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货币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储备货币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储备货币论文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管理;结构管理

一、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特里芬(Triffin)提出的。特里芬(1960)在研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时提出了储备―进口比例(R/M)法,认为: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一般应该为该国进出口贸易额的20%~40%左右。20世纪70年代后,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成本―收益法和回归分析法。Heller(1966)、Clark(1970)利用成本―收益法建立相应的实证模型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研究,Agarwal(1976)将研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M.A.Iyoha(1976)将研究的对象转向经济发展逐步加快的发展中国家。在R/M法基础上,货币主义学派的Johnson和Brown等经济学家提出了货币供应量决定论,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取决于该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定性分析法,Carbaugh(1977)和Fan(1978)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一系列政治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经济学家根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外汇储备的需求量与实际持有量不一致这一现实情况,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的研究开始转向需求量与持有量不一致的非均衡模型。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与否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我国部分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外汇储备是不足的。

管于华(2002)通过对18个国家六个重要经济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外汇储备低于在适度规模标准的下限。刘斌(2003)从货币供应量决定理论出发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是不足的,并指出在近几年内我国的外汇规模也很难提高到合适的水平。黄泽民(2008)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管理具有特殊性:第一是从外汇储备的来源上看,它具有一定的借入储备的性质;第二是在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中包含部分民间储备,在对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度的研究时考虑上述两个因素的话,就不能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看作是过度的。

还有部分研究学者则持有相反的研究结论,他们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来说不仅是充足的,甚至是外汇储备规模还是过量的。郭恩才(2001)利用国际上常用的客观经济指标对我国相应的指标进行了精确地统计估算,认为与合理的储备水平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属于偏高的。朱孟楠(2006)通过与各发达国家间的对比,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绝对量太多,降低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者贵昌(2008)在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适度性问题进行测算后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自2002年开始增长速度加剧,超额储备这一问题日趋严重,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控制在2500亿美元左右。吴琨(2010)指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面临财富缩水的风险应用1994~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分析形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并提出外汇储备运营管理的对策。

二、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外汇储备管理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储备货币币种结构研究和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研究。H.M.Markowitz(1952)和J.Tobin(1956)在对储备货币币种结构的安排进行研究时,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外汇储备在不同币种之间的分散来降低外汇储备风险。Heller和Knight(1978)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认为一国外汇储备币种安排和贸易收支结构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反而与该国的宏观经济总量等的关系不大。Dooley(1999)针对Heller和Knight计量模型的缺陷,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外债状况对储备货币币种结构的安排的影响,认为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分配与外债支付流量、贸易流量和汇率安排具有很大的相关性。Roger(2003)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变化是与外汇市场的公开市场调控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外汇储备资产组合的结果。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对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结构安排问题的研究上,通过多年的研究,国内学者一致认为:一国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的结构安排应该与该国对外债务的币种结构是一致的,有利于避免偿还风险;一国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的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有利于分散风险;一国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的结构安排中的币种应该与该币种在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性成反比,避免外汇资产价值波动过大造成的损失。

唐国兴、金艳平(1997)通过对储备货币币种结构的研究发现,一国外债的币种结构、对外支付使用的主要币种、本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储备货币的收益率对一国的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外债币种结构与对外支付货币类型。陈建国、宋铁波(2003)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币种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在当前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下,我国的币种结构应该大致为美元、日元、欧元与英镑的比例为5:2:2:1。许婕颖(2008)根据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四种储备货币的组合是最理想的储备货币币种结构安排,并提出了四种储备货币的比例安排。孔立平(2009)以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结合海勒―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对影响储备币种结构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当前合理的储备币种权重。熊莉群(2010)从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外汇结构问题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合理应用外汇储备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2

外汇储备是关系到一国经济内外平衡的一个重要的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只有在很好地协调经济内外平衡基础上的外汇储备增长,才是合理的增长,是有积极意义的增长,是值得追求的增长。实现了这种增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的内外协调与均衡,使经济发展进入一种较为理想的良性循环状态。

经过20几年的发展,我国己经确立了市场改革的取向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出口贸易多年保持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用27年的时间使国家外汇储备从1167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 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木(850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6年9月底己经增至9 879.28亿美元,至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己突破力一亿大关。截至2007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 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为世人瞩目。

高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国力和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也为过多的外汇储备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承担了很高的风险,高额外汇储备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风险,我国外汇储备政策的调整己经刻不容缓 。

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

充足的外汇储备,体现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和吸引外资,提高我国国际融资和对外偿付能力,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遏制国际金融投机。然而如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超出合理区间且结构不尽合理,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一)引起高额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的持有是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的。外汇储备资产必须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以确保其日常功能的正常发挥。然而,足够的流动性往往是要以较低的盈利性要求为代价的。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既不能存款于国内的银行,也不能投资于国内的有价证券,而只能存款于外国银行(包括本国的境外银行和国内的外资银行)或购买外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国债等有价证券流动性强、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大都投资于外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等有价证券。所以持有外汇储备,实际上就相当于向储备货币发行国提供低利率的贷款。

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海外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而同时将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美国的国债,则只能获得3%左右的收益率。这种利息上的“收益逆差”现象意味着中国借入性外汇储备越多,其损失就会越大,而且收益从低收入的中国转入高收入的美国。这些资金原本应该用于具有更高收益率的国内投资,而非向美国融资。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并借入大量的外债,等于是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移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同时还以高价从国外借入资金。这样,不难发现持有借入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

(二)造成内资挤出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为主,其核心是依靠国际市场。其实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些特定的区域,采取这种发展模式效果应该是显着的,但是如果将其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恐怕是不可取的。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弊端就是,为求得眼前的经济增长,把出口放在战略高度,结果必然导致巨额贸易顺差,并积累成超额外汇储备,其实质是本国的资源大规模地净输出;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大增,导致外汇占款过多,而引起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在实行信贷规模控制的条件下,这势必会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放款。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无法投放,而形成巨额存差,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国内储蓄存款闲置浪费的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却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流入,这些资金进一步替代内资,形成对内资的“挤出”效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

(三)给人民币带来继续升值压力

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外汇储备越多,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高;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提高,又加大了外资流入,使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更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见,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央行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麻烦。另外,从结构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美元和美国国债,蕴藏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美元每下跌10%,中国就将蒙受几百亿美元的损失,2004年美元的狂跌至今让人心有余悸。虽然近时期伴随着美元的升值,我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和美元资产在升值,但从长远看,美国的“双逆差”难以支撑美元强势,美元仍有下跌趋势,因此大量储备美元还是具有一定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加,又引发各种投机资本的流入,使得经济出现过热;为减小通货膨胀的影响,政府又被迫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做法不但不会抑制外汇储备的增长,反而促使其更快的增加,当前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些忧患不解决的话,其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前景不容乐观。

三、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国民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最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1994年一2007年GDP平均增长率为9.24%,这种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贸拉动”和“外资拉动”,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推动了我国外贸的发展。

(二)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较严格的外汇管理体制和相对平稳的汇率。我国的外汇管理措施较为严格,对进出口商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外汇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渠道进入了央行,使得本应由企业或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转移到了政府手中。因此,我国外汇储备中包含大量的企业外汇,这与西方国家外汇储备仅含官方储备是不同的。在升值压力和外汇供给比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实际上放大了外汇供给。此外,虽然我国自去年7月以来,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但是汇率浮动辐度仍然很小,汇率相对平稳。在前述因素导致外汇供大于求的压力下,为了稳定汇率,人民银行不得不将多余的外汇买进,结果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

(三)投机性资本的大量涌入

对人民币未来必然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中国,尤其是2001年以后投机性资本流入中国增长非常快。投机性资本流入,也是近期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投资者出于套利的目的会投入更多的投机资本,从而导致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导致外汇储备的“虚高”。

四、消化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外汇储备的运营效率

按照Fitch Ratings (惠誉国际评级) 的测算,2006年中国外部资产收益率仅为3.6%,其中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69%,由此推算外储的投资收益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此

次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置换出一部分外汇储备交由SIC来进行商业化经营,无疑会提高外储的投资收益率。如果按照SIC年收益率10%来推算,外储的投资收益率将提高至5.35%左右。

(二)“藏汇于民”政策的落实

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割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内在联系,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资金拉动,而这部分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汇占款,如果我们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变“结售汇制”为“企业留存制”,就能使中国人民银行从外汇市场“做市商”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外汇市场上独立的第三方和监控方,进而割断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内在关系,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

(三)维护股市的健康发展

对于储备货币,最大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只有建立合理的币种结构,有效避免风险,才能保证储备资产的安全稳定,从而在安全的基础上盈利。为了将外汇储备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降到最低,我国应根据各个币种的利率和汇率变动情况选择时机调整和优化外汇储备的结构。例如,近两年美元汇率连续下跌,造成我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使我国成为美元贬值的最大受害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几年,我国同日本、欧盟之间国际贸易额持续上升,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机遇,扩大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份额,最大限度降低因美元汇率下跌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当前,我国货币当局已经意识到美元贬值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新增的外汇储备中,购买美元资产的比重已明显下降。

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首先,可以摆脱对单一货币的过分依赖,减少或避免了因美元汇率剧烈波动而导致的外汇储备价值不稳定的风险,并促进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其次,使各国选择储备货币的余地扩大,增加了各国调整储备币种的灵活性、进行国际支付的便利性以及实施本国货币政策的自由度,从而避免因采取强制性紧缩政策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再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当某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如日本)时,不至于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短缺。多元化储备体系增加了国际储备资产总额,缓和了原有国际储备资产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增加了平衡头寸的灵活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加强,各国都在促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从发展趋势来看,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过程还要持续下去。因此,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

(四)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弱化创汇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007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6. 77%,经常账户顺差几乎全是贸易顺差所创造。如果我们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企业用所创造的则富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实行企业战略的全球化,不但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降低企业的成木,而日‘能够减少这些企业对国内房地产等市场的投资。一旦企业“走出去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就会减轻央行高额外汇储备压力,解决我国外汇占款难题,走出货币政策无效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苏多永,张祖国,“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2008年第6期。

2.李晓伟,“浅论中国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1月。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货币制度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及调节机制

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往来过程中,都在寻求各种调节手段以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往往不易达成。针对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多样原因,相应的调解国际收支的手段亦是多样的,分为自主性调节机制和法律调节机制。其中自主性调节机制是指当国家间出现外部不平衡时,经济自身所固有的某种内在力量能够推动经济朝着重新恢复外部平衡的方向发展。①自主性调节机制在国际收支失衡时自发地发挥作用,不存在人为选择并取舍的过程,主要包括货币机制、收入机制、利率机制等。而法律调节机制又分为国内立法调节和国际立法调节。其中国内立法调节主要体现在关税立法、汇率与补贴立法、外汇管制法、进口许可证制度等方面。国际立法在调节主要采用融通资金的措施,一方面国际收支出现失衡的国家可以向跨国商业银行或其他国家贷款,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紧张;另一方面可以由国际经济组织参与,介入成员国的调节过程,例如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收支失衡形成原因多比较复杂,应该在分析国际收支失衡原因的基础上,选不同调节手段组合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其评价

20世纪6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崩溃瓦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多样,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自主性调节机制及评价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自主性调节机制依赖于双边和多边汇率的相对变动、国际储备的增减、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实现。自主性调节机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收支失衡可能是由大规模资本流动和生产全球化,以及基于专业化生产而兴起的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往往对汇率和物价的弹性比较小,显然不能仅依赖这一调节机制达到平衡。

(二)汇兑安排及评价

为避免成员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制度来妨碍国际收支的有效调整和取得对其他成员的不公平竞争优势,基金协定第4条规定:成员国进行汇兑交易和行为时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②;作出的外汇安排有向基金通知的义务,但通知不是成员国汇兑安排生效的必要条件;成员国可以自主选择本国的汇率制度,但不能将本国货币的价值在法律上与黄金挂钩,除非得到基金的批准任何多种汇率和歧视性汇率安排都不合法;成员国应该向基金组织提供为进行汇兑措施监督所必要的材料并同基金就其有关汇率的政策进行磋商,但得出的结论对成员国在法律上并没有约束力。

汇兑安排条款给予成员国自主选择本国汇率制度的权利,可选择的弹性汇率制度所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以一国国际收支大面积失衡为表现形式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危机。选择汇兑安排的自由绝对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成员国通过本国货币贬值来获得不当的贸易利益,进而陷入各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因此必然需要对成员国汇兑予以限制,基金协定规定成员国的一般义务,无疑限制了那些通过货币贬值来转嫁国际收支逆差的成员国的行为。但是本条多处使用了“努力”一词,磋商的结论也并不具法律约束力,可以看出“软法”的性质,削弱了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另外基金组织对破坏、阻碍汇率制度的国家采取的最终制裁方式是不提供资金援助,威慑力有限。

(三)外汇管制及评价

外汇管制法是针对本国内发生的外汇行为的国内法,但由于外汇管制法的涉外性,基金组织将外汇管制的规定纳入多边基金协定之中。基金协定同时规定了第8条和第14条两套不同的外汇管制制度由成员国自行选择加入。基金协定第8条要求成员国取消经常项目下的外汇管制,但如果经基金组织同意,在一成员出现国际收支情况不佳时可以向基金组织提出实施背离第8条义务的措施。第14条规定了过渡办法以供那些暂时无法承担第8条一般义务的成员国家接受。基金协定中的外汇管制条款在要求成员国取消经常项目的外汇管制同时也规定了特殊情况下可以背离这一规定,实施外汇管制措施。这一方面扩大经济交流和发展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增加一国国际储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世界范围内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与净值的明显增加,逐步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直至自由化应该是一国市场经济发展成熟乃至繁荣的必经阶段。很多国家已把外汇管制立法的焦点由对经常项目转移到资本项目帐户上。而基金协定中外汇管制条款仅仅涉及到经常帐户项下的支付和转移限制,对资本项目账户并无规定。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外汇管制立法不同,容易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界定不明,而导致逃避法律管制问题。

(四)普通提款权、借款总安排制度、备用制度及评价

基金协定为调整成员国收支平衡创设了普通提款权制度、借款总安排制度、备用安排制度,可以为成员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提供资金援助以缓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在上述制度中基金组织以类似于“贷款人”的身份介入到成员国宏观经济调整中去,明确的将一国的国际收支问题纳入了多边体系的调整之中。基金协定对成员国申请上述资金援助规定了一个较为苛刻的标准“条件性”,强调基金组织贷款必须同削弱或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相结合,旨在鼓励成员国在收支困难出现的初期就采取措施,明确绩效标准的数量和内容避免出现根源性收支问题。但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基金协定中“条件性”标准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五)特别提款权及评价

多数国家发行的货币不是国际通行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外汇或其他货币财产。这种国际清偿力构成了国际储备,其对国际收支有着重要的影响。普通提款权下基金所直接提供给成员国的国际清偿力是有限的,由此基金协定创设特别提款权制度来帮助成员国应对国际收支失衡,实际上是普通提款权功能的延伸。特别提款权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心,利用国际金融合作的方式,共同创立的新的国际储备资产、记账单位。

特别提款权是历史上首次超国家机构创造的国际货币, 超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③相比于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没有附有严格的条件,其对国际清偿力的供需调控更为有力,更有效调控成员国国际收支的平衡。近几年随着日元等货币也加入了储备货币行列,国际储备明显不足的问题基本已经不存在。特别提款权自身设计的缺陷妨碍了其作用的发挥,特别提款权只能在官方间使用,无法直接运用到市场交易中,这与其作为国际储备调整国际收支的任务不符。

三、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影响及调节方法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影响

近二十年,中国持续出现“双顺差”的格局,其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构性原因,包括我国高储蓄、低收入、低消费的制度文化因素以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和参与全球产业内分工特定发展阶段的结果;货币性原因,包括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的涉外经济政策、资本管制、外贸管制、外汇交易制度的不对称性使得中国的国际储备积累;政策性原因,即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和政府主导下的招商引资直接推动了我国双顺差的快速积累。持续大规模的双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收支结构在未来还将继续,这样的国际收支结构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也正给中国经济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

首先,大量顺差会使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增大,造成出口成本增大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必然形成通胀压力,增加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本和难度;其次,长期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所累积的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最后,国际经收支顺差将加剧国际经济摩擦,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几年我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中国”愈演愈烈,贸易摩擦从货物贸易、以企业为主的微观经济层面开始逐步走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发展,使我国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二)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动态平衡的对策

1.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

一国的经济增长本来就会伴随着本币汇率升值的进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结果。我国应进一步增加汇率弹性,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放宽意愿结售汇限制,让人民币汇率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到达其均衡水平。这一过程必然影响一部分出口企业的盈利乃至生存,甚至可能给我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造成压力,但是汇率升值的过程也会通过市场机制令技术管理水平更高、利润空间更丰厚的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

2.放松外汇管制

加快外汇管制松动的步伐,以金融机制带动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人民币的自由化进程扫清障碍,在取消人民币经常项目兑换限制的基础上,加强对资本项目管理的立法及操作研究,为尽早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目标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优化国际储备,保证黄金储备

为维护货币的稳定,一方面应适当增加黄金储备的比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外汇储备的增值;另一方面发强对黄金市场的管理。

注 释:

①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兼论东亚货币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外汇储备;经常损益项目;宏观政策;国际投资

一、引言

中国是外汇储备大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政府和人民对外汇储备问题的关注度增强。2008年,为了适应复杂的金融环境,根据WTO的规则和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国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这一次调整主要是为了实现推进外汇市场市场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大力改善出口结构和缓解国际贸易纠纷和争端四个目的。

外汇储备可以进行如下定义: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原则是“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础。但由于储备资产是支付工具,应该随时能变现,因此必须具有灵活性,这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这里所说的安全,不仅是货币汇率、利率风险的防范,更重要的是变现、流通、兑换风险的防范。因此,为减少储备资产风险,在考虑对外支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手段,把储备当作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保值的基础上,不仅仅要获取基本利息的收益,还要努力争取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实现储备资产的增值。在“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的原则下,国家外汇局应该对外汇进行分散化投资,降低其风险,根据相关因素确定外汇货币的形式和数量,密切的注意国际经济情况,以及储备货币的汇率情况,及时对外汇储备进行调整。因此,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是国家外汇管理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外汇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笔者选择了本文的题目进行研究。

二、相关文献综述

在介绍完本文的引言以及研究文献之后,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下文影响因素的总结作铺垫。

梁莉,陈金贤(2007)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年度进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年出口规模与外汇储备规模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是造成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规模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但影响强度较弱,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有负向相关关系,影响强度最弱。

胡尧(2008)在我国外汇储备剧增,大量闲置,投资成本低的背景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他认为,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构成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GDP持续高增长是造成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客观原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货币市场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是外汇占款增加即外汇储备增加的结果。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国内外理论界对适度。

赵艳国(2009)认为我国净出口、资本流动、误差与遗漏都构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因此,他认为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变动预期是影响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赵艳国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汇率变动预期与外汇储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通过对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得出以FDI形式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路径。

杨东星(2012)认为从长期来看,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最重要因素是汇率,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再接下来是货币供给量;净出口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

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综述以后,本文笔者将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经常损益类项目。经常损益类项目是至我国出口进口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出口可以增加外汇储备,而进口又会减少我国的外汇储备。因此在这个项目中可以选择净出口作为外汇储备最终的影响因素。

第二,宏观政策因素。通过文献综述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外国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改变,从而影响外汇储备。人民币实际汇率、人民币利率以及人民币货币的供给量变动都会引起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化,从而引起国际资本投资的变化。在这个项目目中,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考虑国内外的经济因素,货币供给量主要考虑国内的宏观环境的变动,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引起货币利率变动的原因。因此,笔者将外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量当作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

第三,国际投资因素。涉及到外汇的投资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会一起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和方向是可以调控的,因此,在这个方面,笔者认为外伤直接投资是影响哇哦会储备的主要因素。

四、文章建议

在了解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之后,我国应该加强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中国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积极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投资策略,满足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合理的持有、使用及投资的外汇需求,支持和鼓励我国民间对外投资,进一步推动由“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转变。增加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不能仅仅只为流动性而放弃收益性,应该根据投资组合原理来实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来实现储备的管理,把流动性与收益性原则相结合,寻求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平衡点,妥善安排外汇储备的资产形态。

参考文献:

[1]赵艳国.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的研究[D].中国硕士论文库,2009.

[2]胡尧.我国外汇储备的因素分析与规模合理化的研究[D].中国硕士论文库,2008.

[3]梁莉,陈金贤.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7):30-33.

[4]杨东星.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原因及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导刊,2012(8):110-111.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世界货币;美元;国际货币体系;欧元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085-03

世界货币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国际贸易的世界各国需要使用一种双方都认可的可作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存手段的货币中介。最开始金银等贵金属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职能,19世纪后期随着英帝国的发展英镑成为除金银外的主要世界货币(英镑主要限于在其殖民帝国内发展),二战后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又使美元登上了世界货币的舞台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与黄金彻底脱钩。美元作为世界的核心国际货币,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客观地看,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发展是基于世界经贸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美国剥削世界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没有黄金约束的美元开始悄无声息的掠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

一、美元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美元的发展:1792年,美元在13个殖民地形成了货币区,经历了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国停止了黄金的进出口,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二战后各国损失严重,唯有美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部资本主义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相当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这使它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黄金储备支撑下,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遵循的是金融渠道投放,贸易渠道回流的美元环流方式,这个时期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循环是良性的,因为国际经济运行有美国实体经济的支撑,美国输出美元的同时也提供实际产品。但因为发行出去的美元并不全是流回美国兑换黄金,很大比重是形成了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所以美元发行数迟早会超过美国的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崩溃。而从这时开始不再受到黄金约束的美元的消极作用开始不断展现出来。美元只是美联储发行的信用货币,其发行没有明确的制约条件,只是取决于美联储实施的货币政策,却仍然充当着国际货币的功能。在这种美元本位制下,美元开始通过贸易渠道投放,金融渠道回流,美国对外经济表现为资本与商品的净输入,这时期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已不复存在,因为美国对世界提供美元的同时不提供任何产品,而是更多的以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形式提供,即各国持有的美元不再能兑换黄金,只能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即国被迫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提供融资,维持美国的消费。美元发行的支柱虚拟化了。在美元本位制下,只要人们对美元有信心,只要这种美元循环不被截断,美国就可以通过创造和发放金融产品以及政府债券支撑这些赤字,维持美国的负债式消费,但是这会导致全球性的流动性剩余。概括地说,美元霸主地位的直接支撑物已经是美国庞大的虚拟经济,并且导致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膨胀。这也同时说明了债务经济模式是各国自愿供养美国这个经济大户,造就了美元权利与义务的错位。美国通过操纵世界货币和金融,将众多组合进以它为中心的美元本位制,首先是欧洲各国和日本,接着是东亚各国。结果一种新型依附――货币金融依附形成并逐渐得到发展,美元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各国都被“绑架”。

美国这种利用资本和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融资的方式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了美国和世界经济的繁荣。然而,美国实际资源和资本的双重流入,国实际资源和资本的双重流出,是一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也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为次贷危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美国消费者的透支消费习惯;世界各国金融资本流入美国压低的美国市场利率;美国政府为了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吸引国际资本而推行的金融自由化为次级抵押贷款和相关衍生债券的泛滥提供了空间。所以说,美元本位制支持下,美国经济赤字融资的结构性问题决定了次贷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二、美元及其他世界货币的现状

(一)美元的现状

21世纪初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的破灭使美国金融业受挫,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其的信心,因此2001年以来虽然美国政府一直表示坚持强势美元的政策,但实际上美元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次贷危机的爆发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从2001年至今,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已贬值了37%。美国政府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美元颓势。2003 年 5 月,美国前财长斯诺在法国举行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宣称,美国在继续实行强势美元政策的同时,不再单以市场汇率来衡量美元强劲的程度,强势美元政策并不体现在汇率方面,而是体现在对美元的信心方面。于是,美国政府表面上推崇强势美元,而在现实中却独享听任美元贬值带来的诸多好处,当中出于维护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战略就可以“绑架”整个世界经济体系。

但是目前美元贬值并没有超出美国和美元持有国的承受范围,因为一旦美元贬值出现恶化,各方力量都会投入干预的武器,毕竟美元的基本稳定牵涉着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对于亚洲国家而言,如果美元贬值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过猛,他们将会义无返顾地抛出大量本币买进美元,进而从阻止美元下滑的速度;对于欧洲国家而言,统一的利率杠杆即借助于减息的力量就可以遏制美元贬值的节奏;而在美元生产国美国政府眼中,只要美元贬值助长并恶化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其大规模干预将不可避免,而且美国要想继续保持其世界经济金融强国地位,强势美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美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美元颓势原因只是因为其认为目前世界上暂时没有其他货币可以取美元而代之,因此放任美元贬值并从中获利。总之,由于美国早已意识到汇率不仅是一种价格,更是一国战略性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因此,我们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全球第一经济大国没有理由坐视美元的衰落。因此,美元贬值的下限是不损害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一旦超过临界点,美国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必然会做出新的调整。

另外,美元的重要支撑面――美国的经济实力仍然较强,尤其是人力资源及创新优势明显: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而其科学家、工程师及研究人员占世界的近1/3,研发开支占世界40%,发表的科技论文占世界30%。所以尽管美国面临海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各方面的领先优势有可能缩小,但美国依靠其人力资源优势依然处于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有极强的适应新的竞争格局及调整的能力,因此,未来长时期内美国实力地位难以撼动。更重要的是,美国仍是世界最开放、最灵活的社会,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商品和服务,面对外国公司或海外市场的挑战,美国能不断适应和调整。这是美国的巨大优势,也可能是难以逾越的优势。尽管美元近几年不断贬值,但美元的霸主地位有可能持续较长时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前IMF首席经济学家罗戈夫称:世界贸易和金融体系存在巨大的惰性,历经几十年和两次世界大战英镑才失去超级货币地位;现在美元还没有任何明显的继任者,绝大部分世界贸易还是以美元计价,各国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一半以上依然是美元。目前美国的GDP只占世界GDP的24%,但美元储备却占世界外汇储备的55%,并担负全球贸易3/4的结算职能,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每天价值 3.2 万亿美元的货币交易中,有 86%涉及美元。 虽然这一比例较 2001年的 90%有所下降,但目前尚无别的货币能够替代。显然是得益于美元的特殊地位。而原先被持有的大量美元要被“消化”掉,也并非易事,因为大量抛售意味着推波助澜,更快更厉害的贬值带来的则是资产严重缩水,继续持有也是同样的风险,摆脱这个困境面临两难。因此,在较长时期内,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

因此,我们认为,本轮美元贬值并非经济基本面因素所致,美元走弱还属于货币当局“可控制的贬值”。同时,美元贬值仅是短期波动,未来继续走弱的空间仍将受到多种因素的抑制,特别是伴随着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健康增长,美元可能还会回到强势的位置上。

(二)其他世界货币的现状

自1999年欧元成立以来,欧元的国际地位就被广泛讨论,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量化角色在几年中有所提升。如此发展的一个原因是,欧元接管了一些前国家货币的职能,特别是德国马克。但欧元区的共同预算导致赤字融资的缺乏,也就是说欧元区作为整体的经常项目相对平衡无法促进欧元的国际化使用。而且创立欧洲共同债券、国家公债的欧洲化和欧洲经常项目赤字的发展这些促进欧元国际化使用的有力措施也并不被欧盟当前的经济政策体系所鼓励。换句话说,没有合适的配备来提供足够的欧元的流动性到国际社会。再加上欧洲目前的债务危机,欧元自身的地位都遇到了一定的威胁,所以如果欧元对欧洲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和进程没有重要的影响力,那么欧元的国际地位提升是难以实现的。

自1975年以后,日元逐渐进入其他国家的官方储备资产。1980年后,日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占比快速上升,并于1990年达到了历史高点9.15%。此后,日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日元占比由高点开始逐步下降,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3.1%,近两年才又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有所提高,但仍在5%以下。日元国际储备中地位经历的盛衰轮回,实质上是境外日元需求变化的结果。究其原因首先是日本经济增长率在1990年步入缓慢增长的分水岭,其次是日元资产收益率过低,最后是日元汇率的波动性高。这些因素都导致日元暂时只能成为一个二流国际货币。

相对于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强国经常成为美国的利益博弈对手,英国则与美国保持着特殊的友好关系,再加上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其货币的在世界的地位影响基本定形。所以英镑作为主要国际货币,但不可能成为最强势的货币的形象也基本确定。

所以就目前来看,全球要颠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现实的。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美国的形象及其经济金融实力受到损害,但美元的实质地位并未受到损害。投资者或投机者信任美国和美元,繁荣的时候如此,危机的时候也如此。而对欧洲、日本则不具有这样的心态。这并非仅仅在于美国的金融实力,还在于综合竞争力。对美元的信任是建立在美国整体强大和具有吸引力、给国际社会以信心的基础上的。

三、世界货币美元的发展趋势

虽然美元的国际主要货币地位不会立即动摇,但由于各国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所以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乃是必然趋势。

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结构,这样一种结构的存在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是重要的,但是它是各种力量均衡的结果,而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内在的、自动的结果。就目前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来讲,不存在全面推倒重来的条件,任何改革和重构都是有困难的。首先,美元作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它与黄金储备相联系时曾经充当了很长一段非常有效的国际货币,很多国家因为其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而取得了国际贸易的成功和长足的经济发展。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阶段,但是由于美国有着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美元又是国际货币的“核心锚”,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产业结构都是以制造业出口导向为主,因此在国际结算货币和汇率钉住目标的选择上都难以摆脱美元,普遍存在着“浮动恐惧”(fearof floating)的现象,只有采取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的机制,企业家和投资者才敢签订大宗、长期的采购合同,也只有货币钉住作为工资与预期价格的稳定器以及出口增长的促进器,才能以此来获取充分的国际投资。因此,美元的坚挺对世界来讲,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对拥有巨额美元储备的国家来讲,都是期望看到的结果。但就长期(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来说,美元的衰落基于以下原因也是历史的必然。第一,经济实力发生变化,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第二,竞争力的变化。美国制造业大规模的转移和大量低技能劳动者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美国国内许多传统产业的竞争力。第三,宏观结构性问题。美国双赤字现象的长期存在,金融业的发展脱离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发展,都使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还需时日来探索,而且也必将付出不小的代价。所以对世界货币体系的长期变动而言,美元的使用频率和储备比例会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相对衰落而有所减小,但其霸主地位仍难撼动。

参考文献:

[1] 朱太辉.美元环流、全球经济结构失衡和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10,(10):37-45.

[2] 白炜.近年来美元贬值的多重视角分析[J].武汉金融,2009,(7):43-44.

[3] [丹麦]亨瑞克・普拉斯切凯,刘舫舸.欧元挑战美元:失去的机会[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21-33.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出口贸易大幅下滑,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劳动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应当立足于自救,加快产业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是中小企业应对当前困境的有效措施,也是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传导至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我国出口增长放缓,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失业人口增加,产能过剩问题严峻。中小企业也因为出口贸易下降而减产、裁员甚至破产。面对经济下滑和出口环境恶化的内外威胁,中小企业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对此进行粗略的研究,为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提供参考。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国际需求萎缩且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下滑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这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减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口需求大幅下降。美国2008年GDP增长仅为1.1%,为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的最低增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全年货物出口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的对美出口增速则回落9个百分点。

(二)借贷成本过高且融资难题更加突出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度低,同样从商业银行贷款,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贷款成本要高很多。2008年上海证券报对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调查发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会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另外,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采用抵押和担保方式,企业还要支付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并且手续繁琐以及审批时间过长,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

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份,为抑制经济过热,央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已调高15次达17.5%,国家“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成为信贷紧缩的主要对象。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政策,但是由于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坏账大幅提高,加上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银行即使有额度也不敢放贷,政策的实际执行力度有限。

(三)生产成本上升且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除了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推动劳动力成本刚性增加外,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等各种因素交织影响,造成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受到严重削弱,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粗放型的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由于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价格上下游转移能力弱,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原材料成本上升。2008年下半年,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在经历过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又出现下滑。由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这些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终将对外贬值,这也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实际上,在进入2009年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已逐渐上涨。另外,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被动升值也直接造成中小企业出口价格的高企,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2007年7月1日,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 、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中小企业由于竞争力弱,很难通过出口谈判调整合同定价转移成本,本来依靠微弱价格优势和退税款维持的微薄利润,进一步受到上下游的挤压。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2008年8月以来又连续6次提高部分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是很难缓解中小企业的困境。

中小企业的自救措施

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中小企业应当把立足点放在自救上,根据自身特点在危机中把握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是中小企业应对当前困难的有效措施,也是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一)改变“小而全”的业务模式而集中发展核心业务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尚不具备较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不宜将有限的企业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应主动放弃一时难以扭亏的业务,不但节约用工成本,减少非关键岗位人员需求,而且将产能转移至主营业务,集中资源保证核心业务领域的发展,这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以应对目前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利润急剧缩减的困境。

(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并进行科学管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主总管一切的组织模式,不注重社会人才的招聘,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仅凭经验和直觉去感觉和把握市场,难以应对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很容易造成企业危机。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必须摒弃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利用当前就业形势,加大人才储备,制定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要善于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机构,理性地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决策,企业才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抵制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广大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因此,面对当前的高成本运营和出口受阻的新形势,中小企业应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消化高成本,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开辟新的国内市场,改变过分依赖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具体措施上,企业可以更新机器设备,改进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以开发新产品的方式实现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部分吸收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根据自身实力有选择地增加在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位置。只有加强研发,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走品牌化和产业化道路,才能应对挑战,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