”的选项,满足自测要求。
5.半自动化批改。对于客观题,系统根据标准答案自动批改。这些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连线题等。
对于填空题等半客观题,系统实施智能批改:对于符合标准答案的,系统自动批改;教师只需要批改不符合标准答案的作业。批改时,对第一个学生进行评分,系统自动对和该学生答案一致的学生进行同样的评分,这样可以加快批改速度,减轻教师负担。
对于主观题,系统会在学生答题中用颜色标出关键字(该关键字在录入题目时设定)。根据关键字,教师在批改时,可以快速批改。
6.试题分析。系统可以给出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的答题情况、如答题人数、正确率,凭借这个功能,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检验自己教学效果。
7.错题库。在教师批改并讲评过后,学生可以对错题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保存。系统完整保存各个学生的错题,便于学生在期末回顾错题,了解自己的在哪些方面掌握不够。
8.成绩统计查询。提供成绩统计查询、成绩册、考生成绩查询、正确率汇总统计等功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公布成绩。
(五)网上答疑
教师可以在网上一些常见的、经典的,或者往届同学经常提问的问题和答案。学生在家里自习时,如果有问题想在线咨询教师,可以先进入网上答疑,看是否有公布自己想问的问题。如果有,可以直接参考答案;如果没有,可以在线提出问题。教师在线反馈。这样的好处是同学的提问和教师的回答面向所有同学,教师等于在向全部学生讲解,从而免去教师重复解答之艰辛(图7)。
此外,可以请一些名师在线答疑,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名师的指点。
(六)评价系统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全面,包括数字化的和非数字化的、结果和过程的、自评和被评的。对于结果的、数字化的评价比较容易。大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对一个学生的过程评价。而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部分。软件公司根据这些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考试成绩编辑和导入功能。可以在线录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者从EXCEL中导入。
过程评价:系统自动采集学生在使用教学平台过程中的所有评价信息,并分门别类进行汇总。系统支持评价追溯,可以针对某个过程评价,回溯当时学生参与的情况。
2.在线测试考试汇总自动汇总。在该教学平台上进行的作业、考试,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出各个学生历次的成绩。
3.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对同班同学进行评价,实现互评。教师可以评价所教授的班级的学生。
三、探索实践
“学与教”平台研制后,我们在部分学科和班级中进行教学实验,利用该平台创设一个数字化学习的氛围,进行了一种新型的学与教方式的探索,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实验中,老师在“学与教”平台上备课,把教案、课件上传到该平台上,在普通教室教学时当成教案使用,在网络教室教学时,当成学生的学案,通过网上聊天、论坛的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后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去点击查阅教师的教案、习题、动画课件,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关网站的学习资源,自主地查缺补漏,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习。充分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此外,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园地的论坛和实时教学聊天室引导学生展开学科学习讨论。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绝好的平台。利用该平台,学校有三位教师在全省“三优”联评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了二、三等奖,学校也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学校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鉴定中,“学与教”平台的应用也受到专家的好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新趋势 ipad与Apps组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自爱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合理的与课程进行整合,进而重新调整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并使学生形成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充分地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中,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在课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课程具有信息化这一特点,有效地完成课程目标,并向学生灌输信息社会中能够应用的能力和思维,促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尽管经济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依旧存在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不同地区教育中所执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处阶段不同。主要处在的阶段有:
1.初步认识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应用了一些能够渗透信息技术的软件准备教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类的软件在教学中主要是作为教学工具来用,课程教案的准备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内容依旧以教材为主,教案内容的布置缺乏新意。这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只是一个概念。
2.深入认识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认识阶段是能够应用信息软件的同时,在课程中引用相关的信息,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依旧存在,如传统方式准备教案、传统的课程结构、传统的课程实施办法等等,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认识阶段中存在,这对于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技术的整合还有一定的距离。
3.校园网络广泛应用阶段。构建校园网络,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地运用网络搜索信息,促使学生掌握更多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对于更加全面地、详细地了解信息技术有很大帮助。校园网络的构建及其广泛地应用阶段向实现信息技术整合迈入很大一步,尽管没有通过信息技术规范的、合理的、有效的与课程整合,但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有效应用的表现。
4.运用Internet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体现,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合理的整合,促使课程教学整个过程中都合理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如学生网上查询问题;教师应用通过网络丰富的教案进行课程教学等等。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信息技术也正处于不断更新换代的状态。此种情况对于各个领域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不断突破和创新的信息技术有效的与课程进行整合,能够促进教育领域更好的发展。就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主要是ipad与Apps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学科课程教学中。基于ipad与Apps组合的课程教学是真实与虚拟课程的体验。结合教材进行基本课程的设计,在教学中有效的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促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ipad与Apps组合向学生具体的、形象的展示所学知识的相关视频,促使学生在真实和虚拟的课程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基于ipad与Apps组合的课程能够拓展学生的内涵。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会运用ipad与Apps组合深入地展示知识的来源、知识的运用等等,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基于ipad与Apps组合的课程能够有效地实践。文化和经验结合、课程实践是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重要措施,应用ipad与Apps组合有效的设计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利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实践活动,还要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间接地学习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全方位的锻炼和发展。所以,将ipad与Apps组合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是非常适合的,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为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做铺垫。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当下,教育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的趋向逐渐向ipad与Apps组合形式的课程靠拢,这对于实现全方位的培养学生,优化和创新教学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地促进教育领域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兵.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吕立杰.大规模课程设计的程式与特征――我国新课程设计过程与西方课程设计模式的对比与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5(04).
[3]冉芳,刘衍玲.信息技术下提高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对策――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4]孙德林.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文教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课程整合也是现代社会教育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已经凭借自己的优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事业受到了信息技术很大的影响,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经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更能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间密不可分的存在关系。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通常是从小学到大学,课程整合的程度逐渐降低,专业化分科逐渐加强,到大学甚至再高的学历,我们就只能就某一领域某一专业进行研究,所以,幼儿园儿童作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及小学的儿童,他们的课程应该是整合存在的。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信息技术
有关“信息”的一切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这是对信息技术最概括的说明,然而,人们对“信息”表现方面的不同,也对信息技术的适用范围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广义的信息技术是从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界定的,这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利用,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技能的总和,狭义的信息技术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只与设备有关的信息技术,是指利用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对各种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总和。
1.2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从字面来看,应该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式,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个过程,是将不同的课程融会贯通在一个课程中的方法,在《课程统整》中,作者将课程整合定义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通过围绕教育者和学生共同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和事件来组织课程,而不去考虑学科领域的界限。我们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课程整合认为是学科之间的融合,是改变学科之间分离割裂状态的一种创新教学。
2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2.1 信息技术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前提
信息技术突破了很多的界限,带给人们生活诸多改变,它将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不同技术融合,这种融合也给幼儿课程整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幼儿处在感性思维发展迅速而理性思维尚未形成的特殊时期,他们对图画,声音,动画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情感,当我们单纯的就一个问题从理性角度说明的时候,幼儿对其接受程度往往比较低,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配套直观的展示,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就会比较轻松。比如,当我们在美术课上交小朋友用橡皮泥完成《小兔吃萝卜》这个课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动画片让小朋友自己思考小兔子和萝卜的形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调动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对色彩的把握能力,这就为美术,语文等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存在让课程整合更具可操作性,因为它本身就打破了很多的限制,讲很多元素整合杂一起,所以,它为幼儿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2.2 信息技术帮助课程整合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不仅让课程整合更具可操作性,同时它也为课程整合的不断发展创新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的使用让社会发展创新不断,它在幼儿课程整合中的使用更让我们有一次次的创新体验。有一次,我们给幼儿放有关“大灰狼”的动画视频,让幼儿通过这个视频自己设计我们安排的“战胜大灰狼”的游戏,我们发现,有的小朋友画了小羊,也有的画的是小草,小蝴蝶,甚至很多动画中没有出现的动物都跃然小朋友纸上,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会画这个的时候,小朋友会说因为爸爸带他去草地上玩,他看见了蝴蝶,或者他有一次放学的时候妈妈说小草绿了,春天来了,信息技术让幼儿通过声音,画面将图画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真实的结合起来,让幼儿的思维更广泛,更敏捷,联想更充实,后来,我们改变了这个游戏将它发展成为一个小的故事表演,让小草,大树,都根据小朋友自己的喜爱有了台词。这个过程,语文,美术,音乐等多种课程在无形中获得整合,而且信息技术让这种整合不是死板的拼接,而是富有创造力的融合,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好。
3 如何在课程整合中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3.1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的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幼儿服务的,课程的整合也是以幼儿为主体开展的,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帮助课程整合,我们要让信息技术在幼儿课程整合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需要让信息技术为幼儿的需要服务。比如,我们教《三只兔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小朋友自己搜索有关小兔的视频,音乐,然后谈谈自己对小兔的认识理解,甚至可以要求小朋友自己组织故事表演,然后,在课堂上,我们就用信息化的教具设备播放小朋友找到的资料,如果有小朋友想要唱歌,自己找到伴奏,有小朋友想要表现,自己找到视频,信息技术都应该为小朋友的这些需求服务。只有依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适当的整合课程,利用信息技术,这才能让两者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大功效,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3.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
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在课程整合中发挥作用,因为它顺应了课程整合中综合,融合的特点,能够帮助很多课程实现相互结合,同样的,信息技术要获得更大的使用价值,就需要继续遵循这一原则,依据需要发挥作用。假如,我们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听《黄河大合唱》,给他们讲战争时期中国的伟大在壮举和发展历史,让他们更真切的体会祖国的伟大,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不符合幼儿接受能力,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即使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但是脱离了幼儿,脱离了课程大纲要求本身,这样信息技术的使用就不能算有价值的,反而是资源的浪费。所以,信息技术要继续在幼儿课程整合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以教育教学内容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幼儿课程整合的完成和发展,这才是正确的。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磨合发展,共同进步
幼儿课程整合是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变更更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应该相互磨合发展,让彼此之间的创新改变成为对方进步的动力,而不是阻力。比如,信息技术的使用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可以联网教学,这是为课程整合服务的一环,是拓展幼儿见闻的一环,教师不能让这一环节成为幼儿迷恋上网的动机,更不能让拓展的知识成为主要知识,反客为主。所以,教师应该自己掌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尺度,一方面不能因噎废食杜绝使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只有让两者之间相互磨合,找到适合彼此存在的最好方式,才能为幼儿课程整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信息技术的价值不言而喻,它在课程整合中发挥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能够更有效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为课程整合的发展提供创新和帮助,在课程改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信息技术的功效和作用,并且采取更好的方法与措施,让信息技术在幼儿课程整合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6(0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范文6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带来的便捷性。
模式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综合,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如以多媒体课件或动态网页形式,或以屏幕或投影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官的认知;其次,学生在课件或网页所出示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独立或与协作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方式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师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交流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交流,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实现广泛的课堂参与和更高的课堂效率。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彰显,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式三:探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探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框架的限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探究性课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从探究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构建探究方案和方案的实施,到结题报告的最后完成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在这其中只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制作方面的支持。
上述三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信息技术背景下设计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时候三种模式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驱动进行,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容易将三种模式区别开来。但是,由于三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设计等都有所差异。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优势,采取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为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形成有利于一生发展的良好品质。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必要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教基[2000]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