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浆纤维蛋白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浆纤维蛋白原范文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是产科的一种常见病,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特有疾病,患者的凝血系统活性及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严重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对母婴造成极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妊高征患者和健康妊娠妇女及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纤维蛋白原检测并比较分析,研究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为妊高症的诊治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78例妊高征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病人,年龄25~47岁,平均36岁。妊娠期孕妇80例来自本院产科的健康孕妇,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岁。健康对照组为8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妊高征与健康孕妇组均为妊娠中晚期的妇女。
2.仪器与试剂
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试剂与质控品均为其配套产品。每天随标本进行室内质控检测,均在控。
3.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1.8 ml于血凝专用真空采血管,充分混匀后,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按照仪器操作标准操作规程及试剂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上机检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
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妊高征患者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5.92±1.03)g/L,健康孕妇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4.51±0.97)g/L,健康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3.98±0.81)g/L,三组两两比较,妊高征患者组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8.860和13.178,P均<0.01),健康孕妇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3.751,P<0.01)。讨
论
纤维蛋白原是人体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含量最高,是机体中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在机体的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含量增加,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循环更加缓慢,瘀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因子直接参与凝血,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在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妊娠妇女,各种凝血因子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液处于高凝血,低抗凝纤溶水平,使孕妇易发生血栓性疾病[1]。特别是妊娠晚期,由于某些凝血因子增高,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力相对减弱,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Ⅶ、Ⅷ、Ⅸ、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下降,使机体内环境的凝血抗凝调节改变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在妊娠期处于高凝状态是预防分娩期失血的有利因素[2]。妊娠期高血压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在孕妇中的发生率约为10%,且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文测定妊高症孕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并以健康非孕妇组作为对照,观察妊高征孕妇的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旨在为妊高征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正常人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参考值是:(2~4)g/L。妊高征的妇女纤维蛋白原浓度多≥5 g/L,有个别甚至≥7 g/L。也就是说: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比非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要高,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则更高。本组检测结果表明,健康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健康非妊娠妇女(P<0.01),提示正常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而妊高征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比正常健康妊娠妇女还要高(P<0.01),提示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危险,更有血栓形成的倾向。妊娠高血压疾病病情加重,会出现胎盘缺血,广泛梗死,胎盘蜕膜、羊水、胎粪内可释放大量促凝血活酶,促进凝血,这种高凝状态很容易发展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甚至危及母婴生命[5]。由此可见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趋向,产前进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对指导病情监测和治疗及避免DIC发生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故妊娠妇女要密切注意血栓前状态的出现,对妊娠妇女进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观察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对妊娠高血压病情的估计,预防病情的变化,保护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莉,高眉杨,饶安娜,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02,37(12):742-743.
[2]唐固平,李 波.50例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3):2202-2206.
[3]何平亚,沈国平,姚 娟.正常妊娠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9):644-645.
血浆纤维蛋白原范文2
1 Fbg的结构
Fbg即凝血因子Ⅰ,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Ⅱ类急性相血浆糖蛋白,正常血浆中含量为2~4 g/L,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340×103。分子由3对多肽链组成,由二硫键连结,形成对称的二体结构,一般将Fbg的结构划分为中心区(E区)和区(D区),6条肽链的N端组成E区,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即位于该区。
2 Fbg的生物功能
在体内,Fbg一方面可在凝血酶和凝血因子Ⅻ 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凝块可在纤溶酶作用下分解;另一方面直接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X、Y、E、D等片段,早期的降解片段X、Y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如果体内Fbg的降解减少,则可导致体内Fbg的升高[2]。
2.1 与凝血酶结合 Fbg是凝血酶的底物,凝血酶的活性位点分为独立的两部分:其一是包含催化性结构Asp-His-Ser的催化活性中心;其二是与催化活性不相关联的纤原识别位点[3]。凝血酶作用于Fbg的N端AaArgl6和BβArgl4处,分别释放出FPA和FPB,被切去FPA和FPB的Fbg 成为纤维蛋白单体,它可以进一步聚合以形成多聚体,FPA和FPB既是凝血酶作用于Fbg 的产物,又是凝血酶的底物,其中AaG1y6- Argl6是凝血酶的结合位点[4,5]。
2.2 与血小板结合 Fg能特异性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相结合;在Fbg处于可溶解状态时,它通过RGD及γ链C端10-12肽(HHIGGAKQAGDV)来与血小板结合,RGD与促进血小板聚集GPⅢa上217-231段的结合对血小板活化是极为重要的[6]。
2.3 与t-PA 纤溶酶是由体内Fbg酶原形式经t-PA等激活物激活形成的,不仅是纤溶酶的底物,同时它还能加强t-PA的活性,以其本身或其降解产物影响纤溶系统功能[6]。
2.4 促有丝分裂作用 Fg降解产物对多种细胞都有促有丝分裂作用,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间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细胞[7]。
2.5 血管活性作用 Fg的分解片段有很多血管活性作用,包括血管收缩、舒张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然而,这些作用可间接的通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缓激肽和花生四烯酸级联产物来实现[7]。
2.6 迁移作用 在组织修复中,暂时交联的纤维蛋白提供了不同细胞迁移至伤口处的关键界面,继而导致上皮再生、血管再生和胶原沉积。Fg降解产物表现出对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7]。
3 Fbg在CHD的作用机制
3.1 Fbg与血液流变学[6] Fbg是除红细胞外决定血液黏度的第二重要因素,Fbg升高可以直接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并直接诱导血液中红细胞聚集,从而明显降低血液的流动性,这种血液流变学改变还能明显影响对血管壁的切流速度,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及血栓形成。
3.2 Fbg促进血栓形成[6,8] 血小板聚集在血凝和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膜上含有许多Fbg粘着受体,可通过分子上含有的6个结合位点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使血小板发生聚集;高Fg使红细胞变形力减退,红细胞聚集能力升高,血液黏度增高,促进血栓形成。
3.3 Fbg与动脉粥样硬化 Fbg及其降解产物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增加胶原合成、内皮素合成与释放,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生成;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而参与斑块内炎性反应等效应,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9]。
4 影响Fbg的因素
Fbg的影响因素有多种,遗传、吸烟与饮酒、性别、年龄、血脂及炎性反应均被视为影响因素:①Fbg特定基因改变对血浆Fbg水平的影响目前各家报道仍有争议[10];②吸烟与Fbg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关系[11,12],饮用酒精的多少与Fbg含量呈“U”型关系曲线,少量饮酒可降低血浆Fbg水平,而过度饮酒则可使血浆Fbg水平升高;③激素及其他性别特异因子调节着Fbg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肝细胞合成、分泌Fbg[13];④高血脂可以加速Fbg的合成并减慢其降解速度。动物实验发现,高血脂影响Fbg的清除,是其水平升高的关键[14];⑤Fbg水平随年龄升高的原因可能在于机体对Fbg 清除能力的下降而不是合成的增多。⑥各种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均可导致Fbg的升高。FIB/白蛋白的比值逐渐升高,构成了炎性反应时血沉升高的原因[8]。
5 Fbg与CHD的相关研究
Sharp等[15]在1996年对3571例71~93岁的男性美籍日本老人进行了横断面研究,发现血浆Fbg水平最高组其CHD发病率亦最高(达34%);二者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参 考 文 献
[1] Benderly M,Graft E,Reicher RH.Fibrinogen i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The Bezafibrate Infarction Prevention(BIP)Study Group.Arterioseler Thromb Vasc Biol,1996,3:351-356.
[2] 汪钟,郑植荃.现代血栓病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407.
[3] Binnie CG.Lord ST.The fibrinogen sequences that interact with throm-bin.Blood,1993,81:3186.
[4] Stubbs MT,Oschkinat H,Mary I,et al.The interaetion of thrombin with fibrinogen.Eur J Biochem,1992,206:187.
[5] Martin PD,Robortson W,Turk D,et al.The structure of residues 7~16 of A alpha-chain of human fibrinogen bound to bovine thrombin at 2.3A resolulion.J Biol chem.1992,267:7911.
[6] 余木生,李自成.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3): 283.
[7] Herrick S,Blanc Brude O,Gray A,et al.Molecules in focus fibrinogen.Int J Biochem Cell Biol,1999,31(7):74l-746.
[8] 张薇,董平栓.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医学综述,2007,9(17):1320.
[9] Temelkova Kurktschiev T,Koehler C,Henkel E,et al.Leukocyte count and fibrinogen are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nd femoral intima media thicknessin a risk population for diabetes.Cardiovasc.Res,2002,56(2):277:283.
[10] Humphries SE,Luong LA,Montgomery HE,et al.Gen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evels of plasma fibrinogen.Thromb Haemostasis,1999,82(2): 818-825.
[11] Kannel WB.Fibrinoge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m Med Assoc,1987,258,1183.
[12] K robot-k.Determinant of plasma fibrinogen:relation to body weight,waist-to-hip ratio,smoking,alcohol,age and sex,results from thesecond MONICA Augalburg Survey.Arterionclerosis and Thrombosis,1992,12:780.
[13] 马惠莉,冯军,陈纪林,陈在嘉.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6):327.
血浆纤维蛋白原范文3
关键词:冠心病;血脂水平;纤维蛋白原;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25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30-02
冠心病是目前西方国家患者导致死亡的第一号杀手,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未来也将成为社会及个人的沉重负担。冠心病的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其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脂肪学说,研究已证实血脂异常与冠心病之间的明显关系,随着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上的广泛应用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学说的兴起,广泛的证据支持了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大量研究已证实FIB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炎性标志物之一。本文讨探不同中医证型的冠心病患者其血脂、FIB水平分布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月入住本科,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患者,共138例,年龄在40~79岁,平均(65.85±9.06)岁,其中女59例,男79例;小于50岁患者7例,占5.1%;50~59岁之间患者26例,占18.8%;60~69岁之间52例,占37.7%;70~79岁之间患者53例,占38.4%。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本研究归纳为痰瘀互结证型。
1.3研究方法对因冠心病入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嘱饮食清淡第2 d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记录入选患者血脂水平、FIB水平,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证型分布、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及FIB的关联进行处理。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成组分析的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
1.5偏倚因素控制中医辨证分型由主治职称以上中医师在患者入院时即进行。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冠心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基本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医林改错》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可见气虚血瘀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地位,而本文亦得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患者较多见,约占40%,刘德桓在对39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分析研究中发现气虚血瘀型患者占70.3%[2]。LDL-C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本文各证型的血脂水平比较中,痰瘀互结证型患者LDL-C水平较高,虽无统计学依据,但考虑与大部分患者入院前已有正规化调脂治疗相关,仍提示平时注重清淡饮食是非常重要的。ISH、WHO在1999年提出血浆纤维蛋白原数值的增高是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3]。研究已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数值的升高对冠心病有一定预测价值[4],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本文未得出血浆FIB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性,血浆FIB与冠心病关系的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sei A.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and ischemic events-exploring the hidden side of the moon.N Engl J Med,1997,336:1014-1016.
[2]刘德桓.冠心病心绞痛395例中医证型特点探讨[J].中医杂志,1995,36(10):617~618.
血浆纤维蛋白原范文4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一大类,其中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在我国并不少见,可造成患者多个系统的损害,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的升高。现就我院2007年5~8月收治的50例CT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FIB水平变化情况,分析讨论血浆FIB检测在CTD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CTD50例均系我院住院的患者,年龄39~62岁,男25例,女25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9例,干燥综合征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198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系统性红斑狼疮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1982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干燥综合征符合1992年欧洲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体检中筛选的健康人30例,年龄30~56岁,男、女各15例。
1.2 方法:FIB检测:全部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时采集静脉血,对CTD患者于入院后次日及出院时收集两份抗凝血标本,抗凝剂与血液以1∶9的比例混合制备抗凝血标本,抗凝剂为0.109 mmol/L枸椽酸钠溶液。标本检测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使用ACL-9000原装配套试剂,将抗凝血以3 000 r/min 离心15分钟,取血浆上机检测。
1.3 统计方法:CTD患者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及CTD患者组治疗前后对比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CTD患者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血浆FIB浓度比较:CTD患者治疗前血浆FIB浓度为(4.15~8.75)g/L,平均5.52 g/L;健康对照组为(2.35~3.50)g/L,平均2.79 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 CTD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浆FIB浓度比较:CTD患者治疗后血浆FIB浓度为(2.78~3.83)g/L,平均3.49 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3 CTD患者组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血浆FIB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范文5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恶性肿瘤
在恶性肿瘤中存在着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亚临床活化。在长期的临床实验室检测中,笔者发现肿瘤患者常常存在着纤维蛋白溶解低下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等情况,并随病情发展显示动态变化。同时,这种高凝状态反过来对于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着促进作用。纤维蛋白原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凝血因子,临床上主要作为凝血疾病的诊断指标,但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具体情况还不甚明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在恶性肿瘤与纤维蛋白原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和创新。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1 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及作用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分子量340-kDa,半衰期约为3~4 d,含有2964个氨基酸的大分子糖蛋白,首先在肝细胞中合成,由三个相同的组分(Aα,Bβ,γ)组成六聚体,链间以二硫键相连。纤维蛋白原分子中,有多个配体的结合位点,研究较多的是凝血酶作用位点和血小板糖蛋白Iib/Ⅲa的结合位点[1-2]。纤维蛋白原主要是作为凝血因子而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在凝血共同途径中,凝血酶分别裂解纤维蛋白原两条Aα链和两条Bβ链,从而形成纤维蛋白单体I及纤维蛋白单体Ⅱ。纤维蛋白单体互相交联,生成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并将血液的有形成分包绕其中,形成牢固的血栓[3]。
2 纤维蛋白原与肿瘤的关系
2.1 恶性肿瘤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机制 目前认为,恶性肿瘤患者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主要是通过肿瘤与凝血系统之间的作用而实现的。肿瘤细胞通过直接与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相互作用,释放出许多生物活性物质,促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的黏附和聚集。此外,肿瘤细胞也可以分泌癌促凝因子(CP),组织因子(TF)及多种纤溶、抗纤溶物质,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促发血栓的形成,并且也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解酶,然后再激活其抑制剂,阻止纤维蛋白原的降解,当这种作用大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时,便导致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4]。
另外,由于许多肿瘤来源于感染、慢性刺激和炎症。肿瘤细胞的微环境一定程度上受炎症细胞的影响,并且参与肿瘤的形成,促使肿瘤细胞的增值、生存和转移。值得注意的是,纤维蛋白原的合成也受炎性刺激的上调,但是精确地机制目前还没被阐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白介素6(IL-6)和糖皮质激素等促进肝脏细胞合成纤维蛋白原[5]。相反,另一个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IL-1)却抑制纤维蛋白原的产生[6-7]。因此,炎症过程中对纤维蛋白原的调节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2.2 纤维蛋白原对肿瘤进展的影响
2.2.1 纤维蛋白原参与肿瘤细胞基质的形成 恶性肿瘤外基质为迅速增殖的肿瘤细胞提供机械支撑、营养支持、气体交换、代谢产物运输通道,而且参与调控癌细胞分化、增殖,并最终成为一肿瘤侵袭表型和转移过程的促进因素[8-9]。纤维蛋白由纤维蛋白原转化而来,它在肿瘤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给肿瘤细胞提供了良好的血管生成床[10]。
2.2.2 纤维蛋白原对肿瘤的保护 凝血系统的激活对肿瘤细胞的增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在高凝状态下由纤维蛋白、肿瘤细胞、血小板形成的微血栓,粘附在肿瘤细胞外面,把它们包裹保护起来,从而逃避机械损伤和对抗宿主免疫监视系统。此外,纤维蛋白原作为癌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桥梁,增加它们之间的粘附结合,在肿瘤细胞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1]。
3 纤维蛋白原在不同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众多研究认为纤维蛋白原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预后,疾病分期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3.1 肺癌 G.Buccheri等对286个肺癌患者进行血栓前状态的研究,发现治疗前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升高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患者预后差[12]。D.Ferrigno等[13]对343个肺癌患者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并且证实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呈正相关,血小板升高的患者预后差。J. Mark Jones[14]对9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鳞癌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较腺癌患者高,其机制尚不清楚。T分期和M分期越高,纤维蛋白原越高,但与N分期无关。一项对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若诊断时就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则预示着疾病分期较晚及对化疗的反应性降低,这种现象在局限期患者中尤为明显[15-16]。而另一项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没有证实纤维蛋白原和化疗疗效有关,本研究在化疗第一个周期的第0天,第7天,第15天和第21天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发现虽然基线的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范围,但化疗后仍无显著变化[17]。
3.2 消化道肿瘤 日本一项对105名食道癌患者的研究发现,肿瘤浸润程度越深,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越多,生存期越短,基线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在Ⅱ、Ⅲ期食道癌中,疾病完全缓解组放化疗前纤维蛋白原浓度要远远低于其他组[18]。同样在胃癌中,治疗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肿块大小有关。即疾病分期越晚,预后越差,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19-20]。Tang等[21]对341名结肠癌患者的研究表明,术前升高的纤维蛋白原与肿瘤晚期、静脉浸润和术后远处转移、缩短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期有关。另一项对82名直肠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在化疗后显著降低,且化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同样与淋巴结转移、静脉侵犯、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22]。此外,化疗后的纤维蛋白原越高,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越短[23]。两项对胰腺癌患者的研究也表明,升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远处转移的预测因子并与疾病分期相关[24-25]。
3.3 妇科肿瘤 两项大型的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晚期、恶性组织学类型、高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对较高,治疗前的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预示着缩短的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26-27]。另一项对422个卵巢癌患者的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化疗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卵巢癌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28]。相似的结果在宫颈癌中也得到证实[29]。
4 恶性肿瘤的抗凝治疗
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缓慢的血流可使化疗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难以深入瘤体;而且血流缓慢,会导致酸性产物蓄积,致使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而暂不分裂,影响了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所以,在抗肿瘤的同时辅以抗凝治疗,是目前及未来研究的热点。肝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凝药物。肝素可以通过作用于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肿瘤免疫损伤以及白细胞迁移中多种细胞因子的活性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30]。
综上所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可致凝血功能的紊乱,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因此,纤维蛋白原可作为监测恶性肿瘤转移恶化、治疗疗效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外,肝素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可能转化为癌症患者的生存获益。那么,哪类癌症患者将有最大获益?抗凝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何?癌症患者是否应常规应用抗凝预防?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Weisel J W.Fibrinogen and fibrin[J].Adv Protein Chem,2005,70(1):247-299.
[2] Mosesson M W.Fibrinogen and fibr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J].J Thromb Haemost,2005,3(8):1894-1904.
[3] Tennent G A,Brennan S O,Stangou A J,et al.Human plasma fibrinogen is synthesized in the liver[J].Blood,2007,109(5):1971-1974.
[4] Wang Y,Fuller G M.The putative role of fibrin fragment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fibrinogen by hepatoma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1,175(2):562-567.
[5] Zhang Z,Fuller G M.Interleukin 1β inhibits interleukin 6-mediated rat y fibrinogen gene expression[J].Blood,2000,96(10):3466-3472.
[6] Albrecht U,Yang X,Asselta R,et al.Activation of NF-κB by IL-1β blocks IL-6-induced sustained STAT3 activation and STAT3-dependent gene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γ-fibrinogen gene[J].Cellular signalling,2007,19(9):1866-1878.
[7] Yamazaki D,Kufisu S,Takenawa T.Regulation of cancer cell motility through actin reorganization[J].Cancer Sci,2005,96(7):379-386.
[8] Sahai E.Mechanisms of cancer cell invasion[J].Curr Opin Genet Dev,2005,15(1):87-96.
[9] Palumbo J S,Kombrinck K W,Drew A F.Fibrinoge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Blood,2000,96(10):3302-3309.
[10] Cronin-Fenton D P,Sondergaard F,Pedersen L A,et al.Hospitalisation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Denmark,1997-2006[J].Br J Cancer,2010,103(7):947-953.
[11] Simanek R,Vormittag R,Ay C,et al.High platelet count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ancer patients:results from the Vienna Cancer and Thrombosis Study (CATS)[J].J Thromb Haemost,2010,8(1):114-120.
[12] Buccheri G,Ferrigno D,Ginardi C,et al.Haemostatic abnormalities in lung cancer:prognostic implications[J].Eur J Cancer,1997,33(1):50-55.
[13] Ferrigno D,Buccheri G,Ricca I.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lood coagulation tests in lung cancer[J].Eur Respir J,2001,17(4):667-673.
[14] Jones J M,McGonigle N C,McAnespie M,et al.Plasma fibrinogen and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re associated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06,53(1):97-101.
[15] Meehan K R,Zacharski L R,Moritz T E,et al.Pretreatment fibrinogen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cooperative study 188[J].Am J Hematol,1995,49(2):143-148.
[16] Zecchina G,Ghio P,Bosio S,et al.Reactive thrombocytosis might contribute to chemotherapy-related thrombophilia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J].Clin Lung Cancer,2007,8(4):264-267.
[17] Takeuchi H,Ikeuchi S,Kitagawa Y,et al.Pretreatment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correlates with tumo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J].J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2007,22(12):2222-2227.
[18] Lee J H,Ryu K W,Kim S,et al.Preoperative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correlate with extent of tumor[J].Hepatogastrenterology,2004,51(60):1860-1863.
[19] Yamashita H,Kitayama J,Nagawa H.Hyperfibrinogenemia is a useful predictor for lymphatic metastasi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J].Jpn J Oncol,2005,35(10):595-600.
[20] Yamashita H,Kitayama J,Kanno N,et al.Hyperfibrinoge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lymphatic as well as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and worse clinical outcome in T2 gastric cancer[J].BMC Cancer,2006,6(1):147.
[21] Tang L,Liu K,Wang J,et al.High preoperative.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tant metastases and impaired prognosis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J Surg Oncol,2010,102(5):428-432.
[22] Kawai K,Kitayama J,Tsuno N H,et al.Hyperfibrinogenemia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predicts poor response and poor prognosis in rectal cancer[J].Int J Colorectal Dis,2011,26(1):45-51.
[23] Wang H,Xiu D,Li Z,et al.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rcinoma[J].Chin Med J,2009,122(6):697-700.
[24] Guo Q,Zhang B,Dong X,et al.Elevated levels of plasma fibrinogen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possible role of a distant metastasis predictor[J].Pancreas,2009,38(3):75-79.
[25] Seebacher V,Polterauer S,Grim C,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a multi-centre trial[J].Br J Cancer,2010,102(6):952-956.
[26] Ghezzi F,Cromi A,Siesto G,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reoperative plasma fibrinogen in endometrial cancer[J].Gynecol Oncol,2010,119(2):309-313.
[27] Polterauer S,Grimm C,Seebacher V,et al.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a multicenter study[J].Oncologist,2009,14(10):979-985.
[28] Polterauer S,Seebacher V,Hefler-Frischmuth K,et al.Fibrinogen plasma levels ar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parameter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J].Am Journal Obst Gynecol,2009,200(6):647-648.
[29] Chao B H,Lepeak L,Leal T,et al.Clinical use of the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 in cancer patients:focus on the improved patient outcomes[J].Thrombosis,2011,2011(1):530183.
血浆纤维蛋白原范文6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纤维蛋白原;巴曲酶;溶栓
[中图分类号] R764.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4-149-02
Efficacy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on the Batroxobin Thrombolytic Therapy of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UN Xuyang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Central Hospital of Lishui,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plasma fibrinogen(FIB) levels on the batroxobin thrombolytic therapy of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 Methods The 98 cases of SSHL were divided by plasma FIB levels of high FIB group of 53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45 cases, had been treated by batroxobin,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FIB plasma level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1), After treatment, plasma FIB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High FIB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high cure rat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1). There were not skin, mucous membrane bleeding and other bleeding tendencies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batroxobin treat the patients with elevated plasma FIB in with SSHL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Sudden senorineural hearing loss; Fibrinogen; Batroxobin;Thrombolytic
突发性耳聋是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耳蜗及前庭的血管为终末动脉,血供调节有限对血流变化十分敏感,当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极易受累形成血液瘀滞、形成血栓导致局部组织灌注减少,损伤内耳功能。巴曲酶作为一种强效溶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本研究对比巴曲酶治疗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不同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效果,探讨血浆FIB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巴曲酶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1]。男47例,女51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4.87±10.36)岁,全部为单耳发病,左耳43例,右耳55例,病程3h~5d,纯音听阈检查:中度聋48例,重度聋45例,极重度聋5例。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等病史。根据治疗前血浆中FIB水平,将>4g/L的患者作为高FIB组53例,≤4g/L者作为对照组45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年龄、性别、听力损失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5、7d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5mL,采用德国BE血凝仪检查血浆FIB。采用美国Virtua Model 1332电反应测听仪检测治疗前后纯音听阈。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巴曲酶静注(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30295)。首次剂量:巴曲酶10BU+0.9%氯化钠溶液100mL,1h内静脉滴注完;以后隔日一次5BU+0.9%氯化钠溶液100mL,1h内静脉滴注完,连续静滴4次为1个疗程。
1.4 评价标准[1]
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dB。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FIB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高FIB组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3d、5d、7d血浆FIB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治疗期间血浆FIB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高FIB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高FIB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内耳局部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重要病因之一。FIB是血液凝固、红细胞聚集的重要因素,对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及血栓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血浆FIB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正相关[2]。由于其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作用而与突发性耳聋发病密切相关[3]。血浆FIB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血红细胞聚集能力及血液凝滞性增加,导致血流减慢、瘀滞形成血栓,损伤内耳微循环、破坏内耳毛细胞内外环境,从而引起听力下降。通过降低FIB及相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听力[4],降纤、溶栓治疗是改善患者微循环、恢复听力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巴曲酶是一种从蛇毒中提取的精制络氨酸蛋白酶制剂。络氨酸蛋白酶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血浆FIB使之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有效地降低血浆FIB水平,诱发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释放,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变血液流变学,阻止血小板凝集成血栓,从而达到抗凝、改善内耳微循环的目的,且不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5]。本研究结果表明,用巴曲酶治疗后患者血浆FIB水平均显著下降,经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无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说明巴曲酶降低血浆FIB水平的作用效果显著,不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研究对比血浆FIB水平不同组之间使用巴曲酶治疗的效果,结果发现虽然两组血浆FIB均显著降低,然而血浆FIB水平升高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血浆FIB水平正常的对照组,说明血浆FIB水平升高患者应用巴曲酶治疗,听力改善的效果更显著,提示血浆FIB水平能反映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预后。对照组疗效欠佳的原因可能与血浆FIB水平正常提示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除了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等血液流变学改变外还有其他病因,因而此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效果欠佳。给予对照组无效患者高压氧、激素等治疗,部分患者听力获得较显著改善。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浆FIB升高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其病因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密切相关,应用巴曲酶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血浆FIB正常的患者,发病可能与其他因素如病毒感染、膜迷路积水等有关,具体病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治疗前检查血浆FIB水平,可以为进一步查找病因、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复杂,发病初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患者听力恢复效果更明显,因此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应提高针对性。巴曲酶能够有效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浆FIB水平,对血浆FIB升高患者听力改善的效果显著;血浆FIB水平可以作为反映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预后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5.
[2] Lowe GD. Fibrinogen assay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assessment[J]. Clinical Chemistry,2010,56(5):693-695.
[3] Schreiber BE, Agrup 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The Lancet, 2010,375(9721):1203-1211.
[4] 陆良钧,钟志生,于银坤,等. 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突发性聋发病的关联性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01):8-9,13.
[5] 冯端浩,赵冠人,袁伯俊. 重组巴曲酶对凝血系统的双向作用[J]. 药学学报,2006,22(05):36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